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

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

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

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婴幼儿;启蒙教育;早期教育;人生起点;性格培养

婴幼儿是人生的一个开始点,是走向成熟迈入社会的一个起步,也是人生重要的黄金阶段,因此婴幼儿的启蒙教育、早期教育,人生的第一位导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导师的素质、品德、学识、及教育方法将给婴幼儿带来深深的影响力,也有着决定婴幼儿未来的人生爱好,自我选择发展的趋向作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处于情感及心理认识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学校做为启蒙教育的导师扮演的不仅仅是一位老师的身份,还扮演了一位母亲及知已朋友的身份,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给予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不仅是知已,还有爱,在教师良好的言行举止下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婴幼儿学生的情感心理,在课堂上教师的正确教导开发着孩子的智慧,培养着孩子的认知能力,让孩子的身心向往着美好的人生迈进。

教师在做为婴幼儿时期的第一位家庭之外第一位早期教育者,除了在学校教育的方针下教导着孩子的品德及认知外,自身的素质及言行也是对孩子的一部分教育,教师应全面的看待教育孩子的问题,教师应了解婴幼儿时期的孩子认识压力心理处于朦胧、简单、偏缪的状态,对于存在的事物、现象,及人类自身发展研究,总结的科学知识,及繁多的自然科学门类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教师应如何的运用自身的素质,教育方法引导着孩子的认知能力及学习能力的一个正确的起步。

针对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情感及心理方面各种因素教师也应了解,婴幼时期的孩子的情感不稳定,幼稚处于情感心理发展的开始阶段,教师的言行及情感表达方面对孩子有着很深的影响力。由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情感心理正处在发展不稳定的时期,认知能力比较低,思维和逻辑能力达不到成人水平,但婴幼儿情感记忆力比较好,在进行教育婴幼儿孩子时教师利用具有情感色彩的说教,可让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很好的记住,然后逐渐培养婴幼儿时期的孩子的思维认知能力,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对于抽象性的思维,对于复杂的知识没有能力掌握,教师在教育婴幼儿孩子时,利用孩子的感知能力让孩子记住,并进行简单的思考引导性说明的教育方法。比如教师在课堂上拿着苹果对孩子说这是一个圆圆形状的苹果,在他逐渐成熟时,它的皮的颜色有青变红,到红的时候就可以从树上摘下来吃了,你们喜欢吃吗?如果你要把苹果送给你爸爸妈妈吃我们需要两个苹果,我们要用数学来计算一下,一个苹果加上另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这样的话你把苹果送给爸爸妈妈就不会出现数量的错误了。

这是在教育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时一个实物举例说明的一个教育方法,下面我们不用实物说明的方法用图文说明的方法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教学来对婴幼儿时期的孩子进行教育。比如老师在课堂的黑板上画一个圆形和一个三角形,用手指着圆形对孩子说这是一个圆形,这个呢是三角形,你的手中的笔,看的书,和你们见到的好多的东西形状都不一样,这个叫做几何形,在你们长大后考入大学,你们就会知道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形状了。

以上两个教学方法都是针对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心理的教育方法,我们只有深入的了解到婴幼儿时期的孩子的心理才能达到教之有方,学之能明的目的。

婴幼儿时期的教育不是教纯粹的科学伦理,不是教科学公式及复杂化抽象化的知识,教师在这个时期的教育应是以孩子的心理,孩子的认知心理能力为主的教育,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上应采取以培养婴幼儿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为主的课题,以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为主的内容,在教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应以简单的,符合婴幼儿孩子心理认知能力的范围中进行教学。因此做为婴幼儿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应做到自我心理素质、品性、知识及教学方法的正确、完善,应深入到婴幼儿孩子的心理及生活中不断的认识自己,不断的总结自己教育的错误,还要多学习,多掌握有关教育婴幼儿时期孩子生活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孩子的娱乐中不仅仅是一位教师,还是能给予孩子爱与知心的母亲与知心的朋友的角色,在孩子的娱乐中教师把娱乐的项目或游戏的性质结合在教育中,在娱乐中能给孩子带来启发,带来新的认识,在娱乐中学习到新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的严肃,在课外与孩子一起生活玩乐的行为都将影响着孩子,对于孩子的性格有着很好的塑造作用。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玩乐,好奇心强,没有毅力,自制能力差,容易被环境及教师的情绪影响;教师应做到在环境中以自已的情绪,言行来感染孩子,让孩子从自已身上认识到外界事物,让孩子心理上有个归宿感、安全感,无论在课堂上时间还是课外时间,教师应注重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应与每一个孩子接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知道自己在集体中的重要性,教师应培养自己在课堂的教学中与每一个孩子的互动,虽然没有在同一时间与每个孩子说话,针对性教育,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自己的生动的说教,并把说教的内容用表达的方法说给每一个孩子听,让每一个孩子都知道老师是在说给自己的,这样孩子就会认真听课。

教师在课堂上的举止、情绪等方面也对孩子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不能理解教师的举止与情绪的反常与突变,往往孩子容易受到影响,近而孩子转移了注意力而把学习的事给耽误了,因此教师在给孩子进行课堂教育时,应注重自已的言行、神态与往常在课堂上进行教育时的一致性,保持住班级的环境气氛让孩子不受干扰的进行学习。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学习接受外界事物的心理不成熟,没有很好的专注思考与深入学习对象的能力,缺乏逻辑性及深入性,由于缺乏判断对错,好坏的能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用事实及概念的说明方法来引导孩子,让孩子从中学会简单的分析与认识,由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好玩、多动,并没有意识到纪律的性质,在课堂上的随意动作与说话都是时有发生的,教师认识到这种情况下如果严厉的斥责并不能对孩子有好的结果,只能让孩子有着强制的约束自己一会儿,并不能从内心去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对错,教师应认真和蔼的告诉孩子如果调皮不遵纪律就学不会,学不好教师所教的内容,那么就无法考试,得不到合适的奖励与表扬了,教师在教育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时,所制定的纪律,所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都是融合为一体的,这样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会考虑的多,也不会只为学习而忘了纪律或为了遵守纪律而忽略了学习。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每个孩子的喜好不同,要学会因着不同的喜好而给予合适的作业任务,比如在美术中有的孩子画三角形,有的孩子画个圆,有的孩子不喜欢画三角形和圆,这个时候老师就要用什么方法让孩子画自己喜欢的东西,又不与自己所教的内容有着冲突,还不会让其他的同学生气,模仿了。在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性格是逐步发展成形的一个时期,教师应知道好的性格是多方面影响的结果,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有自我改变,自我认识,没有能力通过自我的选择学习中、环境中,来改变塑造自己性格的经验与认识,因此在人生中性格的培养与成形在很大的程度上都与婴幼儿时期的教育环境,经历有着很深的关系。在婴幼儿时期阶段的学生,教师应把孩子的性格、心理与品德放在第一位,并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明白知识、有点认识,而是把一切所教的知识都看着对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做为培养品德,塑造良好的心理、性格有关系的教育内容。

启蒙教育、早期教育是人一生中的学习发展的一个开始点,是有着决定人未来选择与走向的一个开始,教育的内容与教学方法与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师的个人科学素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什么都无法独立的思考、无法判断,没有能力深入事实与社会;正处于被爱、被照顾、被关心的时期,也是学习与发展生存能力开始的时期,做为早教的教师应认真、审慎的对待。成人教师无法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思维有学习能力中看待问题的心理出发,无法真正的感受到婴幼儿时期孩子的心理特征,基于这一点,教师应除了多学习教育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外,还应了解到关乎婴幼儿时期孩子的心理方面的特征,以更好的进行教育,在教师与婴幼儿学生之间不应存在间隔与距离,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应站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心理特征方面理解所教导的内容,看看自己所教导的知识是不是更能让孩子理解、明白,并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态度,在学生与自我之间能够互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表达能力差,不会提出不明白的问题,说不出所学到的知识有什么意义,更不会有目的的去运用这些知识,因此老师要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发现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在哪里,给予及时的指导。在婴幼儿的孩子学习情况时,由于他们自身容易被各种事物及环境影响,又没有能力摆脱这些影响,很容易就无心学习,因此教师在发现这种情况时要学会去用其他的方法来转移孩子的情绪及注意力,让其很快的把心收回来放入学习中,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的学习情况与高年级的不同,高年级有很强的制度与针对性,以分数考入与班级来施行教育的方法,比如高中学生。但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处于早教阶段就没有这个情况,因此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学生的作业,以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来判断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这个来针对性的给学生进行辅导、启蒙教育、早教,最无高深理论,不涉及那么多的自然科学知识,但重在培养婴幼儿的性格、心理及认知方面。

结束语:婴幼儿教育是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课题,也是国家、民族兴衰成败的起点,因此,启蒙教育、早教教育是通向人生道路上第一个驿站。

参考文献

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聋生沟通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而家庭教育是人生最初、最早接受的一种教育。宋庆龄曾说过:“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良好的家庭教育是聋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耳聋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交往的主要对象还是父母,可见,家庭教育对耳聋学生的影响作用远远大于正常学生。因此,搞好聋生的家庭教育是三大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一、聋童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1、对聋童百般溺爱和庇护或歧视怠慢孩子。

2、同孩子的沟通交流少,对聋童放任自流。

3、父母不理解孩子,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法。

4、家长对自身的教育职责认识不清。

以上四点是深为人忧虑的,这也许是许多家长面临的问题。搞好聋生的家庭教育使其尽快地走出误区,有效地补偿聋生的缺陷,使其将来能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

二、聋生家庭教育的方法

1. 给孩子适度的爱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总以为自己造成了孩子的残疾,对不起孩子,怜悯心和负罪感驱使他们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致使家长丧失了主动权,反被孩子操控,使孩子逐渐养成一种自私、任性为所欲为的不良品德和习惯。还有些家长,视聋生为家庭的包袱和累赘,并以此为辱,对孩子冷眼相待。这些家长时不时在心理上产生一股无名的怨恨,且常常会把这股怨气不自觉地发泄到孩子身上,稍不如意就迁怒于他们,动辄对孩子打骂、训斥、体罚,使孩子的情感和心灵受到摧残。热爱孩子是父母的天职,但爱孩子要掌握分寸,爱的表露要适度,以一种含蓄的、恒定的、温和的、庄重的形式表露,不因孩子的残疾而溺爱,也不因孩子的缺陷而慢待,让聋生在理智的爱的氛围中健康地成长。

2.以德育教育重。 孔子说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家庭教育要以德育为首,根本任务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教会孩子如何“做人”。通过家长的言传与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其具有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3.运用合适的教育方法。高尔基说:“单单爱孩子,这是连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有的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如正常孩子的好奇心表现在“嘴”,总喜欢问“为什么?”而聋孩子的好奇表现在“手”,通常用手探索世界,经常会搞一些破坏来满足对未知事物的好奇。而家长总以一个正常人的眼光来看问题,忽视了残疾孩子的身心特点,使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制止,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残疾少儿的自信心、自尊心。其次要以尊重、平等的态度进行说教。当孩子犯错时,应教给孩子正确的做法;当孩子疑惑时,及时用柔和的语言给他提个醒;当孩子自卑时,不忘记用孩子的“闪光点”燃起孩子们自信心;当孩子痛苦时,尽量设身处地说些安慰的话……作为家长要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方法,让聋生在爱的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4.家长要认清职责,与孩子多进行心灵的沟通。学校承担着教育学生做人与成才的重要责任,但是仅凭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看到聋生的行为习惯表现和他所处的家庭环境和接受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家长对自身的教育职责认识不清,常以语言不通为由把家庭教育责任推给了学校。有很多家长不懂手语,也不愿学习手语,看到孩子不好的行为习惯养不知道如何纠正。部分聋生长期缺乏与父母感情的交流,特别是一些单亲家庭使聋生变得性格孤僻、猜疑、凶狠对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完全站到教育的对立面。父母除了批评、大骂惹急了打一顿,似乎再也想不出其他有效的沟通方式,沟通问题已成了亲子关系隔阂的最大困扰。所以,作为家长要认清自己的职责,学习一些手语,使他们能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总之,家庭教育需要家长来完成,这就要求家长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注意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永远爱孩子,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全面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叶立群 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范文第3篇

对于孩子的培养教育,学校、老师和家长有着相同的出发点。家长望子成龙,或者能成为自食其力的人;而学校、老师希望学生成才,能为社会出力。虽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二者在教育环境、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有很大的差异,但对孩子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它不是任何一方可单独完成的。为使每一位孩子、每一名学生都能健康发展,需要家长行动起来,积极与学校老师配合,共同完成教育的各项任务,才能使孩子全面健康地发展。所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教育工程的有机整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家长与老师需要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家庭教育既是家长的有意识行为,也是家长无意识的影响过程,在教育范围、教育时间、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都具有优势,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一、家长要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子女学习的榜样,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无形之中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孩子心目中最亲近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比如,家长本人的事业心和奋斗进取精神,可以对孩子的毅力、意志产生良好的影响;家长本人尊敬老人、乐于助人的品质,也有助于孩子的情感熏陶。因此,父母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科学的、健康的价值观促进孩子良好的人格品德、心理品质及性格的形成。

二、要注意家庭教育的方法,了解、尊重孩子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只有全面了解孩子,才能找到适合教育自己孩子的方法。要了解孩子身心的规律,注意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善于发现和发展孩子的特长,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要注意用心观察孩子在品德、性格和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地进行启发、引导和教育,使孩子全面地发展。家长必须认识到孩子也是人,应该平等地对待,充分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凡是与孩子有关的事情,都与孩子商量着来,尊重孩子,与孩子建立一种亲密平等的朋友关系。要尽可能支持、关心孩子,当他遇到挫折时应给以鼓励;成功了应立即给予表扬;错了应细语轻声地进行开导。做到以诚相待、以理服人,才能受到孩子的尊敬和信赖,孩子才能向你敞开心扉,你才能了解孩子,进而教育好孩子。

三、要相信孩子能独立处理某些事情,努力培养动手能力

能力不足的孩子,遇到困难无力应付,常常被挫折感压得垂头丧气,丧失信心;能力强的孩子则善于解决问题,即使受了挫折,也能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的许多能力和良好的心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要注意在平时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既培养他自立的能力和精神,又增强他的自信心。在碰到困难时,也不以“决策者”的身份越俎代庖,应当做他的顾问,给他提建议,教他一些克服困难的方法,鼓励他对自己行为负责。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性格以及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帮助孩子认识环境,了解社会,让孩子懂得做人做事都要向高目标看齐。

四、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与生活

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度;过度;培养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不是哪一种方法,而是多种教育方法综合运用。在实施赏识教育时,给予必要的批评;在实施快乐教育时,给于适当的挫折;在增强自信心时,教育孩子多一点谦和;在适应挑战中,让孩子多一点包容。教育孩子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应该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这就是教育领域所要研究的“度”的问题。

一、正确理解教育的“度”的内涵

所谓“度”,有多种解释,哲学意义上的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教育领域的“度”指的是教育孩子完善或完整的状态有多远,也就是怎样更好的教育孩子的尺度。“度”是教育的关键,教育孩子要把握“度”。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其中学会做人是教育和求知的根本目标。做一个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有责任感、人格完善的人,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21世纪教育关注的核心目标。[1]教育专家提醒:教育的关键是要讲究“度”。那么,到底怎样把握好这个“度”呢?

二、父母在教育实践中违背“度”的内涵的行为及后果

(一)过度干预——让孩子备感压抑

现实生活中,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做家长的干涉;孩子长大点后交异性朋友,家长也进行干涉等。这种干涉,一方面体现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另一方面过度的关爱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人际关系中的成长。人天生就是群居动物,需要社会,需要与人交往。

父母过多的干预,会引起孩子的厌烦,产生对抗心理,最后物极必反。据2013年5月12日凌晨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法院原院长高天峰被儿子雇凶杀害的悲剧值得警惕。[2]

(二)过度的保护——让孩子成了“低能儿”

过度保护导致:一是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导致孩子动手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差与同龄人拉开距离从而产生自卑感;二是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及生理上的冲突,心理冲突表现在家长们经常会直觉地感受到——这个孩子胆小怕事,不愿意与人谈话,见着陌生人害羞等。

(三)过度批评——孩子只会丧失自信

孩子有过错,家长适当的批评是必要的。但对孩子太过严厉,处处批评孩子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容易自卑。这样一是不利于孩子良好“自我意象”的形成;二是孩子前进没有动力;三是孩子容易与家长顶撞;四是容易导致孩子心理疾病。过度的批评,轻则亲子之间冷战,重则孩子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因此,家长们切忌要掌握好批评的“度”,切勿过度批评打击孩子自信心和导致其它不利的后果。

(四)过度禁止——禁止孩子玩

科学的休息,更加有利于工作和学习。但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怕耽误孩子的学习,不让孩子玩,在假期、周末给孩子安排得满满的培训班,孩子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五)过度纵容——让孩子误入歧途

卢梭曾经说过: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们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中国有句古话,“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孩子犯了错误,该批评的要批评,要把所犯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以绝后患。

三、导致上述违反教育“度”的原因

以往家庭,大多数人都吃过苦,他们小时候,物质缺乏,条件差,然而现在他们作为父母,都有一个想法: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过苦日子,愿意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及条件。他们小时候没有满足的愿望,让孩子来实现,所以他们宁愿委屈自己,也要满足孩子各种需求。

有些家长却对孩子溺爱有加,所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捏在手里怕破了”就是这种心情的准确表达。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太强烈,甚至还非常崇敬“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训言,对孩子过分严厉,这使孩子身心受到严重伤害,暴力倾向极为严重。上述种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都是违背科学教育的“度”内涵。[3][4]

四、怎样正确把握好教育的“度”

(一)给孩子一些独立自由的空间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地增长,开始萌发出独立的愿望。在这个时候,偏偏有很多父母却不愿意让孩子独立,甚至对孩子的独立精神有很大的恐惧,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父母限制孩子太多,关注孩子太多,限制孩子的独立和自由,不利于孩子自由、健康、快乐的发展。所以,对于孩子的发展一定要因人而异,一定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5]

(二)不要做孩子的“保护神”

关爱孩子,特别是在安全、健康等方面,既是父母等家长爱的体现,也是父母的责任之所在。

但是,父母或家人的特意关怀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危害。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这是对孩子的将来负责。所以,在平时就应该让孩子多多锻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墨初先生在他的《放手,让孩子去做》,让孩子成为自立自强的人。[6]

(三)教育批评要有“度”

1.批评适可而止。现实生活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家长,总是感叹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的孩子,总觉得别人的孩子哪样都好。对孩子的优点看不到,只看到孩子的缺点,打骂孩子,对孩子进行批评。殊不知,不当的批评,不仅影响孩子的心情,更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适当的批评和表扬,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家长不经意的一句表扬,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2.注意批评的场合,爱护孩子的自尊心。我们批评孩子要讲究场合。家长在教育批评孩子时,要处处从爱护孩子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人格。捕捉适当的场合,吃饭时不批评,当着众人的面不批评,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使孩子乐于接受批评。

此外,作为父母,要经常阅读一些关于子女教育的书籍,学习现代先进的教育子女方法,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五、结束语

教子需要行之有度。关爱而不溺爱、放松而不纵容、批评而不严苛、尊重而不侮辱,都是作为父母在教育子女中需要权衡和把握的内容。孩子的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艰巨的工程,父母只有在教育孩子的实践工作中不断地去探索和总结方法和经验,正确把握好教育方式的“度”。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的教育要求,尊重孩子的个性意愿,尊重孩子的性格特点。

参考文献:

[1] 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03.

[3] 吉诺特(美).孩子,把你的手给我[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4.09.

[4] 和月英 许肖辉.把孩子培养成才[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09.

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范文第5篇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小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电视、网络、电子游戏等也在慢慢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家庭方面: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很多农村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这些都给农村小学生的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些小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或心理方面的问题。从我校的情况来看,现在农村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看电视成瘾,迷恋上网,玩电子游戏

由于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家由祖辈监管,一方面,因为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监管不严,另一方面,祖辈的溺爱,致使一部分孩子沉迷于看电视,甚至有的孩子放学后偷偷到网吧去上网、玩电子游戏。这些对孩子都产生了较坏的影响。去年,我县就有几名小学生在双休日里在自家平房(一层)顶上玩游戏,他们模仿武侠剧中的情境,有一名孩子说他是“大侠”,他会飞,他能从屋顶上飞下去,他纵身一跳,幸亏跳到地上没有造成严重的事故,这就是他们沉迷于电视武侠剧所给他们带来的不良的思维方式酿成的后果。

2.任性、娇纵、以自我为中心

经常有老师告诉我,现在的孩子真是太难管了,有的孩子太任性了,犯了错误不愿认错,不服管教,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去年,在本地区就发生了这样一件惨痛的事件:一名小学生因留着很长的指甲,老师和家长劝其剪去,可是这个孩子却说那是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别人干涉不了,在受到家长严厉批评后,结果离家出走几天。发生这样的惨剧,一方面,是家长、老师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没有很好的对孩子进行心理疏通,另一方面,是这个孩子任性、偏执等不健康的心理所造成的,这样的事情发人深省,教训告诉我们要更加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3.自卑、自闭、交往能力差

有的学生由于家庭的特殊情况,或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总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心理上自卑,行动上自闭,在班级活动中表现不踊跃,课外不愿和其他学生玩耍,身上缺少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与他人交往能力不强,这样的学生在幼小的心灵上产生了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多观察、多开导、多鼓励、多帮助这些孩子,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具有阳光的心理,快乐的童年。

农村小学生产生上述心理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社会原因,社会应更加关注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关注“留守儿童”,努力为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是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教育要把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认真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有家庭方面的原因,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知识,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留守儿童”精神上对父爱、母爱的需求。

二、怎样实施好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关注“留守儿童”

就我校的“留守儿童”情况,笔者做了初步调查,调查显示,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占57%,父母有一方在外打工的占29%,父母外出打工3年以上者占26%,从没有去过父母工作地的占22%,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的占5%。长期的留守,得不到父爱、母爱,对这些孩子的成长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在农村看到小孩子由祖辈带、儿童满地爬、接受不到应有的教育、孩子心理健康没有人关怀等种种现象,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些留守孩子对父母呵护的心理需求。这也需要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给予广泛关注,这已引起我们当地政府的关注,我们县的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已对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在春节和“六一”对他们进行慰问,给他们送去慰问金和学习用品,这做得很好,但笔者认为还需要更进一步加大力度,除了从物质上对他们帮助,精神上还应给他们更多关爱,建议平时各位领导应抽出时间多给结对的留守儿童打打电话,多一些精神上的鼓励,心理上的开导。 转贴于

学校和教师也应更加关注这些孩子,平时多观察他们的言行,多了解他们的心声,多给他们生活和学习上更多的帮助以及心理上的疏导与教育。

监管“留守儿童”的祖辈们应多关心这些孩子,严格要求他们,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改变教育方式。外出打工的父母们应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倾听孩子的心声,多给予孩子精神上的抚慰。

2.办好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是通过定期举办家长学校,指导农村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使他们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要求他们多了解和关心孩子,多和孩子沟通,密切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孩子进行一些心理疏导,让他们学会一些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争做一名合格家长,通过家校配合来共同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协调、统筹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加大《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要充分发挥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的职能,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要成立农村义务教育执法监督组织,监督外出务工人员落实好孩子的监护人,做到外出务工人员学艺致富和保障教育孩子成长两不误。

3.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心理教育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