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范文第1篇

本文分三个部分,逐次讨论流行文化的基本属性、 艺术 在流行文化中的转型和流行文化 时代 美学的文化功能。20世纪后期以来,伴随着西方文化 理论 的全面扩张,流行着一种否定美学的当代文化价值、取消文化 研究 的美学维度的观念。针对这个流行观念,作者在本文中主张,美学在当代文化活动中,对流行文化的 发展 具有不可否定的独特功能;面对流行文化的普遍发展,重申美学的文化价值、开拓美学的文化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流行文化 艺术 美学

1, 流行文化

今天,当我们使用流行文化概念的时候, 自然 受到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理论发展语境的限定。在这个限定之下,“流行文化”所指对象,就是在 现代 社会 的世俗化发展中,特别是20世纪以来,新兴的大众化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与传统的文化类型相比,流行文化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流行文化是现代社会生活世俗化的产物,它不仅以商品 经济 发展为基础,而且直接构成一种商品经济的活动形式;第二,流行文化以现代大众传媒为基本载体,并且在大众传媒的操作体制中流行、扩展;第三,流行文化是一种消费性文化,呈现出娱乐性、 时尚 化和价值混合趋向。由于这个三个基本特征,流行文化的兴起不仅从根本上冲击了传统文化活动,迫使它在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体制文化与民间文化)两个层次传型,而且使当代文化发展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危机运动。西方文化理论研究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这种普遍的文化危机感为契机的。

文化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首要功能是为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提供特有的意义和价值。文化建设的要义就是为人们的日常活动建设具有普遍性、持续性的意义和价值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又被界定为发现和建立理想的活动。 流行文化的第一个 问题 是文化意义和价值的失效、瓦解。相对于传统文化以宗教为内含的精神至上原则,流行文化推行的是一种世俗化的非精神原则,即以个体的享受、娱乐和为动机。由于这个文化原则的转换,在18世纪直到19世纪中,在传统文化崩溃的背景上,流行文化的早期发展表现出一种精神溃败(颓废)状态。卢梭作为现代文化的启蒙者同时成为它的第一个批判者,乃是因为他对这种精神溃败状态的预言家式的敏感和不满。他以个体自我的精神自由的建设为目标,反对现代文明确立的流行的(社会化)生活方式,主张向自然的真实性和独立性回归。席勒则认为,现代文明建立的是一种个体与社会、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分裂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人性的完整性被破坏了。他认为,重建完整人性的途径是对人进行审美 教育 ,建设为人的自由完整生活提供基础的审美文化。

流行文化的世俗化发展开拓了现代文化民主的空间,在对感望和自由享受的肯定中否定了经典和权威的文化权力。这就导致了流行文化在总体上混乱无序的非理性(“无政府”)状态。针对这个状态,19世纪中期阿诺尔德(m. arnold)提出了一种反对流行文化的(中产阶级)精英意识。这种精英意识把文化限定为“在本世界中被思想和表达的最好的事物”,并主张文化是只能由少数精英创造和发展的事业。 阿诺尔德的精英立场无疑包含了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而不得人心。但是,他仍以偏激的形式指出流行文化的第二个问题,即文化活动是否需要保持其内在统一性和超越性的问题。所谓雅—俗之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坚持或反对文化的内在价值和超越意义的争论。无疑,流行文化是否定文化的内在价值和超越意义的。这反映到流行文化的产品形式中,则是流行文化产品中普遍存在的机械复制、拼贴、重复等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形成的对文化差异的消解(文化同质化)。在现代社会运动背景上,对文化产品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它应以其独立完美的存在形式成为对个体独立和自由的象征性表现。这是文化产品的现代美学价值。但是,流行文化产品不仅否定了现代意识对文化产品的原创性和独立性要求,也成为对人自身的独立和自由价值的象征性否定。 这是阿多诺(t.w.adorno)、麦克唐纳(d.macdonald)和詹姆逊(f.jameson)诸人反对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化作为人的一种基本行为方式,怎样保证、体现人类自我存在的独立和自由,是现代文化意识的核心所在。在这个核心点上,流行文化面临着第三个问题,而且是它致命的问题:在大众传媒和市场经济的联合操作下,流行文化的生产和接受方式是否能够保证它是人的独立和自由的体现?阿多诺(t.w.adorno)认为,流行(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文化 工业 的产物。文化工业通过大众传媒操作的标准化、合理化生产,对它的消费者(大众)施行自上而下的有目的地整合和统治。文化工业的整合实现了对大众自我意识的物化,即意识被整合为一致性的非意识。 “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力量在于,它用统一取代了意识”。 在对流行文化的批判中,阿多诺非常重视大众传媒对文化生产和接受的意识形态控制力量。这是阿多诺的深刻处。但是,如费斯克(j.fiske)所指出的,流行文化在承担资本和技术的意识形态控制功能的同时,也为现代的文化民主提供了空间,为大众的自我表达提供了资源。 霍尔(s.hall)引用葛兰西的文化霸权观念,把流行文化界定为一个不同阶级争夺文化霸权的战场。他反对把统治者与大众、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做非 历史 的、静态的二元对立的理解,认为在争夺文化霸权的斗争中,对立的双方互相作用、 影响 并转化着对方。他认为大众作为被统治阶级,也不具有单纯的统一性,他即不是纯粹的主流文化霸权的被动接受者,也不是纯粹的反抗者。大众在流行文化中生活于反抗与顺从的矛盾运动中。

2, 当代艺术

流行文化在整体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生产方式、接受模式和价值体系。但是,在所有传统文化形式中,艺术的转型是最基本的,最具有主导意义的。因此,研究流行文化,必须把艺术的转型作为主要对象。实际上,在上面讨论的文化理论中,无一例外地都把艺术的转型作为识别文化变化、转型的基本标志。为什么艺术转型对于流行文化的形成具有主导意义?这有四个基本原因:第一,在传统文化活动中,高雅文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艺术、宗教和 哲学 ,艺术是最接近日常生活的,而且传统流行的民间文化主要是以艺术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当代文化的流行化转型,必然以艺术为主体;第二,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宗教的衰落留下了价值实践体系的真空,艺术实际上代替宗教成为价值实践的新体系。因此,当艺术失去了为宗教服务的作用以后,艺术不仅被直接挪用为现代 政治 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而且成为现代个体自我确认、自我表现的基本方式;第三,艺术与大众传媒在制造形象化文化产品上的统一性,决定了两者相互促进和统一的前提。艺术与大众传媒统一的发展,不仅构成了流行文化的主要景观,而且实际上是流行文化的基本(主导)形式。第四,艺术的流行化转型所产生的巨大商业价值是其他文化形式所不可比拟的。流行艺术成为流行文化的主导形式,有商业动机的驱动,而且充分表现了流行文化的商品经济属性。艺术在现代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化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不仅是现代文化理论家特别关注艺术的基本原因,而且是美学在现代文化中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原因。

艺术从传统文化进入现代文化,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艺术从对宗教的附属关系中解脱出来,成为独立自由的形象塑造活动。这就是现代性所赋予艺术的自律性,也是美学得以确立的一个直接前提。康德美学作为美学的奠基,原因之一,在于它第一次以哲学的形式明确系统地阐释了审美和艺术的自律性。根据康德,艺术的自律性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艺术是自由创造的产品;第二,艺术是非功利、无目的(以艺术品自身为目的)的创造;第三,艺术是艺术家(个人)的天才的产物——不可重复的原创品。 但是,转型为流行艺术,艺术在同样的三个方面丧失了自律性。大众传媒作为流行艺术的主要生产机器,从内容到形式,从工具到手法,都控制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把他们整合到传媒体系中,先天地决定了流行艺术的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方式。因此,本杰明(w.benamin)认为大众传媒的发展使艺术进入了机械复制的时代。艺术的机械复制在取消艺术家的独创性的同时了取消了艺术品存在的自律性??艺术品作为原始手工作品的唯一性和独立存在。这不仅使艺术品丧失了奠基于原创性的神韵,而且使之丧失了基本的神学仪式价值,取而代之以纯粹的观赏价值。本杰明肯定这个转型,认为在世界历史上机械复制第一次把艺术从它对神学仪式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

无疑,解放为艺术的文化民主和非宗教的精神自由提供了前提,但是也使艺术作为主体自我确认和自由的表达形式失去了内在前提和先天的基础。因为作为机械复制的艺术,艺术不再是艺术家自己自由独立的产品,因此也不再能够直接成为他的个性和自由的体现。阿多诺反对流行艺术,原因就在这里。反对向流行文化转型,艺术的重要课题就是寻求维护自身独立性的可能性。先锋艺术运动,则是以一种拒绝认同和介入大众(传媒)文化的立场和相应的激进反叛形式,坚持着艺术独立的文化价值。阿多诺和麦克唐纳都把先锋艺术作为一种抗议的文化形式而寄与希望。但是,先锋艺术本身有两个难以克服的困难使它的反叛和抵抗不可能作为一种基本的和常规化的文化反叛形式。第一,因为先锋艺术拒绝认同和介入,它相应地拒绝了交流的可能性,这使先锋艺术的反叛对于大众只具有形式的意义而没有内容的意义??因为通过形式进入内容的途径被截断了,而且事实上先锋艺术运动的发展本身是向不断形式化和技术化的方向展开的。第二,先锋艺术发展的不断形式化、技术化,导致了它的制度化发展。制度化发展不仅使先锋艺术失去反叛机能,而且注定了它被商业和传媒合作的流行文化同化、整合的命运。正是在先锋艺术被整合的意义上,今天我们才面对先锋艺术的衰落:先锋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反叛形式被流行文化保留和吸收,但它反叛的动机和力量都消解了。反体制的先锋艺术被体制化,它的反叛形式被审美化为一种流行风格,融入流行文化和日常生活中。

艺术自律性的丧失, 也就是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的取消。结果是,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文化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唯美主义成为艺术活动的主导精神,即艺术的形式主义原则取代或压制了艺术的精神理想原则。这使得艺术活动被简化为审美??娱乐形象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因此,艺术和商品经济、大众传媒共同组合成了大众传媒操纵的商业流行文化。这种商业流行文化以形象娱乐为主题活动,极大限度地消除了传统文化界限,而使自身成为无界限的流行物。在商业流行文化中,消费主义和游戏精神实现了最好的结合,它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刺激欲望和满足欲望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整合一切的流行文化不取消什么,而是消解一切深度,使被纳入其中的一切都趋于同质的平面存在。就此而言,流行文化是非意识形态的、或多元化的文化。但是,它在表象之下仍然推行着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共生的意识形态,并把这种意识形态化成无条件合理的生活欲望在大众文化生活中展开和扩张。流行文化的解放意义和压抑意义都表现在这里,而大众在流行文化中的自由与被动性也表现在这里。在流行文化的影响下,大众的形象消费欲望被极大限度地扩张了。这又刺激了流行文化的形象生产扩张。在20世纪下半期,由于 电子 技术的加速发展,极大限度地扩大了流行文化的形象生产能力,实际上形成了全球化的形象生产过剩。结果是,如鲍德里亚德(j.baudrillard)所指出的,传媒形象生产的扩张,在根本上取消了现实与虚拟、原型与摹本之间的区别,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形象代替真实事物的世界。 对真实知觉和感觉的危机,是流行文化面临的根本危机。这个危机在极大限度扩张艺术的形象塑造功能的同时,也把艺术活动转变成为流行文化的基本症候。

3, 美学的文化功能

流行文化的 发展 和 艺术 的流行化转型,不仅产生了商业与文化的相互渗透、转化,而且形成了商业文化的普遍扩张。詹姆逊认为,商业文化把形象生产普遍化,使审美形象弥漫在一切现实活动中。现实普遍地被转化为视觉形象,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商品化。商业文化的扩张打破了审美形象的封闭空间,使它向既有的整个文化环境开放。因此,审美独立的传统区别模糊或消失了,与之相应的是审美的自律性结束,美学的自律性结束。詹姆逊把这个转变定义为 现代 向后现代的转折。他指出,必须认识到,审美形象在后现代 时代 中的复兴是商业文化体系统治的表象。在后现代的文化活动中,遵循商业逻辑的形象生产渗透和代替了一切活动。“形象是今天的商品,这是为什么不能期待它否定商品生产逻辑的原因;归根到底,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所有的美都是商品的原因。当代伪审美主义对美的呼唤,只是一个意识形态的花招,而不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助。” 因此,詹姆逊宣告美学的终结,而且否定美学复兴的主张。

詹姆逊揭示了当代文化运动的基本趋势和美学所面临的深刻困境。那么,在流行文化整合和消解文化差异,把文化普遍形象化的时代,美学是否真的失效而必须终结呢?我不能认同詹姆逊的美学终结论。在流行文化中,艺术自律性的瓦解和文化普遍形象化产生的意义危机,的确导致了对美学的审美—艺术自律原理的否定,并且使美学的审美(精神)升化原则落空。但是,詹姆逊宣布美学的终结仍然包含了对美学的误解和对流行文化的简单化理解。在其中,他有两个基本错误:第一,他把现代与后现代的差异绝对化,并且把美学限定在现代的范围,认为随着后现代对现代的取代,美学必然成为现代的殉葬品;第二,他把审美—艺术的自律原理等同于美学原理,实际上把美学限定在艺术自律的封闭空间中,认定这个空间的开放就意味着美学基础的瓦解。正是由于这两个基本错误,詹姆逊轻率地抛弃了康德、黑格尔和阿多诺等人的美学为当代文化提供的思想资源,并且在流行文化 研究 中,武断地用 社会 学研究取代美学研究。我认为,根据流行文化的基本特点,社会学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必要和重要的层次。但是,一方面,艺术形式是流行文化的基本形式,另一方面,流行文化的重要 问题 在根本上是与美学问题联系的,甚至本身就是美学问题,因此,美学研究同样是流行文化研究的一个必要而重要的层次。进一步讲,在流行文化研究中,社会学对文化与社会运动整体联系的描述和社会批判的功能,是美学所不能取代的;同时,美学对文化(艺术)的内在机能和意义的阐释,对文化的内在建设的功能,也是社会学所不能取代的。如果我们要积极地,既是批判性地、又是建设性地研究流行文化,必须重申和开拓美学的文化功能。

在现代文化发展中,美学的第一个文化功能是对以自由与独立为内含的现代人文精神的阐释和张扬。艺术自律性之所以成为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对于现代人文精神的基本象征意义。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存在的物化,艺术品的自律存在(审美形式)形成了一种文化抗议形式,如马尔库塞(h.marcuse)所言,“是认识和控诉的手段” 。但是,艺术自律性也包含了深刻的矛盾,因为它的封闭原则在形式上、象征性地肯定主体自由的同时,也成为对这个自由的内在性和现实性的否定。美学的进一步展开就是寻求对自律的封闭原则所包含的否定性的克服。席勒、谢林、黑格尔和马克思,都通过对生命、精神、 自然 、社会和 历史 内容 的引入,拓展或开放了审美—自律的空间,并且使之具有丰富的精神内含和真实内容。实际上,从18世纪中期确立以来,美学的整体运动总是在自律与他律的基本矛盾中展开的。这不仅保证了美学对人文精神的象征性的展示,而且把这个展示发展为人文精神本身矛盾运动的深化。个体与整体、感性与理性、自由与统一、有限与无限、形式与内容,这些矛盾关系是现代人文精神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也是美学在审美—艺术活动中研究和寻求解决的主要矛盾。更为重要的是,美学面对这些矛盾,坚持通过审美—艺术的自由创造寻求一个审美升化的统一境界。在这个意义上,美学已经发展为一种包含了人文精神和理想性的审美精神。今天,针对流行文化对人文精神的物化和理想性的消解,重申审美精神是非常必要的。重申审美精神就是坚持文化活动的人文精神立场,就是坚持理想性对于文化的必要价值。无疑,重申审美精神应落实为美学对流行文化活动的批判性的介入。“在真实的意义上,文化不仅要使自身适应人,而且同时要对人生活于其中的物化关系提出抗议,把光荣给予他。” 美学的批判性介入,就是在当代文化运动中,构成美学与流行文化的张力关系。这个张力关系是保证文化和人文精神不被流行文化的商业操作完全整合和同化,保证人在文化中存在的光荣。

美学不仅在审美、艺术活动中贯彻以人文精神为内含的审美精神,而且把这种审美精神实现为一种辩证的审美方式。美学的审美方式,在肯定审美对象感性存在的丰富性的基础上,追求审美对象精神意义的丰富性。美学既承认审美对象个体的特殊性,不可为整体归并或整合的个性,同时也承认审美对象实现审美升化(超越)的潜能。在美学的审美方式中,审美对象在感性形式和精神意义两个层次都是指向它自身的发展的——审美对象总是意味着比它的实在性更多的东西。美学的审美方式使审美活动成为创造性的感受和体验活动。阿多诺认为,艺术与自然一样,作为真正的审美对象包含了不可确定的性质。这个不可确定性是艺术需要 哲学 对它加以阐释的原因。哲学解释艺术,提示出艺术不能直接表达的东西。 海德格尔把艺术的本质阐释为存在的真理的展现。在对凡高的绘画《农妇的鞋》的阐释中,他揭示出艺术所蕴含着的世界性意义。 这正是美学的审美方式在艺术鉴赏批评中的典型体现。流行文化的消费主义操作,通过过剩形象的生产、倾销,以单向度的感性刺激和欲望满足压抑或取代了审美活动的创造性感受和体验。审美活动因此变成了纯粹机械性的他律的感觉活动。这使大众在流行文化活动中普遍遭受着无意义感。文化的一个基本功能是展现为生存意义的象征性体系。我们不能期望普遍无意义的流行文化普遍地显示出生存意义。但是,我们仍然应当从一些具体的作品发现意义的因素,并且将它们发展为意义的积极建设。在这里,美学,或美学的审美方式具有独特的抗拒消费主义彻底整合文化(艺术)的功能。美学不否定物质,相对于商业文化把一切物化、形象化,美学是真正地珍惜物质,它肯定并且坚持每一个存在物都是独特的存在,都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价值和意义。

在最高的层次上,文化应当被理解为人的精神家园。现代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现代文化的相应变化,都瓦解了现代人的精神家园,使之成为无家可归的精神漂泊者。家园对于个体的意义,在于把栖居的整体感(归宿感)赋予个体。当谢林说,“现代世界开始于人把自身从自然中分离出来的时候,”他不仅表达了人与大自然的分离,而且表达了包括大自然在内的生存整体感的丧失。所以他又说,“因为他不再得到一个新的家园,被遗弃的感觉笼罩着他。” 因此,现代文化运动的一个基本目标,一个与自由和独立的精神表达同样重要的目标,是重建文化的整体感,重建精神家园。海德格尔对艺术的世界性意味的阐释,特别是他把对存在深处的“无”的倾听作为诗意的本体,认为诗意地栖居就是天地神人四方共建一个整体的世界,其着眼点即在于人生整体感的重建。 在生存整体感的重建中,美学注重的不是个体、有限、理性、社会,而是整体、无限、感性、自然。而且“自然”在其中具有包含和超越一切的绝对意义,是最高层次的生存整体感的境界。就此而言,最值得阐发的是 中国 传统艺术在艺术意境创造中所展现的生存整体感,即自我与万物为一体的天地境界。宗白华的现代意识,正表现于他对中国艺术意境的积极阐释,以期使之成为现代艺术重建人生整体感的一个重要的启发。他指出,“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流行文化的消费主义操作,在以大众传媒整合、同化个人的时候,却总是向个人倾销虚假的个性偶像,以激发他的个人主义欲望来获得更大的商业价值。这不仅不能减轻个人对整体的分离,而且机械性地强化了这个分离。重新启发人们对整体、自然、无限的意识,并且把它实现为一种自觉、积极的审美感受,即为现实人生重建整体感,这乃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课题。美学的第三个文化功能正在于以人与自然统一的整体感为基础,重建人生整体境界。

我们重申美学的文化价值,并主张拓展并美学的文化功能,无意于神化美学、把它作为完美的 理论 在当代文化中推行。在最根本的意义上,美学的文化功能,不在于它可以作为一个理论或观念体系从外强加于流行文化,而在于它可以作为一个渗透了人文精神内含的一种文化方式介入流行文化。美学的介入,使流行文化获得一个积极的对立的维度,一种文化发展的必要张力关系。这是流行文化健康发展的一个必要措施。这个措施,在当代中国流行文化发展中并没有实在的建立来和发生效用。这要求中国美学自身的检讨和调整。

r.willimas, ‘ the analysis of culture’, in j. storey (ed.),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 reader(london, 1998).

j. storey (ed.),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 reader (london, 1998), pp. 4--5.

d. machdonald, ‘a theory of mass culture’, in j. storey (ed.),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 reader(london, 1998).

t.w.adorno, the culture industry, ed. by j.m. bernstein (london, 1992), p.90.

j.fiske, reading the popular (london, 1989), p.2.

s.hall, ‘ notes on deconstructing “the popular”’, in j. storey (ed.),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a reader(london, 1998).

i.kant, critique of judgment, by, tr. w.s.pluhar (kackett, 1987), p.170.

w.benamin, illuminations, ed. and tr. by h. arendt (new york, 1985), p224.

p. burger, the theory of the avant-garde, tr. by m.shaw (minneapols, 1984), pp.47-54.

j.baudrillard,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tr. by s.f.glaser (ann arbor, 1994),pp.1-3.

f.jameson, the culture turn (new york, 1998), p.135.

[德]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12页。

t.w.adorno, the culture industry, ed. by j.m. bernstein (london, 1992), p.86.

t. w. adorno, aesthetic theory, tr. & ed. by r.hullot-kentor (minneapolis, 1997), p.72.

m. heidegger,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 by a. hofstadter(new york, 1975), pp.36-37.

f.w.j.shelling, the philosophy of art, tr. by d.w. stott ((minneapolis, 1989), p.59.

流行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流行文化 价值观 在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D296 文献标识码:A

一、青年流行文化的定义

流行文化是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属于文化的范畴,是大众文化中的一种,以大众传媒为媒介,以特定阶段的年龄群体为主体。青年流行文化则是以青年人为主的流行文化。它主要表现在衣饰、娱乐、语言、音乐等方面。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把流行列入社会心理现象之一。流行的汉语解释为在一段时间内兴起的,被人们所追逐的、模仿的新颖的东西。(E.A.罗斯《社会心理学》1908)

流行文化的特征是:

1、消费性。流行文化的背后是一种商业运作。流行文化的盛行会引发大众最求更高层次的消费。

2、周期性。流行文化都会风靡一段时间,然后沉默一段时间,然后受到一些因素的刺激又在次盛行。

3、新异性。流行总是以它新颖的,与众不同的一面吸引正大学生为之向往。

4、规模性。流行不是一个人所追崇的东西,而是一群人所共同追崇的东西。所以说,具有一定的规模性。

青年流行文化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产物,青年流行以互联网为媒介,以广大的青年大学生为对象,覆盖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学习生活,难免会受到流行文化的冲击,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从而影响到大学校园中的主流文化以及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二、大学校园中的流行文化

大多数追逐流行文化的人,无疑体现在是在时装、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当代的大学生时常被人们称为“新新人类”,追崇的流行文化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高科技性,具体体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网络文化。

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社会中,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离不开网络,所以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地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大学生通过网络以最快捷的方式接触到社会上最有时效性最时尚的资讯,社会热点问题等。可是,在大学生在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内外大事,学习各种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网络文化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例如,网络游戏,网络电视,各种健康的网站,聊天室等等虚拟的网络空间让多少青年大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二)星座文化。

星座文化称得上是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星座文化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大学生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星座成为了他们的共同语言。在他们的日常交谈中都会出现一句话:你是什么星座的。一些对星座文化过于痴迷的青年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同星运连接在一起。现在,不仅是许多大型网站上就有星座的测试,市场上也有许多关于星座的书籍。大学生通过星座测试来预测自己的运势,比如:本周的幸运数字是多少,有没有财运、桃花运以及是属于什么样性格,应该与什么星座的人相处等等。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大学生往往把自己的不如意归因于运程的不顺,从不考虑是自身的因素。

(三)语言文化。

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靠语言来传达和接受的,人能够借助语言来学习社会文化掌握社会规范和社会技能,通过语言来广泛地学量间接知识,迅速扩展自己的信息量。语言还帮助人们实现了社会互动。再看看当今的语言文化,大量的新潮的网络词汇在大学生的生活中疯传,美眉,屌丝男,蜗居,蚁族,小资等。这些词汇成为了大学校园的流行语。

(四)偶像崇拜文化。

偶像崇拜是当今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许多大学生把明星当做自己的偶像。有的追星族对自己的偶像一味地追随,甚至达到了疯狂的地步。社会中有许多追星引发的热点新闻想必我们也早有耳闻了。每当走在校园中的是时候,甚至上课的时候,你都会顶到有些同学在讨论着明星的新闻;在宿舍楼里,你也都会看到到处都粘贴着明星的海报、照片等。

三、 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青年流行文化腐蚀着大学生的价值观。

流行文化中的偶像崇拜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有极大的影响。由于大众传媒对明星的过度炒作和包装,把明星塑造的神乎其神,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向其靠拢,以偶像的价值观作为自己的标准,失去了自己的原则。星座文化为让大学生失去有事物的理性判断,将自己的不足归结于星运的不好等等。青年流行文化侵入大学生们的学习、工作、娱乐、休闲活动,使得他们失去了判断事物的值不值得、有没有益处、美不美、是非、善恶、荣辱能力,变得狭隘私心,追求浮华名利、为低俗物所获,进而变成一个低级趣味的人。

(二)流行文化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当今社会中,不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是世界,甚至逃课去上网、玩网络游戏、唱歌跳舞等青年流行文化中。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过度追求,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的身心造成伤害,甚至最后了荒废学业。大学生热衷于流行文化生活,不分是非、不分美丑地认同流行文化的行为,都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阻碍其社会化进程。

(三)流行文化引发大学生不正确的消费观。

在流行文化的背后牵挂着一条巨大的产业链。大学生对流行文化的追求必定会引发其对高层次消费的需求。沉迷流行文化的大学生会紧跟时尚潮流,从而改变了原有的消费结构,如今除了日常的生活消费之外外,紧跟潮流的发型、服饰、手机,网购一些没有价值和意义的物品,以及追星的花费你等等在无形中有增加了大学生的消费。这些看似很时尚和时髦的东西,却一点用处也没有,而且时时刻刻都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消费观。

流行文化范文第3篇

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上,诗词以其独特的情感寄托、丰富的描写内容、奇妙的韵律节奏让多少文人倾心于它们的创作,让多少百姓醉心于它们的品读。流行歌曲似乎难登大雅之堂,更难与古典诗词相提并论,但唐诗宋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就是流行与经典的结合,如果不是这股中国风,恐怕华语歌坛会非常寂寞。

唐诗宋词直接成为流行歌曲的表现主题和内容,给了流行歌曲另一方表现空间,一方面考量着流行歌曲创作人对文化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流行歌曲的表现功能,且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层次。

最有名的当属邓丽君。她曾经出版过一张名为《淡淡幽情》的个人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和多位宋代词作名家的经典作品,包括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等,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再加上她婉约清丽的唱腔,使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足以传颂的精品,《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

唐诗宋词构成了现代流行歌曲创作的一个重要素材来源,并成为其创作的一种手段和表现方式。

文学创作素来讲究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题的广泛性。许多现代的流行词作者,更喜欢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两个人,一是台湾的琼瑶,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唐诗宋词中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一个是大陆的陈小奇,他有一个颇有影响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毛宁)、《白云深处》(廖百威)和《巴山夜雨》(李进),单从歌名上来看,已是和古诗词有了扯不断的关联,为中文流行歌词创作形成一个典范。

从创作的形式上来看,唐诗宋词也为现代流行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思路,或是确立了另一种风格。

流行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土地;改变形象;文化交流

收稿日期:2006―03―29

作者简介: 程建梅(1980―),女,籍贯黑龙江省巴彦县,哈尔滨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哈尔滨师范大学阿城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

生活在信息资讯高度发达的全球化时代,东西方文化的交往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日常事情,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我们想到了毕生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事业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并对她进行认真地研究。

赛珍珠的一生大部分在中国度过,她的作品和中国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她试图向读者证明:只要愿意接受,人类是存在着广泛的共性的。她的作品主题涵养了女性、情感、亚洲、移民和人生际遇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地》。农民王龙的生活故事使她最终于193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当时瑞典学院的评语是:“为西方世界打开一条路,使西方人用更深的人性和洞察力,去了解一个陌生而遥远的世界。”

一、改变中国农民形象

《大地》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它不仅引起西方对中国的关注,而且改变了19世纪以来西方流行的反面的中国形象。受到萨义德东方主义理论的影响,东方主义者很容易建立起一系列的二元对立面,认为欧洲人优越,文明,先进,理智且强壮,而东方则劣等,野蛮,落后,糊涂且软弱。

当时来华传教士的一些记录,可以说明美国人心目中的一种中国形象。大多数传教士“对中国的第一印象是令人沮丧”。有一位传教士这样总结她对中国的最初印象“首先,中国人充满迷信。第二,他们惧怕外国人。第三,因为尊重死者而使中国成了一个巨大的坟场。最后,极度贫困。”而另外一位传教士则写道:当我最初看到这些人的时候,他们看上去不像人类而像动物。这是当时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背景,也是《大地》暂时消除或改变的中国形象背景。

《大地》引起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关注,改变了他们对中国的印象。美国记者伊萨克斯曾评论道:《大地》“很快在民众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几乎单枪匹马地以对中国形象或多或少地更加实际的写照,以及对中国人自身新的、更亲密的,更有感染力的写照,取代了大多数美国人自己想像出来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他们所留下的是尊贵的中国农民形象,坚强、善良、令人钦佩。”

赛珍珠写的是中国故事,却表现出某种美国精神,她使她的西方读者在小说中,体会到中国人的“人性”。在西方历史尽管有歌德等人表示中国人与西方人具有共同的人性,中国汉唐时期的文化也颇受西方推崇,但西方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却始终赋予中国人一种怪异且不可思议的“东方性”,视其为他者或异类,因此只有赋予中国人以“人性”,才有可能产生平等。在土地三部曲的“前言”中,赛珍珠表示:《大地》“并不是一个农夫的故事,他是一个远比普遍农夫更丰富的人,这个人栖息在土地上,并永世不离土地,但他只将土地当作建立家庭的基础。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在全人类的生活中也是这样,家庭的兴衰是意义最为重大的事”。赛珍珠点明了小说的意旨,它不仅是中国农民的故事,也是有关人类普遍生活方式与意义的故事,它可能发生在中国,也可能发生在美国,甚至世界其他地区。《大地》的真实意义在于,它让美国甚至欧洲的读者们在现代工业文明的背景下体会到自身自然质朴生活的意义,在关于中国的小说中,看到自身。比如王龙创业时是位高尚可敬的农民、致富后却开始堕落,这里暗合了美国传统崇尚简朴自然的道德观念,“从清教徒到杰弗逊、梭罗到20世纪,美国文化一直推崇简朴生活,并将其当作民主的标志……”。这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支持了赛珍珠关于“一个世界”的论点,即全世界的人民,抛开民族不提,其基本情感和心绪是十分相像的。

二、土地:中西方共同的情感依附

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接触过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但她却把关注的焦点指向农民,这固然是受到她的丈夫、美国农业专家约翰・巴克的影响,同时也不能不说明赛珍珠关注土地的态度。

在《大地》中,赛珍珠围绕着王龙与土地的关系,揭示了农民的生命源于土地这一永恒的主题。人与土地的离合主宰家族的兴衰和悲欢离合,主宰人的命运。

作品伊始,作者就描写了黄大地主家族的全盛,但是由于黄家与土地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功利性的财产关系,这个家族最终消失。而王龙曾经是个贫苦的农民,却靠着他们与土地的血肉关系,由寄人篱下的农民变成了显贵的大地主。土地对王龙来说既是生命之本,又是富贵之源。从王龙结婚生子到他成为大地主,是小说中最朴素、最富于诗意的部分。为买土地所付出的艰辛,买到土地时的兴奋,都与王龙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此时的王龙家,夫妻亲密无间,饱含默契,二人共同耕耘在自己的土地上,尽管困顿劳累,却怡然自得。

“太阳火辣辣地照在他们身上,不用任何的言语交流,他和她一小时接着一小时默契地配合着,他已感觉不到劳动的辛苦,他只知道他们两人似乎已融为一体。他们在土地上耕作,一起劳动――一起――在土地上创造成果――无须任何言语。

土地给了王龙生活也给了他生命,因为生命的意义对于他来说就是拥有自己的土地。对王龙来说,土地就是诗歌、就是宗教。

赛珍珠对土地、对农民的偏爱贯穿作品始终。她曾明确地表示过:“农村里的生活才是中国底层真实而原来的生活。这种生活欣幸尚未沾染上驳杂的摩登习气而能保持她纯洁健全的天真。” 而这种偏爱,如果参照当时美国的国内背景,便不难理解了。19世纪2、30年代的美国正值大萧条时期,国内经济委顿。农产品的直线下降迫使农民纷纷离开所依附的土地,其安身立命的根本,而一战期间在得克萨斯等西部平原上的一百多个县开辟的处女地表现尤为突出,加上1930年一次大旱的袭击,这里5000万英亩的土地成了寸草不生的沙漠地带。到了1934年一场沙尘暴降临,这场黑色的暴风雪把约25万农民赶出家门,背井离乡去谋生。他们有的步行,有的乘坐自家破旧的车子,绑在背上或破车两旁的是他们全部的财产。这种痛苦在同处一时期的作家斯坦贝克的作品《愤怒的葡萄》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土地的关注不能说不是两位作家得到关注的原因之一,而这也正是无论东西方人们都无法逾越的问题,想一想斯坦贝克笔下的逃荒者和当年的王龙是多么相像啊,难怪赛珍珠要借王龙之口说出:“一卖土地,家就完了……我们生从土地中来,死又回到土地中去――你有土地就有生计,谁也不能夺走你的土地……”

但是,这部小说自问世之日起,对它的批评就始终存在。美国批评家们认为《大地》仅仅是部通俗小说,其审美价值无法与福克纳等人相比。中国知识界对赛珍珠的作品也多有批评,认为赛珍珠笔下的农村生活是不真实的,她对中国社会及其风俗文化诸方面的描写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她人道主义及自由主义的观点之上的,有片面过分甚至失实之处,但无论如何,说她是“中华民族的友人”应该是

当之无愧的,她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齐小新.口述历史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美国传教士.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孙云畴.美国史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姚君伟.文化相对主义:赛珍珠的中西文化观.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流行文化范文第5篇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居然是一本你们喜欢的读物。那里边的作者在当下名声显赫,不止“红”,还有点“紫”。他们是网络文学界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读者不光是青少年,实际上遍及各个年龄层,也就是说,网络文学在今天其实实现了一种强烈的渗透,成为时代生活中很主流的一部分。网络文学有它的优点,它至少担负起了人类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的本能,还有,就是它有出色的想象力和轻松的语言与节奏――虽然,这些并不是好的文学的全部,我还是说说这本《流行阅・幻世》里的作者的名字吧,在现实中,我在不同场合说起这些人是我生活里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朋友时,小读者和大读者们都会报以羡慕甚至惊奇的眼神,他们是:被称为“大陆女性新武侠掌门人”的沧月、国内“盗墓类”小说开创者之一的南派三叔和“后宫类”小说代表作家的流潋紫。他们在这本貌似杂志的书籍中联袂而出,各自展示了代表自己风格的小说。沧月的是早期的《幻世》,写的是江湖背景中的感情故事,唯美而忧伤,是青少年最能领受的情调;南派三叔的是最新的《盗墓笔记・四》的五万字,新奇悬疑,考验我们智慧的同时也考验我们的胆量;流潋紫的是大家熟悉的她的《后宫・甄缳传》的“番外”,讲述一个古典宫廷美少女雪魄帝姬的故事,那文字的精致和不少中国古典宫廷的典章制度,以及诗词歌赋,其实在愉快的享受故事中还增值着你对古代文化的知解。

好玩的是,这本MOOK(杂志书)形式的《流行阅・幻世》还拉未了另一些流行文化的熟人来助阵,比如写了很多古典诗词当代读解散文的安意如,比如香港的爱情和幻想小说名作家张小娴――这二位来上头开专栏写随笔;又比如方文山的歌词,被叫作“歌诗”收录进来,使我们重新细看他《青花瓷》的文字雕琢……

如果说这些文字聚会在一起还有什么企图和严肃的目的话,我们在编者的序言中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提法,那就是网络(类型)文学可能成为标志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哦,像历史上的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有可能吗?你们作为最年轻的读者,可以拭目以待。

鼎剑阁。秋。十一月。

高宅深院里,一个四壁都是高墙的天井中,黑压压地跪着一群仆人――他们已经跪了很久了,为了等待门里的主人召唤他们进去。

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恐惧的神色――因为,前面进去的两个人,都没有再出来。

门里面的鼎剑阁少主、那个十六岁就有“剑妖公子”之称的人,在江湖的传闻中是一个嗜血成性的修罗。每个月圆之夜,他都要找三个人进去,然后,永远都不会再看见那些人出来。现在,已经进去了两个人――就是说,还有一份厄运,必然要降临在他们当中的某人头上。所以,所有人的脸色,都是惨白的。

忽然,那扇似乎永远都是关闭的门无声地开了!

外面等候的大群仆人齐齐一惊,收敛了疲惫的神色,悚然抬头、看着那黑沉沉房间里走出的人。那是一个多月以来,第一个从他们的少主人房间里走出的活人。

“幽草!”看见穿着淡绿色衫子的年轻侍女开门出来,所有下人都低低惊呼了一声,不敢直视――对于鼎剑阁中唯一能安好地留在少主身边的人,所有下人们都怀着异样的敬畏。

仿佛,这个和他们一样身份的绿衣侍女,也是如同少主那样的杀人如麻。

“大家可以回去了。少主倦了,不想再见第三个人。”

没有走到天井里,她只是站在门外的廊道底下,带着谦卑的微笑,对着那些和自己一样身份的,惴惴不安的仆人们吩咐。看见那些人从鬼门关回来一趟似的脸色,她只是继续微笑着敛襟道了个万福,自顾自地关门。

再次把门中的世界和外面一切隔开,那里面,只有她和那个他们以为是恶鬼的人。

“请等一下,少主还有吩咐!”忽然,她仿佛记起了什么,又拉开了门,叫住那群四散的仆人。看见她去而复返,那些人的脸色,再度的惨白。

幽草只是继续温柔地笑着,对为首的一名仆人道:“徐福,少主说,天气已经热了,那个钉在墙壁上的洛河少侠的尸体开始烂了,气味难闻得很!你去叫几个人来,清理一下房间。”

她说得很自然,似乎只是打翻了一盏茶要人来收拾碎片一般,然而,所有仆人的脸都开始恐惧地扭曲,被点名的徐福更是结结巴巴,半天才回答:“是,是是……属下,知道。”

“恩,徐大哥辛苦了。”绿衣女子毫无架子,谦和地点头微笑。

然而徐福已经像受了惊的猫一样。立时退了出去,连说客套的时间都没有。

十天以后,一个消息传遍了江湖。

曾试图向谢少渊挑战的“江北第寻剑客”洛河少侠莫宁,在鼎剑阁被谢少渊杀死,从此,天下第一剑客只有一个:剑妖公子,鼎剑阁少主谢少渊!

看来,在老少两代阁主的威望武功之下,鼎剑阁在江湖中的至尊地位已经无可置疑。

然而,让武林人窃窃私语的是莫宁可怖的死相――他是被一剑刺人喉头,活活钉死在墙壁上的,然后,四肢被一根根地切下,凌乱地扔了一地。据进去收尸的仆人私下说,那个漆黑的房间里,鲜血涂满了半面墙壁。

鼎剑阁的少主,是一个武功绝顶的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