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

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

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

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157-03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的效应如何,是宏观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之一。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只是一个货币现象,有研究证实价格变动与货币供应密切相关,片面地认为只有货币政策有效。罗伯特•狄夫纳,汤马斯•斯达克与赫伯特•泰勒(1996)实证研究和估计了货币政策如何影响通货膨胀和收入增长的长期关系。但是货币主义通货膨胀决定理论存在局限性(龚六堂,2002),财政支出与通货膨胀存在联系,财政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也是有效的。

经济学家们一般都认为,赤字财政政策是通货膨胀特别是高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通过创造过度总需求,不断发生的财政赤字导致了通货膨胀,如Thomas Sargent。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认为,央行不将赤字货币化的条件下,赤字仍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米勒(1983)的实证研究发现,财政政策实行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弱联系。

但在实际运用中,更多的结论是关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同时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性,达雷特(1985)发现货币供给和赤字都显著影响通货膨胀,但财政政策中赤字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比货币供给更可靠;哈姆雷特(1981)等发现一些证据证实赤字与通货膨胀和货币供给存在联系。Sadananda Prusty协整分析的结果表明,1960―1961年与1990―1991年期间印度各州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效影响价格水平。多年来由于缺乏资金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需要,印度中央政府一直实行赤字财政的政策。由此导致居民需求加大,而供给的增长比例小于需求的增长幅度,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印度在1991年改革之后,开始控制财政赤字,同时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通货膨胀有了明显好转,1993―2000年均通货膨胀率是7.1%,2000―2004年均通货膨胀率为4.32%,成为一个亮点。通过研究印度通货膨胀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因素之间的协整关系,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检验1994年到2004年印度财政货币政策应对通货膨胀的有效性,同时进一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具体分析通货膨胀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具体因子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为具有相同国情的中国实施恰当的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治理通货膨胀问题提供借鉴支持。

二、模型分析

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协整(co-integration)理论发现,把两个或两个以上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特殊组合后可能呈现出平稳性。大多数经济总量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协整理论是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间协整关系的有效方法。

格兰杰在协整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格兰杰协整定理,解决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定理证明了协整概念与误差修正模型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协整关系的一种必然的等价表达形式就是误差修正模型(ECM)。如果非平稳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必然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而如果非平稳变量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那么该变量之间必然存在着协整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则是直接对两个变量的因果关系做出判断的重要方法。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选取财政赤字(FD)分析财政政策效应。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量的三个层次流通中现金M0、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更广义货币M3为货币政策的代表衡量货币政策效应。通货膨胀水平使用批发物价指数(WPI)来衡量。

三、数据与实证结果

1.样本数据的选取

选取印度物价消费指数(WPI)、流通中现金(M0)、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更广义货币(M3)、财政赤字(FD)时间序列,取自然对数变换数列为LNCPI、LNGE、LNM0、LNM1、LNM2、LNM2。采用月度时间序列,样本期间从1994年4月至2004年3月,共132个样本。数据来源于印度储备银行:Handbook of Statistics on Indian Economy。

2.ADF单位根检验

进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要求时间序列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首先对这些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可知,LNCPI、LNM0、LNM1、LNM2、LNM3选择含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的模型中,均为I(1),而LNFD在不含有常数项和都含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的模型中为I(1)。总体而言,6个变量均含有单根,必须差分之后才能平稳。因此,所列的6个变量在水平值上都是非平稳的。如果继续对这6个序列的1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可以发现这6个变量都是差分平稳的。

3.协整检验、协整分析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通过单位根检验得知指数序列都是I(1)过程,可以对指数序列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选择4阶滞后就能很好地满足检验要求,同时建立了ECM模型。

轨迹检定(trace test)中,在R=0时,轨迹统计量123.9478、大于5%显著水平,拒绝5%水平下虚无假设。而后在R≤1的情况下,轨迹统计量小于5%显著水平,所以在轨迹检定下变量之间存在1个共整合向量。

接下来得到标准化协整系数的协整关系估计:

LNICPI=0.32LNFD-2.31LNM0+0.54LNM1+2.73LNM2-0.9LNM3+vecm(1)

方程(1)表明,协整关系检验说明在5个变量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这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的相互作用和共同趋势。M1、M2序列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序列有相同的变动趋势。LNCPI与M2成正方向变动,协整系数较大;而LNCPI和M1协整系数比较小,但M0和M3成反方向变动的协整系数较大。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变量间的相互作用,使用误差修正模型检验变量之间长期均衡关系对各自短期波动的影响。将方程(1)代入误差修正模型,得到方程(2)为, *表示在5%的水平下显著,()表示标准误,[]表示t-统计量,下同,

分析上述ECM方程我们发现,首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整与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统计上的关系显著((2)方程中协整误差et的系数显著),表明受长期均衡关系的影响较强;其次,在短期调整当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量对财政赤字的作用显著,这是财政政策短期有效的体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于各个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影响微弱,这说明货币政策短期对于抑制通货膨胀作用微弱。

4.因果关系检验

我们检验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影响关系(Granger,1969)。选择影响关系最为显著的滞后阶数得到附表的估计结果。

5%的水平下,*表示拒绝原假设,结果显示财政赤字FD对CPI产生显著作用,对CPI存在显著格兰杰影响;其次,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对CPI没有显著的格兰杰影响,也验证了协整分析中协整关系不显著,说明货币供应量不是物价的主要决定因素,这说明货币政策作用对于抑制通货膨胀作用微弱。

四、结论分析

以上对印度通货膨胀下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了分析,由实证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印度财政赤字与物价水平长期呈正相关的关系,短期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显著,印度控制赤字财政政策对治理通货膨胀有效,表明印度财政政策的效应较强。印度的政策执行者认为,通货膨胀率控制在5%左右,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就会有利。印度政府从增收和节支两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控制财政赤字控制通货膨胀。第一,简化税制、调整税率、扩大税基,增加财政收人;第二,改变财政赤字弥补方式,控制印度储备银行的信贷发行;第三,加强国债管理,减少补贴支出,征税筹集的资金用于政府经常性支出,债务资金则主要用于生产性投资,促进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加;第四,减少政府开支,合理调整支出结构,重点发展公共财政;第五,抑制货币供给总量的增长。印度储备银行通过采取反通货膨胀措施,降低实际货币供给增长速度,上调现金储备率(GRR)实施公开市场业务销售政府证券。

第二,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对物价水平短期影响程度较小,作用不显著。但长期存在均衡关系。长期M1、M2、M3和物价水平通向变动,符合经济学假设。

第三,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印度财政政策短期与长期控制物价水平的效应大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短期调节物价水平的作用不明显。由于印度的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长期的赤字财政,治理通货膨胀总量调节运用的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只成为辅工具,通过货币供应量总量调整的作用并不明显,货币供应量中介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弱。印度主要运用选择性信贷控制,传统的货币政策三大调控工具的作用不明显。

五、对我国的启示

由于我国1998年至2004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起了巨大作用,尽管目前通货膨胀率较低,但考虑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大量赤字,财政政策应当转型,淡出宏观调控,主要用于供给结构性调整,总量调整以货币政策为主。

第一,谨慎运用赤字财政,转向中性偏紧的财政政策。赤字财政政策的不合理容易导致财政风险,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财政政策必须考虑削减赤字规模,转向对经济结构调整,淡出总量调整,转向公共性财政。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作用就大于货币政策。货币总量调控只能调节需求总量而不能调节供给总量,更不能调节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降低国债发行规模,逐步降低赤字率,缩减隐性债务,调整支出结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防止局部性通货膨胀。

第二,建立综合观测指标的货币政策,拓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实证部分的分析表明,我国现阶段以货币供应量(M1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2、M0为观测目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具有不稳定性,无法及时敏感应对通货膨胀,存在着缺陷,因此考虑新的中介控制目标。货币政策应直接盯住通货膨胀率、GDP增长率,同时将货币供应量、利率、经济景气指数等经济变量作为观测指标,加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

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理论与实践表明除货币政策外,财政政策也是影响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综合考虑影响通货膨胀的各种因素,在4变量的VAR模型中检验了我国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结果表明:尽管财政赤字目前还不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但也是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其政策含义在于:由于目前通货膨胀率已处于比较敏感的水平,为配合货币政策发挥作用,赤字财政政策也应有相应的调整,财税政策应更多向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和民生倾斜。

关键词:财政赤字 通货膨胀 VAR模型

Sargent和Wallace(1981)指出持久的赤字财政迟早会引致财政赤字的货币化,从而产生通货膨胀。我国财政收支自1978年以来,除在1978、1981和2007年稍有盈余外,一直处于赤字状态。 一般人们认为,赤字财政在不可持续的情况下,央行被迫货币化赤字才会引发通货膨胀,当赤字财政可持续时,政府通常不会直接将财政赤字货币化,此时通货膨胀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因而赤字财政与通货膨胀之间不会表现显著的关联性。但是国债作为赤字财政的产物,不仅是弥补财政赤字的工具,也是活跃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金融工具,即使财政赤字没有货币化,国债依然可以通过货币供给来影响通货膨胀,因此赤字财政与通货膨胀就有着内在的联系,只是两者的联系随赤字财政的可持续与否表现出相对的强弱。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了货币金融体系的支配地位,在财政出现赤字时,可通过财政直接向中央银行透支,以铸币税去弥补财政赤字,这会直接导致货币发行的增加。1995年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政府赤字必须从社会融资渠道弥补,央行不得向中央和地方政府透支和借款,且央行不得直接购买和包销政府债券,从而切断了央行与财政之间的直接融资渠道。但是赤字通过国债融资的方式来弥补,也会间接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从而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根据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通货膨胀通常被认为是滞后的通货膨胀率、预算赤字、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GDP的增长率、利率等变量的函数。因此本文构造的VAR模型包括了通货膨胀率、预算赤字、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GDP增长率,以此分析我国财政赤字的通货膨胀效应。

经验检验

样本区间为1978-2009年,所有数据来自中国经济信息网统计数据库。DEFt表示财政赤字占GDP比重,Pt表示以CPI衡量的通货膨胀率,Mt表示名义货币供应量(M0)增长率,GDPt表示经济增长率。

(一)单位根检验

由于宏观经济时间序列一般都是不稳定的,所以为了避免伪回归现象,一定要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对以上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ADF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以上各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为平稳序列,因此可以构建VAR模型来进行分析。

(二)Grange因果关系检验

检验结果表2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货币供给增长率是通货膨胀率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存在着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这说明我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货币供给的增长和经济增长过快引起的,财政赤字目前还不是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另外我国的财政赤字不是货币供给量的Granger原因,财政赤字和经济增长率之间也不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这进一步说明我国的财政赤字还不是通货膨胀的原因,同时财政赤字与经济增长的联系较弱,说明财政赤字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还不明显,而且经济增长并不一定会导致财政状况的改善。

(三)脉冲反应曲线

图1和图2分别是通货膨胀率和财政赤字对各冲击变量的脉冲反应曲线,横轴代表滞后阶数,纵轴代表通货膨胀率和财政赤字对各冲击变量的响应程度。图1中实线部分为计算值,虚线部分为响应函数值加减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带。

根据图1,在受到财政赤字正向的一个单位标准差冲击后,通货膨胀率立即缓慢下降,滞后6期下降值达到最大后开始回升,8期之后逐渐回复到稳态。这意味着,当经济受到财政赤字冲击后,将对我国通货膨胀率带来负向的影响,我国财政赤字对通货膨胀率具有一定的修正作用。当受到经济增长正向的一个单位标准差冲击后,通货膨胀率立即上升,3期达到最大值约为3%后开始下降,5期即回复到稳态围绕零值上下小幅振荡。当受到货币供应量正向的一个单位标准差冲击,通货膨胀率在第2期即上升约1%,随后缓慢衰减,但是在长达10期的时间里依然没有回复到稳态。以上结论说明,在我国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还是经济增长和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经济增长引起的通货膨胀是中短期的,而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则是长期的,财政赤字反而会对通货膨胀有一个负向的修正作用。

图2是财政赤字对各变量冲击的脉冲反应曲线,从图2中可看出,当受到通货膨胀正向的一个单位的标准差的冲击后,财政赤字在第1期就立即上升但幅度很小约为0.1%,第2期即回复稳态,5期后还有小幅下降后再次回复稳态,说明通货膨胀率对财政赤字的影响很小。在受到经济增长正向的一个单位标准差的冲击后,财政赤字会作出负向的反应,在第3期下降幅度达到最大但不到0.3%,5期左右转为小幅振荡逐渐回复稳态,这说明经济增长对改善财政状况还是有一定作用。在受到货币供应正向的一个单位标准差的冲击后,财政赤字也会立即下降,第2期下降幅度达到最大后缓慢回到稳态,这同样说明,增加货币供应量也可以改善财政状况。

(四)预测误差方差分解

Sims(1977)提出的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方法是将系统的预测均方误差分解成系统中各变量冲击所作的贡献,体现每一个变量冲击的相对重要性。表3是基于Monte Carlo模拟的通货膨胀率的预测误差方差分解结果,通过方差分解可以考察通货膨胀率的方差被各变量所解释的情况。

根据表3,通货膨胀率的变动中,大约有0%-9.68%的波动可以由财政赤字的波动解释,大约有0%-11.63%的波动可以由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波动解释,大约有0%-31.73%的波动可以由经济增长的波动解释。此外,通货膨胀率的变动中由其自身来解释的部分可以理解为惯性的(inertial)通货膨胀。整体来看,经济增长率、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的冲击效应大于财政赤字率,反映出经济增长、货币供给增长是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而且经济增长是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最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尽管解释力度小于经济增长和货币供给增长,但财政赤字水平也是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不能忽略财政赤字水平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

结论

第一,在我国,财政赤字目前还不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通货膨胀主要还是一种货币现象,这与国内大部分的经验文献所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本文运用VAR模型的分析表明,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和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经济增长引起的通货膨胀是中短期的,而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则是长期的,财政赤字反而会对通货膨胀有一个负向的修正作用。预测误差分解的结果则表明,财政赤字对通货膨胀率波动的解释可达到9.68%,尽管解释力度小于经济增长和货币供给增长,但说明财政赤字水平也是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不能完全忽略财政赤字水平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二,理论表明财政赤字会引起通货膨胀,该结论在我国并没有得到证实。其原因可能有:一是我国财政收支处于可持续的状态,未出现财政赤字的货币化。二是与我国的经济金融体制有关。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增长迅速,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财政赤字是伴随着快速的经济增长和金融深化过程而发生的,虽然财政赤字会对货币供给产生扩张效应,但仍没有超过由经济增长和金融深化所要求的货币需求的增加速度,因此没有引起通货膨胀。而且由于我国利率并没有市场化,财政赤字也没有通过利率间接引起通货膨胀。三是统计数据的原因。因为转轨国家往往通过隐性债务和透支收入来转移财政支出压力,我国的真实赤字应该包括隐性债务赤字和透支收入赤字,而我国的财政赤字的统计数据仅仅指财政收支的差额。根据胡锋(2010)的研究,自1980年以来我国财政赤字率都在3%之内,但如果加上隐性债务和透支收入赤字应该是围绕15%波动,所以统计数据公布的财政赤字并不是国家真实赤字状况的反应,这可能会影响分析结果。

第三,控制通货膨胀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因此准确把握财政赤字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鉴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考察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以及财政收支是否保持着长期稳定关系仍是制定赤字财政政策的重要依据。当然由于目前通货膨胀率已处于比较敏感的水平,为配合货币政策发挥作用,赤字财政政策也应有相应的调整,财税政策应更多向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和民生倾斜。

参考文献:

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通货膨胀目标制,物价稳定,货币政策,消费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核心CPI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际实践

(一)新西兰

1990年3月,新西兰成为第一个正式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自第一次石油冲击以来,新西兰在大部分时间中经历了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累积通货膨胀(以CPI为基础的)在1974年到1988年(包括1988年)之间为480%。因此,通货膨胀预期深深地扎根于新西兰社会之中(Nicholl and Archer,1992),社会危机促成了1989年12月《新西兰储备银行法》(RBA)的通过,该法案要求新西兰储备银行“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以实现与维持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为经济目标”(在储备银行行长的任期5年内保持0-2%)。政府与独立的中央银行签订的第一个《政策目标协议》(PTA)确定了通货膨胀的具体数字目标和这些目标将要实现的日期,在开始时,价格稳定的目标被定义为年通货膨胀率在0-2%之间。在1996年底,区域从0-2%扩大到0-3%。

新西兰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主要特征:(1)政府与独立的中央银行签订《政策目标协议》(PTA);(2)通货膨胀目标制只是在反通货膨胀将要成功地完成之后才开始采用的;(3)价格指数是“基底通货膨胀率”,剔除了利率变化、贸易条件变动、能源与商品价格变化、政府收费与间接税的变化以及由一些其他有较重要影响的价格变化所引起的第一轮冲击;(4)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独特特征是中央银行的责任在不断增强,新西兰政府与中央银行就制度政策目标签订了正式协议,如果没有达到通货膨胀目标,政府有权撤销储备银行行长的职位;(5)通货膨胀目标是一个较窄的区域目标而不是点目标;(6)操作工具为隔夜现金利率(1999年3月以前为拆借利率);(7)现行汇率为浮动汇率。

除年度报告以外,新西兰储备银行还出版《新西兰储备银行公报》(包括重要的讲话、官方声明和专题文章,大多数文章是署名的)。

新西兰的成功反映了“边干边学”的愿望,以及当局政策调整的成功。使趋势通货膨胀下降,并维持一个低的通货膨胀预期要比把通货膨胀运行紧紧控制在一个狭窄的区域内更加容易,对一个开放的小国尤为如此。

(二)加拿大

1991年2月,加拿大银行(BOC)和联邦政府联合宣布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明确承诺降低通货膨胀。促使加拿大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各种不稳定因素是:政府债务与对外负债的急剧增长、政治不确定、货币政策的信誉问题以及间接税的增加所触发的工资-价格螺旋上涨。

加拿大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主要特征:(1)加拿大的通货膨胀目标制不是正式立法的结果,而是逐渐发展起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体制也就具有了官方的性质,通货膨胀目标是由政府与中央银行联合决定和公布的;(2)加拿大银行对通货膨胀目标负全部责任;(3)同新西兰一样,加拿大是在降低通货膨胀的实质性进展已经很明显时开始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4)因为它所具有的“整体”性质,由加拿大统计局测量的CPI成为加拿大官方的主要目标变量,同时还应用和公布“核心CPI"(剔除产品、能源和间接税费的影响);(5)通货膨胀目标被认为是一个区域,而不是一个点目标,中期通货膨胀的目标被确定为逐渐地趋同于长期目标;(6)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过程中,加拿大中央银行运用所谓的“货币条件指数”,即汇率与短期利率的加权平均数,作为信息变量与短期目标;(7)操作工具为隔夜拆借利率区间的中间值;(8)现行汇率为浮动汇率。

通货膨胀目标制增强了加拿大银行对价格稳定的承诺,加拿大银行增加其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努力帮助公众正确地区分价格水平的一次性冲击和趋势通货膨胀,减少了经历一次性冲击传递的风险。通胀目标制可能减弱了而不是增强了商业周期,因为目标区的下限和上限一样受到了重视。

(三)英国

1992年10月,即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ERM)一个月后,英国财政大臣宣布以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英格兰银行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其目的是要提供一个新的名义锚和恢复可信度。《英格兰银行法》确立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并指定财政部对物价稳定作出定义(Rodgers,1998)。自实行通货膨胀目标以来,英国还没有突破过目标。

英国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主要特征:(1)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时机选择是很成功的,英国经济在1990年、1991年和1992年上半年出现衰退后刚刚开始反弹;(2)价格指数为零售价格指数(RPIX)剔除抵押利息支出,负责计算价格指数的机构(国家统计办公室)与评估通货膨胀目标是否实现的机构(英格兰银行)不是同一个;(3)英国原来采用的是一个通货膨胀的目标范围,但1997年5月后,通货膨胀目标开始用一点来表示,两边都设“限”,如果通货膨胀突破目标界限(2.5%+/-1%),那么英格兰银行必须向政府提供正式的解释;(4)目标由财政部设定;(5)操作工具为短期回购利率;(6)现行汇率为浮动汇率。

没有公众的支持,中央银行最终将无法实现目标。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的中央银行,非常努力地向公众传达币政策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信息,并解释货币政策操作的原理和策略。《通货膨胀报告》(季刊)首先在英国出现,如今,几乎所有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都采纳了这一形式,它以清晰易懂和图文并茂的风格提供有关通货膨胀前景、中央银行的计划和目标的全面信息。英格兰银行在《通货膨胀报告》(分为通货膨胀率、货币和利率、需求和供给、劳动力市场、定价行为以及通货膨胀预期几个部分)中详细说明英国经济在过去的表现,通货膨胀预测用不确定区间("扇形图”)来表示,并对通货膨胀率的实际值与预测值进行比较,从而找出通货膨胀偏差的原因;英格兰银行还向公众独立地就与财政部工作人员和财政大臣的常规会议进行通报。英格兰银行的交流方式还包括会议后立即公布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决议,会议两周后公布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纪要和投票情况,以及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解释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经济性的讲话。为加强责任追究制,一旦通货膨胀偏离点目标1个百分点以上,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就必须公开致函财政大臣,解释目前偏离的原因,计划采取的政策措施,以及预计回到目标路径的时间(Rodgers,1998)。此外,季度公告还政策性的讲话和相关研究文章。

1997年5月前,英格兰银行缺乏货币政策工具的独立性(财政大臣控制政策工具),只有通过其作出的分析及对公众的规劝来对政策施加影响的,以及设计出与公众交流的独创方法,特别是通过《通货膨胀报告》进行交流。英格兰银行还采用公开论坛和其他途径,来传达其预测、分析,甚至明确的货币政策建议,并规定:英格兰银行只有在报告的内容已经定稿并刊印之后才送交财政部,因而,财政部不会有机会对报告进行编辑或甚至提出修改的建议,从而增加政府反对英格兰银行评估的成本,有助于物价稳定。

(四)瑞典

在放弃瑞典克朗钉住欧洲货币单位(ECU)8周后,1993年1月15日,瑞典中央银行宣布将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其主要特征:把整体通货膨胀而非核心通货膨胀作为目标,增加了瑞典银行向公众提供货币政策解释的负担,同时,还带来了工具不稳定的可能性。瑞典通货膨胀目标由瑞典银行设定,操作工具为回购利率,现行汇率为浮动汇率。

在1997年出版的通货膨胀报告中,瑞典中央银行首次公布了数量化的通货膨胀预测。从1999年6月起,瑞典中央银行开始运用为期24个月的“扇形图”表示通货膨胀预测的不确定性。在这些变化的基础上,瑞典中央银行将其通货膨胀目标制划分为三个阶段(Berg,1999):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1993~1995年)、公布显式的通货膨胀预测(1996~1997年)和引入分布预测目标制(1998年至今)。1999年初,瑞典中央银行还宣布:若因短期因素影响出现偏离目标的情况,瑞典中央银行将事先公之于众(Heikenstein,1999)。通过对瑞典中央银行法的修正(1999年1月开始生效),瑞典中央银行从政治干预中获得了独立性。新法律将保持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瑞典中央银行不受政府的控制,新成立的执行委员会作为中央银行新的执行部门(Heikenstein、Vredin,1998)。通过公布执行委员会会议纪要(6~8周的时滞)以及一年至少两次向议会常务委员会提交货币政策的书面报告,进一步加强了瑞典中央银行的透明度和责任追究制。

在短期内,灵活性与透明度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从长期来看,灵活性与透明度趋于互相增强。而瑞典银行认为:公众了解得越少越有利于维持货币政策灵活性。瑞典银行定期发表《通货膨胀报告》,该报告在宣传教育方面的影响力、印发的广泛与经济理念随时间的发展而稳定增长。该报告为瑞典银行向财政政策制定者施加控制财政赤字的压力提供了极好的讲台。

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危害;对策

一、通货膨胀的危害性

(一)对收入的影响

如果名义工资率的增长慢于通货膨胀增长速度,公众和企业因货币贬值所获得的货币收入购买力将下降,即实际收入会减少;通货膨胀不利于大多数工薪阶层、退休者、失业者和贫困者、接受政府救济者和债权人。但是,通货膨胀有利于高收入者、企业主、厂商和债务人。

(二)对再分配的影响

通货膨胀影响人们手中财富的实际价值。但是在更多的时候,通货膨胀只是将收入和资产搅合在一起,随机地在全民中进行重新分配,而不会只冲击某些群体。

(三)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通货膨胀扭曲价格信号而损害经济效率,也可以通过对货币和税收的扭曲来体现。在流通中的现金是名义利率为零的货币。由于货币利率实际为负,在通货膨胀时人们更愿意持有真实资源而减少货币持有量。企业也会精心设计现金管理计划。实际资源仅仅被用来适应不断变化的货币尺度,而不是被用来进行生产投资。通货膨胀还能通过扭曲收入的衡量标准来影响税收体系。

(四)对就业和国民收入(产出)的影响

较高的通货膨胀影响就业和产出水平。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在一定条件下,能促使厂商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雇佣工人;通货膨胀使银行的实际利率下降,这会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总供给的增加。当供给下降引起通货膨胀时,国民收入和就业量随之下降,导致大多数工人处于失业状态。

二、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类型

(一)成本推动型

在失业率很高且资源利用不足时,由于成本上升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叫做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中,工会组织鼓励工人迫使企业提高工资,而企业又会相应地提高产品价格,从而引起通货膨胀。这就是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还有一些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把产品价格定得很高,由此引起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同时,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及由资源枯竭、环境保护政策造成的原材料、能源等生产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二)需求拉动型

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超出经济潜在生产能力而发生的通货膨胀叫做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度需求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升使工资水平上升,工资成本上升又引起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由于需求方的货币竞相追逐有限的商品供给,从而将价格提高;由于失业率下降、劳动力变得稀缺,工资也被抬高;这些现象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到来。除此之外,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产生与货币的发行量有直接的关系。货币的供给快速增加时,随之货币的需求也增加,而货币的需求又使价格水平上升。

(三)结构型

结构型通货膨胀是指收入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不适应和错位引起的通货膨胀。首先,高成长性产业和行业,由于工人工资成本推动物价上涨。这种局面的持续会自然而然地引起通货膨胀;其次,劳动力市场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性别结构之间的差距将使工资刚性(工资水平能上不能下)增加。同时,这些结构的不合理也会引起失业与空缺位置的并存,最终导致通货膨胀;最后,大国或者发达国家示范效应时,小国或者发展中国家向大国或者发达国家看齐。同样,非开放的部门向开放的部门看齐。因此,工资水平和通货膨胀的国际之间和部门之间的传递会导致通货膨胀。

三、消除通货膨胀的对策

(一)需求紧缩政策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发生时,政府一般都会采取需求紧缩政策。因为,这种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引起的。因此,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是需求紧缩政策的核心。财政政策方面国家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收支总额,减少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收入,调整财政收支项目怎样能压缩公共开支,开征新税种,提高税率而控制社会总需求。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通过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减少社会信用规模及货币供应量。

(二)供给管理政策

供给是影响物价的重要因素。因此,控制货币数量和控制社会总需求都是消除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从长远看,发展生产,增加经济中有效供给是抑制物价水平上涨和控制通货膨胀的根本性措施。在面临通货膨胀时很多国家都注意到了压缩总需求的同时改善投资结构,集中资金优先发展占用资金不多,投产期限短,市场紧缺的产品。同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较快地增加有效供给,减轻市场需求压力,改善产业结构。

(三)物价和收入政策

通货膨胀时,工资和物价都会继续上升是推进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这时有必要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增长率进行限制,特别是工资增长率。这使工资增长率不会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这需要政府拟定物价和工资标准,劳资双方共同遵守。采取这虚张声势措施会降低通货膨胀率,保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就业水平。采取措施时可以采用自愿性和强制性两种方法。

(四)国际收支政策与国际紧缩政策

如今的通货膨胀与以往的相比具有世界性和长期性,这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方面。当某一个国家发生通货膨胀后,通过外贸等国际间的经济往来向其他国家传播,所以采用外贸与国际收支政策是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够制止本国内通货膨胀,也能够遏制国际通货膨胀传播。但是,这种国际性的通货膨胀必须依赖国际性的紧缩政策来调整,仅靠一国的力量是不够的。

(五)货币改革政策

当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恶性通货膨胀时,就应该通过货币改革加以制止。人们普遍认为,物价上涨率每月在50%以上,每年在600%以上,并且持续一段时间,才称为恶性通货膨胀。在此情况下,原来的货币已经失去了信用基础,通过货币改革废弃旧币,发行新币,制定保证新币币值稳定措施,是制止恶性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国际热钱

众所周知,衡量通货膨胀的一个有效指标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2011年5月份的累计通货膨胀率已经高达5.5%,这就意味着在短期工资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人民的生活水平会相应的降低。为了有效应对这次通胀,央行仅在2011年上半年,已通过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通货膨胀的原因、对政府采取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的解析以及有效治理通货膨胀的看法三个大的方面进行探讨。

1 通货膨胀的原因

1.1 全球流动性过剩及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造成通胀压力。近几年来,我国各个媒体的报道中也不断提到国际热钱不断进入我国,而我国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抵挡住热钱冲击,结果先是2006年开始的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股市泡沫迅速破灭。过剩的流动性先是流向房地产市场,房子价格飞涨,后是各商品价格飞涨,都在一定程度上受热钱炒作的影响。

1.2 国内经济原因。①我国经济本身就处于高度发展阶段。从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的发展都很迅速,使得我国经济全面发展,国内生产总值有很明显的较高的增长,从而刺激社会总需求进一步推动物价指数的上涨。从这方面讲,物价指数有所上涨是正常的,也不会导致通货膨胀,但是它可以说明通货膨胀发生的一个大环境。②紧缩性的产业政策。由于实行紧缩性的产业政策,许多原本的投资区域受到紧缩性的影响成为了投资的。这样就导致投资区域缩小了,在允许投资的产业过渡的投资就产生了产品价格上升。这也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③货币发行和投放过多,形成流动过剩。这个原因是我个人认为最主导的原因。自从2007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爆发,全球各个国家的经济都陷入萧条。因此,各个国家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我国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出口贸易的,在金融危机中,沿海的很多中小出口企业纷纷倒闭,大量工人失业,也给其他行业带了一系列的连锁效应。

2 解析政府采取的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

为了应对通货膨胀,政府采取了各方面的措施,在这里我主要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政府采取的是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1 扩张的财政政策。要控制通货膨胀,肯定是从调控商品价格方面入手。因此,我国政府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比如进行价格补贴,特别是粮食价格补贴和农产品价格补贴。而粮价和农产品价格往往被称为百价之王,是引领物价的领头羊。这样的政策旨在降低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增加市场的供应,这样就达到了降低商品价格的效果。

2.2 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一般意义上是指紧缩的货币政策。为了控制商品市场中的流动性过剩,以达到控制物价上涨的目的,政府从各个方面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这样就可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再比如说上调利率,吸引存款,减少投资,并增加投资的成本,同样可以减少流通货币量。

3 治理通货膨胀的看法

根据对通货膨胀原因的解析,我们知道这次的通货膨胀发生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主要是政府为了刺激经济,货币供应过多。其实中国经济决策者现在处于两难的选择:他们欲减少经济压力,降低通胀,但又不想因此减少就业,尤其是出口行业的就业。对于如何有效地治理通货膨胀,我在这里只是浅显地谈一下我的看法。

3.1 应对和防止国际投机资本的风险,我们必须严格对资本项目的管制,把热钱挡出去。通货膨胀本身就是由于货币流动性过剩引起的,如果任由国际热钱流入,只会使通胀更加恶化。为防止国际热钱的流入,我们必须加强监管的力度,特别是必须加强国际金融管理,其中主要包括国际收支方面的管理和外汇交易的管理,还有就是要更加严格资本项目的管理。要动态调整国际资本管制措施, 强调真实交易背景的重要性,强化以主体为主的黑白名单管理制度,以便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能够继续方便用汇。

3.2 灵活运用宏观调控,加强信贷调控的艺术性。一个政策有多种政策手段,要清楚什么情况用何种手段比较合适。应该做出适当的选择。比如说货币政策,有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三种手段,应该把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放在首要地位,而把利率放在次要地位。原因在于,前两者的调整可以说影响仅限于我国国内市场,而利率则不同。利率需要提高但是幅度不应该太大,如果太大,加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美国的利率已经比我们低了,这样会造成更多的热钱涌入我国,反而会使通货膨胀更加严重。

3.3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共同治理通货膨胀。如果不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起来的话,可能是一个是增加通货膨胀,一个抑制通货膨胀,根本达不到治理通货膨胀的目的。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分为不同的种类,认识到它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之后,我们要根据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而且不能只顾一个方面,而是找到主要方案与其他应对方案相结合共同治理,才是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郑良芳.2010全球经济在滞与胀中摇摆复苏[J].经济研究参考,2011(5).

[2]唐羽.对当前国内通货膨胀预期的研究与思考[J].理论研究,2010年总第4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