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呼吸系统疾病笔记

呼吸系统疾病笔记

呼吸系统疾病笔记

呼吸系统疾病笔记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急性呼吸衰竭;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中图分类号 R56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4-0124-02

呼吸衰竭可直接危及生命,必须采取及时而有效的抢救措施。目前多采用多功能呼吸机,合理地进行氧疗,从而为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的治疗争取时间和创造条件,最终目的要使患者恢复有效的自主呼吸,拯救患者生命。现在,患者一般不致死于呼吸衰竭,而死于严重感染得不到控制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和机械通气的一些并发症。然而由于呼吸机价格昂贵,基层医院很难实现,为基层医院探索一条抢救呼吸衰竭患者可行性途径迫在眉睫。笔者所在医院采用自制CPAP治疗儿科急性呼吸衰竭,可在急性呼吸衰竭的早期及转运时应用,该自制设备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运用效果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7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科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儿27例,将2006年1-12月患儿14例设为对照组,2007年1-12月患儿13例设为治疗组。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制定的小儿危重病评分标准进行危重度评分,分值为70~90(76)分。原发病:对照组中,肺出血2例,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心脏疾病2例,早产儿呼吸暂停2例,重症肺炎2例,新生儿窒息3例,感染性休克DIC 1例。治疗组中,肺出血1例,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心脏疾病2例,早产儿呼吸暂停2例,重症肺炎3例,新生儿窒息2例,感染性休克DIC 1例。主要临床表现:头罩吸氧(FiO2为0.5~0.6)下,呼吸困难不能改善,SpO21000 g;自主呼吸存在。

1.2 治疗方法

1.2.1 所有患儿入院后针对原发病给予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采用鼻导管、面罩或头罩吸氧,治疗组先采用对照组的给氧方式,失败情况下给予自制CPAP装置治疗。

1.2.2 CPAP装置制作及使用的方法

1.2.2.1 制作方法 取硅胶管(可用止血带)一根,在硅胶管适当的地方剪两小孔,直径为静脉输液针软管一致,孔间距为患者鼻间隔厚度,并在两小孔插入静脉输液针软管,长度根据患者鼻孔需要而定。硅胶管一端接湿化气源,一端接水封瓶,空芯管置于水封瓶液面下,液面下距离根据患者病情而定。

1.2.2.2 使用方法 (1)预调参数:初调压力4~6 cm H2O(水封瓶液面下4~6 cm),供气流量>通气量的3倍,6~8 ml/kg×呼吸次数/min×3,一般流量为5~7 L/min,FiO2可与给予CPAP以前相同,或0.4~0.6[1];(2)调节方法:给予CPAP后根据PaO2或SpO2,调节压力及FiO2,压力每次增减1~2 cm H2O,FiO2每次增减0.05,目标PaO2为50~80 mm Hg或SpO2为85%~95%。当CPAP为2~3 cm H2O时,病情及血气或SpO2正常保持稳定1 h以上可撤离CPAP改为头罩;(3)根据病情2~4 h吸痰1次,为防止空气进入胃内引起反流、吸入性肺炎,当压力较高时,应预防性置开放性胃管;(4)监护:所有患儿作生命体征监护及观察病情变化,每小时记录HR、R、SpO2,每2~4 小时记录血压,4~6 h有条件检查血气。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组经CPAP治疗前后1 h呼吸困难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组经CPAP治疗前后呼吸困难表现青紫、鼻扇、吸气三凹征、呼气性、呼吸增快、呼吸暂停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治疗组经CPAP与对照组同病种预后比较

治疗组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呼吸暂停、新生儿窒息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治疗组经CPAP治疗前后1 h呼吸困难改善情况比较 例

呼吸困难表现 经CPAP治疗前 经CPAP治疗后

消失(正常) 好转 无效

青紫 12 6 5 1

鼻扇 12 6 5 1

吸气三凹征 12 6 5 1

呼气性 8 2 2 4

呼吸减慢 4 0 1 3

呼吸增快 8 0 6 2

呼吸暂停 4 3 1 0

2.3 治疗组未愈及死亡因素

治疗组未愈及死亡共6例,其中死亡4例(66.67%),其中败血感染、感染性休克、DIC 1例(16.67%),肺出血1例(16.67%),心脏疾病1例(16.67%),重症肺炎1例(16.67%)。未愈2例(33.33%),重症肺炎1例(16.67%),新生儿窒息1例(16.67%)。

2.4 相同因素两组未愈及死亡患者平均存活时间比较

相同因素两组未愈及死亡患者平均存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治疗组未愈及死亡患者与对照组平均存活时间比较 h

组别 肺出血 心脏疾病 重症肺炎 感染性休克DIC

治疗组(n=6) 6.80±0.42 2.30±0.41 36.50±6.34 18.50±2.23

对照组(n=12) 1.30±0.24 0.85±0.12 1.42±0.22 2.50±0.56

3 讨论

随着医学的发展,儿科急救医学的诊断、治疗技术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使许多危重病儿得以及时挽救,病死率明显下降。但据全国儿科急救专业组统计,小儿危重症中呼吸系统疾病仍占首位,各种危重症都不同程度累及呼吸系统,呼吸衰竭病死率仍高达25%左右[2]。呼吸衰竭时尤其小儿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要求早治疗,可针对引起呼吸衰竭的直接病因,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特别是要促进那些引起呼吸衰竭的病变的恢复,而原发病不能立即解除的改善缺氧及CO2潴留的对症治疗有重要作用。目前多采用多功能呼吸机,合理地进行通气从而为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的治疗争取时间和创造条件,最终目的要使患者恢复有效的自主呼吸,拯救患者的生命。然而由于呼吸机价格昂贵,基层医院很难实现。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本质上是自主呼吸前提下给予呼气末正压[3]。2007年1-12月笔者根据CPAP工作的原理自制简易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装置,对收住笔者所在科室确诊为急性呼吸衰竭尚有自主呼吸的患儿给于应用抢救,应用结果显示CPAP可明显改善呼吸困难症状,好转治愈率明显提高,同病种未愈及死亡病例传统药物治疗与经CPAP对比,经CPAP明显延长存活时间,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早产儿呼吸暂停应用效果最好,此方法对改善因肺内分流所致低氧血症效果明显优于普通给氧方法,即不只限于提高吸入氧浓度,而对改善肺换气功能起作用。有学者主张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应及时应用CPAP,可作为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一种预防措施[4],而一旦确诊RDS早期应用CPAP可减少机械通气的机会。因此自制CPAP是治疗儿科急性呼吸衰竭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在急性呼吸衰竭的早期及转运时应用,自制CPAP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运用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研究结果显示呼吸减慢症状改善情况效果差,甚至无效。因此在应用过程中需严密监护生命体征和氧合状态,必要时及时气管插管机械正压通气。

参考文献

[1]周晓光,肖昕.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9,142.

呼吸系统疾病笔记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呼吸机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1-0028-02

近年来医学技术不断发展,无创通气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应用无创通气技术能够纠正患者的临床症状,避免病情的恶化发展,且该治疗方法不会对患者造成损伤,具有安全方面的优点。为了深入探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呼吸机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2012年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2012年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共120例。所有患者均无以下无创呼吸机禁忌证:呼吸抑制或者停止;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或者心肌梗死等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不稳定的疾病;嗜睡;因为吞咽反射异常或者严重上消化道出血而导致误吸;神智有障碍难以配合研究;痰液黏稠;大量气道分泌物;近期接受面部或者胃食管手术;头或脸部受外伤;固有鼻咽部异常;严重胃肠胀气;严重肥胖。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65~78岁,平均(75.2±4.2)岁;血气分析结果如下:平均pH值7.3±0.1,PCO2平均值(70±15)mm Hg,PO2平均值(51±8)mm Hg,SO2平均值(75.8±3.7)%;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63~76岁,平均(74.9±3.9)岁;血气分析结果如下:平均pH值7.1±0.2,PCO2平均值(72±12)mm Hg,PO2平均值(49±10)mm Hg,SO2平均值(75.5±3.4)%。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各项血气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主要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酸碱平衡纠正、抗感染治疗、支气管扩张以及氧疗等治疗措施。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呼吸机辅助治疗,本次研究使用仪器为STEPHAN CPAP SYSTEM呼吸机,对患者进行经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支持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鼻塞以及头套进行选择,患者吸入氧浓度(FiO2)参数可调节在0.21~1.00,根据氧流量还有水封瓶里面水柱深度变化对压力进行调节,更加适合患者,该仪器还带有湿化加湿装置。本次研究中仪器FiO2参数设置调节在0.25~0.60,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时对CPAP的压力进行调节。对患者的观察主要是使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对其生命体征心率(HR)、血压(BP)、呼吸(R)还有经皮血氧饱和度等进行持续不间断的监护。上述指征结果显示正常的可以将CPAP撤离,使用头罩吸氧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如病情没有显著改善甚至加重的则转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在接受治疗之后2周时间,对两组患者以下指标进行记录:PaO2、PaCO2、HR以及pH,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对肺功能变化动态监测;分别在治疗前后肺功能进行检查,然后对变化的情况对比分析。检测的内容包括了FEV1、FEV1/FVC、FEV1改善率等。

1.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意识状态正常,呼吸频率、心率、PaO2以及PaCO2等指标恢复正常;有效:患者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意识状态得到改善,呼吸频率、心率、PaO2以及PaCO2等指标有所改善;无效:患者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没有显著变化,意识状态不佳,呼吸频率、心率、PaO2以及PaCO2等指标没有显著变化,或者患者的临床症状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后血流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各项血流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对比

组别 HR(次/min) PaO2(mm Hg) PaCO2(mm Hg) pH值

观察组(n=60) 81.6±18.2 94.0±7.1 50.2±7.3 7.4±0.1

对照组(n=60) 98.7±15.9 64.3±6.3 61.5±8.6 7.3±0.1

呼吸系统疾病笔记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个体化护理; 支气管哮喘; 疾病控制; 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16.31.0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1-0078-02

临床中,支气管哮喘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炎性病症,与患者的饮食结构及所处环境气候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在临床中具有相对较高的发生率,对患者机体健康与生活质量具有较大的危害影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支气管哮喘疾病临床发生率的不断提升[1],对其治疗干预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其作用意义更为显著和突出。临床护理作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对患者疾病治疗效果存在着较大的作用和影响,下文以笔者所在医院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治疗与护理实际情况为例,对个体化护理在支气管哮喘患者疾病控制中的作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自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2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观察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34~67岁,平均(42.8±7.6)岁,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支气管哮喘患者23例,吸入过敏原引起支气管哮喘患者28例,其他原因引起患者9例;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36~69岁,平均(42.5±7.8)岁,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支气管哮喘患者22例,吸入过敏原引起支气管哮喘患者27例,其他原因引起患者1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较意义。

1.2 病例选取标准

所选取患者均符合支气管哮喘疾病诊断标准[2],且经临床检查与诊断确认为支气管哮喘。排除存在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排除病例资料不全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干预方式。其中,对照组患者以常规护理干预为主,在患者入院接受治疗后实施常规的疾病与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呼吸道护理、生活饮食指导等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个体化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制定个体化护理干预计划,通过建立个体化护理干预小组,设置相应的责任护士,结合患者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病例资料等,对患者采取个体化护理干预和健康指导。其中包括呼吸道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及氧气吸入护理、生活饮食指导等。其中,结合患者病情给予呼吸道护理干预,是由于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多表现为排痰困难、呼吸不通畅等,患者病症治疗期间,需要实施相应的呼吸道护理,以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一般情况下,护理人员要指导并嘱咐患者正确排痰、多饮水,确保患者每日饮水量在2.5 L;对于病情变化较为严重患者,必要时可以给予雾化吸入或机械呼吸等辅助治疗手段,确保患者呼吸通畅。此外,还可以通过使用氨茶碱、甲基泼尼松龙等药物治疗方式,帮助患者减小呼吸道梗阻情况,确保患者气道通畅。

其次,做好生命体征变化监测与病情变化观察护理和干预。临床中,还要对患者用药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的监测与分析,及时改善患者药物治疗后出现的恶心、乏力等不良反应,并注意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患者出现缺氧状态,影响患者病症治疗效果。

再次,要进行氧气吸入护理干预。对缺氧或需要进行氧气吸入治疗患者,首先要控制患者氧气吸入量在3 L/min左右,并注意每隔半小时对患者的呼吸情况进行记录观察,以确保氧气治疗效果;此外,对高浓度吸氧治疗患者,尤其要注意避免患者氧气吸入治疗中出现中毒反应,以对患者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最后,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及生活饮食指导护理与干预。对疾病患者开展治疗护理过程中,注意结合患者疾病发生原因,对存在心理问题患者要结合其不良心理产生原因及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干预控制,以减少不良心理对患者疾病治疗和恢复产生的不利影响,促进患者治疗康复。此外,还要对患者日常生活及饮食进行指导,禁食刺激性食物,以高纤维素饮食为主,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服药治疗,治疗过程中避免随意更换治疗药物或增减药物剂量,对于氨茶碱及激素治疗患者,应注意控制患者的药物服用量,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导致病情恶化。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患者开展健康指导及生活饮食护理时,需要结合患者情况以集中培训指导护理和个别性指导护理两种方式相结合形式开展,主要以指导患者远离过敏源、加强身体锻炼、日常饮食注意、疾病复发预防等指导护理内容为主。

1.4 观察指标

呼吸系统疾病笔记范文第4篇

一、资料的选取与方法的应用

1.一般资料

笔者在2013年8月到2015年8月之间,随机对笔者所在学院呼吸内科年龄范围为18~22岁、平均年龄为20岁的64名实习生进行随机等分的分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2组实习生实习前的综合评分、年龄等方面基本一致,唯一有区别的是对实验组使用的是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对照组使用的是传统教学法。对他们进行带教,带教时间为30天。

2.方法

首先是教学方法。教师应用传统教学方法参照实纲的要求完成临床护理教学工作。实验组教师实施临床路径式教学法,结合笔者所在学院呼吸内科的实际情况与相关专家编制临床教学路径表,具体教学流程如下。入科第一天讲解病区、基本设备使用规则、规章体制以及实习考核形式等;入科第二天为学生讲解与呼吸内科相关的基础知识,例如皮试、雾化吸入、吸氧等操作方法;第2~3周,给学生讲解各种医疗器械具体的操作程序与使用规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实习生能够对呼吸内科病区的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掌握呼吸科常见疾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常见呼吸疾病的护理方法;教学第4周,组织实习生参与查房工作,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汇报病人的实际症状,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考核,依据实习生执行的真实情况进行节能性记录。

其次是评估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30天的实习期结束之后,对其统一开展综合技能考评工作,考评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三类内容:理论知识、临床护理评估和综合操作技能,采取百分制。同时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和满意两种类别。

再次是统计学方法。两组实习生均采用的是SPSS 17.0统计学软件完成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工作,计数资料应用检验,计量数据采用(平均值±方差)表示,运用t对其进行检验,以P

二、结果的归纳

对两组实习生综合技能考核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明显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实习生无论是在理论成绩、护理评估成绩还是综合成绩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对照组实习生的各项成绩均不高于85,而实验组的学生各项成绩均在90分之上,最高者可达到98.1分。患者的满意度如下:实验组97.34%、对照组72.30%,上述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效果的探讨

由上述各种数据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临床教学路径教学方法的实施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优良的,能够使呼吸内科的学生严格按照一定的治疗程序与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内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临床护理服务。教师应用这一方法对呼吸内科的实习生开展教学工作,使各类呼吸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更加规范化。此外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定期的指导与监督,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实操技能水平,帮助学生将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切实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入与透彻。这一教学方法在呼吸内科临床教学工作中的引进与应用,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临床突发状况的训练活动中,提高了他们对紧急情况的处理能力,与此同时也强化了他们的心理素质。临床教学路径教学的实施,使实验组的学生理论知识平均分比对照组高出13分左右,实验组学生综合成绩得分为(94.7±2.8),上述数据信息说明了临床教学路径教学方法实效性是巨大的。

也就是说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这一方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使学生对呼吸内科临床护理知识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与理解、护理方法更具规范性,为需求不同的病人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缓解医患关系的同时,使医疗结构的有限资源得到高效的应用,推动医疗结构走向了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四、结束语

呼吸系统疾病笔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Ⅱ型呼吸衰竭; 无创呼吸机

中图分类号 R5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0007-03

Th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mbined with Type Ⅱ Respiratory Failure/CHEN Xiao-yi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3):7-9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ects of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OPD combined with type Ⅱ respiratory failure,which made guidanc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Method:143 cases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09 to July 2012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given conventional therapy) and treatment group(given non-invasive ventilation),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1)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93.06%)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80.28%),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Type Ⅱ respiratory failure;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Taiping People’s Hospital of Dongguan,Dongguan 523900,China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呼吸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患病后通常合并呼吸衰竭等并发症,致死率较高,患者往往会有慢性咳嗽、咳痰、喘息和胸闷、气短或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同时听诊时双肺呼吸音减弱,呼气相延长,部分患者可闻及湿性音或者干性音[1-2]。本次研究为了探讨无创呼吸机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14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14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1例,其中男38例,女33例,年龄51~79岁,平均(68.41±3.74)岁,病程4~24年,平均(10.76±3.28)年;治疗组72例,其中男44例,女28例,年龄52~78岁,平均(67.52±3.28)岁,病程5~26年,平均(11.15±3.69)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胸闷、气促等临床症状,部分患者有吸烟等高危因素,肺功能检查:吸入支气管舒张药后FEV1/FVC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吸氧、平喘、利尿、祛痰、抗感染、维持电解质平衡以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无创呼吸机(BiPAP呼吸机)治疗,呼吸模式为S/T,吸气压8~20 cm H2O,呼气压5~8 cm H2O,呼吸频率12~18次/min,氧气流量3~5 L/min,采用口鼻面罩正压通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氧气流量、吸气压、呼气压等,使患者血氧饱和度≥95%,呼吸机使用1~2 h/次、4~5次/d。

1.4 疗效判定标准

测定并详细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情况,根据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为2个等级:患者治疗后咳嗽、咳痰、喘息和胸闷、呼吸困难明显改善,患者神志清楚,PaCO2、PaO2得到明显改善或者到达正常水平判定为有效[6];否则判定为无效。统计临床治疗效果的有效率,有效率=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进行数据统计,临床治疗效果的有效率以百分比(%)表示,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设定0.05,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为93.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 有效(例) 无效(例) 有效率(%)

治疗组(n=72) 67 5 93.06

对照组(n=71) 57 14 80.28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气分析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PaCO2、PaO2较治疗前均得到明显改善,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气分析比较 mm Hg

类别 PaO2

PaCO2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n=72) 51.76±3.64 94.66±3.94*# 78.59±4.21 58.43±3.13*#

对照组(n=71) 50.63±3.42 81.67±3.85* 79.34±4.36 65.84±3.46*

*与治疗前比较,P

2.3 两组患者各项住院指标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0.87±3.56)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32±4.68)d;同时治疗组的平均住院费用为(8438.59±1073.56)元,明显少于对照组的(8867.43±1216.54)元;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治疗组的平均复发入院次数为(0.92±0.43)次,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7±0.7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多重原因导致阻塞性通气障碍,通气功能减弱,影响通气/血流比值,最终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缺氧的急性发作状态,在急性发作期过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好转,但由于患者肺功能继续恶化,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7],因此,COPD患者经常反复发作,并由此逐渐产生各种心肺并发症,对患者的劳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据调查研究表明,COPD患者每年大约有1~3次加重,在其住院期间病死率为11.3%~58.7%,疾病越严重的患者其病死率越高[8]。Ⅱ型呼吸衰竭是由于肺换气和通气功能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严重障碍,导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引起机体缺氧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机体代谢和生理功能紊乱的临床综合征[9-10]。

临床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往往使用常规吸氧、平喘、利尿、祛痰、抗感染、维持电解质平衡以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但是常规的治疗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甚微,往往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11]。无创呼吸机(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是通过口鼻面罩对患者进行机械性通气[12],吸气时8~20 cm H2O的较高的吸气压可以促进患者吸气,帮助其克服气道阻力,使肺泡通气量增加,同时5~8 cm H2O呼气末正压,可增加功能残气量,防止肺泡在呼气末陷闭,促进CO2的有效排出。使患者PaCO2、PaO2得到明显改善[13]。在使用无创呼吸机的同时,要严格注意使用的禁忌证:严重昏迷、心跳呼吸骤停、自主呼吸微弱患者;不能清除口咽及上呼吸道分泌物、上呼吸道阻塞、误吸危险性高、呼吸道保护能力差的患者;未引流的气胸患者;面颈部创伤、烧伤及畸形或者近期面颈部、上呼吸道手术患者;患者不合作,不愿意使用[14]。同时无创呼吸机对患者气道无损伤,患者能够进行正常的说话、进食等活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使用CPAP的治疗组患者其治疗后的有效率为93.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28%,同时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来看,虽然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后PaCO2、PaO2较治疗前均得到明显改善,但是治疗组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显著,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患者住院时间以及经济负担,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乔翠霞,李素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1):1618-1620.

[2]孙永昌,姚婉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进展―美国胸科学会 2010年国际会议纪要[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33(10):789-791.

[3]周泽云,吴红梅.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严重 Ⅱ 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与护理[J].重庆医学,2012,41(22):2336-2337.

[4]柳涛,蔡柏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 处理和预防全球策略 (2011 年修订版)介绍[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2,11(1):1-12.

[5]罗淼,王昌明,曾锦荣,等.吸氧后PaCO2诊断老年人Ⅱ型呼吸衰竭[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0):1394-1395.

[6]沈悦.BiPAP无创通气治疗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7):131-132.

[7]余国辉,陈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的发展状况[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72-74.

[8]邱川,李明才,武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炎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1,10(2):196-199.

[9]罗祖金,詹庆元,童朝晖,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Ⅱ型呼吸衰竭失败预测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4):278-281.

[10]谢艳丽,王以炳,李玉磊,等.纳洛酮治疗慢阻肺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9):1181.

[11]毕景春,王淑惠.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5):31-32.

[12]席芳,李亚军,宋葆云.无创呼吸机新型供氧管道的制作及临床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2):1136-1137.

[13]邵传利,顾雪峰,陆斌,等.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肺性脑病临床观察[J].淮海医药,2010,28(4):308-309.

[14]李站领,李艳静,徐东波.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12,3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