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洋经济特点

海洋经济特点

海洋经济特点

海洋经济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粤闽鲁浙琼;海洋资源;海洋产业;海洋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0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11-03

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2001年,联合国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了“21世纪是海洋世纪”。因此海洋经济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各地对海洋经济发展都相当重视。2012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相继获批而上升为国家战略。加上新成立的舟山群岛新区,在整个沿海地带,从北往南,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渤海新区、江苏沿海经济带、福建海西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带状和点状空间布局基本成形。

根据海洋经济综合实力[1]评价模型,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主要有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海南和福建。本文就粤闽鲁浙琼五省的海洋经济发展进行对比,对五省的海洋经济做出分析,希望能对区域海洋经济的未来发展有好的指导作用。

二、粤闽鲁浙琼五省海洋经济比较

(一)粤闽鲁浙琼五省海洋资源禀赋

粤闽鲁浙琼五省沿我国海岸线曲折分布,广东省是海洋大省,位于中国大陆南部,邻接南海,海域和海岸呈条状自东北向西南分布。福建省,东面濒临台湾海峡,南面近临港澳,拥有200米等深线,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山东东临海洋,西靠大陆,东部的山东半岛突出于黄海、渤海之间,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遥遥相对。浙江位于我国“T”字形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是全国“两纵三横”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省是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位于中国的南端,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面与菲律宾、文莱及马来西亚海域为邻,西邻北部湾与越南海域相连。

总体上看,由于五省的海洋经济区海岸线,海域面积不同,使得其资源禀赋差别较大。(见表1)。

(二)粤闽鲁浙琼五省海洋经济产业比较

海洋产业结构是海洋经济的基础,是反映海洋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我们对鲁浙粤三省进行比较(见表2)发现,广东省的第三产业占总的海洋产业比值最高,其次是浙江,山东相比福建、海南,海洋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要快。

五省的产业布局存在相同点:(1)第一产业的占比都在不断减小,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这与我国经济的调整布局是一致的。(2)滨海旅游业是五省重点发展的第三产业,2010年,滨海旅游总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为浙江省,全年滨海旅游总收入超过1776.21亿元,同比增长24.2%。跟随其后的是山东省,同比增长22.7%,排第三的是海南省,增速达到21.7%。

不同点在于:五省的资源禀赋不同,所选择重点发展的产业就不同。山东省的海洋科研技术较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好。浙江确立“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空间布局和“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故其临港先进制造业、港航物流产业最能体现其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福建省凭借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拓宽了闽台海洋高端产业的对接。海南省重点发展的是海洋油气综合开发,但这对海南省海洋产业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广东省的海洋产业发展侧重于整体的海洋管理,海洋资源勘探开采、海堤工程、海洋环境保护、海水综合利用等产业的未来投资将会更加庞大。

(三)粤闽鲁浙琼五省海洋文化对比

粤闽鲁浙琼五省,自古以来,都有各自独特的海洋文化。山东的蓬莱素有人间仙境之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说法便来源于此。近年来,山东不断发展其海洋文化产业,如青岛奥帆节,中国海军节等等,都在不断打造其海洋文化的厚重度。

历史海上丝绸之路中,广东是历史最早、年代最齐、港口最多、线路最长的古代海洋文化大省。广东各沿海市的海洋民俗更是多姿多彩,如舞火龙、木鱼、三月三的赛歌,赛龙舟,中山咸水歌等等[2]。

随着明州、温州大量建造海船,浙江已成为造船业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时浙江也产生了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海洋文艺作品,如坡、陆游、柳永等文学大家创作了不少具有独特美感的表现涉海的审美文学作品[3]。

郑和下西洋时期,福建人利用其制造的大型商船往来于世界各国之间进行海上贸易,体现出了开放进取的海洋精神。福建人前往东南亚各国经商,久而久之便定居下来,因此现在东南亚很大部分的华侨是来自福建。另外,福建莆田的妈祖文化更是全国闻名。

海南的海洋文化,与中国内陆海洋文化有所区别。在海南海滨形成的生产和生活风俗、涉海的规制管理、开辟的海洋航行和海外交流、积累的海洋知识认识等等较其他四省更加全面[4]。

五省的海洋文化多多少少都与古代的海上贸易有联系,但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造就了不同海洋文化和人文特征。五省各异的海洋文化特色,既是自身优势,也是一个增加海洋经济发展过程的文化底蕴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三、五省海洋经济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地理条件和区位因素

地理与区位是提升五省海洋经济发展空间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提。地理条件直接影响气候变化,间接影响能源资源分布状况,以及生物物种和数量的丰富程度,如表1中的“生物及能源”所示。区位条件则影响到区域性合作,对内与对外的合作发展格局决定了五省海洋经济的发展优势、定位和分工(如表3)。

表3 五省的区域性合作比较

(二)政策和制度因素

五省在长期发展中制定的政策,无疑会对海洋经济发展造成影响。浙江坚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制定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举措,使海洋经济具有活力。山东省政府已制定《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和《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意见》,有助于科技创新成为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广东凭借着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验,再借助港澳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极大地促进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随着大陆台湾两岸关系的改善,福建发挥侨胞台资的作用,闽台海洋经济合作迎来良好机遇,有利于深化闽台海洋产业的对接以及海洋文化与科技的交流。作为中国经济特区之一的海南,在2009年底,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11月1日,海南离岛免税购物政策正式实施,海南滨海旅游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三)经济发展模式和结构差异因素

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结构对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有密切影响。浙江经济发展模式又称温州模式,把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的小商品销售到全国范围的大市场中。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结构模式,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也同样如此,浙江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近20多年来,福建沿海县域形成了民营经济、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化三大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以前第一产业占比高于第二产业的情况,为福建海洋经济建设奠定基础,加快了福建海洋经济第二产业的发展。

山东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民营经济带动型、产业集群带动型、生态经济带动型、城乡一体化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带动型五种发展模式,其中民营经济带动模式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广东经济发展模式又称珠江模式,即珠江三角洲借助临近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优势发展“三来一补”,并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创造性的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外向型快速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模式[5]。

海南大力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促进滨海旅游业的繁荣,有利于海南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五省海洋经济对比对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增强科技实力

广东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虽然排在全国第一位,但与排在第二位的山东差距不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广东的科技实力还需大幅度提升,而山东的海洋科技力量却发展迅猛。因此,广东省应时刻将增强海洋创新活动产出能力的效益当作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加强海洋创新中的创新投入能力,创新活动建设能力和创新活动产出能力,使海洋科研力量服务跟上海洋经济开发的速度。

(二)创造广东特色的海洋经济

国家划分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四大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相较之下,山东的海洋经济特色在于科技创新,浙江、海南与福建的海洋经济特色在于滨海旅游,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特色还不够明显,亮点不足。原因在于广东省多年来一直都偏重视陆地经济的发展,而忽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经济的构想。面对这样一个局面,广东海洋事业的重点是挖掘广东海洋的更深层价值,创造独具广东特色的海洋文化,从而拉动广东海洋经济。

(三)加大海洋经济的宣传

广东省的海洋经济推广渠道少,且力度不足。就传统媒介电视而言,浙江卫视有中国蓝品牌标志,蓝天下官网,《海阔天空一路是蓝》、《梦想天空分外蓝》台歌,蓝巨星吉祥物等。由此可看出,浙江的美丽海洋能够深入人心,宣传的作用必不可少。但对于广东省来说,想要使海洋经济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就必须宣传政府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宣传广东海洋经济的发展特色及政策,打造出广东省是海洋经济强省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殷克东、李兴东.我国沿海11省市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测评[J].统计与决策,2011,(03):85-89.

[2] 吴记彬.海洋文化:促进广东迈向文化强省的关键[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01).

[3] 刘和勇.简论浙江海洋文化发展轨迹及特点[J].浙江社会科学,2005,(04):122-126.

海洋经济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 科技创新 海洋循环经济

海洋经济的实践远远早于对海洋经济理论的研究。亚太经济的发展开始走向海洋经济之路,日本是其典型的代表。山东省与辽宁省隔海相望,其海洋经济的发展对于辽宁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日本——科技创新加速海洋开发

近年来,日本利用科技加速海洋开发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海洋经济跨入新的成长期,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海洋经济区域业已形成,先后形成了关东广域地区集群等9个地区集群,这不仅构筑起各地区连锁的技术创新体制,也形成了多层次的海洋经济区域。

第二,日本海洋开发包括经济开发、技术开发,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向纵深方向发展。

第三,日本海洋相关的经济活动急剧扩大,形成了包括科技、教育、环保、公共服务等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进入21世纪,日本政府制订了海洋开发战略计划,并采取了许多具体的措施,着重海洋科学技术开发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日本与我国同为东亚海洋大国,海洋经济发展异曲同工,辽宁省在制定海洋经济的发展战略时,应参考日本的实践经验。

山东省——政府重视推进战略实施

山东省与辽宁省隔海相望,80年代时期就一同开展“海上辽宁”、“海上山东”海洋战略的实施。

山东省的海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于山东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工作,并把发展海洋经济当作一项关系长远利益的战略性工程来对待。

山东省还一直强调依法治海的精神,海洋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海洋法制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初步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框架,从而使得海洋开发严谨有序。

近几年,山东省依靠海洋科技力量和众多海洋科研院所,大力发展海洋科技,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兴的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海洋产业迅速崛起,新技术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海洋药物保健品、海洋精细化工、沿海旅游、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海洋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不断提高,新研究成果的投入使用使山东省的海洋经济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增长点。

经验启示

发展海洋经济,由于国家(地区)的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也并不完全一样。但由于海洋经济的共同特性,国内外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都采取了以下举措:

1、政府管理综合化

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要对政府的作用进行正确定位。首先,海洋经济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求政府对海洋经济进行综合管理,以利海洋资源最优利用,发挥最大的资源潜能。其次,海洋经济的发展涉及很多政府部门,需要这些部门通力合作。再次,与陆域经济管理相比,海洋经济具有特殊性,所以政府对海洋经济发展介入的范围更广,也更为深入;政府的管理主要集中在部门协调和对经济外部性的治理这两个方面,其他领域则更多地强调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2、产业结构合理化

目前,发达国家的海洋产业结构呈现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海洋油气、滨海旅游、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构成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第二,“二、三、一”次产业结构顺序正向“三、二、一”次产业结构顺序演变。以高技术支撑的近海油气业、临港工业,以及滨海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生产性海洋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已成为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主体。第三,区域特色明显。由于各国(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海洋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即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比较优势。

3、加强培育海洋主导产业

根据沿海城市海洋各产业增加值和全省海岸带资源调查,考虑到海洋9类行业增加值的梯度分布和资源基础,把省内海洋经济划分为主产业集群区、发达区、潜力区、欠发达区4个等级。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和科技资源方面的两大优势,按照发挥优势、重点突破的要求,积极培植壮大海洋主导产业,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带动高素质海洋产业体系的形成。

4、海洋功能划分越来越明确

海洋经济是海洋水体资源经济、海洋产业经济、海洋区域经济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其发展不仅是产业发展的结果,而且是空间变化与空间组合的结果。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的再生产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海洋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开发,需要有强大的陆域经济作支撑,海洋资源优势只有在与沿海陆域经济联动发展中,在与区域生产力布局紧密结合中和国际社会的合作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因此,要构建布局合理、陆海一体的生产力发展平台,加快辽宁省海洋产业由资源型向综合型转变,由分散向集群化发展。

5、发展海洋循环经济

海洋管理部门不断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以循环经济理念为基本原则,加强海洋管理基础性工作,健全该省海洋法规体系,做到用海、管海、护海有法可依;加强海洋规划管理,提高海洋资源配置水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要与海洋经济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做好涉海项目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估;加快沿海防护林建设和生态自然保护区建设,提高全社会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6、海洋经济协调发展

海洋经济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 经济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01-03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proposes new requirement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rain qualified personnel. From this perspective, combining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and explor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paper stresses that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progra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ntegrate continuity with development to train talents for marine economy. Apart from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of the basic theories of for students, we should highlight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economy and the new teaching model in which economy and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can be adapted to the economic practice.

【Key words】Marine economy Economy and management Personnel training

为了更好地适应二十一世纪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要,海洋类高等院校抢抓我国海洋开发的战略机遇,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积极探索开设面向海洋经济领域的经济管理专业,办出自己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形成自身的竞争与发展优势,已成为一项责无旁贷的重要事业。作为全国海洋类的高校之一和辽宁省唯一一所海洋水产类本科院校的大连海洋大学,一直是辽宁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近年来在面向海洋经济领域的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培养目标与模式的选择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毕业后的职业转换也变得更为普遍和频繁。为适应这种新形势的转变,高校人才的培养必须根据符合市场及社会需要的新人才质量评价标准,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新模式。纵观我国高校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长期以来普遍定位于培养比较泛化的“高级专门人才”居多。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高校目前进行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论在培养模式还是教学方式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1]基于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特征和经济管理专业定位和发展目标的认识,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及对人才的新要求,作为海洋类高校应在符合社会需求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上,从学校实际出发,发挥海洋学科优势,办出海洋经济的专业特色,着力培养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型应用性人才,这有利于发挥海洋类高校的优势和特色,也使得学校自身和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基于对海洋经济领域经济活动过程的内涵认识以及海洋类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需要,并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将面向海洋经济领域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系统培养拥有扎实的经济管理基本原理和海洋经济理论基础,熟练掌握海洋经济领域相关业务的基本工作方法与技能,通晓海洋法律与管理政策,擅长海洋渔业或港口物流管理,以及海洋贸易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高层次应用人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主要面向政府海洋与渔业管理部门、海洋经济研究、海洋相关产业的企业管理与贸易经营等相关工作。

为了与上述培养目标相适应,在面向海洋经济领域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应着力构建并形成使学生总体上掌握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强化海洋经济理论和与海洋经济管理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海洋自然科学等有关知识与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海洋权益与保护意识,夯实专业基础、拓展知识口径、实施因材施教、分方向培养,从传统的重理论知识传授到以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重、从重理论教学到以理论与实践并重,并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海洋经济管理特色,在教学内容、课程组织、质量保证与控制等方面均能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面向海洋经济领域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对传统经济管理专业进行的一项创新探索,应当坚持“研究与实践并行”的动态原则,在研究中改革,以改革促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具有海洋特色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现结合大连海洋大学经济学(海洋经济方向)与海洋管理两个专业近年来在这方面的建设做一些基本回顾,以期抛砖引玉。

1.全面对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积极争取开设面向海洋领域的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不断修订与完善适应海洋事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1)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本专业发展目标,定位于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培养有针对性方向需要的专业人才。随着“海上辽宁”战略的提出,社会对于海洋经济、海洋开发、海洋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适应服务辽宁及国内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大连海洋大学结合市场调查和学校办学条件,成功申报增设了经济学(海洋经济方向)与海洋管理两个本科专业,以进一步发挥“开发海洋,振兴辽宁经济”的职能,提升辽宁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地位。开办后又以专业评估建设为契机,开展转变教育思想的大讨论,树立新世纪教育观念,强化本科教学质量意识;组织教师深入海洋经济第一线考察了解海洋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与政府海洋职能部门、涉海企事业单位进行交流,把握海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动向等。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使得教师对专业发展目标与方向的理解更加明确,在专业教学上充分考虑海洋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生对今后就业的自我定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形成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块化整合课程体系。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蒙德的观点,课程体系的设立目标应取决于三个方面:所有学生必须拥有的基础能力;必须具有学科特色的、与核心要求相适应的能力;必须拥有具备学科特色的,与专业、选修课程相关的能力。[2]结合海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提出了既强调学生素质教育,又具有专业应用能力的5大模块组成的模块化整合学分制课程教学体系:①公共基础课;②学科基础课;③专业课;④通识教育选修课;⑤实践教学课。

人才培养计划的编制在确保经济管理核心课程(如宏微观经济学、《资本论》选读、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等)的同时,紧贴海洋经济发展实践,安排海洋经济导论、海洋区划与规划、海域管理学、海洋行政管理等课程和专题讲座,体现理论教育与实践创新精神培养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在经济管理专业中凸显自身鲜明的海洋特色。

2.根据面向海洋领域的经济管理专业分方向培养要求,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增强教学力量对海洋经济人才培养新要求的适应性。

一支高水平、高学历、结构合理和充满活力的、满足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需要并特别在海洋经济管理领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方面予以加强。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多参加一些全国性或有较大影响力的海洋经济与文化、海洋战略与管理、海洋开发与保护、区域海洋特色产业发展等涉海领域的学术交流、科研活动。同时,鼓励教师到海洋经济第一线的港口物流、船舶修造、远洋渔业、滨海旅游、水产品加工贸易等涉海企业单位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社会调研。

3.加强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1)组织教师学习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开展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文件精神,学习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大政方针及由此形成对海洋人才战略的实施,从思想高度上增强对海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注重自身师德师风教育,集中主要精力投身于海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各项教学环节之中。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鼓励本专业教师积极投身于海洋经济管理领域的实践与科研活动,提高教学、科研与服务地方海洋经济建设的水平。

(2)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采用经济管理案例分析及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围绕宏观经济、海洋经济、海洋管理的发展,重点抓住国内外热点问题及海洋经济管理领域的重要议题,重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科研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深化社会服务工作,开拓视野,互动交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

(3)以学生为主体,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将单一的课堂讲授扩大到学生有目的的自学和问题讨论、海洋经济管理活动第一线的实践及社会服务活动等方面,注重解决所学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在海洋经济管理领域的分析应用和海洋经济管理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问题。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能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学效果会更加有效,大学教育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努力和他们参与课内外活动的积极程度。[2]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之余,经常聘请高水平专家学者或政府相关部门领导给学生举办海洋经济管理发展方面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加海洋经济管理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型海洋经济管理所需人才的综合素质。通过上述做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对海洋经济管理理论等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有效解决经济管理专业一般理论与海洋经济管理专业理论相结合而带来的课程内容多、涉及范围宽、课时紧张的状况。

4.重视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海洋经济管理领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建立校内外专业实习基地,提高学生毕业后参与海洋经济管理活动的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

为了适应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面向海洋经济管理领域的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中,必须勇于突破传统思维,主动转变观念,以现代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创新型海洋经济人才的培养路径。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涉海类高校海洋学科特色和地处海洋经济前沿阵地的地域优势,积极组织开展学生的各类校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科学素养、人文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性。大连海洋大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獐子岛渔业集团、辽渔集团、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等相关单位合作,建立了海洋经济管理的教学实习调研基地,加强人才培养的产、学、研结合。还结合实验室的建设,进行数字海洋管理等相关的模拟实训,为学生提供较好的校内实习平台,为毕业后尽快适应海洋经济管理工作需要奠定了良好的应用能力基础。

三、面向海洋经济领域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思考

经济管理专业是高校中设立较多、建设也较为成熟的传统老专业,早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既定的培养模式。而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时期,对传统专业培养模式实施必要的改革,特别是在海洋经济等特定领域的拓展或延伸,是一种有益而必要的尝试。通过对经济学(海洋经济方向)与海洋管理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可使我们从取得的成效中得到更多的思考。

1.突破常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创新,形成较为科学完善的海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编制完成了较为规范的专业教学课程大纲,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与规则,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通过海洋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施,主持完成了一批省、市级纵向项目和地方企事业单位横向项目,形成了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并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洋经济、海洋管理研究方向,部分研究成果、建议被政府有关部门采纳作为重要的决策参考依据。

2.打破经济管理专业传统办学格局,办出自身特色。在经济管理专业的建设中始终在思考面临众多院校均开设有经济管理专业的格局,如何能从中脱颖而出,将自己的经济管理专业办出特色,确保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虽然没有著名高校的品牌及教育资源优势,但凭借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不懈的教改努力,紧紧抓住近年来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以及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学校将海洋经济管理的近期人才需求和经济管理专业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对当前和未来的海洋经济管理人才需求做出准确判断,确保所设置的专业和与此相配套的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和不断优化,并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海洋类高校的优势,使所开设的海洋经济管理专业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在海洋经济领域逐步形成了较突出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优势,所取得的成效得到了各级政府及省内外高校经济管理方面教育专家的充分肯定。

3.兼顾继承与发展、共性与个性、理论与实践的有机协调,既保证经济管理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又能较好地彰显海洋领域的鲜明特色,以确保培养模式的科学性与所培养人才的广泛适应性。从就业的角度来看,海洋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因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内容涉及的领域很广泛,对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经济和管理知识的认识很有好处,经济管理的“广”可以给毕业生带来更多的机会,相对来说专业的适应面比其他涉海专业更为广泛。大连海洋大学经济学(海洋经济方向)、海洋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海洋经济领域公务员的竞聘、涉海企业人才应聘中充分显示专业优势。而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也可为进一步深造的考研同学提供专业知识的有力保障。

四、结束语

在海洋类高校进行面向海洋经济领域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是抢抓海洋开发战略,积极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打造海洋创新人才高地的一项教改探索。以海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导向,改革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体现海洋经济管理学科特点与海洋领域产业特色,培养合格的海洋经济管理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更好地为海洋支柱产业和海岸带经济发展重点建设服务,这是高校与社会共同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历史责任,需要在今后的教改实践中持续深化与完善。

参考文献

海洋经济特点范文第4篇

(一)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201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蓝区规划》,青岛市是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和著名的海洋科技城,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示范引领蓝色经济区的跨越发展。据初步统计,2014年青岛市完成海洋经济总产值6723.4亿元,同比增长14.7%;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751.1亿元,同比增长13.1%(现价计算),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20.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9.5%,拉动GDP增长2.5个百分点,保持了逐季提升的良好态势。其中,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1015.1亿元,同比增长14.6%;海洋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736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6大海洋产业占GDP的比重提高0.2个百分点以上,在整体经济增长压力大的情况下,有力地助推了全市经济发展。

(二)海洋产业结构

近年来,青岛市从实际出发,重点发挥海洋资源、港口资源及海洋科技的优势,重点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优势产业,打造独具特色的海洋产业集群。特别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实施以来,青岛市经济总量逐年攀升,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山东半岛新兴海洋产业的主要聚集区。青岛市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9年的10∶35.6∶54.4演化为2014年的5.4∶45.6∶49.1。据统计,2014年,青岛市海洋经济第一产业增加值94.1亿元,同比下降0.4%;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798.1亿元,同比增长15.8%;第三产业增加值858.9亿元,同比增长12.3%。海洋渔业、海洋化工、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等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带动青岛市临海产业及相关陆域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三)海洋产业布局概况

青岛市海洋产业布局以现有临海产业为依托,向东西两翼展开,构筑起以胶州湾为中心,以西海岸新区、蓝色硅谷以及红岛高新区为重点,“核心带动、两翼展开”的格局。南部地区港口迅速发展,现代制造业相对集中,依托青岛市南部建设青岛到前湾保税港区,集成港口配套服务区、保税物流园和保税区,形成临港产业带现代服务业集群,建设董家口港务,推进石化区规划调整;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依托青岛市中部地区建设胶州湾北部高新区,重点发展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和海洋先进装备制造业,建设高科技产业聚集区;北部地区科研资源雄厚,旅游资源丰富,依托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建立海洋科技创新转化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着眼于滨海商务旅游与休闲旅游,发展滨海旅游产业。

二、新常态下海洋经济拉动作用的机理

(一)集群效应

集群效应的特点在于,大量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联合行动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在降低内部交易成本的同时,获得外部经济性。以美国硅谷为例,大量的科技类中小企业围绕在一个核心“企业”周边,形成了多样化的产业链条。由于其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并根据顾客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因而得到迅速的发展。青岛市海洋经济的集群效应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体现在,大部分新兴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企业间的相互依存度较高,具有浓厚的创新氛围,通过技术扩散、技术外溢,以及企业间的学习行为,可以使区域整体的技术水平得到提升,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附加价值。此外,通过不同行业间的资源整合,可以衍生出新的产品和盈利模式,为新生经济增长点的培育提供了土壤。

(二)极化效应

极化效应是指经济进入到成熟阶段之后,会逐步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并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不断为自身积累竞争优势,对资源和企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从而形成地理上的极化。极化中心可以将仓储、运输、初级产品加工等上下游企业安置在周边地区,以实现资本、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的扩散和外溢。青岛市海洋经济的极化效应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体现在,随着海洋经济的增长不断提速,海洋经济正逐渐成为青岛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具有较强活力的企业向具有较快增长速度的部门集中,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内涵的“蓝色硅谷”品牌形象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并营造优越的创新环境使区域内的企业获益。

(三)支撑效应

目前,青岛市海洋经济正处在从快速成长阶段到成熟发展阶段的过渡时期,海洋产业经过前期的培育,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配套以及人力资本等方面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借助支撑效应,一方面可以通过已有的集成创新优势,实现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集群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降低投入成本。青岛市海洋经济的支撑效应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体现在,通过深化企业间的联系,可以使外部的、空间上的集聚转变为内部的、业务上的整合,形成具有稳定结构的网络联系,增强企业的柔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此外,在由生产网络向创新网络的转变过程中,将不断衍生出新的产业链条,从而避免经济过快进入衰退阶段。

三、新常态下海洋经济拉动作用的路径分析

(一)突出战略地位优势,优化调整经济结构

2011年1月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6月份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2014年下半年,国家五部委又批准在青岛设立蓝色硅谷,在“一路一带”战略当中,青岛被确定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的重要支点城市,多项政策规划的密集出台,使得青岛市的战略地位日期凸显。新的战略使命为青岛市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好的发展条件。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国家海洋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一批“国字号”重点项目的建设运行,将发挥强大的示范效应,有利于不断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广泛探索海洋科技前沿领域,发现并尝试不同海洋产业领域创新合作的新模式、新方法,创造出新的投资热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赋予了青岛市新的发展定位,城市的开放性进一步提升,广泛的国际合作将有助于海洋科技创新的突破,也有利于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战略地位的优势将全面推动新生的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成为未来海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进而促进青岛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确保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依托科研教育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青岛是国内外著名的海洋科研基地,拥有众多部级海洋科研机构,集聚着全国69%的高层次海洋科研人员和海洋领域院士,约30%的涉海科研力量,承担了全国50%以上的部级海洋科研项目。多年来,国家在青岛投入的各类海洋科研设施原值超过20亿元,雄厚的人才、设施和成果的积累,让青岛市具备了引领中国海洋科技发展的能力。以高质量发展为特征的经济新常态,为青岛市海洋产业凝聚自身核心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海洋科技人才的集聚将有效增强海洋产业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关键性的技术支持,在联合攻关、瓶颈突破、前沿创新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通过蓝色硅谷核心区孵化器等大型载体的建设,不但可以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也为海洋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创造了有利条件。科研教育上的优势将大幅提振海洋科技创新增量,并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环境,进而带动科学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全面对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人才的高质量就业。

(三)发挥海洋文化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青岛是我国重要的沿海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港口旅游城市的开放性和丰富悠久的海洋文化,使青岛市在兼具动感活力的同时,也不失文化上的厚重,形成了一座具有特殊东方文化魅力的现代化城市。借助青岛国际海洋节、青岛国际啤酒节等大型节庆活动的开展,青岛市海洋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海洋文化上的优势为青岛市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文化产业是具有较强活力和增长速度的新兴产业,通过文化资源与实体经济有机结合,以内容为核心、以技术为手段,将新创意、新思想注入到经济的各个环节中,有利于新兴业态的出现和成长、广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为青岛市文化贸易和交流提供了新的机遇。围绕青岛市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的定位和使命,加快推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有助于进一步加强青岛与周边国家和城市的互联互通,加速文化产品的出口与贸易往来,在提升城市知名度与开放性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四)强化体系建设优势,有效化解管控风险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环境愈加复杂,由高杠杆、泡沫化引发的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随着各种政策利好的密集出台,青岛市海洋特色园区、新区的建设也进入到了快速增长期,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园区发展态势的掌控,确保园区海洋特色的主导地位。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对海洋经济发展监测服务和体系工作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探索建立全市海洋经济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完善海洋经济考核办法,实现对涉海企业的分类管理,有助于及时了解产业的发展动向,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有效化解管控风险,确保经济的稳定运行。

四、新常态下发挥青岛市海洋经济拉动作用对策与建议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首先要接纳新常态、融入新常态,而不是抵触或回避新常态。新常态并不意味着发展减速,更不需要人为降速,而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动力的变更、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总量的增加而自然呈现的一种稳定的增长方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对于新常态来说,降速既不是目的也不是表现,稳定才是其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只有在深化理解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找对方法,理清思路。海洋经济一直是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引擎”,在新常态下,海洋经济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近年来,青岛市海洋经济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仍需要充分发挥海洋经济的拉动作用,带动青岛市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一)制定完善产业支持政策

加快编制新常态下青岛市海洋经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规划,明确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高新产业发展重点。按照西海岸新区、蓝色硅谷、高新区三大海洋产业战略区域,制定实施各有侧重和差别化发展的产业政策,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人口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产业布局。对海洋生物技术与医药、海洋装备制造等海洋优势产业实行政策优先扶持、资金优先安排、技术人才优先引进,推动重点产业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形成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通过制定实施适当的财政税收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海洋产业、临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支持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重要企业的发展,促进青岛市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重视扶持海洋服务产业

当前青岛市海洋第三产业仍以滨海旅游为主,且以观光游为主,季节性较强,旅游层次较低,缺乏高端度假游及商务游。设计推广蓝色旅游路线,深挖海洋旅游文化,利用现有啤酒节、海洋节等节日,做好旅游推广。推出高端商务度假旅游,发展会展旅游,提升滨海旅游附加值。做好滨海旅游承载力研究,根据青岛市滨海旅游承载力控制观光游人数,防止因旅游压力过大导致沙滩、海岸线及环境受损。充分考虑海洋经济发展所需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重视扶持海洋服务业,尤其是海洋科技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海洋金融、现代物流、国际航运、文化创意、会展商贸、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向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降低海洋科技服务中介行业准入门槛及退出成本,设立海洋服务业发展基金,从税收等方面支持涉海服务业。发展海洋会展、海洋创业培训、科技成果孵化项目指导、涉海企业总部服务等海洋服务业。借助东亚海洋中心等项目,设立“一带一路”相关服务中介结构,初期以政府为主导,联合海洋产学研联盟及海洋科技人才交流平台等,深入开展海洋服务业。鼓励支持信息产业与海洋产业相结合,支持建立保护海洋技术、海洋人才、海洋会展、涉海服务等方面的海洋信息数据库。

(三)完善科技创新保障体系

海洋经济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开发性金融;海洋经济;海南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11-0048-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11.11

海南省海洋面积广阔、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海南省海洋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新兴海洋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海南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制定了《海南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一、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分析

(一)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海南省是中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陆地面积为 3.54 万平方千米,海域总面积约 200万平方千米, 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242个,海岸线1823公里,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资源。环海南本岛可开发的港湾68个,且大多海水较深、腹地较广阔,非常适合建设港口、发展港口经济。海南省管辖海域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矿产等资源。其中,天然气居全国各海区之首,钛铁矿、锆英石储量分别占全国同类矿产储量的1/4和1/3以上,发展油气化工、海洋矿业等产业优势明显。海南本岛近海有渔业资源600多种,西、南、中沙海域有鱼类1000多种,滩涂和水深20米以内浅海总面积5568平方千米,发展海洋渔业潜力巨大。近几年,海南省海洋生产总值稳步增长。2011年,海南省海洋生产总值达612亿元,占海南省生产总值的24.3%,海洋经济已成为海南经济名副其实的增长点。随着海南建设海洋强省战略部署逐渐落实,海洋生产总值将出现大幅增长,海洋经济将成为拉动海南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海南省目前已初步形成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等四大海洋经济支柱产业。2011年,海南省海洋经济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达396亿元,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64.7%。

1.海洋旅游业。目前,海南已建成热带滨海旅游及相关景点将近200处。2012年全年接待旅游过夜人数3320.37万人次,比2011年增长10.6%。全年旅游总收入379.12亿元,比2011年增长17.0%。全省共有挂牌星级宾馆168家,其中五星级宾馆20家,四星级宾馆45家。

2.海洋交通运输业。南海是世界上第二大海上航道,海南在南海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海南省现有大小港口22个,万吨级泊位16个。2012年,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1108万吨,旅客吞吐量3255万人。除与国内各大港口通航以外,还开辟了国际航线69条,与2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集装箱运输业务和贸易运输。

3.海洋渔业。海洋渔业是海南省海洋先导产业,目前已逐步实现海洋捕捞由浅入深,水产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水产养殖由港内向近海发展三大转变。2011年海南省水产品总产量达173.6万吨,较2007年增长31%;渔业经济总产值达300.88亿元,比2007年增长76.83%[1]。

4.海洋油气及化工。海南省依托丰富的油气资源,推进油气开发,210万吨/年PTA项目、100万吨/年PET项目和20万吨精细化工项目已竣工;精细化工一期工程、海南炼化60万吨、LNG项目、洋浦罐区码头及配套储运设施工程已经开工建设,为推进油气综合开发基地建设夯实了基础。

(三)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海洋经济总体实力较弱。海南省是全国海洋面积第一大省,但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与其他沿海省份还有很大差距。2011年,海南省海洋生产总值只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34%,与相邻的广东、福建等省份相差甚远,形成了“大海洋、小产业”格局。

2.海洋产业起步晚基础差。海南省涉及到的海洋产业高附加值的精细产品较少。例如,滨海砂矿多以低价的原矿产品为主,精加工产品少;生物制药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弱项等。因此,海南海洋产业开发起步晚基础差,海洋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延伸。

3.海洋科技水平薄弱。海南省海洋产业开发科技水平基本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海洋科技人才短缺、科研机构规模较小,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不成规模,严重影响海洋科技综合优势的发挥。

4.海洋开发投入较少。海南省财政实力薄弱且海洋产业投融资体制不健全,导致投融资渠道较少,造成海洋产业融资能力弱,投入严重不足。海洋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资金投入不足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海洋经济的发展。

5.港口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海南港口码头小且基础设施落后,港口配套设施不完善,港口辐射效应及产业集群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从海洋交通运输来看,目前海南的船舶还存在老旧、吨位普遍偏小等问题。

6.南海海域海洋权益争端形势复杂。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随着南海周围海域油气资源的发现,南海和南沙群岛便成了周边各国竞相侵占、蚕食的地区。这些国家大肆掠夺开采我国油气等资源,非法抢占我国海洋国土,海洋权益争端形势极端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南海洋经济的发展[2]。

(四)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

1.海洋渔业发展空间需求巨大。受船舶吨位小、科技力量薄弱、远洋补给不足等因素影响,海洋渔业相对较为落后,捕捞作业主要以近海为主。为加快发展渔业加工、深水网箱养殖、海洋捕捞、以及苗种培育四大产业,企业在改善经营设备、扩大经营场所、优化经营结构等方面,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2.海洋传统工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由于海洋油气业、矿业和港口等这些行业的特殊条件与环境,建设和运营所需的资金量巨大、投资回收期长,往往需要集中性的大规模融资支持,并且对融资周期也有较长的要求。

3.国际旅游岛建设及三沙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港口等需要集中、长期的金融支持,才能改善旅游环境和条件,满足日益增长的大众旅游需求和对旅游休闲服务的满意度。旅游企业和项目也需要持续的金融支持,使其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主动开发出更加符合行业趋势和旅游文化特点的项目资源,为游客提供更加全面的旅游产品与服务[3]。

4.全面推进三沙市基础设施建设。三沙市是南海中新设立的城市,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迫切需要加强码头、港口、船舶运输、海岸线等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水、电、通讯以及教科卫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设施建设。中央及海南省对这些项目的财政支持较为缓慢且不足,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推动快速发展[4]。

二、金融支持海南省海洋经济的现状分析

(一)金融支持海南省海洋经济的政策

1.政府相关支持政策。2013年2月4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琼府办[2013]22号),从资金支持、政策导向、信贷投入、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和规划,表现出海南省服务国家建设海洋强国和经略南海战略、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心与信心。但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相关具体的财政和税收政策等其他措施来配合金融政策,政府相关支持政策仍需进一步实质性推进和落实。

2.金融机构支持政策。国家开发银行高度重视海南省实施“海洋强省”的战略,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以实际行动支持南海开发和三沙市规划建设。2012年11月20日,海南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在海口召开高层联席会议,并签署《开发性金融支持加快推进南海开发合作备忘录》等4个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究落实党的十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决策,以开发性金融支持加快推进南海开发。同时,其他金融机构支持海南海洋经济建设的积极性正逐步提高,逐渐把海洋产业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努力培养优质客户和新的增长点。

(二)金融机构支持海洋经济的模式

1.政府引导效应较为明显。由于海洋经济投资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金融机构的支持相对较为谨慎,而政府引导更容易在短期内增强金融机构信心,分散市场风险,从而形成有效的金融支持。

2.银行信贷支持为主,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为辅。当前国内金融对海洋经济的支持,基本上以银行信贷支持为主,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为辅。如港口、船舶运输等相对市场较为成熟的行业,除了银行信贷融资之外,其他金融需求则还难以满足,如海洋保险、海洋产业担保、债券融资等。

(三)当前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

1.资金投入不足,海洋经济开发的资金缺口较大。以商业银行信贷为主体的融资模式具有短存长贷的内在缺陷,缺乏持续的中长期资金来源,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尚未充分体现出来,金融支持力度与产业发展趋势存在矛盾,海洋经济开发的资金缺口较大。

2.融资渠道狭窄,缺乏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机制。海洋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融资量大、风险性高等特点。目前我国海洋产业金融支持主要依赖商业银行信贷,但信贷期限较短,资金期限存在错配;吸收社会资本和民间投资较少;发债、上市等直接融资方式远未成熟。海洋经济融资渠道狭窄与融资需求多元化、多层次的矛盾突出[5]。

3.以政府开发为主导,存在一定的市场失灵。海南省海洋经济开发建设将集中在南海开发、三沙市建设、国际旅游岛建设等方面,是政府的热点问题和重点项目,主要靠政府的开发和推动,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缺失和市场失灵。依靠单纯的财政拨款和政策性金融支持只能解决“输血”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完善“造血”功能。

4.抵押物创新滞后,增加贷款融资障碍。海洋经济产业获得贷款的有效抵押品较少。动产及专用设备在海洋经济产业资产中占比较高,许多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开展船舶等动产抵押业务或者专用设备的抵押率相对较低。同时,海域使用权等物权的质押虽然没有法律障碍,但由于金融机构的认知程度较低,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还不够规范和明确,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未开展此项业务。

5.涉海保险发展不足,降低贷款融资保障。涉海保险尤其是渔业养殖保险等险种能减少信贷风险,增加还贷保障,而多数商业银行都将保险作为还款来源的有效保证。涉海保险的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专门针对海洋经济的政策性保险产品;二是商业性保险不愿涉足;三是即使对已有的保险项目,由于专业人才缺乏,相关定价、估损、理赔技术不成熟,无法保、不敢保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开发性金融的特色

(一)开发性金融的内涵和优势

1.开发性金融能够更好地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开发性金融不是以盈利为唯一目标,而是始终站在国家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国家利益、风险防范和股东回报的内在统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长久支撑[6]。

2.开发性金融具有“集中、大额、长期”独特的融资优势。开发性金融通过国家信用获取了低成本大量融资的优势,良好的业绩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扩大了融资的优势。通过发行债券融资,使其资金来源具有长期性、低成本性、集中性的特点,能够满足基础设施集中、大额、长期的融资需求,且通过其广泛、大量的投融资活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非系统风险,过滤了政策风险,使商业性金融纷纷跟进相关领域促进投资[7]。

3.开发性金融相比政策性金融有更顽强的生命力,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政策性金融是财政补贴方式的衍生物,基本上以财政补贴为中心,主要任务是缓解社会发展瓶颈,但规模和作用有限。开发性金融是市场建设的产物,更多体现市场建设和市场融资,强调国家信用和市场业绩的统一,贯彻国家政策,实现政府目标。其动态的财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更高,大大超过了过去政策性金融的风险承受能力,可以在更大的领域发挥作用。

4.以坚持建设市场的方法推动市场建设,弥补市场失灵。商业金融是被动地运用制度和市场,而开发性金融是主动地运用和依托国家信用建设制度和市场,在没有市场的地方建设市场。只要是市场缺损、法人制度缺损,而又有较好市场前景的投融资领域,能够进行制度建设的、以整合体制资源获得盈利的,特别是政府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都是开发性金融发挥作用的领域。

5.实行“政府选择项目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实现市场出口”的融资机制。政府选择项目入口,是由地方政府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该地区的战略规划需要,整合内部资源,选择确定项目。开发性金融孵化,就是通过组织增信,在政府协调下以融资推动项目建设和融资体制建设,完善治理结构、法人、现金流及信用四项建设。实现市场出口,即依据现金流建设的发展趋势,针对借款性质、用途和使用情况设计不同的偿还机制,包括正常信贷还款、母公司回购、资本市场上市、债券还贷等市场化出口的偿还机制,及对于部分公益性项目所采取的政府回购等财政性偿还机制。

(二)开发性金融在海南经济发展中实践

海南城镇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特殊,要建设国际旅游岛,必须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以顺应海南未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趋势。自1999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充分利用开发性金融的独特优势,发挥与海南省各级政府开展开发性金融合作的良好平台的作用,重点支持海南省电力、交通、城建等基础领域建设,并将支持重点逐渐扩展到林浆纸一体化、石油化工等优秀支柱产业。同时,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保障性住房和医疗教育设施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截至2012年末,国家开发银行已向海南提供融资总量达2800多亿元,贷款余额达1700多亿元,占据整个海南省金融市场将近40%。为海南省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生态文明示范区、热带现代农业、新型工业、民生工程等领域提供全面的融资支持。

四、开发性金融支持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模式

(一)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与开发性金融特点的比较分析

将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特点和开发性金融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见图1),探索开发性金融支持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模式。

(二)开发性金融支持海南海洋经济发展的模式

1.在政府主导开发的模式下,发挥开发性金融市场建设的优势。开发性金融拥有和政府开发合作的经验,并且与海南省各级政府有着良好、广泛的合作基础。通过政府组织增信,发挥政府的作用,弥补市场失灵,以融资推动项目建设和市场建设,构建健康的市场主体,把一般商业金融不愿介入或无法提供长期金融支持的相关海洋产业领域,变成可以商业化运作和持续发展的成熟领域。

2.以开发性金融支持为推力,营造金融支持海南省海洋经济开发的政策环境。发挥开发性金融与海南省政府良好合作基础的作用,以开发性金融大额资金支持为推力,推动政府创新出台财政注资、贴息、奖励、补贴等方式,引导民间资金、社会资金和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资风险相对较大的海洋产业领域。发挥财政资金在推动金融支持海洋产业创新方面的风险补偿作用,以设立贷款、担保风险补偿金等方式,分散信贷风险,推动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和保险机构参与金融产品创新。

3.以开发性金融信贷支持为主导,引导商业银行积极参与。根据海洋经济发展中融资额度大、融资方式多样、风险较大及重点项目众多的特点,发挥开发性金融“集中、大额、长期”独特的融资优势。通过实行针对性倾斜的信贷政策,以有力的银行信贷措施支持海洋经济产业健康发展。同时,积极推动加强银行间合作,创新银团贷款,降低融资风险,给海洋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带来更多机会。

4.建立海洋产业投资基金,吸收社会机构和民间资金进入。以国家开发银行的全资子公司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为主导,发挥其在产业基金的优势,建立海洋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本及外资参与海洋开发。产业投资基金在海洋经济产业中,对于促进科技进步,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5.支持部分优势海洋产业扩大融资渠道。以开发性金融大力信贷支持石油石化、港口、交通运输等优势行业优势客户做大做强,率先完全市场化运行,并依托国家开发银行全资子公司国开证券为客户提供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融资产品等一系列服务。

6.规划先行,与海南省海洋发展规划相结合,引导社会资金推动规划落实。结合海南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根据开发性金融“规划先行”的理念及中长期投融资优势,以融资推动资源整合,汇聚政府、主管部门以及企业等方面的合力,帮助弥补地方各类规划中市场规划的空白,形成系统性融资规划,引导社会资金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融资需求,使规划从纸上的蓝图变成可操作的项目,变成各地科学发展的现实。

参考文献:

[1]李仁君.发展海洋经济,提升海南省海洋产业竞争力[J].新东方,2012(4).

[2]余海青.海南省海洋经济现状及战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3]杨涛.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与实践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2(9).

[4]吴盼文.以三沙设市为机遇,加强区域金融合作,助推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J].海南金融,2012(9).

[5]朱远思.现代海洋经济金融支持模式探析[J].财税金融,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