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康复锻炼治疗方法

康复锻炼治疗方法

康复锻炼治疗方法

康复锻炼治疗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

脑卒中传统方法常仅采用药物治疗,致使许多患者错过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机会,造成关节挛缩变形,影响日后的肢体功能恢复。近年来随着脑卒中治疗水平提高、病死率降低,卒中后的早期肢体康复已越来越受到重视[1]。我科200711~200907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肢体功能康复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均经CT、磁共振诊断为脑卒中,随机分为2组,康复组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56~76(62.3±6.6)岁;对照组30例,男26例,女4例,年龄58~73(65.1±7.3)岁。2组一般资料、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用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康复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功能锻炼。疗程为3个月。

1.2.1 早期康复锻炼介入时机的选择:根据功能评定结果,在发病后5~9d开始进行康复锻炼,因人而异实施功能锻炼计划,并注意个体化原则,循序渐进地进行,3个月后进行效果评定。

1.2.2 采用Bobath法对肢体功能进行康复锻炼:①正确姿势的摆放:使全身关节处于正确的功能体位,在患者腋下放软枕,保持轻度外展、外旋位,掌心朝上,下肢轻度屈曲,足部置背曲位,防止足下垂。行走时尽量抬高患肢,做跨步并行跨门槛、上下楼等动作。②根据病情在患者发病后采用运动再学习法:被动锻炼患者瘫痪肢体各关节,以防止关节僵硬,2~3次/d,30 min/次。改变患者被动接受治疗的传统观念,增强其主动康复意识和主观能动性,鼓励并协助患者使用健肢带动患肢在床上活动[2]。③进行坐位锻炼:并逐渐延长坐位时间,使双足平放地面,腿与髋部成直角,座椅不应太软,要有足够硬度承托体重,3~4次/d,10~20 min/次。④床上锻炼:健手带动患手伸肘、上举、左右翻身,髋的控制与旋转,搭桥锻炼,4次/d,10 min/次。⑤坐位平衡锻炼:采用对角线运动做躯干旋转,越中线的交叉练习,2~3次/d,10~15 min/次。⑥体位转移与爬行锻炼:使重心转移过渡到体位转移,由坐位到半跪位到跪位爬行运动,2次/d,5~10 min/次;⑦进行患侧下肢负重的站立锻炼及站立平衡锻炼:首先帮助患者站立,然后逐渐让患肢负重,根据病情每次站立5~10 min,3~4次/d。病情稳定可让患者独自站立,专职护士注意保护,以防摔倒。

1.2.3 自理生活能力锻炼:早期帮助患者进行各关节的活动锻炼,洗脸时用健手托住患手,将毛巾搭在患手上擦脸;洗漱时,先用健手洗脸、刷牙,再锻炼患手;进食时,健手持筷,患手持碗。此外,患者自己梳头、换衣、解纽扣、写字等,不断巩固已恢复的功能,并逐渐锻练其灵活性。

1.3 评价指标

1.3.1简化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arthel index assessment scale,简称BI):治疗前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 用简化Barthel指数进行评价,该量表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独立性越好,依赖性越小。60分以上为轻度功能障碍,生活基本自理,60~40分者为中度功能障碍,生活需帮助;20~25分者为中度功能障碍,生活依赖明显;20分以下者为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1.3.2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简称FMA): FuglMeyer评分方法实质上是Brunstrom法的细化和量化,该方法的评测效度和信度较高,能较实际地对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可靠有效,并且对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分辨率较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 0统计软件处理,记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s)差描述,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0.05。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比较 治疗前Barthel指数在康复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康复组BI值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

表1 治疗前后2组巴氏指数比较(略)

注:治疗后康复组的BI值改善优于对照组,P

2.2 2组治疗后活动能力FuglMeyer评分比较 从我们观察的结果可以看出,对照组和康复组患者治疗后的FMA显著高于治疗前(P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定结果比较(略)

注:治疗后康复组的FMA改善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脑卒中致残率高,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均留有程度不同的后遗症。如何减轻脑卒中所致的残疾程度,使患者能回归社会,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成为脑卒中后康复的主要目标。国外学者将脑卒中发病72 h与4~15 d才开始康复锻炼的结果比较,发现早期康复锻炼者住院时间缩短,独立行走步数增多[3]。本研究表明,治疗后2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脑卒中患者由于不可逆的中枢神经元损伤,其功能恢复靠单纯的药物治疗很难实现,早期康复锻炼可利用按摩、锻炼方式刺激运动通路上的各个神经元,调节其兴奋性,以获得正确运动输出,促进实质性康复,加强适应性康复[4]。 Bobath训练法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并且强调早期功能锻炼,通过接触患手和患肢,给予患者技巧性指导,使其体验刺激,逐渐输入触觉运动系统,使患者肢体保持正常模式的运动。心理防护机制直接影响康复成效,当患者处于兴奋状态及良好情绪时,神经肌肉调节达到最佳状态[5]。因此,应通过心理疏导消除心理障碍,增强患者对康复的信心。

尽管脑卒中偏瘫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疾病的自然演变,其运动功能和ADL可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早期规范的康复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偏瘫患者ADL与运动能力。早期康复干预是安全的、有效的,能预防各种继发性功能障碍,更大程度地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庄桂英,张道平,王澎,等.综合物理疗法治疗脑梗死[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2):2728.

[2] 何凤叶.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7):143144.

[3] 黄凤形.脑卒中康复的研究及护理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 16 (3):187189.

康复锻炼治疗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运动康复;研究进展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72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389-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英文简称为COPD)属于临床上多发症、高危症[1]。目前肺部的运动康复疗法被认为对其治疗安全、有效,这种疗法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将多个学科进行有机的结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治疗、干预方案[2-4]。肺部运动康复疗法中通过营养指导、运动锻炼等治疗措施能够很好的改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的肺部功能,缓解患者疲劳、呼吸困难等症[5]。但是实际的治疗过程中,如何很好的安排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则是重、难点问题。

1 关于运动康复方案的制定

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治疗中,康复方案的制定是基础也是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运动康复治疗的方案的制定根据实际情况,需要从患者的骨骼锻炼、呼吸锻炼、全身锻炼等方面来制定有关的运动康复方案。

1.1 呼吸系统的锻炼 研究证实[6]在COPD中呼吸系统锻炼中对呼吸肌的锻炼对于疾病的治疗是比较实用的。呼吸肌的锻炼主要包括腹式呼吸、膈肌缩唇呼吸以及排痰训练等。通过呼吸肌的锻炼通过使患者呼吸肌力量、耐力与功能方面的有效加强使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在这样的条件下患者呼吸困难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1.2 全身性锻炼及其要点 全身性锻炼主要是要求患者多进行一些有氧运动,通过全身的有氧运动可以重建并维持个体功能,在有氧运动的配合下骨骼锻炼的效果更好,所以在实际的运动康复方案的制定上应该将全身锻炼和骨骼肌抗阻锻炼有机的结合起来综合的制定相关方案。全身锻炼的运动项目可以包括一些散步、骑车、爬山类的户外运动[7]。

1.3 骨骼肌的锻炼及其要求 对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而言,运动康复中的对骨骼肌锻炼也是必需的,骨骼肌的锻炼主要包括上、下肢耐力的锻炼。上肢锻炼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患者上肢力量和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在上肢锻炼中锻炼的方式主要以一些抗阻力的锻炼和投掷性的锻炼为主[8]。而下肢锻炼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患者耐力,因为耐力的提高患者机体的免疫力、代谢能力、呼吸能力也会随之提高,锻炼的方式可以借助跑步、骑车、爬山等一些和全身锻炼有关的活动来实现。而上肢与下肢的锻炼最好可以结合起来,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2 有关运动场所的选择

运动康复锻炼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在于其对场所的要求是比较自由的,锻炼场所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定,患者在医院、门诊、社区甚至是家里均可进行。研究结果证实,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定考虑下,实施相应的运动康复锻炼措施,不同锻炼场所对康复效果影响实际上是不大的[9]。对一些身体条件不允许进行正式训练和剧烈活动的患者,建议其自行的选择锻炼方式也是可以的。而康复锻炼的组织人员,应该从多方面考虑,多学科背景人员合作下的组织康复锻炼属于是最为理想,其组织者最好包括医生、护士、心理专家、营养学专家、运动学专家等。但是在实际条件下,这种理想的状态比较难于实现的,所以在在实际的临床上能够根据的实际情况相应的配置1-2名真正的专业人员即可。

3 锻炼时间、强度

肺康复训练对各个年龄段、各种病情的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来说都是适用的。在锻炼时间方面实际并没有特殊的要求,因为有关的调查结果显示,患者早晨的感觉是最差,所以建议患者在上午的晚些或者是下午早些实施康复运动锻炼。而康复运动的时间一般6-12周为宜,并没有研究结果证实重复性的康复计划对疾病的治疗有促进作用,所以在患者不能够保证长期坚持运动锻炼的情况下,一般很少来将运动康复的持续时间进行无限制的延长[10]。而根据ACSM与AHA公布的体力活动和运动指导方案来看[11]:对于老年患者而言每周需要进行不少于150min(每周至少5次)的中等强度运动,随着锻炼的持续再适当的进行一些高强度的运动。当在锻炼的开始对于患者(无论患者是什么年龄段)都应该以其耐受能力、无不适感为度为参照来制定一个最低的基准,然后再逐渐的增加锻炼时间以及锻炼强度。而在整个过程中,患者能够做到长期坚持是最重要的。

4 关于治疗效果的评估

治疗效果方面的评估主要包括呼吸困难、健康生活质量、运动能力、肺功能、综合评价等几个方面。呼吸困难方面,采用的是呼吸分级评分(MRCDS)表来动态的评定患者的呼吸功能;而患者相关健康生活质量方面的评估则可以借助COPD病评估测试问卷来实施,通过问卷对患者的症状、活动、心理等方面由患者自行完成自我评定[12]。运动能力方面的评估主要是评测患者生理数据,其主要包括患者运动的最大耗氧量、最大心率、最大运动生理功能等。而肺功能的评估主要是借助肺功能检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和观察。而作为一种系统疾病,对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综合评估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患者在患有该类疾病的同时也往往伴有其他方面严重的肺外表现,所以需要实施多维度的综合评估方法来实施综合评估,评估的内容可以包括患者的体质指数、气流阻塞程度、呼吸困难以及运动能力[13]。

总的来说,对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运动康复治疗在实际操作中,患者的长期坚持是最重要的。很多时候,患者往往不能参加或完成运动锻炼计划而导致了治疗的失败,所以在实施运动康复疗法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除了因疾病本身的限制因素还要充分的考虑到社会、生理及家庭等多方而的因素。与此同时也要考虑到患者的锻炼强度是否得当、锻炼内容是否轻松愉悦、组织者的综合素质等。只有在患者坚持和积极参与、依从下才能实现预期的治疗效果。事实上虽然运动康复疗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中被证实效果比较可靠,但是其相关的研究实际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后期大量的临床实践与改良工作还应该继续深入下去。

参考文献

[1] 王鑫,郝志芳,李莉等.重度和极重度COPD患者急性加重后早期院内肺康复的效果[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34(1):71-75.

[2] 余雪梅,王英,何俐等.肺功能训练和营养支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效果[J].上海护理,2013,13(5):17-20.

[3] 石,严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运动康复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7):670-672.

[4] 王新本,周新春,滕志涛等.运动心肺功能参数对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治疗的指导作用[J].山东医药,2013,53(13):29-31.

[5] 何顺平,黄江,刘志锋等.定量步行运动和呼吸锻炼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社区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5):371-374.

[6] 周文波,聂秀红.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治疗氧化应激的随访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3,34(4):615-618.

[7] 刘贤亮,谭景予,张敏等.无创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训练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4):376-379.

[8] 陈贵华,周向东,虞乐华等.肺康复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6):444-447.

[9] 方翼,赵擎宇,黄东锋等.运动训练对低肺功能肺癌患者手术耐受性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7):619-623.

[10] 应少聪,周向东,周丽华等.运动训练联合心理激励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9):1312-1315.

[11] 姜文君,鲍军,王磊等.不同强度有氧训练对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2):120-124.

康复锻炼治疗方法范文第3篇

1康复锻炼对骨科病人健康恢复的重要性

骨科创伤与疾病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对骨科病人进行及时正确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增强病人的机能,帮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是骨科病人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关键[2]。康复训练是创伤与疾病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骨科的康复训练是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的延续,是骨科病人获得良好功能恢复的关键,是恢复各种功能必不可少的手段。骨科康复训练通过预防功能障碍、促进功能恢复、进行功能代偿或代替,达到恢复运动系统功能的目的。骨科康复训炼中的护理活动是指护士为解决骨科病人的康复锻炼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包括康复锻炼评估、康复锻炼指导、康复锻炼相关知识宣教等方面的内容[3]。护士是医师治疗后病人恢复阶段的指导者,也是负责人,最了解病人康复锻炼情况,可以直接评估病人的康复锻炼程度,并按医嘱执行各项康复锻炼活动,并依据临床经验直接采取健康、适当的康复锻炼措施,让病人及早快速的恢复骨骼机能。因此,恰当、及时的康复锻炼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病人致残率。而不恰当、不及时的康复锻炼将严重影响病人的康复效果,导致病人的肢体功能障碍,使病人蒙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对今后的生活造成诸多困难,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骨科护理康复锻炼的发展现状根据有关资料显示,骨科护理中的康复锻炼的发展状况不均衡,医院的等级差别明显,三级医院的骨科康复锻炼护理发展较好,医院及科室能够定期组织讲座,每年选送护理人员进修,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培训护理人员的康复锻炼技能。但是,三级以下医院的骨科护理就存在不同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在思想认识方面

骨科护理人员对骨科疾病的病理、病症十分清楚,很多轻症根本不能引起注意,特别是一些骨科疾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锻炼后会逐渐恢复机能,所以就不太重视恢复期的康复锻炼。而且康复锻炼是极耗时间,又是起效缓慢的治疗,很多医院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足够的精力去指导病人康复锻炼。由于这些思想上的原因,导致很多医院的骨科护理康复锻炼搁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2.2在医护配合方面

医护配合是骨科病人早日恢复健康的必须保障,医师根据护士护理过程中反馈的病情信息调整治疗方案,护士则根据医师的指导调整护理方法,并通过医护之间的配合,使病人在治疗方案及护理方法的调整中尽快恢复健康。但在医院的护理实践中,却有很多医护配合不协调的问题。如医师对护士专业水平的不信任,护士对医师指导方式的不理解,等等,导致了骨科病人在恢复阶段得不到最好的治疗。

2.3在技能培训方面

护理人员技能培训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对护理业务的评价,另一层是对宣教质量的评价。目前,医院的护理业务培训质量较高,而宣教质量较差,护理人员只会做不会说的现象很突出,这与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关。

2.4在进修提高素质方面

医院的护理进修机会少,名额有限,而且多倾向心、脑、器官移植等科室,所以骨科护理的进修机会是少之又少,对于外界先进的管理技术、护理技巧以及护理科学掌握的不及时、不全面,造成了医院的学科发展不均衡,骨科护理的护理活动质量发展不快。

3提高康复锻炼护理活动质量的对策

3.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

医院及科室都要对骨科康复护理正确定位,培养良好的医风、医德,树立医护人员以人为本的从医理念,提高医护人员对病人负责、对健康负责、对生命负责的责任感。要建立良好教育机制,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医疗案例来提高医护人员对护理学科的重视。要建立学习响应机制,对医护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及时的进行推广,对医护工作中的不良做法和不良后果及时的进行剖析,让医护人员真正认识到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要建立绩效激励机制,通过奖优罚劣的手段来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康复锻炼的重视,并不断促进骨科康复锻炼质量的提高[4]。

3.2医护配合,共助康复

骨科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护理人员必需努力学习骨科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术后病人进行康复时,了解手术的方法和过程。具备这些能力,就可以提高护理人员与骨科医师的沟通,也利于取得医师的信任。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努力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上下功夫,多向书本学习、多向医师学习、多向实践学习,从而加强与医师之间的配合,共同做好病人的康复锻炼工作[5]。

3.3严密组织,系统培训

骨科护理的专业性要求骨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功底,因此,医院应开办各种有关康复训练的培训、讲座、会议或学术交流活动等教育项目,为护理人员提供学习康复知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改善护理人员的康复知识不足的现状,转变护理人员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护理活动的态度,促进在康复训练中的实践行为,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活动,加强对骨科护理人员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3.4双向引入,提高素质

我国的护士平均年龄较低,平均护理工作时间较短,与美国护士平均工作年限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这是我国高年资护士的大量流失所致。高年资的护士可以积蓄丰富的临床经验,经验是最宝贵的财富,这是刚走出校门,刚走上岗位的新护士所无法直接获取的。因此,我国的骨科医疗护理专业应从人才引入和人才留住双向入手,引入高学历、高技能的新生人才,留住高年资深护士,并为高年资深护士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通过双向引入,提高素质,让高年资护理人员有进取心,又让新生人才有方向感,对于提高康复护理专业质量必将发挥较强的作用。

康复锻炼治疗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药物 康复 疗效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以累及脊柱和骶髂关节为特征的慢性系统性疾病[1]。大部分AS患者对非甾体抗炎药物以及病情缓解药、疾病教育、康复锻炼等治疗方法反应良好。我院临床上,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于强直性脊柱炎给予健康教育,并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康复指导,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单纯药物治疗组40例,男30例,女10例,平均年龄32.50±10.55岁;康复锻炼组43例,男31例,女12例,平均31.53±11.82年龄,所有病例均符合1984年修订的AS纽约诊断标准。

康复锻炼方法:在患者疼痛能耐受且不加重症状的前提下进行,包括:①脊柱后伸运动:嘱患者举臂挺腰、曲腿挺腰、仰头挺胸、俯卧后伸、半身俯卧撑等;②胸廓扩张运动:主要以规律性的呼吸训练和上背部伸展体操相结合,如双臂外展扩胸或双臂上举扩胸时吸气,还原时呼气,以保持较大的肺活量;③四肢关节运动:主要以髋关节、肩关节、膝关节运动为主。髋关节活动以屈曲为主,肩关节活动以肩上耸和肩胛内收为主,膝关节活动可以通过下蹲运动与髋关节共同完成。④维持和姿势纠正运动:髋关节受累出现屈曲挛缩时可采用俯卧位方法。姿势纠正运动包括:“四肢”位(手膝跪位),并向足跟方向后坐,向肩关节方向前俯,必要时可以爬行;站立时伸展颈部使颈部靠墙,上下滑动并轻度屈膝;面朝椅背骑坐椅子进行胸椎旋转活动。⑤肌力训练[2]。

疗效判断标准:于入选时及治疗6个月后对两组进行疗效评定,评定指标包括:①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值范围0~10分,其中0分表示无疼痛,4分表示疼痛干扰睡眠,7分表示疼痛无法入睡,10分表示疼痛剧烈;②AS活动性指数(BASDAI),总分范围0~10分,0分表示最好,10分表示最差;③AS计量指数(BASMI),测量指标包括耳屏至墙距离、腰椎屈曲,颈椎旋转、腰椎侧屈、踝间距,每项2分,0分表示疾病轻度受累,1分表示疾病中度受累,2分表示疾病严重受累,总分范围0~10分,0分表示最好,10分表示最差[3];④实验室指标,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指标。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定义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VAS、BASDAI、BASMI、ESR和CRP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VAS、ESR和CRP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康复锻炼组BASDAI和BASMI较单纯药物治疗组改善更明显(分别P<0.05和P<0.01),见表1。

讨 论

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关节炎,以侵犯中轴关节为主,髋关节常累及,晚期出现脊柱强直,严重影响患者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在整个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保持和恢复患者的功能状态是治疗的最终目标。药物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疼痛等症状,但是对改善患者关节挛缩、关节变形和肌肉萎缩并不明显。

目前对AS患者的康复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进行康复锻炼,可促使患者全身关节及局部关节血液循环,有利于炎性介质消退,增加关节活动范围,促进关节功能恢复。通过对患者肌肉进行牵张训练,有助于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防止挛缩,预防及减轻脊柱及外周关节强直畸形,从而改善功能,提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康复训练还能强化患者的本体感觉功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4]。

AS是一种慢性疾病,其治疗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功能锻炼是伴随患者终生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本研究结果表明,单纯药物治疗对改善患者症状和功能具有一定疗效,如果能够联合康复锻炼,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特别是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康复锻炼,能够进一步促进AS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减轻肢体废用,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康复锻炼简单实用,适合推广使用,同时应长期随访指导,督促患者坚持康复锻炼,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总之,康复锻炼能够提高强直性脊柱炎药物治疗疗效,应当作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基础治疗。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14:557-559.

2 何予工,常学民,李淑英,等.综合康复治疗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临床应用.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482-483.

康复锻炼治疗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导引功法;腰椎间盘突出症;防治

中图分类号:R247.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1-0089-03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指因退变或遭受巨大外力因素使椎间盘内部髓核组织从纤维环处突出后对神经根或者马尾神经等压迫或刺激从而表现出的一类综合的临床体征[1]。有研究显示,从30岁开始椎间盘会逐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变,成为临床上腰腿痛的主要原因[2]。随着现代工作、生活模式的改变,LDH的发病率呈现出年轻化、大众化的趋势。统计资料表明,我国LDH发病率为15.2%,约占门诊腰腿痛患者的20%[3]。虽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治疗该病的方法越来越多,但该病的复发率仍然很高,而且病程长、难以根治,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心健康,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导引功法具有简便易行、费用低廉、适用性广等特点,在LDH的治疗和预防中具有重要作用,临床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发病机制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祖国医学“痹证”、“腰痛”、“腰腿痛”等范畴,其认为该病多因长期劳损,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气滞血瘀,或肝肾阴虚,筋脉失养,筋伤骨错所致。现代医学认为椎间盘本身退行性变或外力损伤等致腰椎生物力学失衡引起腰椎的稳定性降低,导致LDH的发生;引起腰腿痛的发病机制目前有3种学说[4]:1.机械压迫学说;2.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3.椎间盘自身免疫学说。

2导引功法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导引功法是以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的一种运动方式,是我国中医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长期练习可以练筋骨、通气血、盈精神、养脏腑。通过导引功法的锻炼可使腰背部肌肉充分伸展、舒缩,消除肌肉疲劳,增强肌力以稳定腰椎,同时可改善腰椎活动度。陈少清、李淑华、王志峰等[5~7]采用腰椎导引配合常规推拿手法治疗LDH非急性期、康复期患者,并与常规推拿手法相比,其结果均显示腰椎导引组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手法组。LDH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等问题始终是困扰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问题之一,而导引功法锻炼对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复发率、提高临床疗效等起着重要作用。李忠辉[8]对LDH术后患者给予导引指导,结果提示导引对LDH术后患者腰背肌功能的恢复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戴金花等[9]指导LDH术后患者进行健腰导引十二式的锻炼,并与传统功能锻炼组进行对比,以VAS、JOA评分作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术后6周、12周后结果示:观察组有效率为93%,对照组有效率为7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1易筋经易筋经是一种以脊柱运动为主的健身气功[10]。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重新编制《健身气功・易筋经》,该功法具有:动作舒展,伸筋拔骨、柔和匀称,协调美观、注重脊柱的旋转拔伸三大特点[11]。通过正确习练易筋经可使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驰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从而达到外练筋骨、内壮脏腑的作用。朱毅等[12]分别采用易筋经锻炼和骨盆牵引治疗LDH患者,对比治疗前后MRMQ功能障碍记分值及疼痛视觉类比评分变化。2周后结果显示易筋经锻炼可有效改善患者功能障碍及下腰痛症状,且效果优于骨盆牵引疗法。其指出易筋经对疼痛的治疗作用为:一方面,使局部痉挛肌肉得到有效牵伸,打破痉挛-疼痛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强化经筋,减少椎间盘的负荷,增强腰部的稳定性,减小复发率。蔡祥碧[13]采用类似的方法取得满意效果,其结果说明易筋经组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腹横肌、多裂肌肌耐力及患者的功能障碍。白白[14]的研究结果则提示在远期疗效方面针刺结合易筋经组的复发例数、VAS及CODI均低于针刺组,从而可以看出结合易筋经功法锻炼在预防复l方面效果更优。

2.2八段锦八段锦是中国传统导引术之一,是中医养生与治疗学的一部分。该功法具有“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松紧结合,动静相兼;神与形合,气寓其中”的特点[11],其强调“以腰为轴”,把腰部活动看做生命之本,通过久练可达到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松解粘连、滑利关节、强筋健骨等效果[15]。徐浩等[16]观察常规保守疗法配合八段锦锻炼治疗LDH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VAS、JOA评分与常规保守治疗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太极拳太极拳是我国开展比较广泛的导引功法之一,该功法具有动作和顺自然、松柔缓慢的特点。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脊柱始终处于屈伸、旋转等运动中,可改善LDH患者的腰部功能,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的相对位置关系,缓解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同时可促进局部炎症的消退,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卿光明[20]探讨太极拳对LDH患者的疗效,对照组予常规物理治疗,太极拳组则配合7个月的太极拳锻炼,结果在疼痛评分、直腿抬高角度、腰椎功能评分、改善率、改善指数及总有效率等方面太极拳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宋桦等[21]的研究结果说明太极拳可改善腰骶椎的稳定性,使腰骶部受压的神经得到不同程度的解除,进而改善外周神经的传导功能。张秀华[22]运用针灸、推拿及太极拳运动配合治疗LDH取得满意疗效,强调临床中应该把针灸、推拿及太极拳3种方法有机结合,以提高治疗LDH的疗效,降低该病的复发率。

中国传统导引功法种类多种多样,除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外还包括五禽戏、六字诀等功法,这些导引功法在防治LDH方面均具有显著疗效。催屹[23]观察常规功能锻炼联合五禽戏治疗LDH住院患者的疗效,将 100 例LDH住院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功能锻炼治疗,观察组进行常规功能锻炼联合五禽戏治疗,结果示:出院时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

2.4现代功能锻炼现代功能锻炼属于导引功法中的一部分,在LDH的防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康复医学认为,LDH患者普遍存在腰背肌无力,腰椎稳定性变差,从而使症状迁延或易复发。通过腰背肌的功能锻炼,可增强肌力,纠正脊柱内、外平衡的失调,提高腰椎的稳定性、灵活性和耐久性,同时还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松解软组织的粘连,可有效预防和治疗LDH。目前临床上针对LDH常用的功能锻炼方法包括:①飞燕式锻炼;②麦肯基疗法;③三点、五点支撑锻炼;④直腿抬高锻炼等。武大鹏[24]采用针灸推拿辅以分期功能锻炼治疗LDH患者,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半年随访复发率,结果表明该法治疗LDH临床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安全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兰天[25]指出LDH与腰椎旁肌群的过早损伤有关,通过功能锻炼可逐步消除无症状期的发病性因素,停止病理过程,使脊柱恢复功能。临床上约有10%~20%的LDH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26],通过手术治疗可有效地缓解或解除患者肢体麻木或腰腿痛的症状,而术后功能锻炼则是巩固其疗效和恢复功能极为重要的措施[27]。陈红梅[28]探讨早期功能锻炼对LDH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1、6 个月随访时结果示:早期功能锻炼组患者的优良率分别为 87.10%、96.77%,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的61.29%、77.4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语

临床实践证明,导引功法锻炼在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所起的作用是肯定的,能实现患者、医院、社会的共赢。但是,通过文献研究也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⑴.疗效评价主观性太强,关于客观的观察指标的报道及研究较少,可信度较低;⑵.临床观察样本量少,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⑶.功法种类多样,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功法锻炼方式,从而阻碍了导引功法的推广与运用;⑷.临床研究绝大多数为治疗观察,而预防性的研究极少,未能真正体现出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因此,笔者认为今后需加强疗效评价的标准化、客观化研究,把各种常用功法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对比研究,形成一套公认的最佳功法锻炼方式,然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推广运用,真正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鲁玉来.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2]Schwarzer A C,Aprill C N,Derby R,et al.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the disc and zygapophyseal joint in chronic low back pain[J].Spine,1994,19:801-6.

[3]宋柏林,于天源.推拿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4.

[4]李淑华.腰椎导引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期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1:15-16.

[5]陈少清,林建平,王诗忠,等.腰椎导引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期患者30例临床观察[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02:1-3.

[6]李淑华.腰椎导引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期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1.

[7]王志峰.脊柱导引术结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3.

[8]李忠辉.导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背肌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大学,2011.

[9]戴金花,张孝云.健腰导引十二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康复锻炼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5,24:2211-2213.

[10]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易筋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45-398.

[11]张英根,李承道.健身气功运动导论[J].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5,01:28-30.

[12]朱毅,李凝,金宏柱.2周易筋经锻炼和骨盆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源性急性下腰痛疗效观察[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0,03:288-290.

[13]蔡祥碧.健身气功・新编易筋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腰痛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

[14]白白.针刺结合易筋经功法练习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

[15]王松涛,朱寒笑,张禹,等.新编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对中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2:203-205.

[16]徐浩,方姝晨,晋存,等.八段锦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腰腿痛治疗中的应用[J].湖南中医杂志,2015,08:65-67.

[17]徐浩,陈小微,晋存,等.八段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IL-1β、IL-6及TNF-α的影响[J].湖南中医杂志,2015,11:16-17.

[18]商强强.习练八段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4,29:151-152.

[19]陈杏云,王开强,吴雯宏.八段锦操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护理杂志,2013,19:70-72.

[20]卿光明.太极拳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现代预防医学,2012,16:4170-4172.

[21]宋桦,高立.二十四式太极拳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影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5):627-629.

[22]张秀华.针推配合太极拳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回顾[J].光明中医,2009,(08):1523-1524.

[23]崔屹.五禽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19):1763-1764.

[24]武大鹏.针灸推拿结合分期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6,(04):107-108.

[25]兰天.腰椎间盘突出症床缓解期进行功能锻炼的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2,(03):37-38.

[26]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

[27]沈桂琴.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05):16-17.

[28]陈红梅.早期功能锻炼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03:28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