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教育对人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对人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对人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对人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高校成人教育是我国成人教育体系中一个最有影响力的部分,其社会功利性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易替代的。然而,高校成人教育出现了功利性教育走向,削弱了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为此,高校成人教育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实现由“功利价值”向“人本价值”的转变。

高校成人教育主要是指由普通高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人教育体系中,高校成人教育是一个最有影响力的不易替代的中坚力量,其社会功利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社会客观环境的作用,在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在较长一段时间和较大层面上存在着功利性教育走向,影响着人们对高校成人教育本体价值的认识和判断,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功能意义的发挥。高校成人教育应当发挥自身价值,更好地追求培养人才的价值意义。

一、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的含义

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是指高校成人教育的功效和利益性意义。高校成人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为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而实施的一种与穷国办大教育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形式,它是高校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起来的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一个更丰富更灵活的部分,也是我国成人教育体系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共毕业本科和专科生一千多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人数累计已经超过二千万人,非学历培训工作也开始向建立岗位培训体系制度的阶段发展,高校成人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成人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建设、提高民族素质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显示出了深远的功利性意义。

从教育学原理来分析,高校成人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调整社会结构和促进社会进步两个方面,前者主要通过改变受教育者社会集团的归属和重组社会结构来实现的,后者则是通过学校与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互换与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整合来实现的。高校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传播和培育人们的进取、公正和民主意识与团结、协作和奋斗精神,进而提高民族素质,维护社会秩序;高校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是通过培训劳动者而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撑和智力资源的保障,同时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来帮助其提高经济收人和社会经济地位川;高校成人教育由于依托普通高等教育而又面向全社会成员,因而也承载着传递和创新社会文化的功能。高校主要以扩大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而更好地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通过在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生产技能和适应能力,拓宽求业渠道,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社会成员扩大自身价值和优化职业生涯创造条件。普通高校发展成人教育是解决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实现社会功能的内在要求。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紧缺,普通高等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国民要求,普通高校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仍然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因此,高校成人教育责无旁贷地担负着重要使命,并必将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主体和核心,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一种重要标志。

二、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教育走向

所谓功利性教育走向是指将教育的公益性直接或间接地转变为以赢利为目标的商业化交换的教育行为的过程,也是一种将公共教育资源转化为个人、团体、机构和系统的产业化加工的经济运作工具的趋势。教育的功利性与功利性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的功利性是教育公益性目的实现的社会价值体现,而功利性教育则是在忽视教育公益性的状态下片面追求教育的赢利性目标的经济运作。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意义是客观存在的,并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种认识发生了偏差,高校成人教育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功利性教育走向,遭到了社会广泛的非议和怀疑,严重影响了高校成人教育的社会声誉。

近几年来,人们对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认识的扭曲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在行政管理层面上,由于国家对成人教育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政府管理部门机构淡化了对成人教育政策和理论的研究,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等教育机构自身也都出现了不重视成人教育的问题。在高校层面上,办学理念的不成熟导致成人教育办学方向和教育目的不明确,绝大部分高校对成人教育的功能的追求仅仅局限于实用的层面,甚至把成人教育看成是附属产品甚至是赚钱的工具。对高校成人教育在对象、目标和内容等方面存在着界定上的混乱,更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不能很好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没能真正形成成人教育的办学特色。在高校成人教育机构层面上,大多数高校的成人教育机构由于过分依赖普通高教而过度注重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比重很小,办学机制比较单一;对普通高教移植过多,片面强调专业要求,忽视成人学员的实际需要和基本素质的提高,因而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很少有所作为;机构系统构建不够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教育教学层面上,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技能和重讲解轻操作的状况,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简单,考试形式呆板,教育质量难以保障,致使学历文凭不能反映学员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严重削弱了高校成人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与此同时,由于高校成人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在学员就业、工资晋级和职称评审等涉及个人经济利益方面往往起到关键作用,一部分成人学员的着眼点在于获得学历证明而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其学习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严重影响着成人教育的需求,使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教育走向有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市场。

在市场经济商业化影响下产生的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教育走向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功利化为指向,在一定程度上又进一步推动了整个社会功利化的走向。功利性教育走向过分夸大了教育的工具性意义,导致实用主义盛行和急功近利思想的泛滥,这是高校成人教育的一种悲哀,但这并不是高校成人教育本身的缺陷。我国高校成人教育虽然依托高校自身的资源来运作,但其运作过程中主要是依靠向学生收费而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运行机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灵活性,经济社会中的市场供需关系在高校成人教育上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依照我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高校成人教育显然具备公益性特征,但营利性与以营利为目的的概念是不同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等于学校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以营利为目的必须以营利性活动为基础,而营利性活动并不一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以学养学大多只是营利性活动而已,关键在于高校自己如何处理好成人教育功利性和公益性的关系问题。高校成人教育不排斥功利性,但不应过于功利性,高校成人教育不应单纯追求片面的功利价值,而应更多地追求成人教育本身的意义,这一点应该成为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机构和每个学习者的共识。

三、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价值”与“人本价值”

高等教育对人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终身教育;高等学校;成人教育;转型

一、终身教育背景下,高等学校成人教育转型的现实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清晰的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经济流、信息流大行其道,资讯数字化并且已成为时代的显著特点。“非学历继续教育主要是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培训为主要方式,对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开展的教育活动。”[1]终身教育背景下,加快高等学校成人教育转型、调整是构建学习型、创新型社会的应有之义,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方式,是加快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重要动力,是满足现代社会国民多元化学习欲望的主要方式,是顺应高等学校成人教育改革浪潮的必要必然要求。终身教育背景下,只有加快高等学校成人教育转型,才有可能实现高等学校成人教育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才能在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可持续发展。

二、终身教育背景下,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当今社会,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已经常态化,信息化、知识化是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对于那些只受过不完全教育的人来说,成人教育是补充初等教育或职业教育的。对于那些需要应付环境的新的要求的人们来说,成人教育是延长他们现有的教育……”[2]。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深化,可持续性,尤其是高科技背景下,信息和网络技术已经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存发展模式,个人对知识的需求更趋向个性化。尤其是对终身教育背景下的高等学校成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求更高、更细、更活、更实。高等学校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一)部分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功利心过多,注重经济利益,忽略社会价值

高等学校成人教育与普通全日制教育,在教学内容和培养形式上有着十分显著的区别,它不限职业、年龄、身份、性别、种族、信仰等等,它的教学目的在于为社会国民积累知识、提升职业技能、优化知识结构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它是成人可持续性终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成人社会化实践的再深化,它是成人继续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部分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太注重短期的经济谋利行为,急功近利,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教育宗旨,违背了教学规律,追求教育的短、平、快。在教育目的上忽略了人的身心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过分注重学生成绩,忽略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过分重视学生数量、规模的增加,忽略了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在教学环节中,过分注重教学结果而忽略了教学过程。部分高等学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倾向严重,这种行为不仅仅破坏了教育公平与公义性,也违背了教育内在的发展规律。它不仅破坏了成人教育品牌,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部分高等学校将成人教育培训体系塑造成,产业链,大量盲目的扩大招生规模,无序的野蛮的招生。这种畸形教育,损害了成人教育的社会价值。

(二)部分高等学校成人教育的管理机制体制不健全,不完善

终身教育背景下的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具有终身性、创新性、个性化、便捷性、实践性、科学性、非正规性等特点。部分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在管理和服务机制体质上没规划、不健全、不完善,管理上比较混乱、无序、不同一性。部分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在教育文化上碎片化、繁杂化、臃肿化。特别是教育培训机制和体制上随意性高、自发性强,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与顶层设计。部分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在管理方式太单一、简单、粗暴、落后,太注重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忽略创新,管理上存在官僚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家长主义、家长式管理。部分高等学校成人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上存在的口号式模式管理,推诿扯皮、贪大求全。部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在管理方式上存在上情无法下达,下情无法上传,沟通交流渠道不畅通等问题。部分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领导责任心不强、管理理念上落后,敬业精神不足,学习能力较弱的问题。

(三)在专业布局上,与社会、市场需求脱轨,师资力量薄弱

当今社会庞大的经济运作,总是伴随着教育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必然推动的高等学校成人教育的个性化需求。信息飞速发展社会背景下,社会成员经济利益多样、思想个性多元,物质精神需求个性化。部分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在专业布局上无法因时、因地、因人、因势而异。部分高校成人教育体系中培养各种人才,无法实现与用人市场的良性对接。部分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在专业布局上,滞后性强,专业划分粗细不明、专业口径宽窄不一。培养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上参差不齐,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社会实践能力弱。部分高等学校在成人教育的专业设置上,随社会大流,随其他高校大流,专业布局上雷同性强、差异性弱、特色化不足。部分高校的成人教育体系,无法根据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个性化需求。部分高校成人教育专业布局稳定性差、持续性不足。忽略了校企合作的优势,僵化有余灵活不足。部分高校成人教育在教育资源上,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粗放性强,精细化、集约化弱。部分高校成人教育专业布局上投入不足,不成规模,师资力量配备不齐、不强、不专业,专业结构不合理。

三、终身教育背景下,高等学校成人教育转型的具体策略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终身教育背景下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在转型能否成功,影响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国家社会全面发展和民族创新能力的提升。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自由、可持续发展策略。坚持终身化教育、大众化教育,创新化教育、就个性化教育理念,为构建新型社会添砖加瓦。

(一)清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理念,完善体制机制

终身教育背景下高等学校成人教育,要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毫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持之以恒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为宗旨,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既教学生学会知识,又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要始终围绕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加快构建互联网+成人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要不断推进高等学校成人教育与高校科研单位、社会企业、社会团体相结合,重视成人教育就是重视国家的未来,重视成人教育才能赢得发展的先机。教育兴则人才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明确提出:“要坚持走自己的高等学校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的,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重要任务。”终身教育背景下,高等学校要始终遵行教育内在规律,坚持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相统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不断建立健全服务和管理机制体制,要坚持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办学模式的宏观统筹与微观管理相结合。办学规划以市场化需求相衔接,办学理念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办学模式由粗放式向精细化模式转变,要充分发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要摒弃过去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坚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二)优化及强化师资力量,注重增强教学实效

终身教育背景下,要实现高等学校成人教育转型升级,就必须需要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养高,职业道德佳、心理素质好、服务意识强的师资队伍。人是生产中的决定性因素,当今社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不断转型、调整、优化,社会对人才需求和层次更高、结构更全,质量更佳、社会对人才需求更加多样化。要真正推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高等学校成人教育体系。要从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高度,充分认识到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师资队伍重要性及必要性,要瞄准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焦点和靶心,要不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校风学风建设,要坚持教书育人相结合。还要不断完善高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师资队伍考核及评价机制体制。“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借助快捷的传播渠道,大学生们可以超越时空限制,最快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3]要引导广大师生,始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加强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制度调研,要不断创新高等学校成人教育模式教学方式,要鼓励广大教师大胆尝试,要不断完善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师资队伍保障体系及考核体系。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高等学校成人教育师资整体教学水平,要通过各种手段,充分调动高等学校成人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成人教育的教学实效。

高等教育对人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高等性和职业性在高职教育中属于最基本的两种属性。高等性主要体现在高职学生和中等教育毕业生的比较,其具有较为明显的层次差异;职业性主要指教育和产业需求之间进行高度的精确对接。职业性和高等性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高职教育更好地走向未来、保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现实需要。在科学角度上实现对人才培养和规格的提升,实现教师队伍水平的全面提高,培育大学文化精神,对高职院校的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和谐统一开展思考,并对当前的高职院校建设提出改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

高职教育;人文教育;高等性;职业性

我国的高职教育分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高等性和职业性是高职院校必备的两种根本属性。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建设发展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累累硕果,总结出大量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即过度职业化忽视了高等性特性[1]。因此,人们开始重新思考高职教育的教育质量和教育合理性。在凸显教学特色的同时保证高等性对学生素质能力和文化内涵的提升,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重点。

一、高职人文教育的彰显———职业性

职业性表示高职教育首先要对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进行体现,教育的追求目标可设定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理念以及实践等方面对职业特色和方向进行凸显,并显著表现出学校教育和社会职业生活的对应关系和互动。职业性在高职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和普通高校间存在差异,是个性的彰显以及生命力的体现。高职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产物,满足了社会发展需求,是一种新类型的高等教育。本文所指的职业教育是狭义的职业教育,也就是学校职业教育,是通过学校对学生开展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为学生的未来就业作准备。关于职业教育的内涵,不同的人给出的界定表述形式不同[2]。杜威认为职业就是为了帮助从事职业的工作者作出准备的教育;斯内登认为凡是为生活而作出准备的教育都可以称为职业教育。其他学者也对高等职业教育作出了相应描述,这些界定都是在广义上开展的,但都对职业性特点进行了呼应。并且,不管是在职业教育的内涵性质还是目的意义,都对职业教育的评价手段和实现方式进行了表述。

二、高职人文教育的价值引导———高等性

高等性是高职人文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高职人文教育中的重要精神前提,高职人文教育承担着养成和教化育人功能,实现对具有人文情怀以及伦理人性的塑造和培养,具有促使职业人与全面发展人的和谐统一价值。高职人文教育在高等性上存在一定缺失,在高职类型和人文教育构建中,过分强调职业性,产生人文教育职业化的严重倾向,导致高职人文教育中对职业化过于强调,对于高等性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3]。

1.应然和实然的分裂

从本质来看,人文教育是对社会中的全体成员开展人化教育,目的是为了对人的内在品质进行培养,使得人对具备这些品质的高度自觉性。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获取的内容,对实用性和技术性过于突出的职业教育,更要重视对受教育者的精神培养,避免出现专业化和技能化的过度重视而引发学生精神上的单调。使学生学会对自然产生关心,并关注人类与社会的未来发展,将学习的科学技术应用在对人类具有真正意义的有益之处。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时间较短,目标定位过于功利性,导致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对人才的全面素质提升出现忽略,当前我国的高职人文教育逐渐变成了技术性教育,对知识的积累和科学研究以及技能的训练更加重视。人文内涵单纯定位在职业性中,造成学理指向的缺失。

2.成人与谋事的分离

高职教育的专业方向性十分明确,职业岗位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是教育中的关注重点,在我国的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教育工作者要将主要精力全部放在怎样保证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上,将学生培养成为可满足将来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对职业人的技能和知识过度重视。多数职业教育者从职业教育对人将来谋生的重要性上实现了认识,并没有将其上升至探索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高度,长期以来人们对高职人文教育的关注程度不高,缺乏对人与职业之间内在联系的科学性理解,造成了成人与谋事的内在统一分离,忽略了内在精神素质的培养,对高职学生的人格发展和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进而对高职院校的建设和正确培养目标产生了影响,造成高职院校文化建构的缺失和职业办学创新动力的不足。

三、融合高职人文教育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建议

1.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科学化

高职教育属于新型教育类型,人才的高等性是其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定位基础。对此,高职教育要想实现内涵发展,就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不断优化,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面相一致,不但要求培养人才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要保证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与不断促进自身职业发展的能力。高职教育需要对市场经济下不断出现的行业发展和岗位群体变动情况进行结合,以培养出职业和知识综合能力扎实强大的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工作工程的导向作用,以职业标准和学生的职业发展作为课程的入手点,实现岗位和岗位群体、职业需要等关键能力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建设对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满足,将学生学习的专业基础、技能综合素质同就业岗位需求相连接;深化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职业标准;深化教学方法并不断对教学手段实施有效改革,促进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无断裂连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高职教育要在课程教学和各种素质教育活动的实行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保证学生获取自身需要的知识同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分析、质疑习惯;培养学生交流能力,使学生养成在交流过程中具有清晰思路和流畅语言,对自身的观点进行准确表达。除以上两点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参与能力、组织管理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保证学生可以对有效信息实现获取,同他人真诚相处,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教育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与创新精神。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中融入职业道德与素养,最终将两者的融合结果贯穿在完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课程教育之间的相互渗透,教师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要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等多方面的培养,通过职业教育教化学生的心灵,保障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且保证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

2.配备良好的师资力量

依据我国高职院校发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在高职教育中的关键点,建立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机制,开展积极的教师队伍建设。以专职教师和双师教师能力培养作为重点目标,将专兼教师建设作为建设重点,完善教师管理方法,引进多样化的教师管理办法和制度,培养和引进具备企业从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建立吸引、培养、稳定的一系列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3.培养大学文化精神

将文化作为职业引领,树立大学精神文明建设机制,高职院校在掌握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大力营造或构建可以反映学校办学理念或体现学校职业特点的大学精神。树立相应的校训和教学理念,严格按照教学理念开展职业教学,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实现其将来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高职院校要以发展的眼光开展校园建设和规划工作,如校园风貌、教室文化氛围营造、建设实训基地等,尤其是强化教学设施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站在高起点、高质量和高标准对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改造,并在实训基地建设中融入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学生可以在实训过程中感受到企业文化,在工作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情感。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只有坚持层次以及类型上的统一和谐,在职业教育上体现出办学特色,彰显职业性,并体现职业性的价值核心与优势,在高等性上凸显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化功能,才能满足和符合高职人文教育的目的和特征,有效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意义和价值。

作者:罗芳 单位: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金雁.高职人文教育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重构[J].高等教育研究,2012,(1):71—75.

高等教育对人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定位;科学发展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教育系统内部生态环境的宽松,成人高等教育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这是由于一方面,整个社会肌体处于解构再造,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亟需人才;另一方面,成人高等教育系“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稀缺品,社会对学历文凭需求旺盛。而且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重视内涵打造,追求质量和美誉度,社会效益良好。但进入90年代后期以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和教育产业化的冲击,成人高等教育江河日下,生源萎缩,人才培养质量下降,教育品质和形象下滑,昔日头上耀眼的学历文凭光环黯淡,发展步履蹇涩,前景微茫,可谓望断天涯路也望不见自己的路。成人高等教育如何“破冰”,走出生存幽谷,谋求科学发展已成为时下严峻的课题。

一、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定位的检视与反思

价值定位的缺失是导致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陷入窘境的关节点和根本所在。“认识你自己”,这个刻在古希腊德尔斐城遗址阿波罗神庙墙上的神谕,千百年来雾一般地迷惑着人们困扰着人们!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也是:“认识你自己”。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一样,“认识自己”是关键。“认识自己”就是要有其明确的价值定位,这包括两层涵义:其一是成人高等教育满足社会何种需求,即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其二是成人高等教育满足受教育者个体何种需求。长期以来成人高等教育不认识自己,没有明确的价值定位,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从满足社会需求层面来看,成人教育高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混沌暧昧,没有独特的人才培养标准质量体系。首先,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不高,学术性不够,实用性又不强,向上不能“顶天”,向下不能“立地”,既无高等学历文凭教育的悦人神韵,又无个性风采。主要表现为:1.就本、专科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来看,成人高等教育长期徘徊于普通教育培养目标领地,发展路径上存在着严重的“普教化”依赖倾向:许多高校成人教育仍然摆脱不了单纯追求学历教育的误区,把成人高等教育简单理解为学历补偿教育,关注“学历”却忽略了“成人”,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选用,到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上完全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体系模式。由于对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味地“路径依赖”,造成在相应的层次与行业内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毕业学员在基本素质上远逊色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2.就学历后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来看,也表现出与社会需求的极大不适应。表现在学科点研究生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也严重脱节。社会对成人教育研究生的需求结构是多样的,成人教育研究机构需要学术型人才,广阔的成人教育实践领域更需要有大量的有实践经验和一专多能、一技多能的复合型和实用型人才,而现阶段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大多是单一的学术型人才,难以与市场需求相接壤;3.与职业教育相比,成人高等教育岗位针对性不强,培养的人才在职业技能上比不上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相应的层次与行业内技术技能性差,除了手中握有一张学历文凭外,腹中羞涩,无一技之长。

另一方面,从服务于受教育者个体需求层面来看,成人高等教育服务价值诉求“短视”化倾向严重。成人高等教育服务仅止于大中型城市中那些或奔于生计、或忙于工作的“工作”人群,成人高等教育提供的教育服务仅止于“谋生”层面的满足职场生活需要的学历文凭教育,而那些退职人员(包括老年人群)、赋闲在家人群、以及职业人群工作之余的闲暇生活并未完全纳入其视野,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对于陶冶志趣和性情、丰富精神生活、体现生命高级形态的“乐生”层面的雅闲教育视而不见。成人高等教育提供的教育资源不能充分满足社会成人生命意义存在的不同侧面的需求。成人高等教育丧失了“成人”性教育的本体功能,走上了片面追求学历的“唯工具化”的迷途。

综上所述,不认识自己,价值定位的缺失使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长期以来一直浮游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价值目标界面,没有自我生长根基,没有自己的教育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得一方面投入—产出质量差,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有效需求,另一方面,投入—产出率低,由于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同质化竞争导致比较优势殆尽,致使生源几临荒竭,生存与发展岌岌可危。故此,成人高等教育服务目标亟需反思、检视和重构。

二、以需求为导向的成人高等教育价值的重新定位

任何教育的目的都是需求导向,以服务和满足需求包括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为导向的。成人高等教育要走出低谷,谋求进一步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重新进行价值定位,以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

一方面,从成人高等教育满足社会需求层面来看,要求做到:1.成人高等教育的本、专科学历教育应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以避开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同质竞争”。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迥异,各有千秋。普通高等教育是通过对受教育者理论基础和理论素养的熔铸和夯实,以培养通用型人才。而成人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实用型人才,它不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厚度和深度,以专业理论知识的实用和够用为原则,目的是培养学员在劳动工作岗位的应用能力、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2.成人高等教育学历后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仍以精英型为主,但也强调其对社会的适用性。要以素质为魂,能力为导向。成人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标准应是既具有较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应加大研究生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力度,在专业研究方向上要拓宽,硕士点研究方向的开设,要尽量关涉一个研究领域,而不要仅仅关涉一个研究问题,以增强研究生走上社会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把各个研究方向应该开设的主干课程和相关的理论知识课程逐步开设齐全,改变那种有什么教师就开设什么课程的做法,以免造成因研究生在研究方向方面的知识缺陷而带来研究生毕业质量的降低和就业方面的困难;3.鉴于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交叉性,成人高等教育非学历教育应以培养职业岗位技术人才为主。

另一方面,从服务于受教育者个体需求的层面来看,成人高等教育应以提高社会成人的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为终极价值诉求。成人高等教育不仅为成人个体提供生存之需的、有助于其职业能力提升的“智慧树”上的果子,即职后职业岗位技术教育与培训,而且还应为成人个体提供慰藉心灵、拓展和提升心灵境界、使生命得到滋养和喜乐的“生命树”上的果子,即雅闲教育。据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成人高等教育定位于提升生活品位的生活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服务目标应依循人本性原则,应以能给社会成人带来实惠,带来生命的喜乐为绳墨,而不仅仅是一纸文凭。

三、科学设计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今后的发展路径

经过重新价值定位后的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今后的科学发展路径如下:

(一)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是解决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供求失衡的客观要求。立足于服务于社会成人生活质量提高的终极价值诉求,围绕服务社会成人的核心价值理念,要通过系统调查,实地考察,重点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手段、办学条件与方式等多个方面出发,将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进行科学设计,以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市场针对性,社会贡献率,进一步增强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吸引力。1.优化人才培养层次结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应为“橄榄型”。上边是博士生人才、研究生人才和本科人才,下边是低学历人才,居于中间的是专科人才。中国社会目前稀缺的是居于中间的“实战型专业技术人才”,顶层的高学历“精英人才”和底层的低学历“第一线人才”则资源丰富。中间的专科层次人才应加大。成人高校专科人才培养应“阳光普照”,采取“宽进严出”、学生注册即可入学的办法,让所有想进入专科层次深造的求学者进入无障碍;2.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一是重点培养新行业、新职业、新岗位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要积极探索与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二是重点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实用性人才和农村实用型人才。要把办学定位进一步向服务于区域经济和农村经济转移,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适应度和对接度,要努力探索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培训新模式。

(二)拓展人才培养的办学形式

长期以来,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办学形式单一,学历化、正规化色彩浓郁。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冲击,成人学历教育和成人正规教育走向式微,但成人社区教育、成人非学历、非正规教育却日渐暗香浮动,魅力凸显。这使得成人高等教育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中有了新的发展生机。时下,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教育理念已落座于开放办学的船舰上,但行动还独自摇曳在传统封闭办学的独木舟上,所以,当务之急,行动是关键!成人高校必须放开胸襟,走出学历教育、正规教育的幽谷,拓展人才培养的功能,实现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牵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联袂、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结合。这是成人高等教育面临时代挑战,进行自我拯救的“破题”之策。

(三)建立人才培养与市场对接机制

市场是检验人才社会适应性的晴雨表和指示器,也是成人高等教育赖以生存的土壤。为此,要求建立人才培养与市场对接机制。1.建立学校与市场密集对话的互动机制。成立由学校与社会有关部门参加的“成人高等教育社会指导委员会",作为高校成人高等教育与市场对话的窗口和毕业生与市场需求链接的绿色通道,增强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度。2.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机制。在区域内成立学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区域产教合作指导委员会”,作为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中介机构,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服务于市场的能力。

(四)加强教育机构的重组和再造

近年来,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受经济利益驱动,无视社会效益,抢生源、盲目扩张,重复建设,陷入恶性竞争,造成“诸侯教育”。要本着自愿、互利和互惠的原则,以市场为纽带,对成人高等教育学校系统进行重组再造,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合作联盟,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学设施场地、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整合,全面盘活现有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资源存量,以改变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肌能内耗、社会信誉度和美誉度降低的局面,实现“1+1>2”规模效应。目前,高校成教肌体的重组和再造是缓解成人高等教育市场供求矛盾、解决成人高等教育有效需求不足之痼疾的诚切呼唤,是成人教育在面临高等教育大众化严峻挑战之际、绝处逢生的“破冰”之举。

(五)实行“抛锚式专业定位制”

要针对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现状,着力进行专业建设的深度改革,要透过光怪陆离的市场表象,对市场需求展开洞幽烛微的研究,找出适合成人高等教育特点的、能与市场需求相接壤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议可尝试采用“抛锚式专业定位制”。即学生入学前,学校或办学机构不按专业而按学科招进学生,学生入学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科基础课程教育训练后,学校根据对市场人才需求总体趋势的预测,再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抛锚”,即对学生进行专业方向的确定,学校按市场对不同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素质的不同要求,开设课程,设计教学模式,进行有的放矢地分类教学,使培养的人才规格贴紧市场需求。

高等教育对人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238-02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具体内容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对感性生命深切的关怀以及对个体能动性积极倡导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在的品质。当前,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实施情况,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招生人数由2007年的67417人增加到2013年的81828人。就以内蒙古自治区来讲,2011―2013年3年中,本科与专科的招生人数基本上接近1∶1,高职教育真正占到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的双重任务。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重视主体性创造教育的过程,必须突出学生主体的感受,陶冶、体悟和养成并最终内化。人文素质教育包括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大部分,其中隐性教育是通过将教育要求和教育内容隐含在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让学生在学院的环境、文化氛围中得到教育和提高。隐性教育具体的内容包括校园环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网络文明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内容,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认真做好隐性教育各个方面的工作对提升职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隐性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隐性教育研究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在中国学术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大部分是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程度为主要内容,而且基本都是近五年出刊的,对于实施的途径及效果的研究则缺乏翔实的调查和深入的探讨。(2)忽略了隐性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学院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评价体系;将隐性教育的内容与学校人文类课程教育混为一谈,错误的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以学校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3)高职教学学制的特点决定了隐性教育在高职整体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我们的高职教育学制为三年,大部分职业院校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成2.5+0.5,这样大大的压缩了高职学生在校学习人文素质类课程的学时数,另外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人文素质隐性教育方面的教学时间相对缩短。(4)高职教育强化技能素质,淡化了素质教育。就以对内蒙古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调查了解,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实际操作技能非常优秀,但人文素质方面相对缺乏,一些基本的沟通技能、适应环境的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内容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职学生的进一步发展。(5)高职院校学生本身的素质特点如自卑心理、社会规范意识缺乏、不懂得尊重别人等行为决定了开展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迫切性。如在对河南高职院校调查中,当问及对学校生活感觉如何时,学生的回答是经常感觉无聊、烦躁、心情抑郁,什么都不想干,上学就是混文凭等。

三、针对上述出现问题,开展人文素质隐性教育实施方案的思考

1.深刻认识隐性教育内容。人文素质教育一般包括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个部分,显性教育主要是指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具体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每门课程包含具体的教学大纲、教学时数等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隐性人文素质的内容则十分广泛,包含学生在大学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在物质层面上,主要有校园环境、教学环境、生活环境等;在行为层面上,主要包括言行举止、人际交往等;在观念层面上有意识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上述几个方面是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主要教育载体,开展隐性教育的研究,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2.隐性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合作者在高职院校工作的实际情况而言,各学校开展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具体做法不大相同,但通过认真分析研究,得出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隐性教育包括品质、素养、能力三个层次六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如下:①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学院党校、团校的系列培训,提升高职学生思想政治认识和理想信念素质,有些同学可以从中受到深刻的启发,进而加入中国共产党。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讲座,主要针对社会热点、自然科学、法律知识等多个领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水平。②校园环境教育。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生活学习的环境就是我们的校园,营造一个和谐、充满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应该有计划的、有重点的对校园的自然环境、文化设施、人文景观、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等方面进行美化,既实施了历史文化教育和审美情操教育,又间接地开展了人文素质教育。③身心健康教育。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存在自卑心理。在目前高考招生体制下,高职录取分数段最低,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是班级的学困生,长期得不到老师的关怀和鼓励,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身心健康教育在大学人文素质隐性教育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当前,应利用一些心理数据测试系统,对每个学生进行心理测试,这样就会对存在心理健康隐患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让学生阳光的面对大学生活。④社会实践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学生课后投身于实验实训、企业定岗实习、社会实践、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是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以暑期“三下乡”活动为主线,鼓励学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高尚的素质和修养;以环境保护、专业特色、党团教育、扶弱救残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活动,是引导学生回报社会、服务人民的重要途径;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大学生社团组织为主要载体,提升学生的组织和创新能力。上述各种活动都是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载体,大大拓展了人文教育的空间。⑤网络文明教育。据统计,截止2013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而且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占73.3%,大学生是手机上网的主力军。所以,网络文明教育成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提升职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水平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组织设立自己的网络平台,锻炼学生利用校园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网络环境,与时俱进的发挥育人功能。⑥社交礼仪教育。礼仪交往构成社会关系,当今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是偏重于对实践技能的教授,学生缺乏对社交礼仪方面的了解。在高职教育中,不光要在我们的人文素质课程结构体系上加大对社交礼仪教育课程的改革,还要在专业技能讲授中贯穿社交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社交礼仪能力,使学生在就业工作中,提升人际交往的环境。社交礼仪教育成为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重要内容。

3.职业院校人文素质隐性教育体系的建立。根据上述三个层次六个方面的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主要内容,结合目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初步构建职业院校人文素质隐性教育体系。三个层次的内容具体包括:人文品质层次方面包括身心健康教育、社交礼仪教育两个具体指标;人文素质层次方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环境教育两个具体指标;人文能力层面方面包括网络文明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两个具体指标。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将每个指标又制定了具体的评分点,分别为:身心健康教育评分点为心理健康测试、班团活动;社交礼仪教育评分点为课堂礼仪、言行礼仪、穿着礼仪;思想政治教育评分点为人文讲座、党团活动;校园环境教育评分点为人文景观、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网络文明教育评分点为网络平台建设、网络教育管理;社会实践教育评分点分为志愿公益服务、定岗实习实训。将上述15个评价点进行详细的调研分析,得出每个评分点各自所占的比重(权重),由各评分点所得的分数与权重的积得出各个指标的总分。上述测评分数代表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隐性教育的总体评价。当然,上述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以样本的形式进行试验讨论,相信隐性教育评价系统必将对今后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慧.高职学生人文素质隐性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职大学报,2014,(1):110-112.

[2]何玉海.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的作用不容忽视[J].教育理论,2004,(2):34-36.

[3]冯平.高职院校社交礼仪教育探索与思考[J].文化教育产业,2013,(8):232.

[4]曹必文,刘丽霞,沈建华,刘荣红.高等职业院校师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高职研究,2013,(1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