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等生教育策略

中等生教育策略

中等生教育策略

中等生教育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等生新接班班主任关注契机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长时间处在一种没有矫正和强化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就会因失去动力和方向而出现倒退。中等生正处于被塑造而未定型的阶段,这样的教育方式会使得一些中等生停滞不前或在分化中往下走,进而影响学生个体的发展以及整个班级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忙两头、丢中间”的局面。因而在平时的教育管理中,班主任更应该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

一、中等生的概念及其心理类型

所谓“中等生”,从其词义本身揭示的内涵来说,一般是指班里在各方面表现都处于一般水平的中间状态的学生。很显然,教师们是以“品行好坏”和“分数高低”为尺度,人为划分的。具体表现为:这一群体的学生或品行较好,但学习成绩一般;或学习成绩较好,品行表现不够积极;又或者品学较好,但内向胆小,不敢表现,甘居中游等等。在他们身上同时并存着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行为表现会出现反复性,并存在着向优秀生或后进生转化的可能性。

由于中等生各方面的表现一般,并不是特别突出,相对而言教师给予的关注较少,必然会给“中等生”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

1、安于现状型:心态一般比较平和,抱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

2、消极失落型:经过努力没有达到自己原来的期望值,容易消极失落;

3、过于自卑型:缺乏必要的自信心,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

4、行为反复型:缺少毅力和耐力,行为易出现反复性。

中等生安分守己,一般不会给班级增光添彩,也不会惹是生非。在实际教育中,他们是一群被忽视的群体,同时也是班级中可挖掘潜力最大的群体。因此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关注这一群体,在工作中要研究中等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引导他们向积极方面去努力。而高段新接班班主任更是要抓住这个契机,促进中等生的个性发展。

二、高段新接班班主任对促进中等生个性发展的积极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级中等生的心理也随之发生微妙的变化,表现为自我意识增强,自尊心强,由于自我效能感较低,不够自信,不敢表现,潜能得不到挖掘。几年学校生活下来,他们发现自己虽经过努力获得了进步但总不如人意,与班里优秀的同学相比始终有差距,久而久之便失去了积极因素,甘居中游。随着学习难度的加深,对有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成绩起伏的学生来说更是缺乏竞争意识,游离于优秀生之外。

三、新接班班主任对中等生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

中等生在心理特征上表现出来的优缺点,在教学实践中是普遍存在的。如何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弱点,调动积极性,使其个性、爱好、特长得到充分发展?现笔者根据自己近几年中途接高年级班级的教育实践,就新接班班主任对促进中等生个性发展这一方面粗浅地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利用“首因效应”,抓第一印象分

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也就是“第一印象”效应,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形成的最先的印象,一旦形成,就会在人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不会轻易改变。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就曾经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而且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

(二)充分给予关注,凸现闪光点

在新接班一周内,班主任老师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集体行为等方面基本可以确定处于班级两头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的优缺点比较明显,容易引起老师的关注。而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相对而言就不那么突出了。事实上,他们是非常希望获得老师的关注和重视的。

(三)利用“罗森塔尔期待效应”,激励学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实验揭示了这样一种心理现象:教师对学生产生期望,使学生受到激励,更加勤奋学习,从而获得迅速发展。新接班班主任可以借用这一期待效应,对中等学生提出力所能及的期待,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重视,并从内心产生一种驱动力,努力去实现这种期待。

(四)立足实际,因人而异,促进个性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的明智,在于他能从似乎都“差不多”的学生中,发现每个人特有的兴趣、特长和志向,大胆地让每个人的才能得到尽量的发展。中等生的形成,既有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又有主客观的原因。而每个中等学生的情况又是不一样的。因此老师要做有心人,立足学生实际,因人而异,创设锻炼的机会,激发内在动力,促进他们积极自信地发展。

(五)拉近距离,争取家长的配合

和孩子一样,家长也会在意新接班的班主任老师对自己孩子的评价。中等生的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优点与不足,对孩子充满期望,但又不知怎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因此班主任要争取这些家长的配合,将学生在校表现反馈给学生家长,在肯定孩子的成绩的的同时指出努力的方向。这样有助于家校教育的结合,有效地拉近与家长学生的距离。当家长的期望值得到加强时,就会更多关注自己的孩子,从而帮助孩子克服弱点,促进发展,向优秀生方向努力。

教育实践证明:中等生现在不是老师眼中的佼佼者,将来未必就不是社会的栋梁之材。他们拥有丰富的想法、广泛的爱好和有待开发的潜能,更需要老师的关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一枝独秀不是春”,每一朵花都有绽放的理由。

参考文献:

[1] 叶学文,《关于“中等生”教育的思考》, 《新西部》2009.02

[2] 刘金花主编,《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

中等生教育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生本理念;烹饪教学;引导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1-0054-01

生本教育理念,是用以人为本的思想开展教育活动。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教育活动。本文研究生本教育理念下中等专业学校烹饪教学活动开展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主动探讨烹饪主题

中职学校烹饪教学的传统讲授方法,是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烹饪知识的乐趣。很多学生表示,虽然他们喜欢烹饪食物,但是不喜欢别人强迫他们学习烹饪知识。如果学校不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味地要求他们学习,学生就会以消极的心态对待学习。中职烹饪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态,利用学生喜欢的主题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以一名烹饪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卤菜为例: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喜欢吃卤菜,却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菜卤得好吃,于是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探讨卤菜烹饪知识。很多学生刚开始的时候认为卤菜最好学了,只要把食材简单地处理一下,放入卤料煮,就能煮出好吃的食物。教师没有直接指出学生们的错误认识,而是引导学生观看著名烹饪厨师卤食物的视频。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发现,厨师在卤食物以前,会将食物切分得大小适当,必要的时候,还要在食物上割几刀,或戳几个洞。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厨师在卤食物以前要这样精细地处理食材?学生经过思考了解到,厨师在卤食物以前精细地处理食材,是为了精准地调整烹饪的时间,避免卤食物时出现火候差参不齐的现象,影响食物的口味。中职教师在开展烹饪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讨学习主题。

二、引导学生积极掌握基础技能

学生如果要掌握好烹饪技术,就必须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只有掌握了专业的基本功,才能应用专业的烹饪技术处理好每一个烹饪环节中遇到的问题。很多学生觉得学习专业技术的过程非常枯燥,所以不喜欢学习基础技能。中职烹饪教师可以应用角色扮演法、竞技法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和掌握烹饪基础技能。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刀工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在20分钟之内,切出标准的文思豆腐,成绩最好的8名学生可以获得奖励,成绩最差的8名学生要承担教室的清洁任务。教师用标准的切文思豆腐的方法为学生做示范,学生们看完教师的示范后,开始进行比赛。比赛过程中,每隔五分钟,教师会淘汰两名学生,待教师选出8名淘汰的学生以后,比赛终止。刚开始时,学生们是为了避免做教室的清洁工作而学习切文思豆腐。在比赛过程中,学生们因为害怕被淘汰而努力地练习刀工,所以学习得非常积极。接下来,学生发现,教师淘汰学生的标准首先是态度,教师会将没有专注于练习的学生淘汰出局。其次,学生发现教师会淘汰出基础刀工出现显著问题的学生。为了避免被淘汰,学生们努力练习刀工。最后,学生发现,学习态度不好、基础刀工明显不好的学生被淘汰出局后,教师会淘汰相对刀工不好的学生。学生为了避免成为淘汰者,更加认真学习。很多学生表示,他们在短时间内精进了刀工技术。竞技比赛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基础技能,而且他们喜欢竞赛的氛围,不想成为被淘汰者。中职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基础技能的时候,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教师把竞技比赛和基础技能教学结合在一起,结合学生的好胜心开展教学活动,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自动形成知识体系

当前的烹饪知识有一套庞大的体系,学生很难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全部的烹饪知识。中职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的需求思考烹饪学习的方向,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基础技能的同时,找到精进学习的方向,定向学习烹饪知识。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烹饪知识的时候,发现一名学生非常喜欢烹饪甜点。这名学生表示,比起中式复杂的烹饪技术来说,他更喜欢做有趣的小甜点,这些小甜点看似做起来很简单,实际上不费一番功夫,是很难做出人们喜欢的甜点的。教师就此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西式的甜点与中国的菜式不属于同一种体系,西方的甜点技术比中国的烹饪技术更强调多种食材的搭配、颜色和造型的艺术以及摆盘的艺术。教师引导学生从甜点的烘焙,到糖、酒、水果等食材的应用等,让学生以甜点系统的角度理解甜点烹饪技术。这名学生在精进西式甜点烹饪的过程中理解了中、西菜式体系的区别。中职教师要清楚,学生很难在短期内掌握所有的烹饪技术。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需求,让学生尝试熟悉一种烹饪体系,使学生具备一技之长。学生可以在精进一种烹饪体系的基础上,再拓展其他知识面的学习。

四、结束语

总之,中职教师在开展烹饪教学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讨菜式、在培养学生基础技能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熟悉一种烹饪体系的基础上拓展知识范围,这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需求为本的有效的烹饪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中等生教育策略范文第3篇

“策略”是对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寻找应对的方法、策略,但是策略不等于方法。在参考大量文献中,我发现许多学者将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相混淆,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季浏学者就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区分,揭示了教学策略的本质教学与反思。他指出“现代教学策略关注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思维变化过程,强调课的结构的完整性与呼应性,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师连贯的、递进的。同时现代教学策略关注个体的进步,期望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能够各自获得成功”。下面对混淆定义进一步整合梳理:

1.1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关系

大部分文章出现的问题就是将这三者的定义杂揉到一起,交叉使用。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教与学采用的方式与手段。例如:讲解、示范、情景教学、重复练习等等。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教学形式,亦或包括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亦或某一教学环节。这是一种固定、高效且适合多种教学的范式。如:“快乐教学”模式;而教学策略属于两者之间的中位概念。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因此,合理辨析三者定义,将更有利深人研究。这三个概念的关系是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教学方法又服务于教学策略

I.2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观念的关系

有学者指出教学策略无非是教学思想的集成,观念和技巧的关系应该是绝对的统一,教学观念支配和决定着教学技巧,教学技巧则从属于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目的。教学观念是教学引导者的思想呈现,包括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包括技术风格、知识呈现、思维方法等等。教学设计是在上课前对教学流程的计划管理。包括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材料、教学方法等教学过程的前期呈现。而教学策略包括教学观念,两者都具有可操作性,也都是对教学行为的顺利实施添加的一味重要作料,但是教学策略更多讲究行动上的教学,而教学观念则讲究思想上的深化

2.体育教学策略反思的研究现状

经历史研究证明,教学策略的反思视角并不明朗,主要出现的问题有两个。第一,教学策略将教与学联系在一起,认为两者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绝对的统一,往往在具体研究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对二者定义不加区分。第二,教学策略在研究中偏向教的策略方法,往往不注重学生学的策略,导致教学失去主心骨。教学策略本没好坏之分,但如若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果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对教学策略的反思显得尤为重要

2.1国外体育教学策略研究

体育教学策略的反思在国外研究相对成熟一些。最具代表性的是史密斯的教学策略研究,他开启体育教学策略研究新起点,为课堂管理和教学提出高效的时间策略。还有G3g0的“教师七要”,对教师做出具体规范。之后J.S.Kounin对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反思,提出防范式课堂管理策略,主要包括留有余地的教学计划,关注学生的集体活动形式。后期Brophy又对防范式课堂管理策略做出合理补充,充分将学生自尊心放在首位,建议教师了解学情和学生爱好,讲究学生和老师的学习,避免使用命令式语言。R.Johnson提出教师和同伴、同伴与同伴的合作关系。他指出根据教学形式的不同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问题的解决。特别指出的是R.M.加涅的研究指出,“我们第一要指出教师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第二要指出学生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这也对教学策略的反思进行了细致的问答。他主要从教学管理策略和指导策略上进行分析,得出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是对教学引导全体学生达到最优

2.2国内体育教学策略反思研究

中国关于体育教学策略反思研究还是比较少的,主要是针对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情况下的反思,这给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树立了根基。从表I可以看出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位居反思第一位,而教学策略是否得当仅占了第七位。这说明教学策略在实践反思教学中往往受到忽视。再加上新教师近年来的扩招,教学策略的反思仍停滞不前。我国关于教学策略出现系统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皮连生的指导性和发现性教学策略。随着教学问题的出现,教师水平及能力的高低,教学结构化的不良领域已经有“赤子”苗头。这也是教学反思研究难点所在,教学策略的提取不是简单知识的提取,而是将所有知识依据具体问题进行合理运用,特别强调结合实践进行教学。针对突发状况也是考虑到老师的反应能力和应对措施。有研究指出,教学策略的不同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最终影响学生学习策略的获得和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

3.问题讨论

3.1体育教学策略的研究反思力度不高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体育教学策略反思角度比较广泛,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技术、学生主动性、教学评价等等,但是体育教学策略反思研究数量少之又少,且不成体系。这就大大限制了体育教学反思的关注度,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3.2大量新手教师的渗人,教学策略反思力不从心

新手教师可以说是一种财富,不仅体现了时代精神,也大大满足了新时代儿童的发展思维。但同样从教学水平上看,很多新手教师由于缺乏经验,往往将反思的视角定位在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上,忽略了教学策略的反思。从而使教学策略反思力不从心

3.3教学策略反思界限不清晰,易误导教师的实践教学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同时,我发现教学策略定义不清晰,这也导致了教学策略反思混乱,反思水平较低,难以抓住教学策略本质。因此在教学策略反思中易误导教学实践或者反思角度出现问题

3.4教学策略反思与社会新兴领域脱节

随着科技发展,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策略也在不断更新,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教学策略反思被忽视的现象屡屡出现。这种反思视角已经严重与新兴社会脱节,不利于国家在体育教育上的长久发展

中等生教育策略范文第4篇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运转方式决定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会与普通高校所不同。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相应教学策略地研究和制定工作相对缓慢,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实际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对教学活动进行整体认知,有效把控教学进程,保证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活动得以按计划顺利完成。

关键词:

开放教育;教学策略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相比其具有独特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育对象、教学过程和学习资源的“开放”上。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运转方式决定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会与普通高校所不同。研究和分析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策略对提升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一般指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对具体教学活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等一系列操作计划和过程。在本文中提到的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基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对于具体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的教学活动安排方案。对于教师而言,方案可以是存在于纸面的,也可以是存在于“心里”的。对于同一个教学活动,不同的教师制定的策略可能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教学策略地制定是教师基于自身对教学活动的认知、情感、教学行为方式及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定的。对于完整的教学策略,其包括认知、管理和控制三个子策略。每位教师制定的较为完整的教学策略内容基本上包括以上三方面。

二、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师教学策略制定的情况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起始于1999年,是当时教育部贯彻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一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项目通过总结性评估。中央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进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我们可以看到,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还处于建设发展初期。对于从事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教师,相对快速发展的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理念和实践,其相应教学策略地研究和制定工作相对缓慢,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实际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简单随意,对教学策略认识不足

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管理体系中的各级电大,特别是基层电大,许多教师在从事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前,大部分从事的是电大普通高校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随着电大办学职能地转变,许多教师直接承担起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工作,远程开放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对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策略的研究、制定和实践经验都相对缺乏。其中部分教师把教学任务的完成作为教学策略实施对象,心理和行为层面上依然保留着原有的教学策略。部分教师即使教学活动中有相应的教学策略,也仅仅停留在心理层面上,只是初浅的和简单的设想,没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来认识教学策略,对教学策略地认识明显不足。

2、教学策略制定不规范,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适应性不强

“师生准分离”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一个特点,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或者面授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教学交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来校接受面授辅导的学生相对很少,这导致那些已经习惯于通过面授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师很不适应。由于教师没有认真研究和适应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重大转变,因此因陋就简,教学策略就省略了。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适应网络信息时展的新的继续教育的模式,教师的职责也应随之而变革。教师的职责应该从学生学习的传统面授者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支持者、服务者以及教学资源的提供者。教学过程已经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而是跨时空的教学过程。因此,传统的教学策略必须加以改变才能适应开放教育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要求。适应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发展,制订完备的、科学的、系统化的教学策略十分必要。

3、教学策略执行不到位,形同虚设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的教学策略形同虚设,这和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现实现状有关。对部分教师而言,虽然曾思考或者制定了教学策略中相应的认知策略,但是教师在管理策略和控制策略的执行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这些困难主要来自于教学对象――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学生。一方面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大部分有本职工作,学生面临着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很难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上,这使得教师很难有时间和空间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活动,不得不经常因此而改变教学活动。学生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导致教师先前制定的教学策略很难按部就班的有效执行下去。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制定的教学策略是以面授辅导教学模式为前提和基础的,这种教学策略是无法和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现实学习实现良性互动,许多教师的教学策略无法有效地执行下去,教学策略形同虚设。

三、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策略的制定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师作为具体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坚持自主性、适用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基础上制定的教学策略,从整体上把握认知、管理和控制策略,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推进教学活动,适应教学环境的变化和学生的学习要求。

1、强化认知,充分认识制定教学策略的重要性

认知策略是教学策略的基础子策略,是制定管理策略和执行策略的前提和基础。认识策略的失误就会导致管理策略和执行策略发生方向性错误。在制定认知策略时,教师要充分认知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的主要区别,抓住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本质特征,研究教学活动的内容和进程特点,注重面授辅导、网络学习、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时间安排等教学因素的契合。从整体上、系统地认识和把握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活动,认真制定认知策略。在充分认知远程开放教育基础上制定的认知策略才能更好地适应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发展,从基础上为管理策略、控制策略的制定和执行奠定坚实的认知基础。

2、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主客观教学环境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服务者,应为学生创建良好地外部学习环境,把学生的学习环境和自身的教学环境相统一,形成师生共处的教学环境。教师的教学环境建设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环境而建设。在管理教学资源时,对教学的时间、空间,教学资料及师生等教育教学要素共同构成的外部教学环境进行统筹管理,使外部教学环境更加有利于开展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工作。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外部教学环境地建设有别于普通高校的教学活动环境建设,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资源的收集是广泛的,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和图书,要发挥网络优势,挖掘网络资源。二是教学时间、空间资源无法统一,集中时间,确定空间比较困难,多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环境要求。三是学生是离散的,心智发展程度不同,个性化学习要求不平衡。因此,教师在制定管理策略时需要考虑到以上三方面的问题,以便在整合教学资源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符合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实际要求。教师的教学动机、态度、意志力等构成的心理环境会对管理策略的制定产生影响。良好的教学动机,端正的教学态度,坚持的工作意志力都会对管理策略的制定和执行产生积极地正向推动。因此,教师必须统筹兼顾客观的教学资源环境、主观的心理准备情况,科学制定管理策略。

3、兼顾灵活性和持续性,加强教学过程的控制力度

好的教学策略需要认真执行才能发挥作用。控制策略是整个教学策略得以实施地基本心理保障,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监控教学计划执行进程的作用。教师在制定控制策略时,需要坚持灵活性和持续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的意义在于任何教学策略都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的,教学活动是一个过程,进程中间难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控制策略需要适当地灵活调整,以便能及时跟进教学活动的改变。持续性原则的意义在于教学策略必须认真地加以执行,不能中途中断。在制定控制策略时,需要关注教学环境的变化,策略中要有预案,以便及时有效掌控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在掌控教学环境要素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对教学活动进行整体认知,有效把控教学进程,保证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活动得以按计划顺利实施。

作者:于言坤 单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通化分校

中等生教育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认知策略 职高体育课 体育教学 教学实践

认知策略是由操作步骤构成,属于程序性知识范畴。所以,我们的体育教学程序应符合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规律。在教学初期,要采用讲解与示范相结合的方式。讲解使学生明确什么策略对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有帮助,它的价值在哪里;通过示范,让学生知道策略的使用程序和方法。当学生了解认知策略价值和运用方法后,接着就让学生进行应用练习。练习初期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教师给予监督和纠正。随着练习进程的深入,教师的监督和指导应逐渐减少,让学生逐步独立地运用策略。教学活动后期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将策略应用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即迁移应用。在职高体育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要做到自主学习,要想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加强认知学习策略的教学。

一、认知策略的定义与学习过程

认知策略也称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是个体用于调控自己的认知活动以提高认知操作水平的能力,它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范畴,是个体利用概念、规则对内办事的能力。获得认知策略需经过三个学习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知道认知策略是什么、有什么功用、有哪些具体的操作步骤。

例如,学生学习做小结策略时,首先必须知道小结是什么样的、有何作用、包含哪些步骤等。第二阶段是根据认知策略适用的情境,对如何运用这一策略进行练习,逐步达到熟练地执行操作程序。例如,学生初步掌握了做小结策略的知识后,接着就要根据自身情况在不同的场合、时间做小结。他可以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在练习结束后,也可以在一节课后。经过不同条件下的反复练习,学生就逐渐掌握了做小结的技巧。第三个阶段是能准确把握策略适用的条件。例如,学生在各种条件下做小结策略的练习,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会发现对有些学习内容做小结是有效的,某些时候是有效的,某些时候是无效的。他们就掌握了关于做小结策略所适用的条件的知识,从而引导学生自我监督与评价,调整自己的策略。

二、获得认知策略的条件

获得认知策略需要一定的时间,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需把握时机,在学生有能力接受认知策略学习时,方可进行教学。有效地获得认知策略需具备以下条件:

1.具备相应的运动技能基础

一般来讲,学生掌握体育方面的技能越丰富,他就越容易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例如,学生在篮球方面有技能基础,他就比较容易地运用学习策略,因为他对动作技能形成、学习步骤、学习方法更加了解,反之就不能有效的运用。只有学生掌握了对于理解学习内容所必要的先决知识和技能后,才可引导他们学习相应的认知策略。学习策略的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针对学生所拥有的具体技能和胜任能力。

2.自我监督和调控

在体育课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身体素质好、聪明的学生在做运动动作时不如资质一般的学生,其中主要原因是他们对自己所学的认知策略缺乏必要的监督与调控。他们意识不到通过学习认知策略去改善自己的学习或不能有效地使用认知策略。要更好地获得认知策略,学生必须形成监督和调控自己学习的能力。

3.形成一门可操作技术

学生在运用认知策略时是内隐的,但是从他的认知行为中可以得到反映。如果把内隐的认知策略转化为外在的可操作的技术,将有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例如,在进行篮球持球突破教学时,教师通常要占用较多时间进行讲解和示范,学生也需进行大量的练习。部分教师经过对这一动作细致研究后,把动作总结为“蹬、跨、推、加”,让学生记住这一口诀并进行练习,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把认知策略转化成可操作技术,是学习的最直接方式。

三、如何进行认知策略的教学

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必须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认知策略教学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制性。教师既要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又必须对认知策略基本原理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发挥其功效。根据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体育课教学的特殊性,认知教学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讲解和演示,突出认知策略对解决问题所应有的作用和价值,让学生认识到能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运动成绩。让学生自己评价在使用前后呈现的学习状况,看到策略的优越性,学生就有可能受到启发,从而激励自己主动地学习认知策略。

2.根据不同内容传授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在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不能与具体的学习内容相结合,也就事倍功半。在不同教学内容中,教师传授认知策略也要有所侧重。例如,在球类项目中,教师应重点传授练习方法和手段的策略;在田径项目中,应重点传授练习步骤和技巧的策略。当认知策略在实际学习内容中进行传授时,学生能更容易地获得这些策略。

3.合作学习

策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策略的使用价值和练习方法。学生之间互相示范、模仿认知策略的运用。教师可以把通过策略学习应用于实践学习取得进步的学生作为典范,介绍他的成功经历,激励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比较各自所运用策略的优劣,通过总结分析获得新的认知策略。

4.领悟掌握

为什么要学习认知策略?很多学生在学习运动技术时只会从表象动作去学习和模仿,而忽略了学习的方法,学习还处于一个比较低层次的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学习进行点评,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是运用了认知策略。例如,篮球投篮动作是自下而上身体各部位协调用力的过程,包括下肢、躯干、上肢的动作。教师要阐明应先学习动作的哪一部分,哪部分重要,怎样衔接各部分动作等,而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模仿练习。学生理解了学习的认知策略,对掌握投篮动作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让学生比较在使用策略和不使用策略条件下的学习效果,使学生懂得学习认知策略带来的益处。

总之,个体要掌握某种学习策略,必须经过一定量的练习。单一的认知策略,学生较快就能掌握,但很少有学习内容只需一个认知策略就足以很好地促进学习,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个认知策略。只有全面掌握各种策略,才能促进运动技能的提高。教师要从易到难,从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地教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认知策略必须经过长期系统地教学,才能使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