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韧性城市建设

安全韧性城市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安全韧性城市建设

安全韧性城市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韧性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规划;风险评估;冗余度;开放

社区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化开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而前面30年粗放式的城镇化模式导致城镇建设中遗留了大量的问题。尤其步入21世纪后,自然灾害、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与之对应的是城市脆弱的灾害抵御能力,二者叠加作用导致城市风险、损失急剧放大。根据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以下简称UNISDR)公布的数据:20052014年的10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发生29次灾害事件,死亡10469人,经济损失265.6亿美元①。而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风险2015》报告指出极端天气事件已成为全球第二大风险。同时UNISDR公布的2015年风险指数显示中国风险脆弱性继续增高。未来随着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增多,财富资本、人力资源和生产要素高度集聚的城市将是风险高频区域。中国30年的粗放式城镇使基础设施滞后、应变系统缺位、应急缓慢,城市灾害适应能力脆弱,在面对“突发性高、可预见性低”的风险干扰时往往十分被动。因此,建设韧性城市、提高中国城市的适应能力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1韧性城市概述

1.1韧性城市的概念

结合戴维•R•戈德沙尔克的理解、邵亦文和徐江的总结,韧性城市是一个由物质系统和人类社区组成的可持续网络。物质系统指城市的人工环境和自然要素,人类社区指社会网络及其支撑制度[1]。通过合理准备、缓冲和应对不确定性扰动,在灾害中,二者能够在极端和特殊环境下保存下来并起作用,使损失减缓,恢复加快[2]。

1.2韧性城市的内涵

将城市比喻为自然人个体,物质系统就是骨骼、血脉和器官,人类社区就是思维、意志和精神。区别于侧重医治来恢复正常的过程,韧性城市更侧重进行定期检查、执行持续锻炼、改善膳食营养、温养乐观心态这一长期过程,增强个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夯实体质带来的恢复能力。所以,韧性城市强调通过工程改进、完善设施等物质层面和公众参与、制度创新等社会层面相结合的系统构建过程,提升城市整体的系统韧性[3]。

1.3韧性城市的组成部分和特性

根据杰哈、迈纳和斯坦顿的研究总结,韧性城市包括基础设施韧性、制度韧性、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4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基础设施韧性指建成结构和设施脆弱性的减轻,同时也涵盖生命线工程的畅通和城市社区的应急反应能力;制度韧性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管治社区的引导能力;经济韧性指的城市能够应对危机的经济多样性;社会韧性指城市社区人口特征、组织结构方式及人力资本等要素的集成[3]。而根据埃亨的总结,韧性城市具备5个特性,即城市的多功能性、冗余度和模块性、生态和社会的多样性、多尺度的网络联系性和规划设计的变化适应性。

1.4韧性城市发展和研究

城市韧性最早是由ICLEI②在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全球峰会上提出,并且ICLEI搭建了ResilientCitiesserises这个全球城市应变和适应能力的组织、交流、实践平台。在以ICLEI为代表的国际组织推动下,大量的学者、官方机构、民间组织,甚至基金对韧性城市开展了非常有益的研究和实践[4]。例如戈德沙尔克在《城市减灾:创建韧性城市》一文中以美国为例,讨论城市在压力之下现有的减灾政策和措施能否应对的问题,勾勒出韧性城市的宏大轮廓,强调关注系统适应能力的提升研究,提出韧性城市是一个由物质系统和人类社区组成的可持续网络[1]。托马斯•J•坎帕内拉在《城市韧性与新奥尔良的复兴》一文中,通过评估卡特琳娜飓风后新奥尔良市的恢复状况,提出城市韧性更多依托于公众的韧性[5]。贾哈、迈纳等进一步提出韧性城市的4个组成部分和5个特性。依托理论、实践总结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和组织开展了制定适应计划的行动。例如2009年欧盟了《适应气候变化白皮书:面向一个欧洲的行动计划》,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完成了《将气候变化纳入发展合作的政策指导》报告等。其中,《纽约适应计划》基于《纽约规划2030》,对桑迪飓风灾后的纽约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了一个涵盖桑迪飓风影响评估、区域气候分析、城市基础设施及人居环境、社区重建及韧性规划、资金和实施的适应计划。

1.5小结

韧性城市完全涵盖了城市的物质空间和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庞大的可持续网络。旨在通过工程改进、完善设施等物质层面和公众参与、制度创新等社会层面相结合的系统构建过程,提升城市整体的系统韧性。其重点在于塑造城市的多功能性、冗余度和模块性、生态和社会的多样性、多尺度的网络联系性和规划设计的变化适应性5个特征,从而具备基础设施、制度、经济和社会4个方面的强大韧性。因此,笔者主要以基础设施韧性为思考角度,对现有的规划进行一些有益讨论。

2对我国城市规划的思考

2.1评估基础设施脆弱性

以往的规划,各类基础设施的体系构建和规模确定,是以资源承载力为前提,以支撑城市发展的规模需求为目的,解决的是“够不够”的问题。而从城市的韧性出发,还需预见性的说清“稳不稳”的问题。“稳不稳”包括基础设施系统的稳定性和面临风险干扰时的脆弱性等,需要我们将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纳入考量范畴,评估极端情况下基础设施能否有效运转。例如CIRCLE-2③建立的“气候变化项目数据库”完整收录了20042014年间欧盟实施的1412个气候变化项目,这一系列项目是欧盟提升城市韧性的重要研究和实践。1412个项目中脆弱性评估、变化分析类项目分别占到总数的29%和48%。可见过去10年间,欧盟为了提升城市韧性进行了大量的气候风险研究和脆弱性分析[6]。注释:③CIRCLE是由来自欧盟23个国家的34个研究机构组成的网络,致力于支持和分享有关气候变化适应的研究成果和知识分享,促进国家和区域内气候变化研究长期合作。④成都市海绵城市体系,包括“绿海绵”“灰海绵”等提法均来源于《成都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所以,要提高城市韧性,规划层面应当进行专门的城市风险评估。例如在总规、专项规划中增加针对性的城市风险评估和基础设施脆弱性分析。其次,在一些基础设施的标准的准确性上也需要结合新情况评估。例如《纽约适应计划》采用了IPCC第五次科学评估报告的高精气候模式和数据进行评估,与以往基于历史灾害信息的数据比较,发现如果未来发生与桑迪同等规模的飓风,淹没人口是传统结果的2倍。我们编制排水规划时常关注重现期的标准。重现期是一个频率概念,因此,其标准的确定源于两点,一是估计水文变量的频率曲线,二是计算频率的历年实测数据。如同《纽约适应计划》数据更新带来的不同评估结果,我国近几年极端天气频发,城市的降雨量屡现高值,那么用于计算频率的历年实测数据则需要进行重新的评估。

2.2基础设施的冗余度

冗余度是指在数据传输中不可定的干扰,会引起数据代码突变,为了提高稳定性,必须在原代码的基础上增加几位代码,使相应数据冗余。同理,韧性城市的冗余度其实就是从安全角度考虑多余的一个量。涉及到城市的基础设施,我国人均资源占有低,城市规划十分强调资源的一体化统筹。冗余基础设施的价值则体现在极端情况下,由于是小概率事件,如若这种情况未来不出现,其价值终得不到体现,规划上也很难落实。因此,基础设施的冗余需要赋予多元化的功能价值。在城市防洪、排水等方面,海绵城市建设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在《成都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构建了涵盖市域自然河流流域生态基底、河流湖泊系统和城市近郊生态圈的“绿海绵”,对成都市域整个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保护的同时成为调蓄雨水的自然基础设施④。那么在调蓄总量确定的自然基础设施上,我们可以继续扩大“绿海绵”的规模,设置更多的下凹式绿地、生态湿地等,让其承载体现韧性的冗余超量。非极端情况下,其雨水调蓄功能可能不体现价值,但它能提供更多的生态、休憩、景观空间,实现多元的功能价值。

2.3城市社区的基础设施化

城市社区需要基础设施化,包含具备开放的基础设施属性和紧密的社会网络联系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作用提高城市社区的应变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了“开放便捷”“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内部道路公共化”等关键词。文件精神也是在引导提高住区的开放基础设施属性,恢复紧密的社会网络联系,从封闭式住区转变为开放式社区。当然,我们不能简单的曲解为“拆围墙运动”,中国在从四合院—单位集体大院—住宅小区的居住形势演变中,居民更为关注安全舒适的私域空间。所以,社区开放、基础设施化的切入点很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鼓励住宅小区设置底商开始。首先存在需求,在没有底商的住宅小区内有一种现象,底楼常被业主改造为小卖部、理发店、通讯服务店等日常商业设施。其次,底商一方面代替围墙给居民以封闭的安全感,但又区别于围墙的排斥性,使住区具备开放功能和空间。第三,在“内部道路公共化”尚难说清前,我们可以考虑“内步行商业街”的方式来推动内部道路的基础设施化。例如鹿特丹的MARKTHAL,被称为非凡的拱形室内集市,其拱廊的中空区域即是一个贯通性的室内步行商业街。通过二层的底商建筑很好的界分了私人与公共空间,而由底商延伸出来的大型地面集市又为区域提供了便捷联系和广阔的交往、休憩空间,形成一个井然有序又充满活力的开放式社区。

3结束语

韧性城市是一个庞大且精细的可持续网络,韧性城市的研究与实践将会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新途径。但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全球都还处于不断实践总结的阶段,同时各个城市既有条件不尽相同,所以并未产生较为普适的量化标准体系。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在面对做好“盘活存量”“回归人本”的同时,还将面临越发明显的环境压力,如何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需要我们以韧性城市为焦点持续的进行研究和实践。

作者:潘庆华 白潇 单位: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规划二所

参考文献

[1]戴维•R•戈德沙尔克.城市减灾:创建韧性城市[J].许婵,译.国际城市规划,2015(2).

[2]邵亦文,徐江.城市韧性: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J].国际城市规划,2015(2).

[3]邵亦文,徐江.韧性城市:应对城市危机的新思路[J].国际城市规划,2015(2).

[4]ResilientCitiesreport2015[R].ResilientCitiesserises(ICLEI),resilient-Cities.iclei.org/,2015.

安全韧性城市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镇燃气管道设计规范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概 述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天然气事业蓬勃发展。各地城市燃气快速发展,城镇燃气管道输送量及调峰量需求也越来越大,大多城市在城区建设高压天然气管网,管道的设计压力也越来越高。而因城镇燃气管道建设标准规范制定或修订的滞后,在城镇燃气高压管道(主要指高压A和高压B管道)设计时,执行现行规范存在不少的问题,值得大家关注和探讨。

2、城镇燃气高压管道钢管断裂韧性要求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 50028-2006)6.4.4条规定“高压燃气管道选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T 9711.1(L175级钢管除外)、GB/T 9711.2和GB/T 8163的规定,或符合不低于上述三项标准相应技术要求的其它钢管标准”。

GB/T 9711-2011 PSL1钢管(规范重新起草后,GB/T 9711-2011替代GB/T 9711.1、2、3) 和GB/T8163钢管应用在城镇燃气高压管道中须慎重。此两种管材主要应用在一般流体输送,如应用在高压天然气输送系统中应充分考虑其抗延展性断裂的性能。防止管道在工作条件下断裂,其中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就是提高断裂韧性。而GB/T9 711-2011 PSL1钢管及GB/T 8163钢管对钢材的断裂韧性未提出完整控制指标。

钢材化学成分方面,对提高钢材韧性不利的元素允许的含量偏高,其中GB/T9 711-2011 PSL1钢管化学成分除对C元素含量允许值较高外,P、S元素含量允许最大值为0.030%,GB/T 8163中牌号为10#及20#钢的化学成分符合GB/T 669的规定,其允许最大值为0.035%,牌号为Q295、Q345、Q390、Q420和Q460的化学成分符合GB/T 1591的规定,其允许最大值为0.30%,。并且GB/T9 711-2011 PSL1钢管及GB/T8163钢管对钢材中能使材质均匀,晶粒细化,改善管道韧性的Mn、V、Nb、Ti、Ni等元素要求宽泛,可高可低。

钢管的试验和检验方面,GB/T9 711-2011 PSL1钢管未对断裂韧性试验(一般为夏比冲击试验)和落锤撕裂试验(钢管外径不小于508mm时要求)提出要求。GB/T 8163中对牌号为10#和20#钢管未要求进行夏比冲击试验,而对牌号为Q295、Q345、Q390、Q420、Q460,质量等级为B、C、D、E的钢管,且外径不小于70mm,壁厚不小于6.5mm时要求进行夏比冲击试验。因此,上述两个标准未对钢管的韧性性能提出完整检验要求。

在设计者对钢管提出韧性控制指标时,应符合管道的使用环境的温度。因为在一定范围内钢管的韧性是随使用温度的降低而降低。设计者应将钢管的使用温度来作为夏比冲击试验的温度。韧性指标的提出,还要充分考虑钢种的强度等级、管径、壁厚、焊接方式等因素。

3、城镇燃气高压管道焊接及验收

(2)城镇燃气高压管道焊缝质量检验

CJJ 33-2005要求按照设计文件要求进行焊缝内部无损检测,当设计无规定时,抽查数量不应少于焊缝总数的15%。GB 50184-2011中关于焊缝无损检测的检验比例是按照不同管道类别确定不同的焊缝检查等级,根据不同的管道焊缝检查等级分别规定焊缝无损检测的检验比例。按照该规范中表8.1.1及8.2.1条要求:设计压力为4.0Mpa的高压燃气管道焊缝检查等级应为Ⅱ级,对应的焊缝无损检测的检验比例为不低于20%;设计压力为低于4.0Mpa,大于1.6MPa的高压燃气管道焊缝检查等级应为Ⅲ级,对应的焊缝无损检测的检验比例只需不低于10%。

天然气长输管道焊缝无损检测的检验比例按照《输气管道设计规范》中 10.1.9条和《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10.3.4条要求,所有焊接接头应进行全周长100%无损检测,并规定射线检测和超声波检测为首选检测方法。

城镇燃气高压管道在输送介质、管材选用、施工焊接工艺、施工环境及管道的功能方面更接近长输天然气管道。城镇燃气高压管道无损检测的检验比例应参照更适用的GB50251和GB 50369执行,建议CJJ 33-2005修订时应针对高压管道焊缝无损检测的检验比例提出明确的要求,以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

CJJ 33-2005中5.2.5条规定管道焊缝内部质量射线检测和超声波检测合格标准应分别执行国家标准GB/T12605和GB/T 11345。而GB/T 11345-2013规定“本标准规定了母材厚度不小于8mm的低超声衰减(特别是散射衰减小)金属材料熔化焊焊接接头手工超声检测技术” 。实际壁厚小于8mm的高压燃气管道常会遇到因各种原因需进行超声波无损检测,此时一般执行JB 4730.3-2005或SY/T 4109-2005,其中JB 4730.3-2005中适用母材壁厚最小为4mm,SY/T 4109-2005中适用母材壁厚最小为5mm,可满足城镇燃气高压管道焊缝内部质量超声波检测的要求。

综上所述,高压管道焊缝内部质量射线检测合格标准应执行JB 4730.2-2005或GB/T12605-2008(此外GB/T 3323-2005也适用),高压管道焊缝内部质量超声波检测合格标准应执行JB 4730.3-2005或SY/T 4109-2005。建议CJJ 33-2005修订时应提出适合高压管道无损检测的合格标准。

4、城镇燃气高压管道试验

(1)高压管道强度试验稳压时间

CJJ 33-2005制定时引用的GB/T 16805版本为GB/T 16805-1997,该规范标准性附录A1.1要求“管道(内压管道)的各个部分,如其操作环向应力大于20% SMYS(规定的最低屈服强度),则各个部分的任何一点,均应经受压力不小于该点设计内压1.25倍的静水压强度试验,并且在试验压力下持续时间不小于4h”。高压燃气管道试压时的操作环向应力(1.5倍设计压力)多会高于20% SMYS。

现行规范GB/T 16805-2009中关于强度试验在试验压力下的稳压时间是通过“液压试验升压稳压图”明确,图中明确要求在强度试验压力下应稳压4h(第三次稳压区)。

综上分析,城镇燃气高压管道强度试验稳压时间按照CJJ 33-2005中12.3.8条执行是不合理的。应执行GB 50369-2006中相关条文的规定,稳压时间应为不小于4h。

(2)高压管道强度试验介质

用空气作为强度试验介质虽然存在较大的危险,主要因为空气在管道破裂时减压波传播适度远大于水,可造成较大的损失和次生灾害。据此CJJ 33-2005中12.3.5条规定高压管道强度试验介质应为清洁水。但工程实际中常遇到水源缺乏或试验期间气温低于00C等问题,导致液压试验实施困难。该规范对是否允许采用气压试验代替,未明示。鉴于城镇燃气高压管道与天然气长输管道在较多方面相似,建议CJJ 33-2005修订时考虑高压管道强度试验介质借鉴GB 50251-2003中相关条文规定。比如在一、二级地区允许采用气体做强度试验介质;在三、四级地区应采用水做介质,在满足该规范中表10.2.3安全条件时可采用空气做介质。

安全韧性城市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质健康;小学生;大连市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method of data statistics,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n the physical health condition of pupils in Dalian in recent six years, the survey results reflect the health status of pupils in Dalian city overall did not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we hope it could cause parents, schools, teachers, social attention attention, together with the physical health statu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o service for the healthy growth of each student.

Key words: physical health; pupils; Dalian City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前言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关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兴衰。而只有在小学阶段接受良好的体质健康教育,才能为青少年时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体质基础。为了全面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发展国民的综合素质,国家对我国少年儿童体质情况进行了定期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以改善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水平。对近六年大连市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其目的在于使学校和广大学生以及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健康水平,督促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进而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同时,也为学校加强体育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近六年大连市城市及农村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学生群体,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详见表1。

表1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获得近六年大连市小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中与健康体能相关的测试数据。

2.访谈法:

访谈对象来自大连市教育管理部门及城市小学的相关教育教学人员和在学生家长等共38人。访谈内容涉及学校体育教育综合情况、“阳光体育”、“大课间”的开展实施情况以及社区、家庭体育活动等方面的相关内容。

3.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2003对测试数据进行二次处理并分类,制作图表。

三、结果与分析

(一)身体成分

近六年大连市小学生标准体重的比例没有显著变化,农村较城市一直都稍好些。农村偏轻人数比例有下降趋势,而肥胖的比例出现增加态势,但总体上接近50%的小学生为标准体重,偏轻比超重的情况更为严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城市肥胖小学生比例明显居高不下。上述情况可以反映出随着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学生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得到充分给予,使学生在生长发育期得到了很好的营养保证。通过与部分肥胖和过轻学生的调查访谈,得出导致部分学生营养不良主要原因是平时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导致肥胖主要是平时膳食不合理、缺少体育锻炼。显然,由于物质生活水平问题,导致了大连市小学生5种指数的变化也不一样,但总体上看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所以小学生身体发育水平、营养状况以及身体的匀称度欠佳等问题应该引起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关注。(详见图1)

图1

(二)心肺耐力

1.循环机能

近六年大连市小学生循环机能良好以及以上比例平均接近70%,农村好于城市,但城市,但城市超过35%的学生处于及格及以下水平,农村稍好些,但也有不及格现象,并呈逐年增加趋势。总体上全市35%左右的小学生需要尽快提升循环机能水平。上述情况说明大连市小学生耐力运动的锻炼有待于加强。耐力水平不但与坚持体育锻炼有关,科学的饮食习惯也能促进小学生提高耐力水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使身体更健康。(详见图2)

图2

2.呼吸机能

近六年大连市小学生呼吸机能良好以及以上比率略有下降趋势,平均只达到30%左右,而平均将近70%的小学生处于及格以及以下水平,城市不及格率大于农村,由此可见,大连市大多数小学生呼吸机能亟待提升,家长、学校及社区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遏制不良现象的发展趋势,以免产生严重后果。

图3

(三)肌肉力量

1.上肢力量

近六年大连市小学生上肢力量良好以及以上所占比例有所提升,农村明显好于城市。不及格率平均维持在10%左右的水平。但优良水平的比率平均只有50%左右。所以,大连市小学生的上肢力量略显薄弱,对此应该加强锻炼,学校和家庭有必要在学习和生活中安排些与上肢力量锻炼相关的活动,用以提高此项素质。(详见图4)

图4

2.下肢力量

近六年大连市小学生下肢力量优良水平平均变化不大,均为达到50%的比例,农村好于城市,总体来看,超过50%的小学生需要尽快加强下肢力量的锻炼,学校、社区和家庭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详见图5)

图5

3.腹肌力量

腹肌力量一直小学生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是腹肌力量在平时很少得到锻炼的原因。近六年大连市小学生腹肌力量良好以及以上水平没有显著变化,农村好于城市,不及格率农村低于城市,农村不及格率维持在10%以下。城市将近70%的小学生以及农村将近60%的小学生腹肌力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这一不良现象。(详见图6)

图6

(四)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是人体机能健康的重要素质之一,但这一素质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柔韧性差说明相应的关节和肌肉缺乏锻炼,而柔韧素质的锻炼必须在早期进行,而且还要注意柔韧与力量的结合。近六年大连市小学生柔韧素质整体上略有改善,但城市小学生柔韧素质较农村小学生稍微差些,及格以及以下水平超过40%,因此,大连市小学生柔韧素质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详见图7)

图7

(五)健康体能综合评定

近六年大连市小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突破了及格水平,接近良好的标准。而且农村明显高于城市。整体来看,农村女生的健康体能平均分最高,城市男生最差。(详见图8)

图8

近六年大连市小学生健康体能综合评定优良水平变化不大,农村好于城市,城市超过40%的小学生以及农村超过35%的小学生健康体能综合水平需要尽快提高,使身体健康体能水平达到标准状态。(详见图9)

图9

四、结论

近六年大连市小学生标准体重的比例没有显著变化,农村偏轻比例有所下降,而肥胖比例出现增加态势,城市肥胖小学生比例居高不下。全市35%左右的小学生需要尽快提升循环机能水平,而呼吸机能优良比率有下降趋势,将近70%的小学生呼吸机能需要尽快改善,上肢力量优良比率有所提升,农村好于城市,但仍有不及格现象,超过50%的小学生下肢力量亟待改善,将近70%的城市小学生以及将近60%的农村小学生腹肌力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柔韧素质有40%的提升空间。大连市小学生健康体能总评分呈逐年升高趋势,综合评定优良水平变化不大,农村一直好于城市,超过40%的城市小学生以及超过30%的农村小学生健康体能综合水平需要尽快提高。总之,近六年大连市小学生健康体能状况整体上没有明显改善。

五、建议

(一)家长要增强对儿童健康体质培养的意识

小学期间是学生锻炼意识养成的厨师阶段,也是最重要的时期。可见家庭的责任举足轻重。学生在学校每日接受大量的功课,家长不应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应注重儿童的健康发展。平日多多督促儿童参与体育锻炼,从体力、速度、柔韧度、协调性等多方面发展,不断增强儿童的身体素质。并应注重一日三餐的营养和食品安全问题,避免学生暴饮暴食和偏食、挑食的现象。体育教师通过学校家长会的机会,向家长宣传健康的身体是“载物”之舟,使他们明了孩子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更有利于学习的道理。以争取家长对体育教学的大力支持配合,通过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为学校体育工作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

(二)学校要培养小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要强化学生增强体质的意识,旨先必须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抓住他们心理进行备课,使教材安排、组织形式、教法手段,教学语言等新鲜活泼。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激发学生热衷于投入到健身活动之中,使学生树立自觉自愿参与体育锻炼,不怕苦,不怕累,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切实开展每天的 “阳光体育活动”,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有效率。对特殊的学生,教师运用开运动处方的形式,即在课中使其练习,也激励他们在别的有空时间进行自我的积极锻炼。

(三)社会应该对小学生的健康体能给予更多关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体质的强弱关系到这个国家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性问题。少年儿童则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身体健康水平则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繁荣富强的基础,所以社会应该对此引起高度重视。社会应该建立对小学生健康体能的保障机制,并利用媒体宣传途径,充分引起人们对小学生健康体能的关注度,推动家庭和学校积极参与对小学生的健康体能教育。社区应该建设宽大的活动场地、体育场所或健身设施,为小学生健身提供方便。还要严格控制食品质量和安全,保证小学生正常的生长发育,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海元、袁国英.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7(11)

[2]杜伟.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8(3)

[3]苟雅宏.社会支持基本理论研究概述[J].学理论,2009,(12)

[4]宋柏红.浅析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J]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0,(6)

安全韧性城市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钢结构;施工技术;应用

一、钢结构的施工难点和措施

1.塔吊的选择

塔吊的选择直接对整个塔吊的运行安全产生直接影响,不仅需要对与钢结构安装使用的进行考虑,而且还应对相关单位的吊装任务进行分析,从而实现施工任务的共同完成。若在选择塔吊时有不合理存在,会对工程的正常施工造成影响,从而导致安全隐患产生。

2.布置施工现场平面

科学合理地布置施工现场平面,确保存在足够的使用面积,使其作为物料和众多数量构件的堆放场地。该工程存在狭小的现场位置,所应应选择市郊的一块中转场地,在堆场设置架空钢平台。

3.大型构件的安装

由于大型构件相对较重,因此应将钢柱分批向现场运入,进行对接施工,根据工程现场条件、结构特点以及运输设备,对上部灯笼架的大箱梁构件程度实施控制,使其保持在40m,且重量为31t。

4.结构测量的控制

高层建筑施工必须严格按照测量技术,有效控制钢结构的精度。在某建筑工程中,结构主要包括内框筒和外框筒两个部分,所以,对外框筒四根角柱的精度实施控制。为了使其稳定性得到保障,应运用多次校正和调整的方法对钢结构进行处理,该工程对稳定性的控制是通过提前预计偏移趋势实施跟踪测量校正。

5.后钢板的焊接

高层钢结构厚板焊接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结构的安全。在焊接施工时,应对焊接顺序和速度实施及时调整,操作者的水平和执行焊接工艺的能力都与后钢板的焊接质量产生直接联系,要求选用的焊工应具备高层钢结构施工经验,从而开展施焊工作。现场焊接的作业环节一般较为恶劣,具有较大的焊接难度和焊接填料量。

二、钢结构的施工工艺

对于高层钢结构施工而言,主要包括:选材、箱型柱制作组装、制作安装钢结构、制作框架梁、加工梁及连接板及组焊等方面等工作。在钢结构选材中应对钢的性能和特点进行考虑,其具有较大的导热系数、耐火性较差。在选材时,应对钢筋质量证明书和试验报告清楚掌握,在投入使用之前,还应对入场检验进行落实,使其与相关标准和设计要求相符。连接套管也应有出厂合格书存在,当施工中运用的材料属于低合金钢、优质碳素钢时,应对钢结构的抗拉承载能力进行充分考虑,使其标准控制在超出连接钢筋受拉承载力标准的1.2倍即可,钢直径的2倍作为套管的长度。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下斜切割、放样号料、组装箱体及焊接箱体四条主焊缝。在进行放样时,应铣刨加工的工件各进行5mm的结余,放样时做到材料的节约,严格按照规格实施取样。在进行下斜切割时,应运用多头切割机进行下料,运用液剪倒角机开展机械破口控制,并对样板进行及时校正,使其平整度得到保障。在组装箱体时,同擦很难过应对内隔板组装进行运用,在装备平台上的一个箱体上配置工艺隔板和加劲板装配,使两者间的距离得到保持,使其与主板两端头存在200mm的间距,工艺隔板之间有1000~1500mm的间隔。

三、高强钢焊接施工的施工工艺

1.选配钢材的原则

(1)强匹配。运用“强节点,弱杆件”的原则,与母材标准规定的最低值相比,焊接材料熔敷金属的强度、冲击韧性以及塑性都相对较高。焊接接头的各项性能要求控制在超过母材标准规定的最低值。

(2)兼顾焊缝塑性。在对厚板进行焊接时,应与厚板的强度相结合来选配焊材,当存在较大节点约束度时,可在1/4板厚下运用低强焊材。

(3)符合冲击韧性要求。重点选择焊材的韧性,与钢材的规范要求相结合,将焊缝与热影响区韧性达到统一。

2.高强钢焊接性的评价方法

(1)计算碳当量。

(2)试验热影响区的最高硬度。

(3)插销试验临界区域的断裂应力。

3.最低预热温度的确定措施

(1)裂纹控制试验。结合斜Y坡口试样抗裂试验,有效确定最低预热温度。

(2)根据裂纹的敏感系数、板厚的范围、拘束度等级、熔敷金属扩散氢的含量等因素,有效确定最低预热温度。

(3)在确定最低预热温度时,应根据接头热输入、钢材的特定曲线图以及冷却时间等因素进行分析。

4.焊接质量的控制措施

(1)有效控制热输出和冷却速度,在500~800℃范围内焊接电流、焊接速度、电压以及熔敷金属的冷却时间进行控制。

(2)控制焊缝中碳、硫、磷、氮、氢、氧等元素的质量百分比。采用优质碱性低氢焊材,运用合理的操作方法,有效维护熔池金属的质量。

(3)应力与变形的控制措施。运用气体维护焊等高能量密度、低热输入的焊接方法进行有效控制。

四、低温焊接的施工工艺分析

1.焊材的选用

在低温状态下,应尽可能对低氢或超低氢材料进行选用,使其作为焊材得以应用。对烘焙和保温措施是时候严格控制,使焊材施工得以顺利展开。

2.焊前的防护方法

在焊接施工范围内,应搭设适当区域的护棚,使焊接区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减少热量的损失,若不具备条件进行防护棚进行搭设时,应运用其他措施对焊缝区域实施防护。气体维护焊时,需要通过采用必要的保温处理方法对焊接气瓶实施防护。

3.焊接质量的控制方法

(1)预热和层间温度的控制

对比常温下的焊接预热温度,低温环境下的预热温度相对较高,构件焊接区域即属于加热区域,各方向大于或等于二倍钢板厚度且达到100mm范围以上的母材,和预热温度或标准相比,焊接层间温度应高于其要求。

(2)定位焊热输入的加大。适当加大定位焊的热输入,能够使焊缝截面和长度得到增加,并运用与正式焊接一直的预热条件,在坡口以外的母材上禁止有打弧现象产生,当熄弧时,弧坑应处于完全填满状态,可以有效减少由于定位焊导致的收缩裂纹的产生。

(3)采用合理的焊接方法。尽可能对窄摆幅进行运用,楼层越多则会有越多的焊接工艺,因此应严格把握好层间温度。

结束语:

总之,在钢结构房屋建筑的施工过程中,我们应严格执行施工图纸及现行规范,合理制定施工工艺,才能保证钢结构建筑的施工质量,达到预期控制目标,从而给人们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邱文雄.钢结构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9

[2]王继红.浅谈施工现场环境对钢结构焊接质量的影响[J].现代焊接,2008

作者简介:

安全韧性城市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保障;体质健康;小学生;大连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ary, interview investig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o Dalian City pupil nearly five years of physical health status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aimed at the primary school stage to cultivate good living habits and a civilized and healthy way of life, to promote the school, family, society effective guidance and protection services, for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develop physical health of teenagers promote policy to provide academic reference.

Key words: Social security; physical health; pupils; Dalian

中图分类号:S813.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前言

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较少参加一定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是体质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其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上的发展和提高更应该受到高度重视,只有小学阶段全面地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接受到良好的体质健康教育,才能为青少年时期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孩子不但有一个聪明的头脑更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家长和学校共同的心愿。小学阶段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得到启蒙的最佳时期,家庭在此方面的养成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学校、社会的有效引导和保障作用,必定会为广大小学生带来充满健康阳光的未来。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近五年大连城市及农村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小学生群体,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详见表1。

表1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人)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平台获得近五年大连市小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中与健康体能相关的测试数据。

(2)访谈调查法

访谈对象来自大连市教育管理部门及部分小学的相关教育教学人员和在校学生家长等共36人。访谈内容涉及学校体育教学综合情况、“阳光体育”、“大课间”的开展实施情况以及社区、家庭体育活动等方面的相关内容。

(3)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2003对测试数据进行二次处理并分类,制作图表。

3 结果与分析

3.1身体成分

身高标准体重是评价人体形态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及身体匀称度的重要指标。近五年标准体重的城市小学生比例呈下降趋势,目前不足40%,而农村则呈上升态势并高于城市但不足50%;超重与肥胖比例的城市小学生略有增长,城市和农村总体差异不大,农村增长的速度远远高于城市,均超过了20%;偏轻趋势的城市小学生呈上升态势并已超过40%,而农村下降幅度虽较大但仍超过30%。由此,上述情况说明大连市小学生身体发育水平、营养状况以及身体的匀称度欠佳,需要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或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来调整和提高。小学生身体发育健康是青少年体质健康成长的根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不仅给家长,也给学校、政府都敲响了警钟!(详见图2)

3.2心肺耐力

3.2.1循环机能

循环系统的机能是身体健康最重要的组成要素,对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小学生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近五年大连市小学生循环机能达到优秀的比率总体上呈较大幅度上升态势,良好以上比率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均超过70%,城市好于农村。城市小学生超过20%处在及格及以下水平,而农村则将近30%。由此可见,虽然大连市大多数小学生的循环机能处在良好以上水平,总体上近五年有较大幅度提升,城市好于农村;但尚存在相当大的提升空间,不仅能够说明小学生有氧耐力锻炼不足,而且与饮食科学与否密切相关,因为循序渐进的体育活动以及科学的饮食控制可以使身体成分更加健康,循环机能的改善和提高才能成为必然。(详见图3)

3.2.2呼吸机能

肺活量是评价人体呼吸系统机能状况的重要指标。近五年大连市小学生呼吸机能良好以上仅为30%,优秀率不足10%。不及格率接近30%,近70%的小学生呼吸机能有待提升。城市和农村差异不大,并且呼吸机能各水平比率五年来并没有明显改观。由此说明,大连市小学生呼吸机能亟待提升,家长特别是政府和学校都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小学生的呼吸机能尽快有所提升。(详见图4)

3.3肌肉力量

3.3.1上肢力量

上肢力量主要反映前臂和手部肌肉力量,同时与其他肌群力量有关,是反映肌肉总体力量的重要指标。近五年大连市小学生上肢力量优良以上比率农村好于城市,城市接近50%,农村则超过50%。优秀率呈上身态势,良好率却有所下降。及格以下水平城市多于农村,城市呈下降态势,农村并无减少倾向。城市超过一半的小学生亟待提升上肢力量水平,农村略好。由此说明:大连市小学生上肢肌肉力量总体上近五年有所提升,但是薄弱的现实不容忽视,必须引起体育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家长的高度重视。(详见图5)

3.3.2下肢力量

良好的腿部肌肉力量不仅是为参加体育锻炼和比赛,日常生活中搬运重物、休闲活动等都需要一定的腿部力量基础。腿部没有力量就谈不上爆发力,也谈不上肌肉的耐力。小学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儿童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大连市小学生近五年下肢力量农村明显好于城市,城市优良以上比例低于农村10%,处在及格及以下水平的城市远远高于农村。总体上,大连市小学生下肢力量近五年呈下降态势,接近半数需要尽快提升,现状不容乐观,必须尽快采取相应措施,在体育教学、家庭体育所能及的角度尽快给予关注。(详见图6)

3.3.3腹肌力量

在仰卧起坐时,主要是腹肌在起作用,髋部肌肉也参与了工作,这种测试可以同时反映出两部位肌肉的耐力情况。大连市小学生腹肌力量农村好于城市,优良以上比例农村超过城市17%,不及格率城市远远高于农村,超过70%的城市小学生以及超过50%的农村小学生腹肌力量均处在及格及以下水平,此项身体素质近五年总体上有所提升,但却仍是上述体能素质中最差的,目前状况需要格外关注,女生这两部分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与未来某些生理功能密切相关,所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不良现状尽早遏制。(详见图7)

3.4柔韧素质

柔韧性是身体健康素质的要素之一,柔韧性差意味着相应的关节和肌肉缺乏运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儿童少年关节的关节软骨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根据素质发展的这一年龄特征,发展柔韧素质应从小抓起,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柔韧性与肌肉力量的相互关系,如年龄小做体操“桥”的能力差,主要原因不是柔韧性差,而是躯干伸肌力量不足所致。大连市小学生柔韧素质近五年总体上虽有一定程度改善,但整体上城市较比农村要差,及格及以下比例城市达到了30%,而农村接近20%。所以,小学生此项身体素质的提升还有一定空间,不能忽视!(详见图8)

3.5健康体能综合评定

大连市小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近五年小幅度缓慢提升,农村整体上好于城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女生均好于男生,城市小学生总平均分没有达到良好水平,农村小学生刚刚达到。可见,大连市小学生整体健康体能素质水平虽总体接近良好,但综合考虑目前的相关教育行政法规及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整体氛围,应该说小学生健康体能水平还应有较大幅度提升的空间。(详见图9)

大连市小学生健康体能综合评价近五年优秀率呈上升态势,但比例偏低,良好以上比例也在逐年攀升,但上升的幅度偏小。及格及以下水平城市小学生超过40%,相比农村高出5%。总体上小学生健康体能综合评定各等级比例还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城市小学生的优秀、良好以上比例总体低于农村较大比例。加强城市小学生相关体育活动的开展,尽快缩小城乡差距成为当务之急。(详见图10)

4 结论

近五年,大连市小学生标准体重比例偏低,城市小学生偏轻与农村小学生超重现象较为突出。大多数小学生循环系统机能优良,并有较大幅度提高。大多数小学生呼吸机能有待提升,且五年来并没有明显改观。农村小学生上肢力量好于城市,下肢力量整体呈下降态势。小学生腹肌力量有所提升,但大多数还较弱。柔韧素质虽有一定程度改善,但整体上城市较比农村要差。大连市小学生健康体能总体上小幅度缓慢提升,农村好于城市,健康体能综合评定各等级比例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总之,近五年大连市小学生健康体能状况总体上依然没有显著改善。

5 建议

5.1厘清体质健康问题的责任主体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政府)、学校、社区、家庭各自应有明确分工,各尽其责,不能仅从各自角度出发,互相推诿,相互依赖。体质健康教育本质上应归属为养成教育,更需要全社会协作创设一种长期广泛且潜移默化的教育氛围。“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在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应深入人心,无论是家长、学校、社区还是全社会都应该主动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只有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氛围在全社会早日形成,政府、学校以及社区、家庭的责任厘清了,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支持和社会保障前提下,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才能真正实现。

5.2完善家庭教育机制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成功的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份力量保障。特别是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可能脱离家庭的投入和支持。然而,由于大多数小学生家长处于青壮年创业阶段,对孩子的体质健康关注不足,又有时力不从心是客观现实。而学校层面关心更多的也只是课业成绩,特别是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度明显不高。家长依赖学校,学校漠视的现象并不少见,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近乎成为盲区。所以,必须强化家庭对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注度和投入更多精力的责任意识,小学期间是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培养的初始阶段,也是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养成的启蒙阶段,家庭的责任重大。因此,必须加紧促成家庭教育立法,并逐步完善家庭教育机制,适时促进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为小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社会支持和保障。

5.3加强饮食质量和安全教育

小学阶段是身高、体重增长的基础时期,也是身体器官、系统发育健全,功能提高的重要时期,更为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基,一日三餐的营养质量和安全问题是最为值得关注的。大量的饮料、膨化食品食用、学生的挑食、偏食等等都造成了营养不平衡,加上遗传及营养过剩等综合性的因素,使小学生中肥胖和偏轻体重者的数量日趋渐增。家长应注重科学的饮食习惯和方法,适时控制学生的饮食,鼓励和督促小学生平时适当的运动。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相关法规制度的出台,加强整治力度,甚至更应将饮食教育问题提升到法律层面上,小学生在学校期间每天只有中午一餐,早晚餐及休息日都在家庭。因此,家长更有责任和义务在饮食质量和安全方面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切实保证饮食质量和安全,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才有真正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苟雅宏.社会支持基本理论研究概述[J].学理论,2009,(12):74-75.

[2]杨贵仁.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加强体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