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学专业的优势

农学专业的优势

农学专业的优势

农学专业的优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 卓越会计师 SWOT分析

一、高等农业院校卓越会计师培养的优势

(1)学校整体实力较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整体实力较强。我国开设会计学专业的高校中部属院校中高等农业类院校6所,财经类院校为4所;211工程院校中高等农业院校6所,财经类院校4所。985工程院校中高等农业院校2所,没有财经类院校。高等农业院校中有2所高校校长为副部级,而财经类院校中则没有。考研自主划线院校中有一所农业类院校,没有财经类院校。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整体实力要强于财经类院校,可以提供更加优越的平台。

(2)特色优势明显。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特色突出,增加了所培养的卓越会计师的竞争力。农业高校是进行农业科研的主要单位,有着强大的专业科技优势,有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人才,有着其他科研机构无法比拟的教育培训优势。近年来,农业高校不断加大与涉农部门的合作,加快了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和农业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了地方经济效益,为农科专业学生的就业也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农业院校与许多农业企业、农村地区都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资源都可以为培养卓越会计师提供支撑。

二、高等农业院校卓越会计师培养的劣势

(1)专业劣势明显。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整体实力较弱,在全部开设会计学专业的高等农业院校中没有部级重点学科,没有会计学专业博士点。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师资力量不足问题,实验室建设跟不上社会发展。实验室硬件设施陈旧,软件严重过时。本科会计电算化软件单一,与社会脱节。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库、年鉴等资源严重不足。课程设置中专业学分数只占全部学分数的35%,课时数只占全部课时数38%。大量资源被应用在非会计领域。实验课学分数只占会计学相关课程的6%,占全部学分2%;课时数只占会计学相关课程的6%,占全部课时2%。说明实践课比重过低,造成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不足。

(2)特色优势发挥不够。对卓越会计师的培养过程中并没有强调利用其他优势学科。各学院、学科群之间的交流只停留在高层次的学术与课题级别。就卓越会计师培养方面几乎没有学科间的横向合作,会计学专业学生几乎没有机会进入到动医、食品、园艺等学科课堂。无法亲身感受这些专业的实际情况。课程设置没有开设其他能够体现自身特色优势的课程,如农业会计等。尽管农业院校与许多农业企业、农村地区都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并没有一个制度化的机制利用这些资源安排会计学专业学生到这些企业与地区去学习。

三、高等农业院校卓越会计师培养的机遇

(1)国家的农业政策为卓越会计师培养带来机遇。2012年2月1日,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九年聚焦“三农”。国家大力推广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农业,为农业院校卓越会计师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卓越会计师的支撑,许多农村地区、农业企业求贤若渴。目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的卓越会计师投身农村创业就业,施展才华。

(2)教育改革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卓越会计师培养带来机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出台,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已经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并鼓励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正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凭借整体实力优势,发挥农业类院校特色优势,加强学科建设,转变不利地位的有力时机。

(3)大量的社会需求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卓越会计师培养带来机遇。近年来社会对会计师的需求俱增,几乎每年都有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会计招聘。会计师的缺口为我国农业院校卓越会计师培养提供了发挥的空间。我国农业院校应抓住这一宝贵机会,先从低层次入手,稳住阵地,逐步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最后与财经类院校瓜分人才供给市场。

四、高等农业院校卓越会计师培养的挑战

(1)来自财经院校的挑战。高等农业院校卓越会计师培养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来自财经院校的挑战。对卓越会计师培养,财经类院校拥有更强的师资力量,更高的社会认可度,其毕业生在社会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教育部公布的中国部级重点会计学科点的院校总共有五所,其中有两所综合类大学,三所财经类大学,没有农业高校。会计学专业博士点中财经类院校有7所,农业院校没有博士点。师资力量方面,财经类院校拥有十分先进的实验设备,数据库等作为支撑。农业院校这方面建设则十分落后。

(2)来自校内其他专业的挑战。对于高等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一直是边缘专业,长期得不到重视。传统优势专业长期占有着学校大量资源,会计学专业只能得到十分有限的经费。生命、食品、园艺等学科拥有大量现代化实验设备,而会计学专业只有十分简陋的实验室与实验系统。数据库建设也以传统优势专业为主,没有会计学专业所需要的金融数据库与相关的统计年鉴等资源。

(3)来自社会的挑战。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业务也越来越复杂,社会对会计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经济全球化促使社会需要熟悉会计专业又懂得世界贸易规则下的金融、管理、贸易、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全才”。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脑软件和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各行业的发展速度,促使各种会计手段不断更新,要求卓越会计师不仅能够掌握这些手段更要跟上更新的步伐。农业院校只有培养出适应这种要求的卓越会计师,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五、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卓越会计师的建议

(1)明确卓越会计师培养目标。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卓越会计师培养目标的定位首先应该是满足社会的需求。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大胆放弃原有的但是不在被需要的目标,创新未有的但是社会需要的目标,做到从目标上达到高校与社会的统筹与衔接。第二,细分需求市场,合理定位目标市场。在目标定位中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避开财经类院校锋芒,开辟适合自己的市场,巩固原有市场后逐渐发挥自身优势,向财经类院校发起挑战。

(2)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卓越会计师培养中实践能力培养严重不足的劣势,应加大实践课的比重,同时创新实践课教学方法以提高实践能力。与企业联合培养会计本科人才的实践能力,不仅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最佳途径,而且是全面提高卓越会计师素质的重要环节。深入企业进行的实践活动如:认识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必须高等农业院校与企业联合,由企业财会人员在处理业务的现场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能接触实际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其他培养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针对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卓越会计师培养中的专业劣势,应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在职教师,应该鼓励专业课教师攻读更高学历,或派遣教师到财经院校进修,以系统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同时,应该向社会招聘一些优秀人才,通过补充新鲜的血液来提高师资。对于实训指导教师则应从企业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卓越会计师,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理论与实务操作相结合。同时学校应该鼓励会计教师,结合学校特点,围绕会计、财务问题开展科研工作,从而提升科研能力。

(4)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一大优势就是拥有以农业特色为主的综合优势,但是这种特色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反而成为了劣势。结合农业高校特色优势增设农业企业会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等课程。加强人才培养层级的学科间交流,组织会计学专业学生到其他专业课堂与实验室,使其对相关学科有第一视角的认识,促使其复合能力的培养。此外,应与相关部门合作,加强农业领域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让学生通过亲临生产现场使其认识农业生产过程。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

[2]林斌,郑娟娟.对加强农业会计教育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

农学专业的优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优化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网络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69-04

一、前言

优化设计是工程设计中重要的科学设计方法。最初在20世纪50年代,应用数学领域发展形成了以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为主要内容的数学规划理论,应用于解决工程设计问题,形成了工程设计的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随着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优化设计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优化设计在农业工程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因此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中,开设优化设计课程,学习优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优化设计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将来从事工程设计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优化设计》课程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是昆明理工大学工学专业之一,其开设背景是2000年5月,根据昆明理工大学的综合办学条件,结合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发展、西部开发和云南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针对以工业化改造传统农业过程中对农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经有关专家认真论证研究后,昆明理工大学于成立了现代农业工程学院。建院以来,在学校领导下,农业工程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办学规模、实验室建设、科研建设、对外联合办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积极为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作贡献。学院坚持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积极探索在理工大学综合办学条件下农业工程类高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并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现设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和园林四个本科专业,设有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和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五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昆明理工大学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具有特色和优势。昆明理工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建设理、工、文、法、经、管多科性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是: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成为我省和西部地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应用人才的重要基地。生源来自全国各地。昆明理工大学理、工、文、法、经、管多科性协调发展,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学科综合优势十分明显,而且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的主要学科基础正是学校的一批优势学科。这就使得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能很好地汲取学科交叉的优势,在学科交叉中获得新的生长点,使专业得到再生和发展。同样,依托学校理工综合优势,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将形成有利条件。与从农业院校中成长起来的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相比,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工程素质、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上具有无以比拟的优势。《优化设计》课程正是突出专业理工特色和优势的一门学科基础课。在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优化设计》课程一直列为学科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掌握科学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在农业机械领域的工程设计能力,突出学生的理工优势和特色。

三、《优化设计》课程特点

优化设计是现代设计方法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设计方法,《优化设计》课程已经成为高校普遍开设的重要课程之一。《优化设计》课程以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更新教育观念,坚持“强化基础,恰当拓宽,提高综合能力”的原则,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向以“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素质”综合培养目标的教育体系转化。《优化设计》课程将“基本设计方法”与“优化设计思想”紧密结合,着重介绍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习优化设计方法的实用程序,使学生在学习“优化设计方法”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工程应用能力的训练。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通过《优化设计》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掌握常用优化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熟悉常用工程软件的优化分析和计算的功能,了解优化设计在工程设计方面的应用。所以,学生应达到下列四个基本要求,一是树立工程优化设计和优化决策的思想;二是掌握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常用方法;三是了解常用工程软件进行优化分析和计算的功能;四是具有解决工程设计中一般优化设计问题的能力。优化设计的教学大都是基于机械优化设计的。因此,以优化设计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为工具,将优化设计方法用于机械设计中,形成了机械优化设计,成为优化设计的典型代表和重要内容。机械优化设计是机械现代设计方法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国内大多数机械类本科专业中,大都开设了机械《优化设计》课程,为将来从事机械设计工作打下一定基础。甚至也有很多机械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开设有机械《优化设计》课程,进行更深入的理论学习。《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应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从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因此,结合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开展《优化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四、教学内容改革

农学专业的优势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业产业化,核心是形成先进的农业产业链。将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优势与现代物流经营理念相互渗透,构建培养现代农业物流人才教育教学体系,对于建设和谐、节约型社会将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中国农民收入低和农村的生产方式、观念是密切相关的,今天的农村生产经营仍旧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为主,分散、跟风经营的高生产成本,销路不畅的瓶颈现象,堪忧的是,农村有资源却贫穷。解决“三农”问题亟待在中国农村形成生产规模化、深加工;经营产供销一体化;结构绿色生态链,从而走出一条新型农业产业化道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物流。

中国是农业大国,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的人才何在?如何培养?如何发展、构建培养现代农业物流人才教育教学体系并以此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

目前由于物流业在我国正向着现代化迈进,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尚未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尤其是农业物流人才教育领域更是缺乏规范化的物流人才培养途径。因此从教育体系的构建入手,以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决心为契机,结合现代物流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围绕农业物流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四大方面构建教育教学体系,努力探求培养高素质农业物流专业人才的途径已势在必行。

农业职业教育要真正培养出能够带动农业、农村、农民摆脱贫穷的现代农业物流人才,应从以下三点出发:第一,首先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设置结构。在职业教育中淡化专业间的界限,拓宽专业的口径,增强专业的弹性,加强专业间的交叉性和互联性。今天中国农村不仅需要农业技术人员,更需要既懂农业又懂市场运作、产业经营、销售、管理、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复合型人才;第二,加强实践环节,物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员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只有理论和实践真正得到良好的结合,物流业才能得到较快的发展。高水平的物流教育培训体系,才能保证农业物流业专业人才较高的专业素质。同时针对农村经济落后、复杂的现状,构建农业物流教育体系一定要实现对学生的创新、适应、分析、判断、经营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是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的基础;第三,广大的生源应该立志于农、取之于农,立足于农、服务于农。因为解决“三农问题”无论以人为本还是抓经济源头,聚焦点是要有农业规模、循环、生态、绿色经济的建设者。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者欲从教育教学领域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构建培养现代农业物流人才教育教学体系,是一项富有时代使命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职业教育改革的创新之处。具体应该体现在三个比较优势上:农业产品产业链规模经营比独立经营和单品经营农产品所具有的成本效益优势;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比独立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具有理性、前瞻性和适应性的优势;传统产业(农业)和现代新兴产业(现代物流)相结合,具有古典精粹与现代潮流相结合的创新理念优势。

总之,按照我们现有的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优势与现代物流新型经营理念相互渗透,构建现代农业物流人才教育教学体系,培养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现代农业物流人才,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将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农学专业的优势范文第4篇

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任务的请示

________________*: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农委关于农村人才培养工作的相关要求,发挥农业院校优势,培养适应农村发展的实用性人才,积极服务“三农”。学院结合自身实际,经过认真研究,科学论证,申请承担“百万中专生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充分运用先进的办学条件和教学手段,发挥学院教育、科研和科技推广的优势,培养适合农村生产实际的实用性人才,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承担人才培养的条件

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学院蓄积了较强的办学实力,具备为农村培养实用性人才的能力。

(一)领导重视,保障有力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承担“百万中专生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任务的申请工作,深刻认识开展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先后多次例会研究可能出现的问题,协调人力,调配资金,在教育、培训条件的基础设施和技能培养设施建设,以及建设教育、培训、示范、推广相互衔接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积极申请承担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任务创造条件。

(二)较强的培训基础条件

1、专业优势

学院坚持面向“三农”、服务地方、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的办学主导思想,根据省委省政府“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和建设农业强省的战略,依托自身的科技优势和教育优势,突出行业办学特色,设置了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园林花卉、园艺技术、生物技术、畜牧兽医、食品加工技术、观光农业、农畜产品加工、动物防疫与检疫等十几个涉农专业,为农业战线培养人才奠定了较为宽泛的专业基础。同时,由于学院行业性质的特点,在种植、养殖和生产加工等专业建设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具备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的专业优势。

2、实训优势

以产业化经营方式建立校内农科类专业实训基地,依托科技优势建设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先后投入近500余万元建立起集良种繁育区、设施农业区、观光农业区、生物科技楼、畜牧养殖基地为一体的(文秘站:)实训基地群。可以满足花卉栽培、绿化苗木、棚室珍稀果树,棚室无公害蔬菜,新奇特蔬菜生产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的种植项目实训的需要;生物科技楼内设果蔬保鲜库、组织培养室、食用菌培养室等高技术含量的实验室,与基地配套进行马铃薯和草莓脱毒苗生产、名贵花卉大叶惠兰蝴蝶兰组织培养等生产项目,经济前景可观;畜牧养殖基地,包括奶牛场、种蜂场、畜牧兽医指导站,一方面可以为社会提供养殖及疫病防治技术服务,另一方面极大程度地地满足了教学实训的需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各项生产技术水平完全适应目前农村的现状,农民学得来、用得上,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相关专业在强大的校内基地支撑下,显现了明显的职业教育特色,实现了专业与基地互相促进,办学质量明显提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地方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条件。

3、科研优势

学院属传统的农业类院校,多年的发展,学院在科技研发和品种开发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定程度地推动了省内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快速致富创造了条件。自20__年以来,学院有多项科研成果通过省、市及国家科技成果鉴定。美国红提栽培技术及蟠桃种植在我院温室栽培引种成功;马铃薯脱毒薯生产和草莓、蝴蝶兰组织培养等生产项目成果显著;适合高寒地区栽培的早熟优质水稻新品种“农粳1号”于20__年初通过品种审定,并且获得了多项成果奖励;裸仁南瓜种植项目经验成熟,已经进行推广种植。

4、经验优势

我院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村村大学生”计划实施院校之一,受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委托,在作物栽培、畜牧、兽医等种植类、养殖类专业为黑龙江省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的上”的应用型人才,极大程度的繁荣了地方经济。在对“村村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学院经过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农村实用人才需求、技术的调研,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实行两年六学期的弹性教学制度,优选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授课,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并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调整专业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了以实用技术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学得会、用得上。除此,学院还建立了专业师生合作课题组,有效地发挥了实训基地在村村大学生培养中的作用,使村大学生的实践技能更为扎实。同时,学院还建立了毕业生跟踪问效机制,对返乡的“

村大”学生实行追踪服务,为毕业生顺利创业提供技术支持,效果良好。5、推广优势

作为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唯一的农业类院校,多年来,学院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指导地方农业经济建设,具有较强的农业技术推广优势。与牡丹江农科所、农业推广中心及牡市多家产业技术指导单位联合,开展合作共建,效果明显。定期开展“农业科技三下乡”活动,开办包括水稻栽培、大棚种植、种牛繁育、养猪、食用菌栽培、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人等短期培训班,积极指导周边农村科技种田,科学养殖,受到普遍好评。与____市委组织部联合举办“村党支部书记学历培训班”,对____所辖96个村镇的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学历培训,极大的提高了农村的科技含量,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充分肯定。

6、资源优势

校园占地1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8亿元,教ァ旃ァ⒋笱疃行模祷萄Щ厝海谭行模曜蓟锞对硕〉壬枋┮挥闳渲行畚白彻鄣慕萄е髀ズ屯际楣萆枋┥璞妇锸∧谝涣魉剑懈骺评嗍笛榧氨瓯臼?8个;图书馆藏书36万册,电子读物3.93万种,建有卫星接受站,外语小电台互联网遍布个教学和生活场所,无线电调频广播系统、网络化闭路电视教学系统、电信宽带高速接入系统、多媒体投影语音系统等先进教学设施应用广泛;多媒体语音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多功能电子阅览室,以及园林花卉、绿色食品、作物栽培、畜牧、养殖、兽医等专业实验室齐全,有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的资源优势。

(三)较强的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440人,其中专任教师215人,专任教师中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教师217人,省级学术带头人25人,中级职称教师189人,“双师型”教师187人,具有注册执业资格的教师10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70人(其中国外留学归来的教师6人)。同时,学院在社会上聘请了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确保知识传播的先进性的和技能的及时性。几年来,学院教师主编、参编、主审国家规划教材100多部,在省级以上刊物上600余篇,主持和完成省市级以上的科研课题60余项,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20余项,主持省级精品课程3门。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还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合作方式,提高学院的师资水平。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所在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双方在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相互聘任科技、教育人员从事相关的科研、技术推广与农业职业教育,共同组建农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院科研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相关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教学管理文件,编写相关教材,确定授课内容。与此同时,双方互相配合,共同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学院将省农科院的科研成果、技术推广项目以及产品,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纳入学生课堂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中,省农科院的技术推广项目吸收学院的教学人员和实习学生参与,通过农职教育使先进的农业科技与管理方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综上所述,我院申请参加“百万中专生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任务条件具备,相关的人才培养经验成熟,可以完成国家农业部和上级主管部门部置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任务。请省农委人事处领导审核并予以批准!

农学专业的优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一村一品;现状;趋势;专业村

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一村一品”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特别是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对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素质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一村一品”的发展现状

(一)专业村专业乡镇数量增多

据农业部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资料,到2008年底,全国专业村累计达到45650个,比上年同口径增长5.5%,占全国行政村总数7.1%。从地区看,专业村(乡镇)数量居前三位的是山东、河北、四川;专业村数量增长较快的省份有青海、海南、陕西。从行业看,专业村主要分布在蔬菜、水果、畜牧业,合计26821个,比上年增长5.6%,占专业村总数58.8%。在专业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专业乡镇3160个,比上年增长4.2%,占全国乡镇总数8.9%(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2008年全国一村一品发展情况统计分析报告)。

(二)经济实力逐步增强

据农业部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资料,2008年专业村经济总收入13393.4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7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主导产品销售收入6079.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出口创汇2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8%。在专业村中,经济总收入居前三位的是江苏、河北、山东,全国经济总收入500万以上的有34876个,占专业村总数76.4%,其中,经济总收入过亿元的有1569个,占专业村总数3.4%,主要分布在江苏、河北、山东等省份。

(三)主导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据农业部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资料,2008年种植业专业村主导产业基地面积8020万亩,比上年增长9.69%,居前三位的是黑龙江、河北、山东;牲畜饲养3889万头只(包括牛、猪、羊,不包括兔类),比上年下降7.52%;禽类饲养专业村养殖禽类19.88亿只,比上年增长72.8%。专业乡镇种植业基地面积达到7579.24万亩,比上年增长4.70%;牲畜饲养量为1683.57万头只,比上年增长14.0%。

(四)从业人员不断增加

据农业部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资料,专业村农户数2096万户,比上年增长6.09%,占全国农户总数8.3%;专业村从业人员4883.88万人,比上年增长5.77%,占乡村从业人员总数9.7%。2008年全国专业村主导产业从业人员3280.57万人,占专业村从业人员总数67.17%,比上年增加4.54%,其中种植业从业人员2273.97万人,比去年增加4.88%,畜牧业从业人员466.79万人,比去年增加6.33%,水产业、林业和其他农业变化不大。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村就地吸收就业人员2980.7万人,其中,劳动密集型的蔬菜产业专业村吸收就业人员851.63万人。

(五)专业村农民收入明显增长

据农业部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资料,2008年全国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683元,比上年增长11.76%,高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9.4%,其中,全国专业村中高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省市有:天津、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等。主导产业从业农户人均纯收入6245.7元,比上年增长9.4%,高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1.2%。在种养专业村中,效益较好的产业是花卉、水产、蔬菜、水果、畜牧,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403.9、7095.07、5813.5、5489.4、5423.5元,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高出55.5%、49.0%、22.1%、15.3%、13.9%。专业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574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7%,其中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661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8.9%。

二、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覆盖领域不断拓宽,总体规模稳中有增

“一村一品”由过去以种植业为主向种植业、养殖业、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运销等涉农服务业及非农产业并举转变,覆盖的产业领域不断拓宽。2008年,全国45650个专业村,其中种植业专业村中,主导产品包括为粮食、油料、棉麻、糖料、烟叶、药材、蔬菜瓜果、花卉、茶叶、蚕桑、水果及热带作物等12个产业;养殖业专业村包括养牛、养猪、养羊、养兔、养鸡、养鸭及特色动物喂养7个产业;水产专业村中包括养鱼、养虾、养贝、养藻等;此外还包括木材竹子、农产品加工运销、休闲农业等涉农服务专业村,以及各类非农产业专业村。各地各级部门多方面引入资金,壮大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实现规模化生产。比较2006-2008年全国专业村种植业生产基地建设情况可知,种植业生产基地三年分别为6764.66万亩、7311.95万亩、8020.64万亩,2007较2006年增长8.09%,2008年较2007年增长9.69%(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种植业所包含的14个种类的变化,基本实现了稳中有升的趋势。

(二)地域特色日渐明显,产业优势更加突出

各地因地制宜,依托资源禀赋,开发出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产品,并不断发展壮大。如陕西省已基本形成了以奶畜、秦川牛、强筋小麦、特色蔬菜、猕猴桃为主的关中农业产业带,以苹果、奶山羊、设施蔬菜为主的渭北农业产业带,以名优杂粮、白绒山羊、大红枣为主的陕北农业产业带,以中药材、瘦肉型猪、桑蚕、茶叶、食用菌、“双低”油菜为主的陕南特色产业带。各地从实际出发,坚持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连成片,加快了特色产业的发展,产业优势更加突出。

(三)产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突出

各地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带动了“一村一品”组织化程度的提高。2008年,在主导产品销售中,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渠道的销售额达4366.04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占主导产品销售总收入71.82%。图2反映出2006-2008年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渠道的销售比例呈逐年增大趋势。各地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一村一品”的发展动力。如2008年山东省生产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有6937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450家。浙江省以“强龙兴农示范”工程为抓手,重点扶持带动力强的省级以上骨干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特别是实行“订单”和“二次返利”促进订单农业发展,2008年全省已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13家,带动农户50.67万户。

(四)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品牌培育初见成效

各地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2008年“一村一品”专业村中,主导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村分别达12519、5310和1911个,分别比上年增长3.6%、14.8%和20.64%,分别占专业村总数27.42%、11.63%和4.2%。专业村主导产品获得“三品”认证比例较高的是茶叶、蔬菜、水果、油料、粮食等。各地注重培育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2008年,有注册商标的专业村11898个,比上年增长8.6%,占专业村总数26.1%;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的专业村4300个,比上年增长8.2%,占专业村总数9.4%;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专业村3708个,比上年增长11.7%,占专业村总数8.1%。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的专业乡镇691个,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466个,分别比上年增加1.77%和11.22%。

(五)模式推广更加有效,发展机制不断创新

各地在对“一村一品”发展模式进行探索总结基础上,对各种发展模式进行推广,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如以山东诸城外贸集团公司为代表的肉鸡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养殖场+农户”等形式,带动15万户农民从事肉鸡养殖,鸡肉出口额占全省出口额3/4,占全国1/4,目前潍坊市肉鸡养殖和加工企业发展到200多家。各地对“一村一品”发展机制不断创新,着力解决“一村一品”在市场、技术、信贷上的发展难题。山东省通过引导开展村企互动,有效地促进专业村与龙头企业资源及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一村一品”发展进入“企业多环节投入、农村全方位配合”的新境界。江西省通过组织银企合作,破解融资难题,省政府组织了9家在赣金融机构与63家“一村一品”龙头企业签订了银企合作协议,协议贷款金额23亿元,以解决“一村一品”发展的资金需求。

三、我国“一村一品”发展趋势判断

(一)产业布局向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各地充分依托自身的传统特色和资源优势,从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入手,选择特色资源作为重点开发和培育的对象。一些典型省份,如陕西、江西、山东、浙江等省,制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将发展“一村一品”与优势产业带的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一村一品”向优势产业带集聚。产业集群有利于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节约成本,实现资源集约化;有利于推进技术创新,实现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开拓市场,降低市场风险;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科学布局,构筑优势产业集群是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应借鉴典型地区的经验,利用各自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形成“一乡一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多乡一品”、“多镇一业”或“多村一品”的区域性优势产业布局。

(二)主导产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各地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和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一村一品”经营,实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形成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方面,延伸主导农产品的产业链可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问题,把规模化的基地建设作为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延伸主导农产品的产业链可以发展连片集中的专业化、集约化种养基地,为龙头企业提供安全、有机的原材料,有助于提高产品品质。现有数据表明,我国“一村一品”产业化水平已达到一定规模,今后要把培育龙头企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一村一品”的发展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三)以设施农业促高效产业发展

在“一村一品”发展中推广设施农业是促进“一村一品”产业增效的必然趋势。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设施农业与本国的优势特色产品相结合,是发展高效农业的有效途径。浙江省金华市引进以色列先进技术,建成设施葡萄优质栽培示范基地,实现节水50%以上,节肥30%以上,促进带动当地葡萄种植户采用先进设施技术积极性,使产品品质与效益得到全面提升。山东寿光是“全国设施农业示范基地”,近年来把发展日光温室蔬菜大棚作为立足点,大力推广节水滴灌先进技术,目前已采用滴灌设施的日光温室达到了5万多个。据统计,目前我国塑料大棚已达到3100万亩,各类畜牧养殖小区4万多个,设施渔业养殖水体近5000万米,设施农业的区域辐射面积将进一步扩大,将从目前的华北、东北和沿海地区向西北地区和一些欠发达地区辐射。

(四)产品标准化与经营品牌化发展

我国“一村一品”规模较小、分布分散,标准化与品牌化是未来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主导产业产品质量档次及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有力抓手,是今后发展道路的必然趋势。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再加上国际绿色壁垒保护,一些国家及国际组织纷纷提高进口农产品的门槛,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严峻形势。目前各地在“一村一品”具体运作中,一方面是抓产品标准化,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快国家、行业、地方三级农业标准的制定,扩大标准化实施范围,组织创建标准化示范区,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另一方面各地注重品牌建设与保护,并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注重培育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

(五)经营模式呈现创新性、多样化发展

各地“一村一品”将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多种经营模式,衍生出多部门推进、多主体参与、多类型组建、多模式发展的良好态势,形成“一村一品”创新型、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如江西省南昌市探索推出了“一村一品”的四种经营模式:以南昌县冈上镇东坛村为代表的“能人带动型”,借助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和带头人带动全村致富;以汪氏蜜蜂园有限公司单位代表的“龙头企业带动型”,推行“公司+基地+中介+蜂农”的新型经营运行模式,带动1万多农户从事蜂业生产;以南昌市大型主导产业和基地为基础的“基地带动型”,催生了全市区域性的特色产业格局;以发展建立“民办、民营、民受益”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专业合作社带动型”,为农民提供技术和销售服务。

(六)资金投入多元化发展

“一村一品”的发展仅靠国家财政投资是远远不够的,要切实发挥政策和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支撑,以“三资”投入为主体,是我国“一村一品”投融资模式的发展趋势。农村信用社要优先将“一村一品”专业村列入小额信贷示范村,促进共同发展。要扩大农业保险的范围,探索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有机结合的路子,有效化解经营风险。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以优良项目、优势资源、优惠政策引导农民、企业、外资等多元投资主体参与“一村一品”建设。吸收利用外资、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加快提高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竞争力,实现招商引资渠道多样化和投资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孔祥智,李圣军.发展“一村一品”经济:背景、内容与原则[J].贵州社会科学,2008(2).

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R].2009.

3、秦富,卢向虎等.“一村一品”与现代农业组织[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8(1).

4、谢科进.“一村一品”与农业竞争力的提升[J].唯实,2008(8-9).

5、万宝瑞.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J].北京农业,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