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

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

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

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弘扬;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作为众多文化中的一种,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社会思想文化交流交融较量形势下的新态势,是各个行业领域的思想引导者。因此,发展和弘扬黄河文化,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和引领。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黄河文化精神内涵的一致性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涵盖着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精神领域上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

1.1 适应发展需要的精神产物

从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变化看,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的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就迫切需要一种主流观念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应势产生的思想领域领航者,它正是适应了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而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团结”是凝聚力、战斗力,是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务实”是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开拓”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知难而进,锐意进取,把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实处;“拼搏”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奉献”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体现了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黄河文化精神也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发展的需要。二者有着相同的时代精神,对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意识形态的正确指导,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积极的正能量的引导作用。

1.2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求

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发展和弘扬优秀的黄河文化,是全面深化治黄改革的思想保障,全面深化治黄改革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部分,黄河文化的深层底蕴是我国文化事业的强大支撑,是统筹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部分。

1.3 提升民族和人民精神的支柱

无论是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还是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都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领域的引领。

2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弘扬黄河文化的必要性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赋予了黄河丰富的文化内涵,黄河文化精神承载了黄河的记忆,记录了人类利用黄河、改造黄河、与大自然斗争的宏伟经历,传承了我国劳动人民治理黄河的事迹和成就。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黄河文化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弘扬黄河文化的精神基础

在宏观上,将黄河文化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黄河精神所提倡的勤劳勇敢、勇于风险、奋勇向前、开拓创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准确的精神实质。在微观上,黄河人都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黄河精神,思想上时刻指导自己,行为上时刻规范自己,才能真正做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黄河文化精神。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弘扬黄河文化的社会意义

从物质形态的黄河文化看,根据治黄发展的要求,依照“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目标,开展了一系列黄河水利工程建设,这些工程在为社会提供水资源、水电以及防洪安全保障的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风光各异的黄河风景区,黄河文化在水利建设中赋予了新的内容。从精神形态的黄河文化看,丰富的水利实践推进了治河思路的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治河思路和民生水利的理念不断丰富完善,推动了传统水利行现代水利转变的进程。自古至今,有关“母亲河”的传闻、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传世画作《清明上河图》等,以及大禹的“疏导”治水方法、贾让的治河“三策”、潘季训的“筑堤束水,以水攻沙”、“三条黄河”、“维持黄河健康新理念”等治河理念。这些都是黄河文化的人文思想构思与大自然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风俗、习惯的形成发生着重要的作用。

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弘扬黄河文化体现出的作用

一是,体现黄河文化的凝聚和引导作用,黄河文化具有巨大的亲和力、强烈的感召力、持久的向心力,把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命运与黄河事业的发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将事业心和责任心相联系,形成干部职工的精神支柱,营造个人目标和整体目标相融合、思想理念与实践活动相统一的工作氛围,激励和引导干部职工自觉地为实现终极目标而奋斗。二是,体现了黄河文化的规范和支撑作用,黄河文化也是一个逐步规范的过程,对黄河职工行为无形当中有着一种约束力,引导和约束干部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行为。通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来提高自觉遵章守纪的群体意识、自律意识,增强职工自己的自我规范意识,规范自我行为,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思想和工作作风,不断为治黄事业做出新的贡献。三是,体现黄河文化的协调作用。黄河文化在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中,起到了良好的协调作用。“天人合一,崇尚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认为人是自然繁育恩养的万物之一,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见证了民族悠久的历史,虽然饱受风霜,历经磨难,但仍绵延不绝。这就是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作用所在。作为黄河人,我们要不辱使命,发挥好黄河文化的协调作用,坚持人和自然和谐,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妥善化解各种矛盾,促进职工的身心健康,增强职工之间的相互交流、理解和信任,团结一致,集思广益,不断探索,使治黄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3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黄河文化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全国各行各业、全体公民的核心价值体系,黄河职工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黄河文化研究的全过程,把大力弘扬“团结、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为黄河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思想活力和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推动黄河文化健康和谐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3.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

在确立治黄发展目标、谋划发展规划、出台重大改革措施、开展各项治黄实践中,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做到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在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行政许可等治黄工作中,要符合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

3.2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弘扬黄河文化精神中

把弘扬“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抓手,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在防汛抗旱、工程建设与管理、水资源管理等各个岗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诠释黄河文化精神。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在多元多样多变的价值观念中,在”治河为民、人水和谐“的治黄实践探索中,不断审视人生目标、明晰发展愿景和锻造意志品格,做弘扬黄河精神的带头人、践行者。

3.3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黄河文化建设上

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第2篇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从内容的角度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包容性表现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理论依据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之魂

必要性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如何弘扬

和培育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民族精神能够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向心力,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党的周围,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融会贯通】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各民族都依法平等地享受文化权利。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①发展具有普遍性。中华文化经历了古代辉煌―近代衰微―现代复兴的过程。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的特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①公民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②政府行使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③国际竞争的实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②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热点链接】

弘扬载人航天精神

2012年7月27日,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会见“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航天员及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勉励大家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新时期,我们应该如何继续弘扬和培育包括载人航天精神在内的中华民族精神?

参考答案: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④必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⑤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人人争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创新试题】

1.2012年11月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国家之所以重视汉字的推广与使用,是因为

①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②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2.2012年9月18日,第11期全国古籍整理出版编辑培训班在北京开班。在开班仪式上,与会专家呼吁,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进一步做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工作。这一观点的文化生活依据是

A.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见证

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C.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D.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3.2012年9月10日,中国唐卡艺术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这次展览充分展现了我国对藏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促进了藏族文化的快速发展。这一做法的文化生活依据是

①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②藏族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③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各自的民族个性④藏族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4.2012年9月16日至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农民运动会在河南省南阳市举办。农运会吉祥物“牛牛”以著名的南阳黄牛为形象特征,充分体现出南阳的地域特色,同时也传递出农民、农村与农业的内涵。下面最能说明农运会吉祥物这一寓意的是

A.灿烂辉煌,兼收并蓄

B.源远流长,异彩纷呈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博大精深,唯我独尊

5.2012年9月21日,越剧明星版《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极具江南灵秀之气的越剧以其唯美典雅,令现场观众深深着迷。这里的越剧

①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②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③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色④与其他文化渐趋融合,融为一体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6.2012年9月,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反对和抗议,制造“购岛”闹剧。此举引发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郑州等地举行了大规模游行示威,抗议日本政府的非法“购岛”行径。材料说明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的力量②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③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7.2012年7月21日,北京市遭遇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凶猛、最持久的一场暴雨。这场暴雨激发了这个城市中每一个人的责任与道义,让人们感受到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北京人的表现体现了

①精神力量对改造客观世界的决定作用②顾大局、树正气、重奉献的时代精神③弘扬友爱、奉献、互助的人文精神④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8.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凝聚全民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请你选出下列能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名言警句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9.2012年7月9日,部长刘云山在庆祝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国家博物馆和文博界要始终牢记传承历史文明、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要充分发挥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文化“走出去”的独特作用,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感知中国,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走向世界。材料说明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②推进文化发展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④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0.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正式出台。《意见》指出,要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推动红色文化发展创新,提升“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影响力,建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打造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推动红色文化发展创新的正确性。

参考答案:

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正能量;核心价值观;素养;措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全社会正能量的精神纽带〔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在全社会中积极倡导,更需全社会努力践行。弘扬社会正能量对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风尚、规范社会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而“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2〕。而献血正能量指的是不论是广大献血者还是医务人员都能在献血事业中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始终将勇于付出,奉献快乐的情感作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一、弘扬社会正能量的重要意义

弘扬社会正能量就是向全社会传递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激发人们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拥有积极心态和良好的情绪。弘扬社会正能量对规范社会秩序、凝聚群众人心、促进道德成熟等具有积极作用,不仅关涉到个人的健康成长,还关涉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正能量与负能量相互对立,负能量给人以消极颓废、道德滑落、悲观厌世等情绪,对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之间的友好相处起到消极的作用,影响了社会和谐发展的秩序,阻碍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一)弘扬社会正能量是国家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必然要求。富强、明主、文明、和谐是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总体价值目标,国家要实现此目标必须要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他、鼓励他、鞭策他不断向前发展,而这种精神动力必须是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永不懈怠的力量,弘扬社会正能量恰好就是要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凝聚人心、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让整个国家在正能量的作用下持续稳定发展。

(二)弘扬社会正能量是社会彰显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现实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引领现代文明走向的人类共同价值准则和理想社会的目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维护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民主法治意识也越来越强。弘扬社会正能量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正常运行的期待,坚定了依法治国的理想信念,彰显了自由、平等等在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中的重要作用。

(三)弘扬社会正能量是个人培育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行为准则。爱岗、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价值准则,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中一些消极腐败、诚信缺失、自私自利等不良风气日渐尘上,严重影响了公民在价值取向上的正确判断。弘扬社会正能量对培育社会核心价值观,促进道德成熟,规范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二、无偿献血是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无偿献血是体现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个人价值追求。无偿献血工作作为一项社会性的公益事业,他涵盖着付出、奉献、不计回报的深刻内涵,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价值取向的变化则影响着人们行为方式的深刻改变,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冲击下,价值观念和人生价值取向逐渐偏离主流价值观。在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主流价值观和接受主流价值取向,除政府要积极倡导社会主旋律文化,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外,作为个人也应该投入到追求正确价值取向的各种活动中去,无偿献血就是追求自我价值,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重要载体,它对弘扬社会正能量,引导广大群众热衷公益事业,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无偿献血是体现互帮互助,忠诚友善的社会行为准则。无偿献血体现出一种社会责任,它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彰显着互帮互助,诚实友善的社会行为准则。近年来,一些做好事却受到社会非议等不良社会事件的频频发生,颠覆了人们对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忠诚信守,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隔阂和更加陌生,社会普遍缺乏诚信,道德底线受到严重挑战。无偿献血则体现了人际关系间中的有爱和善良,体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团结互助理念,化解了彼此之间的冷漠和自私,规范着正常的社会秩序,潜移默化着我们的行为准则,让社会的正能量逐渐扩大,激励着社会每个人。

三、无偿献血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

无偿献血核心价值观是在卫生领域核心价值观中长期形成的,在卫生领域内整个价值观念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充分体现了卫生系统的价值取向、价值尺度、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无偿献血核心价值观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卫生领域的具体反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偿献血核心价值观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断深化,使无偿献血这一具体领域更加彻底、更加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无偿献血核心价值观不但能够引导广大群众踊跃投入到献血活动中,向社会传递爱心,弘扬社会正能量,促进卫生领域全面发展,还为采供血行业的从业者不断注入精神动力和创新活力,鼓舞和激励采供血行业从业者遵守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能够自我更新,不断提升,激发广大医务工作者为无偿献血事业的繁荣发展奉献智慧。

四、积极弘扬献血正能量,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

(一)强化舆论宣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一方面要注重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加强对献血者和献血明星的广泛宣传,多角度、多层面挖掘,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积极塑造血肉丰满,紧接地气的献血人物先进事迹,弘扬社会正能量。另一方面要加强采供血行业内部的教育培训,使员工了解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开展理想信念、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等献血事业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职业新风尚,努力营造爱岗、敬业、诚信的公益事业外部形象,展现献血事业的崇高性,为推进无偿献血持续稳定事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二)深化理论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非是最终结论,而是为积极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理论基础,无偿献血核心价值观也不是一尘不变,在充分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也要根据献血事业发展的形势和变化,进一步完善和凝练。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和理论研讨活动,探索发现献血事业的新规律,总结新经验、拓宽新领域,丰富和完善以核心价值观为内核无偿献血事业的文化表现形式,使良好的经验和工作方法逐渐系统化、理论化、制度化,使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成为推动献血事业的不竭动力。

(三)创新丰富载体。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建立宣传信息平台,构建以无偿献血事业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卫生系统的文化网络,开辟专题宣传报道,形成长效机制。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平台,进一步拓宽传播途径,创新医务人员容易接受的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熏陶方式,增强无偿献血事业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使血站文化建设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成效。

(四)强化工作机制。弘扬无偿献血事业正能量,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须把献血事业的核心价值观纳入到公共卫生事业的领域行风建设、文化建设当中,以无偿献血事业的核心价值观规范引领卫生行风建设,推进核心价值观长效化、深入化发展,永葆践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人民群众心目当中的活力。因此,要建立健全落实践行价值观的责任机制,表彰行业系统涌现出典型的激励机制,实时不断健康发展的评价机制,逐步使广大医务人员树立无偿献血事业的核心价值观,坚定正确的医学卫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龚建文.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凝聚社会价值共识[N].江西日报,2014.02.26

[2]理查德・怀德曼.正能量[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01

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弘扬廊坊精神 哲学思考

2008年,廊坊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提出了“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不畏强手、要好争先”和“开放包容、自信谦仁”的大气、锐气、和气的廊坊精神。本文将从哲学的视角对弘扬廊坊精神进行思考,以期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廊坊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

一、廊坊精神是廊坊社会存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廊坊精神是廊坊在历史传统与时代潮流的激荡交汇中形成的城市灵魂,是廊坊市人民共同的价值取向。正是廊坊特有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才孕育了大气、锐气、和气的廊坊精神。此外,马克思主义还认为一切社会都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时空之下。因此对廊坊精神的把握,必须放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去理解,放在城市发展和城市精神的关系中去考察,这样便有了把握城市精神的客观依据。[1]

“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的大气精神既凸显了廊坊地域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既浓缩了廊坊的历史发展又彰显出廊坊争先跨越的光辉历程。廊坊位于京津走廊,是华北、东北、西北的联结纽带,农耕文明和游牧文化在此交汇,各种文化在此碰撞、交流、融合,形成了廊坊人开阔的视野、清晰的头脑、豁达的胸怀、进取的追求和开放的心态。改革开放以来,廊坊人秉持这种理念,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充分认识和把握廊坊市情,不断深化对廊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制定完善发展思路和目标定位。从“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理念,到“进位・追赶”的目标定位,再到“置身沿海、借势京津、加快崛起”的发展定位,机遇面前大干快上,艰难之中勇往直前,探索出了一条勇于争先,跨越发展的道路。在过去的20多年里,廊坊由一座人口不足12万的冀东小城,迅速成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之城,正是廊坊特殊的地理位置、浓厚的历史积淀、争先跨越的发展历程为廊坊精神提供了沃土。

“不畏强手,要好争先”的锐气精神,既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廊坊的生动体现,也是推动廊坊科学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与廊坊的历史与现实结合的产物就是“不畏强手,要好争先”的锐气精神。这种精神充盈在廊坊的整个发展历程之中,从反抗外族侵略的廊坊大捷到招商引资的开放格局,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冀东小镇到设施完备的现代化都市,从依托区位优势的发展到大北京战略的融入,我们都能感受到不畏强手、要好争先的核心价值理念以及催人奋进、敢为人先的昂扬锐气。改革开放30年来,廊坊、燕郊等4个省级开发区的建立,省“5・18”经贸洽谈会落户廊坊,5个省级工业园区的抢先争列,证明了廊坊人秉承的是“争先”的理念,走过的是“跨越”的历程。面对珠三角的东莞和长三角昆山的迅速崛起,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要求廊坊必须以不畏强手,要好争先的锐气精神,创新发展理念,实现廊坊的争先跨越。

“开放包容、自信谦仁”的和气精神既是廊坊特有区位优势的展现也是成就廊坊发展辉煌的强大动力。作为廊坊精神的“和气”,它植根历史、基于现实、引领未来。廊坊地处京津之间,承接两大都市辐射,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它必然是经济、文化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龙头。廊坊作为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吸纳各方来人和扬弃异域文化,形成了社会文明与人际和谐的人缘优势。改革开放30年来,廊坊的飞速发展,正是得益于对外来资源的兼容并蓄。利用毗邻京津的优势,采取特聘、兼职、项目合作与离退休专家二次开发等形式,引进京津的人才兴办乡镇企业,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廊坊模式”;从廊坊、燕郊等开发区起步,构筑了环京津产业带,引进了华为、富士康等世界500强大企业。一批批大项目纷纷落户廊坊,一批批专家博士在此建功立业,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力量共同成就了廊坊发展的辉煌。

二、弘扬廊坊精神的哲学意义

1、弘扬廊坊精神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对于我们来说,弘扬廊坊精神离不开廊坊的实际,更离不开廊坊的市情,尤其是廊坊发展的综合竞争力。现代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包括经济、科技等“硬实力”,也包括城市文化、发展环境、管理水平等“软实力”。廊坊精神是廊坊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当前,廊坊正处在冲刺跨越、全面争先,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市委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加速转型和加快发展双重任务,实现廊坊“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的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而不仅要增强经济、科技等“硬实力”,更要提升文化“软实力”。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弘扬廊坊精神,在全市人民心中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础,树立共同的精神支柱,并使之成为引领广大干部群众奋勇前进的号角,凝聚人心,鼓舞干劲,为廊坊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2、弘扬廊坊精神是发挥廊坊人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和能力。弘扬廊坊精神就能够充分发挥廊坊人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要发挥全市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广大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提振信心、鼓足干劲,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勇当京津冀城市群科学发展的先行军,为圆满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2]其次,将来自不同地域、党派、阶层的成员凝聚和团结起来,调动所有廊坊市民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经济发展水平、软硬件建设、市容市貌、市民行为举止,都是城市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拥有独具特色的城市精神,能够凝聚全体市民为了共同的家园而团结奋斗,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更高标准。弘扬廊坊精神就是要从深层次上挖掘廊坊的文化内涵,发挥廊坊人的主观能动性,带动市民文明行为规范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廊坊的文明程度。

3、弘扬廊坊精神是推动廊坊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廊坊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社会意识,是廊坊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形态格局,以及市民的综合素质、文明程度、价值取向、思想操守和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是廊坊的经济、政治、文化在精神领域的反映,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品格。廊坊要建设成为充满活力、安定和谐、在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开放城市,就必须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弘扬廊坊精神,是塑造廊坊城市形象、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廊坊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动力。它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廊坊城市形象,提高廊坊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影响力,向海内外展现廊坊人的良好精神风貌,使廊坊精神真正成为廊坊的标识,成为响亮的招商品牌。

三、弘扬廊坊精神重在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也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的客观标准。弘扬廊坊精神离不开实践,因为廊坊精神是在人们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为实践服务的。

1、在推进廊坊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践中弘扬廊坊精神

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的第一要务。要弘扬廊坊精神,首先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提升城市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就廊坊而言,要振兴经济,增强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一个绿色人均指标争先、环首都经济圈领唱、产业结构高端、城乡统筹全省示范、“幸福廊坊”品牌叫响的城市,就必须营造一个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工作生活环境。廊坊在争先跨越发展的进程中,要把廊坊精神引入各项建设之中,形成团结奋进、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不断推动廊坊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2、在提升市民的整体文明素质的实践中弘扬廊坊精神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市民的精神映照,其本质就是人的精神,它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廊坊精神是廊坊市民精神的集大成。因此,弘扬廊坊精神就是提升廊坊市民的整体文明素质。

一是提高廊坊市民的公德精神。将弘扬廊坊精神纳入学校品德教育之中。结合廊坊的实际,将廊坊精神融入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之中,编写相关的教材,形成具有廊坊特色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以活动为载体,强化市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市情教育活动,让市民充分认识廊坊的文化传统与变迁演化,引导市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同廊坊的建设和发展结合起来,把爱祖国与爱廊坊结合起来,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振兴廊坊之行。

二是提升廊坊市民的公民精神。弘扬廊坊精神需要坚实的社会基础,即公民社会,而公民意识是公民社会得以形成的思想前提。通过举办“市民大讲堂”、“法律宣传”等丰富多彩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廊坊市民的公民意识,提升公民精神。

三是以重大活动为契机,突出时代精神与人文精神。要善于抓住有利于振奋廊坊精神的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如:迎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建党九十周年”纪念活动、学雷锋活动月、承办河北省大运会等重大活动,强化市民对廊坊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感、自豪感,掀起弘扬廊坊精神的热潮,在实践中彰显廊坊独具特色的“精、气、神”。

3、在培树先进典型的实践中弘扬廊坊精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先进人物、先进典型来引领城市精神,以先进事迹来诠释城市精神,这是弘扬廊坊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近年来,廊坊市非常注重推出自己的先进典型,如评选十大杰出青年、十大科技工作者、十大杰出青年教师、岗位能手、十佳优秀党员、十佳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等,能使人在近距离的体验中认同和效仿先进典型,引起廊坊精神教育中的“名牌效应”。同时,建立培树先进典型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网络、新闻媒体等,广泛宣传报道先进典型的事迹,让每个廊坊市民都能了解先进典型、学习先进事迹,使先进典型成为廊坊精神教育中永恒的榜样,以此来推动廊坊精神在人们心中的教育与影响。

4、在优化改善廊坊软硬环境的实践中弘扬廊坊精神

鉴于廊坊地处京津之间,资源匮乏,发展空间受到强势挤压的不利因素,廊坊市确立了差异化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定位。在硬环境建设方面,廊坊优先考虑完善城市文化功能、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起了明珠影剧院等大型文化基础项目和新世纪步行街等具有浓厚文化内涵的旅游会展设施,启动了市文化艺术中心等城市标志性建筑,全市的文化基础设施水平跨入国内先进行列。在软环境的营造上,实施软环境建设“十项工程”:实现了“以优美环境促进人居质量的提高;以优良秩序促进社会稳定程度的提高;以优秀文化促进城市品位的提高”的目标,对外树立“温情、效率,充满希望”的良好形象,对内营造“规范、规矩,和谐发展”的最佳氛围。[3]在加强廊坊环境建设的同时,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弘扬廊坊精神,不仅有赖于教育引导,更有赖于深入持久的创建活动、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长期有效的依法管理。

弘扬廊坊精神不是几个普通的字词,也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保持廊坊持久活力的精神支撑,是高扬于市民心中的一面旗帜,是廊坊发展与提升的灵魂。廊坊精神不仅需要在实践中弘扬,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不断升华。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廊坊精神还会不断增添新的内涵,这是全体廊坊人民在今后城市文明建设中需要面对的新课题,更需要全市人民以更大的热情和更好地实际行动去践行,推进廊坊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悦.城市精神的哲学内涵及其实践品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2]赵世洪. 乘发展大势 促强势崛起 勇当京津冀城市群科学发展先行军――在中共廊坊市委四届五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EB/OL].省略.2011-01-14

[3] 徐冠军、宾广平、杨华彬.廊坊市城市化发展的文化精神[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3,4.

弘扬地域文化的重要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产业 民族 价值 市场

“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需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维护文化安全。当代文化产业的兴起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方式,文化产业的多种产业形态具有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价值意义。具体而言,通过文化产业不同形态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不同进路:

广播影视。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标志和结果,广播影视是融合了技术、艺术、声音等多种手段的艺术。在文化传承和信息传播方面,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媒介的时空限制,具有迅捷、高效、形象生动等特点,显示极大技术优越性,是当代最为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形式。在全球化背景下,广播影视对跨文化交流影响深刻。“国际交流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是国际传播,即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文化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其中对传播者而言,最便利、最有效的工具是通过天空直接传播的媒介,即广播和电视。”广播影视成为全球性文化传播交流的桥梁,有利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培育具。事实也证明,这也是成功的影视剧所以成功的重要元素,如韩国电视剧《爱情是什么》这类影视剧表现的韩国传统家庭伦理,美国好莱坞施瓦辛格电影对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文化的宣扬。而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李安的《卧虎藏龙》被西方影视圈肯定恰恰和影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关。

正是意识到影视剧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巨大影响,许多国家都采取措施鼓励、保护本国影视剧的生产、播映,即使象法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以立法、财政补助等形式对本国影视也进行保护。而美国则把要求开放别国文化市场、推销美国影视文化产品作为重要的经贸外交内容,其中包含了宣扬美国文化的目的。“事实上,好莱坞的主流电影,全部是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电影。”这从反面证明了影视文化产品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当然,利用广播影视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并不能单单依靠行政命令或者法律规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最主要的还是依靠广播影视的产业化发展,只有在产业化发展中,广播影视才能获得内在发展动力,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才能拥有坚实物质基础。

文化旅游。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以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旅游活动蓬勃兴起。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历史文化不再仅是大众认知的对象,而集认知、娱乐、经济、文化传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资源。“旅游是一种文化行为,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是旅游文化重要表现。”古人云:“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较之观光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更容易引起众多旅游者的关注。通过旅游,感知异国他乡的文化个性和生活方式,感受旅游地的人文精神,获得心灵的陶冶,成为当代大众旅游的重要动机。旅游地的各类人文景观联系着旅游地的民族历史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也体现着旅游地人民的创造精神和民族性格,体现着旅游地人民谋生存、求发展的民族精神。通过相对自由的身临其境的旅游活动,旅游者容易获得对异域文化的直观感受,获得自我精神的满足。旅游者在旅游中心理上排斥少,精神上较放松,更容易接受异域文化信息、包容异域文化氛围。这为利用旅游活动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很好的机缘。

出版传媒。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看,人类的文化传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民间自发的口耳相传阶段到文字印刷出版物的阶段,再到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传播阶段。不同的文化传播阶段文化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不同,但每一个阶段的演进都带来文化传承的飞跃,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出版和大众传媒是当代主流的文化传播媒介。这种文化传播方式内容丰富多,产品多样,形式灵活,信息保留时间长。对受众而言,较少受到时间、交通和经济实力的制约,也很少受场所、文化水平、技术的限制。出版传媒具有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的责任。出版传媒产业主要通过如下方式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首先是出版传播传统文化典籍。其次是通过图像、文字、色彩、语言等手段再现历史文化、习俗风情、音乐舞蹈、地方戏曲等。最后是对濒危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挖掘保护。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经常有一些具有民族文化内涵体现民族精神的文化遗产缺少保护濒临生存危机,如一些文化遗址被侵蚀或毁坏,一些民间艺术面临失传,一些文化遗产被忽视……出版传媒部门可以利用自己信息、技术优势,对这些濒危文化进行及时的抢救性出版传播,为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做出贡献。

节庆。传统节庆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能表现出民族的文化共同体特点和凝聚力。许多民族节庆都经过了长期历史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民俗文化和礼仪活动,蕴含着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和审美情趣,是展现、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表达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首先,节庆通过展示传统文化体现民族精神。“民族节庆是文化风俗的传承,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蕴,既表现出一个民族对于生活的热情、对于未来的祈望,又展示出一个民族的伦理礼仪、交往方式。”节庆具有地域性、文化性、民族性、群众性等特点。节庆中多形态的传统艺术、丰富多彩的民俗礼仪,营造着节庆的文化氛围,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因而节庆也成为展示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活动。其次,节庆通过发展文化经济为培育民族精神提供物质支持。通过节庆,可以把文化活动和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汇聚起大量的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一方面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反过来又会为发展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提供物质支持。最后,节庆通过文化创新促进民族精神创新。通过节庆培育民族精神,可以把培育民族精神融入大众的现实生活中,与大众生活产生联动效应,既可以推陈出新,也可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使民族精神始终保持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学界对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理解尚无定论。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的文化现象和产业形态,是当代世界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的产物,是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这具体表现为:首先,通过文化创意设计者的产品创意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文化创意产业是高度依赖设计者知识素养的产业,其产品内容、形态、色彩、功用、线条等无不凝聚着设计者的文化知识、价值标准、审美趣味、心理性情等内容,是设计者文化人格的物化,传达着设计者背后的民族文化信息,也就必然地体现着这种民族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其次,通过文化创意开发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来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文化创意产业出现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主要依托当代高科技和传播媒介而生产出各类富有精神文化意味创意产品,从而推动经济产业升级和满足大众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作为一种产业实践方式,文化创意产业离不开文化资源的支撑,这其中,民族文化就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 《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p391

[2]钟大年等编《电视跨国传播与民族文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页

[3]胡克 张卫 胡智峰: 《当代电影理论文选》.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0.P71

[4]刘爱萍:《当代旅游业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当代经济》2008年12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