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生活的知识点

经济生活的知识点

经济生活的知识点

经济生活的知识点范文第1篇

【例】(2013・浙江・40)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

材料一 2006~2012年我国环境治理、科研投入和经济成就

材料二 2006~2012年我国节能减排主要指标情况

注:①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美国的2.3倍,欧盟的4.5倍,日本的8倍。

②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空气污染指数PM2.5(细颗粒物)经常超过300微克/立方米的重度污染标准。

(1)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信息。(8分)

(2)结合材料,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中。(12分)

【命题立意】本题坚持了新课标高考命题关注社会生活、不回避社会热点的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社会热点为背景,重点考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经济生活知识。本题在重视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综合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经济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经济知识、描述和阐释社会经济现象、论证和探讨经济问题的能力,很好地彰显了政治学科的特色与魅力。

【解题思路】第(1)问属于图表分析题。解答图表分析题的关键是首先要读全、读准材料,图表的标题、标注和图示、图表数值(横向和纵向)等均不能忽视;其次,还要从图表直接反映的信息中找出其内在联系或本质问题;最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图表进行解读、阐释。在本问中,材料一的“表”揭示了我国环境治理、科研投入和经济成就的关系;材料二的“图”揭示了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空气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在逐年下降,“注”揭示了我国每万元GDP的能耗远高于主要发达国家,以及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PM2.5超标,空气质量重度污染,由此可分析说明材料一、二共同表明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不容乐观,必须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2)问属于“怎么办”类问答题。解答时重在审清设问,把握题眼。从设问角度看,本题限制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知识范围;从设问指向看,“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中”,关键点在于“如何……融入”。其次,灵活掌握解题方法。要紧扣设问指向,结合材料中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万元GDP能耗等信息,运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举措的相关知识,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能源资源保护等角度进行阐释、论证和探究。

【参考答案】(1)材料一、二反映了2006-2012年我国在GDP总量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科研经费投入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每万元GDP能耗和空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在下降;但是,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说明我国在节能降耗、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2)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和节能降耗方面的科研投入,大力推进环境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加强生产发展过程中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需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到每个企业和每个家庭。

二、真题启示

1.“经济生活”试题易与社会经济生活热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结合命题,反映了试题的时代性特点。“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重大的社会经济热点问题,更是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问题,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除浙江卷40-(1)(2)题以外,山东卷30题(2)“科技创新”、安徽卷38题(2)“技术创新”,重庆卷13题(3)“社会公平”,福建卷39题(2)“美丽中国”等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充分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热点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这就启示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关注社会经济生活热点、关注经济发展的动态,同时又要注意提练社会经济热点与《经济生活》模块知识的结合点,并进行适度的拓展训练。

2.“经济生活”试题以教材主干知识为载体,突出了试题的基础性特点。浙江卷40题(2)考查的知识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教材第十课的主干知识,而且设问清晰、指向明确,并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又如重庆卷13题(3)“如何通过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广东卷37题(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知识,分析消费新趋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同样体现了上述命题的共性特点。这就启示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注重把握教材的重点概念,掌握教材的核心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做到“点”、“线”、“面”的有机融合、整合。

经济生活的知识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生活》 《经济学常识》 内容结合点

一、《经济生活》与《经济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及其关联

《经济生活》模块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领域,包括四个单元,即: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入与分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四个单元体现的学科知识是消费的意义、投资的意义、财政的意义、经济建设的意义;体现的生活逻辑是如何花钱、如何挣钱、如何管钱、如何发展;体现的生产逻辑是如何生产、谁来生产、为谁生产、怎样生产。《经济生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知道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珍惜诚信的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培养进取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

经济生活的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知识;大众化经济常识;会计知识类比教学法和推陈出新教学法

一、向民众普及会计知识时机已经成熟

本文所指普及会计知识,就是把会计学科包括的基本(基础)知识面向民众普遍的推广,使之被大众掌握并运用于经济活动实践。它与从事财会工作为目地的职业教育在教学职能和培养目标上有所不同。普及教育偏重于教学内容学术性基本原理知识的推广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对会计知识的需要。这和普及法律知识、电脑技术知识相似。而职业教育侧重于教学内容实用性技能操作训练,教学目的与就业岗位直接相关。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把某些专业知识或技能转化为大众知识技能,在普及教育领域较常见。譬如汽车驾驶技术以前是作为专业技能被职业驾驶员掌握,随着轿车普及和驾驶技术推广,驾驶技术已成为大众化技能。同理普及会计知识之目的,就是要把会计知识转变为大众化经济常识被民众掌握运用,但对普及教育时机成熟的把握至关重要。时机成熟是指特定时间段,对开展某事物的客观条件已具备,把握时机就是对时机成熟事物的主观判断和付诸行动。譬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电脑知识普及教育;典型范例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对优选法的普及推广教育,并在应用后取得较大成果。对开展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和保护野生动物教育可谓机不可失。笔者认为当前向从事经济活动的民众普及财会知识教育时机已成熟,是因为现阶段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趋势,从而对国民经济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决定的。

二、会计知识对提高国民经济素质的作用

国民经济素质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现从两个层面论述普及会计知识对完善民众经济知识,进而提高经济素质的意义和作用。(1)微观层面国民经济素质指从事具体经济活动人士对经济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程度与水平,这是完成经济目标必备的条件和能力。会计知识属经济知识范畴,会计学是一门相对独立、完整和系统的经济管理学问,会计采用的复式借贷记帐法产生于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其中包括了大量的经济知识、严谨的逻辑和数学知识。几百年应用实践证明,它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经济核算最科学、最合理和成熟的核算方法,核算结果真实、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学习会计知识可增加经济知识,有利于提高经济素质,现从以下几点论述:经济头脑就是个人具有经济知识总和。对从事经济活动人士而言,经济活动中要算好经济帐,包括经济利益的得与失、投入与产出、资产保值增值和风险防范把控等。而会计是以货币为单位,对经济活动进行经济核算最科学的方法,因此它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应用广泛性特征。在市场经济社会,各种经济信息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经济信息通常是以数据形式表现,这其中相当部分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会计数据,还包括财会专业术语,会计数据普遍性存在于社会经济信息中。运用会计知识可准确完整的解读相关经济信息,有利于指导经济活动。普及会计知识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亦十分重要,企业从事经济活动人员若能掌握运用会计知识,可实现会计信息在企业内各环节各层面共享,促使生产经营活动和会计管理能力有机结合,造就各职能部门间相互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从而构建起企业快速、低成本、高效率的决策和处理各项经济问题的能力,实现会计管理职能最大化。比如企业发展过程中若能遵循会计谨慎性原则,可防止盲目扩大生产使产能过剩,产品积压滞销,导致恶性竟争;亦可避免超负债经营,资金链断裂陷入债务困境,甚至破产倒闭。会计知识对家庭经济活动亦日趋重要,随着家庭财富增加,投资理财已大量进入百姓家。据统计中国有几千万股民,各种家庭投资项目种类繁多。而对投资对象经济状况的了解,主要通过读取财会数据。会计知识可为家庭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避免投资盲目性。同样遵从会计谨慎性原则,可自觉抵制社会上诸如传销、非法集资和电信诈骗等违法经济活动,避免财产损失。(2)提高国民经济素质是国家宏观经济发展需要,2019年中国GDP近100万亿人民币,国际贸易总额4.5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制造业产能超过美国、日本和德国总和,有世界工厂和基建狂魔之美誉,在诸多高科技领域居世界先进水平。处于较高发展水平和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当然会对国民大众经济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宏观层面国民经济素质是指国家国民经济系统内部各种经济因素有机结合形成的整体经济功能和特性,它表现为国家持续有效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来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条件和行为能力,这其中人是创造社会财富的第一要素。因此国民经济素质整体高低,对完成国民经济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若从整个社会层面推广普及会计知识教育,可充实完善广大民众头脑中的经济知识和运用水平,包括经济核算能力、经济信息解读能力和经济逻辑思维能力。而国民大众掌握经济知识的程度和水平与国民经济素质高低成正比。当然国民经济素质包含了丰富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等知识,只是本文强调会计知识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应用普遍性和广泛性特征,是基础性经济知识,应该被从事经济活动民众掌握运用。

三、普及会计知识难点和对应措施

(1)学习周期长令人望而止步,现社会上会计培训班以职业教育为主,多在十天以上,时间耗不起,费用也是个问题。(2)会计知识专业术语较多,以数据表格为主,枯燥单调。再者学习会计知识要对经济活动内容应有基本的了解才能学好。对没有直接从事具体经济活动人士,在学习上会有诸多困难。鉴于此,在普及会计知识教学结构设计中,采用了类比教学和推陈出新这两种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普及会计知识“一日通”教学方案。经谨慎预测,通过本方案一天的学习,能基本完成会计知识既定学习任务,教学内容如下:掌握复式借贷记帐法基本原理,并运用其对经济活动进行经济核算完整流程,包括填制凭证、汇总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其次具备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必要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总之强调对会计知识掌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以及经济活动实践需求的实用性,而并非使之简单化甚至庸俗化,亦为愿意继续学习者具备自学能力。

四、会计知识类比教学和推陈出新教学方法简介

(1)类比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他认为同化教学是有意义的学习观点,即教师在建立教学结构设计时,要以学习者原有认知中的旧知识为基础进行同化教学的模式。就是按新知识的逻辑意义,追溯到新知识在原有知识中的逻辑植根点,但两者间要有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进而利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完成学习任务。(2)推陈出新教学法:学习者作为成年人头脑中具备的经济知识,必然会有部分属于会计知识范畴,但它是一种碎片化的存在,不完整和不系统。本教学方案对这些碎片化会计知识,采取了复制粘贴方法手段,把它们直接复制并粘贴到教学中相对应的会计知识节点上,好比农村拆旧房盖新房,旧建材直接利用。(3)两者相互融合的教学法,当然这不是简单的模仿、复制和拼装,而是在保证会计知识完整性、准确性和系统性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互穿插和补充的灵活运用。是在相关新旧知识之间实现融会贯通式的由此及彼,推陈出新。此外复式借贷记帐法产生于16世纪的意大利,彼时欧洲处于资本主义发展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复式借贷记帐法,并没有高深复杂的知识,而是融合了大众化的经济、数学和逻辑知识。

经济生活的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非经管类大学生;经济学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04

一、大学生经济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第一,具备经济学素养是适应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市场逐步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经济现象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不管从事何种工作,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大量的经济信息,从事着一定的经济活动。因此,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除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树立科学的市场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生产供应链上的每个岗位,乃至于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必须树立市场意识、成本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等,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二,具备经济学素养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生活理财的需要。当今社会,除职业本身对经济学素养有要求外,每个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打理也离不开经济学知识。一个人的理财能力如何,直接关乎他的事业和家庭。如何支配自己的收入,多少用于消费,多少用于储蓄与投资,如何实现个人财产的保值与增值,合理规避通货膨胀,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答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素养。

第三,具备经济学素养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理性生活的需要。经济学作为一门在有限资源约束下进行选择的科学,具备经济学素养可以让我们自觉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进行取舍和选择,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决策,妥善安排个人的生活。经济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如何看待婚姻、家庭、职场、人际关系等问题的新视角,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素养有助于看清社会和经济问题的本质、正确认识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因此,专业教育教学生如何“做事”,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生如何“做人”,经济学思维教育则教学生如何“生活”,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二、大学生经济学素养培养的基本目标

经济学素养培养的目的不是把经济学教成充满术语、模型、图标和数学的坚不可摧的、望而生畏的理论体系堡垒。每个人时时刻刻都被经济现象所包围,经济学的精髓在于经济学复杂的理论体系背后所体现出来的一套观察个人行为和社会现象的思维方式。学习经济学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对活生生的、日常发生的现象的解释来熟悉和理解经济学家思考问题的方法。具体来说,我们认为大学生经济学素养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首先,对经济学思考问题的基本分析工具和核心概念的理解力。经济学素养的培养要求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学基本知识,包括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与总体框架、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社会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商品价格形成机理、国民收入的决定、经济周期理论、国家宏观调控的工具选择、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等。

其次,运用所学的分析工具和核心概念分析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能力。经济学理论是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不是黑板经济学,因此,经济学素养的培养要求人们利用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经济学思维方式去理解并解释周围世界中的个人行为和社会现象。

再次,将对现象的分析形成经济学观点并以口头和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因此,对现实经济中热点、难点现象的加以分析总结,形成个人的经济学观点,才能使经济学基本知识得到真正的理解和运用。

最后,提出在经济学上有意义的问题的能力。大学学习要实现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要实现学知识到提出问题的转变。经济学素养要求从课本导向转变到问题导向,而关于社会经济的问题每个有心人都会观察得到,从观察到的现象中去发现问题,建立起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

三、大学生经济学素养现状

为掌握大学生经济学素养状况,本文采用问卷和访谈方式对重庆大学理工科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测试大学生已掌握的经济学基本知识,了解大学生经济学素养;第二部分是调查大学生加强经济学素养培养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6份,问卷有效率达98%。

经济学素养很重要,但以上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受调查大学生的经济学素养情况不容乐观。在关于经济人、GDP、通货膨胀、量化宽松等经济学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10道题中,答题平均正确率仅有65%,这反映出非经管类大学生在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学习上确实有所欠缺。令人欣慰的是,部分大学生已经认识到具备经济学素养的重要性,具有加强经济学素养培养的积极性。9%的受调查大学生表示自己正在自主学习经济学知识,浏览财经新闻、阅读较为浅显的经济学教科书以及听取经济学讲座是其获取经济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另外,72%的大学生具有进一步学习经济学的兴趣,表示如果有机会,会采取行动,从而提高自身经济学素养。其中,37%的学生倾向于学习宏观形势分析、政策层面的内容;33%的学生希望学习股票、证券等金融知识,10%的学生希望了解创业、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微观层面的知识,而对于经济学基本概念、分析工具等知识介绍的选择较少(8%);另外还有12%的学生不清楚自己更倾向于何种学习内容。而对于学生喜欢的经济学通识课授课形式,仅有10%的学生选择系统化的基本知识讲解,57%的学生选择基本知识讲解与专题式案例教学相结合,33%的学生选择基本知识讲解与课题讨论相结合。这表明,对大学生经济学素养的培养应突出应用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着重培养大学生利用经济学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大学生经济学素养培养路径

第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体现经济学素养培养的趣味性和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经济学素养培养的应用性,把经济学基本知识的讲解与现实经济动态结合起来,采取小组讨论、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着重培养大学生利用经济学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案例―观察―思考―一般性结论―解释真实世界”的经济学教学理念,即从问题出发,为了理解问题而学习知识,在阅读中进一步去思考问题,学习完理论后回到问题,体会如何将理论作为一种思考问题的工具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此外,培养大学生经济学素养须注重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课堂发言、课堂展示和写作等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二,丰富课外实践,提高大学生有关经济学素养培养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有限的课题教学时间不能促使学生完全吸收和消化所有经济学基本知识,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经济学知识。结合当前社会经济热点问题,邀请一些经济学专家学者开展有关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居民理财投资、社会收入差距、房地产价格调控、人民币升值、大学生创业等的系列学术讲座,以提高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水平。

参考文献:

经济生活的知识点范文第5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对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强劲,知识在经济和信息网络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知识经济成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我国已经加入了wto,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经济已使我们有了紧迫感。然而知识经济的兴起虽然是不可多得的机遇,但更为严峻的是挑战。同时知识经济的发展也使审计的环境发生变化。审计作为综合的财政经济监督部门、经济卫士,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审计工作也应与时俱进,着眼未来,当好市场经济的卫士。

一、要提高审计人员对知识经济的认识,树立面向知识经济发展的全新观念知识经济的兴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征。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谁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先进的科技,谁就能在历史的发展中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我国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和过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加入了wto,形势更加紧迫,与国际接轨后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知识化的多重挑战。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同样对审计战线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审计人员必须提高对知识经济的认识,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才能迎接挑战,变挑战为机遇。同时要树立面向知识经济的全新观念,培养创新意识,积极探索灵活、高效的审计模式和方法。

二、更新审计监督观念,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向知识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审计监督对于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管理肩负着监督和服务的重任。我国面临着既要实现工业化又要跟上知识化进程的双重挑战。全球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技术革命为我们提供的难得的机遇,都为我们赶上知识经济发展的潮流奠定了基础。因此,审计监督在我国经济体系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中起着推动作用。

其一,审计监督重点要实现重有形资产的审计到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并重的方向转变。知识经济中,知识和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和要素。传统的工业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对生产经营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知识经济则对知识、智力、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的投入起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企业无形资产在总资产的比重大大增长,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越来越重要,形成了以无形资产为主导型的企业资产结构。因此,审计监督应通过监督重点的转变,为国家制定宏观调控措施及时反馈信息,促进企业重视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为企业发展知识经济创造环境条件,以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其二,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引导并要发挥好企业内部审计职能作用,通过高层次的监督和服务,推动企业不断进步,提高技术含量,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以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

其三,加强对高新科技企业的审计监督,促进其快速增长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第一支柱。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问题,通过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审计监督力度,及时遏制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消极因素。

三、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创新审计机制,转变审计监督方式和手段知识经济作为信息经济使经济建立在知识基础上成为可能;知识经济作为数字经济使人类穿越时间和空间进行通信的能力显著提高;知识经济作为虚拟经济使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突破了传统的活动空间,进入到媒体世界,出现了种种虚拟经济实体,尤其是远距离的多主体的虚拟合作等。这将改变经济的新陈代谢、机构的类型以及经济行为本身;知识经济作为网络经济使国际互联网早已经将供应商、顾客、相关竞争者连在了一起,也使企业经济活动整合化、管理结构合理化等等。可见,知识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审计的方式和手段乃至审计理论等产生重大变化,转向网络化。如:一是审计目标已由揭露会计资料的错弊,转向指出其根源与后果的多元化目标发展;二是就地审计等方式将逐步消失,审计人员不再局限于到被审计单位实地审计。通过网络,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事后审计方式已逐渐被适时审计所代替。三是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传统审计中最为重视的会计系统提供审计线索的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面对无书面记录的经济活动,审计的重点也由原来的审计线索的审核与查找,转向了系统分析过程。因而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显然大有用武之地,而且可能是惟一的选择。审计系统的信息化网络,将是未来知识经济社会中国审计网络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我们在审计实践上,新的审计程序、审计方式、审计方法已逐步形成,从而可以完善审计管理体制,构成新的审计运行机制体系,重塑审计理论框架,以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另外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也推动着审计学把一系列新问题列为自己的研究内容。包括:如何确立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审计方式,界定审计范围,进行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创新;如何制定审计的评价标准;如何搜集审计证据;如何优化审计资源的配置,发挥审计组织机构的作用;如何完善审计网络体系;如何防范审计风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