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品课程的意义

精品课程的意义

精品课程的意义

精品课程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精品课程;教学质量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教育部改革高校教学质量的重点工作也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与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精品课程就是帮助高校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改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深化教材的编制与改革、改善教学管理方式的课程[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CT、MRI等诊断方式的推广,医学影像学在临床中的应用非常多,与内科、外科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所以医学影像学这一门课程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成为临床教学中的基础学科[2]。且医学影像学是集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多门学科于一身的产物,学习医学影像学已成为医学生掌握理医学相关知识的重要途径。本课程小组以国家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作为契机,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探索改善医学影像学教学成果的方式与策略。

1、 强化精品课程教育的意识

精品课程指的是以当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优秀的教师队伍为条件、通过优秀的教材、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建设的课程体系[3]。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体之一,其教学理念对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对精品课程的意识则决定课程教学的结果和产生的价值。所以教师应当树立良好的精品课程建设意识,对教学环节进行探索和实践,设计好课程的教学流程、目标、内容以及方式,通过系统的精品课程建设活动推动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

2、 加强精品课程的改革,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2.1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医学影像学精品课程的关键,也是改善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保障,我课程小组成立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其中拥有教师8名,其中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2人,博士1人,硕士1人,教师队伍的年龄架构分布非常合理,平均在39岁,其中大部分的教师理论教学经验超过8年,课程小组中的教师能够针对不同的专业与课程开讲。基于当前的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建立完善的教师评估系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监测和评价;同时为教师的继续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教师的自我学习以及素质的提升。为教师提供大量的学习机会,鼓励教师参与各种教学研讨会和专题讲座,并积极发表学术论文等。

2.2加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

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础,也是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的核心环节[4]。在教学内容方面,一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二要加强对学生实践水平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两方面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医学影像学会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而发展,在当前社会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逐渐成为临床医疗工作的重要支柱。在当前,医学影像不但能够显示出宏观的生理结构,还能够指示分子以及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从过去的形态观测发展到功能的观测,由之前的诊断进步到治疗。在本校,医学影像学精品课程的内容放在:医学影像学的总论,各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正常影像学表现、基本病变影响学表现、疾病诊断。

2.3改善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方法的总称,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医学影像学课程最为注重的就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基础技能的学习,课程小组基于教学理论,配合各种参观教学、实践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5]。首先通过数字化技术丰富资料储备,建设医学影像学教学资料库,使用多媒体设备实施集中讲课,辅以实践操作的演示,有目的的教会学生临床病变的诊断以及治疗新技术相关理论;实践教学采用见习和实习两种方式。前者是指在在带教老师的指引下进行读片、参观设备以及学习教师的实际操作技术,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掌握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而后者则是指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对影像学实施读片诊断、实际操作和检查以及书写临床诊断报告书等,教学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为临床工作奠定基础。不论是见习还是实习,都应当重视对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考查,通过读图分析的教学环节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判断的水平。

2.4成立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

基于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评价一定突出体现精品课程的变革与教学研究活动,强调对于医学影像学教学内容的更新,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到的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也应该得到体现。突出以学生为核心的理念,强调课程的特殊性。教师要科学安排学生的学习流程,积极讨论和探索问题,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较大的发展。制定的学生的评价内容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投入一定的热情和经历,着装和谈吐是否得体;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维护教学活动的秩序;对教学内容熟悉,教学流程与教学大纲中的要求一致;授课的语言流畅、条理清晰,能够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善于引导学生,利用问题和其他方式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够掌握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

2.5与生物医学工程等相结合

医学影像学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包含着各个学科的内容,尤其是医学学科和理工科,完整的医学影像学拥有影像诊断学、介入放射学、影像技术学以及医学影像工程四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国在进行医学影像学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医学生进行理工科方面知识的培训,所以培养出的人才具有一定的缺陷。当前的临床医学教学对于教师与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不但需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求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以及计算机以及相关医学影像学设备的使用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敢于创新和批判的学生才能够胜任医学影像学的工作,顺应学科的发展而进步。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精品课程的建设引导下,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拥有一个契机,通过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优化教学方式、成立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与生物医学工程等相结合进行建设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学质量。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医学影像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短板,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深化。如在教学中临床影像学的教师的临床实践水平非常高,但是进行教学研究的较少,没有对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现代教学的理论素养方面还有所欠缺,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还应当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情况,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新瑜,李珂.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思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9):360-361.

[2] 王亨,刘宗平,王志强,等.PBL模式在兽医影像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骨折影像学诊断”教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804-10805.

[3] 吕发金,肖智博.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提高《医学影像学》教学质量[J].医学教育探索,2009,8(2):157-159.

精品课程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关系逻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教育教学工作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教育教学技术。教育工作者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生代学子的求知需求。“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人的各种感官中提高对知识体系的认知效果,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努力。2011年起,我国教育相关部门制定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等文件,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促进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根据《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精神,“精品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必然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成为重点建设课程之一。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客观必然性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打开国门,经济逐步走向全球化,社会越来越开放,信息传播越来越快,社会环境变化很大。与此同时,现代大学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他们的自主性也越来越强,对事物的选择显得多样,对信息革命带来的变革反响显得比其他群体更为热烈。面对这些新情况,教师们必须要不断努力,调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育观念、目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扩展延伸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式,使过去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不断得到新鲜元素的补充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现代大学生发展新趋势促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改革

新时代里,学生的发展呈现出正负两个方面的特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对正特征如此表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信赖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对负特征表述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正是近年来大学生发展呈现出来的趋势。

这一正一负的特征使得现代大学生多数表现出一种“理想很丰满”与“现实很骨感”的矛盾。因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意识,故而他们多数一开始就认为世界是理想的。可是矛盾论告诉我们世界是充满矛盾的,而且这些矛盾不断激化,产生动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们多数还未懂得鉴别、理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实质。因而也就暂时无法化解情绪与理智之间的矛盾。从现实性上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因素:

首先,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正处于剧烈转型期,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人们思想观念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而发生快速的转变。大学生们作为思想最活跃的群体,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社会上的种种变化对大学生有着不可小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导致其价值观念发生偏差。其次,由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们在生育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使得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学习、生活条件被长辈长期“包办”而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优越,以至于自我意识过强,学习容易懒散,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产生焦虑感等。再次,由于我国中小学十多年的应试教育,导致不少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生活与知识之间的逻辑,理论与实践脱节,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学习知识只是为了考个好大学,结果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或者发展不健全。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作为一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法律意识的课程,务必要扛起改革的大旗,从实际出发,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强化大学生正确、积极、健康的正特征,调整、改正、削除他们的负特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网络、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新趋势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强调,“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网络系统资源无限,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图文、声音、影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之中,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而且更利于学生的吸收理解,增加了思政理论课的趣味性、实效性和科学性。“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思维更加活跃,对理论的理解更容易深入,使本门课程的教育摆脱了过去空洞、抽象、枯燥无味的局面。这种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喜爱。”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重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倡导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新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校内校外资源共享。”21世纪新的信息技术革命蓬勃发展,渗透影响到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在现代信息技术领域里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早前兴起的慕课、微课、资源共享课、翻转课堂等遍袭教育界,使一线名师们甚至是普通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足不出户就能传播五湖四海。另外,近来新兴的自媒体移动端学习技术亦迅速影响着现代大学生。大学生们不断地体验到来自移动信息技术的新鲜、高效、便捷的教育改革,学习成为一种随时随地,无时不刻的事实。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促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程改革要不断地被新时代新技术推动从而被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几个逻辑关系

(一)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

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并非从属关系。专业课程培养学生专门的技术能力,为将来专门化职业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基础,而基础课程具有专业课程无可替代的独特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创新逻辑思维、综合能力,是全面培养发展学生能力和人格的重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主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起这个重任。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在培养人格健全,技术能力过硬的人才过程中是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的。任永辉在《关于高职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融通的思考》一文中论述到处理思政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途径,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行业企业文化、道德规范;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精神教育;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习实训要相融通,思想政治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互相融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将看似毫不相干的两类课程联动起来,共同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人才摩擦生热,打造出具有专业职业特点的思政理论课。

(二)精品课程与精品共享课程的关系

精品课程与共享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是优秀课程的代表,有扎实的课程建设基础和较突出的教学特色,对其他一般的课程建设启发和影响。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功用上,精品课程强调的是与其他一般课程比较而得出精致性和品牌效应,重点在于建设,是一种示范,是一个窗口。而精品资源共享课强调的是共同分享资源。资源才是这项工程的重点,如何把丰富的具有特色的资源共享是关键。精品资源共享课会对其他一般课程的建设和实际教学产生直接的实质性的影响。“精品资源共享课前期建设重点是对原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在建设过程中要在继承原精品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充实、更新课程教学资源,按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进行建设,才能实现精品课程的成功转型,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共用。”因此建设精品共享课应该在精品课程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挖掘更多更丰富的资源,打造更出色的品牌效应,以发挥其共享的功用。

(三)思政课程与地方资源的关系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应深入挖掘地方本土资源,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中,打造出独一无二的资源特色。在思政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不可忽视对地方本土资源运用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多数高职院校一直不太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由此带来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诸多方面的欠缺。利用当地的资源,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通过参观丰富的、珍贵的馆藏文物、自然生态资源、社会发展资源,培育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等。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之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学生更容易接受,避免了强行灌输。促进大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很好的融入地方社会,并为本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其二,因为地方资源具有地方性的特点,可能是唯一的,独具特色的,离开本地可能就没有这种资源了;同时越是地方的资源,就越是全国的越是世界的,需要全国化世界化,应该挖掘出来推广之,并且让所有的师生共享之。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性质特征分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必须要对课程进行定位分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什么样的课?课程建设应该注意什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实践性等突出特点。针对这些特征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内涵?

首先,政治性特征说明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会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推进而发展变化。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2006年出版后,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进行了四次修订,目的在于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写进教材,及时更新供学生学习。2013年为了用党的十精神武装大学生头脑,又一次修订,全书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确保《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与党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性。其次,思想性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在本质特征。从树立崇高理想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树立现代法治意识,无不反映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强烈的思想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应该考虑如何更好地使大学生的思想得到武装,形成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体系,以确保他们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方向正确。再次,实践性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特征。理论应该联系实践,知之而行之,把思想内化为一种行为动力。“科学的理论来之于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思想就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应该成为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构建开放性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模式,师生均能参与实践,分享共用实践资源。

四、结语

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关系逻辑分析,我们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不是人们主观愿望强硬推行的,而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应该关注几个逻辑关系和课程性质特征,这样才能更了解我们建设这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用意和路径。

参考文献:

精品课程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关键词:教育网站;精品课程;网站自动生成;内容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2011602

1教育网站对现代化教育的意义

教育是决定国家发展、民族兴衰的重要因素,担负着促进人类发展的重要使命。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出现,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网络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对现代化教育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它不仅带来了教育模式的重大变化,而且对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刻影响。互联网将全世界的学校、研究所、图书馆和各种信息资源联结起来,形成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量信息资源库;通过互联网全球专家可以从不同角度提供某一知识领域的学习素材和指导,任何有求知需求的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网络的出现使教育传播媒体不再仅限于印刷在书本上的单一文字,而是融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影像等为一体,学习者将从网络上获取丰富的知识,获得优质的服务。

教育网站在网络基础上应运而生,它的特点表现在知识从网上获得,用自主学习替代灌输式教育,采用虚化教学手段和学习场景。教育网站从教与学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以教为主的网站和以学为主的网站。通过以教为主的网站,如远程教育网,教师可以实时教学、组织讨论、解答问题、布置作业以及评价反馈;学习者可以同步或异步听课,通过实时沟通或留言等方式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开展讨论。以学为主的网站主要用于学习者自主学习,一般没有教师实时授课,大多数主题学习网站、专题学习网站、课程学习网站等均属此类。这类网站一般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和学习资源,其资源具有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同时提供学习者交流讨论的平台,支持上传或下载资料,方便信息共享;除了提供学习和交互,还提供测试评价,学习者可以通过测试了解目前的学习状况,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方式,合理制定以后的学习计划。以学为主的网站,体现了建构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为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供了平台和保障,逐渐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教育网站是现代化教育的标志,其出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信息化社会,搜索信息、筛选信息、辨别信息比记忆信息更重要,现代化教育需要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的能力,而教育网站在培养这些能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2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意义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建设1 500门精品课程的目标,要求将精品课程制成网站,以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截至2012年底,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已了大约20 000门精品课程,形成了科目齐全的示范性课程体系。精品课程的建设在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的网络化产物,是自主学习、教学互动、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精品课程网站一般属于以学为主的教育网站,它为学习者提供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提供丰富的测验,使学习者能及时评价,以便为下一步的学习制定合理规划;提供论坛等交流方式,为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供了平台。此外,学习者能够通过网站上传或下载资料,便于资源更新。精品课程网站设计包括课程建设内容模块和网络课程模块。课程建设内容模块包括:①课程介绍;②教师队伍;③教学大纲;④网络课程;⑤课程录像;⑥授课教案;⑦效果评价;⑧教学资源。网络课程模块包括:①课程概述;②学习内容;③实验实训;④案例演示;⑤拓展资源;⑥互动交流;⑦在线测试。

综上所述,精品课程网站是教育网站的典型实例,是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应用。

3精品课程网站自动生成系统开发意义

3.1开发精品课程网站自动生成系统的必要性

高效率高质量地开发精品课程网站需要从以下两点着手:一是人员,二是效率。在人员方面,教师对于课程本身非常熟悉,但缺乏软件开发的知识和经验,专业技术人员又对课程不了解,往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需求分析,既熟悉课程又熟悉开发的人比较少。在效率方面,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大同小异,开发过程中要做很多重复性工作,不仅工作量大、效率低,而且扩展性差、不便于修改更新。例如,某高校要制作一个高等数学精品课程网站,教师对学科知识了解透彻,对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间层次联系、学生应如何学习等了然于胸,但是教师往往没有系统学习甚至真正接触过动态网站开发,若让教师开发,显然难度较大;如果让软件公司制作,开发人员往往又不懂教学。教师和开发人员需要紧密配合才能开发出高质量的产品,这样无形中加大了人力开销,在使用中的改动也需依赖开发人员,于教学十分不便。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开发一种精品课程网站自动生成系统,为精品课程网站的开发提供模板和平台。首先,使用该系统开发时,开发人员不用关心技术问题,只需关注课程本身;只要将准备好的课程资源和相关内容上传到该系统,便可自动生成该课程的学习网站,这样教师就可以自己动手轻松开发, 解决了人员问题。其次,由于该系统为开发人员搭建了平台和框架,开发时可省去很多重复性工作,节省了时间,解决了效率问题。如此一来,开发工作可完全由教师自主完成,教师只要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即可。此外,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及时对网站进行修改更新,操作方便。这样既节约了人力成本,又大大缩短了开发时间,真正做到了高效率。

目前,国内外对课程网站生成系统的研究较少,对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较多。诸多网络教学平台也可用于开发课程网站,但使用起来往往不方便。例如,当下流行的网络教学平台“魔灯”虽然支持课程网站开发,但由于提供的模式与课程网站模式仍然存在不少差别,开发时需做较多改动以及二次开发,这对开发人员提出了很高要求,一般教师不具备相关知识,操作起来比较困难。由此可见开发专用课程网站生成系统的必要性。

3.2开发精品课程网站自动生成系统的可行性

精品课程网站自动生成系统是基于B/S模式的动态网站。目前动态网站开发技术非常成熟,开发工具主要有,PHP,JSP等。在技术层面,精品课程网站自动生成系统属于内容管理系统。内容管理系统产生于2000年以后,目前主要应用于企业,精品课程网站自动生成系统是将其应用于教育的重要标志。使用内容管理系统制作网站,可将网站的模板设计与程序编写彻底分开,制作者可在完全不懂程序开发的情况下,真正做到不写代码就能完成。其特点是内容简单便捷,可自定义模型,真正做到了“想什么样就什么样”。动态网站的核心是通过前台操作后台数据库,精品课程网站自动生成系统就是将前台上传的教学资源通过程序存入到后台数据库中,再按照设计者规定的模式将其显示出来,最终形成一个精品课程网站。通过以上分析可见,精品课程网站自动生成系统的开发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4结语

精品课程是高校现代化建设项目之一,对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具有巨大作用和重要意义。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的网络化产物,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制作精品课程网站对大对数教师而言难度较大,所以研发一款专业精品课程网站开发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它的出现将大大降低精品课程网站的开发难度和工作量,进一步发挥计算机辅助教育的优势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琴.精品课程网站的研究与意义[J].新课程学习,2011(5).

[2]魏晓俊.国内外网络教育平台发展现状分析研究[J].学理论,2012 (1).

[3]黄燕飞.基于组件的精品课程网站生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精品课程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精品课程建设 研究综述 现状分析

一、引言

2003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实施以来,精品课程建设受到了高校广泛重视,但是目前精品课程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更少。为了认识目前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现状和便于以后探索新的研究视角、挖掘新的研究内容,本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笔者认为,目前对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案例教学方法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应用的研究;对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实践教学的研究;对财务管路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与路径的研究。

二、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的研究

周群华(2008)认为案例教学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可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财务管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他分别探讨了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意义,《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教学案例选择,《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案例教学组织。

李咏梅等(2011)借鉴周群华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也认为案例教学可以将课堂教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高校应重视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他认为案例教学研究对该精品课程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以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为例,研究了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意义、教学案例选择、案例教学组织及案例教学实现需要改善的条件等。

(二)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实践教学的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实践教学是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

周群华(2007)指出实践教学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实践教学是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的基础。对研究型教学模式下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实践教学提出设想: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孔德兰(2010)认为实践教学在高技能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精品课程必须遵循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核心的工学结合的建设思路,将理论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工作经历有机结合,以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内容体系,突出职业性与实践性。

薛荣贵等(2012)对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研究,论述了开展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育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优化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五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增加财务管理案例的教学课时,建立和完善校内财务管理模拟实验室、加强财务管理实践教材的建设、加强师资实践能力、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等。

张卫东等(2013)提出精品课程开发和建设应从职业岗位群研究出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从典型岗位能力入手。提出财务管理精品课程的建设应从课程设计理念、课程标准、案例设计、多媒体课件开发、课程教案、背景资料、重点难点解析、网络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等诸多方面进行探索。重点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设计了四个呈现递进关系层次的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

(三)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内容的研究

研究者认为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基本包括: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及教学管理等几大方面。

周群华(2007)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内容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1)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认为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既能适应市场需要、又具有专业性与实践性的应用型人才,在课程目标(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设计应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为主线,重点讲述企业价值的财务创造过程。(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教学方法要由传统的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研究式素质教育,在教学手段上应该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财务软件模拟或实习基地实践进行实践教学。(4)教材建设。要加强课程教材、学习资源、模拟软件等配套教材的建设。(5)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吸纳名师、配备辅导教师及实验教师、实行精品课程负责制。(6)激励评价机制。要制定相关教师激励政策并,对精品课程效果进行评估,以评估促建设。

盛锦春等(2008)探讨了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1)师资队伍建设。认为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的师资要由师德高尚、教学能力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2)整合教学内容。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整合教学内容,摆脱传统教学中与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不适应的部分。(3)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4)课程资源构建。为学生自主学习及研究学习提供纸质、电子、网络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资源。(5)科学考评课程效果。采取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不仅考核知识,同时考核学习态度、掌握技能、实践能力等。

杨淑娥等(2010)探讨了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及教学理念,教学改革要以学校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以培养创新研究能力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启发式教育的教学理念;对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问题导向法、启发式提问法、案例讨论法等十种教学方法进行总结;析了财务管理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体系,根据企业资金流转的规律和笔者对财务管理的理及教学的经验对财务管理教学内容进行了逻辑安排。

(四)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路径研究

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学者对其进行了分析,并对建设路径进行了探讨。

唐梦(2010)分析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善途径。财务管理精品课程教学存在教学定位不明确、趣味性和感染性不够、学时安排不能体现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从精品课程建设理念、教学实训内容结构、方式手段及教学参与性方面探索了相关的建设途径。

姚晓民等(2010)认为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构新型教学模式是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分析了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设计不科学,教学手段与方法落后,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等。探讨了重构新型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确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财务管理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胡秀群(2014)基于财务管理是海南省省级精品课程实际,分针对海南省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课程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师对课程建设积极性不高,教学实践环节流于形式,没有发挥精品课程示范及辐射作用,提出了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与优化路径,应从确立科学的财务管理课程培养目标、建立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真正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等几个方面优化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

二、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现状分析

通过梳理及总结目前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发现部分学者关注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及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教学探索,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实践教学对于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部分学者对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内容进行了研究,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及手段建设、课程效果评价等等,部分学者分析了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路径。

可以看出,对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更多是理论研究,对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效果评价也停留于理论层面,对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如何进行有效性评价、评价机制建立、指标体系的构建等问题没有进一步研究,在精品课程建设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财务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路径仍需进一步探索。

三、结论

综上所述,少数学者对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研究,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研究内容为案例教学及实践教学在财务管理精品课程中的应用的研究,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研究,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路径研究。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动态工程,关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索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定位,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的研究(包括教材建设、实践环节与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整合实践,网上资源的完善及上网计划,精品课程建设效果评价,精品课程建设路径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周群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案例教学研究[J].江西教育(高教研究),2008(1、2):18.

[2]李咏梅,陶春涛.《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商业现代化,2011:83-85.

[3]孔德兰.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核心的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以“财务管理实务”国家精品课程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0(2):88-89.

[4]薛荣贵,罗淑平.关于本科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实践教学研究[J].教育经济研究,2008:103.

[5]张卫东,于文.财务管理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151-153.

[6]周群华.研究型教学模式下本科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6):105-106.

[7]周群华,彭亦芬,薛荣贵. 研究型教学模式下本科《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7:391-393.

[8]盛锦春,袁善祥.关于高职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8(09).

[9]唐梦,何少娟.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探析[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43-46.

[10]姚晓民,翟志华.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构新型教学模式―基于《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13(2):33-35.

[11]杨淑娥,张强,李晓周.部级财务管理精品课程系列研究之一―关于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和理念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1):8-10.

[12]杨淑娥,张强.部级财务管理精品课程系列研究之二――关于财务管理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2):103-104.

[13]张强,杨淑娥.部级财务管理精品课程系列研究之三―关于财务管理教学内容安排逻辑及重点难点讲解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3):113-114.

[14]胡秀群.海南大学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中若干问题探[J].价值工程,2012:117-118.

精品课程的意义范文第5篇

【摘要】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与教师的课程意识密切相关,正是由于具有课程的开发意识、学生意识、过程意识,束鹏芳老师将教师资源、教材资源、学生资源、素材资源有效整合优化,使《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一课课程内容不断生成,课程意义不断提升。因此,要树立课程意识,教师必须具有主体意识、资源意识和生成意识。

关键词 课程意识;主体意识;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48-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利用中的问题与对策——基于课堂教学的视角》(课题编号:D/2011/01/111)的阶段性成果。

《历史教学》2014年第9期上刊登了束鹏芳老师的《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的教学实例,拜读之后深深为其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和利用效率所折服。这节课内容零乱分散,束老师却用一条教学主线将各种资源整合起来,作品的灵性被激活了,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在不断生成的课堂教学中水到渠成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反思本课的教学,由于固守教材,丰富的课程资源成了教材的“点缀”,教师忙于灌输、学生疲于应付。由此,笔者认识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固然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策略有关,但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以自己对课程的独特理解为基础,从目标、课程、教学、评价等维度来整体规划教育活动和行为方式,从而成为课程的动态生成者,因此,可以说,课程意识意味着“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的生成者。只有拥有明确的课程意识,教师才能依据自己对课程的解读和课程资源的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主动整合、优化资源为课程教学服务,使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

就本课而言,束老师的课程意识对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课程是需要开发的,凡是对学生发展有价值、有影响的东西,不论是知识、经验、环境、活动或其他什么东西,都有可能成为课程。在传统教学观的影响下,教师一般没有课程开发的意识,新课程强调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要求教师开发课程,很多教师认为开发课程就是开发新的内容。实际上,对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思考、领悟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将课程的要求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际追求,不断探索、创造符合实际的、有创新意义的课程。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课程资源的开发不是收集更多的资料,而是精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经过加工、改造、完善,成为可以在课堂上利用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在多,而在有效,适应学生学习需要。

束老师以教材资源为核心,并没有补充太多,但贵在创造性地使用。他首先打破教材束缚,调整原有的知识组织形式,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层次化,围绕着欣赏作品、揭示内涵、分析背景这样一条教学主线,对资源进行整合,虽然相同的素材多次重现,但由于解读视角不同,学生由欣赏作品、陈述知识到感受作品、阐述风格,再到透视作品、阐释背景,完成了从知识到认识的过程。就像作者自己说的:“如此,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分层递进的登山过程,教材的正文、图片、辅文,以及教师补充的材料,从属于不同的知识类型和学习方式,成为被重新营造的登山路上的景观。”

束老师不仅善于整合资源,还对资源的呈现方式进行了开发。在欣赏作品阶段,老师精选作品的精彩部分,让学生听、看、读、说,使学生充分领略作品。在分析和透视作品阶段,采用回望作品和适当补充相关资料的方式,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在总结阶段,将诸多作者的头像砌成大师头像墙,增加了形式上的美感,也利于知识的完整性。在不断变换资源呈现方式的同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不同的思维情境,呈现了不同的研究视角。由于对教材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精确把握,使教学结构更加合理,问题的设计和启发引导保证了教学策略的多样性,使资源与课程浑然一体。

第二,课程是关注学生的,当今世界课程改革已经充分认识到教育是学生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自学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有力支持。“一般来说,如果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之交往的成人或有经验的同伴能够给予较多地引导、监督和启发,如‘指出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积极地去尝试’、‘引导多想一想学习的内在过程’、‘帮助排除学习的干扰和提高学习的坚持性’、‘启发对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计划和调控’等,那么学生就能从中获得较多的引导体验,更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从而使制定计划、监察调控学习活动的能力得到提高和改善。”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要有利于学生分析、理解与判断史事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束老师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引导、资源使用、反馈调控、学法指导等策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有效性。要认识文艺作品,首先就要有一个欣赏的过程,束老师让学生充分地聆听、朗诵、讲述、观赏,感受作品的特点、风格,体悟作品的主题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揭示作品内涵时,束老师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感受,让学生自由阐述对浪漫主义的理解,引导学生慢慢地、完整地合成浪漫主义的历史概念。分析作品背景时,学生原有的背景知识被束老师一一激活,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得新的结果和感受。在教学的最后部分,再次让学生感知浪漫主义文艺的特征,体悟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浪漫主义的启示,具有现实启迪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束老师始终以明晰的学习任务和思维指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表现出的特质和问题成为十分难得和行之有效的课堂生成资源,被束老师巧妙利用,使教材资源、学生资源得到开发。

第三,课程是强调过程的。本次课程改革将“过程与方法”纳入课程目标体系,“过程与方法”就不再仅仅是一种达成目标的手段,而成为了课程目标之一。所以教师教课程就不能仅仅提供知识,而应该同时提供学习的方法、探究的途径和思维的方式。同样,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在于教师在教科书外又添加了什么内容,而是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思维、掌握学习方法。

束老师始终关注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创造充分的条件让学生进行知识的生成与建构。他贴近情境地将课程内容分成四个乐章,前三个乐章从欣赏作品到感受作品内涵再到透视作品的社会背景,贯穿了从“作品的历史”到“人性的历史”再到“社会的历史”这样一条认识线索。第四乐章束老师引导学生认识文艺史学习的内容、方法和精神意义,既强化了本课的三维目标,又跳出教材,从更为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初步掌握文艺史学习的方法。整个过程遵循了具体体验到抽象概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学生得到的不是一个个作品的孤立解读,而是历史理解和诠释的全过程。

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束老师也注重学习的过程,如关于浪漫主义的概念教学,束老师就采用了回望作品、感知其内涵;比照现实主义作品、强化对内涵的理解;添加特征要素、突出概念本质等教学方式,先分解概念的若干特征,再尝试将这些特征要素合成,整合并坐实概念。浪漫主义的概念这一教学难点被学生渐次把握、拼图式接近。其后教师的一句“你浪漫吗”将教学拓向教育,反映历史对于生活的映照,最后进行知识运用与检测。体现以资源为载体,在方法运用中提升能力,在知识生成中升华情感的过程。

可见,课程资源无法脱离课程意识的要素。强化课程意识才是教师提高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能力的最重要途径。我们需要以课程的理念来理解教学,课程的观念有三个核心内容:

一是课程的主体观念——教师就是课程的主体,面对课程,教师不再只是执行者,而是研究者和开发者,要有对课程独立思考、主动选择和重新创造的意识。只有主体对课程意义和课程可能性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才能开发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只有将自己视为课程的主体,才能主动地识别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二是资源的观念——最好的资源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自己积累起来的,不能够指望某个团体或机构给你提供整套的符合你心意的教学资源。事实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接触课程资源,面对各种资源时只有具有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即考虑它对课程教学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怎样才能把它挖掘出来使它为课程教学服务的意识。否则即使身边存在大量的课程资源教师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三是生成的观念——最好的课程不是预设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生成出来的。课程的本质是生成性的、探究的和开放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过程。教师在课程活动中,不能只沉浸在自己的教学思路定势中,要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创设教育环境、设置问题情境,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和互动,具有解决课程实际问题的方法、途径和能力,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进行有意义地创造。

所以,教师必须提升主体意识、资源意识和生成意识,因为最好的资源就在教师的课程创生意识中,就在不断生成的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生成[J].教育研究,2003,(6):34.

[2]束鹏芳.审美的历史知性的教学[J].历史教学,2014,(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