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

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

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

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范文第1篇

1、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

经典的精神分析疗法很强调来访者与分析者之间的关系,并且认为他们之间关系是在移情过程中产生的。弗洛伊德曾生动阐述移情作用:“患者移情于医生,这些情感的整个准备来自于其他地方,它们已先在患者的内心形成,然后借治疗的机会转移到医生身上;移情作用在治疗的开始就存在于患者的内心,并且暂时是其有所进步的最强有力的动机。我们捕捉不到它的踪迹,也不需要打扰它,只要它有利于分析工作的进步。如果它之后变成一种抵抗,我们就必须关注它……不管是友爱的或是敌意的移情作用,均可以被转化为治疗的最便利的工具,来提示心理生活的隐秘部分。”可见,早期的精神分析将治疗关系作为治疗的重要工具,并提出了“移情”这一重要概念。来访者对分析者的移情,其实是来访者将过去重要的他人的感觉与想象加到了分析者身上,分析者可以将这种移情作为工具,帮助来访者理解过去的未完成事件,在这一基础上得到改变与成长。在这一过程中分析者个人的成长就尤显重要,如果来访者的这些未完成事件刚好是分析者也存在的,就可能引起分析者歪曲的或不理智的主观反应;另一种情况是分析者将自己对某些特定人、事件的情感、情绪投射到来访者身上,即出现所谓的反移情。只要分析者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反移情,那么反移情则可以避免或成为治疗的工具,帮助分析者理解来访者。但是如果分析者的自我觉察力低,意识不到这一点,反移情不仅将伤害来访者,也会重创分析者。

因此精神分析疗法,强调分析者在从业前要作为来访者亲历精神分析和系统的分析训练,解决自己的未完成事件和完善人格。其实,分析者接受专业精神分析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过程。

2、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在治疗别提到了“转移”(这里的转移即指移情),转移包含的心理过程是一般投射过程的一种特定形式,即转移是一种特殊的投射。投射作用的发生并非出于个体自愿的行为,转移也是如此,有时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投射,但是不知道其范围,这个不知道的部分就属无意识;两者的区别在于:投射作用一般延及物的客体;而转移则通常发生在两个人之间,并且具有情绪的强制的性质。

转移指的是,投射的内容的情绪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形成一种关联,一种能动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当病人投射到分析医生身上的心理内容与分析医生自己的无意内容相同时,病人的情绪就极富感染力,两者都会陷入无意识的黑洞,即形成一种消极的关系,弗洛伊德称之为反向转移,在这种状态下,分析医生和病人都将迷失方向。

转移可以是完全自发的,一种“一见钟情”,但转移不是爱,它只是对爱的一种误用。一些病人和缺少经验的分析家会将其错当,其实并没有爱。转移跟医生的人格毫无关系。

第一,非诱发而产生的转移。当医生与病人之间难于进行接触,难于保持感情的协调时,就产生了这种转移。在分析疗法中,如果医生与病人之间由于性格差异等问题不能形成良好一致的关系,病人就会用一种激情或性幻想去填补与医生间的裂隙。常发生这种转移的人一般在心理上都很孤立,因害怕失掉自我而在感情上作出巨大的努力,力图依附分析医生。所有这类补救性现象同样也会发生在分析医生身上,只有真正把自己与病人放到同一平面,抱着正确的态度,对病人有科学正确估计,才能少受转移之累,避免陷入转移的恶性形式。第二,相互无意识和相互感染。当分析医生和病人一样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或患有神经症时,则会通过相互无意识发生感染。即分析医生暴露出一扇打开的门且无法控制,最后任由病人进入而受到感染。因此,分析疗法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分析者要尽可能认识自己。第三,病人受到分析者的。认为转移是有用的,甚至是必需的治疗手段,病人应该发生转移的观点是错误的。转移的结果通常是分析医生所不能控制的,有无转移其实与治疗本身毫无关系,因此分析医生不应挑起转移,比如对病人过分亲热等等。而且精神治疗专家面临着典型的职业危险,即心理上受病人的感染,被病人的投射命中。

总之,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强调了咨询者应重视患者对自己的转移,并对自己对患者的反向转移加以觉察,这实际上是荣格式的心理治疗的主要技术和特点之一。而作为一名合格的咨询者或分析家,这种反向转移不是病态的,即不是自身尚未解决的问题对病人的投射(由病人引发的潜意识的创伤),而是一种分析家要学会使用的察觉出病人的问题所在的技术。但荣格强调分析家的人格而不是技术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治疗是否能取得效果在根本上取决于分析家的人格是否健康。

人本主义流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治疗关系是一般人际关系的特例,它和一般人际关系受同样的规律支配,他选择用“助益性关系”这一术语来表达人际关系,如母子关系、父子关系、医患关系、师生关系,在这样一种关系中至少有一方有明确的意向,促进对方的成长、发展、成熟。咨访关系也是这样一种助益性关系,来访者来做咨询的目的就是为了改进自己的机能或者促进个人的成长。

罗杰斯认为人际关系是助益性的关系,而咨访关系是人际关系的特例,也是一种助益性关系;咨询者的个人成长是建立助益性关系的基础。在谈到在咨询过程中如何建立这种至少一方有明确的意向,促进对方的成长、发展、成熟的助益性关系时,他提出了十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咨询者的心理成长都有所启示。

1、诚实的如一性

在某种深层意义上,咨询者能否以某种方式实现在他人看来是诚实可靠始终如一的?罗杰斯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咨询者就必须自己首先实现真实可靠,即从内心真诚地接受来访者。试想,如果表面上接受来访者却心生厌恶,咨询者就已经无意识地形成了某种内在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在咨询过程中很可能会有意无意地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果让来访者体验到咨询者的这种表里不一,不仅仅会降低他们对咨询者的信任度,甚至对咨询本身的意义失去信心,造成心理伤害。同时如果咨询者有足够的自我觉察能力,也会因这种矛盾和矛盾造成的结果,体验到内疚感、挫折感、失败感。咨询者实现真实可靠的过程,就是―个心理成长的过程。

2、信息传达的真实性

在咨询中,咨访双方都是当事人,咨询者作为当事人能否将自己真实存在的信息传达给他人?罗杰斯认为,以他自己为例,如果因为防御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不能正视自己内在的声音,那么自己就会经常陷入失败的困境。他还提出,如果能够与自己形成助益性关系,使自己能够敏锐地觉察并接纳自己的情感,那么就可能与他们建立起助益性关系。在这

里,笔者对罗杰斯这一假设的理解是,咨询者只有能够和自己建立起助益性的关系。才有可能和他人建立这种关系。也可以说,只有在咨询者有足够的自我觉察并悦纳自己时,才能和来访者建立起助益性关系。这一过程,笔者认为也需要通过个人心理成长来实现。

3、咨询者与来访者的距离感

作为咨询者能否体验一种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如热情、尊重、关怀等等?罗杰斯认为,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他人的内心,经常会害怕这种积极的态度,避免落入别的圈套,而逃避于一种事不关己的疏离感。换句话说,我们自己对他人的积极态度未必会得以积极的回报,我们中的很多人,因为未得到积极的回报而感到失望,并心存恐惧,所以倾向于保持一种距离感。当然这种距离感可以使人获得安全感,但是在咨询过程中,这种距离感可能影响咨询者去真正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影响来访者形成积极的态度。

在咨询室内某个阶段或时间,咨询者不带防御面具地关心来访者,积极投入情感的同时自己能体验到和来访者的关系是安全的,对于咨询关系和咨询进程来说都是有促进作用的。这同时也对咨询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罗杰斯认为达到这一点是一种真正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做到这一点对咨询者心理成长要求非常高。如果咨询者本身有未完成的事件并正好被来访者的言谈举止影响到,那么就会打破咨询者的安全感和咨访关系,更有可能对咨询者造成心理伤害。在笔者看来,热情、尊重、关怀对于每一个咨询者来说都是应遵循的重要原则,关键在于咨询者心理成长的程度是否允许咨询者完全不带任何防御地在咨询过程中持这种积极的态度。也就是说,如果咨询者心理成长不够,这种积极的态度本身也会成为伤害咨询双方,影响咨询效果的重要因素。

4、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作为个人,咨询者能否足够坚强而可以独立于他人,能否持之以恒地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罗杰斯认为,只有达到了可以自主而独立于他人,能够持之以恒地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人,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接纳他人。笔者的理解是,作为咨询者只有达到可以自主而独立于来访者,并能够持之以恒地尊重自己和来访者时,才能更悦纳来访者,并且不用担心在咨询中失去自我。对于来访者也是如此,在咨询过程中要独立于咨询者,尊重自己的情感和需要,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咨询者,放弃自主。

5、尊重当事人的独立地位

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咨询者是否足够安全到允许他人独立于自己而存在,允许他们成为他们的真正自我?在这里罗杰斯提及了法尔森(Farson)的一个有趣的小型研究。法尔森在研究中发现,自我调节较差、不太胜任的咨询师往往会诱导当事人与他保持一致,而他的当事人也倾向于模仿他的样子来行事;作为明显的对照,自我调节较好而能力优异的咨询师能够耐心与当事人通过多次交谈进行互动,而不去干涉当事人发展独立自主的人格的自由。即,一个合格的咨询者在咨询过程中应不去干涉来访者发展独立自主的人格的自由,而只作为一个协助者。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和优异的心理辅导能力都要通过咨询者的心理成长和专业成长来实现。

6、真情理解是重要的

咨询者能否让自己完全进入他人的情感和个人意义的世界,而且做到设身处地、见其所见,丝毫不加以评价和判断;不仅不践踏在来访者看来非常珍贵的意义,而且帮助他们捕捉更多的经验的意义。来访者来寻求咨询者帮助的目的就是解决自己心理上的困惑和问题,他们叙述的事件及对事件的感受,在一般人看来可能是不可理解的、不合理的、夸张的、歪曲的、甚至虚构的,而在他们看来却是合理的、确实存在而且有珍贵意义的,他们的想法不为身边的人接受或理解才走进咨询室寻求帮助。如果这时候,咨询者也不能够共情理解他们,向他们表述:“你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应该……”“这没有什么,不算什么大事”;“不会吧,你肯定理解错了!作为大学生,你应该……”等等。这样咨询过程就不能称为“咨询”,而成了说教了,也许当时来访者觉得咨询者说得很有道理,但这些道理其实他本身就懂得,他的问题还摆在那里,事后会感觉不被理解而对心理咨询失望,在下文的个案访谈中来访者就反映过这样的问题。高校心理咨询者,同时扮演“教师”的角色,这一角色的社会期望使得部分咨询者情不自禁地要去“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

罗杰斯提到“哪怕是一星半点的共情理解――捕捉其含混的个人意义的努力,一点也不高明甚至笨拙的尝试一也会对当事人有所帮助”。高校心理咨询者角色的复杂性,对咨询者角色转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7、咨询者自己需要不断成长

咨询者能否接受来访者呈现的方方面面,能否真切感受来访者的自我?罗杰斯认为从咨询经验来看,咨询者的态度往往是有条件的;凡是他不能充分接受的经验领域,来访者就不能有所变化和成长。而反思咨询者为什么不能各个方面接纳来访者,会发现那是因为咨询者被来访者的某些方面吓倒了。正因为咨询者不接纳这些领域的自我,从而也不能接纳来访者。要更好地在各个方面帮助来访者,咨询者自己就必须不断成长,学会在这些被吓倒的经验领域中接纳自己。即,咨询者只有通过心理成长接纳自己的方方面面,才有可能接纳来访者的方方面面,和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共同成长。

8、帮助来访者去除威胁感

在咨询关系中咨询者能否保持足够敏感,使来访者不会把咨询者的行为当成一种威胁?来访者的问题虽然大部分都是心理的,但是这些问题往往通过认知、情绪、行为表现出来,把自己的问题全部认知为外界带来的,因此对外界事物保持一定距离,以维护内心的安全感。咨询者,在来访者眼里也是外界事物,尤其在初次会面时,会保有一定戒心。此时,如果咨询者表现过于强势或者随意,就会让来访者体验到威胁或不被信任。咨询要取得效果,就有必要尽可能帮助来访者去除威胁感,获得安全感,开始探索、体验并处理他自己具有威胁性的内心情感和冲突。

9、帮助来访者自己去除外界评价的威胁

咨询者能否使来访者完全避免外在评价的威胁?外部评价可以说伴随人的一生,对于来访者也是如此。首先咨询者自己要明确这一点,也要让来访者了解这一点,同时使他们明白,他们的经验的意义和价值最终要由他们自己来解释和负责任,而不是他人。

10、平等对话是十分重要的

咨询者能否真正与来访者平等对话?如果在咨询中,咨询者将来访者当作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一个无知的学生、一个具有神经质人格的人或病人来对待,那么在咨访关系中,咨询者关于这些角色的概念都会有意无意地强加到来访者身上,从而限制他们的成长。换句话

说,人是不断成长变化的,如果我们把人作为一个固定不变的、已经分门别类的或者过去的那个人来看待,贴上标签,那么这种狭隘的看法,就会阻碍助益性关系的形成,影响咨询过程,阻碍来访者的成长。反之,如果咨询者能通过自我的成长,认识到人是一个不断成长变化的个体,那么在咨访关系中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

其他流派

各种疗法对于咨询者(治疗者)心理成长(个人成长)的叙述大多是在论述咨访关系时提到的。咨访关系是“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围绕改变来访者所表现的心理行为问题或者症状而形成的一种关系”月。它是一种人际关系,但与一般的人际关系不同,表现在“咨询关系是因为来访者需要解决自己或者其他人际关系不能解决的问题而形成和持续的;咨询关系比较正式,有特殊的时间安排和其他要求,如尊重、保密等;咨询关系只存在于咨询的时候;咨询关系是一种更亲密、更深入的关系;咨询关系更有力量和效果”。心理咨询是以咨访关系的建立为开始的,可以说咨访关系的建立是咨询的基础。在咨询室中,咨询者不可能等待来访者主动和咨询者互动建立咨访关系,即咨访关系建立的主动方应是咨询者。

不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派对咨访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其中也提到了咨询者在咨访关系中的地位。

1、存在主义疗法

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和罗洛・梅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疗法,基本前提是强调人自己的选择,治疗主要的目的即促使来访者对生活进行反思,认识到自己可以选择的范围,在各种选择中自己做决定。

这种疗法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关系放在重要的地位,认为治疗中人与人的接触可以刺激积极的改变,治疗是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共同旅程。这就要求治疗师不仅仅要深入到来访者的世界中。而且还要与自己的现象世界接触,强调治疗师“在场”。也就是说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不是一个无兴趣的观察者和技术员,而是一个对来访者完全充满活力的伴侣”。治疗师要能够与自己的现象世界接触、和来访者共同探索,在治疗过程中获得成长而不是倒退,个人的心理成长很重要。

2、格式塔疗法

以弗瑞茨・培尔斯和劳拉・培尔斯为代表的格式塔疗法源于存在主义疗法,是存在主义疗法的一个分支,因此它也十分强调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关系。它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未完成事件”,认为未完成事件体现在未表达出来的情感中,它会一直存在直到个人有勇气面对并处理这些未表达的情感为止。格式塔疗法就是“引导焦点或者帮助来访者澄清自己的察觉,在咨询和治疗过程中,强调咨询者(治疗师)设计实验增进来访者对自己在做什么及如何做的自我察觉”。

格式塔疗法要求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自我,可以表达、分享个人的体验和经历,但不能试图操纵来访者。一个重要的论点就是:如果治疗师仅关注技术,则可能在给来访者治疗时迷失自己,这是相当危险的。治疗是一种双向投入,不仅使来访者发生改变,治疗师也会发生改变。因此,治疗师要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认识,即不断成长。

3、认知疗法

认知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以阿尔波特・埃利斯为代表认知疗法认为,来访者出现的适应不良行为或情感,是与不恰当的认知方式密切相关的,即他们存在一定的不良认知,如夸大、歪曲、不合理的想法,从而导致了情绪问题和不适应的行为。在咨访关系中,认知疗法比人本主义更强调咨询者(或治疗师)的主动性,由他们和来访者一起共同商讨,帮助来访者澄清问题,通过适当的提问和作业,帮助来访者进一步考察自己原来的想法与假设,并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形成合理的认知。如理性情绪疗法,就是让来访者学习一些技巧去找寻非理性信念,取而代之理性的认知,使来访者的情绪反应有所改变。在整个过程中,咨询者提问和作业的恰当、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帮助来访者重审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感受,都与咨询者本身的专业水平和治疗经验密切相关;同时因为对咨询者主动性的强调,咨询者面对来访者的心理状态和道德伦理也显得非常重要。

4、行为疗法

以约瑟夫・沃尔帕为代表的行为疗法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的结果。人的心理问题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改变。行为疗法,对于―般的咨访关系原则如热情、真诚、接纳等也很重视,但不像精神分析、人本主义那么强调咨访关系的治疗作用。

5、现实疗法

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 时效性 团体心理辅导 聚焦于问题解决的短期咨询 认知行为疗法

有研究表明1,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个别咨询往往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每次咨询时间约为50分钟。对于各大高校来说,即使按照1:3000的要求来配置专职的心理咨询人员,满足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咨询的需求也是相对困难的。

针对目前高校心理咨询现状,学者们从心理咨询工作的宣传普及、资金投入、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和指导。打造有利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的外部环境、增加硬件设施设备的投入,无疑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但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能针对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发展的现状和要求,在众多咨询技术中选用更为实用的心理咨询技术,无疑将极大地提高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咨询的时效性。

本文试从选用适应高校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特点、符合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实际情况的心理咨询技术出发,以期为提高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咨询的时效性提供参考。

一、团体心理辅导——经济高效,缓解咨询人力有限的矛盾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团体心理咨询通常由1~2名指导者作为团体领导,团体成员少则3~5名,多则十几人甚至几十人。通过提供适当的情境,大学生们在共同的活动(几次或者十几次的聚会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的相互作用,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诸如价值观澄清、人际关系、暗示、模仿、感染、共情、社会认知等心理现象,使大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心理互动过程,探索自我本真,尝试改变或修饰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诸多困惑的问题(如学业目标规划、澄清及构建人生观与价值观、生涯规划等)。因此,团体心理咨询不仅能增加咨询的效益,提高咨询工作效率,省时省力,还能有效缓解许多高校咨询人员资源有限的矛盾,为更多的大学生需求者提供专业的服务。Gladding(1996)2指出“在帮助那些有着类似问题和困扰的人士,团体咨询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

此外,小团体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形式,在小团体活动中进行心理咨询有着特殊的效果。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发生、发展的。因此,团体心理咨询可以为大学生模拟类似的环境,团体成员集思广益,在充满信任的团体氛围中,大学生们可以通过观察、示范、模仿、训练、反思等方法,调整自己的不适行为,重新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人际关系等,并且将实践的结果积极地迁移到日常的情境中,获得真实的成长与发展3。

团体心理辅导的对象常常采用公开招募有相似心理困扰的学生的方式进行,此外,也可以通过心理普查筛查出有相似问题的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设计则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来设计,因此,团体心理咨询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提高咨询效率,体现人文关怀——聚焦于问题解决的短期咨询(Solution-Focused Brief Counseling)

大多数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适应性、人际关系、恋爱及性意识困扰、情绪、学业、就业与发展等六个方面。他们对于心理咨询有着较高的期待,不愿意过多地执拗于原因的探索,希望能得到明确的、直接的指导,以尽快走出困境、摆脱困扰,不少学生甚至希望一次咨询就能解决某个问题。按照传统心理咨询的模式,完成一个个案咨询往往需要至少3次以上甚至长达数年的。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员往往花较多的时间来倾听,以了解来访者问题的来龙去脉,试图帮助来访者理清头绪,找到原因,然后针对原因进行处理。

“聚焦于问题解决的短期咨询”(Solution-Focused Brief Counseling ,简称SFBC),是近 20多年来形成的“一种与来访者个人及家庭共同合作 ,指向帮助来访者解决发展历程的短期咨询模式。”4 它是由Stevede Shazer和Insoo Kimberg夫妇及其同事于 20世纪 80年代初在美国密尔瓦基的短期家庭治疗中心 (Brief Family Therapy Center,简称BFTC)发展起来的。SFBC不是去关注原因,而是直接指向解决问题目标。SFBC的目标指向非常明确,咨询过程也很简洁,这也与惯常的咨询不大相同5。其基本的咨询流程包括6:开场白 (Opening,约 3-5分钟 )、听取主诉 (Complaining,约 15-20分钟 )、寻找问题发生的“例外”(Exceptions,约 15-20分钟 )、中断休息 (Break,约 5-10分钟 )、回馈与作业 (Compliment and home work,约 5-10分钟 )。来访者通过在1-2次咨询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期望,对高校心理咨询资源的不足也有一定缓解作用。

受现代主义哲学观影响下的传统心理咨询一般认为,人的行为存在着“因—果”直线式的关系,认为只要找出来访者行为的病因,并且让来访者认识自己的病理,他便会有所改善。实际上,这种以发现问题为中心的咨询策略 ,容易使来访者在现实环境中丧失改善自己的行动能量,从而不利于其摆脱自我的限制7。

相对而言 ,发端于 20世纪中期的后现代哲学强调人必须通过自身积极创造与环境的互动才能建构真实的主体经验 ,强调对事件的多元意义与互动性。受这一观念的影响,SFBC的基本咨询理念是:采用正向的、朝向未来的、朝向目标解决问题的积极观点,它不是局限于探求原因或问题取向的讨论,而是从来访者已有的成功“例外”入手来促成改变的发生 ,通过小的改变 ,进而引发更大的改变。强调个人正向能力的思考与学习 ,扬弃病理模式的分析;鼓励个人从叙事的过程中发现自我的存在;建构新的心理健康的环境与行为习惯 ,积极开拓个人视野,从而重塑个人的自尊与自信7。Osborn ( 1999)认为“SFBC”不从缺乏解决素材的问题成因入手,而且特别强调问题以外的例外经验及来访者已经拥有的力量、资源、希望的开发。” 8 Murphy (1997)指出,SFBC的咨询过程往往轻松愉快,使得来访者在面对问题时,愿意去思考什么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法,这些方法又是如何产生的,而使得来访者不至于一直陷在负面情绪里9。

SFBC存在的不足在于它缺乏丰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更关注行为和认知,而不大关注来访者情感的改变10;它不大适合于严重问题的咨询,更适合发展性问题的咨询11等。但对于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人际交往、学业压力等引发的适应不良,无疑却是非常适用的。

三、切合学生认知发展,提高主体自控力——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前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心理咨询的核心理念是“助人自助”,其实质是帮助来访者增强自我调控的能力。对于具有比较完备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的大学生而言,强调认知活动在心理、行为问题发生和转化中起重要作用的认知行为疗法,是比较易于接受,并能在短时间内起到较为明显的效果。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治疗具有积极的、指导性的、整体性的和时间短等特点。

认知行为疗法被普遍用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多项研究表明该疗法对于治疗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网络成瘾、抑郁等有显著效果。综合各项研究12-16来看,认知行为疗法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把研究和治疗的焦点集中于来访者当前所遇到的问题上,分析和寻找目前所处的环境、所遇到的事件以及自身因素与心理疾患的关系,不过多留意来访者的过去,不把来访者眼下的问题与过去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其次,咨询过程中要达到的目标予以限制,使其清晰、明确,具有可观测性和可把握性,不追求过于空泛或包罗万象的治疗效果;再次,由于只对“现在”予以关注,不花时间缠结于过去,且限定了治疗目标,因而能在较短时间里获得比较显著地改变,从而增强了来访者对自己和咨询老师的信心和信任;该疗法认为个体应对自己的心理困扰负责。尽管所处的环境和所遇到的事件会对个体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最终说来,个体是自己心理障碍的制造者(错误的认知导致错误的行为),同时,个体也完全具备足够的能力去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因此,整个咨询过程也是来访者自我成长的过程,通过整个咨询,来访者也从中学习并获得了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方法17。

参考文献:

[1]郑金娥.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9,19(2):79-80.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林海 刘莉湘君. 论团体心理咨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J].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1(49):68-70.

[4]Ginge rich, Wallace J.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A review of the outcome research. Family Process, 2000,39(4):477-498.

[5]王玲.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法的评介.中国心理卫生杂志[J],2002,10:675-676.

[6]de Shazer ,S. Clues: investigation solutions in brief therapy. New York Norton[J], 1988.

[7]方建移,刘宣文,张英萍,何伟强.心理咨询新模式:聚焦于问题解决的短期咨询[J].心理科学,2006,29(2):430-432.

[8]Osborn, C. J. Solution-focused strategies with involuntary clients:Practical applications for the school and clinical setting. Journal of Humanistic Counseling[J], Education & Development,1999(37):169-182 .

[9]Murphy, J. J.. Working with that works: A solution-focused approach to school behavior problem. School Counselor[J],1997,42(1):59-65

[10]Kiser, D.J. Piercy, F.P., & Lipchik, E..The integration of emotion in solution-focused therapy.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J], 1993,19(3):233-242.

[11]Carol A. Stalker, Judith E. Levene , Nick F. Coady..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one model fits all. Families in Society: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uman Services,1999,80(5):468-477.

[12]曹海. 认知一行为疗法对大学生不良心理健康状况的疗效观察[J].中国学校卫生[J],1997,6(18):434-435.

[13]许若兰.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大学生抑郁情绪的个案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0(12):710-713.

[14]辛晓亚.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实践[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4):55-57.

[15]姚树桥.郭文斌.吴大兴. 抑郁症患者自动思维及应付方式特征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6):412-414.

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德国高校;心理咨询;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154-02

一、德国高校心理咨询的经验

1.机构设置规范化

20世纪70年代后期,德国部分高校在政府的资助下成立独立于大学之外的大学生服务中心。目前,全德共有56个大学生服务中心,这些服务中心大都承担着学业指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咨询服务工作。由于中心独立于大学,他们的工作范围往往并不局限于特定高校,而是面向一定区域内的所有高校。同时,一些高校也成立自己的心理咨询机构,与学业指导和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直接对校长负责,为全校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在德国,对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管理、认证、培训等有明确的法律规定。1994年德国大学校长联席会议明确要求各高校都应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并建议每30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咨询人员,且每5000~10000名学生应配备一名有执业资格的咨询师。

2.咨询师队伍配备专业化

德国高校心理咨询人员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对于高校心理咨询人员,德国有专门的学校心理学家培养计划,受训者要完成100小时的专业学习[1]。尽管各州法律规定不尽相同,但是咨询人员一般都要求心理学、医学或教育学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并在心理诊所工作五年以上,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

3.咨询内容综合化

在德国,由于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高校学生同样存在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德国一项面向全国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有27%的大学生有过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其中13%需要干预,11%的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5%的学生需要到专业的医院去治疗。从具体表现来看,可以分为学习障碍、考试焦虑、人际交往、情感困惑、时间管理、性格问题、环境适应、网络成瘾、物质依赖、神经症等方面。其中学习障碍、考试焦虑方面的咨询比例较高,约为50%。

因此,德国学校心理咨询传统的价值取向着眼于矫治的层面,只为少数有问题的学生提供服务,注重补救性工作而忽视对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帮助。随着时代的发展,咨询的价值取向正向发展性倾斜,心理咨询的对象、内容、目标也相应发生积极变化,呈现出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目标定位上,希望心理咨询能“为大学生成功学习提供保障,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在服务范围上,不仅包括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还包括了学习咨询、职业指导等。学校心理咨询人员扮演着心理健康的保健者、学习生活的辅导者、职业选择的指导者、思想品德的引导者、心理潜能的发掘者和心理发展的促进者等六种角色。从咨询的内容看,德国高校把学业指导作为心理咨询的重要内容,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并且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将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成学习因素和非学习因素两类,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服务。

4.咨询方法多样化

德国高校心理咨询的方法大都采取个别谈话、团体辅导、讲座、网上咨询等方式,采用的基本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系统疗法等。这些方法的选择一般由心理咨询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正如海德堡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所说:“各种流派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要找到适合个案的解决方法。”

5.心理咨询社会化

1998年德国制定的《心理治疗师法》确定了心理治疗属于医学领域的服务内容之一,由此明确区分了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人员在医疗机构和私人诊所进行服务,其服务费用由病人的保险机构支付;心理咨询工作通常由得到政府或慈善机构资助的社区或学校的咨询中心开展,服务是免费的。从服务对象来看,心理咨询服务对象为正常人群,而心理治疗的服务对象是有明确诊断的病人。

(1)以高校心理咨询机构“有限责任”为前提

正因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之间区分明确,使高校心理咨询的边界十分清晰。学校心理服务包括相应治疗中对疾病的诊断和障碍的早期发现以及调适指导,但这些不是根本目的。高校咨询以适应性和发展性咨询为主,精神疾病治疗和医学化的治疗不是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的主要目标。当来访者咨询次数超过6次时,心理咨询师就要对来访者情况进行评估,并设法把他们转到专业心理治疗机构去。根据德国心理咨询法,如果一名独立心理

咨询师做出诊断,认为一个人有自杀倾向,精神病院必须接受这名患者并保护他不受伤害。

(2)以社会心理服务网络为支撑

“有限责任”并不是放手不管,其后盾是有更专业的机构能够承担“无限责任”。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德国历史悠久,私人心理诊所遍布各地,社会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化程度高,分工精细,实力雄厚。同时心理治疗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也就是说在德国,心理治疗由国家“买单”,保证了治疗的系统性。

此外,社会工作者也是德国高校学生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支持主体。社会工作者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社交圈建立起一个联系网络,通过观察学生的社会关系网,全面了解每个学生,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安排心理辅导或寻求社会帮助。社会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师会及时、适当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同时还避免沟通时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尝试与学生进行朋友式的、平等的交流,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以鼓励、帮助、支持为主[2]。

强大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承接了高等学校心理咨询的后续工作,也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德国高校心理咨询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1.心理咨询要注重服务

随着人本主义思潮对学校教育的深入影响,心理咨询对服务对象的定位也应该从一个学习者转变为一个富有思想感情和个性的、充满需要且富有潜能的具有社会性品质的整体的人。心理咨询的重点是指引而不是补救,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与生活方面[3]。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服务,学校心理咨询要真正尊重人的心理需要,关怀人的精神价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预见,随着人对内心世界和心灵体验的更加关注,心理咨询将会越来越人性化、个性化和理性化,以人为本、尊重、理解、共情等心理咨询的理念也必定会获得广泛认可和长足发展。

因此,要努力构建一体化的大学生咨询服务体系,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紧密结合,建议借鉴德国大学生服务中心模式,设立大学生咨询服务中心,由专业咨询人员“坐诊”,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2.心理咨询要促进学生发展

即使在德国这样心理咨询和治疗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的国家,心理咨询工作还是饱受质疑,社会上和学生中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认为“有病才去咨询”,这个问题在我国也同样存在。中德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都在积极寻求心理咨询“去标签化”的有效途径。加强咨询理念的宣传和疏导,把心理咨询有机融入学生学业指导、生活指导、就业指导中,在潜移默化中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工作才会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是一个开放、自我决定的系统,有不断超越自我能力极限的实现潜能开发的内在能力,将重心着眼于对人固有的潜力的积极培养上,并且通过培养和激发人所固有的力量使人真正成为发展自我的完整个体[4]。在德国,学校心理咨询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首要价值。引导学生自我认知,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平衡点,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是个长期需要做的工作,也正是心理工作者可以做的事情。以发展性咨询为导向,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提升的咨询工作将为更多的学生接受和认可。

3.心理咨询教师要专业化

德国在咨询师的准入门槛上一方面强调学科背景,需要心理学、医学或教育学相关专业毕业;另一方面强调实践经验,必须有在精神病院或私人咨询诊所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心理咨询工作实践性强,临床经验的积累使咨询师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能从容应对。比较我国,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高校心理咨询人员来源日益优化,不少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纷纷引进心理学硕士、博士。但高学历不等于高水平,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提升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操作水平。

心理咨询工作队伍的主体包括两支队伍,即专职心理咨询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对专职心理咨询队伍,一要实行心理咨询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要求学校心理咨询师不仅要具有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而且要具备学生工作经验,使心理咨询师更好地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把握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二要建立心理咨询师定期督导制度。建议整合专家资源,建立区域性的学校心理咨询督导中心,要求在职心理咨询师必须到督导中心定期接受一定学时的专家督导。同时,要坚持把辅导员队伍当做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辅导员队伍开展心理咨询的专业能力,把心理咨询作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要注重培养一批辅导员长期从事和潜心钻研心理咨询工作,成为具有心理咨询专业技能的专家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

4.心理咨询要规范化

要依靠教育行政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团体制定管理条件、工作细则、建设标准等,进一步加强有关学生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对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进行“行政干预”与“专业干预”,提高科学性与实效性,引导心理咨询工作向规范化发展。

5.心理咨询要善于合作

海德堡大学生服务中心的一名教授曾说过一句话,“心理咨询师要明白自己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同时又做咨询又做治疗,必须学会合作。”与学校其他部门、专业教师的“合作”及与社会咨询机构、精神病院的“合作”在德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均非常顺畅。

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是培养心智健全人才的关键环节,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任重道远,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心理咨询工作的有益经验,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改进工作质量,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方双虎,陈志强.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 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1(3).

[2]梁悦,冯国森,易洁儿,于长春.中德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德国 F+U心理咨询对我们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6(4).

[3]马建青.发展性咨询: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模式[J].当代青年 研究,1998(5).

[4]刘晓明.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方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0(4).

[5]Christoph Steinebach.Handbuch Psychologische Beratung[M]. Deutschland,2006.

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心理咨询;理念与应用

情绪是人类体验的外在表现,好的体验能够让人们感到幸福快乐,而糟糕的体验会给人们带来痛苦、悲伤等一系列负面情绪,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当代经济快速发展的,人们的生活压力日益增长,负面情绪和心理障碍逐日增多,帮助人们维护良好的心理专题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首创了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合理情绪疗法,也叫“理性情绪疗法”,旨在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 转变求助者所持有的非理性观念, 并通过观念的转变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关于合理情绪疗法在心理咨询领域中的应用,许多专家学者都有过深入的探讨,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上分析理念与技术在心理咨询中的几点应用,以提高合理情绪疗法在应用中的有效性。

一、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是建立在对人性的看法之上,核心是ABC理论,埃利斯还总结出了典型的非理性观念,具体内容如下:

(一)埃利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

l.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 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 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 去行动时, 他们就会是愉快的以及行有成效的人2.情绪是伴随着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 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思维所造成的。3.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的思维与信念。4.人是有语言的动物, 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就会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5.情绪困扰的持续是由于那些内化语言持续的结果。埃利斯指出“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对我们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 或者就会变成我们的思想和情绪。

(二)ABC人格理论

埃利斯合理情绪疗法的中心理论是ABC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强调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时间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人们情绪的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部环境或者是事件,而是改变人们的认知,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情绪。埃利斯认为外界事件是A,人们的认知是B,情绪和行为反映为C,所以称为ABC理论。

(三)人们非理性观念主要特征

埃利斯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人们常见的不合理信念主要特征是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绝对化要求是指来访者以个人为中心,在处理问题时,因为对外在事件发生的客观性和独立性认识不到位,所以大多数时候从个人意愿出发,认为某事一定要发生或者一定不会发生,比如:我对你好,你就一定要对我好。我对你付出了,你必须、应该对我付出等。但事物的发展是客观性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事件不如人意时,绝对化要求的来访者会感到难以适应和接受,从而陷入难以自拔的情绪困扰中。

过分概括化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客观的看待事物的多面性,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大多表现为一叶障目,比如当被恋人抛弃时,认为这个人没有任何优点,认为对方除了婚恋关系方面有问题以外,工作能力,个人品质等方面都是一无是处的,这样以一方面来评价自身或者他人的整体价值的思维方式,容易让个体陷入不合理的情绪体验当中。

糟糕至极是指人们无限放大事物可能的糟糕后果,是一种非理性信念,比如因为一次高考的失利,就认为人生无望,了无生趣。若人们坚持这样的思维方式,遇到糟糕的事情就容易陷入极端痛苦的负面情绪当中。

二、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过程

合理情绪疗法就是要以理性治疗非理性, 帮助来访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他们的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 以改变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来帮助来访者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它的操作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理介绍阶段

首先应向来访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尤其是ABC理论,帮助来访者认识到造成不良情绪体验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不合理的认知。

(二)领悟分析阶段

在这一阶段,引导来访者分析事件中的ABC,并写下个人对事件的关键看法和认知,罗列出来之后,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归纳。

(三)与非理性信念辩论

与非理性信念辩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咨询者通过合理的分析解答,采用多种咨询技术,帮助来访者和非理性信念辩论,证明它们的不合理之处, 认识到不合理信念的不良影响,产生放弃这些不合理信念的主观愿望和行动,从而建立起合理的信念。

(四)再教育阶段

咨询师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 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 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 帮助求助者在咨询结束之后仍能用学到的东西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以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在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过程中,除了与不合理信念辩论,还可以运用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家庭作业等方式,帮助来访者分析了解自身的不合理信念,促进来访者积极有效的参与到咨询活动中来。

三、合理情绪疗法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合理情绪疗法在案例中的应用, 属于一种指导性的心理治疗, 咨询者要扮演问题的提出者, 理论的解释者, 错误观念的澄清者与启发者等不同的角色, 处于主导地位;而来访者参加咨询的过程即是认识并放弃自己的不合理认知, 从而达到改善情绪、行为矫正、合理思考的目的的过程, 可以说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咨询理念上应放权给来访者,引导来访者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作为一种解决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方法,咨询者应把合理情绪疗法的具体理论介绍给来访者,帮助来访者认识和接受这一理论,这是应用合理情绪疗法的首要前提,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层次较高的来访者理解起来较为容易。

其次,咨询者要分享给来访者多视角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懂得选择,懂得取舍。咨询者通过引导来访者客观的分析问题,明白自身的不合理信念对情绪和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并能客观的去分析解决问题,这一个环节,咨询者不能替代来访者操作,由来访者自己完成自我的解构与重建,才能达到良好的咨询效果。

最后,咨询者应帮助来访者,树立对自己选择负责的理念。通过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技术,咨询者要帮助来访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学会自主选择;并且为选择负责,同时为自身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而不是归咎于外界因素。

(二)在对待来访者心理困扰上,应以连续长远的眼光来看

一方面,任何一种心理困扰的产生,都不是独立事件,或是独立的阶段,它和一个人的过去未来相关,和同一时间内发生的多种事件相关,这就要求咨询者在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时,对待来访者的问题时,不盲目、轻易下结论,应多方面了解来访者,追寻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渊源,合理的理解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才能作出比较合理有效的咨询方案。

另一方面,在合理情绪疗法中,针对来访者一些超常的心理困扰,咨询者不能随意给出精神病的概念,因为医学和精神病的概念在如今的心理咨询领域有明确的界定,贴上各种病症的标签,一方面容易给来访者造成更严重的精神困扰,另一方面页不利于和来访者的有效沟通,应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慎重对待。

(三)合理运用咨询技术, 制定可行计划

当人性科学和人际关系的科学像自然科学一样发展的时候,人们主要关心的是如何才能有效地改变人的天性。但问题的关键并不是人类的天性能否改变,而是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改变。在合理情绪疗法技术运用中,咨询者应根据来访者的个人特点,寻找合适的咨询技术,创造合理的条件,制造可行的咨询计划,帮助来访者改变。

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技术不是万能的,但合理的条件和技术,可以促进来访者改变。比如说咨询环境、咨询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家庭作业的完成、使用产婆术、黄金规则等技术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合理情绪疗法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运用得当,可促进来访者的改变。

(四)在咨询内容和过程中, 要重视“人“的作用

在人口极速增长的今天,人们的大多数社会压力来源于和社会群体的关系,成为一个群体的成员必然伴随着一个副产品,那就是与其他成员的接触受到限制,而且群体之间还可能发生冲突,群体之间彼此的优越感、不公平感、脆弱感和不信任感等信念是造成相互敌视的常见原因。

在合理情绪疗法的应用过程中,应聚焦于来访者的各种人际关系, 让来访者体验不同人际关系带来的不同的情绪体验,认识到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同时,通过建立来访者对良好人际关系的期待,帮助来访者运用ABC理论,改变自身的B,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建立起合理的认知,帮助来访者合理对待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感、脆弱感和不信任感,减少自身的负面情绪。

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是ABC理论,大多数时候是为了减少来访者的情绪困扰, 减少不利于自身健康发展、快乐生活的行为, 让来访者更加幸福的生活。同时帮助来访者理性、客观、全面、合理的思考看待问题,通过改变认知,从而改变生活的态度,改变生活质量。由于这种方法不过多地关注求助者的以往经验, 着重探讨现在的不合理信念, 因而比较适合短程的心理咨询, 并且效果显著, 尤其是对那些年纪较轻、智力和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更有效。

综上所述,合理情绪疗法是认知疗法的代表之一,这种方法通过引导来访者对不合理信念的认知,运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法、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家庭作业法等技术,把理性和逻辑融入来访者的观念中,转变求助者所持有的非理性观念,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无论是从咨询理念、还是运用咨询技术上,还是从对待来访者的咨询问题和咨询内容过程上,应用合理情绪疗法都以来访者为中心,帮助来访者通过咨询,学会有效地处理消极感受,用合理的认知对待各种不良情绪体验,从而改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垲特威茨:《实验心理学》(第九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72页.

[2](美)库恩:《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11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733页.

常用心理咨询的疗法范文第5篇

近年来,笔者参加了我国部分地区的心理咨询师的培训、督导和鉴定工作;笔者认为,加强 心理咨询师的继续教育,提高心理咨询执业技能是当务之急。提出初步看法,希望引起有关 方面的重视。

1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发展是和谐社会的进步

在当今我国建立和谐社会过程中,怎样建立和谐的心理健康服务,不断适应并满足社会日益 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值得我们专业人员思考。心理咨询的社会化服务代表了我国心理健康 事业的进步,在当今我国建立和谐社会过程中,提供和谐的心理健康服务在以下方面是具有 积极和重要的意义的。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发展是和谐社会的进步。

1.1 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心理健康服务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 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在大力建 设和谐社会的今天,重视人文关怀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把“心理疏 导”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心理疏导在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

2007年我国“世界精神卫生日”的宣传主题是“提倡心理咨询,促进精神健康”。卫生部号 召在全国开展了“心的和谐――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都说明心理咨询和精神健康在 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心理健康服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 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和各种压力的增加,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可能也会随之增加。另 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物质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心理健康的需求也 随之增加。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会有更多的人去求助心理咨询师。

1.2 心理咨询服务可以预防心理和精神疾病 近年来,我国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的发生率 有了明显的上升趋势,据媒体报道,中国13亿人口有1600万精神疾病患者,而青少年中有各 种学习、情绪和行为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也已经达到了3000万。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 前精神疾病的治疗率不高,例如抑郁症的发病率已经达到3%以上,而目前全国地市级以上医 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足20%。而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相关的 治疗,提高精神疾病的治疗率已经我国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

面对我国社会心理健康需求的急剧增长,学校和医院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服务已经无法满 足求助者和病人的需要,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心理健康服务也基本是空白,庞大的心理咨询与 心理治疗的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大量的 经验告诉我们在和谐社会提供和谐的心理咨询服务可以预防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发生,同 时也可以提高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在预防和治疗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为心理咨询的对象大多数是有各种各样心理问题和障碍的正常人或者病人,心理咨询服务 还能够在疾病早期发挥预防作用。

1.3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教育是大学学历教育的补充 由于我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在 大学学历教育发展缓慢,我国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我国 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同样也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在教育、医疗、社区、机关、 企业等领域都需要心理咨询服务人员。

我国目前开展心理咨询师学历教育和培养条件的学校并不多,近年来,仅有部分学校有心理 咨询专业教育和培养人才,这些教育资源也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因此,在我国心理 健康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和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增加的同时,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发展可以 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心理咨询师和开展职业培训可以作为大学学 历教育的补充,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教育也是和谐社会的进步。

2 心理咨询师职业发展的困境

由于目前我国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心理咨询师的执业 能力遭到了社会和业内人士的质疑。因此,如何提高我国心理咨询服务水平和心理咨询执业 技能,是当前社会比较关心的问题。

2.1 资格认证方式全国尚未统一 目前全国心理咨询职业培训教材并不统一,例如人事部 门、卫生部门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各自使用自己的培训教材,人事部门和卫生部门并不使用 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的正式出版的教材《培 训教程》,有些培训机构甚至自定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为三级:心理咨询师(三级)、心理 咨询师(二级)、高级心理咨询师(一级)。某培训机构自己采用“国际”心理咨询师考核 认证等级,分为C和B级,而不参加全国考试。例如心理咨询师(二级)的考核认证方式并不 统一;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定要求论文答辩,有地方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心理咨询师需要 面试鉴定,而国际心理咨询师B级考核认证论文答辩和面试鉴定都不需要。

2.2 心理咨询师的执业能力遭受质疑 2001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 并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规定从事心理 咨询服务的人员必须接受正规心理咨询培训,并通过国家统一职业鉴定中心的考试后,才能 具备职业执业资格,将成为职业的心理咨询师。自劳社培就司函[2003]30号文件号文件下 发以来,全国各地开始申报开展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远程培训试点工作,在全国大多数 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培训鉴定试点机构。

随着心理咨询在全国不断升温,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热爱心理咨询,有志于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的人士不断加入到行业中来。近年来,出现了心理咨询行业存在着从业人员复杂,服务水平 参差不齐,行业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据广州某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2003年招收的第一批65位 学员中调查发现,医务人员约占40%,教育工作者约占20%,管理人员约占10%,其余为会 计师、编辑、记者、电台主持人等。(2006年09月19日广州日报)。由于个别培训机构对申 报心理咨询师鉴定认证的条件的准入条件比较低,对心理咨询师的自身心理素质不够重视。 有些非心理学生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如果这样的学生 也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是否能够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人值得我们怀疑。事实上也 可能影响了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技能水平。据考察发现已经取得心理咨询师的个别心理咨询师 的职业技能水平存在问题,心理咨询师缺乏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对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不 能识别,难以提供正确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对比较复杂的、重要的病理心理现象,不能作出 正确的心理诊断。个别心理咨询师缺乏临床心理诊断技能,因为不能区分各类心理障碍或精 神病,导致患者病情延误也时有发生。

2.3 心理咨询职业发展困难重重 目前全国估计已有几万人获得了不同部门颁发的心理咨 询师证书,究竟是那一种心理咨询师证书真正具有心理咨询的执业资格,那一种心理咨询师 执业资格证书具有合法性,目前我国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心理咨询职业发展在某些地方还没 有明确的行政许可,至少目前在医院和学校都没有被接受可以上岗。目前社会有几种机构在 做心理咨询:一是医院里的心理门诊,二是各种咨询公司名义做心理咨询,三是学校心理咨 询的对社会服务等。由于心理咨询社会化还没有得到法律的行政许可,心理咨询职业发展困 难重重,有些心理学专业学生获得了心理咨询师证书还不知道应该去哪里申请从业。例如上 海目前估计已有近万人获得了不同部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证书,但是,只有10%左右的心理 咨询师在提供服务。因为商业咨询公司的管理者则是工商局,目前开办的咨询公司大多数不 能以心理咨询公司的名称出现,必须冠以其他咨询公司名义出现。

另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大约有20余所医学院校设有应用心理学专业(临床心理学方向 ),已经有几届毕业生,但找工作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去医院被认为没有处方权,而被 拒绝;到社会很少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自己开业有经费困难,也有实践经验的问题。这 里有一个误区,在医院做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根本不需要开处方;这是医院的错 误认知,难道辅助科室的工作人员都需要开处方吗?

3 加强心理咨询师的继续教育,提高心理咨询执业技能

心理咨询社会化和市场化行为是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市场化的过程中, 如何让这一关系着整个民族未来生存质量的重要行业健康发展?如何让市场化和专业化并行 、改善良莠不齐的行业现状?如何帮助从业者走出迷惘、鼓励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有信心从事 心理咨询工作?是当今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如何建立和谐的心理健康服务?必须思考 的问题。在我国心理咨询师职业化发展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心理咨询师职业发展存在一些 问题是可以理解的。笔者提出如下建议,当前,我们应该对心理咨询机构和从业人员基本情 况开展调查,了解和掌握心理咨询机构及从业人员的现状,为了进一步推动心理咨询职业发 展发展,我们应该对心理咨询行业加强管理,加强心理咨询师的继续教育,提高心理咨询执 业技能是当务之急。

3.1 加强心理咨询师的继续教育,提高心理咨询执业技能 为什么需要提高心理咨询师执 业心理咨询技能?因为我们目前的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已经超过了心理咨询的概念,基本上 是按照心理治疗师的要求。这对对一个没有医学和心理学背景的学生来说,要在几个月内掌 握心理咨询技能是不可能的。另外,心理咨询的对象大多数是有心理问题的人,心理咨询师 要在心理疾病早期发挥预防作用,必须提高心理咨询执业技能。据上海心理咨询行业的 消息说,现在提出了行约规定,如果聘用心理咨询师从事收费的心理咨询活动的人员上岗, 要求该心理咨询师每年的咨询实践活动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分别不少于20小时。

因此,作者建议应该建立心理咨询师继续教育制度;在我国目前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认证还 没有达到专业化的训练标准和要求的情况下,心理咨询师可以经过临床心理督导、心理咨询 和治疗实践和继续教育与学习,通过继续学习心理咨询和治疗课程和训练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像医学院毕业的学生,未经住院医师训练是不可以独立上岗的。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达到 美国心理治疗的职业化与专业化的标准,但是,国内同行应该学习他们的管理方法。在美国 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主要有四类人员,执业临床社工、执业临床专业咨询师、执业临床 心理学家和精神医学博士。他们都必须在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完成 心理咨询与治疗实务训练。一般具有心理学博士学位(Ph.D或Psy D),然后要接受1000个工 作小时或大约一年的临床督导,心理咨询与治疗实务训练。此类人员一般在大学附属医院精 神科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完成心理咨询与治疗实务训练。然后通过考试获得执业资格, 每年需要30至50继续教育的学分,每两年重新申请执业资格。

我国心理咨询师已经形成,如何使他们从社会培养的非科班出世的职业人成为社会需要的心 理咨询和治疗专业人员,是我们当前需要考虑的。我们应该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心理 咨询师继续教育体系。例如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证书以后,一定要经过专业督导,专业 人员和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各种各样的案例和一定时间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实践的过程与训练 。继续教育与学习,拿到一定的学分,学习和参加各种各样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技能。如果有 单科结业证书,将来也可以证明自己参加过培训。

应迅速建立临床督导心理咨询与治疗实务训练制度。作者提出两种方式:第一,在大学附属 医院,心理系或心理研究所建立临床督导、心理咨询和治疗实务训练系统,为心理咨询师提 供心理咨询与治疗实务训练;第二,迅速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不能在大学精神医学 系或心理系接受心理咨询与治疗实务训练的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应他们提供实务训练 场所。

3.2 社会也要为心理咨询师创造就业环境 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 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从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学识 、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执业资格是指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 益的专业实行准入控制,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是劳动者求职 、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 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既然职业资格证书是具有法律作用的,社会应 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例如目前我国大学里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研究和教育的 心理学老师也不能在社会上执业,而在美国等国家,大学培养的心理学博士可以与医学院毕 业医生一样,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后注册成为我们通常说的心理医生,在我国还没有这样的管 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