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神文化匮乏的表现

精神文化匮乏的表现

精神文化匮乏的表现

精神文化匮乏的表现范文第1篇

新中国以来意识形态倡导的计划经济,平均主义,切断了人们发财致富的通道;抑制了人们占有物质财富的欲望和梦想。正是在80年代的经济改革之后,中国政府加快了市场经济改革的步伐,从而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结构,文化氛围,激励机制。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把人们抛入对贫穷和匮乏的自我意识中,激发了人们对物资和财富和金钱的欲望,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欲求方向。由于经济发展而产生改变的大众文化不断创造出生产欲望的主体和对象,比如在广告这种大众文化中,广告人精心策划包装的商品形象,在根本上是要告知消费者:你是否拥有这种商品,直接关系到你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等级,品味的高低优劣等重大问题,从而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激发人们对它的占有欲,使你意识到你的贫穷和匮乏,从而从根本上质疑你的生存价值。9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的消费文化、商业文化成功地营造了这样一种文化氛围,那就使没钱的人觉得需要钱,有钱的人觉得需要更多的钱,让人们永远处在匮乏和欲望不断扩大膨胀的状态中。

而1989年后大众文化中以精神享受为主要目的的文化艺术:比如流行歌曲,电影电视还有传媒上的各种娱乐节目的兴起和泛滥,则在生产享乐娱乐的主体方面费尽了心机。消费文化通过占有大众所有时间和空间,改变大众的生理和精神欲求方向和方式,成功地完成了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艳俗艺术”对民间资源的采伐挪用,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怀疑它的艺术价值存在的危机和合理性,正是通过这种应用,显示了中国作为一个长期封闭的农业社会在开放时代亦难摆脱农民特点的本质:“艳俗艺术”是中国现实主义的一种扭曲,从反映的内容来看,大多数是现实生活内容的直接模仿或抄写,它具有一种通俗的具象语言。

在“艳俗艺术”中很多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性元素中,萝卜白菜是一个很重要的象征,萝卜白菜可以从几个方面表达“艳俗艺术”的艺术思想和观念:萝卜白菜作为一种农作物,几乎没有任何外在的意识形态的含义,这样和政治波普拉开了距离,而且象征了“艳俗艺术”所提出的在经济发展下所产生的农民审美情趣。而且造成了通俗,平淡,无聊等文化语境。同样重要的象征元素还有:美女海报,人民币,股票,聚宝盆,方便面等来反映经济发展与消费给大众带来的精神刺激。

精神文化匮乏的表现范文第2篇

摘 要: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中,观念不同会导致文化上的差异。人的经济行为受着宗教思想的影响也会有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本文通过对原始丰裕经济、仪式经济和匮乏经济三个概念的解释,从现代经济人类学的角度来比较这三种经济模式存在的现实意义,并对其内在的联系作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原始;丰裕;仪式;消遣;经济

一、三种经济形式的概念

1.原始丰裕经济

费孝通在《乡土重建》中也提到过“丰裕经济”这个概念,它是跟“匮乏经济”相对应的。在这里我要提的是萨林斯关于新石器时代的“丰裕经济”,并非我们今天所讲的资本主义工业处境中的“丰裕经济”。①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经济的丰裕程度肯定是跟大量物质的满足程度成正比的。在一个丰裕的社会中,所有人的物质需求都应该能轻易得到满足。但是在狩猎采集者们生活的这样一个物资贫乏的社会,他们的“丰裕生活“显然不符合现代人的评审标准,但萨林斯仍然肯定了他们的丰裕,狩猎者可以摆脱市场稀缺性的桎梏,所以他们的经济目的与我们相比,更倾向于吃光用光,一身清爽。②

2.仪式经济

这是有关于宗教仪式的另一种独特的经济形式。田汝康先生在《芒市边民的摆》中通过对云南芒市那目寨的田野调查,向我们描述了傣族人的宗教仪式活动,尤其详细描述了“摆”对于摆夷人经济生活的重要影响。“摆”是傣族人所独有的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活动,它贯穿于傣族人的经济生活中,甚至与傣族人的整个生活都息息相关。可以说,傣族人的经济行为是靠“做摆”的信念来支撑的。

3.匮乏经济

费孝通在《乡土重建》中提到了“匮乏经济”。费孝通形容中国传统经济环境的特性之一是“匮乏经济”,这个概念跟工业环境的“丰裕经济”是相对应的。费孝通指出在这里所说的匮乏,并不单指生活程度的低下,而是偏重于经济结构的本质。匮乏经济不但是生活程度低,而且没有发展的机会,物质基础被限制了;在这种经济形式中所养成的基本态度是“知足”。③

二、不同经济形式的现实意义

1.“丰裕经济”下现代人的困惑与反思

狩猎采集者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使得现代人,尤其是带有强烈优越感的西方人对狩猎―采集经济提出了较低的评价。这种评价是用资产阶级的欲望与旧石器时代的工具这种不相称的标准,来贸然判定石器时代的人们生活于无望的境遇。今天许多的证据可以说明狩猎采集者活得没我们那么辛苦。他们每人每年白天睡觉的时间量要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社会。人们不努力工作,每人每天用于获取和备置食物的时间平均长度是4~5个小时。更重要的是,他们不连续工作,一旦人们获得了眼下足够的食物,就停止工作,留下充足的闲暇时间,而今天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呢?据说,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类,每夜在饥饿中入睡。而在旧石器时代,这一比例可要小得多了,相比之下,这才是饥饿的时代。或许我们应该说饥饿人口总量相应并绝对地随文化进化而增长。

狩猎者们可以说是最原始的文化建构者。现代经济已经无孔不入地钻入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狩猎者们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丰裕经济”在于物质与精神的“双赢”,二者互为结果和条件。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也许很少有人会身体力行地去追求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虽然他们的生计与其他社会的生产同样明确,但我们面对的是一种具有特定而有限目标的经济,我们每天努力工作、少吃、少睡也是为了给自己积累一定的财富,比如房子、车、或是去旅游等等。

2.“摆”在摆夷社区的社会功能

做摆平衡了摆夷社区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当一个社会贫富差距极大的时候,会引发很多的社会问题,比如偷窃、抢劫、杀人等。“摆”让摆夷人找到了一条消耗财物的途径,它让全村人甚至外村人共同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分享做摆人的劳动成果,平衡了人与人之间的妒忌、报复心理,是摆夷社区向着良性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一种经济行为总是与其宗教思想分不开的,做摆与经济的联系实则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做摆让我们看到了摆夷人契而不舍地追求平等的愿望。中国自奴隶社会开始就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在中国的历史上,商人一直是处在社会的最底层的,也因此,中国变成了一个担任公务员比商人拥有更多社会地位和更高利益的国家。在摆夷社区里,土司是拥有最高社会地位的人。在特殊节日或者收获季节,人们都要去朝贡他,一般人要亲眼见土司一面是何等的困难。但做摆却让人们有了平衡社会关系的机会,当摆夷做摆的时候,上至“日理万机”的土司,下至小贩走卒,都要前来向主人道贺。别人对于主人的尊敬,不是想从他那得到什么好处,更不是畏惧他的权利,他所得到的尊敬是人们对于社会本体的尊敬,这超出了人世间计算厉害的崇拜。

3.“匮乏经济”的现代表述

中国的自然环境使得农民被束缚在一亩三分地上,每天只能靠着在土地上刨食过日子。在农忙时期,短时间内要完成某项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这就要求在各地都要储备大量的劳力,但一到农闲时期,大量的劳动力闲下来,农田不但得报酬所费的劳力本身,而且还要担负培养和储备这些劳力的费用。土地所需的劳力应该是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而改变的,当农业工具有所应用势必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但在中国,这一切只能是一种恶性循环。在农忙时利用的劳动力,在农闲时就显出了多余,这么多过剩的劳力靠谁养活?他们势必得寻找另外的机会去出卖劳力,人多事少,大量劳动力的闲置使得劳力贬值,相比起农业工具的开发利用,人们更愿意雇用便宜的劳动力。这也可以说明在一个劳力充斥的环境中去讲节省劳力的技术,是件徒劳无功的事。不进步的技术限制了进步的技术,结果是技术的停顿,技术停顿和匮乏经济互为因果,一直维持了中国的几千年的社会。中国人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所提倡的这一套知足、安分、克己的价值观念也正是与传统的匮乏经济相配合的,共同维持着这个技术停顿,社会静止的局面。

三、三种经济形式的内在联系

匮乏经济跟丰裕经济、仪式经济不同的是,“匮乏经济”建立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础上,它是一个很宏观的概念,与传统的中国经济环境想匹配。萨林斯的“丰裕经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直接结果,这种经济形式是狩猎采集者们的一种无意识行为,是人类学家在对石器时代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考量下总结出来的,在概念上,它更接近于“匮乏经济”,都是对一个社会的整体性描述。田汝康的“仪式经济”则是人有意识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它的直接受益者也是行为人,“仪式经济”是人有目的的行为参与,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和其特定的社会功能。这三种经济形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无论是原始人,少数民族还是现代人,其经济行为都跟宗教思想有关,虽然生活在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没有一套共同认知的思想和文化体系,也没有受过任何的高等教育,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价值观,价值观念限制着个人在行为上的选择,大体上来说,人类的行为是被团体文化所决定的,相同的价值观让他们在行为上有着很强的一致性。

石器时代的人们把食物和水都看成是大家共有的,只要有需要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获取,对财产他们没有占有欲,因此他们得以生活在一个祥和的社会中。从“仪式经济”中可以看出摆夷人的宗教仪式活动受宗教思想的影响很深,他们所要的是一种永生的信仰和来世的希望。这种希望与信仰成为了一般人生活的目标,指示了一般人生活应有的态度。相比较“匮乏经济”而言,“丰裕经济”和“仪式经济”都是人类经济行为积极的一面。“匮乏经济”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儒家思想所影响的,在旧中国很多人家的大门上都可以看到“知足常乐”四字,虽然知足是达到快乐的手段,但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就真的快乐吗?知足的态度使得他们并不能欣赏进步的价值,尤其是一种不说明目的的“进步”。匮乏经济是人类经济行为的消极表现,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或许中国不应该一味地照着工业社会“丰裕经济”的道路前行,但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在观念上不应该再拘泥于条条框框内,虽然传统社会曾经给予若干人生活的幸福或乐趣,但也不要对传统有过多盲目的留恋。不论是好是坏,这传统的局面已经去了。最主要的理由是处境已变。在一个已经工业化了的西洋的旁边,绝对没有保持匮乏经济在东方的可能。或许对于今天的人类文明建设,我们可以从原始人的丰裕经济和摆夷人的仪式经济中得到一些启发。

四、结语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很多人来说,他们可能还会把新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者和云南摆夷人看成是“野蛮人”,从而不愿意去过多地了解他们的现实生活。但是人类社会是复杂的、多样性的;又是多变的、富于创造性的,它绝不是只有单一文化背景和有限知识、经验的研究者能够想象和包容得了的。从狩猎采集者和摆夷人的生活,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们对这个社会、对别人的宽容和关爱。我们的国家发展到今天,有了很大的改变,可唯一在退步的是一种人文素养,这个社会越来越冷漠,人与人之间距离越来越远。我们一直在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虽然现代政治和教育设施让更多人受到了高等教育,但社会救济的结果却只能使一些弱者少受些苦痛,教育的选择也只是加深了淘汰弱者的功能,现代民主政治所做到的恐怕也只是给弱者一点心理安慰,让他们有投票选举权,并且让弱者自信是他们的选票产生了政府,而现代人在政治中获得的安慰远不如摆夷在摆中所获得的安慰来得大,因为摆夷社区确是因为摆的存在而将一切天然人为的不平等弄得有个平等的信念。

注释:

①费孝通《乡土重建》。

②选自马歇尔・萨林斯《石器时代经济学》第一章。

③《费孝通文集》第四卷,乡土重建P302

参考文献:

[1] 马歇尔・萨林斯.石器时代经济学[M].三联书店,2009.

[2] 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3]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四卷.乡土重建[M].群言出版社,1999.

[4]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精神文化匮乏的表现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消费文化;后现代;电影;文化反思

在影片《大腕》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关于消费主义社会的寓言,而这则本身就已经充满各种暧昧和矛盾的后现代神话又被更多的芜杂而模糊的修饰所遮蔽所阐释(而这种阐释有可能会让观者更加严重地偏离真实)。冯小刚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作为一名商业导演在这个意义匮乏的时代所感觉到的拘束和对这种拘束的反抗冲动,更把这种现状和情绪延伸到了一个深具普遍意义的层面。虽然这种发散式的延伸未必是合理的,不过,作为大陆商业电影的领军人物之一,冯小刚的探索可以视为在书写一部犹如《双面北野武》一般的反观之作,一部“关于自己的电影”。

一、精神之困

但在我们怀有莫大善意地将这部电影作为导演“我把青春献给你”式的真诚自况之前,首先要了解的是,这是一部由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和彼时刚刚在全球成功发行华语电影《卧虎藏龙》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联合出品的合资影片。①那么,在一切文化的、艺术的、思想的逻辑之前,它必须首先遵循的是资本的逻辑,具体地说,是跨国资本的逻辑。最直白的表述就是,那个代表全知全能的,有着崇高“境界”的幕后智者、伟大导演,他是一名美国人。

于是由洋大腕Donald Sutherland所扮演的泰勒这个角色显然是导演理想化的自况,然而这种自况在现实中却常以尤优式的小人物面目出现,这既是一种赢得所谓草根阶层观众的策略,也是冯小刚所乐于摆出的姿态。可在小人物的表象下,冯小刚及其皇城根下的同伴却始终拥有着一种隐于表象之下的精神优越感。正是这种优越感让他头脑中的英雄情结始终挥之不去,于是我们看到“像魔鬼,但有时也像天使”的尤优放弃眼前利益而去维护知识产权。这些最终流为表面的描摹却反映出冯氏的潜意识:对于主流和崇高,他既表现出足够的不屑和嘲讽,又在内心深处有着深深的认同与艳羡。

(一)泰勒――彷徨中的转身

在冯小刚构筑的英雄故事中,在精神领域的追求使泰勒成为一个“被上帝放逐的人”,他一个人在孤独的世界中探索,成为所谓现代社会中的知识良心的代表。在片中,他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全知全能者”的符号,被装饰在这个惯例的“小人物有大智慧”的故事结构之中。

在影片的开头,国际大导演泰勒“因为无法获得灵感而停止拍摄”,象征了在当代文化环境中,文化生产者所普遍面临的匮乏现状――由于此前的各轮反崇高运动中对主流价值过多的消解,而导致内容的无以为继。而当曾经的文化战将们面对自己的那些“陈腐的过去”,那些被过分阐释而抽空了的价值,虽然感到了颠覆的必要,却不再能找到颠覆的武器。

于是惟一的道路在身后展开:否定过去的否定,重新拾回一些价值的碎片。在影片中,这种回溯行动的表现就是泰勒重拍《末代皇帝》(修正过去的西方/窥视视角,且“重拍”这种行为本身就意味着否定),并问道于尤优――所谓真正中国人的代表。

同时,资本作为现代社会驱动的主要因素决定着他的行动范围和行动方向。假如有越“雷池”的念头,他就“必须死”。正如文化批评家解玺璋所言,他的“死” 是其与资本发生冲突后的一种选择,有其必然性。②

(二)尤优――匮乏的大多数

尤优在片中的职能则是充当中国当下群体精神的符号,集下岗、没钱、离婚,唯利是图又有种隐藏颇深的义气与血性等所谓北京爷们特征于一身。是冯小刚的居高临下的精英观念中的典型的当代都市平民,混沌的大多数。尤优还代表着现世中的另一种更为普遍而急迫的匮乏――“no woman,no money,我的一生才是悲剧的。”自然,无法指望处于这种基本匮乏和焦虑中的“大多数”给予在精神的匮乏中孤独中求索的泰勒太大的支持,这是他所面临的另一重困局。

然而他所面临的资本世界,和文化逐渐荒漠化的现状,则逼迫他必须做出对自我对周遭文化环境的超越,否则他和他的作品就势必会被更加无聊、更加不堪的人和物所替代。“他认识到自己孤立无援,他必须想一个办法,让自己得救,他迈出去了,就必须向前冲,可他对自己毫无信心。”

(三)转生――对否定的否定

随即冯小刚在“泰勒式”的寻找中开始了对现状的突围,首先摆出的是所谓“境界”问题,“思想境界”作为旧时代失效的词语,被从概念的回收站还原回来,重新作为首要问题来认识。他认识到境界(亦即眼光)一定要远,这样就和一般的、“小”的文化划清了界限。这是整个突围行动的思想方针。

泰勒在寺庙中提及的“死亡即新生”,即突围的手段:置之死地,将消费文化中所有的疯狂之处一并发挥到极致,以取得令人错愕的荒诞效果;破罐子破摔,从而换取变革的可能出路。(其实与他们解构正统文化的手段一样,用空虚苍白的正经来揭露正经假面下的假正经。)而在王小柱(即为当下文化环境现状的象征)经手后,为葬礼添加的泛商业化、泛娱乐化、全球化等典型的消费主义特征,迅速将“资本的尊严”装点为闹剧舞台的帷幕,其安排的“转生单元”也成了一场尴尬的充满戏谑的商业游戏。其间无时无刻不点缀着各种“中国特色”又为这舞台涂上红配绿的尴尬色彩。冯小刚一方面希望突围,一方面又无法或无意于掩饰自己的悲观倾向。正如片中做出的似乎毫不经意地结论:“王小柱是真疯了……”在“疯狂”的现代语境下,一切个人单方面的突围行动无不被其所裹胁,成为又一场看不到尽头的闹剧。

有一处看似闲笔的细节成为影片表意的转折点:Lucy去教堂祈祷,该教堂正在翻修,围着脚手架。这一幕象征了突围,即精神家园的重建的开始。随即泰勒开始好转,开始发现,开始兴致勃勃。

二、涉渡之舟

冯小刚将“喜剧”与“葬礼”这两件大相径庭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本片的戏剧冲突和叙事张力,从中取得既突破传统又不落窠臼的表达形式。因此,“葬礼”更像是影片的“戏中戏”,有不同于“本片”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

“葬礼”中,名义上的主导者――尤优的动力是“一不做二不休”。由于没有知识分子所积压的所谓文化道德和文化使命感,尤优所奉行的就是物质层面上的务实,以想象力为手段,以勇探底线姿态的道义为标准。泰勒对此采取放任的态度,难得地作为看客,让尤优把一切荒诞的可能揭示出来,以便开展疗治。

由此,纷纷出现的各路消费文化符号:大片、明星、品牌、无处不在的广告、被消解被嘲笑的严肃语词……悉数登场并一一被笑骂。这是一个展示阶段,用列举的方式来论证生活的荒谬。尤优正是在不停地为自己与周遭世界寻找平衡点的过程中,渐渐发掘出生活本身的价值所在。也就是说,对这世界的精神家园重建的过程是通过对这世界自身的消解来完成的。

而由泰勒“复活”而导致的众人发疯桥段在叙事上实在太显突兀,所以笔者更愿意将其看作是一种象征,即世界的疯狂底色。一众“商界精英”在精神病院汇合,他们的种种言行,既是荒诞无比的疯话,又是正在身边发生的现实,是整个商业社会的光鲜外套。作为直接的现实观照,这个场景成为整部片子中最有力的嘲讽。

关于这个场景还有一个细节,精神病院墙上挂着一幅油画――拉斐尔的《雅典学院》。“这幅作品中拉斐尔把希腊、罗马、斯巴达以及意大利的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聚于一堂构筑了人类精英的精神殿堂。它代表着人类的理性、自觉和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和向往。但它出现在了疯人院中,这种反讽是对时代虚症的最大限度的嘲笑。”③这是影片中惟一的超现实镜头,也是点睛之笔。

三、重返消费丛林

然而,正所谓“狗不会咬喂它的那只手”。泰勒/冯小刚毕竟是商业片导演,作为消费主义文化中文化消费品制作者的他们,做出种种反抗的目的实际上只是制作一部供人消费的商业电影,而绝不是令其存身的商业制度与消费主义文化结构消亡。

同时,《大腕》的投资规模为300万美元,哥伦比亚为主要投资方,④它本身就是一部由跨国资本投资生产,以营利为目标供人消费的商业影片,所以他不会,也不能彻底否定资本社会的运行逻辑。它必须遵循穷小子与富小姐、东方愚民和西方智者这样一种典型的、世界化的娱乐产品生产程序。而在影片中被作为调侃对象的广告们或明指或暗喻的商品和企业也几乎都是影片的赞助商,正如波德里亚所言:“广告越来越多地进行自嘲, 并把反广告纳入其广告技巧之中”, “这是一种批判的、 为谎言加冕的反谎言――是消费的语句和倒反”所以我们看到了尤优为电影做出的“I,Lucy,together,go to bed,long time kiss,music,stop”的习惯性俗套结尾。因为救赎已经完成,叙事已然结束,所以,作为收工的必要程序,轻轻松松地将影片扔进窠臼。“在好莱坞大腕用蹩脚的中文喊“收工”、尤优用同样蹩脚的英文喊 “Finish” 的错位中, 分明就是对本土与海外市场的双重诉求的象征。⑤

于是在影片的最后,我们看到了东方的小皇帝在继续心满意足地喝着他的可乐,消费主义的秩序已经恢复,一切还是老样子。不同的是,曾经的道德焦虑不复存在,“泰勒”不会再为什么感到烦恼,充满智性和惰性的实验已经结束,大幕落下,我们回到《LOGO的世界》式的日常生活。《大腕》在解构广告社会荒诞性的同时,也在解构着自己的解构,从而将自己变成了荒诞。

而就冯小刚本人而言,《大腕》结束后,他就毫不犹豫地投身进了资本的逻辑消费的逻辑中,《手机》《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他的人物仍然“小”,可在身份上成了王侯将相,精英大款,成了“开着宝马的小人物”(戴锦华语)。虽然还有小人物的精明算计,却不再有反抗的想法,反而对这个充满铜臭和造作的商业文化世界乐在其中。至此,冯小刚才正式宣布了“泰勒”之死亡,热情洋溢地发出了对消费主义的拥抱宣言。反抗结束,不怀着一丝不甘,向着“美丽新世界”进发。

注释:

①② 解玺璋:《泰勒的悲剧与冯小刚的喜剧》,《北京日报》,2002年1月20日, 第6版。

③ 《裸猿大腕冯小刚――冯小刚的智慧》,/review/1017567/ 。

④⑤ 尹鸿:《跨国制作、商业电影与消费文化》,《当代电影》,2002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 袁玲.冯小刚电影风格流变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2] 陈鹂.游戏•生存――冯小刚贺岁片的喜剧特色及文化特征[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04).

[3] 戴锦华.大众文化的隐形政治学[J].天涯,1999 (02).

精神文化匮乏的表现范文第4篇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概述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十五至三十岁的进城务工青年,他们大多数拥有农村的户籍却生活在城市,接受过一定的教育,对社会对人生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时代也赋予了这群八零九零后务工青年新的个性和特点。在对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现状的调研过程中,我们认为物质生活基本满足而精神生活匮乏,思想教育引导缺失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实际生活中面临的窘境。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壮大一方面因为农村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出现,这为农民工进城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在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廉价的劳动力,这为青年进城务工提供了市场。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之夏,大多数因为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的青年认为在农村实现不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于是便怀揣梦想来到城市之中,希望能在城市扎根,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因为刚刚走出校园,大多数青年能很冷静的看待眼前的转变:由学生变为工人,由校园走向社会。他们明白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所以对于年轻的他们来说,精力和时间正是自己的资本,可以从无到有,这一过程需要他们艰苦卓绝的努力,需要时间的历练和经验的积累,所以对一开始的工作回报大多数人的期许程度不是很高,所得的劳动报酬能够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并稍有结余,可以减轻农村家庭负担,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比较满足。但过早的脱离校园走上社会,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压力之于他们来说也在不断增大,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变成一件看似奢侈的事情,再加上很多小型企业缺少工会团委等组织,不能发挥精神文化建设的作用,没能很好的引导进城务工青年的思想,使得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领域更加贫瘠。

二、新生代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概览

利用发放调查问卷、实际入户访问、街头追踪观察、工厂走访参观等形式,我们对下班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访问,对这些调查结果的分析和研判,我们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存在着以下特点:

1. 精神文化生活内容贫乏、方式单调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问卷所提供的业余生活的选项中,睡觉、看电影电视、去网吧上网排在前三位。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觉得自己的生活比较单调,平时上班比较累,下班之后想放松放松休息休息却不知道做什么,靠哪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在现有的条件下,只有通过上网、睡觉、逛街等方式来打发消磨时光,所以精神文化生活内容以及方式呈现单调、贫乏的特点。

2. 对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渴望

调查显示,86%的人明确表示愿意参加单位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作为新生代的农民工,他们接受过一定层次的文化教育,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比较坚定,在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他们对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了渴望。他们希望单位能够适度为他们提供一些文化娱乐活动,完善娱乐设施,也希望能够在节假日得到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他们更希望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能够得到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关注。

3. 对精神文化生活现状普遍不满

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生活状况“不满意”或“一般”,其中33%的人对自己的生活状况“很不满意”, 36.7%的觉得“不太满意”,而只有7%的人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比较满意”。这一数据显示了新生代农民工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期许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本来应该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他们提前终结了学业,在更方面的能力尚不成熟之时远离家人、远离朋友,心理上的孤独感本身就需要集体的关爱,这种关爱通过文化活动最容易展开,但文化生活没有满足他们的要求,因工作不稳定、缺乏人与人之间交流等因素所产生的孤独焦虑感依然存在,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满也易于理解。

三、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原因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民工收入相对于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来说普遍偏低,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一定的消费支出来满足,比如购买书籍、看电影等等,这就给精神文化生活的消费支出造成了一定困难,出现即使文化设施很方便但也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利用的局面。

其次,社会对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注不够。政府、各群众性社会团体、企业雇主以及媒体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与精神生活问题的关注都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在农民工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投入的精力不够,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远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

再次,缺少典型的树立和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出现在不同的建设领域,居住和工作形式各异,不同的居住群体所能接受的精神文化建设方式不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建设问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另外,部分务工青年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且易产生从农村带入城市的自卑感,再加上求职途中难免遭遇的不公正待遇,易产生一定的自闭和排外心理,不愿接受更多的事物,不愿打开内心,这也是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原因之一。

四、精神文化建设和思想引导方式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还将随着经济的不断开放和发展而逐年增多,这只庞大队伍的精神文化生活不能满足,人生和价值观受到影响和动摇,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建设和思想教育引导,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是我们应努力解决的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政府应发挥其在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领导作用,通过公共职能,利用行政力量统筹规划,有针对性的增加一些投入,除了加强对他们的技术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外,在农民工相对集聚的工业园区,建设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等群众性文化事业的建设,切实改进服务形式,让城市文化设施进一步向他们开放。在深圳市宝安区某街道调研期间,每到下午就会有大量的农民工来到区政府建设的劳动者广场,广场上的健身器材、大屏幕电视等的开放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值得借鉴和推广。

2. 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 。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有很大的关系。一个拥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农民工是受欢迎的,同样,一个关爱民工生活的企业也是值得为期付出的。所以企业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将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贯穿与日常工作之中,安排好新生代农民工的日常工作与精神文化生活,有条件的企业应该积极组织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多种方式来加强新生代农民工业余学习和娱乐活动,解决其文化匮乏问题。

3. 新生代农民工应加强自身修养。新生代农民工较之第一代农民工,他们追求城市生活,融入现代城市的愿望比较强烈。其本身要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勤于学习,积极参与政府及企业组织的各类培训,提高技能,提升自身素质。逐步改变自己原来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到遵纪守法,主动适应城市文明,进一步促进自身融入城市文化。

精神文化匮乏的表现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图书出版 原创力 竞争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 国家间不仅存在经济、科技、政治、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还存在着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而且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可以说, 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很重要的一项国家战略议题,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增强自己的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1993年英国了《创造性的未来》, 这是英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官方文件形式颁布的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战略。1994年, 澳大利亚也颁布了自己的文化政策《创造性的国家: 澳大利亚联邦文化政策》。目前出台文化政策的欧洲国家已经有27个之多。1995年日本推出了“文化立国”国策, 1998年韩国推出了“文化立国”国策。①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强大经济体,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相对于经济、政治方面取得的成绩,中国文化对外国的影响力以及文化竞争力,则处于“疲软”状态。在文化产品的“贸易”中,中国存在着很多的逆差。在第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国内出版社输出和引进版权的比例大约是1:8。在第54届书展20余万平方米的展出面积中, 中国图书只占786平方米, 不足0.4%,参展的34万种图书中, 国内图书只有4610种, 仅占1.37%。进入21世纪以来, 情况没有任何改观。

除了文化交流的逆差, 还有文化交流的落差。有数据表明, 目前欧美占据世界文化市场总额的76.5% , 在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的份额中, 日本和韩国各占10%和3.5%。而且日本是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大力推出日本文化的。而中国的份额很小, 拿最规范的出版物行业来说, 在世界出版贸易中, 中国仅占0.04% , 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外国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等翻译出版情况的调查表明: 翻译过来的西方的东西举不胜举, 但翻译输出的中国著作却只是为数不多的唐诗和文化宣传片。②

面对我国文化竞争力相对薄弱,国际间文化“软实力”激烈竞赛的局面,中国政府也对提高文化竞争力和软实力十分重视,明确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要大力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崛起,中国的文化产业应该在推进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方面有更多的作为。

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必须依靠文化竞争力的提高,要实现文化竞争力的提高,必须通过持续不断地提高文化原创能力和文化创新能力,尤其是文化原创力。

图书出版原创力、文化竞争力与市场竞争力的关系

图书作为文化产品,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图书出版行业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图书出版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包括诸多方面,如出版社的战略决策能力、市场控制能力、图书生产能力、品牌竞争力、图书营销、人力资源、文化竞争力等等。

总体来说,出版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主要依托于图书产品的文化竞争力。从图书出版的角度来看,文化竞争力指内容的原创能力。原创力是出版文化的生命,文化产品有无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其原创力。提高图书出版的文化竞争力,依赖于图书内容的原创力。根据著名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其《企业核心竞争力》一书中提出的“核心竞争力即一种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我们也可以将原创力称为图书文化竞争力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原创的东西是很难被完全效仿的。

原创力的内涵及层级

内涵。原创力,本身就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从语义上讲,原字含有“原本、起初”的意思;创字有“(初次)做”的含义。结合来看,原创本身就带有“原初的创造”的意思,它带有作者自身的个性与生命体验,他人是学不来的。可以说,原创的作品是空前的,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绝后的。

雷达在《原创力的匮乏、焦虑以及拯救》一文中认为,“原创力的‘原’字格外重要,它强调的是原初性,即一切来自本源,根本,大地和生命,作品应有其不可复制性和排它性,它是新鲜的,独一无二的,它是反抗平庸、陈旧和重复的,它是一种新的对世界和人生的把握,一种新的生命形式的艺术显现。”

原创力的两个层级。用更为宽泛的尺度去考量,我们也应该承认原创力是有大小高低的不同的。我们可以按原创力的高低大小将原创力分为两个层级。第一是空前的、原初的创造;第二则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出新,即创新。

图书出版原创力匮乏的表现

现阶段,图书出版原创力匮乏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版权引进与版权输出的严重不平衡。近些年,出版社所出版的畅销图书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图书版权。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中信出版社等,引进版图书占据全社图书1/3甚至1/2以上。③据国家版权局统计数据, 1995年到2003年中国引进版权58077项, 输出版权仅5362项,比例是11:1。2005年,对美版权贸易则是4000:24。透过版权引进与版权输出的严重不平衡的现象,挖掘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还是原创力匮乏,原创出版资源无法满足图书出版的需要。如果这种局面没有改观,引进图书版权又下滑,出版业将整体遭遇资源瓶颈。

第二,图书市场的内容同质化现象。主要表现在图书的内容雷同,作者只在粘贴、组合、拷贝上下功夫,没有一点儿新意,作品苍白无力、拾人牙慧,让读者毫无阅读的冲动。每一题材类型都有一套故事框架准备在那儿,怎么也摆脱不了类型化的影子。写狼的书成功了,狼系列马上出现;写狗的书畅销了,狗系列立刻上市;有了《中国式离婚》的畅销,《中国式结婚》立刻上市;有了《鬼吹灯》,就有《盗墓笔记》、《茅山后裔》;有了《纪委书记》,就有《组织部长》。④这一现状的深层次原因同样是原创力的匮乏。

提高原创力的方法

中国现阶段原创力匮乏的现状和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参与文化“软实力”竞争的客观要求,对于原创力来说,是怎么重视也不过分的。当然,我们更应该了解,原创力不是一呼吁就可以马上提高的,事物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过分强调速度反而会陷入浮躁,原创力的提高需要踏踏实实地做,慢慢地积累,多方面的努力。

鼓励原创文化,创造有利环境。从社会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分析和研究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应该结合特定社会条件,从总体的社会关系中去把握、理解它。⑤原创力的匮乏,复制化、同质化的盛行有其“机器大工业时代”的时代因素,也与当下浮躁、金钱至上、讲求短期利益的社会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出版行业在出版图书时往往忽视图书内容的原创性,什么类型的图书畅销,则盲目跟风拷贝,出版同质化的图书,只重经济利益,利润的提升,而以牺牲图书的原创性为代价。要推动原创性和原创能力的提高,政府必须发挥其调控和服务,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和奖励机制,培育追求原创、尊重原创的社会精神,为原创力的提高创造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没有政府的参与和推动,以及社会大环境的营造,原创性和原创力的提高很可能会沦为空喊,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图书作者要苦练内功。图书作者是图书的创作人,图书要讲求原创力,首先提到的应该是内容方面的原创性,作者则是图书内容原创性的源头。图书原创力的匮乏,也是因为作者的追求与原创力相脱节所造成的。

首先,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氛围下,作者要观察生活,只有这样,才可以积累尽可能多的素材,为想象力、原创力提供充足的养料。雷达在《原创力的匮乏、焦虑以及拯救》一文中也呼吁作者要“了解新的现实变动和新的生长点,敏感点,还必须还原生命的体验激情,培育对事物的好奇心,想象力,使创作成为生命的内在召唤。”否则,被浮躁的世风“遮住”对生活的敏感,作者的思想会变得苍白,原创力也无从谈起。

其次,作者要有抵御商业原则、商业利益的勇气和魄力。出版业是一个“文化为体、经济为用”的产业,文化需要积累,创作也是一个要求慢、要求精的积累过程。作者屈从于商业原则、商业利益,一本本地,快节奏地出书,时间长了,再有才气的作者也会枯竭得厉害,写书也就成了码字、“复制”。没有了原创力,没有了文化的“体”,商业利益也就没有了牢固的根基。与其这样,倒不如慢下来,在生活中慢慢积累,让文化慢慢积淀,厚积薄发,多出几本有原创力的作品,而商业利益只是作品原创力的副产品。

出版人要树立原创和创新意识。图书产品的作者扩大“库存”,提高原创力水平,增强图书内容原创性和文化竞争力,是解决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但是,一本图书在市场上有无竞争力,市场竞争力的大小,除了文化上的竞争力,还取决于出版人在选题策划、营销、发行方面的努力,在这些方面,也要求出版人的原创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出版人同样要树立原创精神和创新意识,适应读者兴趣,把握市场动向,出新招、走新路,打造具有文化竞争力的畅销书。出版社也可以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工作人员考核和管理方式,鼓励选题策划、营销、发行方面的原创和创新。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质量是出版社综合实力的体现,决定着出版产业未来的发展潜力。提升文化竞争力,尤其是孕育文化创新竞争力,必须以培育一流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图书出版的市场竞争力要提高,一定要培养了解国际阅读潮流,准确把握国家阅读新趋势,新需求,关注国家知名作家的创作态势,懂得新媒体的营销模式,拥有国际视野的版权经理人,如果实力允许,可以聘请圈外成功的版权贸易人才加盟出版社。⑥

参考文献

①②王岳川,《大国文化创新与国家文化安全》[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6)

③乔东亮 等:《首都出版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④雷达,《原创力的匮乏、焦虑以及拯救》[J].《文艺争鸣》,2008(10)

⑤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⑥白冰,《创新:提高原创少儿出版文化竞争力的关键》[J].《出版参考》,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