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内容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内容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内容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市场经体制 会计模式 经济基础环境

会计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特定的历史条件具体指特定的会计环境,会计环境包含诸多复杂因素,其中经济基础环境对会计模式的形成起到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然而经济基础环境又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包括社会的所有制形式、经济管明体制、企业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等内容。本文从经济基础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体制的角度出发,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模式进行分类比较,以期为我国会计模式的发展与改革提供借鉴。

一、会计模式的界定分类比较分析

(一)会计模式界定从不同角度对会计模式的概念及内容进行研究的主要观点有:会计模式是对特定国家(或地区)会计实务体系的概括和描述,其内容是非常广泛和丰富的,可以包括会计目标、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会计原则和会计‘准则、会计的组织和管理体制等(常勋等,1999)。会计模式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由于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原则、会计制度以及由此决定会计方法、程序组织机构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杨纪琬、娄尔行,1991)。会计模式是指一个国家的会计工作如何管理、如何运作的方式,是对某个国家或者某个地区会计实践活动本质特征的基本概括,它具有客观性、抽象性、综合性以及相对稳定性等特点(朱小平,2003)。会计模式是指为实现会计目标,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会计工作标准形态(于玉林,1994)。笔者认为,会计模式是指对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特征的综合性概括和描述,包括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两个层面。理论层面的要素主要包括会计目标、会计立法、会计原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实务层面的要素主要包括财务报告的内容、会计实务程序与方法、会计管理体制、会计职业修养等。不同会计模式下的相同要素存在差异,应对其进行分类比较研究。

(二)会计模式分类当前理论界对会计模式的划分标准主要包括:按会计模式运行的宏观经济环境(经济管理体制)划分、按会计活动的基本目标划分、按会计活动的构成要素划分、按会计活动的历史时期划分等。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对会计模式进行分类研究,会得到不同的研究结论,并具有不同的现实指导意义。当前世界各国所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大致分为: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有计划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代表国家和主要特点如(表1)所示。按照各国具体市场经济体制类型的不同,可将会计模式相应地分为: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有计划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社会市场经济会计模式、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

(三)会计模式理论层面的比较分析理论层面主要因素包括会计目标、会计立法、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会计目标引导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发展,会计目标是对会计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因此,会计目标往往作为研究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然而会计目标在很大程度受会计环境特别是经济基础环境的影响。不同会计模式下的会计目标比较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市场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通常都确立了明确的会计目标,即通常以维护私人或企业利益为主要目标,这是与其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息息相关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会计目标也处于不断改进和完善之中。2006年,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目标定义为: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是我国会计目标研究和建设取得的重要进步,同时也表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日趋成熟,我国会计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日益紧密。

(2)会计法规是会计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计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一国会计立法的完善与否,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经济体制的发展程度。不同会计模式下的会计立法比较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市场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会计法规相对比较完备。多数国家的会计立法受本国商法、公司法或者证券法的影响较大。相比之下,我国尚未有商业法典从整体上规范和约束错综复杂的经济行为,使得我国的会计法规缺乏完备的立法基础。近年来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企业有关的经济活动也日益繁杂多变。为了能够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新的经济业务,会计法规必须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3)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及内容反映了国家的会计发展水平。只有科学合理的制定程序才能保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中,除了需要政府的必然介入以保证其权威性外,还需要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适当介入以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不同会计模式下的会计准则比较如(表4)所示。从(表4)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会计准则的制定大多都有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的介入,保证了其会计准则的科学性、合理性及权威性,从而得到社会的公认和遵守,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4)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不同会计模式下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比较如(表5)所示。从(表5)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基本上与国际接轨。但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转型阶段,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在我国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范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属于一般原则的一部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原则,包括: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重要性、明晰性等原则。我国2006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取消了“一般原则”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代之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并作为基本准则中独立部分出现,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为了与我国会计目标的变化相适应而做出的调整。新准则的规定是对原基本原则的补充和完善,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表明我国在会计准则建设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四)会计模式实务层面比较分析实务层面主要因素包括财务报告的内容、会计实务程序与方法。

(1)财务报告的方式和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目标的定位,不同会计模式下财务报告内容的比较如(表6)所示。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会计目标明确合理,因此其财务报告的内容比较完备和详尽。虽然法国和德国的会计目标

不尽相同,但其财务报告均着重体现真实和公允的原则,以便更好地维护国家或企业的利益。日本会计受德国会计和美国会计的共同影响,财务报告不但要为维护私人利益服务,而且还要为国家宏观管理提供经济信息。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的财务报告内容不够完备,且主要以资金管理为导向。财务报告的提供着眼于国家宏观管理,强调资金的来源与运用,注重受托关系和经管责任,忽视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提供服务。随着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我国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确定为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一变化决定了我国财务报告的方式和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表明我国在财务会计报告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2)有关不同会计模式下会计实务程序与方法的比较笔者依据美国会计学家弗雷德里克・D.S.乔伊等人采用的比较方式,选取不同会计模式下的重要会计实务事项进行比较,具体内容如(表7)所示。从(表7)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实务中重要事项的处理基本与国际接轨,但许多事项的处理方式是在新会计准则中加以规定,如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融资租赁的处理方式等。但随着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的发展,许多国际公认的会计原则正在发生变化,如资产计价的历史成本原则正受到公允价值原则的冲击。因此,我国在完成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任务之后,必须结合国际国内的实际情况,加强对会计理论的研究,为实现会计实务的处理方法更加科学合理作出一定的贡献。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内容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改革,对策

 

一、经管类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现状

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类、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普通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经济与管理类专业都把货币银行学作为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教与学,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货币、信用、银行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运用和方法等。

从普通高校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来看,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按先后顺序大致如下: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利率、金融市场简介、金融机构体系简介、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需求、货币供给、货币均衡、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国际资本流动等。教学中一般把重点发在货币、信用、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需求与供给、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章节上,教学内容主要限于货币与银行。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经济管理专业而言,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货币银行学按上述内容体系来安排教学存在很大的缺陷,特别是在我国银行以外的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已经基本建立的今天,对经管类专业学生局限于货币与银行的教学内容更显得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也落后于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

二、经管类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专业区分度不够

目前,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的一个缺陷在于,在教学实践中对金融专业学生和经济管理类专业之间的教学内容上区分度不够。对于金融专业学生和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作为基础课程的货币银行学的地位有些共性,但也有不同的意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货币银行学之后,还将进一步学习金融学专业的不同分支学科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货币银行学课程以后,还会学习国际金融课程。而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专业等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货币银行学之后,一般不会再学习金融学中的其他课程。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侧重于掌握与市场、单位和个人分配关系密切相关的金融实践的内容,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策,而对于金融理论的部分可不作太高要求。所以,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应该更全面一些,但深度要求却要比金融专业低一些,即应在教学中全面地了解现代金融体系及其运行的基本原理,使他们对货币银行学有清晰和较为全面的认识,而不应仅陷于货币与银行体系的运行。

究其原因,与我国的传统有关。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期,金融体系还不太健全,很多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没有建立或者是依附于四大国有银行,多种金融市场没有建立或者刚刚建立,社会融资基本依靠银行融资,其他融资渠道基本还处于萌芽状态。在这种状况下,金融问题基本上就是货币、银行和信贷的管理。所以,在我国传统上的货币银行学的教学中,就基本上是以货币、银行和信贷为主要内容了。

(二)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度高

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有许多重复的地方,特别是在宏观金融部分。例如,目前经济管理专业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中关于通货膨胀等内容与宏观经济学中的内容基本相同。再例如,均衡利率的决定及作用等内容,也与宏观经济学中的重复较多。

考察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传统的货币银行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大纲中找到答案,在上述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都有相关内容,而且这些相关内容在两门课程中都属于重要的知识点。特别是近年来的教学评估,要求教师严格按照统一的大纲和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自然会有相关内容的重复。

(三)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够

主要体现在:一是传统内容所占比重过大。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学习货币银行学主要是了解各种金融市场和各种金融机构的作用、行为,以及金融投资的基本原理。而在目前的货币银行学内容中,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等内容所占篇幅过大,偏重于宏观金融,以及货币政策等,这在当前国外经管类专业的同类课程中,一般也不涉及这方面的内容。[3~5]二是现代内容相对缺乏。比如利率理论部分忽视了利率的计算和结构;在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中缺乏现代金融中介基本理论分析,也缺乏对一些重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基本运行的分析;在金融市场部分缺乏资产定价基础和选择行为理论。

(四)教材建设的滞后

新教材建设和推广的滞后也是金融学教学内容调整滞后的原因之一。在对高校教学评估、专业评估中有一项内容就是使用优秀教材,但是各机构以前评出的优秀教材不一定随实践和理论发展进行调整,实际上,很多机构评出的“优秀教材”在内容上是过时的,“优秀”也只代表过去的优秀,并不代表现在和未来的优秀。其次是部分教师自身所接受的货币银行学教育就是传统的货币银行学教育对策,如果调整教学内容,要花不少时间和精力补足新的知识,而且要更换原有的教案,这就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这导致了教材建设的滞后。

(五)教学内容改革的动力不足

查阅相关教学改革的文献,大都是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也比较重视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则被或多或少地忽视了。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量化考核中,每年必须完成的科研量化考核是一个硬约束,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在职称评审、各级人才项目资助中基本上都是以科研为导向。虽然这种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比如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但教学效果评价比较困难,取决于多种难以量化的因素以及难以由教师自己控制的因素因此,教师的选择大多是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以科研为重,而不愿意把太多的精力投入教学研究中去,从而造成教学内容滞后于金融实践和理论发展的现状。

三、经管类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对策

(一)教学内容安排上区分不同专业

针对不同是专业,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有所侧重。如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金融市场的理论和应用,特别是国际经济市场的理论与应用,应该是重点内容,但这些知识往往建立在数学模型上。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现代金融理论与教学发展的需要。所以,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从学校来说,应该鼓励教师到知名院校、到国外学习。另一种解决办法就是通过优化教师的配置,对这些新的教学内容确实有困难的教师,应尽量避免安排这样的课程,而相应地安排能够胜任的教师承担本课程,尽量发挥所有教师的专长,扬长避短。

(二)依据学科发展规律和专业特性,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对于经济管理专业而言,在教授金融理论时,重点不是要强调高深的理论知识,但在知识点上可以相对全面,所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可以不是很深奥的理论知识对策,而适当扩展金融知识面、增加贴近现实的案例等,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金融意识。同时,在应用性方面,则应要做相应地加强。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是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货币理论部分涉及到货币的职能、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经济均衡。这些都是货币银行学的基础知识,在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都有所涉猎。在本门课程中,可以采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把这些知识点串起来,而不用陷于理论知识点的反复讲解。货币政策部分包括货币政策的功能定位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如货币政策工具、中间目标、最终目标等,我们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主要关注现实中的货币政策的运用,如面对通货膨胀,该如何运用货币政策等。其次是删减传统内容,货币的起源、发展和货币制度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来说可以删除,只要在货币理论部分介绍货币职能就可以。

二是金融市场部分。金融市场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现代金融市场的基本结构及各类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和工具,教学内容必须涵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黄金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的基本结构、功能和工具。第一,要增加货币市场及其子市场、资本市场及其子市场、黄金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的介绍,这样可以使学生对金融市场有更为具体的认识。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而言,外汇市场的介绍还应有所加强。第二,增加信用与风险的内容,特别是金融危机。

三是金融价格部分。针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点,金融价格行为理论可以作为主要内容加以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是与利率相关的计算和利率结构、各种有价证券的定价、资产选择行为等内容。从国外的教材来看,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特别予以强调。对于现代金融的金融期权和远期协议等内容,可以对其基本内容加以介绍,拓展知识面。而均衡利率的决定及作用等内容与西方经济学中的重复较多,可以适当删减。

四是金融机构部分。金融机构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各类金融机构的功能及基本业务,教学内容必须涵盖存款性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专业)银行、储蓄机构和信用合作机构)、非存款性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信托机构、养老基金、投资基金和保险公司)以及金融调控与监管机构。第一,增加金融中介的介绍,我国的银行业改革过程不过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目前我国银行中介机构已呈现多元化格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已改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并有三家已经上市,城市银行中也有几家已经成为上市银行对策,如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这些都是新近出现的,在一般的货币银行学教科书中所涉甚少。而对于商业银行部分关于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等内容可以删除,商业银行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集中在其业务和功能定位上。第二,增加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介绍,特别是对证券公司、投资基金、储蓄与合作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基本业务的介绍,这一部分是目前的教学中普遍缺少的。

(三)加强教材建设

在教材建设中,一方面是紧跟理论发展的前沿,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和理论超前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和理论,因此,有必要紧跟发达国家的前沿理论,保持货币银行学教学的前瞻性,随着理论的发展不断作出相应的调整,吸收现代经济理论的新成果。另一方面是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要适当超前于我国的实践。我国正处于转型期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超前的理论作指导。因此,货币银行学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应该随实践和理论发展适时作出调整,适当超前于本国实践的发展。

(四)理顺教学改革的思路,加快教学改革

学校不仅要重视科研,也要从制度上建立推进教学改革的激励机制。一是理顺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强有力支撑。学校可以设立相应政策,引导教师把科研融入到教学改革当中。二是加大教研教改支持力度。对于教研教改项目的立项及实施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三是依托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加快教学内容改革。

参考文献:

[1]黄达.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戴国强.货币银行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斯坦利G.埃金斯.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斯坦利.G.伊肯思.金融学——投资、机构与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内容范文第3篇

 

我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提出要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农林人才培养体系[1],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改革试点专业之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切需要进行配套的课程与教育教学手段的改革。“农业经济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与核心。以其为先导探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可以在教学内容、方式等方面为其他课程及人才培养改革提供直接的指导和范例。

 

按照改革方案,人才培养分为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为此需要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来完善和调整课程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教学方法。“农业经济学”是经济学基本原理在农业部门的具体应用,属于应用经济学和部门(或产业)经济学的范畴,以我国农业农村社会经济现实为研究材料,以农业经济基本原理和方法为线索,进行农业经济内在规律解释和政策分析。在一代代农经人的努力下,农业经济学课程体系不断发展完善,但在内容设置和教学实践中仍存在急待解决的问题,难以满足按类培养人才的需求。从课程体系上看,说教化的理论范式,使课程内容政策化;课程外延边界不清,体系凌乱;缺乏严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方法欠规范[2_3];从教学实践看,作为研究型课程,教师科研业务水平显著影响教学,有的老师教学仅是承袭所学,或是照本宣科,同时学生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对基础理论课缺乏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造成了教学形式一言堂,教学方法枯燥等问题[44];从教学效果和考核看,一考定终身的闭卷笔试是最常用的考核方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没有通过教学和考核很好的培养起来。

 

针对以上“农业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研究以模块化为突破点,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对“农业经济学”课程进行内容重构和设计,试图探究人才分类培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提供帮助。

 

二、“农业经济学”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原则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在职业教育中引人了模块化教学方法。本科髙校模块化教学研究集中在宏观层面的课程体系模块化,比如建立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应用模块,对理论课程和微观层面具体课程的研究较少。模块化是相对于长周期教学方式而言的一种教学形式,每个模块是相对独立、具有独立功能、瞄准不同培养目标、具有较强实用性和针对性的一部分教学内容[8]。各模块之间在内容上要有逻辑关系、衔接融洽,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相互补充。模块化教学与人才分类培养具有很好的兼容性,既方便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又利于不同兴趣的同学自主选择深人学习的模块,有针对性的提高个人能力。

 

“农业经济学”模块化教学改革,要按模块化思想对农业经济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构,要充分考虑其作为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的地位和作用,从较髙的立意和目标出发,力求满足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为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要将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为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作为导向,模块设计贴近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实践。在理论教学中强化实证案例和数据,提高阐述和分析问题过程、总结观点、分析政策现状与走向等能力,通过实际动手来深化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对农业经济理论教学做到以事实说话,避免说教灌输,以问题为先导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要在课程模块化中有突出的体现。该课程承载着培养农林经济管理各层面人才的重任,故而课程内容整合必须从我国“三农”实际出发。作为应用经济学下属学科,农业经济学必须时刻关注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及时补充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案例,运用规范的研究方法。但又不能停留在解决问题层面,中国的农业经济研究应为农业经济学科直至整个经济学界做出实证与理论上的贡献,从而满足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研究方法规范化和研究成果国际化应成为农业经济学追求的目标。

 

第三,“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要瞄准致用性,将应用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体现为学以致用的精神。早期模块化教学研究中强调实用性,这与致用性有本质区别,实用性强调抛弃学术性的学习。本文认为农业经济的学术研究依旧有很强的致用性。致用性原则要求重视主动思考的习惯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作业或专题实践教学等形式,组织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文献和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通过撰写论文、调查报告或项目策划书等形式提髙学生写作能力,以讨论、演讲、答辩、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并且在期末考核时将能力培养环节的表现记入成绩,以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四,“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要贯彻面向人才分类培养的原则。模块化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在某一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要适应学生未来职业走向,为学生就业和职业规划做准备,因此内容上要及时补充新理论、新现状、新问题等提高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结合程度,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接触到农业经济理论和实践前沿,利用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等资源,以社会实践为辅助,增加学生接触农业经济实际的机会,也使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组织协调等工作能力得到锻炼,从而为学生就业时与岗位顺利对接提供保障。

 

三、“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设计的依据

 

“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重构须以农业经济基本原理和农业经济形势变化为依据。农业经济学是本科生的基础理论课,以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为先修课程,一般在大二学期开课,这一时期学生对经济学原理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往往比较浅显和机械。作为第一门农林经济管理的专业课,农业经济学承担着构建基本专业知识框架的重任,尤其在当前农业通识教育欠缺的情况下,农业基础知识和农业经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不能削弱而是要强化。因此,重构农业经济学课程必须以农业经济基本原理的完整、全面为前提,突出与实践联系紧密、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内容。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学课程还要关注全球农业经济发展,了解世界农业发展前沿,把握农业经济趋势、热点和影响全局的变迁,将对我国农业经济的研究至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瞄准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促进课程体系的进步。

 

四、“农业经济学”模块化前提是对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理解

 

农业经济学课程被诟病的一个理由是繁杂,当前教学或教材内容一般包括:(1)农业(产业)经济,主要从农产品市场、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政策角度分析农业经济。(2)农业经济管理,这是基于不同管理主体的分析,从微观的农业家庭经营、到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再到各级政府的农业管理均在阐释之列,但各主体的分析却因内容不同被肢解到不同的章节。例如对我国建国初期合作化运动的论述就分散到土地、家庭经营、合作社、农业政策等多个问题上。(3)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继承了生产经济学的外衣,从生产要素角度研究农业经济,但又加入了要素的宏观经济分析。

 

为满足人才培养和全面阐述农业经济学理论的需要,不能随意取舍上述内容,但是单一研究线索又使内容结构和衔接难以令人满意,若进行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需要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线索梳理。本文从多元视角梳理了课程内容,多元是从多个线索理解农业经济学课程思路,模块化是将联系紧密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主题板块,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设计教学重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

 

对课程内容和课程研究思路进行线索梳理是理解课程知识体系的前提。传统农业经济学课程体系中,农业生产(体现在资源、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的利用方面)被放在核心位置,其影响农产品市场和消费,并要求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不断调整与之适应。新课程体系对农业经济学阐释有两种思路:一是农产品市场和消费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发展体现在农业内部是农业生产能力、结构、科技等变化,体现在农业外部是农业关联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后者又与农业生产经营的制度变化互为推动;另一种思路基于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起点,与经济发展有着复杂关系的观点,先分析农业发展的直接方面,包括资源利用、农产品市场、农业生产经营等,再分析其对社会经济进一步的作用,包括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产业经济、农业与资源环境以及农业组织制度变化等。不过,学者的共识是,将农业发展置于整个社会经济中,讨论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的关系,寻求农业发展的路径和支持政策。

 

通过上述对农业经济学研究思路的整理发现,至少从这样几条线索来整理繁杂的课程内容才不致疏漏。一是以不同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线索,农户——农场——合作经济——农业企业——农业产业组织;二是以农业经营管理层次为线索: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产业组织管理——农业产业管理——农业宏观管理;三是以农业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为线索:农业利用资源——提供农产品和市场一促进经济发展——具有资源环境功能并受其制约;四是以涉农市场为线索,农业要素市场农产品市场农业科技与人才市场——农业资本市场——农业生产服务市场——农业生态服务市场。

 

五、“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设计方案一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

 

课程模块化是以上述原则和依据为指导,对各内容线索上的知识点和当前实际情况、问题、政策等进行盘点,与原有教学内容一起拆分组合构建课程模块。“农业经济学”模块化的基本框架是,首先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五个基本部分,包括:农产品市场和消费、农业生产发展与要素利用、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农业宏观调控。各部分设计若千教学模块,按人才分类培养对知识、能力、素养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教学目标、重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

 

这里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农产品市场和消费部分为例介绍课程模块化改革。首先完成两方面工作:即修订知识点,将当前农产品市场和消费领域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明确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导向。修订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我国批发市场建设历程、国内外批发市场趋势、期货市场形势、农村电子商务建设、互联网加农业模式、农产品消费形势与营销渠道。重点突出的职业导向包括,农产品营销类自主创业、农产品经纪人、合作社经理人、农产品市场企业高管等。然后按“理论学习、实践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层次对教学要求进行分解,明确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据此设计教学手段。最终该部分设计了农产品供求理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理论和农产品经营管理实践三个模块,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模块进行深入学习。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煤矿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

一、内部市场化管理的内涵

内部市场化管理,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经济杠杆和竞争机制的作用,使职工个人与基层单位、基层单位与企业之间变单纯的行政隶属关系为行政隶属和经济关系有机结合的管理机制,使单位之间及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和管理关系转变为等价交换的经济往来关系。

内部市场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降耗节支、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提高员工收入。

二、市场运行体系

将本矿范围内的所有生产和服务项目、所有相对独立的核算主体完全纳入内部市场核算。

(一)本矿受益的生产项目,由本矿授权业务部室对生产单位进行结算。

(二)内部市场主体间受益的服务项目,由主体双方按内部市场运行价格直接签字进行结算。

(三)机关部室市场核算,按与产量、进尺、可控成本的关联程度分别计价结算。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推行“三化”管理,深化内部市场化管理,完善内部承包经济责任制,完善内部成本预算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

(二)我矿作为本矿的市场主体单位,对上按本矿内部市场规则运作,对下建立部室、区队、班组三级市场管理体系的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建立以矿长为首的矿领导班子成员的经营责任制;对机关部室和基层区队实行内部市场化管理;深入开展班经济核算,细分核算价格,重点抓好核算原始材料、核算信息的加工、传输和反馈、核算结果的考核兑现工作。

(三)依据现有计量手段,细分内部市场结算价格。不能准确计量的市场要素,按岗位点核算或按全矿产量、进尺、成本的关联程度,按全矿产量、进尺、成本计价核算。

四、完善内部成本预算管理体系

把可控成本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完善内部成本预算管理体系,使可控成本做到事前有预算,事中有控制,事后有分析,并把可控成本完成情况纳入区队和部室管理人员的工资考核,具体按相关规定执行。

五、完善部室内部市场化管理

(一)根据部室管理职责与生产、成本的关联程度,将生产、成本指标引入部室市场结算。全年制定吨煤、延米结算价格、单位成本结算价格,对部室按煤炭产量、掘进进尺、成本结算市场收入。

(二)完善部室内部市场化核算内容

1.生产技术部核算内容:木材、支护材料、建工材料、火工品及生产任务。

2.机电部核算内容:配件、油脂、大型材料(胶带、道轨、¢12.5mm以上钢丝绳、6平方以上电缆、2寸以上管路)、五小电器、电费、设备租赁费、修理费。

3.人力资源部核算内容:出勤、工资。

4.财务部核算内容:非生产性支出、全面成本费用。

5.调度室核算内容:煤质、块煤率等。

6.通防部核算内容:监测、监控、通讯及打钻、瓦斯抽放投入费用。

7.企管部核算内容:办公用品、自用煤、全公司材料费。

8.安监部核算内容:质量标准化费用、安全费用。

9.销售部核算内容:面煤、块煤销售总价。

(三)制定《永贵能源新田煤矿内部市场化管理考核实施细则》,细化部室内部市场化管理内容及检查考核办法,季度考核兑现。

六、完善区队内部市场化管理

2014年,区队市场化管理工作重点是做好区队市场化管理的深化和细化工作:

(一)完善内部市场化核算体系。根据各单位、各岗位产品的性质,结合我公司现有计量手段,采用多种市场核算分配方式,参与市场化管理。

1.以采掘单位为主的产品能够准备计量或计件的单位,包括所有采掘队、通防队、抽放对等,按量或计件价格结算。

2.对目前计量手段不完善,不具备计量条件岗位,包括机电队、通防队、抽放队等,按其服务内容与产量、进尺的关联程度,按比例分别以产量、进尺计价,结算市场收入。

3.机修厂、选煤厂独立核算,建立市场结算价格,实行内部市场化管理。

(二)建立健全定额价格体系

1.提高材料消耗定额的覆盖面,单体支柱、铰接顶梁、大型材料、“五小”电器纳入市场化管理,大型配件及非正常性投入的材料,收归公司直接管理。

2.充实完善劳动分步分项定额,减少并控制零星用工发生,增加工资结算合理性、科学性。

3.对电费、设备租赁费及修理费等仍实行专项奖罚,作为对市场结算的补充完善。

4.逐步推行辅助区队影响时间买卖之,把辅助区队影响时间纳入市场核算。

(三)完善区队班组经济核算办法,把内部市场化管理引向深入,具体办法见《永贵能源新田煤矿班组核算考核办法》。

七、市场结算程序及有关规定

(一)市场结算价格的制定、补充与完善由市场管理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室配合,结合生产实际,依据有关定额、历史资料和借鉴外单位经验,综合平衡制定,经价格委员会批准执行。

(二)市场结算价格批准生效后,作为年度结算指标。由于井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为满足市场化管理工作的需要,增强市场结算价格的适用性,市场结算价格也要及时调整,确保市场价格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三)内部市场结算原则及时间要求

1.原煤产量按实体煤结算,块煤按调度室报表,每月结算一次。

2.掘进进尺按成巷(合格品)结算,每月结算一次。

3.巷道修理、打钻费用按实际验收单结算,每月结算一次。

4.材料费、电费、修理费每月结算一次。、

5.矿车运输费、工程车费、矿灯费、吊篮费、机加工费、通风费等需要单位之间办理的服务费,每月结算一次。

6、大型材料、专用工具、劳动保护及预留专项材料,由分管单位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和年度成本预算指标,按月分解,随月度生产经营计划下达控制,按有关材料管理制度进行考核。

(四)根据职能部室业务分工的不同,本着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实行专业归口管理,由分管部门负责本专业基础资料和数据的测算、检查和提供结算依据。具体分工如下:

1.办公用品、低值易耗品由企管部提供;

2.工资、计时工、劳动保护由人力资源提供;

3.原煤产量、块煤量由调度室提供;

4.掘进进尺及验收单、工程质量标准化由生产技术部提供;

5.电费、修理费、机电运输质量标准化由机电部提供;

6.安全费用及全公司质量标准化由安监部提供;

7.监测、监控、通讯、打钻及瓦斯抽放费用投入由通防部提供;

8.企管部同时负责市场的日常管理、市场核算及结果汇总工资。

八、考核奖罚

(一)为使内部市场化管理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对我矿内部市场化管理工作实行月度考核、月度兑现。

(二)对部室考核,由企管部牵头,各市场管理部室参加,按照《永贵能源新田煤矿内部市场化管理考核实施细则》,每月进行检查考核,以95分为基数,每降1分,扣减奖金基数的5%,累计计算,扣完为止。

(三)对区队考核,按照《永贵能源新田煤矿班组核算考核办法》奖励。

(四)永贵公司考核负责项目每扣1分,扣减责任部室(区队)奖金基数的5%,累计计算,扣完为止。

(五)集团公司考核负责项目每扣1分,扣减责任部室(区队)奖金基数的10%,累计计算,扣完为止。

(六)按照市场管理业务责任大小,制定如下奖励标准:

企管部长1500元/月,人力资源部、供应部、财务部、机电部部长1000元/月,生产技术部长、调度室主任800元/月,安监部、通防部、综合部、保卫部部长500元/月,副部长按部长的80%兑现,一般市场管理人员原则上按单位正职的60%兑现。公司根据各单位考核结果计算奖励金额后,由各单位按照按劳分配、奖励先进的原则进行二次分配。

(七)各单位市场管理人员,由单位根据工作情况确定,报经营矿长审核后,报企管部备案,作为奖励分配人员的依据。

(八)奖励标准按照公司奖励金额进行上下浮动。

九、其他要求

(一)每月结束后次月5日前,各市场管理部室向企管部报送分管市场化工作总结,具体说明季度工作开展情况、亮点及不足,对公司所需市场化检查资料,各责任部室要及时按照要求报送,对不按时报送且无特殊原因的,每推迟1天,罚单位负责人及责任人各50元,超过3天未报送者通报批评。

(二)要求各市场主体,必须按市场运行细则办事,对违反市场规则、强行签证收费、欺行霸市、扰乱市场秩序的单位和个人,欢迎有关单位和个人向市场管理部门举报,一经查实,将对责任单位领导和责任人,每人每次罚款100元,并从单位收入中将非法所得加倍(200%)扣回,一部分用来补偿受害单位,一部分作为市场方面的奖励支出。

(三)市场运作中暴露出的问题,由企管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拿出处理意见和建议,经市场管理委员会批准,以正式文件下发执行。

参考文献:

[1]黄盛初.2005年中国煤炭工业年度报告[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内容范文第5篇

摘要:笔者首先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内涵出发,指出它是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一项根本准则。然后简要介绍了它的四个确立标准:融入宪法精神、体现法的价值、包含经济法之目的、贯穿经济法始终;随后对相关理论学说加以总结、评析。最后,笔者指出我国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为适度干预原则和效率公平原则,以期为以后经济法基本原则体系的建构提供可能。

关键词:经济法基本原则;适度干预原则;效率公平原则

许多学者对经济法已进行过深入探索和研究。经济法基本原则之确立,是经济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难题①。到目前为止,仍众说纷纭,未形成基本共识,已严重影响到经济法理论研究和法治实践的发展。因此,对于经济法基本原则,是一个亟待需要深入研究、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经济法基本原则问题概述

(一)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内涵

为使我国经济法基本原则尽快确立,我们有必要了解它的内涵。经济法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各种经济法律规范之中的,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②。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法基本原则是根本性的行为准则,在经济法领域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约束力;二是经济法基本原则是在国家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必训遵循的一项原则,它指出了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也表达了与其他法律的本质区别;三是经济法基本原则是对各种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结,而不仅仅是经济法具体原则,这也为定义经济法基本原则提出了更高标准。只有真正掌握其中的深层次涵义,才能更好把握经济法各项基本原则,为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法基本原则之确立标准

经济法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的灵魂和构建经济法体系的依据③。笔者认为,把握它的内容,应当坚持的标准:首先,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应当融入宪法精神,并能体现党和国家在经济方面的方针政策;其次,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应当体现法的价值包括秩序、效率、公平、正义等;再次,它的内容应当包含经济法之目的;最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应当是最高层次之规则,是推进经济法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性准则,并贯穿于整个经济法之中。

二、我国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相关学说及评析

能够真正把握它的基本原则,可谓意义重大、影响至深。那么,哪些原则才能成为它的内容呢?为了能更好地把握其基本内容,依据各学者的研究,笔者提炼并总结了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相关学说及他们的主要观点(见表1)。

除了表1给出的八种主要观点外,加上各类教材、文章有100多种关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介绍。可以说,有的观点不无道理,可以作为它的内容。但是大部分观点能不能成为它的内容还值得商榷、推导,甚至有些需要抛弃掉。有些观点值得推敲甚至要弃除,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有些根本不是法律原则,如经济效益、平衡协调等原则,他们更多体现的是经济目标;二是有些虽是法的原则但不是经济法的特有原则,如责权利相统一原则,它在其他法律如民法、行政法当中也体现为一项原则;三是经济法中的某项具体内容当成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如公平竞争原则,它是竞争法律制度中的一项原则。另外,在各学者观点中还形成了两种共识性原则――适度干预和社会本位原则,适度干预原则是从国家干预的角度分析的,而社会本位原则是从法的价值以及社会整体利益考虑的。

三、我国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经济法研究现状以及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笔者认为,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两项内容:

(一)适度干预原则

在实际生活中,当政府运用各种手段干预经济时,许多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并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而一直承担着“裁判员”的角色,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却插手其中,导致政府角色错位,以至于没有有效解决市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出现以上问题的缘故实质是政府干预过多、过紧造成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主体自由度加深,此时政府更应谨慎干预、有效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经济自由度,发挥市场的活性,需要充分把握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发挥政府的适度干预作用。

(二)效率公平原则

“效率是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公平是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④从经济学角度看,效率与公平两者并不能兼顾。从某项政策看,要么重公平、轻效率,要么轻效率、重公平,两者很难达成一致。经济法作为国家协调经济运行之法,在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经济运行的高效率,更要重视社会整体利益,也就是说要更加注重协调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立足社会总体效率与公平。

四、结束语

笔者只是试图在经济法基本原则确立标准以及相关学说的基础上,使其内容更加鲜明,更能体现经济法的特色、时代意义,以便推动经济法领域理论研究更加透彻深入。随着经济法的不断成熟以及经济的发展,相关的总结会不断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从理论的角度加以系统研究,更要从经济法的具体制度、法律实践层面进行总结验证,更好地把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稳定下来,确立大家公认的经济法基本原则。(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法学院)

注解

①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②杨紫@:《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第四版),第60页

③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61页

④孔书玲.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J].改革与开放,2009.8

参考文献:

[1]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2]杨紫@:《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第四版),第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