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传媒行业的看法

对传媒行业的看法

对传媒行业的看法

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媒体法制新闻对接

法制类媒体尤其是法制报刊是伴随着普法宣传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从“一五”普法开始,全国几乎各省份都创办了法制报,此后,随着电视节目的兴起,法制类节目也陆续开播。但是,近年来,尤其是新媒体出现以来,传统法制媒体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既面临着困境,也有着发展机遇和创新需求。

一、新媒体勃兴助推法制新闻发展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党的十八届三四中全会进一步把法治确立为治国方略,法治事件、法律案件、法治现象关注度越来越高,法制新闻出现了扩大化现象。在宏观环境支持下,法制专业媒体正面报道依然承载着法治任务。

互联网已经成为发展势头强劲的大众传播手段,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法制新闻传播面临着困境和挑战。其中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制作成本过高,盈利大幅下降。信息价值缩水,人才流失。新闻业过度饱和,从业门槛不断下调。媒介影响和社会环境改变,导致传统读者流失,传播影响力下降。皮优新闻研究部主任艾米米切尔曾说:“在这一年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些技术人员在开发新闻业。”作为专业类的法制媒体,面对技术专业人员的强攻,如何开发新闻,成为了影响法制新闻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法制新闻报道中的误区

由于社会法治进程的不均衡、公众思想观念的芜杂、新闻行业自身的特点等因素,法制新闻报道在具体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新闻报道的选择性、强迫性、遮蔽性、替代性、平庸性和消解性等等。

目前的涉案人群报道,报道议题已经形成固有模式。“案发、破案、审判”三段论更成为了依赖路径。大多数法制类新闻呈现出追逐、刺探隐私现象。这种媒体常态看似完成了新闻传播过程,但是缺乏主题和深度报道,只不过完成了规定动作,进行了例行的社会新闻传播,却遮蔽了更大范围的话题,剥夺了沉默的大多数的话语权,也难以唤起公众更大的兴趣。

在当前的碎片化、同质化、娱乐化的信息传播语境下,新闻报道对象面临着两个遮蔽:一是媒体选择的故意遮蔽,一是大众接受的故意遮蔽。浮于社会现象表面的新闻报道更容易让大众对法治人物形象刻板化和庸俗化。

媒体具有舆论监督的功能,也充当着信息传播的渠道。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舆论力量日益为全社会所重视,在这样的语境下,法制新闻报道也更加能够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回应,媒体也可以赢得公信力和权威性。然而,一些媒体的报道理念有偏差,乐于充当拯救者的角色,无形放大扶弱救助功能,这是对媒体权利的误用和滥用。

新闻报道借助社交、媒体、名人效应,符合新媒体时代传播的特点。但是,由于娱乐倾向的过于突出,一些法制报道更多地聚焦于明星绯闻、名人八卦,更多地炒作争议话题、比拼腐败数字、追逐贪官情人,对法治的精神不理解,对法治事业的发展不了解,对法治的困境不关注,对法治建设事业的探索不跟进,对法治发展缺乏深入思考。

综上,由于法制新闻报道中普遍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导致大多数法制新闻同质化、碎片化、迟滞化,影响着法制新闻的开掘深度和传播力度。随着民主法制进程的日益加速,人们已经不满足于无实用性的、粗浅的法律解读,色情血腥的、细节化的案件描写,过时的、官样的法制新闻。法制报刊和法制频道等专业媒体如果不解决权威性缺失、贴近性差等不足,必然导致读者群的流失。

三、改善法制新闻报道的策略

“正义应当看得见。”而这种看得见的方式之一,就是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媒体监督作用的发挥。作为专业法制类媒体,应该主动应对新媒体挑战,有效做到四个“对接”,增强传播效果,从而更好地普及法治理念,促进社会进步。

一是“官方和大众”两个舆论场对接。近年来,法制类媒体由于社会覆盖面和专业性特点的影响,在重大涉法事件的报道中过于谨慎,在突发事件或第一时间往往观望、失语,被其他非法制类媒体占去先机。在社会转型期,在依法治国被确立为治国方略的大形势下,法制传媒必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正确认识法制传媒的公共属性,从行业系统的宣传工具转变为法制建设中的“社会公器”;理性对待复杂的利益关系,传达各方面的声音,调动人民群众关注和参与法制建设的积极性,增强法制传媒的话语权威。

二是“传统和网络”两个信息场对接。“小报改叫自媒体了,算卦的改叫分析师了,统计改叫大数据了,大忽悠改叫互联网思维了。”尽管这是一则调侃,但是媒介融合趋势已经不可避免。

当下法制新闻报道中,由网络强势出击所带来的舆论监督出现了新的格局,司法公开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都不可避免地融入了网络世界。网络舆论监督可以促进司法的公平公正,推进司法机关秉公执法,恪守专业职责,但是网络舆论监督往往会因其非专业性而导致丧失理性,形成网络媒介审判,司法公开与网络监督冲突已经成为当下的普遍现象。传播新格局呼唤媒体提升法律专业素养与法治精神,越是众声喧哗的事件,越需要法制类媒体保持冷静与理性;越是社会情绪激烈的案件,越要求法制记者秉承法治精神,跳下道德审判台,回到事件本身,回到对事实与证据的调查与审视中。

三是“专业和市场”两个评价体系对接。传统媒体报道强调内容为王、深度报道、独家和专业,这依然是法制类媒体保持自足的根本。在媒介融合过程中,一些法制类媒体放弃了专业特征,过度以市场为导向,或者过度信赖技术导向,结果导致专业丧失,市场失灵。新的不一定是对的。比如谣言新的不一定是好的。比如心灵鸡汤新的不一定是建设性的。离开专业性,法制新闻必然呈现出不确定性、不可控性,工具论导向也会导致新闻的同质化和失衡竞争,最终结果是法治理念的零产出。

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第2篇

>> 论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及其伦理道德构建 基于伦理的公司社会责任及其实现机制 媒体的社会责任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内涵及其理论逻辑 企业社会责任的伦理思考 议设计伦理中的社会责任 公共政策讨论中媒体应承担社会责任 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实现形式的讨论 试论媒体的社会责任 浅谈媒体的社会责任 论媒体的社会责任 略论媒体的社会责任 媒体的社会责任研究 媒体活动策划的社会责任及其对媒体品牌经营的影响 从信念伦理到责任伦理:社会潜规则的伦理批判 教育家校长的职业责任伦理与社会责任伦理 重申媒体伦理与责任 职业伦理视野下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试论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伦理建设 儒家的家庭伦理与社会责任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媒体的社会责任及其伦理讨论 媒体的社会责任及其伦理讨论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宋东风 徐立谦")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在新闻伦理学中,媒体的社会责任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媒体的社会责任是指在媒体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与职责,以及为维护与增进社会利益所进行的努力。媒体的社会责任对于衡量媒体组织与媒体从业人员是否合格、提升社会媒体组织与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实现社会媒体组织与媒体从业人员的最大化社会价值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目前社会媒体中存在的“权利越位”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并由此对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媒体;社会责任;伦理;讨论;思考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4-0023-02

媒体的社会责任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的、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一种自律性的社会责任,是媒体所自觉承担的惠及到整个社会各个层面的一种责任;同时媒体的社会责任也是社会各个媒体组织与媒体从业人员所应当自觉遵守的行业道德规范,对社会媒体组织与媒体从业人员的生存与发展、对社会媒体组织与媒体从业人员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媒体的社会责任

1.媒体社会责任的定义。媒体社会责任的定义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一直以来有很多的定义。从历史条件来看,媒体的社会责任起源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定义,“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是西方企业现代化与巨型化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是指企业在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要主动承担起企业做为社会一员所应当承担的推进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责任,这一理论认为企业的最大化的利益不仅仅应当涵盖企业本身,也应当涵盖到全社会[2]。

随着新闻媒体的大力发展,以其独特的形式与视点,开始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而媒体的日益集中与垄断,也造成了各类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媒体人对自身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媒体自由、媒体与公众的关系、媒体与政府的关系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加入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媒体的职业道德等内容,形成了媒体社会责任的理论。

我国对媒体社会责任的研究工作开展的较晚,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取得了极大的成果。媒体的社会责任从历史上看有过很多的定义,但是综合起来其最主要的内容是指:在媒体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主动承担的维护与促进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职责,是一种基于法律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担当。

2.媒体社会责任的内容。首先,传播信息。做为社会媒体组织与媒体从业人员,及时、准确地传播信息是其最根本的职责,也是其最基础的社会责任。媒体的信息传播责任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传播的信息内容;二是信息的传播方式。从传播的方式来看,媒体要以最快的速度将新近发生的新闻传播到大众,这就要保证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及时性;从传播的内容来看,社会媒体与媒体从业人员要保证所传播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要讲求客观、公正、真实。其次,道德引导。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唤起社会的道德良知,也可以传播一些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的信息。所以媒体在日常的工作中要特别注意自身的道德底线,积极发挥其在社会大众中的特殊作用,在引导社会大众、唤醒社会的道德良知等方面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与引导作用,从而凝聚起广大的社会力量,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方面的导向作用[3]。最后,舆论监督与引导。一方面,媒体有舆论监督的功能,这既是媒体自身所具有的功能,也是媒体所同时要承担的一项主要社会责任,这是由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所决定的,媒体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传播平台,对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不法行为、不合理的现象进行批判、揭露,也可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媒体做为社会大众信息的主要地点,不仅要求其以独特的视点对新闻进行报道、分析、解释与进一步的跟进,而且可以向公众提供一个进行自由交流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媒体要积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对公众的舆论进行适时的引导。

二、媒体“权利越位”现象

1.知情权的越位。我国的法律对公民个人的隐私权有明确的规定,每个公民有保护自己隐私的权利,也有尊重他人隐私的义务。然而在现代这个社会下,部分媒体与媒体从业人员,为了提高自身的订阅量或发行量,只注重经济利益,为了提高公众对自身媒体的关注,通过对一些个人隐私的披露而迎合公众的兴趣,从而满足部分公众的某些欲望。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媒体在进行一些报道时,对一些细节过分地关注,特别是其中涉及到的一些色情下暴力的细节,过于关注其中的感观刺激,以此来迎合某些公众的低级趣味,从而将公众的视线媒体的本身的内容引导到对当事人隐私的挖掘。比如有些法制类的节目,其节目制作的初衷是为了以案来说法,通过对案件的回忆与重现,来警示公众,从而达到法律宣传与净化道德的目的。但是在一些案情重现的节目中,过于关注其中涉及到色情、暴力的细节,甚至以挖掘出案情当事人的一些隐私为乐,比如当事人的真实姓名、住址、社会关系等内容,为案情当事人正常的生活、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些内容的报道,不仅偏离了法制类节目制作的初衷,而且对公众,特别是一些青少年起到了极坏的引导。另一方面,一些媒体对一些公众人物,过度挖掘隐私。虽然做为公众人物,应当牺牲一些个人隐私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但是在现实中,也要看到,某些媒体没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不断挖掘公众人物的各类隐私,甚至为了抢夺头版头条,而做出一些伤害当事人的行为[4]。比如,前不久歌手姚贝娜的报道,一些不良媒体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做出了一些出格的事情,究其原因还是些媒体或媒体从业人员不能很好地尊重别人的隐私权,为了一己之私,而伤害到当事人。

2.新闻监督权的越位。监督权是我国法律赋予媒体的一项重要权利,在我国的法制进程中,新闻媒体监督对推进我国的法治化进度、增加政府的政务公开以及保障公民的各项权益都起到极大的作用。在看到媒体对我国法治化进程中所起到的正面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现在还存在着一些媒体干预司法与行政权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恰恰证明了媒体对新闻监督权的越位,以至让自身走到了媒体应承担社会责任的反面。

一方面,一些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并不考虑报道时所使用的形式、报道用词等,甚至有个别媒体在报道中使用一些专家性质的口吻,对新闻事件所涉及到的法律责任等进行定性的报道。这些报道极易煽动起公众的情绪,从而为司法与行政部门的正常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舆论压力,甚至会影响到最终司法的解释与判决,损害到新闻当事人的利益。

另一方面,有一些媒体,为了自身的利益,借报道的形式不断营造各类声势,从而干预到司法与行政的正常开展。澄清案件的事实,为当事人伸张正义本来是法律的责任,但是现在媒体却承担起了这些责任,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对法律的亵渎,也是对新闻媒体的亵渎,损害了法律与媒体两方面的尊严。

3.话语权的越位。新闻媒体作为公众接受各类信息的主要载体,在享有监督权与知情权的同时,也拥有其他各类机构所无法比拟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让媒体在引导社会风气、宣扬社会正能量、推进我国民主法制进程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某些不良媒体正是利用其所拥有的话语权,引导社会公众情绪,从而绑架公众意志,干预司法与行政权利,从而实现其自身的经济利益。

比如,在对女诗人余秀华的报道中,一些媒体利用自己手中的话语权,对其绅士背景、诗歌创作及内涵进行歪曲报道,为当事人的生活及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新闻媒体的话语权是媒体在社会中体现自身价值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对话语权的过度使用将会使媒体逐步走向公众的对立面。

三、媒体权利越位的原因

1.媒体整体职业道德的失落。媒体职业道德就是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媒体从业人员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所形成并要求其自觉遵守的一些行业道德规范。媒体的职业道德不仅是媒体与媒体从业人员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而且关系到社会公众对媒体的印象,以及媒体对社会的舆论导向[5]。

但是目前,我国的某些媒体或从业人员不能很好地遵守其职业道德规范,还普遍存在着一些诸如道德良知的缺乏、责任意识的淡化、对社会公德淡漠、缺乏职业精神等问题。

总体来说,我国的媒体与从业人员对其本职工作已可胜任,但是在社会责任与社会担当方面仍有很大的缺失。这主要是由两方面造成,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开始发生变化,经常是把经济利益做为唯一的追求,媒体从业人员也不例外;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着信仰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媒体从业人员往往只关注现实与个人的利益,对社会责任更多的淡漠[6]。

2.媒体在市场经济下迷失方向。在我国的经济改革当中,媒体的改制是其中的一项内容,这种改制虽然有利于媒体在市场经济下的生存与发展,但是也造成了媒体市场的激烈竞争与混乱的情景,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媒体为了生存与发展,有时不得不做出一些无奈而痛苦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往往是现实而残酷的,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就只能退到次要的地位。

四、结 语

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第3篇

    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作为电广传媒的经营管理者,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传媒业为什么会走上产业化的道路;传媒产业是否一定要进入资本市场;"电广传媒"是如何率先进入资本市场的;"电广传媒"未来究竟应如何继续发展壮大等。下面我将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传媒产业的发展演变历程所带来的启示

    1、“传媒产业”的内涵

    传媒业并非一出现时就是一种产业,其向产业化的转变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而至于传媒产业的概念,至今国内外尚无统一、公认的定义。无论是传统的宣传中心论,还是赢利中心论,都不能解释我国当前传媒产业的现状。我的看法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产业具有双重性,在社会活动中既有宣传性质,又有商业色彩;既讲社会效益,又讲经济效益;既是事业,又是产业。传媒产业的事业性表现在它是一种公益事业,其产业性表现在它是一种信息产业。

    2、传媒产业的发展概况    全美甚至全球富有影响力的大型传媒集团公司,这些传媒公司在不断地给人们提供精神产品和传播信息的同时,也获得了超社会平均水平的行业利润,不断地超越和发展。

    电子媒体巨大的市场潜力,极大地激发了投资者对传媒业的投资热情,由此推动了媒体产业步人良性循环的轨道,加之人们对媒体产品的消费水平和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这些共同促成了传媒产业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使传媒产业成为盈利最为丰富的产业。

    电子媒体的兴起,带动了媒体产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促使传媒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产业转化,电子媒体产品的市场潜力是惊人的,它的增长速度常常是以几何级数的方式成倍递增。可以说电子媒体把整个媒体产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和起点。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媒业改革的回顾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传媒一直是按照计划经济模式经营的,它采用行政机关的管理办法,财政上靠行政拨款度日,各大小媒体均附属于各级党政机关,在宣传上必须严格统一口径,传媒的运行不遵循经济规律,不讲求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传媒业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一系列的障碍,如原材料价格飚升,各类开支急剧增加,财政拨款却只能维持原有额度不变,而同期我国传媒的数量却成倍地增加,这就造成了大多数传媒的普遍亏损局面:

    严峻的形势迫使各传媒机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1978年<人民日报>等八家中央新闻单位试行企业化管理为契机,拉开了传媒业改革的序幕,如大力拓展媒体广告业务,努力降低成本,承包经营等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改革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惊人的,如1997年我国媒体广告收入就达到220亿元,与1990年比较,平均增长40%。

    4、传媒产业化的启示①在我国,所谓媒体产业化是指意识形态的媒体向产业经营的媒体转化的过程。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和媒体自身的发展规律,产业化在中国目前传媒业中发生是合理的,而且也是媒体目前唯一可行的发展途径。

    ②中国传媒业的生存空间已经发生了变化,传媒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将逐渐按照其自身属性所规定的发展规律,逐渐在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中采取它必然采取的生存方式。

    ③"相应体制改革"的滞后造成媒体经营困难,为寻求生存开始了产业化尝试,并且产业化过程中的个体并不与现存的相应体制相对抗,而是努力争取其认可。

    ④产业化的共同特征一是利益指向,二是淡化行政级别和事业性质,追求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

    ⑤中国的媒介产业化沿着信息和利益两条线索展开,利益的发展使传媒业在总体上趋于成为一个产业,而信息的发展则使传媒业以其信息特点与社会中的其他产业相区别。

    由于长期以来中国传媒在运营方式上与其他国家的媒介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今天的产业化才成为一个突出的课题,而产业化以后的中国传媒很快就会与世界的传媒发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开始从传统的传媒业向新的传媒业转化的进程。

    一、传媒产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动机与方式

    传媒业经过产业化初级阶级,完成原始积累之后,必须借助资本市场来实现产业升级和规模经营。这是由传媒产业自身特点和资本市场的职能共同决定的。

    就资本市场的职能来说,作为长期资金市场,以追求最大投资回报为目的,通过股票、债券、风险投资基金等多种形式实现资本与产业的结合。作为生产要素流动市场,资本市场的生产要素资本化,容易通过股权转让、收购等方式实现其流动。作为资源配置市场,资本市场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将社会资源配置到管理有素、具备成长潜力的产业中去。

    就传媒产业自身特点来说,它进入资本市场的动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l、从传媒产业资产性质看,由于传媒业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特殊角色,在信息经济领域,其资本附加值较高,但经营性资产净值不大;无形资产或各类专用资产较多,但可用于银行信贷抵押的资产不多。同时,传媒产业往往一次性投入较大,投资回报期较长,因而存在一定的资金风险,加之自有资金的不足,使得传媒产业很难从银行方面通过借贷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而资本市场提供的股票性质的资金恰恰回避了上述问题。

    2、从传媒产业发展前景看,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促使传媒产业必须对其制作手段、传输手段等进行大规模数字化改造。这些改造虽然能给传媒产业带来巨大回报,但在投入期,首先面临着资金缺口的压力。而资本市场最重要的职能是为剩余资本寻找投资机会,进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资本市场希望从传媒产业的发展中得到丰厚利润,从而解决了传媒产业的融资问题。

    3、从传媒产业的扩张方式看,传媒业覆盖地域宽、受众面广、经营单位分散、条块分割现象多。而传媒产业的竞争往往表现在从空间和时间上拓展市场。传统的粗放式扩张方式,耗资大,回收期长,并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只有依托资本市场,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手段,才能使传媒产业顺利实现产业扩张,走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路子。

    4、从传媒产业组织方式和运作机制看,传媒业不同于一般产业,容易受到政策约束,经营模式、经营理念往往落后于市场。传媒产业进入资本市场之后,一方面获得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由于资本流动性加强,经营风险相对增加。这促使传媒产业必须探索新的组织方式和运营机制,更新管理观念,按照市场化要求运作,以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尽管传媒产业化迫切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但由于传媒业的特殊性及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进入资本市场的途径仍需要进一步探索。目前的思路大致有:

    ①思路一:改制上市将媒体的全部资产或部分资产重组改制上市,这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中视股份、东方明珠、电广实业。

    ②思路二:借壳上市通过收购股权或资产置换的方式,实现对上市公司的控制,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这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成都商报>。

    ③思路三:媒体资产或权益分离出来,合作经营这是指媒体部分资产、权益分离出来,与外界投资者合作经营,双方按一定比例或形式分配收益。如电视媒体将有线电视网络、栏目、广告等剥离出来,与外界投资者合作开发、经营等等。

    三、"电广传媒"--传媒产业进入资本市场的有益探索"电广传媒"的前身是湖南广播电视发展中心,成立于1994年,注册资金6934万元,是一家以影视节目制作、广告发行、信息传输服务为主的大型国有企业。截至1998年12月31日,帐面总资产11. 88亿元,1998年实现净利润为6407.9万元。"发展中心"优良的经营业绩,曾对湖南广播电视中心工程的兴建,湖南卫视上星等大型基础项目的建成提供了有力的资金和物质保障,为湖南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传媒产业的发展来看,1833年9月诞生的纽约《太阳报>成为历史第一家没有夭折的廉价报纸,其成功的关键是创办人本杰明·戴以一种全新的观念为这张报纸定位,以全新的手法来经营这家报纸,即通过"提供有利的广告媒介"这一独特的价值补偿机制(提供广告服务)来维持《太阳报>的生存,这就开创了传媒迈向产业化的先河,改变了以往"政党报纸"的倾向。

    从此,广告收入成为各商业性报纸的主要收入来源,到19世纪以后,以报业为标志的传媒产业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但作为一种产业,远未成熟,仍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其主要原因是,传媒产业在整个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微不足道,传媒产业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慢。媒体组织作为一种产业结构而言,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规模上看,都比较小,在当时,即便是最着名的媒体组织,与其它产业的大公司相比,其经济实力也不可同日而语。当时传媒产业的资本集中化程度很低,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市场和资本扩张。

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第4篇

传播服务于总体营销策略,却极大地影响着营销策略的落地生根,伴随着营销策略的落地生根,传播也落地生根,并相携互动,发扬光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传播的角度看营销,一要看传播策略是否与企业战略、产品营销策略相符;二看传播预算是否与市场容量、营销实际相符;三看媒介行程是否与目标消费者行程一致;四看传播效果是否优先突出关键指标;五看传播计划是否符合地区实际和终端实际;六看传播方案是否能从竞品、参照品中脱颖而出。只有手握这“六看”宝典,广告主的整合营销传播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成功。

一看传播策略与企业战略、产品营销策略是否相符

广告主的营销传播策略一般而言大致有三种类型(见表1)。媒介公司在制定企业产品的传播策略时,要认真听取企业方的战略规划,特别注重和企业决策层的互动交流,明确该产品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制定产品传播策略的重要依据。如果企业方为该产品聘请了专业的品牌顾问公司,媒介公司应积极促成与企业方、品牌顾问方的定期三方会议。

传播策略没有对错、高低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分,不同企业、不同产品在不同的阶段会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凤凰传说制定过很多“短视的、急功近利”的传播策略,也制定过很多“长远的、阳春白雪”的传播策略,虽然技术要求有高有低,但凤凰传说“受人托,成人事”,专业投入不减,帮助企业取得卓越营销业绩的宗旨不变。

二看传播预算是否与市场容量、营销实际相符

制定传播预算的方法有多种,最常用的方法有比例法、竞争法、需求法(见表2)。不管采用何种方法,传播预算确定后,媒介公司应继续在以下四个方面拷问此预算的合理性。

一是该产品所在品类的市场规模、容量有多大,此规模现在能否支撑该预算,预计何时能支撑?二是该产品所在的品类销售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广告的拉动作用,地面促销能否替代广告的作用;三是该产品的实际销售回款能支撑该预算吗?预计多长时间才能支撑浚颅算?企业有此准备吗?四是该品类其它竞品的预算如何?竞品的投放规模与模式如何?他们未来几年的趋势如何?媒介公司只有在排除了以上所有质疑后,才可以和企业一起进行下一步的传播工作。

三看媒介与消费者的行程是否一致

何时、何地采用何种媒体是任何传播方案的核心表现,是媒介组合和媒介排期的结合。媒介公司应综合客户营销人员必备的市场调研数据和传媒行业常用的消费者研究数据,勾画出月标消费者的行程,让媒体行程尽量与目标消费者行程相一致。

凤凰传说的相关研究表明:一个刚上班一两年的女性目标消费者,她一天的行程和与之相一致的媒介行程大体如图1。一个60岁退休在家的男性目标消费者,他一天的行程和与之相一致的媒介行程大体如图2。显然,采用广播、白天的电视专题等广告形式对第一个女性消费者并不适合,但对第二个男性消费者很合适。同理,网络和楼字电视对第一个女性消费者很合适,但对第二个男性消费者并不适合。

凤凰传说为保证自己能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客观地为客户筛选最合适的媒体,做出了如下两点安排:一是不买断经营任何大众媒体,却必然是各地最具影响力的几大重要大众媒体的一级或优势商,客户需要什么,就采购什么;二是在同一地区往往会同时两家以上覆盖范围类似、影响力相近的媒体,真正做到以客户需求为标准,客观采购媒体资源,科学安排媒体行程。

四看传播效果是否优先突出关键指标

在评估传播效果时,行业内可采用的指标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毛评点、到达率、折扣、频次、点成本、千人成本、提及率等,每个指标都有一定的作用,但具体到个体情况,最重要的指标往往是一两个关键指标,抓住了关键指标也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使原本复杂的传播问题简单化。

简单地说,最能与市场实际相吻合的指标就是关键指标。市场实际的基准最直接的就是销售量,继而是电话量或进店询问量。比如,一个医药产品有15个月其7+到达率曲线在剔除偶然因素影响后与销售量曲线最吻合,那么,7+到达率就是切合市场实际的关键指标。

五看传播计划是否符合地区实际和终端实际

地区实际的概念包括但不限于:企业产品是否已经进入该地区,计划何时进入该地区;企业销售队伍在该地区的配置情况;企业在该地区的商、渠道商的配合程度、实力;竞品在该地区的经营情况。

终端实际的概念包括但不限于:企业产品在终端的铺货情况;企业产品在终端的陈列、包装、宣传情况;企业产品与终端的合作程度;竞品在该地区的终端操作情况。

科学的传播计划务必避免以下任何一种情况的出现:线上广告狂轰滥炸,线下地区、终端没货(以招商为主要目的的广告活动除外);线下活动如火如荼、竞争白热化、急需线上广告支援时,线上广告迟迟不到;线上广告主题和线下活动主题脱节,促销、招商、品牌宣传等主题节奏把握不准;终端销售人员不清楚公司传播计划,市场部和销售部信息流通不畅。

六看传播方案是否能让产品脱颖而出

在制定产品的传播方案时,媒介公司不要迷恋于自我实现,而是要力图实现企业产品有别于竞品和参照品的个性化传播。参照品和企业产品并不是一个品类,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关系,但由于其目标人群、传播策略会对企业产品的传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除了分析竞品的传播策略外,还需要定期分析参照品的传播策略。

对传媒行业的看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品牌建设;电力企业

中图分类号:F2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393-01

0.引言

新闻媒体传播已经进入了移动新媒体时代,集合语言、文字、数据、音效、图像为一体,区别与传统媒体,其不受版面和时段影响,通过信息凭条告诉传播,可以迅速形成巨大的舆论影响力。新媒体改变了媒体格局,一种多媒体、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崭新传播结构正在构建,新媒体带来了新闻传播的新时代。

近些年来,电力企业也逐步开始重视将企业品牌建设与新媒体传播结合起来,不断建立和完善新媒体传播体制,利用新媒体,不断进行对外宣传和沟通工作。新媒体时代,企业宣传工作开展促进了电力企业的各项工作。但是,目前电力企业品牌建设新媒体宣传途径和方式还期待完善,体制不健全,方式单一,响应不及时,策划不全面等缺点还十分明显。

1.电力企业新媒体进行品牌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新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因为新媒体涵盖的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多媒体互动性强、检索便捷。在电力企业的新闻宣传方面,新媒体对其品牌发展与传播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电力企业虽然意识到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1 对新闻宣传工作仍不够重视

电力企业对新闻宣传不够重视表现在企业仍然保持传统观念“重业务,轻宣传”,新闻宣传工作,尤其是新媒体宣传工作,仍然是“做的不如说的”。现在虽然很多电力企业将新闻宣传已经纳入了绩效考核,但是由于考核的目标制定暂不完善,导致现在新闻传播落实工作不到位,在经费和人员上面都难以保证。

1.2 思维方式不够前卫,墨守成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如此激烈,但是由于电力企业是垄断性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同于其他行业,造成了电力企业新闻宣传工作难以打破传统,多存在延续老套额思维,主要注重报纸、杂志上的宣传,缺乏运用新媒体方式来进行宣传。更加严重的事情是,电力企业在新媒体上出现舆情负面新闻的时候,常常出现之后,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进行打响应不够及时,错失了主动发声,引导舆论的最佳时间,这也反应了电力企业还没有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

1.3 新媒体宣传专业人才缺失

如今是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发展势头如火如荼,但是在电力企业内部却缺少了新媒体建设维护的专业性人才,导致遇到新媒体舆情时,无法将舆情主动权掌握在企业手中。当企业有用电方面的服务新举措时,没有第一时间通知到人民群众。改革浪潮在各行各行都在推行,电力企业除了在新媒体上自身企业相关消息外,还要关注行业信息,为民众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但是在目前的情况看来,电力企业确实缺少新媒体维护的专业性人才。

2.目前新媒体在电力企业品牌维护的应用

从目前情况来看,电力企业也开始重视新媒体的应用,尤其是在企业品牌建设与维护方面,通过新媒体的应用,电力企业也从中获取到了新媒体宣传带来的好处。电力企业运用新媒体宣传的同时,呈现出了原先缺乏的趣味性、网络性以及互动性的特点。

2.1 电力企业运用新媒体建设多种宣传渠道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电力企业品牌宣传的渠道增加。如微博、微信等,供电企业抓住了新媒体的发展契机。从国家电网到各省市县等供电公司,都有了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并通过这个平台来企业及行业动向。电力企业通过这些接地气的新媒体,与用户拉近了距离,获得了民众的关注。

2.2 电力企业利用新媒体宣传彰显企业服务特点

从目前的电力企业利用新媒体来进行宣传的角度来看,已经呈现出企业和新媒体结合所彰显的特点。

2.2.1趣味性

新媒体有自己的独特的个性,自由。这也是新媒体区别传统媒体宣传的特点。传统媒体宣传教条主义,条条框框的限制太多,拘束古板,文字缺乏活泼,年轻化的特点。新媒体文字宣传则是越有个性越有创意,越容易被大众看好。趣味性,是电力企业利用新媒体进行品牌建设和宣传所不能抛弃的一点。

2.2.2网络性

网络语言日新月异,网络语言的运用也是新媒体明显的标志之一。在电力企业进行品牌建设与宣传中也要紧密联合网络语言,来吸引读者,增加关注。

2.2.3互动性

新媒体的互动性,让读者有了发表自己观点的平台。这也是传统媒体无法匹敌的一点。新媒体正是借助着互动性,使得媒体与民众的距离拉近。电力企业也需要利用新媒体,来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如微信支付电费,支付宝电费等,都是一种与民众生活相结合的创新。

3.如何进一步利用好新媒体来进行电力企业品牌建设

如今是一个新媒体当道的时代,电力企业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来加强对外沟通和企业品牌宣传工作。

由于电力企业是一个庞大的企业系统,关系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企业的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都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从一定意义上,新媒体时代对电力企业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正面宣传与引导和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品牌,但是一旦出现舆情,新媒体时代,负面新闻就如洪水猛兽一般,一发而不收拾。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特性下,需要企业建立一个舆情管理系统,有了负面报道后要尽量减少其影响,对于已经发生的负面新闻,要加以正确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引导,达到“澄清事情,以正视听”的目的。

新媒体时代,电力企业如何与社会媒体之间有效沟通,建立一个完善的宣传沟通体制,主动引导社会舆论,也是做好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工作。要杜绝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舆论处理态度,这种做法极易引起民众不满,对企业品牌建设百害而无一益。

企业舆情需要“疏堵结合”,对于一些负面报道一定要积极主动做出回应,并且能够积极高效解决问题,做出解释,化解矛盾。适时召开新闻会、新闻通气会,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企业工作动态和重要工作成果,主动向媒体反映电网建设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邀请体共同开展新闻策划,在改进企业自身工作的同时,有效争取到媒体的理解和社会关注

4.文章小结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能够拉近电力企业和民众之间的距离,能够有效的得知民众声音,了解到用户的真实心声,从而对企业的发展和改进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是企业进行企业品牌建设的一大渠道。但是一旦出现负面新闻,新媒体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十分迅速,会导致舆情迅速扩展,电力企业唯有创建一套强有力的舆情管理体制,才能在新媒体时代舆情管理上得心应手,将新媒体充分利用,做好企业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1]柳林加强电网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探讨[J].云南电业,2012(4)。

[2]李政清。加强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