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学地质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地质野外实践;实践能力;考核标准;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4-0018-03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已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1,2]。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热点[3,4]。
地理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实习是学生认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事件与现象、理解和实践理论的必由之路。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起到重要作用[5]。加强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对基础地理教育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深人推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6]。
如何制定野外实践能力考核标准是高校教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已有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或是针对某门具体课程,或某个具体的教学环节等方面[7-9]。在评价方法上重知识、轻能力[10,11]。迫切需要转变野外实践的教学和评价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12]。因此,通过制定野外实践能力考核标准,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为基础,以各门实践课、各主要环节的野外教学为支撑,构建地理科学类专业野外实践能力的整体考核标准,从而达到规范野外教学行为、提高野外教学质量的目标。
一、野外实践能力
(一)基本技能
1.常见矿物的鉴定
掌握常见的矿物的主要理化性质(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硬度、解理、断口等)和鉴定特征,掌握使用小刀、放大镜、条痕板、磁铁等简易工具肉眼鉴别常见矿物。要求正确识别石英、正长石、斜长石、角闪石、辉石、橄榄石、云母等主要原生矿石;正确识别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石盐、赤铁矿、褐铁矿等常见沉积矿物;正确识别方铅矿、闪锌矿、辰砂、辉锑矿、黄铁矿、黄铁矿等硫化物类矿物;了解石墨、石榴子石、蛇纹石、滑石等变质矿物的特点。
2.主要岩石类型的鉴定
掌握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与主要结构、构造与矿物成分特征,正确区分三大类岩石。识别花岗岩、流纹岩、玄武岩、安山岩等常见的火成岩,了解闪长岩、辉长岩、橄榄岩的特点。正确识别砂岩、页岩、石灰岩等常見的沉积岩,了解砾岩、粉砂岩、粘土岩、白云岩、煤炭、火山碎屑岩的特点。正确识别片麻岩、千枚岩、片岩、大理岩等常见的变质岩,了解石英岩、矽卡岩、板岩、断层角砾岩的特点。
3.测量工具的结构和使用
了解地质罗罗盘的结构、原理、操作与保护,正确使用罗盘测量方位角与岩层产状(走向、倾向和倾角)。了解gps的工作原理、测量精度、主要功能与操作界面,正确使用GPS测点、存点、测量面积、保存和输入航迹。了解手机电子罗盘的工作原理与测量精度。
4.地质图的使用
熟悉地质图的图例与注记系统,正确读取图上信息。依据地层时代与产状变化等特征,正确判读褶皱构造与断层构造。依据图上地形迹岩层时代与产状信息,正确绘制地质剖面图。依据综合地层柱状剖面图,正确概括区域地质演化历史。利用地质图上的地形信息,或结合地形图分析岩性与地质构造对地形的影响。
5.遥感影像的使用
熟悉遥感影像上山地、丘陵、平原等基本形态类型的特点。能够区分负地形(河流、沟谷等)与正地形(山峰、山脊)。依据地形的变化识别山前断层与褶皱构造。了解各种典型地貌在遥感影像上的特点。
(二)野外观察能力
1.野外定向与定位
熟练掌握使用罗盘,准确测定地物方位、观测剖面走向的技能。能够利用地形图与罗盘,确定野外观测点在地形图上的准确位置;并与GPS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各自的优势。能够依据各观测点的位置及沿途地形、地物特征,在地形图上绘制考察路线图。
2.地质露头的观察与记录
露头剖面的地理位置、地貌部位、剖面走向。岩性的观察与描述,包括(区分原生色、次生色)、物质组成、结构构造、成因类型与形成时代(结合地质图使用)。接触关系的观察与次生次序的判断,区分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侵入接触、断层接触等接触关系。理解不同接触关系及其生成次序的意义。区分地层层面、节理面、断层面,掌握使用罗盘测量地质体产状(走向、倾向、倾角)的方法。观察岩性、地质结构面及其密度与风化、侵蚀程度的关系。地质露头剖面图的测量与绘制,将地质露头所观察的内容及测量的结果,用示意图或素描图的形式,概括绘制成规范的剖面图。
3.地质构造的观察与记录
褶皱的观察:对于小型褶皱,应查明岩层的相对次序、确定褶皱的位置,并对相应的标志层进行追索,测量两翼地层产状,识别背斜与向斜,绘制褶皱露头剖面示意图,了解褶曲横剖面形态类型及其力学特点。对于大型褶皱,通过考察沿线不同观察点地层产状与时代的变化,确定褶曲类型;利用区域地质图分析褶曲的类型及其平面形态特征;结合实地地层产状测量结果、地形图与地质图,绘制褶皱横剖面图。观察、分析褶皱构造对地貌的影响,在野外及地形图、地质图上识别背斜山、向斜谷、凹陷盆地、单面山、向斜山、背斜谷,并了解其形态特征、形成条件与过程。
断层的观察:从地层的重复与缺失、构造线的中断、断层伴生或派生构造、水文和地貌标志以及航片、卫片的线性构造等识别断层的存在。对于小型断层应正确判定断层类型及其力学特点,详细观察描述,测量产状,素描和照相,必要时采集构造定向标本。对于大型断层应根据山麓线特征、地层分布范围、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破碎带等确定山前断层;将不同级别的断层构造岩及其展布规律、构造挤压破碎带内带和外带,以及断层伴生或派生的剪节理、拖拽褶皱、羽状裂隙、擦痕等一系列构造现象标示出来,加以分析判断断裂活动的力学性质及运动方向。
节理的观察:应先确定所在构造部位的地层、岩性、褶皱断层的分布,再注意观察节理的分布、产状、力学性质等,对其进行分期配套,统计测量,分析研究区域或局部应力场特征,配合褶皱与断层的研究,阐明构造应力性质与分布规律。
4.实测地质剖面制作
明确实测剖面的目的与任务,选择层序完整,构造简单,接触关系清楚,化石丰富,岩性组合和厚度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布置。掌握实测剖面外业工作方法和内业整理步骤,绘制地质实测剖面图。编写地质实测剖面图说明书。
(三)资料整理、综合分析与报告撰写能力
1.地质剖面的区域对比与综合柱状剖面图的分析
在实习地区各个地质露头实测剖面的基础上,通过确定对比标志,建立区域地层综合柱状剖面图。通过地层综合柱状剖面图,概括区域地质演化简史。
2.区域地质实习报告编写
主要内容有:前言;地层及其沉积环境;火成岩与岩浆活动;变质岩与变质作用;地质构造与新构造运动;区域地质发展简史;水文地质、岩溶地质及矿产资源;区域地质条件与经济发展等。
二、地质学野外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一)野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优化
野外实践教学体系由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监督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成。充分利用地质野外实习基地,构建“一条主线、五个结合、三个层次”的地质野外实践教学体系,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科学、有效的途径,保证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一条主线”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全程以实践能力为基础。“五个结合”是实施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单个认识性考察与综合性实习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野外实习与教师科研相结合、野外实习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三个层次”是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和综合层次。根据实习基地的情况,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
(二)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改变传统的野外实习的“讲解-接受”教学方式,实行分段式教学。前期,以教师为主导,采取教师讲解、演示、测量、学生围观、旁听、记录的方式,回来后学生整理实习笔记。中期,教师布置实习任务,学生分小组进行野外考察,主动去发现和认识各种地理现象,回来后组长汇報当天考察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观测的相关知识进行点评。后期,分小组进行全面总结汇报并实行专题考察,教师根据学生所选的专题情况,分组进行指导,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最后要求每位同学提交实习报告和专题报告。培养学生地质素养和综合能力、科学精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倡导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与地理兴趣。
(三)野外实习教学基地建设
建立地理野外实习教学基地是地理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不断提高野外实践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安徽师范大学根据地理专业课程的特色以及野外实践地区自然组成与结构的代表性、鲜明的地带性、交通便利性和经济可行性等,在巢湖、庐山、黄山等地建立野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安排单科或综合实践教学,这些地方均能反映植被、土壤、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方面的自然地理以及人文地理的典型特征,让学生从野外获得的感性认识和课堂上获得的理性认识融会贯通,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今后应进一步拓宽原有基地的实习内容。同时要开辟新的实习基地。
(四)师资队伍建设
野外实践教师梯队建设是地理野外教学实习的基本保障。地理野外实践教师经多次实地勘察,积累了丰富的实习材料和实践经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实践教师培养和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近年来,引进的青年教师科研水平较高,野外实践能力较弱,需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传、帮、带”。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以中年教师为主,“老、中、青”教师相结合的野外实践教师队伍,指导学生野外实践。
三、结束语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高中地理教学 策略
一、创设语境,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就是个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语言文字的掌握能力。地理概念、规律等都是发展学生语言智能的基本要素。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使用规范的专业术语,给学生起到一个示范作用。其次要让学生多发言、多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让学生多渠道地参与进来,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相应的内容表述出来。
指导学生写学习心得、学习体会、学习小论文,对某一概念、规律、原理的理解,对某一问题的分析,某一地理
事件的原因分析,以及本质规律和外在的联系的阐述,都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些方法。
二、不断创新,培养学生数理的逻辑智能
数理的逻辑智能在地理学科中主要体现在学生思维方面的能力,包括推理和概括能力。在地理教学中,任何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活动,都有利于学生数理的逻辑智能的发展。培养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比如教学中时区的换算,地方时的计算等。再如培养学生利用比例尺熟练地计算两地之间的实
际距离。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地理表面现象入手,揭示深层的地理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设计情境,培养学生的运动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是指人能灵巧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包括联系“身”和“心”,使身体得以完美展现的能力。身体的运动智能在地理学习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运动模仿能力。
根据加德纳的观点,那些能够支配全身或部分的身体(如善于用双手来解决问题)的人,就有高度发展的身体运动智能。
例如在学习“矿产”的分类时,让学生用手去摸不同的矿物,以此感受不同矿物在硬度、质地方面的差异,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又如在讲解方位时,可以带学生到学校校园里去认知方位,在学习“天气和气候”时,可让
一些学生模拟电视台播报员播报“城市天气预报”、“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等;讲地球的公转时,请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太阳,来演示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公转,从而把这一知识点直观化,达到理解的目的。
四、开展合作,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
所谓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并与人交往的能力,这一智能的核心在于与他人之间的“理解与交往”,善于听取他人的观点,善于与人合作。
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这种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在新课改的教材中,自主学习的内容占了很大部分,由于每位学生的智能有差异,让学生单独完成这部分任务,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组员各自的智能优势,互帮互学、分工协作、智能互补。如网络知识比较丰富的学生负责上网收集资料,课件制作在行的学生负责把相应的内容用多媒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语言智能较高的学生负责作专题汇报,在分组和设计任务时要顾及到学生现有智能水平的差异,要尽可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领域,让学生享受到“智能公平”,这样每位学生就都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智能,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例如完成一项研究性课题《城市河流水污染成因分析》,可以根据人类智能的特点,在班级里让学生们根据各自的特长,采用智能强弱搭配编组,各自发挥智能强项,分工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如由善于交际的学生担任课题负责人,统领整组人的行动,由空间智能发达的学生设计整个研究。
课题的流程:1.到校内、外查资料;2.网上查询;3.访问校内、外专家、老师;4.实地考察;5.编印问卷;6.分析问题;7.结题报告的编写。
语言智能强的学生对专家进行访谈以获得相关信息;运动智能占优势的学生与自然观察智能强的学生担任实地考察的任务;编印问卷、分析问题由数学逻辑智能强的学生完成;具有语言智能天分的学生担任课题报告的最后编写。整个研究课题就在学生们的共同合作学习中完成,从而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
五、直观教学,培养学生视觉空间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主要是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视觉艺术亦是空间智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核心成分包括精确知觉物体或形状的能力,对感觉到的物体或形状进行操作,或在心中进行空间旋转的能力。
采用电影、电视、投影片、多媒体、挂图、图解、图表等形象化教具辅助教学,有助于激活视觉空间智能。多媒体有利于将运动变化的题型用动态的形式展现,如宇宙运动规律等。视觉――空间智能还表现为观察能力和欣赏能力,观察对地理学的研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魏格纳通过对《世界地图》上大陆轮廓的观察,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观察、多欣赏,通过观察和欣赏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
六、总结心得,培养学生自我认知智能
自我认识智能体现在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到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使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归纳、分析、抽象、概括等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小结。
高中地理学习中的自我认识能力表现为:了解自己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学习地理的状态,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习地理的潜能。对于每一个阶段学习的结束,学生进行阶段性学习的反思和再认识是非常重要的。这一过程可以由阶段性考试的试卷作为切入点,但不应定位为自我批评与再批评。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性的过程,而反思则应作为学习的必要延伸,是对阶段性学习过程的再认识。在这一阶段中,学生本人的学习态度如何,知识结构有何不足,学习过程中方法、态度与相应掌握程度的得失……无论是对学生地理学科的学习,还是对学生健康、健全地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七、陶冶情操,培养学生音乐智能
古代的很多哲学家都把音乐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柏拉图主张:“节奏与和声蕴藏于灵魂深处,并在那
里掌握着最强有力的支配权,滋润身心,这些只有从受过良好教养的人身上才能发现。”亚里士多德也是普及音乐教育的倡导者,他说:“音乐使我们显示出更有情调的个性。”音乐是一种聆听的语言,音乐智能拥有独特的规律和思维结构,与其他智能没有必然联系。20世纪音乐的领头羊史特拉文斯基曾经评论说:“音乐就是表现它自己。”这一点正是强调了人类音乐才能的独特性。具体到地理教学中,音乐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音乐智能是指对声音、节奏的感知及迁移能力,可以选择一种音乐用于某一单元或某一节课,以创造出愉悦的心情或氛围。加德纳指出:音乐智能的主要特征是理解、欣赏、制作、表现音乐节奏和旋律。已有的尝试和研究表明:在课堂中使用音乐,既是可能的,更是必要的。这是因为:(1)音乐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2)音乐改变了记忆和学习的方式,创造了超强记忆;(3)音乐调节了通常学习时的紧张空气:它创设了积极愉快的心理氛围,使课堂学习充满了愉悦、自信和友爱。
如在预备铃响后的两分钟,播放一首旋律悠扬的曲子,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准备接受新知识。在地理课中根据不同的内容配以不同的音乐背景,如学习《长江》时,配首《长江之歌》;讲《日本》时,配首《拉网小调》或《樱花》;讲《青藏高原地区》时,配以歌曲《青藏高原》,如此教学,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状态下,自然事半功倍。
八、实践体验,培养学生自然观察者智能
自然观察者智能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以及学会欣赏大自然并与之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地质学家李四光、气象专家竺可桢等都在这方面有杰出的能力。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学习者对地理对象表征和特征的观察是最直接、最可贵的感性认识,是形成地理概念、掌握地理技能、进行科学推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源泉。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许多学生对地理现象很感兴趣,觉得好奇,但在观察时不够仔细和深入,甚至于停留在看热闹的低级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实践、多体验、多观察。当学生观察时,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不断设疑、引发想象,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发现深层的问题。如,在讲解“月相”前,应该让学生充分观察,再设问:为什么不同的日期会有不同的月相?各月相有何特征?进而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钟祖荣,伍芳辉.多元智能理论解读.开明出版社,2003.
[2]白艳红.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学地理教学整合.辽宁师范大学,2004.
[3]任蔚.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
[4]潘红星.运用多元智能指导课堂教学实践.地理教学,2006,(1).
[5]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
出版周期: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000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一、明确目标,正确定位
和其它学科一样,地理的学习同样需要明确目标。了解地理学习的重要性,知道这门课要学习哪些内容,自己已经学到哪些知识,还有哪些要点掌握得不够好。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明确在地理学习中要达到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做到有的放矢。
二、培养兴趣,激发热情
有些同学认为地理知识琐碎枯燥,对学习地理没有兴趣,因而丧失了学习地理的信心,学习效率低下。这些同学大多是因为没有找到学习地理的突破口,没有真正感受到学习地理所带来的乐趣。生活处处有地理,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天气变化、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以及相应的自然人文现象、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大自然的美丽风景、各种自然灾害、世界各国的地理环境……这些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知识。发现地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之后,学习热情便会由内而发,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对地理的学习非常重要。
三、掌握方法,事半功倍
1.善于思考,注意总结
地理知识的特点是涉及面很广,但又比较零碎,因此在学习时应该注意积累。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后,处处都有地理知识,需要一双善于发现地理知识的眼睛。夏季教室早上阳光从北面窗户射入,苏北人口流向苏南……这些现象都应引起思考,应学会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可以将每个章节串起来,列出一个大纲,再列出每章相应的知识点,形成树状知识结构,最终形成地理知识网络。地理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这两大脉络又可继续延伸,但两者又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一个地方的自然现象对当地人文现象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在学习中应该灵活思考,注意总结。
2.抓住课堂,多记多想
课堂是地理学习的关键。为更好地抓住课堂,课前可将要讲的内容进行预习,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这样不仅可以紧跟老师的讲课节奏,而且可以针对预习中不理解的地方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课堂上,应将老师讲课的重点、难点以及补充的内容记下,做到多记多划,这样既能明确重点,又能加强记忆。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应积极思考、回答,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提问或者课后和老师、同学讨论解决。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会提示一些地理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应该多加注意。
3.图文结合,发散思维
地理学科的图很多,包括区域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擅用图,可将地图中涉及的知识点一一列出,将课本知识点落实到相应的图形中进行理解。平时要勤用地图册,多看、多绘,对于重点区域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原因、影响应熟记于心,做到图文合一。这样,同学们在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
4.文理交融,识地通理
很多人认为地理是属于文科的学科,但是通过高中三年的地理学习,笔者认为地理既包含需要识记的文科性质知识,也有很多内容需要用理科的思维去理解。例如,关于地球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地壳物质循环、洋流等知识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同学们在学习时应区别对待,对于“地”的知识点,如地理事物、现象等,采用文科思维对基础知识进行识记;对于“理”的知识点,地理规律、原理等,采用理科思维对知识点进行理解。
5.联系生活,知识迁移
由于地理知识面广,知识点多,有些知识理解难度较大,对于抽象难懂的知识,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感知帮助理解书本知识。另一方面,课本上列举的案例多为经典案例,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往往是新案例,在学习过程中应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与书本中的经典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四、认真审题,规范答题
高中地理知识点很多、很碎,但并非无章可循,每种题型都有着相对固定的答题格式。高考地理试题的前半部分为选择题,在答题时要看清题目,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可以通过在题目上做标志来提醒自己,千万不能答非所问。后半部分为综合题,作答时应该将题目中所给的材料细读一遍,大概判断出题者想要考查的知识点。在答题时,注意要点清晰,将每个要点列举出来,考虑问题时一定要全面深刻,将自己想到的要点尽量都写上。如在解答区域问题的整治措施时,将该区域出现的问题一一列出,然后针对问题逐一提出相应对策,这样不仅可以回答全面,而且可以提高答题效率。答题时做到条理清晰,可时刻保持清晰的思维,不易发生漏答、重复的现象。老师在批阅时也一目了然,心情舒畅,无形中提高了印象分。
五、临场应试,沉着冷静
有鉴于此,我就多年的地理教学生涯中对图片教学与应用作的一些有益的尝试总结如下,也叫抛砖引玉,以与大家共享。
一、重视地图
“学习地理必须运用地图”,这是由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地图是学生汲取地理知识的一个源泉,又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重视地图的教学,重视利用地理图像。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还要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地理图像,使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以及填绘简单地图和图表的技能,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想象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具有自学地理的能力。怎样阅读地图?一看图表标题,图表标题指明了图表所属,这是读图的前提。与老教材相比较,新教材更突出了从图表上获取知识的能力。图片分散在各章节中,且图片大量增加,所以首先要指导学生找准图片,不然有可能造成张冠李戴的局面。二看图表图例、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图的基础。三看图表内容,看时要细、要详。要引导学生结合图表标题、图例和地理热点对图表进行分析,紧扣图表标题和设问谈图表,从图表上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板书。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做到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
二、精选教学挂图
教学挂图是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直观教具。我们知道地图具有一览性、地理方位性、抽象概括性和几何精确性等特点以及信息传输、信息负载、图形模拟、图形认识等基本功能,它不仅是地理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地理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可以获得有关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质量特征和数量差异、地理原理和地理成因、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动态变化等信息。在多次的观摩课上,在和同行的交流中,我发现部分地理教师在教学挂图的使用上还存在着几大误区:1、乱用。教学挂图在悬挂时没有遵循“左图右书,兼顾全体”的原则,挂图不醒目不显眼,导致部分学生看不清,课堂纪律混乱。教师指图不准确,“东南西北”的地理图上方位用词不用,被随口称作“上下左右”。
2、滥用。为配合全国各地的地理教学,教学挂图往往会兼顾南北,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地域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去选用挂图。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是相关挂图就给挂上,一方面是黑板太小挂不了,另一方面是教学中难点也突破不了。太多太滥,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巧用地理简图
地理简图就是用简单的线条去勾画地图图形。教学实践中用最简单的笔画在短时间内迅速而准确地绘出课堂教学所需要的示意图、简图,或是结合教材边讲边画,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以前沉闷单调的课堂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师所要引导的问题上。例如:我在中国地理教学中就是采用地理简图来进行“全国主要铁路干线”的教学:边讲边在黑板左上角用圆圈绘出铁路干线交汇点,然后用直线条连接成为铁路干线;先标注全国铁路枢纽中心北京,再在相应位置标注全国最大城市上海,然后用直线相连,说明该线路名称;讲一条干线,画一条,画完南北铁路干线,再到东西铁路干线;最后,再熟悉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要求学生与老师同步进行而且根据铁路干线结合农民工的流向思考从本地区出发到北京、上海等都会的近便线路。整节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可见简图在地理教学中用处很大,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作用独特。
四、妙用裁剪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