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降低成本论文

降低成本论文

降低成本论文

降低成本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加入WTO步伐的加快,以及国家投资结构的调整,全国建筑承包市场竞争愈演愈激烈,全行业进入了微利时代。因此,要想立足于建筑行业,关键在于如何把成本降低到最满意的地步。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就降低工程成本加以说明,内容如下: 论降低工程成本的方法 一、事前计划准备 在项目开工前,项目经理部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选定先进的施工方案,选好合理的材料商和供应商,制定每期的项目成本计划,做到心中有数。 1.制定先进可行的施工方案,拟定技术员组织措施 施工方案主要包括四个内容: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具的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和流水施工的组织。施工方案的不同,工期就会不同,所需机具也不同。因此,施工方案的优化选择是施工企业降低工程成本的主要途径。制定施工方案要以合同工期和上级要求为依据,联系项目的规模、性质、复杂程度、现场等因素综合考虑。可以同时制订几个施工方案,互相比较,从中优选最合理、最经济的一个。同时拟定经济可行的技术组织措施计划,列入施工组织设计之中。为保证技术组织措施计划的落实并取得预期效果,工程技术人员、材料员、现场管理人员应明确分工,形成落实技术组织措施的一条龙。 2.组织签订合理的分包合同与材料合同 分包合同及材料合同应通过公开招标投标的方式,由公司经理组织经营、工程、材料和财务部门有关人员与项目经理一道,同分包商就合同价格和合同条款进行协商讨论,经过双方反复磋商,最后由公司经理签订正式分包合同和材料合同。招标投标工作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招标书要求密封,评标工作由招标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参加,不搞一人说了算,并且必须有层层审批手续。同时,还应建立分包商和材料商的档案,以选择最合理的分包商与材料商,从而达到控制支出的目的。 3.做好项目成本计划 成本计划是项目实施之前所做的成本管理准备活动,是项目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是根据内部承包合同确定的目标成本。公司应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和生产要素的配置等情况,按施工进度计划,确定每个项目月、季成本计划和项目总成本计划,计算出保本点和目标利润,作为控制施工过程生产成本的依据,使项目经理部人员及施工人员无论在工程进行到何种进度,都能事前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标成本,以便采取相应手段控制成本。 二、事中实施控制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按照所选的技术方案,严格按照成本计划进行实施和控制,包括对生产资料费的控制,人工消耗的控制和现场管理费用等内容。 1.降低材料成本 (1)推行三级收料及限额领料 在工程建设中,材料成本占整个工程成本的比重最大,一般可达70%左右,而且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往往在其他成本出现亏损时,要靠材料成本的节约来弥补。因此,材料成本的节约,也是降低工程成本的关键。组成工程成本的材料包括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主要材料是构成工程的主要材料,如:钢材、木材、水泥等,辅助材料是完成工程所必须的手段材料,如:氧、乙炔气、锯、砂轮片等。对施工主要材料实行限额发料,按理论用量加合理损耗的办法与施工作业队结算,节约时给予奖励,超出时由施工作业队自行承担,从施工作业队结算金额中扣除,这样施工作业队将会更合理的使用材料,减少了浪费损失。 随着加入WTO步伐的加快,以及国家投资结构的调整,全国建筑承包市场竞争愈演愈激烈,全行业进入了微利时代。因此,要想立足于建筑行业,关键在于如何把成本降低到最满意的地步。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就降低工程成本加以说明,内容如下: 论降低工程成本的方法 一、事前计划准备 在项目开工前,项目经理部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选定先进的施工方案,选好合理的材料商和供应商,制定每期的项目成本计划,做到心中有数。 1.制定先进可行的施工方案,拟定技术员组织措施 施工方案主要包括四个内容:施工方法的确

降低成本论文范文第2篇

一、市场竞争中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市场竞争战略是企业为了获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在市场竞争保持或发展其实力地位而确定的企业目标与达到此目标所采取的各种管理举措,企业应选择自己的竞争战略。当今市场决定企业产品的价格,企业的成本越低,所获得的利润空间就越大,企业在市场中也就越具有竞争优势。

企业成本降低可以取得较高利润,使企业在与竞争者的对抗中处于有利地位,低成本使企业能应付理性的购买者,因为购买者所能施加的影响只是将价格降低到其他竞争者所能承受的水平。低成本也使企业能对付强有力的供应商,具有应付成本增加的灵活性。低成本还给竞争对手造成重要的进入障碍,加强了企业的竞争地位。在竞争中效益差的企业首先受利润降低威胁,而效益好的企业在竞争中则可保护自己免受其害。

战略成本管理是以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分析,提高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个价值链之间的整合水平和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以获取成本优势配合企业的战略选择与实施,帮助企业取得竞争优势。成本领先于同行业并保持本行业的最低水平对企业取得竞争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但是在实行成本战略的情况下,成本的含义包括显性成本和非显性两部分。

战略成本管理要求企业从成本产生的源头入手,分析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将单一标准的分配基础改为按成本动因的多标准分配,实现核算为管理服务,以满足成本核算、绩效考核、产品报价、成本控制与分析等对成本数据的需求。

二、利用“中心”,发挥战略成本管理的作用。

通过对“中心”的合理运用,为企业成本核算、绩效考评、有效利用企业资源、完成预算创造了条件。

(一)差异分摊准确,简化成本核算。

由于实际生产条件的变化,如受设备故障停机、紧急需要加班、劳动者熟练程度、刀具的更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会使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存在差异。通过对差异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再分摊到每一个产品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详尽的产品成本情况。例如,某“中心”设备大修,集中发生一笔大修费,我们把它记入该“中心”,其所生产的相关产品承担这笔费用,而没有经过其生产制造的则不承担这笔费用。

另外,通过维护“中心”的成本数据及产品的工时消耗可以达到维护和修订产品成本的目的。如某个产品需要消耗特殊资源,我们只需根据工艺或实际消耗修订这个“中心”的单位成本,则每种产品的标准成本即可得到修订,而不必去对产品逐一修改,可减少一定的工作量。

(二)责任明确,有利于持续改进。

由于成本核算的细化,使得成本数据的日常统计工作更加准确和详尽,企业制订出的绩效指标更加细化与合理。公司改变原来只能针对车间下达绩效目标的粗放管理模式。可以按照“中心”涉及的生产线、班组、甚至关键设备的员工下达绩效目标,针对每个关键环节进行绩效考核。我们可以根据当月产量和“中心”所耗费地单位人工费、变动制造费、固定制造费,计算出该“中心”的标准成本,做为该“中心”的指标。分析实际费用,落实责任,制定改进措施。表-4中可看出实际刀具/低值消耗低于标准成本38%,经查是操作者和工艺人员对刀具进行修复再利用,或国产刀具代替进口,应给予奖励;修理费下降95%,为以前月份设备大修的影响,应对绩效指标分析调整。

另一方面,操作者明确了消耗目标,会主动采取措施降低成本,如严格按照规定的工艺路径和制造工时、产品的经济批量等进行生产制造,减少设备的调整/准备次数、货物运输距离等。

(三)定价依据充分,市场定位准确。

面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激烈的竞争局面,对战略成本的实施,使得产品成本数据更为细化、准确,制造费用中的可变部分和固定部分通过“中心”准确地划分出来,企业可以对每种产品进行边际贡献分析,为公司的准确的市场定位、产品快速报价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避免了由于成本数据不准确导致的产品定价过高或过低,使产品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

(四)合理安排产能,提高盈利能力。

根据销售预算,生产计划展开,各“中心”的生产能力可准确地提供到生产计划人员的面前,有利于合理安排产能,消除产能分配不均,生产调度人员只关心生产而不关心成本所造成的浪费。工艺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产品的精度要求、利润或边际贡献选择“中心”,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对于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在不影响产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可选用低成本作业,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出水平,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五)评估成本现状,确保预算完成。

降低成本论文范文第3篇

[提要]文章阐述了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在企业缺人才且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前提下,企业、院校和政府三方面应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政府方面加强引导力度和政府扶植;企业方面需要以院校为人才培养基地。建立科研基地;学校方面需要建立实践基地,降低人工培养成本,做好人才储备。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下滑,使原本艰难的就业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同时,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双重压力,我国经济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深度调整期,企业面临人力资本积累不够,企业对人才求贤若渴,但人才缺乏,人才难求,不能有效支撑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因此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出高素质人才,适应社会发展新经济形势用人需求,是学校和企业走出两难境地的根本途径。目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是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院校生存、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这点,从政府到高校已达成共识。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新经济形势下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是学校、企业及社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校企合作现状

(一)政府缺乏足够的政策和资金扶植

缺乏引导企业参与的优惠政策。目前虽然教育部门在大力推行高等教育中,强调“产学研”相结合,强调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修改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增加实践课时等强制措施促进高校参与到企业实践实习教学。但我国在政策法规上还缺乏对企业参与实践教育的有效制约,一些企业也缺乏参与实践教育的热情。

(二)企业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

企业没有将本企业未来发展、人才需求的计划性与此项工作结合起来。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学校处于“一厢情愿”的状态,这是实现真正“校企合作”的瓶颈。

(三)利益分配矛盾是校企合作中非常突出的问题

在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会存在各类矛盾,如管理问题、人员问题、培训计划设置及利益分配矛盾问题。校企各方常因利益分配不当而导致合作的失败或破裂。如校企合作中,通常企业提前给大学方预支固定的报酬(比如,入门费),同时也从总收益中按一定比例向其支付报酬(比如,销售额提成)。而这个一定比例成为双方争夺的矛盾焦点,企业提成比例太高,学校无法有足够的资金满足日常培训需求;企业提成比例太低,不符合企业经营管理的成本效益原则。因而,一个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就成为校企长期合作的关键。

(四)校企合作缺乏长效的运行机制

首先缺少固定部门负责校企合作管理。校企合作是一个特殊的人才培养方式,但企业和学校只是作为一个项目或课程计划的一部分,缺少专门的组织制定和落实校企合作制度。其次缺少校企合作的评价机制。

二、加强校企合作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引导作用。创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

1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舆论导向的扶植。地方政府可以多举办校企合作方面经验交流会,并设置专门的人员负责校企合作工作的宣传发动、指导认识,甚至是主动牵线搭桥服务。

2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积极组织协调。校企合作是企业、高校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共同利益的一种组织形式。校企合作进行的好则二者均可获益,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学校和产业隶属关系和任务目标等的不同,对于校企合作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单纯靠它们自身,或者是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产业主管部门来协调校企双方的利益及合作教育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政府部门直接参与,通过建立合理的企业、学校和其他要素间的互动关系,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去化解矛盾;通过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领导、协调校企合作,才能使校企合作的机制正常运转,才能使企业和学校都从校企合作中获益,才能使校企合作持续发展。

3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投入保障作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要进一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要把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发展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机制。可以建立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基金;对中央投入的专项资金给予配套;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与政策优惠;建立专项基金扶持校企合作等等。按照中央的资金引导政策,各地方政府按照职业院校的建设标准,加大对职业院校的资金投入,加快职业院校的建设。

(二)提高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

让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根本动力,就是要让企业意识到合作中的优势,可以说企业通过成为高校的培训基地,可以降低引进和培养人才的成本,并让高校成为自身强大的人才储备基地。

1积极成为高校的培训基地,通过“请进来”开拓企业创新精神。企业可以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成为高校的培训基地,定期地接受高校学生的实习实践。通过低成本的“请进来”,了解目前高校理论水平,尤其是高校学生都具有活跃创新思维,通过与他们在实践工作中的接触,拓宽企业自身的开发思路,开拓企业创新精神。

此外在与高校合作培训计划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国家产业的最新发展形势,向高校提供其对人才需求的必要信息及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通过有意识参与培训计划和培养模式制定,为自己定制需要的应用型和实践型人才,降低在市场上的人员招聘成本。

2通过“送出去”,把高校作为自己的人才储备基地。技术更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高校教师主要负责理论教学,他们掌握理论上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企业可以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到学校充电,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学校也可以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使理论教学更加贴近实际。通过合作教学,学校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而企业可以把高校做为自己的人才储备基地,加强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把优势学科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总之,通过充分利用企业和高校教育资源优势,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后劲。

(三)发挥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1加强人才培训基地的功能。为了解决学生就业,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必须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与企业紧密的合作,着眼于学科、专业建设与企业的互动,企业的实验设备向学校开放,学生的实验和实训可拓展到企业和工厂,在学科、专业与企业的不断促进、相互带动下,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高校不仅是理论的培训基地,也必须是实践的培训基地,高校可以通过让企业选派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到学校通过为学生授课、讲座,指导实验、生产实习,强化教学与实践。

2发挥人才定制的功能。“订单式培养”的实质就是校企双方通过签订用人“订单”,用契约形式规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实现产学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实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和就业问题。“订单培养”是为企业培养明天的员工,企业的积极性很高,使“产”与“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事实证明,这是教育与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

3成为企业科研基地。在校企合作中,在高校为企业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授课内容和信息交流,充分展示了高校在优势学科中的前沿技术和科研成果,企业人员在培训过程中也识别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前沿技术和科研成果,培训和交流为高校与企业合作提供了一个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平台。高校所拥有的研究设备、资料和研究人才,可以成为企业科研成果的基地。

降低成本论文范文第4篇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关键在于加强企业成本管理,不断降低产品成本,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降低产品成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本论文是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参考。 现代企业制度下降低成本的途径 一、树立系统整合思想,选择适合的合作伙伴 企业购买原材料、生产产品、出售产成品,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不能把降低产品成本看作是企业的孤立行为,而应把组成向最终市场供货链条的所有生产商和中间商作为降低产品成本的有机整体。只有整个系统降低成本费用,向最终市场供应的产品价格才能降低,才能提高产品竞争力。因此,要使产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需要整个供给系统的全体成员达成共识,彼此之间建立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联合起来、共同努力,切切实实地去降低整个供给系统生产和流通过程的费用,以提高产品竞争能力。供应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员的不协调行为,都会影响产品的竞争能力。所以,企业降低产品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的关键途径之一,是必须选择适合的分销商、经销商等合作伙伴。 二、合理配置和使用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企业资源配置包括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自然资源之间的合理比例和各种资源内部的合理结构两个方面。企业要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必须具备各种各样的资源。通过合理配置和使用资源,各项资源才能发生相互作用,不同的资源配置会形成不同的生产能力。创造不同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必须谋求有效、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各项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益。才能降低产品成本。在实际工作中,资源的取得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但资源组合是不需支付成本的。企业应合理配置资源,建立最佳资源组合,利用无需支付成本的最佳资源组合,创造超额价值。资源组合形成的创造超额效益的能力,建立在个别资源和企业人员的劳动基础之上,通过人的劳动对各项个别资源进行组合,从而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三、重视知识因素,开发特有产品 目前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主要经济资源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构成生产要素的重要因素,而且处于主导地位。知识价值在企业生产的产品的总价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知识产品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有代表性和最有竞争力的产品,成为衡量商品和服务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因此,企业应致力于研究、开发新项目,从而拥有发展生产的主动权,从高层次上优化产品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应该指出的是,在知识经济的资产结构中,有形资产退居其次,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日益增多,以知识为基础的商标权、专利权、商誉、技术、品牌、信息、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所以,企业应充分考虑这些无形资产因素,如利用名优品牌,采取品牌扩展策略推出改良产品或新产品,可以节省很多宣传介绍新产品的费用,使新产品能迅速地、顺利地打入市场。 四、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产品无形损失 产品质量与成本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可以两方面去认识:在一般情况下,高质量的产品是建立在高成本的基础之上的,成本是原因,质量是结果。但有时企业的高成本却是因为产品质量不好造成的,一是生产过程中的废品损失和返修的费用会加大产品成本。二是伴随质量低劣出现的产品质量不稳,使得产品售后的维修服务费用增加。因此要树立提高质量就是降低成本的观念,减少废品损失、产品售后的维修服务费用,减少由于商品过时、过季和供过于求造成产品贬值而形成的无形损失。因此,保证合理的产品质量,就可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产品的成本,在相同产品成本的情况下,保证产品的价格优势,从而获得较强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保证合理的产品质量,又能够消除和尽可能减少产品的无形损失及废品损失和返修的费用,那么产品就能以较低的价格投放市场,赢得更多的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因此,在降低成本中必须考虑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减少产品无形损失。首先是按市场需求开发产品和组织生产;其次是尽量缩短产品在流通领域的待售时间;再次是减少产品在流通领域的待售数量。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对市场需求的灵活而快速的反应机制,具有弹性的生产能力。一旦市场有了需求便迅速进行生产。只有这样,才能把无形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关键在于加强企业成本管理,不断降低产品成本,这已

降低成本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新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信息网络化”,企业将加大应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价格因素越来越成为业主选择承建商的最重要因素。本文就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难点进行分析,提出运用管理信息系统在项目成本管理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经济信息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成本管理

一、前言

我们正处在经济形态急剧变化的“新经济”时代,作为“新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信息网络化”,企业将加大应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广泛采用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各种管理技术和决策手段。良好的企业社会信誉和施工质量无疑能为施工企业承接工程带来优势,但是,作为充分竞争的建筑行业,作为高度同质化的施工产品,价格因素越来越成为决定业主选择承建商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如何降低项目运营成本,加强项目成本管理是目前施工企业项目增强竞争力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及控制的难点

在施工企业中,由于体制、激励机制、项目地域分散及人力资源等原因,项目成本管理及控制一直不尽人意,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施工项目地域分布跨度大,施工周期长,企业很难全面地、及时地对项目的成本管理情况有清晰的监控。

2.项目成本涉及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进度计划、合同管理、材料费用、机具费用、人工费用等。而一项工程材料涉及的品种、规格上百种。材料管理的数据量非常庞大、复杂,大量的材料计划、验收单、调拨单在传统的项目管理中需用手工操作,工作量非常大,核算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都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

3.项目经理及施工员对成本管理的意识参差不齐,项目施工的设计变更、施工变更等可变因素多,造成公司甚至项目部对成本控制的力度及效果不尽人意。

4.由于体制和激励机制等原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机会主义者有生存的空间,从而加大了产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一些项目经理在成本管理中控制不力甚至人为加大项目成本。

三、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系统的应用及其控制流程和系统结构

信息网络化的冲击,不仅大大缩短了信息传递的过程,使上级有可能实时地获取现场的信息和做出快速反应。并且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大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削弱了信息不对称性,从而对中间管理层次形成压力。为更有效地控制项目实施成本,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企业竞争的价格优势,在项目成本管理中引入管理信息系统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在国内,已有很多企业在项目成本管理运用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很多公司已在项目管理上全面推广实施《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系统》软件。该软件将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进度计划、合同、材料、机具、人工、分包、费用控制、财务监控等各项管理资源集成起来有机地整合在一个系统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对施工项目的成本进行全过程的及时核算与控制,使施工项目成本始终处于受控状态。通过运用该系统,施工管理人员可随时掌握项目的成本信息,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效益的目的。

1.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流程。项目部借助成本管理系统软件对施工过程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现场管理费和其它费用的产生过程进行计划、控制、核算、查询和分析。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各个独立环节联结起来,最终汇总到项目部。

2.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系统结构。项目部首先根据预算书和施工进度计划制定产值计划,然后根据产值计划制定成本计划。在施工过程中,根据费用类别的不同分别进行控制。当工程进行到一定时期,依据本阶段项目实际产生的成本项目进行核算。当核算完成以后,将对项目成本核算结果进行分析以确定本阶段成本控制的成效。并与项目实际产值进行对比。

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系统实施的效果及其发展展望

经过多年的试运行、修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系统软件已基本成熟。应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系统软件,在从以下方面提高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

1.提高管理效率。成本资料信息资源共享,大大降低了现场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工作准确度提高,出错率降低。现场管理人员可用更多时间与顾客沟通,做好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

2.竣工结算资料。能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准确、及时地统计施工成本资料,在工程结尾时方便快捷地整理出整齐、统一的竣工结算资料,彻底改变以往工程完工后结算拖后现象。

3.工程经济档案。反映工程实施全过程成本资料的工程经济档案不仅有助于分析本工程实施情况,还可为今后的工程投标或实施提供有用的参考。

4.管理者决策。项目管理者能根据可靠的资料,迅速、准确地做出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决策;而企业经营者可根据这些资料信息评估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

5.企业管理资源。对已完工项目的成本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有利于进行成本分析,以及对公司管理的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