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循环经济的典型案例

循环经济的典型案例

循环经济的典型案例

循环经济的典型案例范文第1篇

一、推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需要现实抓手

(一)从农业循环经济实践看其必要性

在农业领域对循环经济模式的探索,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生态农业建设。1990年初,全国已建成生态农业县、乡、村/农场遍布除外的全国各省市。在实践中,按照“依源设模,以模定环,以环促流,以流增效”方式,已成功摸索出各具特色的集种植、养殖、能源三位一体的典型模式,如“猪―沼―果(菜)”模式等。农业循环经济是以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为指导、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原则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当前开展试点示范是实践循环经济的切实有效方式。2005年和2007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推出了两批部级循环经济试点,其中农业领域试点单位包括有新农村建设乡镇/县市、农业生态园区、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具体类型如“农林废弃物高附加值再利用型县域循环经济模式”等。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在这一战略目标下,当前需要不断完善、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及其经验。从农业循环经济实践可知,循环经济发展主要采取从个案出发、以点带面的方式。“十二五”规划中,更应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在已有发展基础和条件下,从宏观上设定发展思路和框架,并结合近年来模式探索经验,以及在农牧业方面的科研成果,由面到点将相关模式在更广大范围内推广实施。

(二)从农村改革发展现状看其可能性

扩大推广和深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十一五”时期,各级政府把“三农”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近年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农村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知识和政策水平均有很大提升,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同时也为进一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了条件。

与此同时,循环经济领域的发展也为继续探索、推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提供了保障。当前,我国正逐步建立起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规划指标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等。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废物最终处置量明显减少,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企业和园区;不断推进绿色消费,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形成了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和社会氛围。

二、草叶系统工程和生态种养殖业的有机结合

(一)草叶系统工程的相关基本情况

合理种植优良牧草有利于发展高效农牧业生产,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良好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为最大限度利用好土地资源,根据各地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发展需要,确定最适宜生长的草种进行种植至关重要。草种区划就是这样一项基础性工作,它通过对一定区域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的研究,结合现有牧草生产经验和生物学特性等,为这一区域确定适宜的牧草品种。而在一个自然气候相对稳定的地区,需要的草种并不很多,且一经科学严谨地确定后可长期不变,这些被确定为最适合种植草种称为当地的当家草种。

早在1984年,农业部畜牧总局下达了“全国主要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研究”的重点项目,经3年全国350多个单位千余人的工作,完成了《中国多年生栽培草种区划》的研究成果。由此将我国栽培草种划分为9个栽培区和40个亚区。而一些省市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农牧业特点、利用目的结合草种生物特性等,开展更进一步的草种区划。

(二)以草叶系统工程科研成果发展生态种养殖

在草种区划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草叶系统工程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起来,基于动物营养、牧草植物特性、草与畜动态关系等,系统地对一地主要牧草资源的饲用价值、利用方式及饲料组合优化等进行研究。许多地方的科研单位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例如,“南亚热带丘陵山地草、果、牧和食用菌综合配套技术”、“‘猪、沼、草’生态猪生产模式及可持续循环经济研究”等。

以福建地区养殖户实践的“猪―沼―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例。该模式的核心是狼尾草选育、利用技术。狼尾草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种植的牧草,经多年全国性科研协作攻关,选育出高产优质的杂交狼尾草。围绕狼尾草发展生态养猪模式的基本运作流程为:养猪所需饲料使用杂交狼尾草和中草药添加剂加入传统饲料中;养猪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和污水进入沼气池进行微生物转化处理;沼气用作牧草加工能源,沼液用于灌溉牧草等,沼渣用来制作生物肥料。由此将料源、肥源、能源紧密结合,达到产业链内废物的资源化转化利用,最终实现生产绿色产品、防治养殖污染、缓解人畜争粮、节本增效等诸多目的。

三、以现实抓手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以草叶系统工程结合生态种养殖、完善和推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十二五”时期扩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一个现实而有效抓手。

(一)典型案例模式的全方位完善

首先,是关键技术环节的完善。循环经济模式项目在建设和运营时,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改造、集成等,力争形成适用的循环经济技术体系。这些技术包含在产业链各环节中,如上例中的牧草优选复壮、牧草建植利用、畜禽品种改良、疫病综合防治、饲料配制生产、废物处理利用、集约化饲养等,它们在促进项目本身节能减排、资源再生、污染治理的同时,也为相关产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技术经验。未来,应加强科技投入、科研协作,对各项技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不断优化相关技术支撑体系。

其次,是产业共生关系的发展。循环经济模式要在科学评估论证基础上,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机结合,不断优化和完善产业链条;并在这一过程中,力争对一定区域内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此,应按照“集团化、基地化、链条化”原则,围绕支柱产业和主产业链开展招商引资和运营合作,充分发挥产业聚集优势和共生效应。在农业领域,可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以一定农业区域为整体,发展“种养加”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模式,如上例中发展集生态养殖、食品加工、清洁能源、有机肥料、有机种植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第三,是标准化、规模化建设。循环经济模式项目要注重开展生产标准体系建设,确立相应的基础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还要注重建设与循环经济直接有关的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的定额标准、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无害化和回收利用标准、清洁生产管理标准等。此外,在模式项目规模化建设中,应以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依托,探索产业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途径。如对上例来说,要根据当地条件综合考量,甄选出最优种植、养殖和其他产业发展的规模组合。

(二)推广模式经验的思路和构想

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经济与环境相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并把相应的典型模式完善、模式经验推广作为重要内容融入其中。

其次,要继续加强相关基础性科研工作。如对上例来说,要继续开展牧草适应性的区划研究和引种比较研究等。此外,要促使典型模式既具有标准化的模式结构、框架、流程等,又具有能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进行调整的灵活性。以上例来说,杂交狼尾草是适合南方生态养殖场栽种的优良牧草,而围绕其已构建起“猪―沼―草”典型模式,相关地方可根据模式经验,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环境容量等,构建既包含共性又体现个性的循环经济模式。

目前,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其中,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如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以上例来说,可构建起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生产加科研、养殖加种植、农业加工业加商贸的循环经济发展网络体系。

循环经济的典型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2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高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作为环境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内容涉及管理学、规划学、经济学、系统学与环境学等诸多学科领域,重点介绍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具有鲜明的边缘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1]。以往传统的“教师-教材-课堂”三位一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适应课程的特点,已不能满足该课程教学发展的需要。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些真实、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的教学方法和过程[1]。案例教学自1870年兰格德尔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首次提出以来,已被广泛地用于各种专业和职业教育,成为国内外教学研究运用的热点[2]。环境规划与管理领域中许多问题都有很强的现实背景,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整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3],“填鸭式”教学模式枯燥乏味,缺乏真实感、亲切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笔者在多年从事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教学实践中,结合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开展了案例教学研究。教学中,选择典型案例进行生动和深入浅出的分析,揭示案例中运用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使抽象的理论与方法变成具体的“实物”,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真正掌握和领会课堂所讲的内容,理解了理论是如何指导实践的。在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与调动,教学效果得到大幅提升。因此,开展案例教学对提高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案例教学也是学生了解现实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方法,为今后科研、教学和工作夯实基础。

一、案例选取原则

(一)真实性、典型性和完整性

案例应来自现实生活,具有真实性,而不是凭借个人想象杜撰出来,且案例从开始到结束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情节。通常案例应由一个或几个问题组成,具有一定代表性,代表着某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概括和辐射许多理论知识,包括学生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不仅掌握有关的原理和方法,而且也为他们将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4]。

(二)启发性与实践性

案例选取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通过案例让学生死记硬背某些概念与理论,且一听了之。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建立一套从宏观角度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并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受用。

(三)时空性与随机性

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结构和环境状况,各案例中的事件特征也不相同,同时,环境问题也可能随时突发。因此,在案例选择上要注重其时空性与随机性,尽量选择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结合最紧密的观点、热点案例。

二、案例来源

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中,环境规划部分的内容突出技术性,而环境管理部分则强调政策性,二者均与实际结合紧密。因此,案例的选择在案例教学中至关重要,案例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目前案例的来源主要有两种[5]:一是利用现有案例,通过查阅期刊、报纸、调查报告、研究成果等获取适宜的案例。国内外有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案例很多,且都是在实际中发生的,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总结和筛选,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这种来源目前是教师获取案例的主要途径;另一种来源是任课教师自己编写案例,目前环境规划与管理科研成果较多,且大多数从事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的教师都参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因此,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编写成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这种案例的运用更有利于让学生了解本领域最新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三、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借助与课程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就案例内容,通过分析、讨论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激发学生积极的连锁思考和反应,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6]。具有突出的“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的特点。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案例教学中,笔者运用启发型、主动型、专业型和互动型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课件与视频结合等教学手段来开展案例教学,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一)互动型教学

互动型教学包含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讨论,提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探索现象背后的规律。形成良好师生互动氛围。教师在讲完每个章节之后,可以安排学生之间开展学习互动。根据教学需要选定一个题目留给学生,学生分成对立两组,在课后对问题进行资料查询,然后在课堂进行讨论。如在学习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关系的内容时,安排学生开展分组讨论,一组同学认为应先发展经济,这样可以改善公众的生活质量,待环境问题出现在治理,否则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另一组同学则认为应先保护环境,然后在发展经济,这样不至于使环境遭受破坏,花大量资金治理环境。通过这样正反两个方面的课堂辩论,学生即懂得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等重要,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二)启发型教学

启发性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结合讲课内容引进一些典型案例,说明某些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怎样产生、产生效果如何,这些问题与课本内容有何关系等。如在循环经济讲授中引入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市延庆县的“没有鸡粪的养鸡场”视频案例,通过这个视频案例学生可清楚地了解了养鸡的全过程,养鸡过程中产生何种污染,污染怎样产生,这些污染的危害是什么,什么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如何构建、循环经济的作用等。视频教学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7],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视频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但目前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中的视频还不多见,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制作视频,也可以利用网上有关视频。

(三)主动型教学

主动型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当老师。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量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关题目,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资料的查询来完成报告,并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述。如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内容中留给学生的题目是“假如我是哈工大的校长应如何实现学校的环保目标”,学生就这个题目进行资料查询,调查学校存在的环境问题,然后完成报告在课堂中进行讲解,这样即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其荣誉感,又对前面所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概念、目标管理过程、形式和特点以及工作程序等内容进行了加深与巩固。

(四)专业型教学

由于环境管理教学内容政策性较强,且与实际联系紧密,如果教师没有研究过此类问题或实际案例,在开展案例教学中很难把握其理论、技术实质,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可在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保政策与制度方面的教学中,开辟“第二课堂”,聘请当地环保部门有理论与实际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讲解。专业人员天天接触实际环境问题、经常运用环保法律、法规与政策,对其内容理解更为透彻。通过他们的生动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概念,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的运用,同时,学生也可以提一些较为关心的环境问题请他们回答,达到课堂互动效果。如环境事件较多的建筑工地夜间施工存在噪声影响的实际问题,专业人员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和限期治理制度等进行分析,怎样解决这一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讲解学生对这些制度的概念和运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结束语

上述案例教学方法在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教学实践中已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所加深和巩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信心、主动性和互。然而,目前有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典型案例不是很多,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积累,只有把案例与教学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勇,赵雯,王东宇等.环境规划与管理类课程加强案例教学的实践和建议[J].高等理科教育.2011(4):129-131.

[2]施琰茹,唐虎兵.中美高校课堂案例教学的比较.教育与职业[J].2012(26):145-146.

[3]王慧雅.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结合案例教学的重要性[J].广东化工.2012(11):209-211.

[4]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48-62.

[5]甄翠敏,杨洁.基于能力培养的案例教学方案[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9-92.

循环经济的典型案例范文第3篇

近几年,在安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安阳市农村沼气建设紧紧围绕“农业立市”这一战略部署,以“农业社区”建设为载体,以满足广大农村对优质能源、优良环境及优质农产品的迫切需求为宗旨,抓重点、举亮点、攻难点,强力推进生态家园富民沼气工程建设,形成了多种以沼气为纽带的良性循环互动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安阳市累计发展沼气用户29.7万户,建设各类大中型沼气工程902座,有40个村实现了整村供气、全年用气,年可消化处理养殖粪便和作物秸秆150多万t,年直接经济效益2.9亿,受益农民突破120万人。初步形成了从工程建设到管理服务、从技术培训到示范推广、从“三沼”综合利用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等一批以沼气为纽带的产业链条,促进了农业社区经济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环境治理、资源高效利用等一举多赢的目标。 1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是有效解决广大农村对优质能源、优良环境及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问题,转变了农民的思维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二是较好实现了农产品安全生产、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及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三者的协调发展;三是建立了适合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涵盖多种高效种养及沼气工程技术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不同层次、满足不同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2主要模式类型及应用效果 2.1以“一池三改”为主的农业社区循环经济模式 该模式以农户为基本单元,通过建设沼气池,同时配套进行改厕、改圈(改院)、改厨,使人畜粪便随时直接自动进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供农户日常生活用能,沼渣、沼液用作农田肥料,培肥地力,生态环保,是一种无污染的良性循环经济模式。自2004年以来,本市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实施生态家园富民沼气工程建设,同时结合沼气国债项目建设,重点推广了以“一池三改”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该类模式的沼气生态示范村400多个,受益农民22.5万余人,年增收节支5000多万元。很多农户通过发展该模式实现了“二净”(家居净、庭院净)、“三省”(省煤、省电、省力)、“三增“(增肥、增产、增效)、“两减少”(疾病减少、投资减少)的生态家园建设目标。该循环模式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于一体,有效解决了农户的家庭用能,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深受农民欢迎,是本市推广范围最大的一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典型案例:安阳县吕村镇东高奇务村,大力发展庭院农业循环经济,高标准建设“一池三改”沼气生态模式216处,仅庭院经济一项,年直接经济效益就达30多万元。该模式以沼气池为纽带,联动改厕、改院、改厨,人畜粪便自动流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以基本满足农户全年80%的生活用能;处理后的沼渣沼液通过半自动出料设备,可直接浇灌庭院内种植的经济作物,品质优良,经济环保。由于采用高效立体种植技术,沼气用户的庭院经常是绿意盎然,新鲜蔬菜水果不断,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也很受市场青睐。“种二亩田,不如建一个生态小家园,一年四季吃鲜菜,剩余还能卖成钱”,是对东高奇务村农业社区庭院循环经济的真实写照。 2.2以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为主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该模式是通过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来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农业的清洁生产以及农业经济的高效益。其具体的运行模式是:猪粪(包括牛粪、鸡粪等)或秸秆经过发酵后制成沼气或加工成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合肥,沼气可以作为优质燃料解决农民的生活用能问题,沼渣沼液作为优质肥料则用来种植粮食、蔬菜、果树等,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模式。 典型案例:安阳县白璧镇吕村镇绿康高效农业示范园,按照土地经营集约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管理科学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形成了温室-沼气-有机肥-无公害蔬菜-市场良性循环产业链。示范园占地面积26.67hm2,建设高标准日光温室148栋,建设40座共400m3的太阳能沼气池,能向一个养老院提供生活用气,向40栋日光温室提供沼气灯增温、供CO2肥,利用沼液进行叶面施肥,对防治蚜虫、红蜘蛛、飞虱等害虫的发生有很好效果。工程运行几年来,每年可处理粪便污水20t,产生沼气1.88万m3,生产优质沼肥750t,再加上白璧镇东街村大型沼气工程提供的沼渣沼液,为该园区提供了大量优质有机肥,每年可减少相当一部分农药、化肥的施用,有效提高了农产品质量。该园区生产的优质无公害蔬菜,除部分供应本地市场外,大部分销往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产品供不应求。每年仅“三沼”综合利用一项,年增收节支20余万元,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目前,该园区正在筹建一座高标准大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该工程投入正常运行后,将按照集中处理秸秆粪便、统一供气供肥供电供热的模式,解决园区及农户的生产生活用能和用肥需求,使之成为集多种高效生态农业技术为一体的、豫北地区规模较大、有很强示范带动力的高效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2.3以污染治理、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为主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该模式是指在养殖规模较大的畜禽养殖场及秸秆资源丰富地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优化集成多种种植、养殖、沼气生产等国内外先进技术,实行气、热、电、肥联产,生产清洁能源沼气,用于生活、生产,处理后排出的沼渣、沼液,可直接作为附近农田的优质有机肥,也可部分进入鱼塘用作饵料,生产的农副产品或直接作饲料,或直接进入流通领域。各种资源在循环利用中实现增值增效,促进了农业社区发展。截至目前,本市建有大中型沼气工程600多处。该模式把农村可再生能源、环境保护及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高度结合起来,克服了实际生产中普遍存在的种养分离、环能分离造成的农业效益低、农民收入低、环境污染重、发酵原料不足等问题,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中对优质能源、优良环境及优质农产品的需要,是促进农业社区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p#分页标题#e# 典型案例一:安阳县东街村大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示范项目,总投资280万元,主体发酵容积800m3,干式储气袋500m3,采用上推流秸秆中温发酵工艺,德国利浦筒仓建筑技术,配套先进的智能化控制系统,产气率高,管理方便,实现了沼气工程全年运行和均衡供气。该工程运行近一年,日产沼气近千方,可满足沼气站日常做饭、照明、冬季取暖及附近800余户居民全年的生活用能,此项农民节支增收30万元,沼气站收气费收入43.2万元;年消耗作物秸秆700t,年产沼渣沼液1400t,可解决本村46.67hm2土地的玉米秸秆处理问题及全村部分耕地的用肥问题,此项可免除农民秸秆还田费用2.45万元,沼气站出售沼肥收入1.4万元。扣除工人工资、运行费用10万元,年经济效益67万元,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十分明显。为拉长沼气产业链条,提高沼气效益,该沼气站计划建设温棚30座,在利用沼渣沼液生产固体无公害肥料、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同时,也可为社会解决部分就业岗位。该沼气站力争通过几年努力,把沼气产业发展成引领农业社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典型案例二:柳林村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依托生猪和沼气2个专业经济合作社,大胆探索猪-沼-(电)-果(菜、鱼、花卉)等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经济模式,取得了很好效果。该模式将养殖场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废弃物,通过大型沼气工程为农户、养殖场提供生活用能,沼气发电为养殖场提供电能的同时,还利用发电余热为养殖场、沼气工程提供冬季所需的热能,生产的沼液、沼渣为园区小杂果提供优质有机肥,同时林下散养家鸡,实现园区内养殖、种植的良性循环。目前,园区已建成年出栏1万头的标准化养殖场1座,1200m3的大型沼气工程1座,带动供气农户350户,1台50kW沼气发电机组即将投入使用,建立了1.33hm2小杂果采摘区和蔬菜种植区。随着园区各种产业链条的逐步建立完善,生猪出栏能力将达到1万头,沼气工程满负荷运行后,年产沼气28万m3,生产沼液、沼渣有机肥1700m3,年生产无公害小杂果50t、蔬菜100t,年直接经济效益可达1200万元。 3结语 安阳市这些年的实践探索表明,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在解决现代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保护、资源消耗及农村能源短缺等问题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广泛认可和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按照安阳市“农业立市”的战略部署,要把有限的自然资源利用好、保护好,要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加大以沼气为纽带的高效农业循环经济技术与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加快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综合处理利用步伐,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形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本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典型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审计实务;课程设计;任务驱动;案例教学

一、高职《审计实务》课程设计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部推行高职教育的准学士、学士、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学位制度,建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等。为此,高职学校会计专业应根据职业能力标准修改人才培养方案,采用“行业专家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学校专家归并行动领域,行业专家论证行动领域,学校专家开发学习领域,校企专家论证课程体系”的工作机制,实现校企专家共同开发与设计课程;通过工作任务归并法实现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转换,通过工作过程分析法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通过工作任务还原法实现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转换的阶段分析法;获得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主要成果。

经课程开发与设计分析,传统的《审计学》教学理实脱节、工学结合不够、教学做融合不够,难以达到高职教改的基本要求。所以,应开设学习情境与职业岗位对接,按审计岗位能力设计学习任务的《审计实务》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它的课程标准应当包括课程性质与定位、基本教学理念、设计思路与特色等课程理念;课程总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目标等课程目标;学习情境的构建与学习任务的设计等课程内容;教学考核方法、学时分配、师资要求、工作或实训条件、教学资源配置等实施与保障措施。

二、构建《审计实务》教学内容

1.构建《审计实务》学习情境

《审计实务》的学习情境应根据审计职业能力,基于注册会计师风险导向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以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与审计准则为依据,按审计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理论与技能为内容进行构建。所以,学习情境应由认知审计职业、理解审计主体、掌握审计目标实现过程、编制审计计划、收集审计证据、制作审计工作底稿、掌握风险导向审计测试流程、掌握货币资金审计、掌握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掌握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掌握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完成审计工作与出具审计报告、掌握Excel审计技能等学习情境构成。

2.设计《审计实务》学习任务

每个学习情境由多个学习任务构成,学习任务的设计应把岗位能力放在首位,注重审计工作岗位技能的培养。设计方法是由专家将每个情境教学单元中的岗位能力进行技能解构,分解为关键审计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消除重复与非必要的任务活动,按照教学规律加以分解与组合;梳理出为解决这些任务所需要的理论与技能,并将其巧妙地隐含在每个具体任务之中,让理论与技能服务于所需完成的每个工作任务;按照理实一体、教学做融合、任务引领、案例驱动等方法,进行序化与融合,将工作任务改造为学习任务。如,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由该循环活动的控制测试、交易实质性分析、交易细节测试、营业收入实质性测试、应收账款实质性测试等学习任务组成。所以,每个学习任务也是具体的工作任务,通过理论与技能、情境案例、实证案例、分析案例或工作案例的驱动,让枯燥的理论、知识与技术,融合于任务创建、案例研究、审计实务工作之中。

三、改进《审计实务》教学方法

《审计实务》课程应灵活运用理实一体的课堂讲解、任务导向、案例驱动等教学方法,在教学做融合、讨论争鸣、教师示范、分组实践、角色扮演、仿真模拟等情境中,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审计工作能力。

1.理实一体教学

《审计实务》课程应贯彻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思想,以最新法规、准则与理论为依据,将理论与实务融合,从工作任务的角度来阐述理论与知识、技能与技术,让理论与技能服务于学习任务的完成。通过启发学生分析典型审计案例,实施风险导向业务循环审计实务工作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激发兴趣与提高素质,掌握隐含在每个学习作任务中的理论与技能,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教学过程中应将能力本位放在首位,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动手与务实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审计职业能力、岗位能力的培养,从而保证学习目标能力化。

2.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驱动法下,教学内容与真实的审计职业对接,教学单元与审计实际工作任务对接,学习动机源自现实情境,学习过程参与真实的实践,在实际应用的真实情境中呈现任务、明确目标、融合知识与技能、学与用相结合。学习任务呈现后,学生的主体性、目标性很强,带着任务去探索、思考、研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引导学生定位学习目标,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在情境创建、尝试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清晰的思路、知识、方法与技术,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再循序渐进并最终完成一系列任务,达到工作任务驱动学习任务的完成。学生在任务驱动中边学边练,教师边教边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做中学、做中教、做中考”,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目标性与成就感。

3.案例驱动教学

《审计实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在实际案例研讨中理解原理与原则等课程理论、掌握技术与方法等课程技能的一种方法。审计实务教学活动中,常用情境案例、实证案例、分析案例与工作案例驱动教学活动。

每个学习情境应有一个情境案例,它一般是国内外实际发生的著名的、经典的审计事件,其内容应当包括事件的背景、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事实、审计过程、事件的影响或启示等内容。用于课前导入阐述基本原理、课中设疑组织讨论、课后延伸掌握教学内容。在审计理论教学环节,通过实证性案例与分析性案例,以讲故事、启发式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用案例说明基本概念和原理,使之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审计理论知识。在审计实务教学环节,通过分析案例与工作案例,让学生根据案例提问和角色扮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案例事项进行深层次分析,通过讨论与争论,阐明各自的观点及理由;最后教师小结,将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与评讲,掌握审计理论与技能的应用,提高审计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清洪.高职审计实务课程教学应注意的若干问题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5(01).

循环经济的典型案例范文第5篇

*年,各地区、各部门、有关新闻单位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30号,以下简称《通知》)和国务院召开的全社会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电视电话会议具体部署,认真组织开展了*年资源节约系列宣传活动,对提高全民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贯彻落实党的*大、*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资源节约系列宣传活动的通知》(发改环资[*]793号)和《关于全国资源节约活动的宣传报道方案》的要求,现就*年资源系列宣传的有关部门事项通知如下:

一、宣传主题

*年资源节约系列宣传活动的主题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二、重点内容

(一)广泛深入宣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和即将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积极宣传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和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积极采取行之有效措施、取得的成就、经验和做法;宣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形势;突出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要求和主要措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有效宣传,进一步提高公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自觉性,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集中力量开展“资源节约行”活动。集中一段时间,组织力度较大的“资源节约行”活动,一是集中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先进典型;二是揭露和曝光那些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现象;三是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为构建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树立节约型社会观念,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资源节约行”宣传活动,要紧紧抓住群众所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采访和深入报道,特别要通过明查暗访等形式,对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各种行为和现象展开批评,对严重的典型案例子以“曝光”;对在“资源节约专项检查”中被要求限期整改的情况和进展实施跟踪和监督;对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隐患问题进行督导。务求实效,使“资源节约行”宣传活动形成特色,形成声势,形成品牌。

(三)加强对企业、机关、学校和社区开展突出各具特色的专项宣传的指导。要根据不同单位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教育,以促进企业依法节约资源,促进公众从自身做起,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一方土,形成全民参与资源节约的良好社会风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共同建设节约型社会。

(四)突出重点领域、重点时段的集中宣传。紧紧围绕*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用电、用水紧张状况,突出宣传节电、节水。在夏季、冬季用电高峰期,突出节约用电的宣传;在枯水季节和缺水地区,加强节约用水的宣传。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促进全社会节电、节水,为缓解资源瓶颈约束做出积极贡献。结合世界水日(3月)、全国城市节水周(5月)、全国土地日(6月)、全国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宣传周(10月)等活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的资源节约专题活动,做好相关新闻报道和宣传。对过度包装问题进行“曝光”报道。

(五)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广电总局、全国总工会和联合印发的《关于*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安排意见的通知》(发改环资[*]192号)精神,认真组织好今年的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学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作用,动员和发挥广大学生、职工、共青团员和妇女在节约资源能源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有效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现,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压力,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

(二)精心组织。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把做好资源节约系列宣传列入工作重点,协调指导做好宣传工作。各地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题,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以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好相关活动。

(三)合理安排。新闻单位要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基层,根据媒体自身特点和受众特点做好新闻宣传。各新闻单位要按照《关于全国资源节约活动的宣传报道方案》(以下简称《宣传报道方案》)的要求,高度重视资源节约活动的宣传,切实把资源节约活动宣传报道作为宣传工作的重点内容;科学制定近期宣传方案和中长期宣传报道计划,协同有关部门制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宣传报道意见和具体安排,做到长流水、不断线;周密部署,认真组织,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搞好资源节约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要选派身体素质好、工作作风正、业务能力强的记者参加“资源节约行”等采访活动,并在播出时间和刊发栏目(版面)上做好安排。

(四)有机结合。一是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相结合。既要通过宣传典型,发挥榜样的作用,发挥正面宣传的引导作用。又要大胆地揭露、曝光和批评资源节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那些浪费和破坏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现象,要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形成舆论监督声势,起到警示教育作用。二是集中宣传与经常性宣传相结合,重点宣传与普及宣传相结合,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互联网等媒体,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节约宣传活动,并根据不同新闻媒体的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系列宣传报道活动。在电视、广播等视听媒体的重要时段,开辟资源节约专题报道和相关公益广告;在报纸、杂志等媒体的重要版面,开辟资源节约专门栏目、专题报道和专版,进行集中和系列的宣传报道,营造强大的舆论宣传声势。

四、加强组织领导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资源节约系列宣传活动的通知》(发改委〔*〕793号),全国资源节约系列宣传活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主办,国务院有关部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科技日报等单位参加。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负责全国资源节约系列宣传活动的组织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策划系列宣传活动的整体方案,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具体落实,加强协调指导。负责指导新闻宣传,把握舆论导向,协调指导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做好宣传报道,组织协调各级新闻宣传部门和单位积极支持和参与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