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审计;审计抽样;控制

1引言

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师事务所作为服务机构,向被审计单位提供独立的第三方审计服务。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可靠的审计报告,能提高社会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同时会影响投资者作出相关决策,影响着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审计抽样是审计程序中的一个重要步骤,通过应用审计抽样,能够极大地提高审计效率,推动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在审计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审计抽样的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地完善与进步。而随着数据式审计概念的提出,尽管目前业内人士对其理解不够成熟,具体如何实施,也在不断的探索,但是随着审计技术的不断成熟,遭遇瓶颈,数据式审计模式的理念和技术的出现,成为了现代审计技术的曙光,逐步引领审计理论的完善与审计实务工作的进步。审计抽样的技术和方法也会在数据式审计模式的理念和技术的启发下,不断适应和进步,其应用也会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

2审计抽样概念和审计抽样风险

2.1审计抽样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从总体中选取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来实施审计程序,其中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为审计人员据此推断总体特征提供合理基础。审计抽样的基本方法包括统计抽样法和非统计抽样法。统计抽样法,是通过使用统计方法来确定样本规模,根据随机原则选取样本,然后根据样本得出的结果,来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统计抽样法是用随机方法抽取样本,能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能保证选取的样本在总体中具有代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抽样风险。统计抽样法可分为属性抽样法和变量抽样法。非统计抽样法又称判断抽样法,是审计人员凭借自身的主观判断和以前工作积累的经验,从总体中选取样本,并根据样本特征,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非统计抽样法虽然不如统计抽样客观,不能保证审计人员作出判断的准确性,但如果审计人员经验丰富,专业素质很高,只要运用得当,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2.2审计抽样风险

审计抽样与详查法不同,这个过程必然导致误差的产生,换句话说,抽样风险必然伴随着审计过程中审计抽样的运用而产生。所谓抽样风险,就是指审计人员根据样本推断总体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于对总体全部项目实施相同的审计程序而得出的结论。在进行控制测试和细节测试时,审计人员都会用到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抽样风险包括信赖过度风险和信赖不足风险两种。信赖过度风险,就是指推断的控制有效性高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信赖不足风险,就是指推断的控制有效性低于其实际有效性的风险。信赖过度风险会直接对审计结果产生影响,结果可能导致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所以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尤其关注。信赖不足风险,则会导致审计人员增加样本量,对审计结果虽然不会造成影响,但会因此增加很多审计工作,影响审计效率,增加审计成本。信赖不足风险通常是由于审计人员没能严格遵守审计准则的谨慎性原则,因过度谨慎而造成的。在细节测试中,抽样风险包括误受风险和误拒风险。误受风险,就是指注册会计师推断某一重大错报不存在而实际上存在的风险。误拒风险,就是是指注册会计师推断某一重大错报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的风险。误受风险,可能导致审计人员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会对审计结果产生直接影响。误拒风险则可能导致审计成本的增加,影响审计效率。总之,只要存在审计抽样,就会存在审计抽样风险。

3审计抽样风险的控制

3.1正确处理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关系

审计效率是高还是低,与审计人员所花的时间长短有关。一般来说,所花时间越短,审计效率越高。而审计效果的好坏则直接决定着审计人员审计质量的高低。审计人员选取的样本规模越大,一般审计效果就越好,但是样本规模过大,花费的时间成本就会过高,审计效率下降,而样本规模过小,审计速度提升,审计效率得到了提高,审计效果却因此下降了。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衡量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保证审计效果的前提下,采取措施提高审计效率。

3.2审计人员自身应该提高责任意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在审计过程中,前面提到的四类审计风险难以全部避免,但是却可以通过一些有效措施,将风险程度降至最低。首先,在开展审计工作前,审计人员应当充分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整体环境,了解越详细,越全面,就越有可能将审计抽样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低水平,还能够提高审计过程中职业判断的准确性。其次,根据总体,通过运用合理的方法确定适合的样本规模,并选择合适的审计抽样方法,最后选出用以推断总体的样本。审计抽样风险大小,会直接受到样本规模的大小的影响,二者呈反比关系。所选取的样本规模越大,审计抽样风险就会越小,反之亦然,所选取的样本规模越小,审计抽样风险就会越大。因此审计人员需要运用合理的方法确定样本规模,保证既不会因为样本太小,难以推断总体特征,增加审计风险,也不会因为样本太大,工作量太大,降低审计效率。然后,用某种审计抽样方法选取样本。最后,抽取样本后,要对抽样的结果进行评价控制。审计人员要通过执行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对审计结果进行评价,来确定样本的误差,包括误差的性质、原因及其对其他审计工作的影响等,再根据样本误差来推断总体误差,并作出相应的审计结论。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时期,国家政府出台了各种新政策,审计人员必须时刻保持学习的理念,学习必要的以及在不断变化的业务知识,提高审计的技能,提高审计过程中审计职业判断的准确性,确保保持专业胜任能力,同时在审计过程中保持风险意识、责任意识,保持职业道德精神。

3.3提高样本的有效性

进行审计抽样,由样本特征来推断总体特征,是审计人员的工作。审计人员要根据所抽取的样本所得出的结果,来合理地推断总体特征。“推断”的这个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个误差会因每个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同而不同,这样就会对审计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审计抽样的方法,包括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这两种抽样方法都离不开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在非统计抽样中,审计人员在确定样本规模大小以及在评价样本结果时,靠的是主观判断和个人经验。统计抽样虽然选取样本时采用随机方法,但一定那个程度上,审计人员也需要做出专业判断。因此,在进行审计抽样时,审计人员要利用自身不断提高的专业素质来进行职业判断,根据不同的审计抽样方法的特征,来确定合适的样本规模大小,以尽量提高样本的有效性。

3.4会计师事务所建立风险责任制度和专业指导机制

审计抽样是审计的一个环节,为了降低审计抽样风险,就要从整体上降低审计风险。为了控制风险,会计师事务所要建立健全内部的风险责任制度和专业指导机制。明确会计师事务所内各个层次、各个岗位的审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做到有人进行实地审计工作,有人负责监督审计过程,有人在审计报告完成后进行审核,这样不仅在出了问题时,能够分清责任,从而及时解决问题,还能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低水平,提高审计效率并降低审计成本。因此,建立风险责任制度十分有必要。现在,会计师事务所接受业务范围很广,涉及到各个行业,审计人员不可能懂得所有的知识,在遇到超出自己知识范围的情况下,就需要得到及时的咨询服务以及恰当的业务指导。例如,可以通过聘请法律,经济等方面的专家做会计师事务所的技术顾问,帮助审计人员做出更专业的判断,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结论的可信度。

3.5改进审计风险模型

现代审计工作是在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在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下,传统审计风险模型需要进行改进,出现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却扩大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被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在审计理论的不断发展中,审计风险模型肯定也会不断改进,审计抽样风险作为其中影响的一个环节,肯定也会因为理论的发展,审计模型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审计抽样方法,降低审计抽样风险。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范文第2篇

事业单位的审计活动是保障工作顺利开展和运行的关键,可以使事业单位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保证工作的透明性和公平性。目前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被越来越重视,但是其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却是不可避免的,不断的加强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和控制能力是应对的关键。本文章主要是对事业单位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提出几点具体的防范措施和应对方法。

关键词:

事业单位;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审计工作的开展关系着事业单位的发展和进步,保障着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由于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往往使审计工作在进行的时候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风险,对事业单位工作的进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和消极的影响[1]。虽然从客观上来讲审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今后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要严格的要求自己,使风险降低到最低,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事业单位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主观因素简单的来讲主观因素就是和人的素质有关。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审计风险的高低,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率。所以审计人员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掌握审计工作的能力,提升审计的水平,另一方面还要对自身的思想素质进行严格的要求,在工作的过程中明确自身的态度。很多的审计人员正是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思想素质修养,才导致了审计过程中的风险增大。

(二)客观原因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因素和事业单位自身因素造成的。事业单位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无法进行正确的决策和管理[2]。在另一方面事业单位中审计活动的相关法律不完善,体系制度上面存在缺失,对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和制约,很多的审计人员没有严格的法律标准来作为审计的依据,多是凭借自身的经验和想法来决定,存在很强的主观判断性,加大了审计的风险。

二、事业单位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审计的水平和质量,不断的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手段。1.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首先要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培养和提高,要具备相应的理论支持,这样才可以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审计人员要密切的关注时展的需要和社会的特点,跟随时代的潮流迎合时代的特征,将一些应运而生的新技术和新手段应用到审计工作中去,提升审计的效率,降低审计的风险[3]。审计人员还要对国家的政策和法律进行了解,保证工作的合法性和正确性,不违背法律的要求和国家政策的规定。2.提升审计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提升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还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培养高上的道德情操。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保持一个公主公平的心态,坚持道德的底线和法律的要求,不办违反道德和法律规定的事情。在工作的过程中树立职业道德观和责任意识,保障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确保审计风险的降低。

(二)完善审计风险的评估体系不断的完善审计风险的评估体系可以有效的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首先,审计人员要对审计风险的环境做一个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对风险可以做一个初步的判定,在评估的时候要掌握合适的原则,不能低估风险的存在;然后要根据初步的判定制定审计的策略,再出现工作量大于进行业内部控制测试所减少的余额测试的工作量时,不能采取依靠内部控制审计策略[4],当内部的风险评价低于高水平的时候,要采取依赖内部控制审计的策略;另外要设计相应的时间、手续,确保内部测试控制的进行和风险的评估。

(三)提高审计风险的意识提升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增强审计人员对风险的防范能力和遇见能力。例如事业单位可以针对一些具体的事例来向审计人员进行分析和教育,使审计人员可以对风险的产生和风险的形式更多的了解,另外可以对审计风险造成的后果进行一定的掌握,从而提高风险的意识和预防风险的能力,提高审计的水平的质量。

三、结束语

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的水平直接关系着事业单位内部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不断的增强事业单位审计风险的防范意识,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审计风险的评估体系,从而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更好的促进事业单位内部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财

参考文献:

[1]吴玲玲.事业单位审计风险防范对策措施探讨[J].经济师,2014,03:189-191.

[2]李志宏.事业单位审计风险防范对策措施探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4,24:280+293.

[3]杨淞涵,张宇虹.试分析事业单位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J].经贸实践,2015,07:75-76.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原因;防范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对于提高企业财务报表的可信性有重要作用。但审计风险的存在导致审计意见可能不准确,为此需要分析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主要表现

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的存在会导致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财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时存在不恰当的可能性。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的定义可以知道,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大错报风险,二是检查风险。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时,可能有意或者无意地导致财务报告存在某些错误。所以,重大错报风险在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工作之前就已经存在,无法通过实施合理、完善的审计程序对其进行控制。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过程中可以对检查风险进行控制和降低,这与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的恰当性、合理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审计风险是二者的乘积,由此可以知道,审计风险是一种无法真正被消除的风险,只能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不断地降低。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无法避免的原因

(一)被审计单位方面:能力不足或故意舞弊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错报

重大错报风险是影响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独立于财务报表的审计工作,而与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编制的准确性有重要的关系。如果被审计单位方面的财务人员在编制财务报表时由于疏忽大意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错误,就会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增加,进而导致审计风险。另外,如果被审计单位的某些工作人员故意舞弊,编制不符合事实真相的财务报表,也会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风险。在近几年来上市公司由于恶意舞弊而编制虚假财务报表的现象不断被披露出来,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

(二)注册会计师方面:业务素质不合格或审计程序不合理导致未发现错报

检查风险是由于注册会计师方面不恰当或者不达标的工作而产生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素质不合格。这主要体现在有些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面对大量的审计工作而态度不认真,或者是违反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原则。二是注册会计师在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时不合理、不有效。这主要体现在注册会计师在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时,可能会在资源的利用、职责的分配、计划的安排以及审计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出现问题,进而导致检查风险和审计风险增加。

(三)社会方面:审计环境复杂与行业竞争激烈导致审计风险加大

除了被审计单位方面与注册会计师方面,社会中的其他因素也会导致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面临审计风险。由于企业的组织结构与业务类型的创新化发展,审计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很多新的问题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之中没有详细的阐释,使得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风险增加。此外,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在不断扩展,必然会导致行业内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维持和提升自身的审计业务量,很可能会通过降低审计工作质量来降低审计费用,进而吸引公司进行审计业务。因此,审计风险增加与社会中的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三、对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的措施

(一)被审计单位方面:提高财务报表编制的准确性

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首先需要尽力降低重大错报风险。降低重大错报风险的关键在于编制准确、恰当、可信赖的财务报表。为此,被审计单位应当认真配合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要求财务工作人员认真编制财务报表,尽可能使财务报表不存在因疏忽大意而导致的错报。此外,被审计单位应当建立并执行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严厉打击故意舞弊行为,降低故意舞弊行为对财务报表准确性的影响。

(二)注册会计师方面:提升审计业务素质,优化审计程序

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其次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降低检查风险。为此,注册会计师方面应当尽最大努力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第一,注册会计师应当始终坚持独立性原则,不因私人利益而故意隐藏错报。第二,注册会计师应当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在执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职业怀疑的态度,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错报。第三,注册会计师应当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从而制定最适宜的审计程序。

(三)社会方面:及时完善制度准则,创造良好行业环境

社会方面应当为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工作营造良好的行业环境和法律氛围,这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具体来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根据最新的企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完善细节方面制度准则,使注册会计师在为具有创新特点的业务和企业进行审计工作时能够有制可依。另外,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加强管理,采取具体的措施对恶意竞争的审计单位进行惩罚,为营造良好的行业环境贡献力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被审计单位认真编制财务报表来配合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提升审计业务素质与审计程序的合理性,营造良好的行业环境和法律氛围,都有助于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晶.试论有效控制和防范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12-02.

[2]廖亮亮.农业上市公司外部审计风险研究――基于“新大地”财务造假案例分析[J].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06-10.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施工企业 风险管理 应用

1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作为结合内部财务审计和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通过风险分析,制定审计计划与公司高层的风险战略连在一起,并确保审计计划与经营计划相一致,将施工企业风险管理原则贯穿于整个内部审计过程中。即:在继续做好财务收支、经济效益和内控制度执行审计的基础上,更要参与风险管理,帮助企业发现、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风险。尤其是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为代表的现代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关心风险,并根据风险度选择项目,以降低风险为导向,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并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2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特征

2.1 识别、评价和改善风险 施工企业点多、线长、面广、分散的施工特点决定施工企业经营风险的始终存在。因此、识别、评价和改善风险是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首要特点,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不再是采用通过检查历史数据和内控制度执行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方式,而是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方面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战略目标、了解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和竞争优势、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将评价结果和改善意见直接报告给最高管理者,以有力防范潜在的各种风险。

2.2 内部审计工作重心由实施阶段向计划阶段转移 在传统审计模式中,内部审计人员非常重视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关注的核心是内部控制,是对内部控制的测试。而在现代审计模式下,以风险为核心的审计理念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计划阶段,关注的核心是从内部控制转向风险,衡量企业面临的风险,是未雨绸缪而不是雪中送炭,审计工作的重心由实施阶段前移到计划阶段。

2.3 内部审计关口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转移 在传统审计模式中,内部审计着眼于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即在企业经营行为发生之后就其结果进行审计,实行事后审计。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以风险为核心,风险是面向未来的,直接和目标及战略相关联,将事后的反馈延伸到事前以及事中,克服了制度导向内部审计的缺陷,能够为企业高级管理者预测未来提供更多信息。

3 施工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

3.1 盲目签约,缺乏风险评估及保护措施 由于建筑行业市场环境欠规范,行业政策缺失等因素,施工企业长期处于恶势竞争状态,有的企业把争取最大的市场份额作为弥补产值利润低下甚至亏损的主要手段。这种盲目签约的行为给企业带来三大风险:一是形成纠纷,损失难免;二是产值利润率低下,企业长期处于低层次经营;三是由于没有积累,致使企业大而不强。

3.2 对合同履行重视不够,导致拖欠工程款风险 个别施工企业对合同的履行不够重视。施工方由于种种原因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履行合同,导致合同履行的责任不清,在工程竣工结算时,甲方拒绝向施工方提供有关资料,致使无法形成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拖延对工程的验收和决算。工程没有决算,就无法确定甲方欠款确切的数额,作为施工方就无法行使权利,最后不得不以延长付款期限或少收工程款为代价,换取对方对工程款的决算。有的甚至形成坏账,给企业带来损失。 转贴于

3.3 垫资合同,导致融资风险 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通常面临承接工程就要垫资、不承接工程就没活干的两难局面。为了弥补固定成本支出承接垫资工程,企业必须融资。对于大中型施工企业来讲,资金融通主要反映在内外两个方面,对外是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对内是企业内部之间的借款。向金融机构大额借款,一旦资金周转不过来将面临巨大压力,很可能导致续贷或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对企业借款给其他企业的将面临不能如期收回的融资风险。

3.4 低价中标,导致成本风险 低价中标是指中标价格低于实际成本的不可控成本风险。由于建设质量的要求和建设单位的规定,企业为了能够以相对低的报价中标,往往在投标书中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在预算的基础上大幅度降低投标价格;二是降低工程的间接费率;三是降低计划利润;四是降低材料的单价;五是虽未降低材料的单价、但承包工程合同中又将材料单价包死等。标书中减少的临时工程数量或降低的临时工程单价,在实际施工时根本无法减少或降低,从而使投标书中的临时工程价值远远低于实际造价。正式工程的间接费率降低后,为维持企业运转而发生的企业管理费,特别是职工保险等固定费用并不因投标降低费率而减少,从而造成项目的间接费超支。计划利润降低,使项目部赖以实现的一点盈利彻底消失。

3.5 不按要求实施分包或分包商选择不当,导致分包风险 一是未经业主同意擅自分包,造成承担违约责任和赔偿损失,二是选择分包不当,影响整个工程进度或发生经济损失,三是分包拖欠民工工资和材料款引起诉讼,总承包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施工企业风险的发生原因: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有企业外部影响因素、也有企业内部影响因素。主观因素、企业内部影响因素可归结为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差,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战略决策不科学等。企业能够真正积极有效防范和控制的风险正是主要由这两类因素所造成的风险。而传统审计模式已不能真正防范企业面临的这些风险。因此,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有效利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深入调查、分析和判断风险程度,采取各种措施,防范、控制、化解和回避由企业内部影响因素和主观因素造成的风险,减少风险损失,提高经营的有效性。

4 现代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对策

4.1 内部审计部门应制定合理的风险审计计划。完善的风险审计计划包括:年度审计计划、项目审计计划、项目审计实施方案三个层次。年度审计计划应与企业的年度经营目标和风险战略相结合,采用以风险导向审计为主,制度基础和帐项基础审计为辅的审计原则安排全年审计计划;项目审计计划是在年度计划的基础上制定的,是在对年度主要风险进行测试和评估的基础上,找出关键风险点,列出具体项目作为项目审计;审计实施方案应分年度审计实施方案和项目审计实施方案,年度审计实施方案是年度计划实施的具体时间和步骤,应具有一定灵活性,以满足随时可能出现的战略需求;项目审计实施方案是指导现场审计达到审计目标的具体行动措施,包括从头至尾的审计步骤和风险评估的方法。

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范文第5篇

l.部分注册师缺乏强烈的风险意识与高度的责任感。有的注册会计师在实际审计过程中掉以轻心,态度不严谨慎重,存在着一种风险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的侥幸心理,认识不到在实际工作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风险的产生,给造成不良的,从而使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被告上法庭,最终承担相应的责任。

2.事各所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导致审计风险缺乏可控性。有的事务所为了争取落户,采取降低收费的手法以吸引客户,导致事务所为了减少成本而任编审计时间,简化审计手续,从而加大了审计的风险。

3.在审计过程中采用的审计程序和不合规范。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注册会计师未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就匆忙进行审计,不按规定的程序办事,使用不恰当的审计方法,以至于糊里糊涂被推上法庭。如某事务所在对某的股东现金投资情况进行审验时,以股东的私人存单、活期存折等复印件作为投资到位证明,而未按规定对股东资金是否如数如期进入被审单位的银行账户予以审查就签发了验资报告。

4.被审计单位舞弊手段的变换及有意识的舞弊增加了审计风险。有的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实际工作中千方百计采取各种舞弊手段,这给审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难度,审计风险也随之加大。

5.被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有的企业没有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使虚假的会计账户在企业内部得不到发现或虽已发现却得不到有效控制,从而产生审计的控制风险。

6.有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不健全,以及执法力度不严,使得很多作假行为没有得到有力的打击,从而使审计风险难以避免。

7.会计职业界宏观管理不力,对会计人员的行为缺乏约束性,也造成了很多本可避免却未能避免的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控制

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可根据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和特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1.建立风险责任制度

其基本包括:明确审计组织内部各个层次、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做到事事有人审核批准,有人实际操作,有人负责指导监督,有人负责考核,出了能够及时反映出来,并能分清责任。

2.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应从两个方面去解决。一是从宏观上,必须解决审计组织地位的独立性,社会审计组织要脱钩改制,脱离挂靠主管部门的影响。二是在各个审计组织内部,也要采取措施确保上岗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主要是要保证被指定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可能影响审计人员的公正立场的特殊关系和其他能够削弱审计人独立性的各种因素。

3.强化审计人员的法制意识

我国关于审计工作已有了一些成文的法律法规,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要遵守法定的工作程序,依法审计。从审计立项开始,就应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所规定的范围进行,项目确定后,要按规定的手续下达书面的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定稿前必须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对于被审计单位提出的异议,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认真核查,不当之处,及时纠正;审计结论要有法律依据,所引用的法律规定要适用、有效、准确和完整。

4.恪守职业道德

如果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切实做到超然独立、正直客观、忠于职守、勤奋工作、遵守、保守机密,就可以减少失察舞弊的机会,降低审计风险,维护审计人员的职业形象。

5.认真制定审计方案

要针对每个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审计方案,在对审计的和被审计单位的特点进行深入的之后,对审计的范围、重点、程度、、人员分工和工作进度等作出详细的规定,使审计人员有所遵循,对审计质量的考核也有所依据,减少失察的可能性,也便于分清责任。

6.运用科学的审计手段

在当今的条件下,仅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已不足够,抽样审计的广泛使用相应增加了风险系数。怎样使对样本的审计结果能代表总体的情况,使审计结论不脱离客观事实,这是需要审计和实际工作者不懈探索的课题。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进行审计,已被国外的审计实践证实为有效的审计方式,我们应逐步推广这种审计手段,在此基础上,合理地选用抽样方法,减少主观性,减少由于审计人员的主观偏见而带来的审计风险。

7.保证咨询服务到位

审计组织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审计人员在遇到超出自己知识范围的情况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咨询服务和恰当的业务指导。比如,审计组织可以聘用法律、经济、技术鉴定等方面的专家做顾问,使审计人员在做出判断和决定时,有权威的意见做后盾,这样可以增加审计结论对风险的承受力。

8.正确处理降低风险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审计风险是可以控制的,但不可能完全消除,这是由客体风险的不可控制性决定的。同时,控制审计风险需要花费一定的代价,随着成本的增加,审计风险的降低幅度呈递减趋势,这就要求审计组织在接受审计任务时,要认真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程度,社会审计组织应避免高风险的审计客户。对风险单位进行审计时,应选派那些经验丰富,解决能力强的人员,并可适当地延长审计的时间,而对低风险单位,就可以投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同时,对每个被审计单位,也应评估其高风险和低风险领域,从而合理分配人力和时间,以便提高效率,降低风险。

9.正确处理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概念及审计证据的关系审计风险,重要性概念和审计证据的收集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特定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互相制约的,其中一方发生变化,另两个方面必随之变化。一般来说,要降低风险,就必须适当增加审计证据的数量,这就意味着加大审计的力度。审计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重要限额和审计证据的收集,达到控制审计风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