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 基础设施 PPP模式

一、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基本内容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指的是在城市范围内建设随时、随地、无所不在的信息基础设施,包含光网城市、无线城市、三网融合、智能电网、物联网等,使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满足公众“即需即供”的需求,像使用水、电一样方便。具体包括光网城市、无线城市、三网融合、智能电网和物联网。

二、浙江省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省坚持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积极推进“宽带浙江”建设,开展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工作,TD-LTE规模商用领先全国,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嘉兴5个城市获批国家TDD和FDD混合试验网试点城市,全省累计建设3G基站8.4万个、4G基站约7万个,在全国率先推出统一品牌i-ZHEJIANG免费上网服务客户端,开放AP 10万个。根据《2014年浙江省互联网发展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省网民规模达到3458万人,其中手机网民的规模达到3070.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62.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0%。截止2015年8月,全省(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1301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5377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普及率达23.6户/百人。

我省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投资主体分散。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既有各级政府,还有三大电信运营商、广电、电力公司、相关企业等,投资主体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二是对多元投融资的激励不足。政府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前期建设过程中,往往以财政性资金投入为主,向民间资本的开放不够,难以对民间资本形成有效的吸引和拉动,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发挥不够。三是运营管理效率低下。表现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融合共享程度不够,部门往往各建一套专有设施,难以形成高效的运行和管理模式。

三、构建浙江省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的若干建议

PPP模式,是英文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的缩写,可译为公私合作伙伴模式。本文所指的PPP模式,借鉴了财政部科研所贾康研究员和孙洁研究员的定义,认为,PPP模式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在合作过程中,让非公共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政府公共部门的职能并同时也为民营部门带来利益的一种合作和管理模式。通过这种合作和管理,可以在不排除、并适当满足私人部门的投资营利目标的同时,为社会更有效率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构建我省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PPP模式,可以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三种不同类型出发,打造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合作的三条途径。

(一)已有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PPP模式

政府可以通过出售、租赁、运营和维护合同承包、转让―经营―转让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合作,由政府向民营企业发放特许经营权证,让民营企业进来参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和管理。民营企业可以直接向使用者收费,也可以通过政府向使用者收费。

1.民营企业通过购买或租赁的形式获得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权。在这种形式下,民营企业可以在政府的特许经营权下,自己向用户收费。如可对民间资本进一步开放网络托管业务,电信企业将自有网络、或设备委托民营企业进行第三方管理和维护服务,以促进专业化分工,提升服务水平。同时,支持民间资本在互联网领域投资,进一步对民间资本开放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和接入服务(ISP)业务,引导民间资本参与IDC和ISP业务的经营活动。

2.民营企业对政府拥有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经营和维护。在这种形式下,由政府向民营企业支付一定的费用。如可在各部门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成立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引进民营企业合作伙伴,对各部门电子政务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运行和维护管理,并由政务资源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支付相应的费用给运维企业,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扩建和改造的PPP模式

对于需要维修或需要扩建或改造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政府可以通过租赁-建设-经营(LBO)、购买-建设-经营(BBO)、建设(Wraparound Addition)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开展合作。

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改扩建过程中,由政府向民营企业发放特许经营权证,民营企业负责对原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并对升级改造后的基础设施进行经营管理。在特许权下,经营者向用户收费,并向政府交纳一定的特许费,这不但可以加快提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和升级改造的速度,同时也为政府新建基础设施筹集到了一定的资金。

作为配套措施,政府需要放宽对改扩建项目的准入门槛。民营企业在申请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改扩建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集成等过程中,需要简化审批条件和流程,凡具有相应资质的民营企业,均可平等地参与到项目招标中来。

(三)新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PPP模式

新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已有的基础设施已不可再用,需重新建设;二是根据业务和承载的需求,需要新建。对于新建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政府可以采用建设-转让-经营(BTO)、建设-经营-转让(BOT)、建设-拥有-经营(BOO)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合作。

1.建设-转让-经营(BTO)。即由民营企业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完工后转交给政府部门,再由民营部门进行经营管理。这种形式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和质量,也利于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期间,所有权属于政府,民营企业则以租赁的形式获得经营权,同时也可以把建设时所使用的资金作为租金,从而获得优先租赁权。

2.建设-经营-转让(BOT)。即由民营企业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建成后由民营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按照特许经营的合约时间,经营到期后转交给政府。在经营管理期间,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归属政府,民营企业无需向政府交纳使用费,但在经营到期后,需无偿交还政府。在交还政府之前,民营企业必须保证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完整性和正常功能。

3.建设-拥有-经营(BOO)。即由民营企业建设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民营企业获得其所有权和永久经营权。这里的永久经营权是个相对概念,指的是在特许权下的“永久性”经营。

新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公私合作模式的一个典型应用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站机房、通信塔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维护,即根据专业化分工经营,将基站机房、通信塔等基础设施外包给第三方民营企业,并加强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四、合理设计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公私合作模式的保障机制

为确保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公司合作模式能有效、高效地开展,还需要合理设计相关的保障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监管体系

完善的监管体系有利于协调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规范政府与企业的行为。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公私合作模式的过程中, 需要建立和完善监管体系,加强政府职能,避免政府监管缺位,杜绝操作过程中各种违规甚至违法现象的出现。同时,也要规范政府透明运作,降低进入门槛,简化进入流程,避免在市场层面干预过多,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建设环境。

(二)设计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金额大, 工期长, 不确定因素多, 相应的风险也大, 由公共部门或私人部门任何一方单独承担, 都不利于项目的成功实施。因此,设计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让建设和运维风险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间进行合理分担,是十分有必要的。设计风险分担机制的一般原则是: 每一风险应该由最能控制该风险发生的一方承担。具体要求是:风险应与承担能力相适应、与控制力相称、与投资者参与程度相协调、与收益相对应、与造成的损失相对称、与对项目经济性影响相适应。

(三)慎重选择合作伙伴

在选择民营企业作为合作伙伴的过程中,需要在市场充分开放的基础上,引入公开透明、开放竞争和平等互利的竞争机制,选出真正有能力的投资人作为合作伙伴。

参考文献:

[1]Henriette Steiner、 Kristin Veel , For the Smarter Good of Cities: On Cities, Complexity and Slippages in the Smart City Discourse,Cities for Smart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 Futures.Energy Systems 2014.

[2]Eleni Christopoulou、 Dimitrios Ringas、 John Garofalakis,The Vision of the Sociable Smart City,Distributed, Ambient, and Pervasive Interaction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ume 8530, 2014.

[3]Martin Strohbach、 Holger Ziekow、 Vangelis Gazis、 Navot Akiva ,Towards a Big Data Analytics Framework for IoT and Smart City Applications,Modeling and Processing for Next-Generation Big-Data Technologies 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ies Volume 4, 2015.

[4]Riccardo Cognini、 Flavio Corradini、 Andrea Polini、 Barbara Re,Modelling Process Intensive Scenarios for the Smart City,Electronic Government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Volume 8653, 2014.

[5]Marc Garriga-Portolà, Júlia López-Ventura,The Role of Open Government in Smart Cities,Find out how to access preview-only content Open Govern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lume 4, 2014.

[6]Ingrid Mulder,Sociable Smart Cities: Rethinking Our Future through Co-creative Partnerships,Distributed, Ambient, and Pervasive Interaction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ume 8530, 2014.

[7]《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若干关键问题研究》课题组,走向智慧城市―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若干关键问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14.

[8]仇保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2012-2013年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9]巫细波,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城市发展研究,2010,11.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2篇

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城市化和信息化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两大基本任务。人类的需求推动了城市的进步,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由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和市政管理等五大核心功能系统构成,各系统应以协作的方式协同运行。智慧城市建设将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居民生活。

城市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运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奇葩,从 160多座迅速扩张到660多座,城市规模、功能和经济实力迅速放大,智慧城市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领域和先导工程。

我国现在每年有1500万人口进入城市,到2025年我国将会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我国已经进入了城市社会。目前有近200个城市跨过50万人口门槛,到2025年将增加107个。1978-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从1.72亿增加到7.1亿,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2.57%。2011 年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50%,是世界上城市人口最多的国家。

这标志着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正处于重要的结构转型期,即从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阶段转向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阶段。智慧城市将使城市的发展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极大地促进城市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智慧城市的特点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是由IBM提出的。2009年8月,IBM在《智慧的城市在中国》报告中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智慧城市即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整合、系统的方式管理城市的运行,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为城市中的企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空间,为市民提供更高的生活品质。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持续快速提高,城市体系不断完善,居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普遍受益,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市政公用设施服务能力和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迄今为止,北京、上海、宁波、无锡、深圳、武汉、佛山等国内城市已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相关规划、项目和活动渐次推出。

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有154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41个地级以上城市在“十二五”规划或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80%以上的二级城市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2013年8月5日,住建部公布了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试点城市多达103个,其中市、区83个、县、镇20个。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更高阶段――“智慧化”发展的新阶段。200年前,人们没有电照样生活、工作;如今,如果没有电,人们将难以生。20年前,人们没有手机照样生活、工作;如今,如果没带手机,人们就象丢了魂。10年前,人们没有互联网照样生活、工作;如今,如果没有互联网,人们就会觉得很不自在。如今,人们没有智慧城市照样生活、工作; 3年后,如果没有智慧城市,人们将无所适从寸步难行。

智慧城市联接着政府、企业、市民,畅通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大力发展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智慧城市的建设要素包括城市资源、城市民生、城市经济和城市环境,智慧城市对于政府管理者、市民用户、产业而言都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智慧城市的发展,必将实现多赢的局面。

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刚刚起步

近年来,我国东、中、西部的各级城市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高潮,纷纷提出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涉及社会管理、应用服务、基础设施、智慧产业、安全保障、建设模式、标准体系等内容。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二十年,“发展、管理、社会、生活”仍然是中国城市化的主题,通过建设智慧城市可以使城市发展更科学、管理更有效、人民生活更美好。

城市化虽然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城市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却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需要转方式、调结构、改变生活方式、不断解决突发性事件。

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城市化建设正处于重要的结构转型期,我国正在通过“两化融合”、“五化并举”、“三网融合”等战略部署,积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最新技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已开始积极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现在有智慧北京、智慧杭州、智慧青岛等提法,北京市于 2012 年 3 月了《智慧北京行动纲要》,编制了《智慧北京重点工作任务分工》和《智慧北京关键指标责任表》;宁波市于 2011-2012 年《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宁波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2011 年 12 月,南京市《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以下主要城市的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领跑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宁波、南京、佛山、扬州、浦东新区、宁波杭州湾新区;追赶者:天津、武汉、无锡、大连、福州、杭州、青岛、昆明、成都、嘉定、莆田、江门、东莞、东营;准备者:沈阳、株洲、伊犁、江阳。

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议和对策

目前,我们应该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根据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愿景和发展目标,为规范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混乱局面,亟待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地规划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份长远路线图,指导和规范智慧城市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来看,应该从促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战略出发,全面系统地规划智慧城市建设。

建设智慧的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首先要智能,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主要是通信网络,包括无线网络、固定网、卫星等,以及借助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的传感设备、数据中心等。

建设智慧城市要通过互联网、现代通信网和物联网把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建设成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

人才培养需要应时,教育体制应该有所调整。当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创新型工程,需要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建设智慧城市必然会吸引国外的一些优秀技术人才涌入国内,这无疑会给国内人才的就业带来严峻的挑战。

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智慧城市高层次领导人才、高层次复合型实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大力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人才的培养。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镇江市 智慧城市 策略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一)理念上注重三性发展

智慧城市的发展注重创新性、智能性与包容性,通过三性的组合可以有效的人们提供工作、生活中所设计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智慧城市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城市化管理模式.它通过主动把握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管理、资源利用等要素,创新性的改变了传统的过于依靠基础设施建设来推动城市化的基本模式.是对传统城市建设的一种创新。智慧城市创造性的引入了智能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针对人们所面临的问题给出答案.而是可以让人这一主体参与到其中的方案。

(二)手段上注重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进行城市管理

首先,从技术手段来看,智慧城市的构建中大量的使用了计算机语言、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这些技术使得工作、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有效的转化为数字信号,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其次,从管理手段来看.不同的个体可以利用这种现代化的技术实现不同的目标,从政府来看,可以借助这种技术来进行资源调配,降低资源使用效率,并对各种资产进行监控;从企业的经济个体来看,可以利用这种管理模式来对原材料、生产、物流与销售、售后进行全过程管理,实现产品全过程服务于增值;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可以利用这种管理手段来实现异地办公、管理自身的生活等目标。

(三)目标上注重效率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智慧城市建设.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城市管理效率的提升与人民幸福指数的提升。从城市管理效率来看,就是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一方面促进城市资源优化配置.以最小的成本实现预定的目标.另一方面促进资源的节约,尽量减小资源浪费,从而最终达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效率提升的目标。

二、镇江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愿景与基本框架

(一)镇江市智慧城市的发展愿景

虽然镇江市还没有提出智慧城市专门规划,但从《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等规划来看,镇江市智慧城市建设具有明确的愿景。从指导思想来看,明确提出以“智慧城市”为建设目标,并提出要利用创新手段,促进智能化应用等思想。从发展目标来看,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期,全市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达到85,无线宽带信号覆盖面达到100%,公众信息化认知与满意度达到80%,工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设计、生产、管理的比例达到90%,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达到60%等定量目标。

(二)镇江市智慧城市的基本框架

从现行规划以及镇江市未来的发展目标来看.其内容框架主要由如下四个部分:首先,数字信号转换系统,这一系统的基本职能是将城市管理对象如交通、能源乃至于人的相关信息转换为能够为现代通信系统所识别的数字信号,并能够以一定的方式存储起来,从而解决远程通信的问题。其次,信息互联互通系统,这一系统的基本职能是按照信号发送方和信号需求方的需要将信号在不同的系统之间,同一系统不同需求者之间进行传递。再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这一系统是实现城市管理的各种资源的共享。最后,智慧管理系统,这主要是依托各种管理对象的基本情况.通过恰当的决策模式为决策者提供参考,如根据交通运输情况为驾驶员提供道路选择方案等。

三、镇江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

(一)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镇江市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大力构建集成信息平台,通过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动无线城市基础网络、“无线电子政务”、无线城市群综合门户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其次,积极推进应用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如通过与IBM合作,利用IBM智能技术搭建了交通系统中央指挥中心。

(二)智慧城市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镇江市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智慧城市直接带动软件服务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等高端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端化。再次,依托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如以现代信息技术来减小生产材料浪费等。

四、促进镇江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规划引导完善顶层设计

首先,要加快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规划,要在完善需求分析,分析未来镇江市发展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根据镇江市发展的基本现状、面临的问题,提出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和实现路径,从顶层规划的角度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其次,要加快制定各部门(行业)、县(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在制定顶层规划后,镇江下属的县(市)要制定自身的子规划,各部门(行业)也要按照整体规划制定自身的发展规划,以此来促进智慧城市建设整体推进。再次,促进不同规划之间的对接.要明确各自规划的隶属关系.促进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与其它城市发展规划,智慧城市内部各规划之间的无缝对接。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智慧城市基石

首先.要明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与方向.要按照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选择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技术方案,按照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有选择的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避免遭遇过大的技术风险。其次,要加大建设投入,一方面,政府财政要加大对一些公共基础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政府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智慧城市建设领域,降低财政负担,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数字城市;无线城市;智慧城市;

[Abstract]This idea since 2008 since the global wisdom City, actively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of wisdom.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the wisdom of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analysis, comparison of digital city, wireless city and wisdom C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thinking about wisdom city construction.

Keywords: Digital city; wireless city; city of wisdom;

中图分类号:TU984.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2008 年 11 月,IBM 提出了“智慧的地球”理念,把智慧城市定义为:“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李德仁院士则运用一个等式形象的说明了他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即智慧城市= 数字城市+ 物联网。本质上来说,智慧城市是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智能管理,实现政府、企业和居民的智能化,提高城市管理、服务的效率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而使得城市更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

2.1 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

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是由政府制定明确的“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推动国际、国内的相关资源要素向城市集中,支持和鼓励政府、企业、市民等主体之间形成互动和网络关系,引导全社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力量,金融业不发达、风险投资不足的城市可以采用此模式。

2.2 市场导向型的发展模式

市场导向型的发展模式是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建设主体在各自的利益需求和市场竞争压力下,不断寻求技术上的突破和科技创新,自发地在城市地区形成“智慧产业”集群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这种市场导向型发展模式主要来自自下而上的力量,发达工业化国家一般采用此模式。

2.3 混合型发展模式

混合型发展模式同时吸收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目前,我国正处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起步阶段,应综合两种模式的长处。在政府主导促进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的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尚需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建设要素向城市集聚与流动,长远意义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逐渐趋向混合型发展模式,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以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城市改造工程,而是一个城市系统重新再造的过程。”在涉及如何建设智慧城市问题上,在规划方面,要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按照网络化、节点式模式进行设计;在建设方面,要改变以城市光网、无线接入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模式,重点推进城市感知系统的建立、城市运营海量信息的捕捉和处理、信息决策系统等软性基础设施;在体制方面,要冲破部门利益格局,破除阻碍城市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

“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

“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是从一个全新角度对城市进行功能定位,应该以需求为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大力加强自主创新,提升企业综合集成能力,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落脚点,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分步实施,试点先行,急用先上,稳步推进,加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

3.1“以人为本”是主线

“智慧城市”的最终目的是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应紧扣“以人为本”这条主线。在“两型社会”框架下发展智慧城市,实现城市信息的高效传递和智能响应,城市基础设施的全面物联和有效整合,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效率,形成低碳城市生态圈,构建城市发展的新形态,将大大有助于解决城市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通过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全新城市基础设施架构,使城市耳聪目明,能够敏捷地感知世界,逐步形成安全、和谐、便捷的“智慧型”宜居城市。

3.2 以协同共享作为“智慧城市”的基石

在传统城市中,信息资源和实体资源被各种行业、部门、主体之间的边界和壁垒所分割,资源的组织方式是零散的,智慧城市“协同共享”的目的就是打破这些壁垒,形成具有统一性的城市资源体系,使城市不再出现“资源孤岛”和“应用孤岛”。在智慧城市中,任何一个应用环节都可以在授权后启动相关联的应用,并对其应用环节进行操作,从而使各类资源可以根据系统的需要,各司其能地发挥其最大的价值。这使各个子系统中蕴含的资源能按照共同的目标协调统一调配,从而使智慧城市的整体价值显著高于各个子系统简单相加的价值。

3.3 以智慧产业聚集作为“智慧城市”的灵魂

大力推进以“智慧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使创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与“智慧城市”相关的应用市场和产业链不断拓展;同时,通过“两化融合”、建设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支持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等工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使城市经济发展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

数字城市、无线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可以相信,2013 年我国将达到建设“智慧城市”的高潮。应该说这是一件好事,但要做好这件事并不容易,特别需要注意“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求其名,不求其实”,更不要“捡了这个,丢了另一个”。笔者认为,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全社会性的任务。从技术角度看,智慧城市所囊括的各个系统(信息通信、交通运输、医疗保健卫生、城市管理、公共安全、房地产、公共服务、政府管理与服务、商业经济、民生及环境、文化教育、科研及产业等)都要实现智能化、智慧化,并把这些智慧系统集大成于一体,即形成“系统之系统”,使其成为一个可以智能地指挥各个系统的核心(即“城市大脑”)。从而,让整个城市的各部分(包括政府、市民、企业)能够智慧地协调运转起来。

由此可见,建设这样一个系统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完成。所以有人说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地球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和最高境界,它是一个美好而长远的目标。我们必须一步一步地向这个方向努力,才会在遥远的未来享受到“智慧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幸福美满生活。

笔者认为,要想建设好智慧城市,当前我们建设数字城市、无线城市的工作一个也不能丢,建设好后两者是建设前者的基础。十几年前,天津市还没有一副自己绘制的高精度数字地图,在那个时候,建设智慧交通是不可能的事情。今天,我国不仅有了平面地图,还有了三维地图,进而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无线城市建设的目标之一是要实现“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任何需要的服务”。无线城市建设的初期主要是采用“2G + 3G + Wi-Fi” 的技术模式,实现宽带无线传输服务的全覆盖;而在无线城市建设的更高阶段,主要是实现服务由“数字化、信息化到智慧化”的转变。可见建设智慧城市不是放弃建设数字城市和无线城市,而是由数字城市、无线城市向更深入、更广泛、更智能的方向发展。当前,无线城市建设还没有进入“智慧的殿堂”,主要是因为智慧城市覆盖的范围极广,即包括人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智慧化,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部实现。

图1 可用来说明数字城市、无线城市和智慧城市三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由图可见,数字城市为人文、社会以及环境提供了数字资源,并建成了政府、企业和市民的数字化系统,是实现无线城市的重要基础;无线城市让数字城市的所有信息“移动”起来为民服务。目前,数字城市和无线城市已经取得或将要取得一定的成果,并将成为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和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是,千万不能为了快上“智慧城市”而把数字城市和无线城市的成果忘记或丢弃。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无线城市的建设中已经提出了若干“智慧系统”,但实事求是地说,这些还未达到“智慧”的程度,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案例中。

第一个例子。不少城市都在建设“智慧交通”,而实际提供的服务仅仅是路况及相关信息(以语音或图像的形式),应该说这还远远不是“智慧交通”。因为它仅仅提供了相关信息,而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交通,是需要庞大的数字地理信息和各种智能分析系统作支撑的。通过对历史交通实况积累的海量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优化,可以为行者快速的提供一条从A 到B 的最优化路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由人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和决定路由。

第二个例子。不少城市都在建设“智慧医疗”,有的城市把实现了网上或电话挂号就称作“智慧医疗”。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医疗是要基于在“电子医疗系统”、“电子医疗档案”、“电子医疗管理和服务平台”等数字化系统之上,有了上述的基础性系统的建设,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医疗”。当一个病人问诊的时候,大夫可以通过手持终端或PC 立刻看到病人所有的治疗史、用药情况以及相关的影像记录等;同时还可以通过平台迅速找到该领域的专家系统,为病人给出精确的建议治疗方案;必要时可以实现即时的网上名医会诊,通过模拟系统检测治疗的可能效果,并可以实时监测病人今后的病情发展,这才是未来的智慧医疗。

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考

第一,建立统一的顶层框架。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政务、社区、交通、生活、医疗等方面,如何把各方面有机整合在一起是智慧城市首先要思考的问题,这就必须要有一个标准化的顶层设计,因此,智慧城市需要遵从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准则;

第二,完善数字城市的基础地位建设,在数字城市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深入挖掘和利用。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数字城市的支撑,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利用和优化已建成的数字城市基础,提高数据共享速度、扩展数据共享内容,对数字城市的数据成果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利用;

第三,智慧城市应用领域的扩展。目前智慧城市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物联网、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及政府部门的管理服务方面,而智慧城市的主体是城市居民,社会服务与管理应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智慧城市的应用领域应向服务方向扩展,使智慧城市为每个人提供他们需要的服务。通过重点建设一批社会应用示范项目,以点带面、逐步深入的方式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

通过上面列举的两个小例子可以看出,一个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成千上万个这样的智慧系统才能真正构成。因此,笔者建议,我们应该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人们最需要的智慧系统建好,并逐步扩大,不断改进、发展和集成。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全面地享受到智慧城市给人类带来的各种优质服务,并让未来城市和环境建设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李德仁.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J].中国建设信息,2011(23).

[2]王辉.智慧城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大数据;湖南

基金项目:2016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智慧城市建设对湖南省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阶段性成果(16C0408)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湖南省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思考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22日

一、湖南省智慧城市建设基本条件与现实基础

(一)区域创新能力及高新技术产业有了较大提高。2015年,根据科技部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与湖南的经济实力相比,湖南的创新实力跑在了前面。区域创新综合能力从“十一五”末全国第15位,升到了“十二五”末的第11位。

湖南省有五个部级高新区,17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15年,全省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增加值789.64亿元,增长22%,电子信息领域企业增加63户,增长25.2%。湖南限额以上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1,079.99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到3.7%。2015年,湖南省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全年电子商务增速66.7%,电子商务购买额位居全国第11位,销售额位居全国第13位。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7%,提高6.3个百分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6,128.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8%,是2010年的3.1倍,年均增长25.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1.1%,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额27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7.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额318.7亿元,比上年增长46.3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13.3%。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引擎。

(二)城市信息化升级的条件逐步建成

1、基础网络基本覆盖。基础网络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完成14个市州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民政、公安、交通等20多个部门搭建了150多个专题系统。2015年湖南省网民总数达2,685万,网民规模在全国排第9位,普及率39.9%,网民规模增速4.1%。手机上网用户快速增长,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增480.5万户,总数达到3,639.1万户。到2020年,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城镇地区实现光网覆盖,城市家庭用户带宽实现100M以上接入能力。98%以上行政村实现光纤到村,85%以上自然村实现光纤、4G网络覆盖到村,农村家庭用户带宽实现50M以上接入能力。4G网络实现全面覆盖全省城市、乡镇和行政村。

2、政务信息系统正在完善。智慧政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领域。湖南省市县三级已建立各类网站3,900多家,形成了省政府网站为龙头,各级各部门网站为支持,统一入口,上下联动,相互联接的全省政府网站体系,基本建成了上通国家,覆盖省、市、县三级,部分联通乡镇,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内网平台。不少市州建成统一的办公平台,财政、公安、商务部门均已实现无纸化办公。全省统一电子公文输送系统、信息报送系统基本完成。湖南省推动全省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

(三)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2011年,湖南推出了《数字湖南建设纲要》和《数字湖南规划(2011-2015年)》,把“数字湖南”作为湖南省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把“智慧湖南”的发展明确为必由之路。2012年10月,省政府和中国电信公司签署《共同建设“数字湖南・智慧城市”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4年11月,《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4-2020年)》,提出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要求。湖南省14个市州都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信息化、城镇化的发展战略。长沙市把建设“智慧长沙”列入《长沙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15年10月,制定《湖南省实施“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湖南省逐步建立起保障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体系。

二、湖南省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目前,湖南省有19个智慧城市试点。湖南省智慧城市建设围绕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各有重点的思路进行。

(一)长株潭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基本形成。长沙的单项智慧城市服务用户非常活跃,交管、医疗、人社、文化生活等月活跃用户,均排名全国前十位。长沙建成了数字监控及报警系统、线路管网管理系统、城区智能停车管理系统等整体推进战略布局的系统。实现了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地下管线项目建设,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工程已经启动,实现智慧交通、智慧水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来服务城市生活。长沙梅溪湖生态城为国家首批绿色生态城区试点,开展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在网络建设上首创“网运分离”,建设全光纤城市区域网和全覆盖无线网,“三网融合”一次性到位,提升片区环境、管理、交通、监控、服务等城市功能。

株洲市成立了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智慧株洲云计算中心项目正式启动。以智能交通指挥调度平台、交通管理数据中心为基础,集成122接处警系统、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信号控制系统、道路交通电视监控、交通诱导等10余个系统。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电子政务、“数字城管”、“智能交通”、“数字电视”及“一站式公共服务”等信息化领域取得良好成绩,“数字株洲”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湘潭市提出借智慧城市建设打造精美湘潭的目标。光网城市、无线城市、“三网”融合试点建设成效显著,基础信息网络逐步完善。“智慧九华”综合平台正式运行,“智慧韶山”建设正全面启动。湘潭市经开区成为湖南首个列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园区,“智慧九华”综合指挥中心,48块等离子屏幕构成的幕墙,遍布全区1,378个监控摄像头。全区已划分为87个网格,实现整个区域无视线死角。

(二)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格局正在形成。各区域中心城市以智慧城镇的建设为粘合剂,将集约、低碳、绿色、人文等新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邵阳打造微信智慧城市,建立微信+城市服务,建立微信+城市管理,建立微信+农村电商的邵阳模式。衡阳主要建设“一个中心、两级平台、四大核心应用系统”,建成数字城市管理体系及云计算数据中心,初期配置小型机、PC服务器120多台,实现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统一管理、分配、部署、监控,支撑智能交通监管系统、数字城管系统。益阳重点实施 “三大任务,五大平台,十大工程”,主城区智能交通系统将投入使用,智能交通主要建设交通诱导信息、交通电视监控、道路信号控制、闯红灯违法记录、公路车辆监测记录等系统和指挥中心、核心机房。常德投入6,000多万元建设高标准云计算机房,初期配置300台左右PC服务器,支持2,000多个虚拟机的应用需求。岳阳数字城管已基本建成,“数字城管”采用了“一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考评、四级联动、分口处理”的管理模式和大城管平台。郴州正式建成数字城管和云计算中心系统,对66平方公里主城区进行精细化管理,包括城市供水、供气、排水、排污、通讯等,可对地下管线实施有效管理。

(三)县域智慧城市创建工作提速。湖南省共有嘉禾县等11个县纳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嘉禾县主要注重城乡一体化与信息化的结合,体现“智慧城乡”的创新,大力发展城镇、农村互联网、物联网,建设智能交通、智能建筑,大大降低城镇通勤成本、交易成本。安乡县搭建智慧城市模型,建设云计算中心、信息交换平台和城市信息传感系统等,并在社会管理、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农业、智慧水利等诸多领域上与企业展开深入合作。桃源县智慧城市重点项目(一期)总投资5.82亿元,内容涵盖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大楼,综合档案馆、公共信息平台、基础数据库及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政务等相关信息化系统。宁远县建成了县公安局视频监控中心和管理维护平台。2015年全县辖区新增视频监控点位403个,总计新增摄像机585个,并制定《宁远县“智慧城市”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三、湖南省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省级统筹规划与引导,盲目跟风。智慧城市建设强调做好顶层设计,通过政府部门牵头起主导作用,调动政府机关、企业、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湖南省没有成立智慧城市建设省级统一领导小组,没有形成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只有株洲、常德、衡阳、永州等市州成立了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且大多各自为政。在政策的制定上,缺少具体操作层面的指导意见。各地区对智慧城市的实质与评价标准不明确,工作思路不清晰,盲目跟风,没有结合自身实际。

(二)数据共享困难,“信息孤岛”严重。大数据分析是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大数据来源广泛、类型丰富、数据量大、非结构性数据在数据分析中占比加大,大数据存储成本过高,不同系统之间接口复杂,大数据中的规律和信息无法被充分利用。再加上各部门之间横向、纵向协同困难,行政分割、管理分治的现象普遍存在,各系统独立建设、条块分割,或者出于信息安全等因素,资源整合困难,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到目前为止,湖南省也没有制定基础数据共享、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技术标准,智慧城市建设标准规范体系有待于完善。

(三)各区域基础差异较大,特色不明显。由于各地区经济水平发展差异,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有差异,但没有形成自身特色。湖南省长株潭经济发达,对智慧城市建设从领导层重视,资金来源相对多元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设成效明显要高于其他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来提升城市服务品质。其他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较为发达,公众信息平台及云计算中心大多已建成,数字城管及智能交通取得较好成效。县级试点城市都已启动智慧城市建设,但是信息化升级的基础建设有待于完善。固定电话及移动手机的普及率很高,但是宽带接入和互联网的普及率仍很低,第四代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不高,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建设有待完善。各地区没有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或者着力解决阻碍自身发展的问题为目标,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建设智慧城市。

(四)缺乏资金上的支持,投融资渠道单一。智慧城市建设周期长,见效慢,涉及到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升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为属于民生工程,私人资本的参与性偏低,融资渠道单一,很大部分资金还是依靠政策来填补。许多试点城市,特别是县级试点城市,融资相当困难。再加上没有统筹规划,资金分散,各地区也没有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智慧城市建设,致使整个工程项目进展缓慢。有些地区对自身的比较优势不清,没有结合实情形成自身特色,照搬照抄,造成资源浪费。

四、推进湖南省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

(一)政府加强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各部门关系。智慧城市建设以政府起主导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政府基于城市发展的长远角度,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出统筹规划。同时,以某一城市作为典范,引导示范。各级政府对本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在省级规划的基础上,明确本地的优势及劣势,确定建设目标、建设特色、建设重点、建设难点及难点的攻破,其他各部门的配合与支持。

由于整个社会信息共享意识淡薄,对信息集成共享存在误区,政府以云计算、大数据理念,与信息技术平台有机对接,建立统一综合的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探索建立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打破各系统独立建设、条块分割的局面,通过连点成面的方式对各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

(二)出台评价标准,保障信息安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难以确定主要表现为数据的缺乏、方法的缺乏和经验的缺乏,难以量化分析。可以将基础设施、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生态等几大领域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基础设施可细分为:无线网络覆盖率、光纤接入覆盖率、户均网络带宽、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应用、部级重点实验室等。智慧产业可从智慧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特色产业及占本地区GDP的比重,对就业的贡献率指标进行量化。智慧服务可以从交通堵塞的改善情况、城市管理效率(如城市脏、乱、差情况)、公众办事的效率(如办理事务缩短的时间)、满意度及公共服务应用普及率等。智慧生态包括环境污染(如污水处理)、能源消耗、空气质量、城市绿化率、噪音控制情况等进行评价。只有智慧城市建设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才能建设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智慧城镇。

智慧城市建设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企业及个人的隐私可能泄露,甚至国家安全可能将受到信息武器与网络恐怖主义的威胁,大数据可以按照数据安全储蓄要求,存储在任何空间,通过数据加密的方式为数据流的上传与下载提供有利的保护。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信息资源的责任主体和监管主体,保护各主体的合法权益。立法机构和监管部门也要出台相关保护个人隐私的措施。

(三)引入社会资本,创新投融资渠道。目前,湖南省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财政支持,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和信贷远远不够,将政府财政投资、银行贷款、债券融资和第三方投资完善融合是解决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短缺的重要方式。各类资金来源合理搭配,坚持开发性融资与商业性融资并重。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挖掘、应用大数据信息商业价值,利用资本市场收回投资和政府购买服务支出的渠道,实现政府和企业在智慧城市建设上的合作共赢。吸引民营资本参与建设,通过与高新科技企业合作,企业获得利润增长新动力的同时,也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向商业银行贷款或获得政策性银行的支持可以作为短期资金来源。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建设的红利,如土地增值,既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又可以用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与短期融资方式互相补充。公众是智慧城市建设最后的检验者,可以通过购买投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股票、基金、地方国债、公司债等金融性资产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

(四)注重区域差异,形成特色发展。湖南省的旅游资源丰富,湘西农村有优秀的民俗文化,如歌舞文化、体育文化、巫蛊文化,可以开发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智慧旅游。长沙作为湖南省的省会城市,交通拥挤较为严重,以智慧交通、智慧城管为主要建设目标发展智慧城市,然后再依次推进智慧医疗、智慧水务、智慧社区等。株洲大部分地区是重工业区,是重酸雨区,可以将智慧生态作为主要目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衡阳城市建设可以智慧城管作为重点进行建设,避免齐头并进,效果不显著的结果。湖南省智慧城市建设因为资金、经验的不足,应该避免盲目跟风及全面推进,应发挥自身优势或以弥补自身短板为主要目标,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湖南省统计局.http://.

[2]新华网.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