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预防医学专业

预防医学专业范文精选

预防医学专业

预防医学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教育认证;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预防医学”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重要必修课之一,其目的是使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掌握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1]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卫生服务也从临床个体的治疗向群体预防—保健—健康促进—主动服务方向转变。目前临床专业教学“重临床、轻预防”的传统思想和行为依然存在。师生思想上的不重视以及课程教学设计的不合理等,导致“预防医学”课程没有真正被临床医学生掌握,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1医学教育认证对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要求

医学教育认证是指由指定的机构、采用既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医学院校或培训项目进行审核与评估的外部质量评价机制。主要目的一是评判教育项目是否达到基本的质量标准,二是鼓励医学院校不断改进与完善以促进教育质量发展。[2]这种质量评价机制是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倡导和推动的质量保证模式。[3]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是依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以下简称《标准》)。《标准》明确指出临床医学专业必须安排公共卫生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使其掌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知识和技能。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确保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培养和支持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为医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医疗人员及学生团队合作提供跨专业的学习机会。

2对照《标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认证专家反映,目前已参加认证的医学院校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并未普遍有效实施,表现在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和教学管理等;开设综合性课程的改革力度不大,横向、纵向整合不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表现在讲课多,自学少,必修课多,选修课少;本科生参加科研,进行科研训练机会不多等。

3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改革的实施

3.1贴近职业需求吸纳临床与预防结合新理念

应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015级和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436名学生进行就业意向调查,86.9%的学生就业意向是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83.9%的学生不知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范围,只有6%学生表示会考虑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针对该情况,修订了临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大一开设的临床医学专业认知实践课程中,增设了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见习相关内容。这有助于临床医学生贴近职业需求,了解目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趋势和分级诊疗制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就业趋势等,明确预防医学对于临床医学生的重要性,吸纳并树立临床与预防结合新理念。

3.2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

参照标准,以培养“岗位胜任力”为导向,邀请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相关用人单位和专家参与临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预防医学课程标准和考核大纲的修定。这促进了临床专业“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与社会需求对接。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原有的92学时“预防医学”课程改为“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三门课程共120学时,每门课均由16学时理论和24学时实验课组成。实验总学时由原来的26学时增加至72学时,大大提高实验课占比。修订后的“预防医学”课程标准紧紧围绕国家公共卫生基本服务项目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以培养岗位胜任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整体医疗观念。

3.3围绕社区临床预防服务开展实验实践教学

教师定期带临床专业学生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课外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为:开展居民健康资料收集与健康宣教、居民健康危险度评估以及健康维护计划的制定等系列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整合预防医学相关实验内容,加深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了解,强化临床预防服务意识。改革前的实验课“健康危险度评估”仅让学生对给定案例进行分析评估。改革后,要求每个学生自主选择到医院或社区对1名40岁~70岁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搜集其健康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至少三种疾病的健康危险度评估,再将评估结果反馈给调查对象,并对其进行相关健康知识宣教。通过实验课程的改革,锻炼了临床医学生的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4以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统合课外活动

鼓励临床专业学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组队参加由公共卫生学院主办的公共卫生综合知识与技能竞赛,竞赛共分四站:临床基本技能、个体防护、样品采集和现场检测、卫生处理。通过竞赛的开展,加强临床与预防融合,促进两个专业学生的交流和相互促进,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教师在指导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项目以及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活动时,注重指导学生跨专业构建研究团队,基于公共卫生问题进行选题,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施,让临床专业学生重视预防知识的实际应用。

3.5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契合点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全方位合作

加强与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合作,为全科医学和预防医学的教学提供稳定的基地。第一、每年学校和教学基地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互访,交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共同商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等。第二、每年选派1-2名青年骨干教师去疾控中心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更好地结合实际工作开展预防医学案例教学。第三、定期邀请校外专家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常见疾病的预防相关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第四、通过联合开展活动定期对带教老师进行统一培训,规范带教,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如在郴州市卫计委的牵头下,与郴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医疗单位合作开展了2018年郴州市霍乱疫情应急演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开展了2017年、2018、2019年“全民营养周”大型宣传活动;每年与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医院合作开展“艾滋病宣传日”活动、“肺结核防治”志愿者活动等。

3.6以落实学生学习中心地位为聚焦点统筹多途径立体改革

第一、为避免“填鸭式”教学,减少了理论课学时,而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常见案例有机整合,通过开展PBL和CBL教学,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第二、建设了精品在线课程“预防医学”,将大量的课程拓展知识放到线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与学生线上互动。第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以往的课程考核办法是理论考试占70%,实验成绩20%,平时表现10%。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实验报告,而平时成绩主要依据考勤。现在根据《标准》要求,加强了过程评价。比如实验成绩,除了实验报告,还参考问卷设计质量,实验课上案例讨论时的表现、在社区实习实践的表现;平时成绩除了考勤外,还参考线上课程学习互动情况、学术讲座参与情况等。

4结束语

预防医学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实验室;安全管理

近年来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如:2018年12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系学生在做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科研实验时,实验现场发生爆炸,造成3名参与实验的学生死亡;2018年11月11日,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一实验室在实验过程中发生爆炸,造成多名学生被烧伤;2015年12月,清华大学一博士后在使用氢气做实验时,突发爆炸引发火灾事故,导致其当场死亡。这一系列发生在高校实验室的安全事故对个人的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触目惊心,发人深省。随着“以人为本”思想不断深入人心,对生命价值的认识越来越深刻[1],当前就如何加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探讨其长效机制建设,保障实验室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已成了众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命题。海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实验室是以教学为主,兼顾科研的一所综合型实训基地,根据笔者多年在海南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实验室的工作经历,结合国内其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先进经验,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提高和完善本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尽可能地降低安全风险。

一、预防医学专业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

预防医学专业的学习过程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在教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试剂、生物样品、各类仪器设备以及各种气体高压钢瓶,并且在实验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实验室废弃物,若个人防护和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不但会造成财产损失甚至会导致实验人员人身伤害。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危险化学品使用和管理安全隐患。目前,海南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实验室承担着多门课程如“环境卫生学”“卫生毒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的实验教学任务,在教学实验的过程中,必然会使用到大量的危险化学品,如毒理学教学实验中使用到的有机磷农药、甲醇;“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实验过程中使用到的乙醚、酒精、盐酸、硫酸、高锰酸钾等,这些危险化学品若操作不当,极易引起火灾,甚至造成人身伤害。另外,在实验室开放过程中,尤其是面向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由于实验方法多样,涉及的危险化学品种类较多,再加上学生人员结构复杂,流动性大,实验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管理难度较大。如: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在日常安全巡查时发现,在某些开放实验室的通风厨和实验台上,学生存放着一些危险化学试剂,如无水乙醇、浓硫酸、盐酸等,一旦这些危险化学品出现丢失的情况,恐怕会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

(二)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存在安全隐患。为了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实验室购置了一批大型精密仪器和特种设备,如荧光定量PCR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高压锅、冷冻离心机等。由于一些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存放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如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工作条件必须控制温度在15℃~25℃,相对湿度70%以下才能保证测量的准确性,若管理不善,极易造成仪器设备的损坏;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需要用到气体钢瓶如氢气、乙炔等,若操作不当或者管理疏忽,也易引起安全隐患。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由于实验方法多样,涉及的仪器设备较多,很多学生会操作到自己以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高端仪器设备或特种设备,如冷冻离心机、液相色谱仪、倒置显微镜、高压锅等,因此容易出现仪器损坏和人身伤害。

(三)实验废弃物处置存在安全隐患。在教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各种化学和生物源性废弃物,如果这些废弃物得不到妥善处理随意排放到环境中,势必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甚至引起严重的社会危害。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学没有按照实验室关于处理“三废”的有关规定,随意把有害废液倒入下水道;有些同学在做完动物实验后,没有把动物尸体放到学校指定的冰箱内,而是为了图省事放入最近的垃圾桶里,等等。

(四)实验室安全管理执行力不强造成的安全隐患。1.实验室安全培训力度不够。虽然本实验室已经在网上建立了安全题库,所有想要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必须通过学习和考试才能如愿,但总体来说,实验室对学生和任课教师的安全培训还不是很有力,这主要表现在每学年没有举办过实验室安全教育讲座,没有设置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没有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手段加大对实验室安全文化教育的宣传。另外,随着安全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实验室教师所具备的安全知识还不够全面,所以在安全教育过程中难免发生一些纰漏。2.未对突发实验室安全事故预案进行演练。虽然海南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实验室自成立起就已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各种突发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但遗憾的是这么多年来并未对该预案进行实地演练。尽管实验教师和进入实验室的人员都了解在事故发生情况下自己的职责和行动步骤,但缺乏事故应急预案的实地演练无疑是纸上谈兵。

二、预防医学专业实验室安全管理改进措施

(一)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和实验废弃物的安全管理。由于危险化学品种类繁多,化学性质各异,极易引起安全事故,因此必须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这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危险化学品的储存和使用安全管理。1.危险化学品的储存管理。危险化学品应存放在一个专门的场地或实验柜,并指定专人负责管理[2]。存放危险化学品的地点应安装通风系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安装防盗监控系统和烟雾报警装置,并配备一定数量的灭火器。根据不同危险化学品的化学性质,存放时应注意分类存放,存放的要求为:(1)易燃、易爆类试剂:这类试剂在实验室中不得大量存放,应遵循“按需、少量”的原则单独、分开存放在阴凉、通风的实验柜中,并贴上醒目的“易燃”与“易爆”标志。另外,要注意易燃液体储存时要远离火源和强氧化剂,如硝酸,重铬酸盐,高锰酸钾,氯酸盐,高氯酸盐,过氧化物等。(2)强氧化剂:应单独存放在阴凉、通风、干燥的实验柜中,与还原剂、碳粉、酸、硫化物等易燃物隔离。(3)腐蚀品:应单独存放在阴凉、通风、干燥的实验柜中,与氧化剂、易燃、易爆品隔离。另外,还要注意酸性腐蚀品和碱性腐蚀品,有机腐蚀品和无机腐蚀品试剂应相互隔离,存放腐蚀品的货架应选用耐腐蚀材料(如陶瓷或耐酸水泥),有条件的话最好在试剂外增加辅助储存容器或设施,如托盘、塑料容器等,以防止试剂容器破碎时,腐蚀物外溢、泄漏。(4)剧:这类化学药品应单独存放在一个具有防盗功能的保险柜,严格执行“五双”制度管理,即双人领取、双人使用、双人管理、双把锁和双本账。凡是已启封或不是原包装的剧,移交时要做好称重,并记录。(5)需冷藏、冷冻保存的危化品:这类药品应储存在专用冰箱,不得与食物、生活用品混放。存放入冰箱时,必须用防水标签对每种药品做好标记,包括组成、使用者、存放和使用或配制日期、危害性等,盛放药品的容器必须牢固、密封,必要时增加辅助存放容器。不得将易燃液体放入冰箱保存,若必须有储藏要求时,必须放入防爆冰箱,同时不得存放氧化剂和高活性物质。由于试剂在储存期间受自身的化学成分、结构特点及日光空气温湿度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发生质量变化,为了保证试剂储存期间的质量与安全,试剂管理员要定期进行检查,如对试剂外包装是否完好,标签有无脱落,试剂是否变质等应及时加以核验,发现问题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2.危险化学品的安全使用。授课教师和实验室教师在带教学生课题或实验项目时,有责任向学生讲明本次课题或实验项目所涉及的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化学性质及安全防范措施。如在操作易燃、易爆、易挥发和腐蚀的化学品时,应有针对性地做好个人安全防护措施,比如戴护目镜、橡胶手套等,并在通风橱内进行,以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在人员流动性大的开放性科研实验室内,不允许存放危险化学品,以避免被盗后发生安全隐患,实验室准备室内也仅允许存放少量的无毒或低毒试剂;科研课题购买的所有危险化学品应统一由实验室进行管理,领用时应严格执行实验室的管理规定,应在有两名管理人员在场的情况下方可领取,并做好登记(领用人、领用时间、领用剂量、剩余剂量及去处)。3.实验室废弃物的安全处理。本实验室产生的实验废弃物主要是化学性废液和生物源性废弃物。对于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我们主要遵循以下4大原则:(1)减少产生。有效控制废弃物的生成是处理废弃物的重要环节。因此,实验室工作要尽可能采用生成废弃物少的途径;实验药品要购买适合工作需求的包装量;多余的药品要实现实验室间的共用,减少废弃物的生成。(2)及时收集。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必须及时收集,形成“即生即收”的观念和制度,减少扩散、污染的时间。(3)集中收集。在实验室内设立指定的废弃物收集区,并放置专用的容器,贴有醒目的标注。(4)分类处理:依据不同废弃物的性质、形态特征进行分类,以便对不同性质和形态的废弃物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定期安全处理,避免发生化学反应或交叉污染。按照这个原则,本实验室对化学性废液的处理为:首先,对废液的性质分为五大类,即酸性废液、碱性废液、有机溶剂废液、重金属废液和有毒废液。其次,学生或教师在向实验室指定区域的收集桶倾倒废液时,要在登记本上详细记录(废液的名称、体积、时间及倾倒人)。最后,所有的废液均统一收集后,每学期进行二次处理,即每学期开学初和放假前。能自行处理的废液可由实验室教师自行处理,如酸性和碱性废液收集后中和,PH=7时可倾倒入下水道,实验室不能自行处理的废液可交由学校请有资质的公司进行处理,如有毒废液、重金属废液、有机物废液。本实验室产生的生物源性废弃物主要包含动物尸体与内脏、人体血液、微生物类。学生或教师在做完动物实验后,一定要把动物尸体和内脏放到学校指定的冰箱内,统一处理;人体血液、微生物类废弃物应统一进行严格的高压灭菌处理。

(二)加强对仪器设备的管理。1.落实仪器设备管理分工。由于本实验室仪器设备数达到500多台,管理任务十分繁重,因此有必要将这些仪器设备进行合理的分工,落实责任到人,避免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2.编写仪器操作规范。仪器使用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使用效果,甚至关系到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因此,各仪器管理负责人要根据自己管理的仪器设备的特点,编写规范的仪器操作流程,具体内容可包括:仪器名称、仪器用途、操作步骤、检查方法(包含开机、关机、运行检查和期间核查)、注意事项等。3.仪器操作技术人员培训。为延长仪器设备的实际使用寿命,挖掘仪器设备的技术潜能,从根本上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强化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思想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本实验室每年都会设置一定的经费,用于仪器管理人员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另外,本实验室规定凡是带教课题或教学实验的授课教师,在学生使用精密仪器设备前,都要统一对学生进行培训,详细讲解该仪器设备的原理、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并实地让每个学生进行操作,通过教师的考核后,学生方可进行使用。4.加强仪器日常保养。加强对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是保证仪器正常运行,顺利开展实验工作的前提。因此,各仪器负责人要定期地对仪器设备进行校正、除尘,并对水、电、燃气管道进行检查,发现松脱、老化及损坏时及时更换。

(三)加强对学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有调查表明[3]:绝大多数的实验室安全事故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提高人的安全意识至关重要。首先,继续加强传统的宣传措施,通过广播、海报、安全知识手册、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和讲座等方式,向广大学生和教师普及实验室安全知识。其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线上实验室安全教育活动,让学生可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开展网上学习和考试[4]。最后,我们开设了一门有关实验室安全的课程,针对不用年级的学生进行长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切实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四)定期对突发实验室安全事故预案进行实地演练。有研究表明[5]:火场危机常给实验人员带来震撼性、突发性和危险性,不仅干扰实验人员的正常思维,而且还可能干扰实验人员的正常行为,因此在火灾事故应急演练中应理论结合实际,对参与人员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预案的内容,预防医学专业实验室每学年都组织一次演习,尤其是对实验室突发火灾的模拟演练。

(五)应用现代先进的科技手段对实验室进行安全管理。由于实验室面向对外开放,学生们经常在实验室做实验,人员来往流动性较大,而实验室不可能时刻都有人在现场看管,因此在实验室的一些开放区域安装了网络监控系统,以便对实验室的整体安全状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控。除此以外,还准备在实验室一些重点区域,如试剂库、仓库、开放性的科研实验室,安装热感探头和烟雾报警器,若发生火灾事故时,可以及时发出警报。

预防医学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践教育;预防医学专业;医学人才培养

1不同教学环节,不同实践教学形式

1.1理论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公共卫生思维教师通过导课引入案例“抛砖引玉”,以案例为线索,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理论课的讲授;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分析案例,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同时提出预防或控制(预防观点,群体观点)此类事件发生的措施和手段。通过此阶段的学习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由只传授知识到传授知识与能力发展并重的转变,逐步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过渡;同时培养学生“以案例为中心,培养公共卫生思维”推理能力,为后续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正确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铺垫。在此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如下体会:(1)案例内容多采用与授课内容有关的、重大的、经典的历史事件,具有时代性的、当前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科幻电影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关注度高的题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兴趣。(2)理论教学过程中要时刻贯穿预防医学的“预防观点、人群观点、环境观点”和“一个思考方法”的思想,培养学生公共卫生意识。(3)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执业医师和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意识。1.2三层次实验课类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1.2.1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基本技术技能。如《环境卫生学》实验“漂白粉中有效氯含量测定”,实验包括实验室的经典测定方法——碘量法和现场快速测定的墨水法;同时让学生掌握了实验室日常和突发事件现场处理的两种方法。1.2.2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联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根据案例纵向运用一门课的理论知识,横向运用相关联课程的理论知识。如“职业中毒的案例讨论”,纵向涉及《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中的第三章《职业有害因素与健康损害》、第四章《职业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第五章《职业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的职业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预防/控制的完整过程;横向涉及流行病学职业现场调查,职业有害因素与健康效应关系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内外科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职业中毒解救中的毒理学机制。1.2.3设计性试验培养学生“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拓展运用”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如实验“环境中噪声评价”,学生自行设计选择某一职业环境或生活环境,通过现场勘察,设计采样点、采样时间,撰写实验方案,合理分工完成不同场所噪声的测定,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噪声的来源,提出预防/控制措施。1.3项目带动实习实训,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学生通过5周系统的专业实习实训,将专业课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疾病控制中心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数据统计与信息处理能力、危害因素检(监)测与防控能力、毒理实验技术与评价能力、人群健康促进与评价能力、突发事件应急与处置能力以及卫生执法的分析、判断、指导和处理能力等“六种能力”。学院还通过“大学生主题活动”,鼓励学生经常举行大型的公益宣传活动,如艾滋病防治知识、世界环境日、慢性病的防控、职业病的监测等的宣传;每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前都进行充分设计准备,实地考察走访,与相关部门做好沟通联系,认真修改活动方案,并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做到计划科学合理、操作切实可行。多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在责任感、组织能力、协调合作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并赢得了社会的的赞誉与好评[4]。1.4结合专业设计毕业论文,提高学生自我完善意识和创新性学生在第九学期进入毕业论文的设计、实施和撰写阶段。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于所选专业教师的课题,自主申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校长基金项目”;参与教师课题的学生在自主完成资料查阅、现场调查、样品采集、数据分析、论文写作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研究精神;获批部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校长基金项目”的学生,通过课题的申报和完成能从中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养成;与此同时学生通过书写、修改结题报告、科研论文,培养了科研论文的写作能力,为今后在工作岗位中进行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实践教学体会

2.1客观环境良好的实践环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一。因此,我们应为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准备出不同的学习实践环境,比如实验课教学中,注意专业课程中横向联系,基础课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应用型课程以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主;实习实训环节,多为学生提供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毕业论文环节,学生根据前期学习兴趣、实践方向、工作意向自由选择带教教师,为进一步投向社会做好准备。即低阶段(教学实践)专业基础内容帮助学生塑造理念;中阶段实践操作课程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动手技能,高阶段锻炼和实践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5-6]。2.2教师环境师资队伍的素质是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在知识储备方面,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知识、融汇贯通学科间知识的能力;还应具备能有效地选择和利用合适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自主创造热情的引导者[5-6]。因此,作为一个有素质的教师团队,应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实践技术的传授者,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者等;才能有效保障培养的高素养的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的质量。2.3学生条件学生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和作用对象。只有他们充分认识到实践环节对其能力培养,就业选择的重要意义,才会主动去学习和实践与教学实践有关的知识和理论。因此,在学生在读不同阶段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其意识到实践与创新创业的意义;比如入学阶段,通过《预防医学导论》课认识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想,公共卫生思维;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和实训阶段,贯穿创新创业指导,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毕业论文设计阶段,贯穿就业指导,学生有选择性的选择论文研究方向,锻炼与之意向职业方向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就业信心。总之,通过“夯实基础理论、强化能力培养、培育创新精神、全面提高素质”的教学理念指导,构建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升预防医学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2013-03-07)[2016-12-29].http://cpc.people.com.cn/n/2013/0303/c64094-20656845.html.

[2]黄馄,陶芳标,郝加虎,等.以案例为中心,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思维的教学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43-44.

[3]于秀波.在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J].亚太教育,2014(24):82.

[4]张淑兰,张海军,祝丽玲,等.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5,38(5):96-97,99.

[5]朱鑫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分析和路径选择[J].继续教育研究,2015(9):18-19.

预防医学专业范文第4篇

传统的德育方法包括理论灌输、共性教育、强制说服等,这些方法我们不可否认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一定时期里曾经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新特点的显现,传统教育方法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一)理论灌输

无论是高校思政人员还是学校的文化宣传,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着学校与社会的强加灌输,而学校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效果,忽略了学生理解的能力,重视范围的扩大,轻视学生在接受时的吸纳度,造成“雷声大、雨点小”的效果。难以将道德行为规范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学生容易形成强烈的抵触及逆反心理,有的艺术专业学生还会出现反教育示范行为问题。

(二)共性教育

重共性、轻个性。虽然目前高校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但真正能融入实际教育中的所占比重少之甚少,缺少层次性和个体性。个体教育往往出现在触犯学校行为规范的事件时,思政人员才能进行个别教育,虽然这种个别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自我醒悟,但效果是不可掌控的。学生改掉的只是个别的违规行为,而与道德标准无关。

(三)强制说服

传统的道德教育缺乏明确定位,停留在比较空泛的说服方面,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教师依然成为教育的主导,学生成为被动。学生只能服从接受,不可以反对抵触,强制说服的负面影响也因而显现。

(四)以管代德

艺术专业学生大多行为懒散、约束力不强,因此,思政人员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日常理管理等常规工作上面,认为管理工作可以统揽一切,忽略了德育教育工作,也忽略了学生内心的根本改变。

二、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及实践途径

道德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统一,针对艺术专业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途径应该是全方位的,学校、家庭、社会都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学校要拓展艺术专业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空间

道德教育的成果不能简单从一个行为来评价,而是综合目标的检验。其中,知识水平蕴含道德认知、专业素质强化道德情感、心理健康增强道德意志、实践活动检验道德习惯。

1.知识水平蕴含道德认知。

第一,文化课课堂教学应与文理有所区别。长久以来,无论综合院校还是专业艺术院校,文化课的内容设置大多是一样的评价标准。可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艺术专业的学生文化课成绩较低,理解理论的能力自然也较文理生差。因此,同难度的课程无法很好掌握,大多数学生会出现“厌学”,不参加文化课学习,因此在基础课教学中课程难度也应有所降低,接受才能掌握,掌握才能应用。第二,师生平等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艺术专业生不愿意上文化课,这是目前的普遍现象,引发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有课堂的不平等性,教师为了让学生们不缺课,往往采用按照课堂出勤来评定平时成绩,“排座位”“指纹识别”等方式把学生“绑架”到了课堂,教师的权威绝对不可以侵犯,学生被动上课的结果就是课堂睡觉、玩手机来进行“自我反抗”,课堂是以互不尊重为代价的。针对这一问题,高校教师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吸引学生,可以采用减少理论授课的比重,通过一些当代艺术专业学生喜闻乐见的互动形式:如模仿、游戏、视频、辩论等吸引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施加影响。

2.专业素质强化道德情感。

第一,强化艺术专业大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社会责任感。很多艺术专业大学生从小就树立了从事艺术工作的理想,但是对本专业的追求只是为了自我发展,这一点与文理的学生大为不同。作为教育工作者,很多艺术专业教师片面强调专业技能训练,缺失文化性、人文性,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不是成功的艺术教育。我们要加强艺术教育的文化内涵,让学生认同专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相信艺术专业有助于提升全社会的文化认知和艺术感受力的能量。第二,形成专业团队式学习模式。艺术专业的专业教学形式也往往是教授与指导的模式,在国外艺术教学中,学生间的互动协作也是激发主动学习的重要形式。课堂上组成的非正式学习小组为完成一项具体任务而建立的正式小组,以及成员固定的长期性学习团队,在团队学习的过程中,相互支持、鼓励、协作、共同完成一个目标,获得更多超出知识以外的收获,团队意识与沟通技能的提升将道德教育的被动变为主动。

3.心理健康增强道德意志。

第一,把握心理阵地是德育教育的内在保障。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大中院校教师较为困惑的问题,适应问题、家庭亲子关系问题、性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成为大学生最为困惑的问题,每学期的学校心理普测呈数量逐年增多,年级群比例逐渐降低趋势。抑郁、焦虑、狂躁等问题的出现也较大程度地影响艺术专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更无从谈及道德教育。因此道德教育要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注入生命教育和幸福感内容的引入,帮助学生由内化带动外化。第二,依托网络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有力助手。从1987年中国向世界发出的一封电子邮件开始,中国人进入了网络沟通时代,互联网的应用彻底改变了我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大学生是在互联网中成长的一代,互联网发展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领域和渠道。通过QQ、微博、微信、信箱等沟通方式,让学生不用面对教师的威严而真心交流,把不敢说的话说出来,沟通变得再没有障碍,更有利于发挥德育教育的效果。

4.实践活动检验道德习惯。

第一,专业技术型实践活动。艺术专业学生大多参加过专业技术提升类活动,如画展、艺术演出等,是艺术专业大学生在日常及假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最为广泛的活动形式。有针对性地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强化专业知识,为德育教育提供实践的机会。专业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大学生适时加以德育教育,将教育寓于活动之中。在承担专业导师角色的同时,还可以成为大学生思想上的指引者、咨询者,在大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其正确地引领,阻止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离。第二,社会体验型实践活动。艺术专业大学生与社会的链接较文理学生的机会要多,鼓励学生要多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参加社会调查、生产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解国家和大学所在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通过这些社会体验型活动强化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效地将德育教育融入实践中,为学生与现实生活的对接找到突破口,帮助学生在社会体验活动中认识自我,体验社会角色、提高辨别正确和错误的道德行为能力,提升道德修养。第三,志愿服务型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型的实践活动是艺术专业大学生最为喜闻乐见的形式,刚刚入校的大学生尤其喜欢参加志愿服务型的活动,它打破以往由学生会到班级为主的纵向封闭式德育教育体系,多角度、多层面地教育学生。通过丰富的“社服”活动及“三下乡”“西部服务”“支教”“帮孤助残”等活动,巩固和深化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的广阔舞台。学会关怀他人,奉献爱心,在活动中学生往往会被先进模范的事迹所感动,在感动中得到升华。第四,创新创业型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在艺术专业大学生占有较大比重“,90后”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尤其更懂得依靠自己的专业技能参加创业活动:售卖艺术作品、家居设计装修,驻场演出,成立专业工作室等,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只要有网络平台就可以进行销售,时代为艺术专业大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更多机会,但也带来了更多的诱惑和挑战。诚信经营、洽谈业务、创新成果原创都是检验学生德育水平的机会,如果处理不好,可能还会违背道德底线及触犯法律。高校教师要针对创业学生进行监督,经常找他们谈心,指导其未来职业规划,鼓励其诚信经营,适时也可以做一些社会调查及反馈,及时纠正不良道德行为,为学生日后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二)家庭教育是艺术专业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社会往往把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的任务归于学校,忽略了家庭这个重要因素。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奇曾指出“:道德教育的最主要场所是家庭”。父母的道德水平对孩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德观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在父母“言传身教”中形成的,因此家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1.艺术专业大学生家庭德育的根本任务。

艺术专业大学生较文理学生来说,大多有较强的个性,家长不仅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还要在人际相处、恋爱关系、就业规划等方面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由中小学阶段的“重智轻德”向“重艺重德”转化,摒弃一些“老实人吃亏“”重要考试可以抄袭”等道德缺失现象。

2.家庭建立良好的德育环境。

预防医学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满意度感知质量结构方程模型

一、引言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开设会计学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2015年《中国会计年鉴》显示,全国共有630所高等院校开设会计学专业,在校生规模达156.7万,2014年届毕业生43.6万,各高校培养的会计学专业人数剧增。与此同时,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会计人才的需求与要求日益提升,因此,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话题显得尤为重要。满意度的研究最早应用于美国学者对“顾客满意度”的研究,国内不少学者认为对学生满意度的研究源于美国的顾客满意度研究。而专业满意度的研究是在学生满意度的研究中得到灵感,在学生满意度的研究中,美国Noel-levitz公司开发的SSI(StudentSatisfactionInventory)量表已普遍应用于衡量学生满意度,美国已进行过二十余次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从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来看,Li-WeiMai(2005)认为学生对学校的预期,尤其是总体印象和教育质量对满意度的影响最大。杨兰芳(2011)以南京市8所高校835名学生为对象,对学生满意度进行研究,认为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对满意度影响较大。专业满意度作为学生满意度研究的一个分支,二者有共通之处。如果把学生比作高校的“顾客”,专业的满意度就是学生对高校教育的心理预期与实际感受相比后产生的心理感知。专业满意度是测量学生对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学生对其所读专业的一种特殊态度。在专业满意度指标体系设计方面,刘燕(2012)根据美国顾客满意度理论建立了评价高校本科生满意度的指标体系。燕展等(2012)从师资力量、未来发展、实践环节、课程设置和专业前景五个方面建立学生专业满意度影响指标体系。在专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中,王婧等(2012)认为专业满意度是学生感知的主观感受,主要受到学生对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教师的工作态度及软硬件设施等因素影响。樊明成(2012)经过研究认为学生的高考志愿录取、自身兴趣及专业本身,是影响专业满意度最主要的三个因素。高洁等(2014)基于河北省四所高校调研得出结论,高考时期的专业选择指导对大学生专业满意度有重要影响。同时,Deemer研究发现大学生专业满意度受到内部动机的影响。从所研究的专业来看,戴菲(2013)对扬州大学艺术专业学生进行调研,得出该校艺术类学生专业满意度较高的结论。孔亚丽(2014)在内蒙古高校学生旅游管理专业满意度研究中发现该专业满意度较低。陈思等(2016)对南疆地区高校学生专业满意度实证研究发现,外语系专业满意度最高,工科类专业满意度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类专业。从研究角度来看,虽然国内外不少研究对专业满意度进行过探索,而大多都是从学生择业的角度出发;从研究地域上看,其他省份对专业满意度研究较多,而对江西省内高校专业满意度的研究较少;从专业满意度的研究对象上看,多集中于英语、旅游管理、艺术类等专业的满意度,而针对会计学专业满意度,尤其是与其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

二、研究设计

(一)模型构建研究会计学专业满意度影响因素,不仅能了解影响会计学专业满意度的因素,更有利于改善我国高校在会计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有效培养学生的同时,为完善我国高校会计学学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综合国内外学者相关专业满意度的研究,并针对会计专业自身特点,笔者认为,学生感知质量、学生预期、会计学课程设置感知及会计学专业软硬件感知等四大因素会对会计学专业满意度产生重大影响(图1)。但这四大因素均无法直接测量,需通过其他可直接观测的变量来间接实现,而结构方程模型正是解决该类问题的有效工具。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收集设计会计学专业满意度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主要通过以下3个步骤: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初步确定会计学专业满意度影响指标;深度访谈10位会计学教授与教学秘书,根据专家意见进行调整,形成初步问卷;将问卷发放给50名会计学专业学生进行预测试,根据反馈意见,最终确定会计学专业满意度影响因素问卷。调查问卷主要由两部分内容构成:一是接受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主要是学校所属类型、专业培养目标等。二是会计学专业满意度调查,包括学生预期、会计学课程设置感知、会计学专业软硬件感知、学生感知质量及学生对会计学专业满意度5个维度的指标。本问卷设计采用的是5级李克特量表,分别是很不满意(完全不符合)、不满意(不太符合)、一般(不确定)、满意(比较符合)、很满意(完全符合),对其赋值依次为1、2、3、4、5。.笔者通过网站“问卷星”对江西省六所高校(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会计学专业校内外学生(表1)进行网络问卷填写调研。学校类型涵盖综合类、财经类和工科类三大块,受调查男生比例31.75%,女生比例68.25%,基本达到了以调查江西省高校学生为样本的会计学专业满意度的研究目的。共收回有效问卷315份,由于设置问题时要求连续作答,因此,收集的数据无缺失值。

三、实证分析

本文探讨的内容属于教育质量提升方面的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所需数据,利用收集的有效问卷建立数据库,分别进行因子分析、效度与信度检验、结构方程建模及拟合分析等工作。实证部分使用的软件为SPSS19.0版和AMOS17.0版。

(一)会计学专业满意度探索性因子分析与效度检验针对收集汇总的数据,取样足够度的KMO值为0.953,表明变量间具有共同因素存在,同时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值为14459.749(df=406,Sig.=.000)(表2),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问卷数据适合因子分析,再进行主成分分析,SPSS19.0共提取了5个因子及29个观测变量来描述会计学专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特征,分别为学生质量感知、会计学专业软硬件感知、学生预期、会计学课程设置感知、学生对会计专业满意程度。这5个因子的联合解释变异量为78.484%,说明该问卷的因子解释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效度。通常在社会科学领域,萃取后的联合解释变量若能达到60%以上,表示萃取后的因素比较理想,因此保留5个因子是合理的。

(二)信度检验对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分析(表3),各层面量表的克朗巴哈α系数(Cronbach’sAlpha)在0.709~0.913之间,总量表的信度达到了0.834,说明此份调研问卷有较高的内部稳定性和一致性,具有较高的信度。

(三)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的学生会计学专业满意度模型通过因子分析调整观测变量后,共包含5个潜变量和29个观测变量,相关对应关系如表4所示。利用AMOS17.0软件作图并运行,最终得到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以及标准化路径系数(图2)。对模型整体拟合度进行分析(表5),各拟合指数通常采用以下标准:适配指数NFI、增值适配指数IFI的取值越接近1拟合效果越好;而近似误差指数RMSEA取值在0.1以下,越小越好。一般而言,RMSEA数值最佳标准为0.08以下,在0.08至0.10之间表示模型尚可,从结果来看,RMSEA略高于0.08标准,但其他指标拟合较好,说明模型整体拟合尚可。

(四)模型结果分析采用T检验法对路径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到会计学专业满意度模型的参数估计及其显著性水平(表6),结果显示,会计课程设置感知对学生感知质量没有显著性影响,其他各项关系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对模型结果的具体分析如下:(1)潜变量间的关系分析。第一,学生感知质量因子与学生对会计学专业满意度因子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121,表示学生感知质量因子提高一个百分点将使学生对会计学专业满意度因子下降0.121个百分点,该模型表明学生感知质量与会计学专业满意度呈现负相关的影响。第二,学生预期因子提高一个百分点将使学生感知质量下降0.128个百分点;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因子对学生感知质量因子由于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后续不对其进行分析;会计专业软硬件感知因子提高一个百分点将使学生感知质量因子下降0.221个百分点。从影响程度来看,会计专业软硬件感知因子对会计学专业满意度的影响效果大于学生预期因子,因此提升学校会计学科专业的软硬件水平对于提高学生会计学专业满意度尤为重要。(2)潜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第一,学生对会计学专业满意度因子与观测变量间的关系。影响会计学专业满意度因子中学生对会计专业发展前景的信心系数最大,建议亲朋选会计专业次之,接下来是会计教育满足预期和未来学习、工作与会计相关。以上说明学校让学生感受到会计专业未来前景充分的信心以至于影响周围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以及自身的受教育的程度满足预期都是提高学生对会计学专业满意度的重要途径。第二,学生预期因子与观测变量间的关系。对学校的总体印象因子、学校在公众中的口碑因子系数较大,高考录取专业是否满意和预期会计学专业能满足学习需求因子也对学生预期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以上说明学校形象对于会计学专业满意度的影响大于高考录取时的满意及预期。第三,会计学专业软硬件感知因子与观测变量间的关系。在软硬件感知的各观测变量中,会计学专业多媒体教学设施、实习基地硬件和会计模拟实验室对软硬件感知潜变量的作用更明显,尤其是会计专业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因子载荷超过了0.8,说明如何建设和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实习基地以及模拟实验室对我国高校会计学科发展与建设来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第四,学生感知质量因子与观测变量间的关系。在影响会计学专业满意度的众多因素中,学生感知质量对会计学专业满意度的影响最大,且11个观测变量中,遵循准则规定并保持职业谨慎性以及具备很强的会计核算能力并能独立进行职业判断这两个因子的载荷系数较大,虽然体现为对潜变量学生感知质量作用负相关,但也说明上述两因子对会计学专业满意度的影响较大。此外,在正相关的影响因素中,计算机应用及外语能力和会计学专业知识积累充足对学生感知质量有显著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笔者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及模型中各成分对满意度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学生对会计学专业未来发展前景越有信心,对会计学专业的满意度越高;第二,“学校形象”、“学校在公众中的口碑”对专业满意度的影响显著高于“高考录取专业是否满意”、“预期会计专业能否满足学习需求”等因素,说明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较好的学校形象是提高学生预期的重要途径,而且对会计学专业满意度有重大影响;第三,会计学专业软硬件设施水平相对于学生预期和会计课程设置对于提升会计学专业满意度来说更为重要;第四,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学生对会计学专业满意度的重要途径。

(二)相关建议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提升学生对会计学专业的满意度。第一,制定“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会计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要求各高校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化,“会计+”培养模式要求在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基本会计技能的同时,强调多元化、交叉式学习与发展,培养学生具有管理、法律、工程项目、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能力。毕业生是学校的一张名片,要提升学校形象必须实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与当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相符,减少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第二,学校应加强自身形象建设与有形展示,重视学生的感知质量分析,进一步有效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强学校会计学专业办学的竞争力。第三,增加学校会计学专业软硬件配置的资金投入。尽管调查显示会计学专业多媒体教学设施和实习基地硬件方面达到“满意”及以上比例分别为48.58%和30.79%,但还需进一步提升。一方面,学校应给予充分的经费支持,加大对会计学专业实习基地的投入,以增加、扩大会计硬件设施的数量和规模,做到实习基地规模与会计学专业学生人数的相匹配,并且制定相关的管理机制,以提高使用效率,使其发挥最大作用;另一方面,应加大对会计、审计电算化软件的更新,让学生充分学习和理解会计类应用软件的最新操作,加强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实务能力。第四,全面加强会计学专业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三高”与“双师”并重。“三高”指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双师”指讲师与会计师,突出高级应用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征。一方面由于高校财会类专业教师相对缺乏会计实务经验,导致部分高校会计教学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另一方面也对教师学术水平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聘请满足条件的会计实务领域的专业人士担任会计专业教师,对他们实行弹性工作制,如周末授课,以改善现有教师了解理论的多、了解实务的少等不利局面,同时在校会计专业教师要更加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以对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燕、周长峰:《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当代经济》2012年第18期。

[2]王婧、梁丹、谭琰、张朝晖:《高校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第12期。

[3]樊明成:《我国大学新生专业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现代教育管理》2012年第1期。

[4]戴菲:《高校艺术类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分析》,《社会心理科学》2013年第7期。

[5]孔亚丽:《内蒙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满意度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第11期。

[6]陈思、黄飞:《南疆地区高校学生满意度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年第4期。

[7]Noel-LevitzUG,CityI,IA.NationalStudentSatisfactionReport.2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