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作用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作用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作用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作用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双语教学对于我国高校教育改革起着推动促进作用,全面提高了学生英语水平,双语教学对于我国高校教育改革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知识和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对外贸易沟通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已势在必行。我国的高等学院教育面临着新挑战,也就是我国高等学院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必须要有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我国已成为WTO成员之一,大学生必须能在一体化的全球经济环境中有坚稳的立足之地。寻找有效的双语教学成为高等院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笔者以吉林化工学院的英德双语教学为出发点,以外语语言的属性和语言习得理论为依据,探讨了化工学院实施英德双语教学的必要性。提高大学生对于参与国际交流所必须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仍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面对目前国际新形势、新要求,国家教育部又提出了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基础和专业课中推广实施双语教学的新计划。这表明双语教学对于我国高校的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影响,它对促进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的现代科技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一、双语教学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

吉林化工学院是一所本科大学,大部分学生在一年级就有较好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一点为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实施双语教学,引进发达国家最优秀的原文教材,采用国际上最新的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思想体系,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国际化的教育大环境,使大学生有机会直接接受具有国际化先进水平的科学教育,使大学生吸收世界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造就现代化新型人才。

实施双语教学,能使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体验和感受发达国家最新的优秀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使高校教师对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获得更真实、更具体的体会和理解,同时还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了解国际教育发展新水平新动态的良好机会,促使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跟随和适应国际教育的新变化,促进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国际化。

二、双语教学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近几年来,“科教兴国”的领导决策和全民意识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从事高校教育改革的源动力。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高等教育对中、西方教育进行对照研究,寻找出我国高校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中的差距。便于我国高等教育博采众长,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的优秀高等教育思想、先进教育经验和教育方法手段等。双语教学的开展无疑将会对我国高等学院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选择适当教材内容、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式等的重大变化,使学生真正能受到国外最新的优秀教育的影响,我国高校的整个教学工作就必须有一个大的改革,即对高校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新的审视和提炼,对我国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作出新的思考定位,并对我国的高等学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进行相应的改革。实施双语教学的结果会对我国高等学院教育以往的教育模式产生重大影响,促使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加快我国高校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三、双语教学为提高学生的基础和专业外语能力创造了条件

双语教学为提高大学生科技英语水平的实际应用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在外语课中学外语使大学生掌握的外语有很大的局限性。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都应具备从事科研、技术等工作研究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足够的专业、科技英语水平。

高校尽可能实施双语教学,高校只有尽可能多地在基础、专业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才能使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一个全面的提升,使大学生不仅在外语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得到足够训练,而且更使大学生在基础学科及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双语教学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它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及国际化有着直接的影响。双语教学是社会发展的势在必行之举。双语教学尽可能帮助学生在精通英语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的能力,有跨文化意识,将自己的知识带出国门。吉林化工学院开展双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双语教学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更全面、更具体的学习和应用外语的环境和条件,改变我国大学生英语的被动局面、促使大学生外语交流和应用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颖,岳娟娟.推进双语教学拓展国际视野[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32-33.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作用范文第2篇

文件要求各校“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按照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充分认识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把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统筹管理,协调发展”。

1.1高等继续教育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人才

高等继续教育毕业生多数成为生产、管理一线的业务骨干,高等继续教育毕业生中全国劳动模范、科技带头人、教授、高级工程师、大中型企业的领导干部比比皆是。高等继续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了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既提高了学历层次,又提高了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高等继续教育使从业工人从“体力型”转向“脑力型”,管理人员从“经验型”转向“智能型”,培养和培训知识型劳动者、创造型专门人才,加快推进劳动力密集型经济、资金密集型经济向科技知识密集型经济转化的历史进程,进而加快推进知识经济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反映出成人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一直有很大的贡献,近年来占到1/4左右。但也反映出成人高等教育贡献的比率在逐渐下降,从1/2下降到1/3。特别是对于农林水地矿油这些艰苦行业,都存在着学生招不来,毕业后不愿去,去了后留不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这些行业的发展,而继续教育能做到“就地选拔,就地培养,就地使用”,这样的毕业生“留得住,用得上,信得过”。

1.2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正在进入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阶段,目前每年农村人口以超过1%的速度涌入城市。正是因为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动,随着城市居民家庭初步进入富裕型阶段,农村居民家庭达到小康型阶段,对教育的需求正在迅速上升。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我们必须从个性化的需求出发,考虑高等继续教育能够提供的服务内容。不是没有市场需求,关键是提供的服务是不是符合市场需要,高等继续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如何满足日益需要的个性化的教育需求。

1.3非学历教育成为今后重要的发展领域

近年来,在自学考试考生总体规模上,保持了一种趋势,就是学历教育部分基本稳定,非学历教育部分快速增长。另外生源结构也有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比例下降和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考生所占比例有较大增加。由自学考试统一开设的非学历教育教育项目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总规模达500多万人。其中英语等级考试增长25%,计算机等级考试增长7%。

2明确了部属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定位和任务

文件明确指出今后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开展业余形式的高中后和大学后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培训,大力开展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即明确了学历教育的对象是“在职人员”,范围包括“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学习形式是“业余学习”,学历层次是“高中后和大学后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培训”。

2.1高等学校举办高等继续教育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

高等继续教育应“以需求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求特色、以质量为生命、以品牌求生存”,以高层次岗位培训为工作重点,适度发展高等学历教育。控制并减小全日制脱产班的办学规模,教育对象要逐渐转移到以从业人员为主。普通高校高等继续教育中的学历教育要以提高教学质量及办学效益为中心,稳定函授教育规模,加大函授教育改革,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积极开展夜大学教育。为适应一些行业、企业的“减员增效”,及从事管理、经济、金融、法律、医学、邮电、教育等行业在职人员的学历提高及转岗培训的需求,普通本科院校要重视发展第二专科教育、专升本教育和在职研究生教育等大学后继续教育。专科教育要办出特色,培养应用型、实用型、职业型人才。要以行业部委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计算机、外语培训和下岗人员的转岗培训为突破口。

2.2在高等教育发展转型中正确定位高等继续教育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越。这样一个转型对高等继续教育带来挑战,就是针对成人的高等学历教育的补偿教育不是当前教育的主要矛盾,逼迫我们转型,实现以过去的学历教育为主向非学历教育市场开拓。第二个转型,高等教育从外延的发展到内涵的发展。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今后将适当控制高等教育增长的幅度,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将我们这个高等教育的大国逐步提升为高等教育的强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第二个转型,从大规模的外延扩展转向内涵发展,使我们必须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的高等继续教育方针。

2.3要适应社会对高等教育功能认识的转变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意味着高等教育功能的大众化,意味着高等教育的就业功能在强化,普通高等教育也是一种就业教育。我们必须看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他的就业主体不再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而是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业,这就要求必须对高等教育的功能进行调整。目前就业确确实实存在两个问题,岗位不足,有业不就,两种现象同时存在。有业不就与我们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关系就在于高等教育的功能没有转变。全社会对高等教育功能的认识发生变化之后,我们要进行反思,要适应这样一个挑战,给学生有用的东西,给他就业的技能、谋生的本领,给他个性发展的机会。

2.4高等继续教育正面临着竞争日益激烈的各种挑战

我国的教育就政府定位来讲,公共教育和非公共教育的界限越来越清楚。市场化对教育的影响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首先表现的是办学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不再是政府、国家财政包揽一统天下的局面。第二个市场化,就是生源的市场化竞争。“十一五”期间,普通生源的市场在急剧的缩小。第三个,办学评价的市场化,大家要高度重视。办学质量好坏,不是靠宣传能够蛊惑一时,办学质量的市场化评价机制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强大,越来越重要。

3指明了函授教育发展的方向

3.1函授教育是成人教育发展的突破口

函授、夜大学、成人脱产班教育系统,是我国成人教育的传统形式,函授教育仍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体。无论是函授、夜大和脱产班,招生人数和在籍人数总体上都在增长,但函授的人数始终是其它两类学生人数的2倍多。而从中可以看出,研究生教育、普通本专科和成人本专科3类中增长幅度最大的依次是硕士、普通专科和成人本科,增长最快的成人本科增长了6.7倍。在1998年,成人本专科招生人数与普通本专科基本持平,而到了2005年,成人本专科招生人数略少于普通本科或普通专科的招生数。

3.2大力推进高等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

高校要积极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开展继续教育,大力发展网络教育,积极推进继续教育的现代化。今后还要进一步缩小采用传统方式教学的高等继续教育的招生规模,并逐步扩大采用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为主要手段的高等继续教育规模。要加快现代教育手段和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各校要尽早建成校园网,各函授站要建有计算机教室并和主办院校校园网联通,实现网上教学和管理。要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使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中的积极作用。

4强调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应规范管理、提高质量

文件指出,要对当前各校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进行资源整合、归口管理、依法治教、规范办学、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并且提出了几条具体措施:其一是从2007年秋季开始停止招收成人脱产班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脱产班,也不能与其它机构合作举办上述脱产班。其二是严格校外合作办学审批、检查和监督,坚持办学的主体地位,提出了四个“严禁”,即“严禁与个人、非法人单位和不具备条件的机构合作办学”、“严禁在开展业余形式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活动中与其他机构合作”、“要坚持办学的主体地位,严禁转移和下放教学权和办学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移招生录取的职责和权利,严禁委托个人或中介机构招生……”其三是强化学校的支持服务、加大投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4.1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是新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就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增强高等学校创新和实践能力”。最近一年里,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来。为落实这一战略决策和部署,教育部先后下发了2006年的“16号文件”和2007年的“1号文件”、“2号文件”,推动高职高专教育的改革与建设,实施“质量工程”,深化新一轮本、专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不仅仅是全日制本、专科教育的任务,同样也是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重要任务。质量是继续教育的核心和生命力,质量也是社会对继续教育普遍关注的主要问题。

4.2进一步规范管理,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

近年来,大量地方高校开始开展继续教育,开设的专业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管理没有完全跟上,已有的规章制度没有认真执行。因此在招生、办学、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不规范行为,如违反规定,挪用函授指标异地举办脱产班,函授教育中函授站缺少相应的管理力量,缺少对教学过程的投入。在对现行的管理法规进行总结和研究的基础上,要抓紧制定有关继续教育管理的条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各类继续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等。加强对举办网络教育、函授、夜大学和脱产班高校的资格审查,严格审批程序。对严重的违规违纪、教育管理混乱和质量低下的学校或函授站,教育部门应认真检查,一经查实要坚决采取措施,及时纠正或停止其招生。继续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要统一归口管理,要建立和健全严格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审查、审批、监督和检查制度。应切实加强和规范继续教育的考试工作,严肃考风考纪,不断完善考试监管体系。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举办学历教育脱产班、函授和夜大学,严格禁止脱产班和夜大学在异地办学,严格禁止挪用函授、夜大学的生源计划办脱产班;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条件设立函授站,认真组织教学全过程,函授站要加强教学辅导和助学服务,函授教育的课程面授教师由主办学校负责选派;夜大学限在便于学生走读的学校所在地招生。

4.3进行资源整合,实现归口管理

各个高校内部开展的继续教育,如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非学历短期培训等类型的继续教育多头管理,造成了“对内争资源、对外抢生源”的混乱局面。而且由于开展的业务大同小异,只是学习方式存在区别,分头管理造成标准不统一,资源无法共享,管理力量分散,在社会上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应通过各种继续教育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培养规格、教学形式的归口管理,促进教育标准的统一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这是因为,虽然办学形式不同,但我们的培养对象是一致的,都是已经进入到社会的从业在职人员,培养的目标也是一致的,都是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的应用型人才。

4.4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成人、在职、业余”学习的办学特色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促进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和谐发展,找准成人高等教育应有的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优化专业设置,使培养模式不但要全面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而且还必须维护学历教育的严肃性。根据地方和基层对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相对稳定的关系。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关系,适度增加技术性和实用性课程。鼓励以就业、上岗、转岗为导向,走“定单培养”、校企联合、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培养技能型、实用型、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等应用性高等专门人才。

4.5必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各院校在举办高等继续教育过程中,培养了一支热心高等继续教育事业、安心工作、敬业奉献的管理队伍。这支队伍全身心地投入到高等继续教育事业,不断探索高等继续教育的办学规律,积极开拓高等继续教育的办学领域,加强教学和学生管理,保证了教育质量。各高校采取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高等继续教育教学工作,选聘的教师大多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满足了高等继续教育的教学需要。但从统计数字上看,高等继续教育的教师队伍总规模却在不断减小,反映在教学工作中,许多高校高等继续教育的生师比有的已经达到50∶1甚至更高,使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作用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科技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人口因素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社会因素。科技发展从人才素质的要求方面,对高等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质量产生影响;市场经济通过多种手段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影响;文化时高等教育质量的诸多方面产生作用;人口因素主要是从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两方面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影响。

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科技、经济、文化和人口。科技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影响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市场经济通过调节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改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方式等手段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影响;文化对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诸多方面产生作用;人口因素主要是从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两方面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影响。

一、科技发展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人类知识爆炸性增长,尤其是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形成现代科技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有:主导技术以技术群落的形式出现;不同科技门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融为一体;科技经济一体化;科技发展加速化;人文价值取向复杂化。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从多方面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影响。

(一)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特别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融趋势比较明显。20世纪中期以来,分化为主的趋势渐为综合为主的趋势所取代。这一趋势要求高等学校加强学生的知识融通与迁移能力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应有效推动多学科交叉,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国际交往空前频繁,各类信息共享,地球成为一个“村落”,这要求人们增强同一个地球、同一片蓝天的意识,增加信任,学会关心,谋求合作。

科学技术是柄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诸多便利之时,也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强大的冲击。科学技术发展的理性化特点,要求人们更为自觉地按照理性原则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对自然的掠夺与征服走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趋势要求我们培养的科技工作者要有人文关怀,自觉成为“科技人文主义者”。我们培养的人才应有较高的人文、科学素质,具备将科技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之中,从政治、经济、法律、生态、心理、伦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的能力。

(二)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教学内容从统一使用教科书、内容相对固定、陈旧向着既要保证基础,又要不断更新,追踪世界科技前沿发展。高校使用统一教科书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但统一教科书从组织编写到试用修订再到被确定为统编教科书,必须经过若干年。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科书中的许多陈旧内容,占用了大量课时,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内容却进不了课堂。当代科学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正深刻改变着传统工业、农业、建筑业、材料、能源等各行业的传统模式,这就要求高校相应学科、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此外,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为高校教师们搜集资料、撰写书稿、准备讲稿提供了极大便利,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

(三)对教学方式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学手段的影响是革命性的。信息技术以其电子化和形象化的特点,为学生直接展示各种事物的现象与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水平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智能的培养。网络教学可以不受校园、空间、地域的限制,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规模。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使用,能在较短时间内,生动形象地传达大容量的信息,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还能方便地实现教学的双向互动,学生提问、做作业,教师答疑、布置作业,考试、改卷、提交成绩等都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学生们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参与过程控制等。

在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的时代,人们凭借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就能享用终身,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人们的学习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一次性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所给予的并不仅仅是知识,从学校中获得的知识也许到毕业的时候不少已经陈旧。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是会学习的人,拥有持续习的能力。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数字图书馆和各种电子数据库,为终身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许多学校利用网络技术,把教育扩展到全国甚至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高等学校不仅利用校园网给校内学生提供多媒体教学资源,以提高教育质量,降低办学成本,而且通过国际互联网向校外包括国外的各类学习者提供各类高等教育。提高网络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促使各高校挖掘自身潜力,充分利用最优秀的教师资源,制作高水平的课件,同时加强高校之间的分工协作,实现课件和网络资源的共享。

(四)对教学管理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学管理自动化创造了条件。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建立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学生学籍管理、学业成绩分析与统计、教学评估等方面都可采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条件。校园网络化管理、计算机网上招生和就业服务等一体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也被广泛应用。如在许多高校,每个大学生凭借校园卡可以查询全校课程的各种信息,能进行注册、考试、登录学分,凭卡还可以利用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和食堂、宿舍等生活设施。

二、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质蛋的影响

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必备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速度,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方向。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任何教育都必须满足其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的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调节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

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各业所需的人才通过人才市场获得,高校培养的人才也必须接受人才市场的检验,只有合乎市场需要的人才才能被接纳,才能体现高等教育的质量。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按市场要求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具体地说,新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大学生掌握较宽的基础知识、较精深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即通常所说的复合型人才。据此,高等学校应努力将知识的传承、创新和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使自己提供的教育服务和科研产品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市场供求规律对招生与就业的影响,间接制约着高校人才培养规格。教育质量从培养环节上可分为输人质量、过程质量、输出质量、系统效率四个方面,招生与就业直接涉及输人质量和输出质量。市场将人才需求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高校依据社会各部门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科学地进行学科、专业设置,确定招生人数、招生层次、招生形式,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课程结构、培养方式,以适应市场经济对各类专门人才在知识、能力、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要求。

(二)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是有限资源,甚至是稀缺资源,高等教育管理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有限资源的组织和最大化的利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中运用市场机制,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流动速度加快,对高校师资队伍的稳定产生影响,而师资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最关键的资源,师资的流动必然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影响。所以,市场机制通过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制约着高等教育质量。

(三)推动改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方式

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竞争,形成优胜劣汰。这种竞争是全方位的,既有校际竞争与校内竞争,又有领导层与教职工的竞争,竞争的实质是利益驱动,竞争的结果便是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例如,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和公办高等教育机构竞争,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在收费标准不同的背景下,必然依靠质量竞争生源。通过不同体制的高校激烈竞争,不仅能够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也达成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化。在高等学校内部引人竞争机制,有利于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他们改进教育科研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市场机制不仅通过竞争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还有助于引人多种管理手段保障高等教育质量。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法律机制,高校的自主性和社会参与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大众共同的责任,社会民间机构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视。可见,市场机制的引人必将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理念、方法与手段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文化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文化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它不仅深藏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影响从事教育活动的人的行为,而且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作用,包括高等教育价值观、教学内容、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教育目标、教育管理体制等。我们以高等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即高等教育价值观、高校教学内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价值观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

高等教育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两种,即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和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有着不同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如有着深厚的古典人文主义传统的英国,强调高等教育应促进人性或理性的高度发展,培养“绅士”;美国受实用主义文化传统的影响,强调高等教育的工具价值;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文化的我国,强调的是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同属儒家文化圈的日本,也同样强调的是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展为国家主义教育价值观。

随着文化的开放与交流,两种教育价值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趋势。在现时代,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英美等国也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而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也意识到,高等教育要更好地服务社会,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两种教育价值观出现了相互借鉴、相互交融的趋势。

(二)文化对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发生多方面的影响作用

文化对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文化的知识形态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如宗教文化是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中世纪大学的教学内容以神学知识的传授为主;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被重新发现,大学的教学内容则以世俗性知识为主;随着产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成为近现代大学主要的教学内容。

文化对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影响,还表现在文化传统制约着教学内容的选择。文化传统不同的国家,其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也出现较大差异。如美国讲求实用,美国高校的教学内容以实用性、职业性知识为主;英国注重博雅,英国高校颇为重视古典人文课程;我国受伦理型文化传统的影响,教学内容十分重视人文、道德知识的修习等。

(三)文化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

考察世界各国不难发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而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着直接的影响。美国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实行地方分权制,在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上,主要实行民主管理方式,少有校长负责下的科层制,很多大学实行的是校外人士参与的董事会制,学术权力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这是美国文化中自由、民主观念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重要表现。而同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国,实行的则是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这是法兰西帝国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所致。

我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统治,集权管理的思想影响深远,因此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中央集权管理的特点十分明显,高等学校缺乏应有的办学自主权。虽然我们已认识到这种管理体制的弊端,并试图加以改进,但文化传统的历史惯性是相当强大的,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四、人口变迁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当前我国人口变迁呈现如下特征:一是人口增速减缓。我国目前已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进人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二是流动人口继续增加。与2000年相比,2005年我国的迁移流动人口从1.44亿人增加到1.47亿人。三是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2005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首次超过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69%;60岁及以上人口为1.4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1.03%。四是城市化快速推进。2005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5.62亿人,占总人口的43 %。五是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调查表明,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的结构重心逐步上移。2005年,全国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已达到6764万人,是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中增长最快的。六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2005年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高于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出生婴儿男女比例失调。闹人口变迁主要通过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这两方面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影响。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社会

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科技、经济、文化和人口。科技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影响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市场经济通过调节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改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方式等手段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影响;文化对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诸多方面产生作用;人口因素主要是从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两方面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影响。

一、科技发展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人类知识爆炸性增长,尤其是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形成现代科技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有:主导技术以技术群落的形式出现;不同科技门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融为一体;科技经济一体化;科技发展加速化;人文价值取向复杂化。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从多方面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影响。

(一)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特别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融趋势比较明显。20世纪中期以来,分化为主的趋势渐为综合为主的趋势所取代。这一趋势要求高等学校加强学生的知识融通与迁移能力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应有效推动多学科交叉,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国际交往空前频繁,各类信息共享,地球成为一个“村落”,这要求人们增强同一个地球、同一片蓝天的意识,增加信任,学会关心,谋求合作。

科学技术是柄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诸多便利之时,也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强大的冲击。科学技术发展的理性化特点,要求人们更为自觉地按照理性原则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对自然的掠夺与征服走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趋势要求我们培养的科技工作者要有人文关怀,自觉成为“科技人文主义者”。我们培养的人才应有较高的人文、科学素质,具备将科技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之中,从政治、经济、法律、生态、心理、伦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的能力。

(二)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教学内容从统一使用教科书、内容相对固定、陈旧向着既要保证基础,又要不断更新,追踪世界科技前沿发展。高校使用科书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但科书从组织编写到试用修订再到被确定为统编教科书,必须经过若干年。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科书中的许多陈旧内容,占用了大量课时,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内容却进不了课堂。当代科学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正深刻改变着传统工业、农业、建筑业、材料、能源等各行业的传统模式,这就要求高校相应学科、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此外,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为高校教师们搜集资料、撰写书稿、准备讲稿提供了极大便利,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

(三)对教学方式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学手段的影响是革命性的。信息技术以其电子化和形象化的特点,为学生直接展示各种事物的现象与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水平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智能的培养。网络教学可以不受校园、空间、地域的限制,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规模。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使用,能在较短时间内,生动形象地传达大容量的信息,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还能方便地实现教学的双向互动,学生提问、做作业,教师答疑、布置作业,考试、改卷、提交成绩等都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学生们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参与过程控制等。

在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的时代,人们凭借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就能享用终身,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人们的学习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一次性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所给予的并不仅仅是知识,从学校中获得的知识也许到毕业的时候不少已经陈旧。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是会学习的人,拥有持续习的能力。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数字图书馆和各种电子数据库,为终身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许多学校利用网络技术,把教育扩展到全国甚至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高等学校不仅利用校园网给校内学生提供多媒体教学资源,以提高教育质量,降低办学成本,而且通过国际互联网向校外包括国外的各类学习者提供各类高等教育。提高网络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促使各高校挖掘自身潜力,充分利用最优秀的教师资源,制作高水平的课件,同时加强高校之间的分工协作,实现课件和网络资源的共享。

(四)对教学管理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学管理自动化创造了条件。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建立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学生学籍管理、学业成绩分析与统计、教学评估等方面都可采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条件。校园网络化管理、计算机网上招生和就业服务等一体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也被广泛应用。如在许多高校,每个大学生凭借校园卡可以查询全校课程的各种信息,能进行注册、考试、登录学分,凭卡还可以利用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和食堂、宿舍等生活设施。

二、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质蛋的影响

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必备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速度,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方向。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任何教育都必须满足其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的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调节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

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各业所需的人才通过人才市场获得,高校培养的人才也必须接受人才市场的检验,只有合乎市场需要的人才才能被接纳,才能体现高等教育的质量。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按市场要求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具体地说,新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大学生掌握较宽的基础知识、较精深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即通常所说的复合型人才。据此,高等学校应努力将知识的传承、创新和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使自己提供的教育服务和科研产品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市场供求规律对招生与就业的影响,间接制约着高校人才培养规格。教育质量从培养环节上可分为输人质量、过程质量、输出质量、系统效率四个方面,招生与就业直接涉及输人质量和输出质量。市场将人才需求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高校依据社会各部门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科学地进行学科、专业设置,确定招生人数、招生层次、招生形式,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课程结构、培养方式,以适应市场经济对各类专门人才在知识、能力、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要求。

(二)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是有限资源,甚至是稀缺资源,高等教育管理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有限资源的组织和最大化的利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中运用市场机制,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流动速度加快,对高校师资队伍的稳定产生影响,而师资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最关键的资源,师资的流动必然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影响。所以,市场机制通过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制约着高等教育质量。

(三)推动改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方式

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竞争,形成优胜劣汰。这种竞争是全方位的,既有校际竞争与校内竞争,又有领导层与教职工的竞争,竞争的实质是利益驱动,竞争的结果便是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例如,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和公办高等教育机构竞争,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在收费标准不同的背景下,必然依靠质量竞争生源。通过不同体制的高校激烈竞争,不仅能够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也达成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化。在高等学校内部引人竞争机制,有利于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他们改进教育科研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市场机制不仅通过竞争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还有助于引人多种管理手段保障高等教育质量。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法律机制,高校的自主性和社会参与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大众共同的责任,社会民间机构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视。可见,市场机制的引人必将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理念、方法与手段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文化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文化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它不仅深藏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影响从事教育活动的人的行为,而且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作用,包括高等教育价值观、教学内容、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教育目标、教育管理体制等。我们以高等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即高等教育价值观、高校教学内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价值观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

高等教育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两种,即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和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有着不同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如有着深厚的古典人文主义传统的英国,强调高等教育应促进人性或理性的高度发展,培养“绅士”;美国受实用主义文化传统的影响,强调高等教育的工具价值;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文化的我国,强调的是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同属儒家文化圈的日本,也同样强调的是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展为国家主义教育价值观。

随着文化的开放与交流,两种教育价值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趋势。在现时代,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英美等国也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而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也意识到,高等教育要更好地服务社会,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两种教育价值观出现了相互借鉴、相互交融的趋势。

(二)文化对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发生多方面的影响作用

文化对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文化的知识形态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如宗教文化是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中世纪大学的教学内容以神学知识的传授为主;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被重新发现,大学的教学内容则以世俗性知识为主;随着产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成为近现代大学主要的教学内容。

文化对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影响,还表现在文化传统制约着教学内容的选择。文化传统不同的国家,其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也出现较大差异。如美国讲求实用,美国高校的教学内容以实用性、职业性知识为主;英国注重博雅,英国高校颇为重视古典人文课程;我国受伦理型文化传统的影响,教学内容十分重视人文、道德知识的修习等。

(三)文化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

考察世界各国不难发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而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着直接的影响。美国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实行地方分权制,在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上,主要实行民主管理方式,少有校长负责下的科层制,很多大学实行的是校外人士参与的董事会制,学术权力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这是美国文化中自由、民主观念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重要表现。而同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国,实行的则是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这是法兰西帝国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所致。

我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统治,集权管理的思想影响深远,因此在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中央集权管理的特点十分明显,高等学校缺乏应有的办学自。虽然我们已认识到这种管理体制的弊端,并试图加以改进,但文化传统的历史惯性是相当强大的,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四、人口变迁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

当前我国人口变迁呈现如下特征:一是人口增速减缓。我国目前已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进人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二是流动人口继续增加。与2000年相比,2005年我国的迁移流动人口从1.44亿人增加到1.47亿人。三是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2005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首次超过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69%;60岁及以上人口为1.4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1.03%。四是城市化快速推进。2005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5.62亿人,占总人口的43%。五是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调查表明,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的结构重心逐步上移。2005年,全国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已达到6764万人,是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中增长最快的。六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2005年全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高于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出生婴儿男女比例失调。闹人口变迁主要通过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这两方面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影响。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作用范文第5篇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中国 上海 201620)

【摘 要】SNS(社会网络服务)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平、行为习惯、生活学习方面既有积极的正面影响,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本文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和出发点,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去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碰到SNS时的现实状况,分析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微博、微信等SNS情形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SNS下的新方法。

关键词 微博;微信;SNS;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SNS是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简称,中文译称为社会网络服务,包括了社会网络网站(Social Network Site)和社会网络软件终端(Social Network Soft/App),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手机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SNS迅速占领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其去中心化、主体性与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海量化的信息内容等特征,使得微博、微信等SNS工具广受当代大学生的欢迎,成为大学生彰显个性特征、获取思想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渠道。SNS在当代大学生中发挥积极影响的同时,其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平、行为习惯、生活学习方面也很有可能产生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认清在SNS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 SNS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与大学生交流的平台

当代高校大学生群体有其特定的生活环境和年龄属性及心理特征,处于一个身在校园但又需要完成从家庭到社会的成长和转化的过程,需要学习如何认识自身,如何与人沟通交流,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如何融入集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等一系列的处世技巧。基于此,当代高校大学生常用利用微博、微信等SNS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和交流,同样,SNS的发展也是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开展,SNS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与大学生交流的平台,SNS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信息交流平台,也拓宽了渠道,提高了工作的实效性。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大学生与其思想政治辅导员之间关系的建立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没有较好的师生关系会使思想政治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由此SNS便恰巧扮演了一个桥梁的角色,提供了平等的交流平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捷和渠道。

当代高校大学生是对新鲜事物有很高认知度和接受度的一个群体,他们接受高等教育,思想活跃,使用互联网的频率也较高,同样使用微博、微信等 SNS 工具的频率也就高于社会其他群体。因此,当代高校大学生是微博、微信等SNS工具使用的主力军,他们习惯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在微博、微信等SNS平台上进行表达,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可以通过SNS了解到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学习生活近况并及时地对他们进行疏导、教育、解惑答疑,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SNS工具,吸引当代在校大学生的相关信息,借助SNS的独特优势向当代大学生展示生动、活拨、直观的信息,通过轻松愉快的方式去感染和激励他们,通过虚拟的世界和避免面对面交流的尴尬,让思想政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缩短了心理距离,也让被教育者卸下心理防御,真实地表达自我,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 SNS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突出的特点是等级式信息传递机制,主要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面对面的一对一谈话、相关文件的传达以及年级和班级的动态管理,而这些工作形式基本上都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生干部、学生群体的不同等级定位,在这种传递机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和对信息流的绝对掌握权。

微博、微信等SNS工具突出了交互模式的体验,具有去中心化和平权化的特点。在SNS中,当代大学生的信息选择和利用实现了个体自由化和自主化,大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通过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生活经历,塑造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形象,而不再像传统模式下那种自己是被动的接受者,被动地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想灌输。

微博、微信等SNS工具的普及,为大学生张扬个性、梳理个人形象提供了平台,同时也激发了当代90后大学生自由、平等交流的意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那种绝对话语权、对信息绝对控制权的单项灌输模式,容易引起当代90后大学生的抵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权威被SNS弱化的形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理念务必要实现从等级到平权的转化、从明确的指导到潜移默化引导的转化。

3 当代大学生与思政政治教育者间的信息鸿沟进一步扩大

现在生活节奏和压力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冷漠,在互联网时代的很大部分大学生群体的突出特点就是“宅”,在日常的大学生活中缺乏与老师的沟通和交流,一些大学生宁愿敲着键盘和网络上不认识的人谈天说地,也不愿意走出去和学校的其他人接触交流或者给旧友打个电话,这说明当代青年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但精神世界相对封闭和匮乏。

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使SNS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并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微博、微信等SNS工具所开发的丰富多彩的功能将个人的很多行为和思想的表达局限在智能手机上,导致当代大学生的活动空间进一步虚拟化,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生活在一起的同学之间也缺少了交流,隐私空间进一步膨胀。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学生干部等信息中枢来了解学生动态的传统渠道的作用被极大地削弱,进一步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高校当代大学生群体之间的信息鸿沟。

4 SNS导致信息资料搜集和判断难度加大

微博、微信等SNS工具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信息空间,我们可以在其中搜集到各种各样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有关公共事务的信息资料,而且很多信息资料是其者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织的总和,包含着一定范围内的民众对社会事件或社会现象所表达出来的情绪、态度、意志、见解等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背景下,微博、微信等SNS工具上的各种信息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思想动态,既有包含他们自身需求的信息,又包含其个人思想态度的信息,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

网络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SNS工具为个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表达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搜集学生思想动态的渠道也在随之变化,从面对面的交谈、同学朋友圈的侧面了解到BBS、网站、QQ、微博、微信等SNS,信息资料搜集渠道越来越多样化,真实全面的信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

相对于传统媒介,有些人甚至更习惯接受来自微博、微信等SNS工具的信息,他们会觉得来自于非官方的民众信息源的信息会比官方更可靠。特别对一些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微博、微信等SNS工具上病毒式传播很可能左右事态发展的舆论导向。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SNS工具的信息资料甄别和响应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 基于SNS创新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考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综合处理各种相关事务的能力,更考验其与时俱进地应对新生事物的能力。微博、微信等SNS工具的普及已经在方方面面影响到当代在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角度出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晰地认识和理解SNS工具并能做到应用微博、微信等SNS工具开展符合时代和大学生心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本身就是对思政工作者的一项重要挑战。

由于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思想政治辅导员,他们的工作特点所面对的人多事杂,一般一位思想政治辅导员需要负责十几个班级、几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同时他们需要接触的人群也多,不但有学生家长,还有校内同事、用人企业,而且在校内对口的部门也比较多,学生工作部(处)、财务处、教务处、保卫处、团委等等。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必须基于SNS创新和优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迅速准确地与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SNS工具开展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他们不仅要学会使用微博、微信等SNS工具进行交流,还要学会利用微博、微信等SNS工具开展创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不仅仅是将微博、微信等SNS工具作为传统社交平台信息渠道的补充。

方法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键。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根本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一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主席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面对微博、微信等SNS工具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深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工作,顺应时代变化适时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我们不回避,迎难而上,通过开通微博、微信等SNS工具公众账号、推送信息等方式,不断丰富微博、微信等SNS工具上正面的、正确的、健康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念,用更为鲜活的形式去吸引大学生,去争取大学生。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工作,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这一途径在拉近了与大学生的距离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6 结语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SNS工具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增加当代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微博、微信等SNS具有信息化、高速化的特点,使得其使用和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种传播手段。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微博、微信等SNS工具结合,运用微博、微信等SNS工具的信息集成性、双向互动性和可选择性功能特点,提供了一个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SNS工具平台,有针对性地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补充和加强,不断拓展和延伸高校大学生微博、微信等SNS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性质和面向对象决定了其鲜明的与时俱进性,我们应当牢牢把握基于微博、微信等SNS工具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切实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新模式,保证工作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易露.SNS——社交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

[2]吕超杰.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以杭州下沙七所本科院校为例[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5.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