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预防传染病资料

预防传染病资料

预防传染病资料

预防传染病资料范文第1篇

【关键字】基层工作;传染病防控;应对策略

控制和最终消灭传染病是基层卫生工作的最终目标,但是如何在基层卫生工作中完成这个目标,需要从传染病管理的基层工作方法进行探讨,本文通过对基层传染病防控工作进行深入的分析,寻找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基层传染病防控工作。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对我卫生服务站历史相关数据进行摸底调查,结合卫生服务站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总结在基层防控传染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1.2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数据整理分析,将数量资料用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基层防控传染病存在的问题

2.1.1对传染病的管理工作相对滞后,对防控保全工作投入不够【1】。导致基层防控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相对于临床医生医学专业知识较差,对于传染病的预检和分诊工作不到位。少数部门没有按照规定对诊疗室进行消毒,预诊不到有效分流和防护的作用,给基层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2.1.2对传染性疾病的相关资料管理不够完善【2】。服务卫生站的少数传染病资料不完善,传染病记录登记薄填写项目不完善,存在书写错误、涂改等现象,不能按规定进行资料整理并归档。普通民众讳疾忌医,即使得了传染病如病情较轻就不会到医疗单位就诊,任其发展就会导致传染病集中爆发。

2.1.3医务人员防控传染病的知识较为欠缺,接受新知识和新理论的机会较少,导致对传染病的监测能力不到位。对于症状不明显的疑似传染病,医务工作者不能及时诊断及时报告,根据以往经验处置,不及时上报上一级单位,导致传染病漏报的现象普遍存在,增加了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2.1.4社会公众对传染病的防控意识不强,在基层农村卫生基础设施较差,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几率较高,并且容易有很多新传染病产生。广大基层群众对传染病的相关防治知识欠缺,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病意识较差,不良卫生习惯没有得到改变,对传染病存在恐慌和抵触的情绪,对于医务工作人员的流行病调查不能积极配合,给传染病的防控增加了难度。

2.2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法

2.2.1根据以上基层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制定一套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内容涵盖传染病的登记、诊断、上报、资料汇总、人员职责等各个方面。要充分发挥卫生服务站的医疗保健作用,明确各岗位职能和责任,根据制定的规章制度定期对责任岗位进行检查,落实相关干预措施。对医务工作者定期进行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细则的培训,组织学习传染病预防知识。

2.2.2要按照规定对患者进行预检分诊,对传染病患者起到筛选的作用,建立预检分诊出,由责任心较强的医务工作者负责预检分诊工作【3】。该岗位人员应严格按照分诊流程进行预检分诊工作,并制定相关的考核标准,并进行量化评分,对考核成绩不理想的应及时反馈整改,并进行教育培训不断提升考核质量。服务站负责人要考核详细内容,确保各项制度完全落实,要建立领导小组和处置小组,从制度和管理上提升基层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2.2.3传病患者的相关资料和病例要及时分类归档,使传染病资料信息完整化、系统化。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在现场情况的处置,但后期的资料整理和归档也十分重要,其可准确反映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水平,从相关发病数据和分布上可判断传染病的发病规律【4】。只有建立完整的资料档案才能明确传染病发病的规律,从而提高传染病的预防工作,根据月、旬、年等时间节点上报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数量。从一方出现问题则会在另一方数据上得到反映,资料进行归档以备以后备查。

2.2.4加大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宣传频次,从而使传染病管理的层次得到提升【5】。卫生服务站应利用各项手段对传染病病防治知识进行宣传,尽可能的提高辖区居民的传染病防治意识,减少传染病的发生率,利用公共卫生宣传活动开展传染病防控知识讲座,使居民掌握一定的传染病防控知识,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当有家属罹患传染病后可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和宣传传染病相关防治知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使基层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从源头上扼制传染病的发生。

经过对出现问题的科学统计和分析,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对应的策略措施,经过3个月的整改期后,对整改前和整改后的结果进行比较,可知,整改后医护人员重视程度合格率93.3%高于整改前60.0%,居民相关知识掌握合格率96.0%高于整改前84.0%,基层医护人员相关知识掌握93.3%高于整改前60.0%,整改前后合格数据差异比较有意义,P<0.05。详细信息见表一。

表一 施行各项整改和干预措施前后效果比较

讨论

传染病基层管理工作涉及范围较广,需要政府和社会各部门的有效配合,也需要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建立健全各项传染病制度的情况下,要做好基层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准确掌握卫生服务站中发现的区域传染病流行趋势,及时向上反映传染病发生情况,协助上级相关部门防止急、慢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正确将传染病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大和爆发。

【参考文献】

[1]孙树丰,新发传染病的出现及应对措施[J].中华临床与卫生,2014,3:126-127.

[2]郭积勇,新发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M].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1.

[3]曹明华,胡传来,疾病爆发早期预警系统研究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榨汁,2010,28(11):1005-1007.

预防传染病资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流行传染病;控制;预防

流行传染病自古以来就有所记载,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很多传染病都已经得到控制,可以预防。但是传染病的病菌也在不断进步、变异,很多都具有了抗药性。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流行的过程,即病原体从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1]。现探讨流性传染病的控制及预防方法。对本地区2013年3月~2014年3月常见流行传染病的病况进行调查分析,与采取控制及预防措施后流性传染病的发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3月~2014年3月调查本地区正常的成年人对流行传染病结核、乙肝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在实施控制及预防措施后,在进行统计并与之前进行比较。

1.2流行传染病的控制及预防方法

1.2.1控制传染源 在传染病病发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控制感染源,隔离患者。许多传染疾病在高峰阶段或之前就会排出大量的细菌和病毒。避免人群过度集中,减少集体户外活动。对于乙型肝炎、菌痢这种病原携带者也是感染源的疾病,更要注意防范。

1.2.2切断传染途径 控制流行传染病的一大重要方法就是切断传染途径。对于冬春季好发的呼吸道传染病,为避免感染,应当定时开窗通风,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对于各种肠道传染疾病,要做到卫生饮食,养成个人卫生习惯,消灭"四害"。

1.2.3人工免疫 加强人工免疫,进行预防接种是预防流行传染疾病的主要手段。需要将疾病的生物制剂接种到人体,使机体对该种疾病产生特异性,提高人体的总体免疫水平[2]。如脊髓灰质炎、麻疹、乙肝都是通过防预接种进行预防的。

1.2.4改善卫生条件 改善周边生活环境卫生条件是控制预防流行传染疾病的重要方法。改善环境,消除病菌的生存条件,对城镇、农村居民的饮水进行消毒,做到饮水安全;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努力贯彻《食品卫生法》,坚决拒绝有害食品流经市场;做好城乡垃圾污水及粪便的排放与处理工作,将强无害化处理;对医院及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进行严格管理,防止感染病菌扩散[3]。

1.2.5健康教育 提高公民对流行传染病的了解认识,加强健康教育也是控制和预防疾病传播的有效方法。可通过电视、网络、传单及讲座等方式宣传普及有光流行疾病的传播途径、危害性及预防等相关知识。

1.2.6完善传染病长效控制机制 加大传染病的监测力度,包括传染病发病、死亡、传染病病原等情况。完善传染病防止机制,包括卫生监督系统、疾病防制控制体系、信息情报系统及公共卫生治疗救助机制等。有必要时还可开展对流行因素、流行规律的研究[4]。加强国境的卫生检疫,防止国外的传染病流入国内。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软件SPSS12.0对此次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的对比检验法,用χ2检验法对比计数资料,P

2 结果

实施流行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后本地区流行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与之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常见的流行传染疾病例如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具有严重的影响。现在各种病菌不断变异又形成了很多新兴的病菌,其危害性更加强大,极容易造成暴发流行。

通过上述研究,加强对流行传染疾病的控制预防,做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进行人工免疫、进行健康宣传、完善传染病长效控制机制等,可以有效控制、预防流行传染疾病,明显降低其发病率。

参考文献:

[1]YangChanggui,shrimp,Ou Xiulian.Shenzhen city community preventionprevention vaccination and infectious disease operation Cost research[J].Journal of community medicine,2010,7(9):1-3.

[2]should believe loyalty.Cixi city analysis of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in seasonal incidence of circular distribution[J].Zhejiang Preventive medicine,2011,23(6):35-36.

预防传染病资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儿童;传染病;计划免疫预防;效果;措施

本研究主要探讨和分析儿童传染病应用计划免疫预防的效果与措施,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调查对象资料源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料室,将接受计划免疫预防的62例儿童作为研究组,将62例未接受免疫预防的儿童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男34例,女28,年龄范围6-12岁,平均(9.34±1.05)岁;研究组男35例,女27例,年龄范围7-12岁,平均(9.15±1.03)岁。两组儿童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62例计划免疫适龄儿童予以生物制品的免疫接种方案,所有操作流程和程序均根据相关计划免疫接种工作规定、步骤、方法实施,并在接种后对相关疾病发病情况进行后续跟踪观察,及时记录。根据《儿童保健学》等相关要求,结合儿童家庭、成长环境等情况制定调查问卷表格,询问了解未接种儿童监护人未进行计划免疫接种工作的相关原因[1]。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传染病发生率比较情况(麻疹、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乙型脑炎、白喉)和影响儿童未计划免疫接种相关原因分析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8.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当P

2.结果

2.1两组儿童产染病发生率比较情况

研究组麻疹、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乙型脑炎和白喉传染病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儿童传染病发生率比较情况[n(%)]

组别

例数(n)

麻疹

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

乙型脑炎

白喉

对照组

62

14(22.58)

12(19.35)

13(20.97)

12(19.35)

11(17.74)

研究组

62

2(3.23)

1(1.61)

1(1.61)

1(1.61)

0(0.00)

2.2影响儿童未计划免疫接种相关原因分析情况

经研究调查,在62例未计划免疫接种儿童中因监护人不了解、不重视免疫接种者有20(32.26%)例,因家长未及时获取免疫疫苗接种时间、地点信息者有12(19.35%)例,因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者有16(25.81%)例,因家长工作繁忙错过免疫接种时间者有7(11.29%)例,因家长担心接种安全者有7(11.29%)例。

3.讨论

本研究中,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儿童各种传染病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儿童属于传染性疾病的易感人群,给以适龄儿童计划免疫能够通过生物制品发挥药效,提高其机体免疫水平,进而起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良好作用,说明给儿童及时接种能够提高其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可降低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进一步防止传染疾病的流行和扩散,推断研究组儿童的生活质量较高。

本研究结果得出有32.26%儿童的监管人对接种免疫工作的知晓度差,有19.35%儿童家长未及时得知接种信息,提示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各大社区,持续开展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对免疫工作的了解和认知,取得其肯定和支持,从而提升免疫接种率、及时率[2-3]。研究得出25.81%儿童家庭经济状况恶劣,提示有关政府机构和部门应积极加大对免疫接种的资金投入力度,适当减免接种费用。观察到有部分家长担心接种安全,提示有关卫生机构应健全监督和管理机制,加强药物管理,严抓接种疫苗质量,并强化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计划免疫接种可减少儿童传染病的发生,相关管理部门和卫生机构应全面加强对免疫接种工作的宣传、监测、投入和管理力度。

【参考文献】

[1]张爱华.儿童预防保健应用社区计划免疫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4(08):230-231.

预防传染病资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龄人群 学校常见传染病 发病率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趋势研究,不仅仅有利于分析区域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性,还能够在通过分析不同年龄段的流行趋势,有利于在校学生的发病情况研究。近年来随着昆山市周市镇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导致随迁子女大量激增,传染病尤其是学龄儿童年龄段的传染病发病趋势近年来也随之出现明显的变化。本文针对周市镇2006~2011年全镇法定传染病发病资料进行了整理,重点针对3-16周岁的发病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昆山市周市镇2006~2011年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周市镇派出所人口资料年报,学龄人群本文研究对象界定为3-16周岁。

1.2 传染病报告职责:昆山市周市镇预防保健所成立于2004年,根据昆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要求,负责包括周市、陆杨、新镇等大周市范围内所有传染病的报告与分析工作。

1.3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采用SPSS系统进行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4 本文所用传染病分类:为1990年以后国家统一采用的5大分类法,包括:肠道传染病(霍乱、肝炎、菌痢、手足口病、伤寒、脊灰)、呼吸道传染病(甲流、白喉、流脑、麻疹、百日咳、肺结核、流感、腮腺炎、猩红热等)、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梅毒、淋病、HIV、新生儿破伤风等)、虫媒及动物源性传染病(乙脑、斑疹伤寒、疟疫、回归热、鼠疫、钩端螺旋体等)、其他接触传染病(炭疽、水痘、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红眼病)等)。

2 结果

2.4 报告发病顺位:周市镇2006-2011年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居各种传染病之首,其中手足口病顺位第一,其他感染性腹泻次之,第二位是接触性传染病,其中水痘和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在学校内的发病不容小觑。呼吸道传染病在学生当中主要以流行性腮腺炎为主,麻疹疫情随着昆山市近年来不断得体麻疹疫苗免疫强化及查漏补种,疫情现在已经逐渐得到控制。

3 讨论

传染病防治,尤其是学校各种散发传染病疫情的防治,不仅关系到家长和儿童的身心健康,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场所,人群密集,而且主要以幼儿、青少年为主,防病能力有限,极易造成传染病的流行暴发,因此学校的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就显的尤为重要。[1]

近年来,虽然传染病的平均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随着周市镇经济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的数量正逐日增加,昆山市各级政府对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的优惠和照顾,使得周市镇各幼儿园、中小学机构的学生数量逐年激增,以致周市镇无论是总体发病,还是3-16周岁人群发病,每年网报传染病却是逐年增加的。

发病顺位显示,影响周市百姓身心健康的主要传染病病种是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

而影响3-16周岁人群的传染病主要是肠道传染病、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的上升一方面与人群基数的增加有关,另一方面与近年来昆山卫生局逐步加强对各乡镇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规范化管理、控制传染病漏报密切相关。

从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染病发病率显示,肠道传染病和接触性传染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手足口病、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符合近年来各地传染病发病总体形势。然而周市镇3-16周岁中水痘疫情的发病率不得不引起重视,尽管水痘疫苗作为二类疫苗早已获批进入昆山预防接种疫苗范围之内,然而发病例数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所以目前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听加强儿童计划免疫,保质保量提高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接种率,同时还要扩大水痘等计免相关二类生物制品的推广使用,对控制10岁以下儿童相应传染病发病率十分必要。[2]

参考文献

预防传染病资料范文第5篇

一、灾害前的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策略

(一)切实加强领导,建立高效、统一的组织保障系统。

1、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市卫生局成立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加强对卫生防汛救灾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为市防汛指挥部提供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建议;协调、指导全市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积极组织和协调全市卫生人力资源,对灾区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紧急支援。

2、县区、乡镇两级医疗卫生单位都应成立相应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当地政府防汛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统筹安排当地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根据当地汛情预测以及当地人口分布、卫生资源等实际情况,参照本预案,制定适合本地特点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预案,做到组织、人员和措施三落实。

(二)建立健全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保障体系。

1、制定xx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技术预案。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医疗和卫生防病专家,根据本市可能发生的汛情级别和造成的破坏程度以及人员伤亡情况的预测,全面评估本市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反应能力,制定本市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技术预案。

2、完善市卫生系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队伍,成员以xx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卫生救治队和“三网”建设意外伤害医疗组为主。我市乡镇以上医疗机构,要分别组建防汛救灾医疗救护队和预备队。医疗救护队和预备队要以创伤外科为主,适当配备其它相关专业的临床医护人员。负责全市灾害地区指定区域内伤员的分级救治和转运。

3、完善市卫生系统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队伍。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联合组建市级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各乡镇卫生院成立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小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由从事流行病、免疫接种、消杀和环境、饮水、食品以及职业卫生等工作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相关的检验、药械供应工作等人员组成,负责灾害地区指定区域内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4、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队伍要配备必需的现场医疗救护设备和药品,消杀灭药械、预防用生物制品,检验设备、试剂及必备的个人防护物品和生活物资,保持通讯畅通,以保障应急任务的执行。

5、开展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活动。为了提高医疗救护队与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整体应急反应能力,市卫生局、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技能和个人防护知识的专业培训,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组织不同规模的模拟演练,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人员。

(三)收集灾害医学信息资料。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卫生防汛救灾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应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灾害及其灾害发生后,可能危及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的信息资料收集,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以加强对防汛救灾防病指导工作。

灾害医学信息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1、人口分布和生命统计资料; 2、卫生资源配置、疾病动态、传染病监测资料; 3、重点传染病的动物宿主和病媒生物的分布资料;4、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药械的储备资料; 5、其它相关资料。

(四)做好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的经费、药械、血源、物资的筹集、储备和管理。

各级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要根据预测灾情波及的范围,提出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经费的测算,药械和物资的储备方案,上报同级人民政府安排落实。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防治药品、设备和消杀灭药械等物资的筹集储备,保障应急供应。市中心血站要组织应急献血队伍,建立安全的血源储备。

(五)完善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加强防汛抗灾能力。

努力提高医疗机构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的防汛抗灾能力,保障防汛工作的正常运转。

(六)开展医学自救、互救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科普知识教育活动。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对公众进行有针对性的灾害发生时医学自救、互救以及疾病预防控制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心理应激承受能力。

二、灾害发生时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的应急措施

(一)启动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组织系统和保障体系。

1、发生灾情后,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紧急启动所设立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病领导小组,根据所制定的预案,组织安排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工作。并根据灾情的需要组织协调相应的卫生资源对灾区进行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的援助。

2、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指导和人民政府防汛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迅速开展以下工作: (1)对灾害进行快速医学评估,确定灾害所引发的重点卫生问题,调配相应的专业救援队伍。 (2)开展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3)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并接受社会各界为灾区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捐助的资金、防治药品器械等,为灾区提供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紧急救援。

(二)灾区的医疗救护。

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指挥领导下,医疗救护力量相互配合,划分抢救区域,重点抢救重伤员,突击救治中、轻伤员,对灾区伤员进行分级医疗救护。

1、现场抢救。到达现场的医疗救护人员要及时将伤员疏散转送出危险区,在脱险的同时进行检伤分类,标以伤病卡,并按照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对伤员进行紧急抢救。 现场抢救的主要措施是止血、包扎、固定和合理搬运,准备转运至适宜的医院。

2、早期救治。医院对接收的伤员进行早期处理,包括纠正包扎、固定,清创、止血、抗休克、抗感染,对有生命危险的伤员实施紧急处理。同时医院要做好救治伤员的统计汇总工作,及时上报。

3、伤员转送。超出医院救治能力的伤员,医院要写好病历,在统一安排下,及时将其转往指定的医院,并妥善安排转运途中的医疗监护。

(三)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组织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实施卫生防疫措施。

1、加强灾后疾病监测工作,组织开展灾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防治措施。

2、加强疫情报告,实行灾区疫情专报制度。在灾区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按要求向指定的卫生机构报告疫情,对重点传染病和急性中毒事故等实行日报和零报告制度,同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以便及时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处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3、加强饮水卫生监督管理。及时确定可供饮用的水源,定期开展饮用水源的卫生状况监测。对分散式供水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等进行消毒。

4、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对灾区的食品要进行抽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食品,消除食物中毒的隐患,预防食物中毒和其它食源性疾患。

5、指导开展环境的卫生清理。加强灾民聚集地的厕所及垃圾场的设置和管理。对患传染病死亡的尸体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加强对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的监测,安全合理使用杀虫、灭鼠药物,采用多种措施,及时有效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

7、认真做好对参加救灾防病医疗卫生人员的自身防护。

(四)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对灾区群众进行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最大限度地提高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提高群众自身防护、自我保健意识和心理调节能力。

三、灾害后期的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开展灾后医疗卫生机构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1、派往灾区的医疗救护队在完成医疗救护任务撤离灾区前,须做好与灾区医疗机构的交接工作,确保灾区伤病员医疗工作延续。

2、灾区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与设施的恢复和重建工作,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纳入地方政府灾后重建整体计划,统一规划,优先安排,确保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灾后伤病伤残人员的治疗与康复。

1、继续做好灾区留治伤病员的治疗工作。可以采取门诊、巡回医疗、家庭病床等多种形式,对伤病员进行检查、治疗,同时还要对发现的漏诊伤病员及时治疗。

2、对于转院的伤病员,进行系统检查,优化治疗措施。根据恢复情况,医院可按照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将基本痊愈的伤员转送回当地,并与当地医疗机构做好衔接工作。

3、当地医疗卫生人员须对伤愈出院的伤病员进行回访、复查,对有功能障碍的伤员指导他们科学地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三)灾后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做好卫生防病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1、完善疾病监测系统。

(1)加强对传染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各个环节的督导检查,落实各项防病措施。(2)继续加强灾区重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防患于未然。 (3)加强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及时评价和反馈监测信息。报告内容包括法定报告传染病、人口的暂时居住和流动情况、主要疾病的流行动态等。

2、广泛开展群众国卫生运动。按照“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整治居住区和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清运垃圾污物,做好人畜粪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消灭蚊、蝇孳生地,开展居住地及其周围的灭鼠工作,努力消除传染病可能发生或传播的条件。

3、加强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监督管理。

(1)强化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和经销卫生监督管理以及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 (2)加强饮用水源和临时供水设施的卫生监督管理,定期监测水质,保障供水安全。

4、加强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及时发现传染病人,采取措施,防止疫病的播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