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

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

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

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范文第1篇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

为落实全国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的统一部署,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培训工作的通知》(卫办科教发[20__]70号)要求,立足于长期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提高预防和治疗水平,进一步做好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工作,为防治工作准备充足的技术力量,特制定本.一,培训目标

1,全面提高各级,各类卫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对"非典"防治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掌握"非典"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使定点医院和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熟练掌握"非典"基本知识,诊断标准与治疗规范,出院标准,隔离病区和病人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正确使用常用救护设备;掌握院内隔离防护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医疗救治技术,降低病死率,做好自身防护工作,减少院内感染.

3,使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的专业人员,特别是流调人员,掌握"非典"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预防控制措施,消毒,隔离,防护等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流调工作力度,提高流调效率,有效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并做好自身防护工作.

4,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和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包括乡村

(第3页,共7页)

医生)掌握"非典"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基本防护措施,疫情报告程序,可疑病人转运与初步处置原则,以及公众预防指导原则,做到及时发现并报告疫情,迅速采取初步救治和隔离,防护措施.

二,培训对象和内容

按照不同培训对象的岗位职责及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做好基础培训和分类培训,必要时进行强化培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高.同时,根据对"非典"疾病研究的进展和疫情的变化,及时调整培训内容,使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规范.

(一)基础培训:包括卫生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全体职工.主要内容为:"非典"基本知识,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隔离病区设置及操作规范,隔离防护措施和规范,相关法律法规.

(二)分类培训:

1,定点医院和后备医院的医护及相关人员

⑴临床医师.参与救治工作的各级,各专业临床医师.主要内容为:呼吸系统疾病基本知识,"非典"临床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规范,呼吸及循环系统监测基本知识和技能,血气分析基本知识和技能,酸碱平衡紊乱的治疗原则,严重并发症(如呼衰,肾衰)的救治技能,ICU知识和技能,无创通气与有创通气技术以及心理治疗基本知识等.

⑵护理人员.主要培训内容为:呼吸系统疾病护理知识和技能,隔离病区管理及操作规范,病人管理,重症病人抢救基本技能,呼

(第4页,共7页)

吸支持的各项临床观察,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设备的操作使用方法等.

⑶工勤人员.主要培训内容为:隔离病房的空间,地面,物品消毒方法和规范,病人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及其他污物处理原则和方法,病人尸体的处置原则和方法等.

⑷放射,检验等医技人员.主要培训内容为:相关放射,化验指标,"非典"病人检验样品采集,转运,保管规范,辅助检查设备消毒方法,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的要点.

⑸消杀人员.主要培训内容为:各种消毒剂的使用,配制,杀毒原理,不同污染程度区域所用的消毒方法,如何检验消毒实效等.

2,发热门诊医务人员

主要培训内容为:上述定点医院的基础培训内容,发热病人的就诊程序,"非典"临床诊断标准及诊疗规范,疑似病人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要点,消毒隔离防护规范,隔离留观室的防护原则和管理,疫情上报制度和上报程序,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内容,病人转运原则等.

3,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主要进行基础培训,主要内容为:"非典"的基本知识,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要点,基本预防控制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基本防护措施,疫情报告程序和方法,相关法律和法规.

4,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和农村卫生人员

主要进行基础培训,侧重在"非典"的基本知识,临床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要点,公众预防指导原则,个人防护措施,可疑人员基本处置原则,疫情报告程序和方法,消毒和隔离的基本方法,相

(第5页,共7页)

关法律法规.做到能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普及"非典"知识和科学预防原则,及时发现并上报疫情,迅速实施初步救治和隔离,防护措施.

各医疗组(队)在进入隔离病区前,流行病学调查后备人员在参与非典流调工作前,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并进行隔离防护的实战演练.

三,培训教材

根据不同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可选择下列教材:

1,卫生部组织录制的《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培训参考资料》光盘(一套7册).内容包括:"非典"的公众预防;"非典"的诊断与治疗;转运"非典"病人的安全措施;医院的消毒,隔离与防护;预防"非典"医院内传播的消毒与防护方法;钟南山院士讲座.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写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培训教材(修订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

4,卫生部制定颁发的有关防治"非典"的文件,规范和指导原则.

5,卫生部,科技部,中华医学会编印的有关"非典"防治宣传手册,折页等.

6,卫生部科教司指定,制作的其他培训教材和课件.

四,培训组织与安排

按照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培训工作,省卫生厅负责宏观 规划,分类指导

(第6页,共7页)

和协调,各地市卫生局按属地管理原则,统一指挥辖区内医疗卫生资源,安排培训工作.根据工作的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地进行培训,每轮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5天.定点医院,后备医院的第一或第二梯队人员,发热门诊医务人员,一线流调人员和相关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的培训工作,必须在此文件下发后15天内完成.全体人员的第一轮培训工作应在文件下发后30天内完成.

培训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尽可能采取现代远程教育技术,通过广播,电视等公共媒体,或自学与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在保证疫情不扩散的情况下,也可采取专家集中讲课,专题讲座,现场演示等方式.在培训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学术团体和高校的作用.

五,培训考核与评估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辖区内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导检查,对参加培训人员进行登记考核,考核成绩可纳入当年继续医学教育和在职,在岗培训管理.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各地市的培训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各地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辖区内各医疗,预防机构培训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乡,村两级卫技人员培训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培训工作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医疗和教育资源,所需经费从各级"非典"防治经费中列支,任何培训机构不得收取培训费用.

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医院校;流行病学课程;改革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作为现代医学的一门工具学科,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1],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疾病预防控制领域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医药医学领域亦是如此。本文根据本校流行病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具有中医特色的流行病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1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

中医院校学生都以学习中医知识为主,认为流行病学不是他们的主干课程,因此在学习时对课程不够重视,热情不高,不会主动去学习,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掌握本课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近几年,世界范围内几次大的流感病毒蔓延,包括我国在内,都导致全球范围的大流行,其中让人最为惊讶的是在此次流行中很多医务人员都被感染了[2],这足以说明了我们医生流行病学知识的匮乏。针对该现象,我们的应该从教学本身出发,改变教学理念,通过各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目前,我们对本科生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总论基础理论知识讲解为主,主要介绍几种流行病学方法,比如: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及实验研究。在以后的授课中可以采用从具体事例出发,引出相应的流行病学方法,并且通过经典事件的分析学习不同方法的特点及实施步骤。在讲授病例对照研究时,可以引用比较经典的吸烟与肺癌的研究;在讲授横断面研究时,可以结合相应的现况调查(大学生网络生活知晓度调查)进行学习等等。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认识程度;其次,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

2 上课内容及课时的限制

涵盖各种专业和层次,而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培养层次的学生,讲授的内容和要求是不一样的。教师应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知识体系及需求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授课方案[3]。比如:流行病学做为预防医学的主干课程,学时一般安排较多,教师应重点讲授不同方法的理论思想、特点、实施步骤及应用,在此基础上,还应尽可能多安排案例分析讨论课,及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事件中。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流行病学作为一门方法学科,在课时比较少的情况下讲授应做到重点突出,重点培养学生流行病学在科研中的应用思路,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以后工作中应用流行病学的科研思路、研究内容和具体方法。

3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流行病学作为一种方法学科,在教学中应包括理论基础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注重讲解基本概念、不同方法基本思想等;而实践教学则注重各种方法的具体应用,但目前的教育是教师偏重于理论知识讲解,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遇到实际问题,不会运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解决,比如:进行最简单的社会调查,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开展实施;临床上遇到比较罕见的疾病,不知道怎样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去查找病因,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整个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实践教学本身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流行病学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以两种形式来完成:一是选取医学中经典案例课堂讨论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事件相结合,更好的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二是现场实践,现场实践是流行病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4]。为了完成流行病学实践教学任务,学校和教师要做好与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社区及相关部门的联系工作,组织学生实地开展如个案调查、小规模的现况研究和利用现有资料进行生态学研究等现场实践教学环节。

4 考核方式的改革

流行病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以往教学中我们多采用试卷形式进行考核,但单纯通过一份试卷很难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5]。所以我们应在考核方式上做相应的调整。整个考试可以分为两个环节:试卷基本知识点识记和具体方法应用。试卷内容应包含本门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还包括对经典案例中所涉及到的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第二部分考核内容教师可以提供多个研究题目,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写出相应流行病学设计方案(研究目的、方法、步骤、结果、偏倚的控制等等)。通过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医学问题的实际能力。

流行病学作为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为临床、护理、检验、药学等各研究部门服务的一门工具学科,在科研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流行病学的带课教师,应在不断学习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正确应用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立明.流行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13.

[2] 陈新林,徐谦,郎建英,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探索[J].基础医学研究,2013,4(15):360- 361.

[3] 王福彦,李欣炜. PBC教学法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1,3(2):106- 107.

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轮状病毒;基因型;腹泻;婴幼儿

[中图分类号] R72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33-0045-03

自1973年澳大利亚学者Bishop等首次发现轮状病毒(Rotavirus,RV)以来,人们对RV的研究越来越深入。5岁以下的婴幼儿大部分感染过RV肠炎[1]。在发展中国家,小儿腹泻常常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仅次于肺炎,排在第二位[2]。大约90%的RV感染相关死亡病例发生在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3]。我国每年有4万婴幼儿因RV性腹泻而死亡[4]。RV型别多,易变异,人群普遍易感。因此,不同地域RV流行特征明显不同,同一地区不同季节型别也不同,甚至同一地方同一种型别也可能存在多种毒株同时流行[5]。因此有必要建立广泛的RV监测网,动态监测RV流行株的变化,从而为疫苗研发提供数据支持。郑州属温带气候,是我国RV流行的代表性地区之一。为了解郑州地区秋冬季RV基因型别,为RV疫苗的研制以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本研究收集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郑州人民医院儿科2013年9月~2014年3月500份门诊及住院部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G基因型分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3年9月~2014年3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郑州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腹泻患儿标本500份,其中女193例,男307例,年龄在5岁以下,具体临床诊断标准见参考文献[6]。

1.2 RV检测及提取试剂

胶体金法检测RV,使用小量柱离心式/液体样品RNA/DNA抽提试剂盒(购自上海华舜工程有限公司)提取RVRNA。

1.3 RV的G分型

RT-PCR分别扩增RV的VP7全长基因,net-PCR进行血清型分型。所用引物均有上海英骏生物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成,具体分型方法及引物见参考文献[7]。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及直接计数法,P

2 结果

2.1 轮状病毒感染的年龄和性别分布

通过ELISA方法检测结果显示:202份阳性标本中,男女性别无明显流行病学特征。轮状病毒感染患儿以6个月~1岁居多, 与其他年龄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RVG血清型分型结果

对202阳性标本进行G基因分型研究,RVG血清型以G1型为主,并有不同的混合性感染病例。见表3。

3 讨论

目前国内外对于轮状病毒腹泻的研究较多。研究路线比较成熟。本研究对2013年9月~2014年3月郑州地区腹泻患儿进行监测RV阳性率为40.4%,与2005年10月~2006年10月阳性率相比51.97%[8]及2010年RV感染率50%相比有所下降[4],低于国内其他地区如乌鲁木齐2007年RV感染率48.14%[9]、重庆地区2008年的50.69%[10],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基本一致。

A组RV作为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主要感染人群为6个月~2岁的婴幼儿,随年龄增长感染比例下降,考虑可能为年龄增长儿童抵抗力增强有关。RV检出率在男性患儿和女性患儿之间国内报道各有区别。本研究显示RV阳性率在男女患儿之间无差异。

VP7为一种RV糖蛋白,是型特异性抗原,目前已有27个G血清型和35个P基因型被确定[11]。RV全球范围内最流行的组合为G1P8、G2P4、G3P8、G4P8、G9P8[12]。按照NCBI的分类标准VP7血清型有12个血清型(G1、G2、G3、G4、G5、G6、G8、G9、G10、G11、G12)和未能分型,其中5个(G1、G2、G3、G4、G9)型最为常见,且G9有增多趋势[13],并发现不常见的G9、G10等型别的出现。高志勇等[14]监测北京地区2011年RV分子流行型别以G1+G9P8混合型为主。近年来河南省部分地区2005年、2006年、2010年郑州地区监测的流行株以G3为主相比流行株有所改变[4]。本研究发现2013年9月~2014年3月郑州地区RV基因分型以G1型为主,也有G9型的出现。目前国内也常有报道发现G9型轮状病毒。并逐渐成为继G1~G4之后第5种最为流行的血清型,本研究发现有混合感染株以及不常见的G9型,G9型较2010年比例有所增加,这是否与气候、环境变化以及样本量增多等因素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RV腹泻的严重程度和RV血清型的相关性研究一直是个热点。2013年WHO在关于RV疫苗的意见书中提出RV的型别通常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关。本课题研究发现在所有研究的RV分型中合并呼吸道感染的病例G9型居多,这是否与RVG9型易合并呼吸道感染有关还是与G9型毒力强有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目前国际市场上销售的RV疫苗为默克公司研制生产并于2006年上市的RV5疫苗(5价牛-人重组疫苗),商品名RotaTeq,主要预防G1~G4血清型RV引起的胃肠炎以及葛兰素史克公司研制生产并于2008年上市的RV1疫苗(单价人RV疫苗),商品名Rotarix,主要预防由G1、G3、G4、G9导致的RV胃肠炎。在我国使用的是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羊RV疫苗,该疫苗于1998年取得国家认可并获准进行试生产,2001年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正式生产批件,投入使用安全有效。本研究还发现口服RV疫苗仍再次感染的情况,这说明RV疫苗的使用并不能完全起到预防作用。具体原因有可能是与RV具有分节段的基因组,极易发生基因重配和基因重组甚至点突变有关[15]。目前越来越多的RV的型别流行的研制给疫苗带来挑战,理想的RV疫苗应当有很广谱抗RV作用,且免疫性强无毒副作用。因此对RV流行病学的检测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Kalaf RN,Ghenghesh KS. Rotavirus in children with diarrhea in Tripoli[J]. Libyan J Med 2011,18(6):6041-6042.

[2] Gemma Phillips,Ben Lopman,Laura C,et al. Asymptomatic rotavirus infections in England;prevalance,characteristics,and risk factors[J]. Am J Epidemiology,2010,171(9):1023-1030.

[3] WHO. Rotavirus Vaccines. WHO position paper-January 2013[J]. Wkly Epidemiol Rec,2013,88(57):49-64.

[4] 王奔,唐玉龙,王宁. 轮状病毒疫苗研究进展[J]. 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2012,35(4):178-181.

[5] 宋文萍,向文龙,俞守义. 广州地区秋冬季腹泻患儿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2011, 27(4):682-684.

[6] 程艳波,王艳丽. 2010年郑州地区婴幼儿腹泻A组轮状病毒VP7基因型分型[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7):518-519.

[7] Leen-Jan Van Doorn,Bernhard Kleter,Evert Hoefnagel,et al.Detection and genotyping of human rotavirus VP4 and VP7 genes by reverse transcriptase PCR and reverse hybridization[J].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9,47(9):2704-2712.

[8] 王建阳,沈晓晴,李梦磊,等. 河南省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病原研究[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8,23(5):46-48.

[9] 廖烊,陈军华,朱朝敏,等. 重庆婴幼儿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临床资料分析[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32(1):77-80.

[10] 李玉静,杨学磊,罗新辉,等. 乌鲁木齐地区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1,6(9):641-643.

[11] Matthijnssens J,Ciarlet M,Mc Donald SM,et al. Uniformity of rotavirus strain nomenclature proposed by the Rotavirus classification working group(RCWG)[J]. Arch Viro,2011, 156(8):1397-1413.

[12] 宗文萍,向文龙,俞守义,等. 广州地区秋冬季腹泻患者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特征[J].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4):682-684.

[13] Samajdar S,Chosh S,Chawla-Sarkar M,et al. Increase in prevalence of human group A rotavirus G9 strains as an important VP7 geno-type among children in eastern india[J]. J Clin Virol,2008,43(3):334-339.

[14] 高志勇,李锡太,严寒秋,等. 2011年北京市5岁以下婴幼儿A组轮状病毒腹泻监测[J]. 国际病毒学杂志,2012,19(4):153-155.

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范文第4篇

病例简介

患者,男,68岁,退休在家,以“发热2天,咳嗽、气短1天”于2013年1月22日来诊。患者2天前开始发热,体温38.5~39.5 ℃,伴头痛、全身酸痛、咽痛、咳嗽、少痰。1天前出现胸闷、气短,活动后明显。曾自服感冒药、头孢菌素2天无效。患者患糖尿病3年。家中爱人发热3天,儿子发热2天。

查体:肥胖,急性病容,T 39.8 ℃;BP 120/70 mm Hg,P 112 次/min,R 23次/min,咽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音;心率102次/min,律齐;腹平软,肝脾未触及。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7.2×109/L,N 60%;CRP 8 mg/L。胸部X线示双肺纹理重。

下面笔者就该患者的诊治思路进行分析。

问题1:该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可能的诊断?

该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老年男性,有基础疾病,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咽痛、咳嗽。查体除发热外无明显阳性体征,辅助检查无明显阳性结果。可能的诊断为急性呼吸道感染。

问题2:需要鉴别的疾病有哪些?

本病应与以下三种疾病相鉴别。

普通感冒(Cold)

俗称“伤风”,是一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主要由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等呼吸道病毒引起,少数由细菌感染所致。普通感冒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以秋末初冬多发,不会引起流行。主要症状是呼吸道卡他症状,即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咽部干痒或灼热感,也可出现轻度头痛、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一般5~7天可自愈,少数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患者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又根据其表面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分为不同的亚型。迄今发现甲型流感的H亚型有15个(H1~H15),N亚型有9个(N1~N9)。按照不同的排列组合推测可以有约145个亚型,其中仅H1N1、H2N2、H3N2主要感染人类。甲型流感病毒极易变异,可发生表面抗原H和N的变异,也可以是基因重组。新形成的亚型,人群缺少免疫力,普遍易感,这也是引起大流行和中小流行的原因。例如引起2009年流感大流行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包含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乙型流感变异较少,可感染人类,引起小流行。丙型较稳定,可感染人类,多为散发病例。

流感季节性较强,一般在秋冬季,平时少量散发。流感传染性很强,其传染源为患者或病毒携带者,人群普遍易感。主要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进行传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也可以传播。

流感的临床症状较普通感冒严重,典型表现是急性起病,高热、鼻塞、流涕和喷嚏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相对较轻,可有咳嗽、咳痰(多为干咳或少数白色黏痰)。全身症状较重,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少数患者可存在关节痛,恶心、呕吐、腹泻等。一般无阳性体征。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淋巴细胞增高。若合并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上升。少数病例有肌酸激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酐等升高。影像学检查,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肺纹理增多的支气管感染征象,重症患者可出现肺部浸润性病变或胸腔积液,甚至融合成片。本病具有自限性,但在婴幼儿、老年人和存在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并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少数重症患者因病毒性肺炎、ARDS而导致死亡。

禽流感(Bird Flu或Avian Influenza)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禽流感病毒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一个亚型,主要感染禽类。首例人感染禽流感病例出现在1997年香港,为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后全世界均有散发。2013年出现在中国大陆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为甲型H7N9禽流感病毒。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死率约是60%,家禽感染的病死率几乎是100%。目前的研究发现,禽流感病毒只能通过禽传染给人,尚无人传染给人的证据。人感染禽流感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肌痛等,重症患者多伴有严重的肺炎、ARDS,心、肾等多种脏器功能衰竭导致死亡。

本例患者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且发生在1月下旬,为流感流行季节,因其家人有多人发热、感冒,有聚集性发病的特点,无禽类接触史。患者高热2天,全身症状较重,伴有活动后气短,卡他症状较轻,无其他脏器受损表现,无明显肺炎表现,因此符合流感的临床诊断,确诊还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测。

问题3:确诊流感还需要进行哪些相应的检查?

最主要的是病原学相关检查,包括病毒分离培养、病毒抗原检测、核酸和抗体检测。病毒分离为实验室检测的“金标准”;病毒的抗原和核酸检测可以用于早期诊断;抗体检测可以用于回顾性调查,但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意义不大。

病毒分离培养

采取患者的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或气管抽取物,处理后接种于鸡胚中孵育3~4天,血凝试验阳性说明有病毒增殖,再鉴定病毒的型别。

病毒核酸检测

以RT-PCR(最好采用real-time RT-PCR)法检测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或气管抽取物中的流感病毒核酸。病毒核酸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最好,且能快速区分病毒类型和亚型,一般能在4~6小时内获得结果。

病毒抗原检测(快速诊断试剂检测)

快速抗原检测方法可采用胶体金和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或气管抽取物中甲、乙型流感病毒抗原。胶体金法,一般能在10~30分钟内获得结果。免疫荧光法一般可在数小时以内获得结果。操作简单,常用于甲型流感或乙型流感的初筛,但不能确定病毒亚型。对快速检测结果的解释应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史和临床症状综合考虑:在非流行期,阳性筛查结果有可能是假阳性;在流行期,阴性的筛选检测结果可能是假阴性。这两种情况均应考虑使用RT-PCR或病毒分离培养作进一步确认。

病毒抗体血清学诊断

检测流感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水平。动态检测的IgG抗体水平恢复期比急性期有4倍或以上升高有回顾性诊断意义。

该患者行咽拭子的快速胶体金法检测流感病毒抗原,呈现甲型流感阳性、乙型流感阴性。因此基本可以确诊为甲型流感。快速检测无法确定流感病毒的亚型,如患者为重症流感,则需要行病毒分离培养或核酸检测,进一步明确其亚型。

问题4:重症流感的诊断标准?

重症流感是威胁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警惕,及早识别重症流感,及早治疗对于降低流感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综合《甲型H1N1流感诊治方案》及《禽流感H7N9的诊疗方案》,下列人群出现流感样症状后,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给予高度重视,尽早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

(1)妊娠期妇女;(2)有基础疾病者;(3)肥胖者(体重指数≥40危险度高,体重指数在30~39可能是高危因素);(4)年龄

具备以下症状可诊断为重症病例:(1)持续高热>3天;(2)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3)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紫绀;(4)神志改变: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5)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6)影像学检查有肺炎征象;(7)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心肌酶水平迅速增高;(8)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如出现呼吸衰竭、感染中毒性休克、多脏器功能不全或其他需进行监护治疗的严重临床情况可诊断为危重病例。

问题5:如何治疗流感?

要坚持预防隔离与药物治疗并重、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并重的原则。基本原则包括及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加强支持治疗,预防和治疗并发症,以及合理应用对症治疗药物等。

重症患者及早抗病毒治疗

对于非重症流感或无高危因素的流感患者可居家相对隔离,休息、对症治疗,无需应用抗病毒治疗。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流感患者或重症流感患者应及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最好在发病36小时或48小时内开始治疗。虽然有资料表明发病48小时后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亦可以有效,但是大多数研究证明早期效更为肯定。

1 推荐使用人群 (1)凡实验室病原学确认或高度怀疑流感且有发生并发症高危因素的成人和儿童患者,不论基础疾病、流感疫苗免疫状态以及流感病情严重程度,都应当在发病48小时内给予治疗。(2)实验室确认或高度怀疑流感以及需要住院的成人和儿童患者,不论基础疾病、流感疫苗免疫状态,如果发病48小时后标本流感病毒检测阳性,亦推荐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2 考虑使用人群 (1)临床怀疑流感存在并发症高危因素、发病>48小时病情没有改善和48小时后标本检测阳性的成人和儿童流感门诊患者。(2)临床高度怀疑或实验室确认流感、没有并发症危险因素、发病48小时的患者也可以从抗病毒治疗获益,但其安全性和疗效尚无前瞻性研究评价。

具体应用药物如下。1 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是阻止病毒由被感染细胞释放和入侵邻近细胞,减少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对甲、乙型流感均具活性。在我国上市的有两个品种,即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大量临床研究显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治疗能有效缓解流感患者的症状,缩短病程和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节省医疗费用,并有可能降低某些人群的病死率,特别是在发病48小时内早期使用。

奥司他韦为口服剂型,成人用量为75 mg,2次/d,疗程为5天。对于危重或重症病例,奥司他韦剂量可酌情加至150 mg,2次/d;对于病情迁延病例,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扎那米韦为吸入剂,用于成人及7岁以上儿童。成人用量为10 mg吸入,2次/d,疗程为5 天;7岁及以上儿童用法同成人。对照研究证明扎那米韦与奥司他韦疗效没有差别,偶可引起支气管痉挛和过敏反应,对有哮喘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慎重,其他不良反应较少。

2 M2离子通道阻滞剂 阻断流感病毒M2蛋白的离子通道,从而抑制病毒复制,但仅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包括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金刚乙胺(Rimantadine)两个品种(具体治疗或预防剂量见表1)。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有神经质、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和轻度头痛等,多见于金刚烷胺;胃肠道反应有恶心、呕吐,大多比较轻微,停药后可迅速消失。此两种药物易发生耐药。

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注意休息、多饮水、增加营养,给易于消化的饮食。主要补充维生素,进食后以温开水或温盐水漱口,保持口鼻清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密切观察、监测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合理应用有关药物

流感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抗生素是没有治疗作用的,因此在没有合并细菌感染迹象的情况下不应使用抗生素。由于发热是流感突出的症状,解热剂阿司匹林的应用又可导致瑞氏综合征的发生,所以在处理流感患者发热时宜选用物理降温,尽量避免大剂量阿司匹林的应用。

重症病例的治疗

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导学案;对分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09-01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高职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也是一门重要的桥梁课。其由病原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两部分,其中病原生物学又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病原生物学部分内容繁杂,知识零散,免疫学部分又较抽象,很难理解。而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无法满足护理专业的需要。本课程结合现代临床护理理念,对整体课程进行改革,突显服务宗旨。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效,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1.改革内容

我院护理专业采用的是"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用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由我院基础医学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的教师担任各班理论课教学任务。

1.1 理论课程内容改革。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中的免疫学基础部分免疫学基础历来被认为枯燥、抽象、难学,加之学时有限,进一步加深了课程的难度。我院以培养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课程内容选择严格遵循实用、够用原则,加强了与护理专业跨学科及同行间的集体备课,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标准。强化一些和护理专业相关性高的章节的课时,如免疫应答、超敏反应等;删减某些与护理专业关系不大的章节,如MHC、免疫学诊断及免疫学治疗等,体现工学结合;对于细菌学总论、病毒概述、寄生虫概述、及常见病原生物内容的讲授严格遵照课程标准执行。重点讲解近几年流行比较广泛、引起社会关注较高的病原生物,如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埃博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一些通过接种疫苗等方法可以或已经得到有效预防的病毒,例如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百日咳鲍特菌,在教学过程中可酌情安排为自学内容,删减了一些与护理专业关联性不是很强的内容,如病原生物的变异机制、致病机制等。

1.2 实验课程内容改革。实验课程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总共进行 6次实验,8项实验项目。其中病原生物学部分包含两个综合性的实验,其中实验一为培养基的制备,物理、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细菌生长现象观察、显微镜的使用和保养、细菌基本形态观察、革兰染色法及药物敏感试验;实验二为各班小组分别通过细菌的沉降实验,观测学院不同地方的细菌含量,并书写论文。通过这些实验,使学生牢固树立无菌观念,掌握实验室无菌操作技术,提高生物安全意识,防治医院内感染。

1.3 教学模式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导学案结合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导学案整合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及评价的案卷于一体。用导学案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授课方式则将讲授模式和讨论模式相结合,在教学时间分配上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各占一半,以避免教师独角戏,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让大学课堂焕发出青春活力。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分别充当不同的角色,如讲授者、评价者以及点评者,相应的学生角色分别为知识的接受者、发现者、交流者;这种相互交流的模式,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4 教学方法改革。我们主要采取医学教育中较为成熟的PBL教学法,将学习设置到临床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临床情景中的问题,并且知识点隐含于问题背后,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先由教师提出抛出情景案例,让学生在课后带着问题学习、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上讲台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这样就增进了教与学的交流与互动,加深了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及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

1.5 考核方式改革。我们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结果的考核形式,将考勤、随堂检测、情景演练、提问、实验报告纳入考核体系,大大加强过程性考核比例,更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而理论考核则以护士资格考试大纲为参考,体现了考核的实用性及职业性。技能考试则以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为主,强调无菌技术、无菌操作,突出岗位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考核方式更促进学生自主、创新的发展,体现我院培养理念。

2.改革成效

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让师生的交流增多,在课堂授课、批阅课后作业、辅导答疑的过程中,都能够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加以改进。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其思维能力,加之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且更贴近临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此种教学方式也相应的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少部分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所以我们还需,积极的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出更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端增.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4(1):75-77

[2] 刘娜娜.高职护理专业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5, 33(18):76-78

[3] 杨朝晔.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建设与改革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0(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