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无机化学的发展

无机化学的发展

无机化学的发展

无机化学的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无机化学;若干问题;重大进展

1新时期无机化学中的若干重大进展

1.1有机体系建设中水热合成技术的突破

根据有关无机化学研究小组的设计与研发来看,无机化学在研发中出现了最新的无机化学反应,特别是在低温状态下,该反应能够实现一系列的非氧化物纳米材料,并结合水热合成技术,以及溶剂热合成原理与水热合成技术,并在一定的密封空间进行反应,最终实现有机溶剂的化学反应,该有机化学方面的技术性突破,很多学者将其给予报道,就在不久前的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上,针对该研究的报道就被评为“稻草变黄金”,被认为是一种“新颖的和非常有趣的合成方法,……将促进该领域更深入的工作”,又例如无机化学领域中的多元金属硫族化合物形成的纳米材料溶剂热合成技术,就是该领域的全新研发进展,充分地运用好该技术能够实现一定的产业优势。国内针对无机水热合成技术的研究,以及国际上鉴于对该领域的突破性研究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特别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应邀在2001年的美国化学研讨会上就《化学研究评述》撰写综述论文,并针对该领域实现了积极的研究,希望给无机化学带来全新的突破。

1.2纳米技术和无机聚合物方面的突破

目前,学术期刊上有大量关于纳米技术和无机聚合物方面的学术论文,很多论文具有国际化高水平,很多具有创新型的技术并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广泛重视,例如合成性的纳米金属分子笼(nanometer-sizedmetallomolecularcage)成功地构建了具有Oh对称的立方体金属-有机笼子[Ni6(tpst)8Cl12],该构架模式能够容纳较多的离子和溶剂分子,是对纳米技术的全新突破。另外,针对金属纳米线和金属-有机纳米板的合成领域也有着全新的突破,特别是在自组装规律、空间结构、电子结构方面具有探索性的进展,实现了物理化学性能方面的延伸。另外还在空间结构与性质和性能方面找寻关系规律,例如学者李亚栋课题组发现了一些具有准层状结构特性的金属铋,该金属铋能够形成一种新型的单晶多壁金属纳米管,这是首例国际上比较认可的由金属形成的单晶纳米管,特别是铋纳米管的发现,为无机化学研究找寻了新的突破点,针对无机纳米管的形成机理及应用研究,使得无机化学形成新的对象和研究课题。例如很多研究者还利用人工合成的有机无机层状结构,积极的合成了金属钨单晶纳米线和高质量的WS2纳米管,该技术积极地分析了层状前驱体到纳米管的层状卷曲机制,为一维纳米线和纳米管的合成展示出全新的领域。

2新时期针对无机化学研究发展的展望

纵览过去的几年,我们看出无机化学有着瞩目的成就,许多激动人心的研究,恰如其分的实现了该学科的复兴,使得无机化学改变传统的理念,逐渐走向卓越的发展阶段,回顾已经取得的成就,及通过近几年的学术研究成果来看,无机化学和物理学科能够有效地推动科技的进步,实现各领域的全面发展。由于各学科的相互渗透、生产技术的要求、实验手段的增加,以及现代结构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使无机化学在传统领域以及在化学与生物、物理、数学等边缘学科方面都获得了重大进展。就近几年的发展来看,无机化学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实现了与国际化的接轨,从传统无机化学的角度,使得其在新时代背景下有着全新的突破,保持了与国际的接轨。针对最近几年生物无机化学的发展,使得该领域形成了学术化的交流,发展中促进了该领域的学术提高,研究水平逐年提高。未来在新时期新技术科技的带动下,无机化学领域更是会突飞猛进的向前发展,就目前的总体发展水平来看,生物无机化学还与国际化的发展水平有着一定的差距,需要国家给予大力的技术支持和必要的经费投入,需要国家培养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杰出青年,为无机化学发展做出积极地贡献。

3结语

无机化学的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无机混凝剂;混凝机理;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U445.5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混凝剂是一类主要用于水和废水混凝处理过程的化学药品的总称,其种类繁多,按其化学成分可分为无机与有机两大类(有机类常称为絮凝剂)。在传统无机铝、铁盐基础上发展的新一类水处理药剂――无机高分子絮凝剂,代表着无机混凝剂的主导发展趋势,在给水处理中将替代传统的无机盐类。混凝是以形成絮体为中心的单元净化过程,它的效果是由混凝剂的化学作用和构筑物的流体动力学作用两方面来决定的高效、经济的混凝剂对混凝作用固然重要,但同时必须在设备上提供良好的水力条件,从而形成密实度好的混凝颗粒,以利于后续沉淀、过滤工艺的高效运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有关不同变量间关系的整体研究。一、无机混凝剂的研究进展(一)无机盐类常见的无机盐类混凝剂有铝盐、铁盐等。铁系混凝剂主要包括三氯化铁、硫酸亚铁等品种。三氯化铁和硫酸铁等无机低分子铁盐处理水时具有生成的絮体大,混凝性能受温度影响小,处理低温水或低浊水的效果比铝盐好等优点;但也存在着腐蚀性强,稳定性差,必须和碱性物质同时使用,残留于水中的铁会使处理后的水着色等缺点,因而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铝盐混凝剂使用方便,但水温低时,水解困难,形成絮凝体比较松散,效果不如铁盐。另外,对水的pH值适应范围较窄,一般在5.5一8.0,加入量一般约为几十到一百m留L。如果投加量过多,使水的pH值下降,反而会影响混凝效果,使水体变得浑浊。常用的铁盐有三氯化铁水合物FeC13・6HZO和硫酸亚铁水合物FeSO4・7HZO[3]。(二)无机高分子混凝剂1、聚合氯化铝聚合氯化铝(PAC)是常用的铝系高分子混凝剂,自20世纪60年代在日本首先进入实用阶段以来,其它国家也纷纷进行试制。聚合氯化铝对高浊度、低浊度、高色度及低温水均有较好的混凝效果,PAC的效能在许多方面优于明矾等传统铝盐,最明显的特点是投加

量小、絮凝体形成速度快且颗粒大而重、易沉淀、反应沉淀时间短、对源水水温及pH的

适应范围。而且还可以根据所处理的水质不同,制取最适宜的聚合氯化铝,它的投加量

也要适宜。PAC的生产方法较多,有酸溶一步法、中和法、凝胶法和热分解法等。除PAC外,又出现了聚合硫酸铝(PAS)、聚合磷酸铝(PAp)等高分子铝盐,以及含铝复合型混凝剂,如聚硫酸氯化铝、聚磷酸氯化铝等。聚合铝包括聚合氯化铝和聚合硫酸铝[1,2]。

2、聚合硫酸铁

70年代聚铁首先在日本研究成功,是一种多核多轻基络合物,是一定条件下铁盐的水

解一聚合一沉淀过程的中间产物。聚合铁主要有聚合硫酸铁和聚合氯化铁,其中以聚合硫

酸铁为主。聚铁同传统的硫酸亚铁、三氯化铁、硫酸铝等净化剂相比较,突出特点为:

a.具有优良的凝聚性能,絮凝体形成速度快,密集且质量大,沉降速度快,尤其对低温低浊水有优良的处理效能;b.适用水体pH值范围广,pH在4一n范围内均能形成稳定的絮凝体;c.具有较强的去除水中BOD、COD及重金属离子的能力,并且有脱色、脱臭、脱水、脱油等功效。残留的铁离子少;d.使用时腐蚀性小。二、无机混凝剂的混凝机理

无机混凝剂作用机理的探讨一直是推动其发展的根本所在,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对其认识也得到相应的深化。对于传统铝、铁盐的混凝作用机理的认识渐趋统一,一般认为以其水解形态与水体颗粒物进行电中和脱稳、吸附架桥或粘附卷扫,而生成粗大絮体再加以分离去除。由于水解反应极为迅速,传统铝、铁盐混凝剂在水解混凝过程中并未能完全形成具有优势混凝效果的形态。无机高分子絮凝剂之所以高效的原因,在于其预制过程中形成具有一定水解稳定性的优势混凝形态为主的产物,因此区别于传统低分子盐类在投加后即可发挥其优越性能。虽然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在很大程度尚停留在经验推测之中,缺乏实证性的研究,目前正在得到进一步的阐明,并且在应用界面络合、沉淀模式乃至界面多核沉淀模式以及水体悬浮颗粒物、沉积物的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发展并建立其定量计算模式。深化无机混凝剂化学、混凝过程化学的基础研究,结合其生产工艺、工程应用中的实际问题,为无机混凝剂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途径。深入的研究混凝的,对其作用机理从分子反应动态学的水平予以揭示,有发展成为高度综合性、交叉性分支学科的趋势,也将是当前化学科学、化学工程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之一。

三、结论

(一)探讨了无机混凝剂的种类及发展趋势,由于水质对混凝效果影响很大,任何一种混凝剂

都有一定适用范围,应进一步加强复合混凝剂的研制开发,以提高混凝效果,扩大应用范围。

(二)深入研究混凝机理,特别对无机混凝机理,分析现状以及提出的展建议。

参考文献:

[1]冯利等.铝盐最佳混凝形态及最佳州范围研究[J].环境化学,1998,17(2):163一169

[2]栗兆坤,汤鸿霄.聚合铝的凝聚絮凝特征及作用机理[J].环境科学学报,1992,12(2):129一13

[3]甘光奉,张依华,甘莉.高分子铁盐混凝剂的开发与应用进展IJ].工业水处理,1997,17(5):1一2.

[4]Ho K C,Hui K C C.Chemical contamination of the East River(Dong jiang)and its implicat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J].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01,26(5一6):303一308.

[5]苏滕,陈中兴,陆柱.混凝剂的应用研究现状与开发动向(一)IJ].净水技术,2000,18(3):7一9.

无机化学的发展范文第3篇

的配位化学集中在研究以金属阳离子受体为中心(作为酸)和以含N、O、S、P等给体原子的配体(作为碱)而形成的所谓“Werner配合物”。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无机化学家在围绕耕耘周期表中某些元素化合物的合成中得到发展。在工业上,美国实行原子核裂变曼哈顿(Manhattan)工程

基础上所发展的铀和超铀元素溶液配合物的研究,以及在学科上,1951年Panson和Miller对二茂铁的合成打破了传统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界限

,从而开始了无机化学的复兴。

当代的配位化学沿着广度、深度和应用三个方向发展。在深度上表现在有众多与配位化学有关的学者获得了诺贝尔奖,如Werner创建了配

位化学,Ziegler和Natta的金属烯烃催化剂,Eigen的快速反应,Lipscomb的硼烷理论,Wilkinson和Fischer发展的有机金属化学,Hoffmann的

等瓣理论,Taube研究配合物和固氮反应机理,Cram,Lehn和Pedersen在超分子化学方面的贡献,Marcus的电子传递过程。在以他们为代表的开

创性成就的基础上,配位化学在其合成、结构、性质和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广度上表现在自Werner创立配位化学以来,配位

化学处于无机化学研究的主流,配位化合物还以其花样繁多的价键形式和空间结构在化学理论发展中,及其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中,而成为

众多学科的交*点。在应用方面,结合生产实践,配合物的传统应用继续得到发展,例如金属簇合物作为均相催化剂,在能源开发中C1化学和

烯烃等小分子的活化,螯合物稳定性差异在湿法冶金和元素分析、分离中的应用等。随着高[!]新技术的日益发展,具有特殊物理、化学和生物化

学功能的所谓功能配合物在国际上得到蓬勃的发展。

自从Werner创建配位化学至今100年以来,以Lehn为代表的学者所倡导的超分子化学将成为今后配位化学发展的另一个主要领域。人们熟知

的化学主要是研究以共价键相结合的分子的合成、结构、性质和变换规律。超分子化学可定义为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和分子组装的化学。分子间

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各种化学、物理和生物中高选择性的识别、反应、传递和调制过程。而这些过程就导致超分子的光电功能和分子器件的发展(

图1)。

图1 超分子化学与分子器件

我国配位化学的研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几乎属于空白。1949年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仅在个别重点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开展

了这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6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工作集中在简单配合物的合成、性质、结构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溶液配合物的

平衡理论、混合和多核配合物的稳定性、取代动力学、过渡金属配位催化以及稀土和W、Mo等我国丰产元素的分离提纯以及配位场理论的研究。

除了个别方面的研究外,总体来说与国际水平差距还较大。

80年代后,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我国的配位化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化学会1985年创办了《无机化学》杂志。在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部和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发起下,1987年在我国成功地召开了第25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标志着我

国配位化学研究开始走向世界。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稀土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相关研究实体相继建立

。我国无机化学工作者在环顾了国际上的最新进展后,除了对传统的配合物体系继续发展之外,还开始填补了一些诸如生物无机、有机金属、

大环配位化学等原属空白的分支学科。从此我国配位化学研究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研究水平大为提高。特别在下列几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1)新型配合物、簇合物、有机金属化合物和生物无机配合物,特别是配位超分子化合物的基础无机合成及其结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丰富了

配合物的内涵;(2)开展了热力学、动力学和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特别在溶液中离子萃取分离和均向催化等应用方面取得了成果;(3)现代溶

液结构的谱学研究及其分析方法以及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基础研究水平大为提高;(4)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具有光、电、热、磁特性和生物

功能配合物的研究正在取得进展。它的很多成果还包含在其他不同学科的研究和化学教学中。

我国配位化学的进展具有一系列特点。作为化学的重要分支领域之一的配位化学,在其学科本身发展的同时创造出更为奇妙的新材料,揭

示出更多生命科学的奥妙。在研究对象上日益重视与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相结合。在从分子进到材料合成的研究中更加重视功能体系的分子设

计。金属离子在生物体系中的成键,除维生素B12中的Co—C键以外,几乎都是以配位键形式结合。其功能体系组装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这

时要求将正确的物种放在正确的位置(在与动力学有关的问题中,还要按着正确的时间)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高效、经济和微量的组合化学的

应用,将有助于分子合成和设计的实践

从超分子之类的新观点研究分子的合成和组装,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化学模板有助于提供组装的物种和创造有序的组装,但是其最大的

困难在于克服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要求的无序。这时配位化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和热力学进行妥协。尽管目前我们了解一些局部的组装规律和方

法,但比起自然界长期进化而得到的完满而言,还有很大差距。正如有了一群能分别演奏各种乐器的音乐家,若没有很好的指挥,还不能演奏

出一场满意的交响乐。其原因就是缺乏有意识地进行组装。对于组装的本质和规律,有很多基础性研究有待深入进行。

作为边沿学科的配位化学日益和其他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和交*。正如Lehn所指出,超分子化学可以看作是广义的配位化学,另一方面,配

位化学又是包含在超分子化学概念之中。配位化学的原理和规律,无疑将在分子水平上对未来复杂的分子层次以上聚集态体系的研究起着重要

作用。其概念及方法也将超越传统学科的界限。我国配位化学家在进一步促进它和化学内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环境

化学、材料化学、生物化学、以及凝聚态物理、分子电子学等学科的结合方面有了很好的开端。进一步的发展必将给配位化学带来新的发展前

景。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经济建设中有各方面的要求。还存在一些无人问津的薄弱领域,例如配位光化学、界面配位化学、纳米配位化

无机化学的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配位化学;无机化学;配位化合物;研究方向

一、配位化学的起源与研究范围

配位化学是在无机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边沿学科。它所研究的主要对象为配位化合物(CoordinationCompounds,简称配合物)。早期的配位化学集中在研究以金属阳离子受体为中心(作为酸)和以含N、O、S、P等给体原子的配体(作为碱)而形成的所谓“Werner配合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无机化学家在围绕耕耘周期表中某些元素化合物的合成中得到发展,在工业上,美国实行原子核裂变曼哈顿(Manhattan)工程基础上所发展的铀和超铀元素溶液配合物的研究。以及在学科上,195l年Panson和Miler对二茂铁的合成打破了传统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界限。从而开始了无机化学的复兴。

当代的配位化学沿着广度、深度和应用三个方向发展。在深度上表现在有众多与配位化学有关的学者获得了诺贝尔奖,如Werner创建了配位化学,Ziegler和Natta的金属烯烃催化剂,Eigen的快速反应。Lipscomb的硼烷理论,Wnkinson和Fischer发展的有机金属化学,Hoffmann的等瓣理论Taube研究配合物和固氮反应机理,Cram,Lehn和Pedersen在超分子化学方面的贡献,Marcus的电子传递过程。在以他们为代表的开创性成就的基础上,配位化学在其合成、结构、性质和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广度上表现在自Werner创立配位化学以来,配位化学处于无机化学趼究的主流,配位化合物还以其花样繁多的价键形式和空间结构在化学理论发展中。及其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中。而成为众多学科的交叉点。在应用方面,结合生产实践。配合物的传统应用继续得到发展。例如金属簇合物作为均相催化剂,在能源开发中C1化学和烯烃等小分子的活化,螯合物稳定性差异在湿法冶金和元素分析、分离中的应用等。随着高新技术的日益发展。具有特殊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功能的所谓功能配合物在国际上得到蓬勃的发展。

自从Werner创建配位化学至今100年以来,以Lehn为代表的学者所倡导的超分子化学将成为今后配位化学发展的另一个主要领域。人们熟知的化学主要是研究以共价键相结合的分子的合成、结构、性质和变换规律。超分于化学可定义为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和分子组装的化学。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各种化学、物理和生物中高选怿性的识别、反应、传递和调制过程。而这些过程就导致超分子的光电功能和分子器件的发展。

二、我国配位化学的研究现状

我国配位化学的研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几乎属于空白。1949年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仅在个别重点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开展了这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6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工作集中在简单配合物的合成、性质、结构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溶液配合物的平衡理论、混合和多核配合物的稳定性、取代动力学、过渡金属配位催化以及稀土和W、Mo等我国丰产元素的分离提纯以及配位场理论的研究。除了个别方面的研究外,总体来说与国际水平差距还较大。

80年代后。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我国的配位化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配位化学研究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研究水平大为提高。特别在下列几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1)新型配合物、簇合物、有机金属化合物和生物无机配合物,特别是配位超分子化合物的基础无机合成及其结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丰富了配合物的内涵。

(2)开展了热力学、动力学和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特别在溶液中离子萃取分离和均向催化等应用方面取得了成果。

(3)现代溶液结构的谱学研究及其分析方法以及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基础研究水平大为提高。

(4)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具有光、电、热、磁特性和生物功能配合物的研究正在取得进展。它的很多成果还包含在其他不同学科的研究和化学教学中。

我国配位化学的进展具有一系列特点。作为化学的重要分支领域之一的配位化学。在其学科本身发展的同时创造出更为奇妙的新材料,揭示出更多生命科学的奥妙。在研究对象上日益重视与材 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相结合。在从分子进到材料合成的研究中更加重视功能体系的分子设计。金属离子在生物体系中的成键。除维生素B12中的Co-C键以外,几乎都是以配位键形式结合。其功能体系组装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这时要求将正确的物种放在正确的位置(在与动力学有关的问题中,还要按着正确的时间)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高效、经济和微量的组合化学的应用,将有助于分子合成和设计的实践。

从超分子之类的新观点研究分子的合成和组装,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化学模板有助于提供组装的物种和创造有序的组装,但是其最大的困难在于克服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要求的无序。这时配位化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和热力学进行妥协。尽管目前我们了解一些局部的组装规律和方法。但比起自然界长期进化而得到的完满而言。还有很大差距。正如有了一群能分别演奏各种乐器的音乐家。若没有很好的指挥。还不能演奏出一场满意的交响乐。其原因就是缺乏有意识地进行组装。对于组装的本质和规律。有很多基础性研究有待深入进行。

三、配位化学的研究方向

作为边沿学科的配位化学日益和其他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正如Lehn所指出。超分子化学可以看作是广义的配位化学。另一方面,配位化学又是包含在超分子化学概念之中。配位化学的原理和规律,无疑将在分子水平上对未来复杂的分子层次以上聚集态体系的研究起着重要作用。其概念及方法也将超越传统学科的界限。我国配位化学家在进一步促进它和化学内有杌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环境化学、材料化学、生物化学、以及凝聚态物理、分子电子学等学科的结合方面有了很好的开端。进一步的发展必将给配位化学带来新的发展前景。

中医是我国传统、独创的治疗方式,但是,中药制药的制药手段和方式正在突破传统工艺,如中药配位化学研究就是一个极有发展前途的新的研究方向。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经济建设中有备方面的要求。还存在一些无人问津的薄弱领域,例如配位光化学、界面配位化学、纳米配位化学、新型和功能配合物以及配位超分子化合物的研究。金属配合物的研究有明显的应用背景,具有开发成重大经济效益的潜力。它的基础和理论性研究也处在现代化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对下一世纪我国化学学科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翟慕衡.配位化学[M].北京: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09

[2]李英华,吕秀阳,刘霄,柳叶.中药配位化学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6年8月 31卷第16期

无机化学的发展范文第5篇

职业教育制约因素专研情感关注教师专业化发展制约性因素是学校重视人才建设的主要举措之一,既体现了学校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职业教育逐渐融入国家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社会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教师只有有效反思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自身的真正发展。

一、囿于无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性瓶颈

1.屡遭杂家现象

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诸多无奈,特别是专职计算机教师的身份经常被冠以无限的头衔:其它课程教学课件制作的指导者;学校行政部门电子表格的设计者;学校网络平台的建设者和维护者,等等。诚然,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发展应该扎根于计算机教育,应该通过构建丰富性和层次化的课堂实现本专业教学目标,而目标的实现少不了教师潜心工作,但是,当计算机教师被过多其它事务性牵制的时候,他们会觉得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有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必然会走得更为艰辛,因此,计算机教师一方面要善于通过与它人的真诚沟通求得他人的理解,力争将自己主要精力放在本专业教育教学中;另外一方面,学校要从完善管理功能角度给教师松绑,使得他们能够真正潜心于自己的工作。

2.缺少应有评价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教师只有在把握目标基础上才能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有所建树。由于学校缺乏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力指导,教师在混沌中摸索前进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使得教师不能及时调整专业发展方向。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教师专业化发展强调的是教师个体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既要遵循其内部规律,也需要学校的客观评价,尤其学校的阶段考核如果不能如期而至,亦或评价手段失衡,这都将会导致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受到负面影响。诚然,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发展迅猛,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因此,我们不仅需要通过计算机教师自身不断学习以夯实教学基本功,更需要学校通过科学评价促使教师适当涉足其它相关领域以获得对本专业教学发展的有益启发,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外部支撑。

二、安于现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性瓶颈

1.缺乏进取意识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多为本科学历,从完成教学任务角度而言,他们能够有所作为,因此,教师满足现状情形比较普遍,他们缺乏进一步学习和深造的动力,教师对于成为“又红又专”的“双师型”教师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导致计算机专业由于缺乏具备实战经验名师队伍的渲染而显得发展动力不足。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快,这是其它学科无与伦比的,很多教师正是由于缺乏对本专业深刻认识以及缺乏先进理论的支撑,导致教师专业发展应有动力匮乏,往往难以有效驾驭课堂,影响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同时,在平时工作实践中,计算机教师比其它教师更有机会接近网络,也因此容易使他们在这虚拟的世界中耗光本该用于教学钻研的时间和精力,教师敬业精神的缺失使得他们越陷越深,努力工作与过度消闲不可兼具的情况下,教师走上了另类发展道路。

2.少有钻研精神

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教师仍然存在着“三教”教学模式,即教学仍然以教材、教师、教室为中心,诚然,计算机教学粘于教材,学生思路封闭;计算机课堂围绕教师转,学生主体地位下降;计算机教学囿于教室,学生缺少广阔视野,上述无论哪一种情形都表明了教师始终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诚然,教师沿袭计算机传统教学模式,即将文本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这种方式不仅使得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而且也无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如果不加强课程教学研究,只是扮演知识搬运者的角色将难以胜任教学工作对他们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教师课后缺乏教学探讨现象也普遍存在,导致他们只在低层次教学工作中重复劳作而难有所收获,诸如此类的教学模式不仅无助于激发学生活力,教师专业化发展潜能同样得不到开发和挖掘。

三、三心二意――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瞻性瓶颈

1.欠缺职业操守

计算机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教师应有的职业操守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既看重关乎自己经济利益的职称和工资等现实问题,也看重外来收入的赚得,不乏有教师将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技术旁移到社会的其它方面。诚然,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他们心有它顾的时候,势必会患得患失,短期看它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长远分析它不利于教师个人成长。当教师由于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把大量时间和个人精力用在考虑如何获得实际收益的时候,他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必然会使得他们对专业化发展关注度明显减弱。诚然,职业学校教师工作性质和所教育对象的特点对教师职业操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该从职业教育的大局出发,从计算机教育为社会培养合格计算机人才的高度加强自我修养,教师只有表现出诲人不倦、献身教育的高尚境界才能摈除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心不在焉的问题,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2.缺乏情感熏陶

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一定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但是,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实践中,教师缺乏对计算机教育大政方针的研究,造成教学目标过于宽泛,缺乏明确的适应学生发展实际的具体培养细则,造成学校教育与学生实际相脱离的情形,教师没有工作成就感,教学工作内部动力不足。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也开始少有进校时的憧憬,学生热情的减弱直接影响了学习质量,更有学生产生了混混的心理,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玩电脑游戏的情形也屡有发生,当教与学两个方面都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教学成就感显得遥不可及,而成就感的缺失直接导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精神支撑发生了动摇,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必然受到牵累,教师没有了积极情感的自我熏陶,他们只能硬着头皮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被动局面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结果可想而知。

四、结束语

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诸多挑战,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对待,用心反思,才能有效应对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达到既对自己职业生涯负责,又对学校事业负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衡炳锋.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和策略.生活教育,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