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第1篇

一、引导想象力培养发散性思维

想象力是发散性思维的基础。想象往往是大胆的,没有太多约束的。然而,想象又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延伸和发散。于是,想象力丰富的人遇事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想法。他们懂得摆脱眼前亦真亦假的现实,在自己的思维空间里将事物或者事件完整体现。虽说想象出来的东西常常脱离现实,但是它们往往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小学生的思维缺乏很多诸如严谨性、发散性和创造性等等素质,但是他们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如能正确引导他们的想象力,那么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将成为他们思维的最坚固的基石。

例如,最近网上传的很火的一道小学奥数题,如图。题目是问如何画一条直线把下面的图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不可能的,要用一条直线把一个五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怎么可能做得到!于是,我拿到班里问问我的学生。学生思考一段时间,有人回答说:“这怎么可能啊,我们都知道五边形可以被两条直线分成三个三角形,一条直线只能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啊。”从基础和常理来说,这样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只是,缺乏想象力很难发现其中的关键点,也不能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于是,我慢慢道出问题的关键,“其实这道题并不难,如果你们把那条直线想象成可以随意变细变粗的金箍棒,盖住其中不相邻的三个角那就成了。”话音刚落,下面是学生恍然大悟的唏嘘声。我接着说,“我们平时是很有想象力的,这道题是告诉我们要大胆的把想象力运用到学习当中,让它为学习服务。这样才能提升我们的思维素质。”

二、挖掘创造力促进发散性思维

创造力可以说是思维发散的催化剂,它可以很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思考方向逐步扩大,让学生懂得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是发散思维的关键所在。很多老师都知道创造力对于促进发散性思维的重大意义,只是他们在具体操作的时候难免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得整个过程停滞不前或者效果并不如理想中的那样好。于是,学生的创造力始终得不到很好的挖掘。这就要求我们去积极探索出更加适合的方式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把握好和学生相处的每一个课堂。

例如,我经常会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两张张图片,然后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为方便说明,我以比较简单的在黑板上画出的图形为例,如图。刚开始我都会问一些简单地问题,诸如图片都有什么图形,能想到什么之类的问题。问这些问题是提醒学生进行观察,让他们对画面内容有更多思考空间。接着我让他们思考一段时间然后自己根据图片内容出一道数学题,但是答案自己不一定要会。这样可以更大程度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有学生在黑板上标明“甲、乙”后出了这么一道题,“甲的速度是每秒6个单位,乙是每秒8个单位。在圆上,甲和乙相距12个单位且圆的周长是40,问多久后两者相遇。”其实这个图形(原图中没有“甲”和“乙”)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很多学生都会从行程的角度去设置问题。但是从问题的设置上我们会发现它们的数学水平和创造力。这道题有非常多种情况,甲和乙的行走方向是不定的,要分开讨论。学生能设计出这样的题目足见他思维的创造性是很强的。

三、整合分析力完善发散性思维

没有逻辑的思维是散乱的,难以形成随时利用的资本。因而,发散性的思维需要逻辑的分析力加以完善。分析力注重逻辑性,但并不是给发散性思维上枷锁,而是将散乱的思维梳理、整合,使思维有更多的发散空间。小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很是欠缺,从他们的言语和解题思路、步骤中不难发现他们很少有人能做到“三思而后行”。他们没有体统的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只凭自己信手得来的"灵感"说话或者解题。因此,教师应渐渐教会学生系统的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有进一步的发散。

为方便说明,我们就以上面第一点提到的例子为例。关于那道题,我向学生分析道,“分析这道题的方向有很多。我们都知道,一条直线可以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那么我们会想,如果这个五边形的两个点很相近,相近到变成一个点就好了。于是我们很容易大胆想到所画的这条直线要很粗。简化一下分析就是,一条直线可以将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两个相距很近的点慢慢看成一个点一条线可以经过一个点同样可以经过两个并排的点这条直线很粗。你们还能从其它角度分析吗?”一段之间之后有学生回答,“先画两条线把它分成三个三角形,而题目要求的是两个三角形、一条直线。从图中我们很容易想出把中间的三角形看成直线的方法将这幅图分成两个三角形。”学生能从这个角度去分析是很不错的,想法即大胆又具有创造力。

小学生长期接触和处理的都是一些常规的问题,这些问题无形中渐渐扼制了他们活跃的、大胆的思维。因而,教师要从平时入手,尽量以开放的教学方式,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从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分析力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发散性思维体系。

【参考文献】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结构游戏;发散思维;培养策略

一、在幼儿期通过结构游戏培养其发散性思维的可行性

1.从幼儿期创造思维特点来看,国内外心理学家领域对幼儿创造思维的测试表明,幼儿期有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四至四岁半幼儿创造思维有较大的提高,五岁时达到了顶峰。在这期间学习和教育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另一研究儿童的各种游戏对在各年龄所占的比重的结论是:建造游戏的比例在五岁时达到顶峰,可以说五岁儿童喜欢玩拼版、插塑、积木等,是他们创造思维发展所需要的;他们追求创造、塑造各种物体形象的意愿和表现是突出的。

2.在幼儿园的各类游戏中,结构游戏占有一定的地位,幼儿几乎天天都要玩结构游戏。结构游戏本身是一种创造性游戏。因为结构玩具是一种素材玩具,结构游戏的活动方式是造型结构,作为素材的结构玩具是由各种无形象主义的结构元件组成的,这种结构元件只有在构造活动中才能产生千变万化的形象,所以结构玩具和活动方式的特点,使结构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创造、想象的广阔天地。美国心理学家帕普拉和罗斯对游戏材料进行了研究,认为有复合型和发散型之分。复合型的游戏材料只有一种答案、一种结果是正确的、发散型的材料则可有不同的答案和结果。用后者做游戏、儿童会产生更多的探究行为。而这些探究行为和发散性思维是正相关。有的心理学家把发散性材料称之为低结构的,认为活动方法限制越少的的玩具、越有助于儿童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的发展。

二、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1.以认识结构材料的各种性能、用途为发散点,来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结构游戏是靠玩具材料引起和支持的,是开展结构游戏的物质基础。然而幼儿的游戏材料不应全由老师提供现成的,实际上可在幼儿认识一两种(类)的材料的基础上,让他们根据自己已获得的经验进行放射性联想、自己去寻求、挖掘一些自然品、废旧品、来不断补充游戏材料,这样可使幼儿产生新鲜感、产生新的探究行为,将游戏活动不断推进。比如,当幼儿认识了一般的积木并可进行简单的构造活动时,教师可用各种纸盒做空心积木进行游戏,并引导幼儿讨论、思考寻求类似的材料来游戏。这样幼儿便会联想到可用各种小药盒、各类小包装盒、瓶盖等,来玩结构游戏。这类活动可进行多次,以便激发幼儿更多的经验,认识。比如,可以引导幼儿用火柴棒拼图;联想到用牙签、冰棒棍、塑料管、曲别针、麦秆等拼图;引导幼儿用从商店买来的几何拼版做拼版游戏,联想到用糖纸、硬纸板,布帖纸板等做拼版游戏。

2.以探究结构游戏方法和活动方式为发散点,来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结构游戏是一种造型艺术活动,一个小小的结构元件只有通过孩子们排列、连接、拼搭等构造活动,才能产生千变万化的造型。所以说,幼儿占有了游戏材料,并不等于进行游戏,重要的是幼儿要探究各种游戏和活动方式方法,通过自己的动作作用于游戏材料、玩具才具有表现力、可玩性。归根到底、千变万化的结构造型, 来自于千变万化的游戏方法和活动方式,最终是受求异性的发散性思维活动支配的。因此,要在结构游戏中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就要牢牢把握住引导幼儿探究游戏的方法和活动方式这一环。

(1)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

结构游戏是以敏锐观察、创造思维为基础的。游蚯埃教师可用提问、建议、讨论方式引导幼儿多角度的观察同一物体。例如:一架脚踏琴,我们除了从正面观察它的结构,形状外,还可以从背面、侧面、侧角去观察,站在方位不同、看到物体某一面的形状也不同,经过多次实践,在以后的观察活动中,幼儿便可逐步的迁移和运用所获得的经验,即:对任何物体都可多角度的去观察。这样,就可使幼儿在在学习观察的方法中,对物体、事物获得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为结构游戏储存丰富的表象。

(2)从不同角度去反映物体形象

由于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得到的视觉映象不同,自然就诱发了幼儿在游戏中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某一物体的想法,便增强了他们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意识。也为他们加工、改造原有表象,产生新形象,唤起想象奠定了基础。例:某一幼儿用火柴拼出的椅子有正面的、背面的、侧面的、倒放在地上的、甚至是倒立的等。

3.以游玩内容为发散点、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1)以单个物体为原型、同中求异

幼儿的结构游戏一般都是由结构单个物体到复合物体以至有情节主题的造型。在幼儿建造一种物体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以此进行变式结构。比如:当幼儿会建造一种常见的小桥后,可引导他们自己在构思、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桥,再同中求异。这一活动可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并可构成不同层次的发散点。幼儿不拘一格,很乐于和别人比不同,体验创造成功的喜悦情感。

(2)从建造单个物体到结构主体游戏

当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建造出各种各样的物体后,教师可引导他们进行分类,合理布局,把毫无关系的单个造型连结成相互联系、相互衬托、相辅相成的有情节的主体结构游戏。例如:将幼儿拼搭、接插的各种动物放在一起,布置成一动物园。还可以使幼儿在建构一种物体后,有联想到与它有关系、有联系的其他物体,让他们在理解事物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维,开辟更多的创造渠道。

(3)用混合材料进行命题结构游戏

可以为幼儿提供各种积木、插塑、拼板、彩棒、纸盒、瓶盖等,让幼儿围绕一定的命题、分工、合作,共建造一座“公园”或“剧院”等等。在这种活动中,促使幼儿联想一些积累的信息并提取其中有用的信息去构思新的设想,探究更多的结构方法和不同的组合方式,来表现游戏主题、幼儿会表现得思路开扩,兴趣浓厚,积极主动,这有利于发展幼儿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

总之,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是幼儿创造力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我们广大教师必须认清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的重大意义,不断探索研究其新方法,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乔建中.现代心理学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第3篇

那么,在高三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呢?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强大的动力。它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智力的作用,使其感知力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而丧失兴趣则会导致部分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从而产生厌学的倾向,使得两极分化现象日渐严重。为了培养学生稳定、专一而持久的英语学习兴趣,首先,我们要向学生强调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目标,从而形成明确而有益的学习动机。其次,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对知识作深层次的思考。再次,教师应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安排富有趣味性和幽默感的教学内容,适当组织歌曲、游戏、小对话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提供创新的舞台。比如,在学习The important paper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这比老师读或让学生听效果更好,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增强活力。最后,教师本身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鼓励他们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开阔视野,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看待、分析和理解问题,而不墨守成规。

二、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民主、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身心愉悦,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才可能使学生思维敏捷,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创造。另外,教师要用爱感染每一位学生,及时洞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学生的不同想法,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拓展思维空间的前提。老师的关怀、信任和鼓励,都会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和动力,从而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形成乐思、善思、勤思和敢思的思维品质。

三、帮助学生运用猜测、联想和想象等方法发挥想象力

猜测必须建立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比如在上M9 Unit 4 Biblical idioms in English时,教师可以写一些习语让学生猜猜如:clean hands(廉洁);Where is John?(厕所在哪里?);How goes the enemy?(几点了?)这种简单的游戏既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促进学生展开想象。运用猜测、联想和想象等方法时,需在适当的外语教学环节中进行。如猜测和联想可较多用于词汇和故事体裁的课文教学;想象则常可用于角色转换的口语练习和外语写作活动中等。

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合作探究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有疑则问,挑战书本,沟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训练思维能力。教学中让学生合作探究,使用所学知识动手、动脑,合作表演,合作讨论,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更有利于发展创造力。在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讨论、学习,使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是训练拓宽思维的有效手段。

五、教师要开拓知识领域,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合理安排知识结构。在呈现新知识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采用有效的方法自然地导入新课。英语知识比较零散,高三教师必须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总结规律。对一些每年高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如同一动词和不同的介词、副词搭配,turn out,turn away,turn up,turn in等。不同动词和同一介词、副词搭配,如:take on,look on,insist on,put on等让学生展开联想、总结。对同一句话可以有好几种翻译。如:

时间很宝贵,我们不能浪费它。

(1)Time is precious,so we can’t waste it.

(2)Time is so precious that we can’t waste it.

(3)So precious is time that we can’t waste it.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第4篇

相比于语言而言,音乐可直接触发我们的情况,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及体验是其他语言艺术所替代不了的。因此,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过多的讲解反而不利于学生直接把握音乐,阻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是针对音乐欣赏教学。因此在对学生开展有关于音乐欣赏的课程时需要对教学方法的改善加以重视,并以此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散性进行培养。

1、音乐欣赏教学与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关系

音乐欣赏是指一种利用听觉来感受音乐作品当中美的意境的活动,其包含了一种独特而又复杂的心理活动,同时它还蕴含了一种抽像而又无法言喻的美学品格。所以要想真正欣赏音乐就需要听者发挥其发散性思维能力,才能真正体会音乐当中的美与意境,而在这其中,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水平又会直接影响到欣赏音乐的水平,甚至还会对培养音乐创造力产生一定影响。

在音乐欣赏当中,要发挥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不仅需要有形象方面的思维,而且还需要逻辑方面的思维[1]。对于音乐欣赏来说,发散性思维是基于聆听与感知而形成的,其以形象思维为引导,首先体会到的是音乐带给学生的感受,随着情感的升温,对于音乐的欣赏就会上升到理性阶段,而此时就需要有逻辑思维的加入。其次,在音乐欣赏当中所发挥的发散性思维要做到能收能放。在音乐欣赏当中,主要是通过乐声来刺激学生的情感体验,接着通过发挥大脑的想象及联想加工之后才能达到欣赏音乐的目的,音乐在每个学生当中才能产生不同的“音乐形象”。再次,在音乐欣赏当中,不仅需要发散性思维而且还少不了灵感思维。灵感思维是发散性思维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灵感来源于一瞬间,因此其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独创性等特征。但是发散性思维当中的灵感思维在关键时刻却能让音乐欣赏有着质的飞跃,超越音乐的范围而使学生能够从音乐欣赏当中受益。

2、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对策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2]。由于音乐欣赏是综合心理活动与思想能力的一种审美过程,而想象又是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所使用的重要方法,所以只有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教学过程里让他们的想象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散性培养与音乐欣赏水平的提升。

在音乐欣赏教学当中可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第一,要通过自然界的现象和声音帮助学生进行想象。比如说在欣赏《百鸟朝凤》时,我们可先让学生听听大自然或是公园里各种鸟叫的声音,然后再将音乐放出,这样学生就能在听的过程当中形成一种画面,让学生更能理解百鸟朝凤时的美妙。第二,通过标题来进行想象,比如说在听《牧童短笛》时,首先着眼标题,想想牧童、短笛、在河边,这本身就是一个很优美的画面,然后通过放送音乐来让学生产生联想达到欣赏音乐的目的。第三,利用“移情”来进行想象。欣赏音乐时若学生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来对音乐进行探索和揣摩,那么学生就会在融入自身情感的基础上产生想象。教师可通过“直接移情”或是“间接移情”的方法来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写作时的背景,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音乐当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四,要利用节拍来进行想象。音乐的节拍及速度可体现音乐的律动及其所包含的情绪,节拍、速度较快可反映一种高亢、激昂的情绪,而节拍、速度较慢则反映了一种低沉、消极的情绪,这些也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出发点。在进行音乐欣赏的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放送一段旋律起伏较大或是两段节拍快慢不同的音乐来让学生体会音乐中所包含的情绪,同时也让学生发挥其想象能力,培养了其发散性思维能力。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在整个音乐欣赏教学当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就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整个过程当中只起引导作用而没有过多的讲解。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其更多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发散思维;创新能力;教学案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发散思维水平决定一个人的创造力,所以有必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早已得到广泛的关注,但以前主要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借助例题进行发散思维辅导,例如文献1-4。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站在教师与学生双重身份的独特视角,走进真实的课堂给出一个培养学生数学发散思维的具体案例,并对案例中的方法进行了总结。

一、数学发散思维的概念及其特点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过的,去找别人没找到的方法,从而提出新问题、发现新思路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在方向上具有逆向性、侧向性和多向性,在内容上具有变通性和开放性。它对推广原来的问题、引出已学过的知识、发现新的方法等具有积极的作用。发散思维的特点:(1)流畅性 。流畅性就是思维的顺利展开。表现为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成尽可能多的思维观念;能较快地适应、消化新的思想概念;能机智地处理思维断路,及时改变思维方向,使思维不会只沿着一条路走从而保证思维畅通。 流畅性表现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点。 (2)变通性。变通性就是克服思维定势,即打破人们头脑中僵化的思维框架,从不同的角度按照新的方向来思考问题。 变通性需要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等方法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扩散,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变通性表现的是发散思维的多样性。 (3)独特性 。独特性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做出标新立异的构思和不同寻常的创新,提出不同于一般的新颖的想法。独特性强调人的个性,这不仅关系科学的发现,还在于使人有创意的生活。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形式。

二、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

由于课堂教学进程与学生的接受和反应能力密切相关,具有很大的变通性,为了有效克服学生的各种思维障碍,我们必须认真探究其根源,增强预见性和针对性,切实加深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断优化疏导,对症下药。案例分析只是一种特殊情形的展开,无法解决普遍的实际问题,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对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进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每个课堂上学生的发散思维都能得到合理地锻炼,数学思维也得到了最佳的发展。

1、培养发散思维的一般方法

学生兴趣开发――教师通过挖掘数学学科自身的认知价值和特有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并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问题情境引导――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包含尽可能多层次的数学知识,以其为发散点,设想它的多种解法。由易到难,分解问题,让学生轻松到达知识彼岸;提出一个情景问题,尽可能改变问题的条件或结论,充分联想,相互类比,让学生主动变换思维角度或路径,进行发散思维。

教学方法多样――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自学辅导法及其他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优点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结构,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板书教学虽能条理展示推理证明的思维过程但易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特别是图形无法很好的呈现,引入多媒体教学技术优化了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教师通过计算机平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逐步进行抽象。图形准确直观的展示,更为学生创建了空间想象的情景,有利于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教学知识发散――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地思考所学到的知识。发现各个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迁移解决问题。例如,从某公式出发,对公式进行变形、综合,通过思维发散尽可能得到更多的公式;尝试对公式进行正用、逆用、变用、巧用,构造出运用公式的各种可能性。

2、其他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

(1)联想法。联想表现为当人看到某一事物是立刻在头脑中出现与之关联的另一事物。联想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让思维在多向展开的过程中充分发散,从而闪烁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指导学生联想,主要通过示范讲解和集体讨论,使学生能够在思维过程中多向发散,尽可能多的找到多种解决方法,大可不必要求学生的结论必须是正确的。

(2)巧用猜想法。在我们周围很多人只要听到“数学”这两个字就想到计算与证明,他们不知道数学有趣在那里。猜想是数学中最有趣的游戏,例如著名的四色猜想,经过了一百多年才得到证明,这一猜想的提出使很多新的数学理论随之产生,特别是刺激了拓扑学与图论的发展。教学必须为发明做准备,至少应该鼓励做一点发明的尝试。因此,教师因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

(3)迁移法。迁移是旧知识、旧经验在新情境中的具体运用,是已有知识的发展,由于迁移可以纵横展开、多向进行,所以迁移也是引导思维发散的根本途径,强化发散思维的指导,也要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迁移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把思维的过程暴露给学生,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会想到这样解,学生就能在比较中领悟迁移的方法。

(4)启发法。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因此教学中提问显得很关键。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能使学生对知识的形成和产生过程有一种亲历感,这个过程的完成需要教师的启发。孔子提出:“不悱不启,不愤不发”,指出启发时机和程度的把握,突出体现了教学的艺术性。发散思维富于创造性,能够提供大量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但是单靠发散思维还不能完成数学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发散思维产生的思维成果必须加以证明,只有经过验证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数学的东西。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发散思维也要注重收敛思维,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其一。

总之,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还有待于大家积极探索,努力实践。

参考文献:

[1]胡卫平,科学思维培养学[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8)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新课程标准高中数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