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探索与研究

依据科技发展导向,结合当今及未来人才需求,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2006年开设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为了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提高毕业生从事生物制药领域相关工作的综合素质,有必要对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发展性的探索和研究。

一、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分析

1.就业领域分析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制药技术类的下设专业,生物制药涉及生物技术、制药、药学、化工等多学科。从生物制药广阔的发展前景分析,就业市场应当十分广阔,但现阶段国内的生物制药领域尚未形成大规模的产业,真正的生物制药企业并不多。加之毕业生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并与制药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所以近几年,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就业不能完全集中在生化制药企业、微生物制药企业、生物工程制药企业、生物试剂企业公司等生物制药领域,而要适当地适应现已形成规模的化学制药、中药制药等领域。这与培养目标并不矛盾,《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虽然将药物分为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药物、生物制品,但从制药企业来看,并没有这样严格的区分,国内外许多企业都是既做化学制药,也开发生物制剂。这就要求专业建设时从培养方案上体现出重基础、重素质的特点。

2.就业地域分析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首先满足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对河北省的相关企业进行查询可知,截止2009年11月,河北省的药品生产企业有111家,通过了GSP认证的药品经营企业631家;此外,北京的药品生产企业有285家、天津药品生产企业有143家;这些企业的生产、检验、销售、研发等职位,都在近期和将来对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有较大的需求量。

对河北省的高校进行查询可知,省内开设本科药学、制药相关专业的院校有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石家庄学院、河北北方学院、华北煤炭医学院等8所。开设大专药学、制药相关专业的院校有河北农业大学、石家庄学院、邯郸学院、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石家庄科技职业学院等10所。其中以药学、制药工程、中药学、生化制药技术、化学制药技术等为主,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仅有2家,随着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该专业在培养区域稀有专业人才方面占有一定优势。

3.毕业生去向分析

海洋学院现已经毕业一届学生,毕业生的去向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从事不同类型药品或产品的销售或服务,如生物试剂、处方中药、医疗器械、兽药、保健品、零售药店服务等,约占到毕业生总数的60%。(2)从事不同类型产品或药品的生产或者研发,如生物试剂、化学药品、中成药,体外诊断试剂等,占到毕业生总数的10%。(3)有3%的学生从事药学类中专教育。(4)升本,顺利通过专接本考试的学生占9%。另有学生创业、从军或者改行,约占10%。

从数据统计可知,从事销售服务的人数超过总人数一半以上。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现代制药行业生产自动化程度高,决定了生产岗位人员需求减少;另一方面,企业在招聘时多以本科学历限制生产、检验岗位,这就削弱了专科毕业生的竞争力。第二类学生的就业证明了专科生并非不能胜任研发、生产岗位。另外,从数据统计可知,毕业生的去向呈现多元化,这体现了就业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同时,也证明了重基础、重素质的培养方案指导下的学生可以胜任比预期的生产销售更广阔的相关工作。对毕业生去向的跟踪分析有助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发展性探索和研究。

二、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1.以就业为导向完善课程体系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围绕就业领域的主要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展开,体现出重基础、重素质的特点,课程可分为三大体系:(1)开设适用于所有药品生产、销售的课程,如药理毒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事管理与法规、医药市场营销学、药物制剂设备等课程。(2)开设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发酵工程、生物制药工艺学、生物药物分离纯化等主要针对生物制药的课程。(3)开设提高专业综合素质的课程,如药物化学、海洋药物学、医药数理统计、专业英语等。

由于培养年限和课时总数的制约,课程设置不能面面俱到,还要结合用人单位和就业反馈信息不断论证调整。

2.突出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方面。我们培养的毕业生主要面对生产、经营一线,实践能力格外重要。所以在人才培养中应该充分重视实践课程教学,从课时安排上加大实践课程学时比例。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建议:转变观念,提高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积极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新型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等[1]。

三、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

1.实验硬件设施方面

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能全部依赖实习基地来实现,实验室的技能训练必不可少。而许多课程在实验设备、实验耗材等方面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比如用于药物分析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最低配置每台10万元以上。再如生物技术大实验中,一次简单的PCR实验,1人/次至少需要3-4支微量加样器(1支普通的微量加样器大约600元),1台普通PCR仪大约3万元,试剂费用大约20元[2]。如果实验硬件条件不能及时提高,仅用理论、视频、观摩实验来代替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很难实现。所以开设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院校还应该加大资金投入,进行实验硬件设施建设。

2.实习条件方面

2005年11月7日,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职业教育的课堂有些要设置在学校,有些可以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对于制药专业学生,制药企业车间是实习基地的首选对象。然而,由于制药企业的特殊性,很多企业都担心人数较多学生的实习会影响GMP认证的生产环境、产品质量,甚至导致工艺技术泄露等,而不愿接受学生实习。此外,实习时间有限,学生对于新环境、新工艺的熟悉几乎占据一半以上时间,待到基本达到成手可以正式生产时,实习时间已经结束,这对企业的培训指导投入来说,经济上也是损失。药品经营单位也是对口的实习单位,但由于药品经营操作灵活和经营周期较长的特点,也难有经营单位愿意接受短暂的实习。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实习基地的开拓。

海洋学院2006年开设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几年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法,一方面开拓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条件,如已经与华北制药秦皇岛分公司达成灵活实习协议,并在实习时间安排上依据厂方生产情况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在实习纪律上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分散进行实习,不至于影响生产。2007级学生三周的实习情况证明,经过理论实验学习后的学生能够较快适应制药车间的生产工作,能带给企业一定的经济效益,这将有助于提高制药企业与校方合作的信心,促进深化合作,早日达成双赢局面。

3.师资力量方面

想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必先有高素质的教师。新开设的专业,配套师资队伍建设也是专业建设必须重视的问题。由于高校引进教师标准的控制,近年来教师学历水平越来越高,研究生学历的年轻教师已逐渐成为教学的主力军,这些年轻教师大多数是应届毕业后直接来到高校工作,虽然知识理论系统,科研能力较强,但是由于没有在生产一线工作的经验积累,在实践教学中,难免底气不足。

为此,应该积极“走出去,并请进来”,安排没有生产销售经验的教师走到一线岗位,进行锻炼。并邀请经验丰富的生产销售人员来校开设讲座。另外,可以提供一个毕业生与在校生的交流平台,便于学生间直接经验的交流,弥补教师直接经验的缺乏。

4.特色体现

新专业是基于原有学科资源而设置的,在专业建设上也应该结合原有学科优势来建设。海洋学院位于渤海湾,学科核心是海洋科学、水产养殖,基于此,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建设应该在素质培养方面体现一定的海洋、水产学科特色。

医药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生物制药产业更是朝阳中的朝阳。由于产业人才需求而带动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教育也必将得到长足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更应该抢抓机遇,发展性地探索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实现培养生物制药领域的职业技术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标准; 生物制药技术; 课程建设;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143-002

生物制药技术是利用天然的或人工培养的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生物化学、药学等科学原理与方法研制和生产药物的技术[1]。生物制药在国内外都是一个新兴的发展方向,其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处于逐渐完善的阶段。高职教育是面向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类型,课程的设置、开发与建设应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目标[2]。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3]。此“五个对接”深刻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体现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我们需要对照国家职业标准,对原有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加强专业课程建设,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更贴近制药相关岗位的需求。下面以《微生物发酵技术》课程为例,阐述如何实现职业标准与课程建设内容的对接。

一、依据职业标准确定课程目标

《微生物发酵技术》课程是我校省级重点专业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其相对应的职业名称是发酵工程制药工。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资格管理部门规定,该工种包括抗生素酶裂解工、菌种培育工、微生物发酵工、微生物发酵灭菌工、发酵液提取工、微生物发酵药品精制工,这些工种涵盖了微生物发酵上游和下游工程各个生产工序。同时,通过对相关制药企业调研,结合企业标准,确定本课程教学目标:能够熟练规范地对三大类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和霉菌)进行筛选、分离、鉴定和保藏,能通过微生物发酵方法获得代谢产物,并从中分离纯化得到符合一定质量要求的药物。

二、依据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关于课程的指导性教学文件,《微生物发酵技术》课程标准包含了课程性质、课程任务、课程地位、对应工作岗位分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考核等内容[4-5]。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应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通过对课程相应工作岗位分析,按相应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并结合企业行业标准,开展企业调研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议,确定微生物发酵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流程与技能、知识、素质要求目标等,规定内容框架,制定课程标准。

三、依据职业标准选择课程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决定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满足相应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理论知识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压缩现有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突出技能知识的要求与综合操作能力的训练。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发酵工程制药工工作任务的规定,可以将教学内容归纳为微生物的发酵与发酵液的分离纯化两部分。其中,发酵部分细化为培养基的制备,设备、器皿、材料的消毒,菌种的复壮与选育,发酵设备的操作与发酵过程的监控;分离纯化过程具体为预处理(固液分离)、初分离、纯化、精制和包装。

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并以工作过程岗位需求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对制药相关企业的走访调研,选择企业微生物发酵项目,并将其整合到教学内容中去。实现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与职业要求相一致,使学生具有胜任发酵相关岗位的操作技能与必备知识。结合国家制药相关职业标准,按操作工、技术员和现场管理员三类岗位成长规律,基于职业标准及能力递进的模式,按“入门、主导、综合”的顺序化教学项目,具体如表1。

进一步完善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在教师指导下,形成充分利用现有实训条件和多媒体技术进行项目化课程的教学,按照GMP规范,采用企业标准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完善标准操作规程、生产记录等教学文件,强化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将课堂建到生产一线,营造真实的职场氛围,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

根据职业岗位任务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修订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的项目化特色教材;在学校教学信息化部门支持下,从辅助教师教学、提供学生学习资源、进行教学互动等几个层面进行研究,开发建设包括课程标准、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各类图片资源(教学图片、设备图片、现场图片等)、仿真操作动画、标准操作规程录像、试题库、试卷库等主要内容的教学资源,逐步形成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

四、依据职业标准要求进行课程评价

改革以往单一的期末理论考核形式,课程以理论考核、技能考核、过程评价和产品质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注重过程考核,依据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微生物发酵各岗位生产操作的要求,对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方案设计能力、生产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安全性、环保性、生产报告及劳动纪律等方面进行考核。

五、依据职业标准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利用我院现有的省级生物制药生产性实训基地,依据国家职业标准与行业标准对发酵工程制药工操作条件的要求,进一步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通过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建设、充实、完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环境要体现先进性、开放性、共享性,并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

六、结束语

以核心课程《微生物发酵技术》为例,对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探索了职业标准和课程建设内容相融合的模式。依据国家职业标准与行业标准,以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为主线进行课程改革与开发。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企业发酵项目为载体,采用行动导向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基金项目名称:2014年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教改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基于职业标准的生物制药技术课程建设与实践》

项目编号:CDGZ2014033

参考文献:

[1]王娣.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研究[J]教材与教法,2006,25(5):72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3]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工学结合;高职;生物制药技术;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1(c)-093-03

Establishing a curriculum system for Bio-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work-study integration training mode

LI Yulan, XU Lili

(Zhejia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 Ningbo 3150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of bio-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our school, analyze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echnical ability requirements and finally establishes a curriculum system for bio-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work-study integration training mode.

[Key words] Work-study integration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io-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urriculum system

目前,我国已将生物制药产业作为经济中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中的支柱产业来发展,然而,我国快速发展的生物制药行业存在许多不足,其中,缺乏产业化必需的专业技术人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化进程,已成为产业发展与升级的瓶颈。如何培养面向生物制药产业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是有效解决的方法之一。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工学结合”,学校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和改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学生可以提高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企业可以有目的地培养、选择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减少培养成本,同时承担社会责任。由此可以看出,“工学结合”是对于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实现“多赢”的选择。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就是要构建和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点和职业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本文拟结合我校生物制药专业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探讨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 当前高职学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唯学”型课程体系

这种问题倾向主要存在于传统的三年制专科院校,这类院校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是继本科院校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其课程体系几乎是本科的“压缩型”,只注重高等教育中的“学科性”、“系统性”,而忽略了其“职业性”的特征,忽略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2 “唯工”型课程体系

这种问题倾向主要存在于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在长期中职教育的“惯性”作用与思维方式的影响下,这类院校的教育过分强调职业性,对学生只注重单纯技术性培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高等”层面的教育体现得不够完善,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3 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不利于“工学结合”的推进

选修课比例偏小,必修课占据大量课时,不利于满足企业对特殊知识的需求和学生对岗位的兴趣选择。适当减少必修课的比例,针对企业不同需要,增加指定选修课。

1.4 忽视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无论是“唯学”还是“唯工”,各类院校都把计算机课程学时压缩得很少,授课内容也很基础。随着现代生物制药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精密分析仪器都需要计算机工作站,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对每位工作人员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2 生物制药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2.1 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体现着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结构及专业特色,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根据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特点及市场的需求,培养目标由基本培养目标和岗位目标组成。基本培养目标是每个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学生都必须达到的目标,根据各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我校确定的基本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遵守生物制药产业的有关政策法规,具有生物制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操技能,能从事生物药物(含抗生素)的生产、质量控制和工艺过程设计等以及有关企业管理与产品流通第一线所需要的专门技术人才。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不同企业对同一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差异,把学生分成若干班,按岗(如生产、质控、销售等)或企业定向需要,确定有针对性的岗位目标,加以强化。

2.2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称之为技能。生物药物的制造过程比较复杂,跨学科、综合性强,涉及到的技能也较多,在提炼岗位职业技能时要针对第一线的实际需求,重点整合在各生产工艺中具有共性的技能。

2.2.1 专业基本技能规范操作各种常用仪器;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生物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分析。该部分技能是掌握生物制药其他技能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一些实验员岗位上,亦可成为主要的岗位职业技能。

2.2.2 生物制药生产技能发酵生产技能、生化分离生产技能、细胞培养技能、制剂生产技能、生产设备操作技能等,是劳动部颁布工种发酵工程制药工、生化药品提取工、药物制剂工等主要岗位职业技能。

2.2.3 分析检验技能包括制药及相关过程中的药物分析、生物医药分析、药物检验、微生物学检验、药品包装检验等,主要技能可归纳为滴定分析技术,光谱分析技术(红外、紫外),色谱分析技术(高效液相、气相),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等,是劳动部颁布工种药物检验工的主要岗位职业技能。

2.2.4 拓展技能以管理学、营销与谈判、药事管理学、药学综合知识为基础,主要满足生产管理、医药购销等岗位需求,是由于就业面的拓展而衍生的岗位职业技能。

这个技能体系对于个体来说,在有限的学时中完全掌握以上所有核心技能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这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就业意向以及个体的兴趣爱好,选取1~2项核心技能进行特长培养,即专业上的“宽口径”与个体上的“窄口径”相结合。

3 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3.1 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技能这一主题,将课程与培养目标及专业能力进行有机结合,以实训课程为主线,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以核心技能为中轴组织教学的开展,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把握“适度、够用”的原则。同时,考虑到学生毕业时的适应性和“大药学”的就业岗位群,在体系中还应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宽广的课程选择范围。

3.2 课程结构合理构架

本专业的课程结构由基础素质模块、专业知识与核心技能模块和选修模块三部分组成。基础素质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英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与创业意识、身体素质。通过在校的大班教学和第二课堂完成。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势与政策、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应用文写作、素质拓展等。

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岗位性质做出相应要求,每一岗位的学生有其指定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指定选修课有三个限选课程包:发酵工程制药工课程包、生化药品提取工课程包及药物检验工课程包。自由选修课主要开设医药营销、医药企业管理、中医药概论等课程。

专业知识与核心技能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在校内一体化实验室、实训车间和有校企合作关系的企业以“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每学期均以实训课程为主导,辅以理论课程与自由选修课程的传授。开设的主要课程有:①基础化学实验技能实训,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②专业化学实验技能实训,包括生物化学、生物药品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等。③药物分析与检测技术实训,包括产品的质量监控与分析、制药企业的安全与环保。④生物制药技术综合实训,包括以微生物筛选、鉴别、培养、保存等为主的微生物技术;发酵技术;从生物体、组织、细胞中获得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技术;疫苗制备技术;制剂技术等。⑤生物制药设备保管与养护技术实训,包括化工制图、生物制药设备。在上述实训课程开设的同时辅以基础化学、生物化学、生物药品化学、仪器分析、微生物学、药物制剂学、药事管理与法规等理论课程的教学。

4 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特色与经验

4.1 体现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但它又反过来服务和服从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建设只能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内和引导下进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如何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笔者初步找到了解决的途径,①课程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职业岗位要求,分析确定人才所应具有的核心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素质,据此设置出所需的核心技术课程和职业技能课;再确定核心技术课之外的、专业必须的专业基本技能课,然后根据核心技术课、职业技能课的需要,并从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要求出发,设计基础素质课和特色课。这样从教学目标上确立了“工学结合”的培养理念。②课程实施的“仿真式”和“体验式”。这也是我们实现“工学结合”,“做中学、学中做”的主要途径。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购置专业技能训练软件,让学生进行“仿真式”训练,同时利用校内一体化实验室、实训车间和校外实习企业,让学生进行“体验式”观摩和动手操作实习。③师资队伍的“双师型”。根据我校师资培养政策,专业课、基础课教师必须深入行业企业参与生产服务,时间是三年内,并且不得少于六个月,这项工作已成为职称评定的必须条件。这一政策确保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也保证了“工学结合”课程目标的实现。

4.2 体现了“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具有明确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和高层次性。我们构建的课程体系的三个模块较好地满足了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它与知识型、研发型、技能型人才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显著的区别。联系在于应用型人才也同样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区别在于它既不需要知识型(学科型)人才那么丰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不需要技能型(技艺型)人才那么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艺,更不需要研发型(创新型)人才那种研发能力和创新品质。因此,要求应用型人才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4.3 体现了适用性(适宜和实用)的价值取向

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根据生产或服务的现实需要,重视倾向于现成、实用技术与规范的经验知识的获得,强调实践知识的体验;重理论知识中相关结论的使用而轻其推导过程;更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高职教育课程内容必须适应当时、当地所属的特定行业、职业的要求,即要求知识、技能、态度等课程内容适宜而实用。所谓“适宜”就是要符合实际需要,所谓“实用”就是要能在实际中应用。高职教育课程给予学生的技能与态度既不能过时,又不能超越现实太远;知识既要坚持专业方向,又要具有一定发展潜力。

4.4 体现了学校特色和优势

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与服务区域经济的结合上,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特定要求。浙江是医药大省,生物制药又是医药行业的朝阳产业,我校是有着20多年办学历史的独立设置的医药类院校,学校的办学宗旨是“立足浙江,面向全国,依托医药行业,服务医药行业”。学校上下已经形成共识:要在“药”字上下功夫,在“药”字上创特色,在“药”字上铸品牌。为此,我校绝大多数专业在课程模块里都增加了药学课程,包括药物制剂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药事法规、医药营销等课程。

与国外相比,由于我国现代生物制药业起步较晚,发展得不完善,作为一个产业还处于“初创期”,给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为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既要有“超前意识”满足市场需求趋势,培养面向第一线的高素质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工人,又要拓展生物制药技术的“内涵”,充分利用我校在医药行业内的优势,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行业内转岗能力,积极为医药行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玉兰,罗文华,白锦表.基于校企合作的(医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药业,2010,(19)12:11-12.

[2]罗文华,李玉兰,胡运昌.依托行业优势,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服务社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5):17-18.

[3]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26-27.

[4]任爱珍,刘荣才.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1:50-53.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范文第4篇

药物制剂专业课程

药物制剂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药学、生物药剂学、工业药剂学、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药物制剂研究和生产技术的基本训练,具有药物制剂研究、开发、生产技术改造及质量控制的基本能力。

药物制剂专业学习课程:药物制剂技术、药物检验技术、药事管理实务、药物制剂设备使用与维护技术、实用药物学(含药化、药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技术、生物化学、制药卫生、中药调剂与中成药等。

药物制剂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药物制剂和与制剂技术相关联的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制药、新能源、医疗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制药/生物工程;

2 新能源;

3 医疗/护理/卫生;

4 学术/科研;

5 医疗设备/器械。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药物制剂研究员、分析研究员、制剂研发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药物制剂研究员;

2 分析研究员;

3 制剂研发工程师。

药物制剂专业就业前景

制药企业从事药剂生产工艺操作、原材料及产品质量监控测试、生产技术管理、药品营销、药事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十分可观,毕业生可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药剂专业在平时的学习中专业课程主要是学习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物理药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药剂学、工业药剂学等这些,通过几年的学习后毕业生主要是从事药剂师工作的居多,也可以从事药品销售,研发等这些职业。

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范文第5篇

从中职的教育理念出发,中职学校主要侧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实训在中职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实训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本人认为在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课程建设中,要加强实训内容的建设。本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从事生物制药所必需的专业技术能力包括生产操作能力、生物制药设备使用维护能力、生产管理能力。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各种类型生物组织成分(包括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微生物及各种细胞的培养及其产物的提取、各种生物制剂的检验等操作技能的培养。根据现代中职“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在实训课程的设计和教学上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完成,而实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技术指导和考评,并以过程评价体系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通过实训教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学生能清楚生物制药的工商业环境、真实生产工艺,亲身体验生产过程管理,包括GMP的实施管理,对今后岗位工作的流程、技能要求及整体个人素质有着清晰的了解[1]。

二、公共教育课程群必不可少

公共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等。主要科目有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语文、英语、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语文、英语、数学、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科目,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烈的法制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生物制药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在制药专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对每位工作人员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对学生加大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生物制药技术在科学的前沿位置,若于国际接轨,必须熟悉一门外语(英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些简单的英语资料。所以要培养现代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级专门人才,公共教育课程在该专业的设置上是必不可少的[3]。

三、中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我校是2007年开设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其课程设置方面也处于摸索、改进和逐渐完善的阶段。目前,生物制药专业方向因学校办学基础条件的不同而侧重点不尽相同,相应的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也不一样。但专业课程设置应强调宏观性、新颖性和整体优化。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依托制药技术专业(原药物制剂专业)的专业平台,结合课程设置的思路,提出切合实际、突出实践特色的学科建设方案,设置了以下课程模块[3-4]:(一)公共课程模块: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体育与健康、语文、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二)专业基础课模块:无机化学基础、有机化学基础、分析化学。(三)专业课程模块:解剖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药理学基础、制剂设备、生物制剂分析与检验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事法规。其中核心专业课程为:生物制剂分析与检验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药物制剂技术四门。(五)实训模块:生物制药工艺员初级工或生物制药检验员中级工技能训练与专业实践模块、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生物制药技术实训、药物制剂实训等。(六)其它模块:包括学生选修模块、综合活动课程模块(含军训、劳动等)、毕业综合考试模块和学生实习顶岗实习模块。

四、生物制药专业课程建设的进一步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