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养老护理康复服务

养老护理康复服务

养老护理康复服务

养老护理康复服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养结合 养老服务业 供给侧

中图分类号:R―012 文献标识码:B

同志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健康服务需求,“医养结合”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成为应对老龄化的必然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是根据老年人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地提供可及、连续、综合、有效、个性化的医疗、养老、护理一体化的健康服务新模式,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这种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能够有效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减少患病老人频繁往返于医院和养老机构或家庭的麻烦,缓解医疗资源紧张,提高医院病床位周转率,也能减轻家庭负担,提高老人生活质量[1-2]。

一、绍兴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背景及现状

(一)背景

绍兴市自1987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趋势不断加重,截止2015年末,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00.87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2.8%,不少老人长期疾病缠身,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约5万人,占总老人数 4.96%,由年龄结构变化导致的慢性病例数以及医疗服务费用呈逐年递增趋势。预计到2039年,绍兴市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40.24%的峰值。“4-2-1”家庭结构养老功能弱化,机构养老以及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模式越来越被社会认可,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市已建成养老机构203家(公办109家,民办94家),设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672家,计划到今年年底实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但这些养老机构以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多以老年活动、生活照料为主,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特别是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正面临着“医院不能养,养老院不能医”的困境。这就对绍兴市的医疗服务提出了巨大挑战,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适宜的医疗服务,刻不容缓地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

(二)现状

近年来,绍兴市“医养”保障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14年,绍兴市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兴办民办养老机构,加大扶助力度,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与医疗卫生相结合,将养老护理员纳入政府培训教育规划,着力打响“幸福安康、智慧养老”为主题的绍兴特色养老服务品牌。《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也将医养融合发展纳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依托医院资源,筹划建设养老中心,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探索开展国办养老机构改革升级,有效发挥乡镇社会福利中心的作用,实现护理型养老服务机构卫生所(医务室)全覆盖。

在政策的推动下,绍兴市已有一批医院、养老院开始试水“医养结合”。2014年,绍兴越州医院和绍兴越州养护院协作运营,成为越城区首家非营利性“医养结合”医疗机构,由越州医院提供专业的医疗救治服务,越州养护院提供康复期和稳定期的疾病养护服务,同时该院与绍兴市人民医院组建医联体,积极推行“医养结合”,开展与社区养老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医院和养老院联合运行,辐射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2016年6月,绍兴市首个公建民营老年康复护理机构绍兴绿康老年康复护理院在绍兴市社会福利中心院内设立运营,拟为绍兴市社会福利中心和全市的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医疗康复、心理康复、精神慰藉、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和临终关怀等全方位服务。

二、发展困境

绍兴市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作了积极探索,但目前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无论是供给总量、资金投入、服务水平、人才建设,还是政策落实、监督管理等方面都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及老龄化程度,医与养依然处于分离状态:

(一)制度保障存在壁垒

医疗、养老分属不同专业领域,“医养结合”过程又受到社保、财政等因素制约,很多护理项目不能纳入医保支付,而老年人购买力有限,医疗和养老机构的财力却同样有限,老年人的生活护理、医疗护理服务难以保障。这些“医养”有关的公共资源由卫生、民政、人社、财政等不同部门分配,各部门对相关政策的认识、调整、落实未能达到协调一致和整合联动的程度,两者的融合深受体制、机制的限制。

(二)机构养老供需脱节

过去几年养老服务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精准化不足,没有能够全面摸清老年人的需求底细,一味地强调增加养老床位、增建机构,没有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制定不同的服务计划,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少整体性和连续性,供给和需求矛盾十分突出,投资效益较低,具体表现为: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不足,养老机构内设医疗设施功能不完善,功能单一,尤其面向失能、失智老人医护康复服务能力比较弱;养老机构布局不合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提供医护服务的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而在留守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较多的农村,敬老院床位“空置率高”;养老机构为回避风险,更愿意接收自理老人,造成健康老人挤占资源,而有着刚性需求的失能老人则被排斥在市场之外[3]。

(三)社区功能整合不足

从养老服务体系来看,居家和社区养老是基础和依托,但其服务的有效性不高,居家和社区养老的获得感并不强,主要原因在于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结合不紧密、转诊制度不完善,社区服务仍停留在日间照料,不能满足高龄、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叠加的服务需求。

(四)专业服务人才匮乏

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是老年人获得高品质晚年生活质量的保障,但由于工资待遇低、职称评聘受限以及工作劳动强度大、风险大等原因,从事老年人医疗护理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流动性大,现有从业人员普遍年龄偏大,缺乏专业技能,和人才需求呈现巨大矛盾,是养老机构、医疗机构面临的共同难题。

三、建议与对策

应把医养融合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改革重心,从破解当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与“医”分离的关键性问题导向切入,从解决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促进有效供给与需求的对接入手,通过服务的综合与资源的整合,以老人需求为核心,将中国老年人的照护服务与医疗服务纳入到统一制度框架中。

(一)从健全体制机制的供给侧发力,夯实医养融合发展的基础

一是加强政府主导,完善顶层设计,尽快建立发改、民政、卫生、人社、残联、财政等部门互认的“医养结合”统筹协调机制,全面落实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养老机构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联网结算,打通养老、医疗和社保的政策通道。二是提高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除了税费减免、贷款优惠政策、一次性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等支持措施,应加强构建医养结合机构内生增长机制[3],考虑用养老金、医保金等社保资金以及养老服务补贴,换取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护和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等服务,如借鉴青岛市的做法,从城镇医保基金中划拨部分资金作为长期护理保险资金来源[4]。

(二)从创新服务模式的供给侧发力,形成多元互补的发展格局

通过新设、协议、引进、转型、增设等形式,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一是支持有一定规模的养老机构附设医院或医务室、护理站,允许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二是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寻求养老、医疗机构及老年人三者共赢的结合点,建立对口支援、绿色通道、医疗养老联合体等机制;三是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尤其是要加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的建设,引导这些医院接收失能、半失能老人,拓展长期照护服务,设置老年养护、临终关怀床位;四是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合作,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健康咨询、家庭病床等一站式服务,强化社区养老设施的支撑依托功能;五是推动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激发市场活力,鼓励有实力的民营机构进行品牌化连锁化经营[5]。

(三)从科学规划布局的供给侧发力,实现医养资源的合理配置

要确立照护等级评价标准,对本市老年人家庭经济状况、身体状况、养老服务需求等情况进行评估,建立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基于老年人口数量、失能率、养老及医疗卫生机构分布状况等数据研究制定出台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合理调整机构规模、数量和功能定位,提高服务供给的精准性。建立层级服务管理体系及组织,一是充分发挥社区的依托作用,突出居家和社区养老的主体地位;二是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托底作用,并将机构养老服务的重点放在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康复等项目上,在保障“三无”老年人、“五保”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基础上,优先照顾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老年人;三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满足社会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四)从专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发力,建立多层次医养服务队伍

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是一种专业化的特殊服务,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合理的薪酬保障、激励机制,提高专业养老医护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完善职称聘任制度,吸引专业人才从事养老医护工作;二是依托绍兴护士学校、绍兴市职教中心等职业学校,开设养老服务管理、老年护理、老年社会学等专业,同时发挥社区教育学院及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开展多层次的养老医护服务教育,培养具有不同专业层次的、经过系统培养背景的专业人员,并鼓励大中专院校护理专业、社会服务与管理、公共事务管理和家政学等相关专业毕业生到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就业,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三是健全养老服务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各类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实行定期考核与职业资格认证,实现养老服务人员职业化专业化。

参考文献:

[1] 邹纯青.新常态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路径探讨[J].卫生教育,2015:(14)17- 19.

[2] 宋向东.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讨――以安徽静安养亲苑为例[J].卫生管理与公共卫生,2015(1):4- 6.

[3] 袁晓航.“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创新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3.

养老护理康复服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居家养老;康复;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2-145 -03

一、丹麦养老体系简介:

(一)“三高”社会也面临“养老难”的问题

丹麦是典型的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的“三高”国家,社会平均税前月收入约合28000元人民币,上交所得税按收入由低到高,从1/3到2/3不等,此外还有消费税和地产税等,市一级政府财政收入中的57%来自个人所得税。如此这般,带来的是羡煞旁人的“高福利”――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失业补助等。而随着人口结构等复杂因素的变化,以“高福利”为基础的丹麦养老体系在负重前行。

以哥本哈根市为例,作为丹麦最大的城市,9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居住着60万人口,每月新增约1000人,预计到2025年总人口达到67万。男女平均寿命分别达到75岁和80岁,超过65岁的老年人口已达19%,到2040年将超过25%。老龄人口比例增长导致税源相对减少,社会对老年慢性病的医疗投入增加,进而引发老年人对晚年生活期盼提高与年轻人不满于社会分配不均的矛盾。丹麦老年人口增长与高福利社会结构的叠加效应类似我国社会正在面临的问题。尽管并未实行免费医疗,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延后效应将在未来5至10年内迅速提升中国老年人口比例。据全国老龄委预计,到2054年我国超过65岁的老龄人口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34.78%,大大超过现在7%的老龄社会定义标准,对发展社会养老事业提出了时间和体系上的双重要求。

前文提到的高福利之所以羡煞的是“旁人”,因为只有丹麦人能切身体会这种制度不尽人意之处,老龄人口的膨胀给丹麦养老体系提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课题。例如,社区医生、医院、康复中心之间病历信息流转不畅;老人要求享受年轻时缴纳的高税收所换来的高福利养老待遇,主观上更希望得到全面护理,导致相应财政压力增长过快;而随着老龄人口增加,公办养老设施不足的问题凸显,民营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的比例过小且并不受政府鼓励,市民入住养老机构面临更严格的资格审核――现在的丹麦人较之以前,得“更老一些”(不仅是年龄)才能动用社会养老。

丹麦的养老事业行在路上。他们通过明确的职能划分构建起独特的养老体系,引导整体社会养老意识从“要帮助”转向“要康复”,注重专业化人员培养和康复中心建O,用精细化、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打通养老事业发展瓶颈。

(二)分工明确的养老体系

2007年1月,丹麦实行政府体制改革,原有的14个省级政府合并为5个大区政府,271个市政府减少为98个,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同时,形成了独特的医疗和养老体系。所有公立医院和社区医生,统归大区政府管理并划拨预算;病人出院后的康复、养老设施等则由市政府负责。医院、康复中心、养老机构三者分工明确,形成大区和市统筹协调的三阶段医养结合体系。

首先是治疗阶段。民众(丹麦养老体系的工作人员都将服务对象称为citizen,即民众;而非patient,即病人)致电社区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电话询诊或预约当面就诊,社区医生视病情决定民众在家服药或去公立医院就诊。在医院接受治疗后,由医院的医生为市民设定总体康复计划。

此后,转入第二阶段,即居家或辅助康复。对居家康复的市民,市政府会安排康复中心(Rehabilitation Center)的工作人员定期电访或家访;辅助康复的市民则在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24小时住院或由中心派车接送。

最后,进入第三阶段,即居家或辅助养老。对康复后有足够自理能力的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对丧失自理能力或有老年精神疾病的老人,则自主选择进入养老院、失忆养护中心(Dementia Center)、临终关怀所(Palliative Center)等。

以上提及的康复中心和养老院等通常都是“一个机构、多块牌子”,只是实际职能有所偏重。市民的医疗费用(包括康复训练等)全免,仅需支付养老机构的房租、用餐、车辆接送等医疗外费用,且低于丹麦平均消费水平,有一定政府补贴,体现其非盈利性。

二、康复是丹麦养老事业的核心理念

丹麦从5年前开始强调康复理念在养老事业中的价值,并逐步建立起一套理论体系并加以实践。市民进入康复阶段后,康复中心会安排专人与其一同确定康复目标,并结合医生、护士、康复训练师(Therapist)、护工(Care Taker)、市民及其亲属等多方的意见,制定针对市民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康复计划,在训练过程中根据实际康复情况进行修订,平均康复周期为1-2个月。

康复中心的所有工作人员均经过专业培训。护士为医科学院毕业,主要负责市民医疗康复监管,即吃什么药、打什么针;训练师学习康复专业,负责辅助市民借助专业器械、通过科学运动达到康复目标;护工经过为期2年的职业培训和实习后上岗,具备一定的医疗救护知识,配合护士和训练师完成相关工作。护士、训练师和护工是康复中心的主要工作人员,受聘于社区,构成比例通常为1:3:5,其中护工在接受职业培训时,已被社区雇佣并领取工资。大部分康复中心都让以上三类工作人员在统一办公室工作,或每天召开工作会议,有利于掌握同一市民的全面情况,更科学合理地规划康复训练。

通过5年的实践,康复的理念在丹麦逐渐深入人心。老年市民在接受养老服务时的心态发生转变,从被动要求并接受政府免费提供的养老服务到主动参与本人的康复计划制定,其康复效果有了明显提高,缩短了约8%左右的平均康复时间,很大程度上节约了社会资源。而政府重视养老事业中的康复环节,客观上增加了专业陪护人员的需求,引导民众参加医护类职业教育,解决了部分社会就业问题。

三、南京养老事业的借鉴

根据丹麦相关机构的调查显示,约2/3的丹麦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尽管丹麦养老体系相对我国较为健全,但也只有1/5的丹麦人在养老院过世,另有50%左右的丹麦人病逝于医院。因此,以康复为核心理念的丹麦养老体系服务的是50%的丹麦老龄人口,养老院等机构也仅满足了少部分丹麦老人的需求,大部分人力和社会资源仍被用在居家养老服务,这与我国养老事业发展方向较为契合。

虑及我国“父母在不远游”的孝传统和社会养老的实际承受能力,即便未来以营利为目的的民营资本大量进入养老市场,提供给民众更多养老选择,居家养老仍会是绝大多数中国家庭首选的最经济最符合传统心理的养老模式。“子欲养,亲尤在”,还需要什么?

需要注重康复的理念。我们一直都有治病救人的概念,而由于人口过多等因素导致医疗资源紧张,造成重“治病”(治疗明显的疾病)轻“救人”(以恢复自主行动力为目标的康复治疗),类似授人以“鱼”而非“渔”的医疗策略。这导致很多经历一次中风或骨折等意外的老人在送医就诊后,虽维持了生命却失去了生活。因床位紧张而无法长期住院,因无专业护理而牵扯整个家庭,所谓“伤筋动骨一百天”用在这些老人身上,更是必须完全卧床静养,结果是恢复几率极低,还无谓消耗社会资源,大大影响老人及其亲属正常生活,遑论幸福感。

“康复”理念的引入旨在应对以上问题。老人通过科学引导,进行适当康复治疗和运动,恢复部分或全部生活自理能力,既能节约因护理不当导致病情恶化的二次医疗成本,又能让老人有更大几率恢复自主生活,客观上减少社会及家庭护理压力,有利于合理配置和释放社会生产力。这对在老龄人口过大的未来社会,缓解日益萎缩的有效劳动力非常重要。

当然,康复只能延缓和推迟人体的自然衰老。当老人逐渐失去自理能力时,专业陪护人员的介入就很必要。我们的现有体系中,有医生和护士这样的专业护理人员,有保姆和钟点工这样的辅助人员,但缺乏大量具备一定老年护理知识且能上门服务的半专业护理人员,即护工。他们可以让老人的亲属从繁重且陌生的陪护工作中解脱出来,在必要时向医护人员更清晰地描述老人的情况,用更专业的方式达到更好的护理效果。护工的培训可以通过职业培训在短期内实现上岗,培训和雇佣成本大大低于专业医护人员,可以较快形成具备很强实用性的人力资源储备。

南京长期关注养老服务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已出台的相关指导文件中,对老年康复和护理人员培养均有涉及:康复型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2015年达到 50%,2020 年达到90%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 2015 年达到40% ,2020 年达到80%;养老护理员岗前培训率100%,持证上岗率达到95%;养老护理员每年集中培训不少于30%,中高级职称养老护理员占10%以上。这是南京将“康复”引为养老事业核心理念的制度前提,而养老护理员培训工作的充分展开,也将为南京学习丹麦经验、建立完备的康复体系、实现养老事业康复先行提供保障。

四、养老事业合作恰逢其时

面对横亘在前的养老难题,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即开始了理论探索和系统建设,如今以社会保障为基石,我国老龄化整体战略体系已基本建成;“十三五”将为促进养老事业发展出台支持政策、落实措施。南京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吸收国外适合本市养老事业发展的元素,开展合作。

结合南京丰富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多年来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和医疗优势,将康复作为养老事业的核心环节之一,以培养针对老年康复的训练师和护工为切入点,建立护理人员管理体系并引导就业,制定相关服务及收费标准,在有条件的社区试点由政府主导的小型康复中心和护理人员居家康复养老服务项目;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政府进行政策指导、技术引导和专业人员支持,由点到面,逐渐铺开,惠及大部分市民,以康复补强南京养老体系,配合国家养老产业发展战略,基本实现老有所养、养有所医的目标。

2015年是中丹建交65周年,两国政府希望在2008年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推进双方包括养老在内的更广泛领域的合作,预计由双方教育部和卫生部(我卫计委)牵头,2016年签署养老事业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框架协议。南京与丹麦第二大城市奥胡斯市一直保持友好交往,该市VIA大学是丹麦最大的应用技术类大学,2012年起参与中丹两国D Care养老合作项目,与上海医学类高校共同负责养老护工培训课程的设计。南京可充分利用奥市养老事业技术和教育资源优势,邀请该市专家来宁进行康复理念培训,在两国养老事业合作中占据领先位置,争取部级试点项目落户南京,以强有力的国家支持完善南京养老事业体系。同时,从养老事业入手推动南京与奥胡斯的实质性合作。

Diakon Home是丹麦最大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始创基于基督教普世理念,现在已经发展为拥有35家独立养老院并为数十家小型养老院提供外包服务的社会公益组织。该机构与上海鸿越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在上海金山区建立上海首家华侨养老基地――颐和苑。该养老院已于2015年10月基本建成并_始营业。Diakon Home为养老院引入丹麦解决方案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与金山医院合作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参与楼宇养老适应性设计及设备推荐,成立分公司,由两名具有多年养老事业经验的丹麦专业人士参与养老院日常管理。目前预定入住的人数已超过开放的房间量。该项目运营效果有待观察,但至少为南京有志于借鉴丹麦经验发展高端养老的企业提供了合作模式参考。

五、结语

通过丹麦的养老研究可以进一步探寻以康复理念为核心,以培养专业养老护理人员为抓手,提出如何从具体操作层面,充分利用丹麦在包括养老教育培训和解决方案等领域的资源,有效推进南京养老事业的发展。与丹麦的养老合作还有诸多可以探讨的地方,比如丹麦地方政府非常强调老人接受养老服务应以能够独立生活为目标的,其养老设备开发、老年公寓改造都基于此,将有限的政府公共资源做最合理配置。

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三种基本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养老院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兼顾家庭和社会的养老模式。有人说:社区居家养老是一个无围墙的养老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相对于机构养老,更为适应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也更为符合中国实际,符合大城市中心城区发展的社区为老服务的新路子。

作者简介:

养老护理康复服务范文第3篇

 

一、**市老年人基本情况

    **市目前有60周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92万余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17%,其中空巢老年人近24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有19万多,分别占老年人总数的27%和21%,而且每年还在以4%的增速推进。因此,有效解决老年人看病就医问题不仅仅是医疗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二、**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

(一)依托社区医疗资源,在社区和居家健康养老。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以全科医生(含中医医师)、公共卫生医师、社区护士组成的全科医生团队与居民及家庭签约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11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签约服务工作,开展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60%以上,服务签约户数达到79989余户,签约率为15.15%。

(二)养老机构内部举办医疗机构。如云南省社会福利院在福利院举办了云南省社会福利院福利医院,开设床位50张;**市社会福利院也在福利院内举办了**市社会福利院福利医院,开设床位101张。

(三)医疗机构内部提供养老服务。如在东川区第二人民医院原疗养院基础上成立的东川区老年病医院于2014年8月向东川区民政局申办公建民营东川区幸福家园老年公寓,并于2014年11月办理了民办非企业证书。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基础上,还提供养老、康复、护理、临终关怀及生活照料等服务,切实解决入住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后顾之忧。

(四)内部没有设置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通过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医疗机构派出医务人员开展定期巡诊或派驻医务人员为养老机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

三、今后工作打算

    (一)鼓励老年人在社区和居家健康养老。一是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充分发挥其贴近群众,方便群众的作用,开展以全科医生(含中医医师)、公共卫生医师、社区护士组成的全科医生团队与居民及家庭签约服务,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并鼓励将医疗护理服务延伸至居家养老家庭和发展日间照料、全托、半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人照料服务,逐步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做好上门巡诊等健康延伸服务。二是在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上门健康咨询及健康评估和建立健康档案等服务。

(二)大力发展机构健康养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重点发展医养结合的护理型养老机构。一是积极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实施意见》有关养老机构应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服务精神,鼓励社会办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二是鼓励和支持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延续性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探索建立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

(三)探索建立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增强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

养老护理康复服务范文第4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以人为本、统筹推进,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整合资源、协调发展”的原则,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大力引进社会资本,着力增加供给、优化服务、扩大消费,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形成一批重点项目、一批骨干企业、一批知名品牌,健康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10%左右,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发展医疗服务

1.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切实履行政府办医责任,坚持公立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科学制订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加快建设布局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员额备案管理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医院制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

2.大力推进社会资本办医。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和自然人等举办各类医疗机构。支持中外合资、合作办医。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支持社会资本通过合作、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推进公立医院非基本医疗服务资源向社会资本开放。开展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公私合作等形式的改革,在非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产权、信贷、保险、分红以及用地政策等方面实现一定的突破。调整和完善城乡医疗机构对口支援方案,全面启动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对二级及以上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对口帮扶。

3.大力发展独立的检验、检查医疗机构。支持社会资本发展独立的医学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和大型医用设备集中检查中心。建立健全检验、检查医疗机构的准入标准、质量控制体系与监管机制。

4.加快康复护理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发展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月子护理等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护理服务。合理布局、积极发展康复医院、残疾人康复机构、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以托管、合作等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整体转型为康复护理机构;鼓励符合资质的护士开办护理机构。探索护理服务社会化。将中医医疗机构康复科纳入康复护理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康复护理体系中的作用。在市辖三区设置2所100张床位以上的护理院,开展全托式治、护、养三者结合的康复护理服务。

(二)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

5.加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全市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均应设置老年病科,有条件的一级医疗机构也可设置老年病科;对已经完成整体迁建的县人民医院,鼓励引进社会资本在老院区合作、托管举办医养结合机构;依托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加强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资源布局规划衔接。强化养老机构的医疗、康复、护理、保健功能建设。推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建立健全医养结合机制。支持在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机构,凡符合医保定点条件的均可纳入定点范围。

6.拓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鼓励发展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询等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提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鼓励医疗机构将医疗护理和康复等服务延伸至家庭,探索为失能、半失能老人设立“家庭病床”,优先对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责任医生签约服务。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市场主体开发和提供专业化、多形式的社区养老健康服务。力争到2017年,健康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

(三)积极发展健康保险服务

7.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产品和服务。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继续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发展医疗意外保险等医疗执业保险。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各类医疗保险经办服务。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督和对医疗费用的控制,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的合作机制。

(四)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

8.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的特色优势,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力争使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5%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加快推进市级中医医院、主城区精品名医馆和“治未病”中心建设,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科。推动医疗机构提供中医体质辨识、亚健康调理、季节养生和预防保健等服务,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支持连锁化运营,鼓励零售药店提供中医坐堂诊疗服务。规划建设中医药文化及产业特色街区。

9.强化中医药地方特色。以明参、白芷、丹参、半夏等道地药材种植和深度开发、传统名优中成药开发等为重点,加强药食同用中药材的种植及产品研发与应用,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开发适合本地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保健养生产品。鼓励社会资本建设中药材深加工企业。支持开发中医诊疗、中医药养生保健仪器设备。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推广科学有效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鼓励有资质的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

(五)支持发展多样化健康服务

10.发展健康体检、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健康服务。引导体检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开展连锁经营。支持体检机构向健康管理机构转变,开展慢性病风险评估和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的干预。加快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心理干预和辅导机构。规范发展母婴照料服务。推进民政、残联与卫生计生部门的广泛深入合作,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形式推进康复服务专业化。加强对体检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健康咨询机构的信息披露、监管与政策引导。

11.推进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建立健全“健康守门人”体系。鼓励民办医院和各类健康服务机构开展签约服务。价格主管部门制订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家庭病床等社区卫生服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明确基本医保支付范围,研究制订相关费用分担与分配机制。

12.发展全民体育健身。进一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提高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引导体育健身消费。加强基层多功能群众健身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体育场馆、学校体育设施等向社会开放。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体育健身组织,以及运动健身培训、健身指导咨询等服务。大力支持青少年、儿童体育健身,鼓励发展适合其成长特点的体育健身服务。

13.发展健康文化和旅游。支持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发展,加强健康文化传播与交流,提升健康教育水平,培育健康文化产业。支持阆中建设中医药博物馆。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整合当地优势医疗资源、中医药等特色养生保健资源、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养生、体育和医疗健康旅游,培育、打造一批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运动休闲旅游优秀项目和运动休闲旅游精品线路。

(六)培育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

14.发展医药产品研发、制造和流通服务。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生物医药、特色化学原料药、药物制剂、中药现代化、辅助器具、特色医疗器械为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全面实现产业化。积极发展电子医药商务,重点培育大、中型药品流通经营企业,着力构建现代医药物流网络,完善城乡医药配送体系。

15.发展健康食品产业。加强我市传统保健食品品牌建设,做大做强桑椹醋等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扶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保健品基地建设,推广家禽、畜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认证。推动以中医药、特色动植物为基础的新型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的开发,促进保健食品与养老服务、美容美体、医疗康复等行业的融合。

16.加大健康服务业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力度。支持驻市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健康服务相关学科专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开展健康职业教育。规范并加快培养护士、养老护理员、药剂员、营养配餐员、育婴员、心理咨询师、保健按摩师、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健身教练、健康旅游引导员等从业人员,鼓励多途径、多元化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培训。

(七)促进产业聚集和园区发展

17.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空间布局。坚持创新驱动和高端引领,深入推进健康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空间布局。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创建部级医学创新中心。

18.推进重点产业园区发展。

三、政策措施

(一)放宽市场准入

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健康服务业准入制度,实行“非禁即入”,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民办非营利性机构享受与同行业公办机构同等待遇。进一步规范、公开医疗机构设立的基本标准、审批程序,严控审批时限,及时机构设置和规划布局调整等信息。简化对康复、老年病、儿童、护理等紧缺型医疗机构的立项、开办、执业资格、医保定点等审批手续。对连锁经营的服务企业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

(二)加强财政、土地和规划布局保障

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完善政府投资补助政策,将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举办的健康服务机构纳入财政资金补助范围。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健康服务业发展需要,优先保障非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用地。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规定在公共服务设施中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健康服务业相关设施的配套。支持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原有土地兴办健康服务业,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连续经营1年以上、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健康服务项目可按划拨土地办理用地手续;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三)创新投融资引导方式

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对健康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创新适合健康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业务规模。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健康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对健康服务创新型新业态、小微企业开展业务。积极引导保险资金投资建设健康服务业项目。建立健全由政府引导、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资金运行模式。

(四)落实税收价格政策

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医药企业,依法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为其员工支付的补充医疗保险费、补充养老保险费,按税收政策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捐赠,按照税法及相关税收政策的规定在税前扣除。发挥价格在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非公立医疗机构用水、用电、用气实行与公立医疗机构同价政策。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免予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取消对非公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管制。在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临床诊疗、护理、手术以及其他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和治疗价格,加强对植(介)入类等高值医疗器械价格的监管。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建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小组,定期评估各地各有关部门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健康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适时组织专项督查,组织举办全市健康服务业项目推介会,推动政企沟通、银企合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发展健康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完善监管机制

加强健康服务业监管,依法规范健康服务机构从业行为。加强工商、食品药品监管、卫生计生等行政主管部门的联合监管和执法,强化服务质量监管和日常监管,落实专项经费预算。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引导健康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自觉开展诚信服务。

养老护理康复服务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疗养环境;关怀照护体系;身心健康;护理服务质量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护理学的发展,重视人的生理、心理、社会需要的整体护理将要取代只重视病情而忽视人的传统护理。护理学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品质生活的追求,对疗养康复工作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在疗养院,改善疗养员的疗养环境,体现人文关怀,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内涵是疗养院谋求护理工作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由于疗养院服务对象、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因此在疗养院实行全方位的关怀照护护理体系,以人文精神为指导,完善服务理念,拓展服务内涵,弘扬“微笑服务”,把“以疗养员为本”的服务意识贯穿于护理工作全过程,为疗养员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角色适应及生活照顾全程服务,显得尤为重要。改进、完善和深化全方位关怀照护体系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实施。

1牢固树立理论框架,完善服务理念

在21世纪新文化理论的指导下,以整体护理基本理论为基础,充分运用系统论、信息论、需求论等指导实践。我们护理人员加强理论培训,组织护理人员集中授课,学习新业务、新技术,交流工作经验和心得,加速知识结构更新。从思维上完善护理人员的服务理念,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体现人文关怀,让疗养员感受到亲情温暖,通过疗护之间高频率的沟通与健康教育,满足疗养员全方位、多层次需求。

2拓展服务内涵,切实落实全程化、优质化

行为准则:优质的服务,精心的诊疗是保证疗养员身心健康的前提。

2.1推行“一站式服务”[1]从疗养员入院接站至出院送站,全程树立一体化主动服务的观念,构造从疗养员入院到离院全过程体现亲情服务的工作模式。延伸服务内涵,体现关爱疗养员的文化理念。我院成立了接待中心负责疗养员的入院接待、出院送站工作,由护士全程接送,负责来回途中保健工作。疗养员入院后我们会将每天的天气情况、出行注意事项制作成温馨提示牌放入房间,提醒他们当天适宜的活动项目,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新面孔,在全新的环境中感受到亲情般的温暖、亲切和舒心。出院后及时跟踪随访以更好的改进我们的服务质量。通过疗养期间接待的“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次热情介绍、一次积极帮忙、一次主动查房、一个温馨提示、一张征求意见表、一次电话回访”中体现了对疗养员的关爱,赢得了疗养员的赞誉和认同。

2.2服务热心、言语行动耐心接待疗养员主动热情,语言温和耐心,入科后及时安排舒适的住房并主动帮疗养员提行李到房间,对年纪偏大,情况特殊的疗养员给予搀扶,必要时提供轮椅等辅助工具。耐心细致地介绍科室及周围环境、就餐规定、检查治疗、疗养期间的活动及出行安排等。并做到“三个一”,即:送一程、扶一把和细一点,送一程即疗养员第一次检查、治疗、就餐都由护士陪同到相应地点;扶一把即搀扶年迈多病、行动不便的疗养员做各种检查治疗;细一点即根据疗养员需求,想到、问到、做到,从细节中体现对疗养员的关心。让疗养员从身边的小事、细节中享受到贴心的服务。

2.3检查治疗精心由于疗养员平均年龄偏大,心脑血管疾病相对偏多,加上我疗养院地处高原,大部分疗养员入院最初几天不适应,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虽然疗养院以康复疗养为主,但我们要掌握各疗养员的病情以随时做好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因此疗养员入科时医护人员要给他们测量生命体征,及时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获取健康史,初步了解他们的病情。而且医护人员每天早晚坚持查房,以便及时了解疗养员的适应情况及病情变化,针对各疗养员的病情给他们制定合适的康复疗养计划,并根据不同病情的疗养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宣传资料。必要时安排疗养员做影像、检验、理疗等辅助临床科室检查诊疗。把“我的岗位我负责,我在岗位您放心”的精神落实到大家心里。让疗养员确实感受到整个疗养期的康复治疗对他们身心恢复的效果。

3实施关怀照护

关怀照护是一种治疗行为,经护理人员提供的关怀照护可保护及促进人类健康。行动规则:根据老年人的需求从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实施全方位的关怀照护,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1身体舒适照护我疗养院四季早晚温差均大,天气阴晴变化快,而我们收纳的疗养员来自全国各军区,考虑到老年人抵抗力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为了减少气候变化对疗养员的健康带来危害,疗养员入院后强调防寒保暖,并随时提醒他们出行时添加衣服,带雨伞。由于房间没暖气,我们给疗养员添加了毛毯、电热毯、取暖器等取暖设备,防止气温突变疗养员不适应造成感冒或病情变化。同时维修人员加强房间设备安全检修,及时排除电路故障;医护人员加强安全防范意识,防止事故发生,确保疗养人员的安全。通过一系列防范措施的实施,使得疗养员健康、安全的度过了整个疗养期。

3.2居室舒适度的照护老年人因姿势控制能力下降,视力减退,体质下降,增加了意外的发生[2]。不适宜的地面环境、家具、门窗、卫生设施、光线等是诱发老年人跌倒的环境因素。而舒适安全的住宿环境不仅能使疗养员心情舒展,放松压力,同时还能调节不良的社会情绪。因此我们按老年人适宜居住的环境进行改观,安全方面:①避免地面高低不平,不设室内台阶和门槛,撤除过道障碍物,物品不放在经常行走的通道上。②过道多装扶手以便老年人行动。③家具尽量减少有棱角,尽量不使用浅色家具,尤其是玻璃或镜面玻璃家具。④地面改造为防滑地面,特别是卫生间地面。容易滑倒的地面放温馨提示牌提醒他们以防意外发生。⑤卫浴器具易于使用。⑥房间光线柔和,避免强光刺激或光线暗淡。通过对居室舒适度、安全度进行改造后,大大减少了老年人意外的发生。美化居室方面:科室人员收集了美观的花瓶、鹅卵石,亲自动手栽插一些水养绿色植物放入疗养员房间,大家走进房间就能感受到舒适温馨,不仅美化了住宿环境,也为房间带来充足的氧分,在房间就能享受到新鲜充足的氧气。

3.3心理舒适照护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老年人易产生焦虑、孤独感,这些消极因素也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为了让疗养员在疗养期间身心能得到更好的调节与康复,我们在科室开设了书法绘画室专供疗养员休闲时消遣,同时可以让他们一展风采,在这里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还通过开设老年图书室及时为疗养员提供各方面社会信息、健康知识,获取更多的与外界沟通的信息。这种寄托于艺术、文化的休闲方式可调节老年人焦虑、抑郁及其他不良的社会情绪,同时放松和舒展心情。这种整合的心理治疗方式在心理治疗中能发挥积极作用。

4加强身体保健

通过对疗养员保健、康复知识进行健康教育,以提高老年人的住院适应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为了让疗养员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与改观,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方式将老年人容易忽视的健康问题如睡眠障碍、心脑血管疾病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纠正。并利用周围有利的自然条件指导他们进行水疗、体疗、有氧运动等康复疗养项目。逐步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大限度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指数和生活质量。

当今临床应用的健康教育形式种类繁多,包括宣传册、宣传专栏、多媒体授课教育等。我院采取了多媒体形式进行保健康复知识的健康教育,它具有指导性强、直观、简明、生动形象、实用、易理解、易推广的特点,使疗养员像看电视剧一样简单明了地了解了各种保健、康复知识,受到疗养员的广泛赞誉。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住院期间的流程性知识通过集体讲解、个别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取得良好成效。

4.1强调睡眠质量对老年人的意义由于受年龄、饮食、药物、情绪、气候等因素影响,很多老年人都可能并存睡眠障碍[3]。有调查显示[3],我国普通人群对失眠采取的措施大部分不正确,选择药物信息的来源和途径不正常,而医护人员接触疗养员、和疗养员交流的机会最多[4]。护理职责要求护士成为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因此我们在每个疗养期开展关于睡眠的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健康意识,指导他们建立和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纠正不良的生活行为,强调服药的主动性和依从性,提高健康意识和睡眠质量[5]。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疗养员对睡眠障碍的定义、原因及预防方法、治疗措施等均有所了解,在睡眠障碍发生后可以主动采取正确的态度及遵医嘱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使睡眠得到改善。

4.2碳酸温泉的特性和对人体的作用我疗养院疗养的一大特点是温泉疗养,这里的温泉水属碳酸钙镁型淡温泉,42℃~45℃,水温适宜,素有“天下第一汤”的美誉。 内含钙离子、镁离子、钾离子、偏硅酸等多种微量元素及对人体有益的放射性元素,有饮用、沐浴、理疗等功能。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正好为老年人尤其老年病人提供水疗治疗,泉水通过水温、压力、浮力、渗透压、酸碱度、化学成分对人体产生医疗保健作用,有促进新陈代谢、改善通气和循环功能,从而达到消除疲劳,促进睡眠,增强体质,促进机体功能恢复的目的。还对慢性风湿、关节炎、皮肤病有一定的疗效。医护人员建议疗养员入院后入浴1次/d,15~20 min/次为宜。切记不要在40℃的水中浸泡过久。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的人不宜洗热水浴。针对老年人慢性病多而不宜洗热水浴,我们通过开展水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对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开展康复治疗,最大限度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4.3有氧运动训练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神经反应能力和运动能力逐渐减退,严重影响生存质量。我疗养院在青山环抱中,周围有数十万亩天然森林提供新鲜氧气,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为疗养员提供了最佳的休闲、锻炼场所。疗养员晨起、晚饭后可在这个“天然氧吧”中做一些有氧运动如快速步行、登山。因为运动方式简单,强度控制方便而常为老年人选做日常锻炼方式。有氧运动训练还能增加细胞含氧量,促进细胞新陈代谢。据报告,骨关节炎[6]、COPD[7]和冠脉疾病患者进行有氧运动训练后6min步行距离可增加10%~18%,通常认定为一定强度的有氧运动训练后对改善或维持老年人特别是老年病人的心肺功能[8]、糖[9]、脂代谢[10]、内分泌功能有一定效果,同时可提高老年人特别是老年病人的运动耐力。因此疗养员入院后医护人员建议他们至少每周3次进行有氧训练,并根据不同年龄、健康状况为他们制定不同强度的训练内容,分阶段进行阶梯式训练。每次训练后疗养员心肺功能有很大改善,运动耐力增加,也深切体会大量运动后全身舒展、心情愉快。他们的反映证明了有氧运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因此我们强调疗养员出院后主动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指导他们学会离院后自我保健的方法。

4.4疗养生活安排丰富有益开展石林、世博园、民族村、大观楼一日游等景观疗养项目,同时院内还专设有适合老年人锻炼的设施如健身器材、乒乓球室等,医护人员提供健康咨询和预防保健指导。疗养员在活动肢体、调节情绪的同时健康也得到了保障。对一些特殊的疗养员,如70岁以上、二级护理以上、残疾等情况,有针对性地量身定制护理计划,给予重点关心和护理,对禁忌证则严格把关,并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对行动不便且病情允许的疗养员,定时用轮椅护送病人到室外活动,充分利用温泉自然疗养因子促进身体机能的平衡调节,从而达到良好的疗养效果。

通过对疗养员生理、心理、社会等全方位支持和照护,根据我们对疗养员离院前进行的问卷调查及离院后的电话回访等,据统计显示,疗养员对我们护理的赞同率和满意度达97%以上。

对疗养员实施关怀照护的护理模式,使护理人员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疗程始终,对疗养员的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给予亲人般的关心和关注,使以往的整体护理工作模式得到了升华。这既可体现整体护理内外环境所需的人性氛围,也可显现护士个体的素养和品格,它是护士追求真善美的一种实践过程,同时也是疗养院谋求护理工作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梁志翔,马倩红,等.“一站式服务”对护理资源开发及护理质量影响的研究[J].现代护理,2005,11(23):1968-1969.

[2]张玉兰,马腾霄,王勇琴.老年脑血管病跌倒患者平衡与步态的评定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杂志,2006,23(5):29-31.

[3]赵忠新.临床睡眠障碍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154.

[4]李维琴,余丽均,刘国英.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水平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8):578-579.

[5]林婷,黄俊山,姜小鹰.城镇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利用状况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8):628-630.

[6]Ettinger WH Jr,Burn R,Messier SP,et al.A randomized trialcomparing aerobic exercise and resistance exerxise with a health.education program in older audlts with knee os teoarthritis The

Fitness Arthritis and SeniorsTrial[J].JAMA,1997,277(1):25-31.

[7]Mador MJ,Bozkanat E,Aggarwal A,et al.Endurance and strength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COPD[J].Chest,2004,125(6):2036-2045.

[8]邱峰,励建安,陆晓,等.心肌缺血和有氧运动训练诱导VEGF表达时间规律的实验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3):193-197.

[9]李玉峰,王士雯,赵玉生.有氧运动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表面糖蛋白受体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30):20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