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范文第1篇

一、脑瘫儿童运动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1.改善功能,促进身体机能恢复

脑瘫运动康复训练很重要,是脑瘫康复的核心,而运动康复训练的核心是将身体的活动方式教给患儿,使其掌握正常运动功能,改善残存的运动功能,抑制不正常的姿势反射,诱导正常的运动发育以及提高儿童日常生活能力,是脑瘫患儿促进身体机能和获得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手段。0~6岁是治疗的最佳阶段,我们说这段时间康复叫入学前康复或者家庭康复,患儿的生活姿势一般都是在这个阶段获得,如,进食、睡觉、走路、坐姿等姿势。另外,有些训练,如放松肌肉、扩大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是每日必须做的,需要长期坚持,通常要坚持到他们较大年龄,如果过早地认为孩子已经会走了,可以上学了,就不训练了,那么到了青春期,孩子迅速生长,导致二次损害,肌肉挛缩就会加重,关节就会出现畸形。脑瘫儿童入学后,家庭康复时间减少,因此,特殊教育学校要开展脑瘫运动康复训练就非常有必要,运动康复训练的主要对象也应该是进入青春期前的脑瘫患儿。

2.增强体质,培养终生体育目标

脑瘫儿童参加运动可以有效地降低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身体的灵敏性,减少肥胖,促进神经系统发育,预防疾病。如果脑瘫儿童学会了一项运动,如踢足球,那么踢足球很有可能将成为他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持久的体育运动爱好和能力不仅对脑瘫儿童的康复有着重要意义,对其身体机能的提升和特长的培养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3.愉悦身心,养成良好心理品质

脑瘫儿童参加运动能克服某些不良行为,使儿童的性格开朗、活泼、乐观。运动还能培养脑瘫儿童的毅力。在一些韧带拉伸练习时脑瘫儿童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有时要克服很大的困难,这就是很好的意志锻炼。当脑瘫儿童在水池里玩水,在运动场上跑着、笑着去追逐滚着的皮球,在阳光下接触大自然的时候,他们会十分快乐。

二、脑瘫儿童运动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方法

1.热身活动

热身活动在脑瘫儿童的运动康复训练中尤为重要,如果热身不充分,不仅会影响训练效果,还很有可能使儿童受伤,严重时会使有癫痫史的儿童在刺激下引发癫痫,所以脑瘫儿童的运动康复训练的热身时间应持续在15分钟以上。热身活动也要做到循序渐进,如先活动上肢再活动下肢,坐轮椅的学生可以按着这个顺序:胸前拍手―头上拍手―伸展运动―下肢抬腿―弯腰―蹲起―爬行。

2.大肌肉力量练习

脑瘫儿童的大肌肉练习主要包括股四头肌和臂力的练习。股四头肌力量练习较多地使用蹲起练习,根据脑瘫儿童的自身情况,可以克服自身体重蹲起,负重蹲起;蹲起练习需要脑瘫儿童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抓扶手。有剪刀脚的儿童需要将两脚固定,两腿间可以夹一个小枕头将双膝分开。蹲起练习比较枯燥,几个儿童在一起可以利用比赛、跟音乐节奏做动作、轮流数数、背古诗儿歌等方式进行。股四头肌力量练习还可以采用拉小车游戏,在助行器上绑上沙袋或重物,让脑瘫儿童拉重物走或跑等形式。形式可以变化多样,例如,走的路线(曲线、绕物、直线快冲等);变化小车上的货物;连接起来助行器可以变成的火车等。臂力练习的器材可以利用哑铃、墙壁拉力、砂磨台。哑铃要为脑瘫儿童选择安全性高的,适合肌力的哑铃,老师双手拿哑铃面对脑瘫儿童,跟随音乐带领脑瘫儿童做各种动作。墙壁拉力器是一种固定于墙壁上的具有重力负荷的装置,通过拉动重锤,可以进行肌力训练,使用时要为脑瘫儿童选择适合的肌力的重力装置,采用面对装置向下拉、背对装置向前拉、侧对装置横向拉着等几种练习方法。砂磨台是供脑瘫儿童模仿木工砂磨作业、进行上肢功能训练的台子,供臂力肌肉较小的儿童使用。

3.灵敏性练习

脑瘫儿童的灵敏性练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儿童改变身体方向的能力,要求动作快速,有控制的运动。为此我们选择适合脑瘫儿童的发展灵敏性的练习。主要包括在爬、走、跑中做迅速改变方向的各种躲闪、突然起步以及各种快速急停和迅速转体练习等;做各种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如体操动作、前滚翻、前后侧交叉走;做专门设计的各种复杂多变的练习,如用蛇形跑、之字跑、躲闪跑、穿梭跑和立卧撑几项组成的综合性练习。游戏可以是发展脑瘫儿童灵敏素质的游戏,可以选择一些应答游戏、追逐游戏和集体游戏等。这些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能引起脑瘫儿童的极大兴趣,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活动,既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对付复杂多变的活动场面,又能锻炼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反映过程,有效地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4.韧带牵拉练习

脑瘫儿童的韧带牵拉练习一定要放到训练结束之前,因为此时全身的肌肉韧带温度较高、弹性较大,较容易拉伸。大部分脑瘫儿童主要需要拉伸的韧带有膝关节韧带、韧带,练习时不要用力得过快、过猛,防止拉伤或扭伤,此时要尽量保持儿童的体温,在舒缓的音乐伴奏下老师帮助儿童完成,此时需要一对一练习。

5.放松练习

肌肉放松一般都在运动最后,可以采取抖动双臂和双腿的方法,揉搓肌肉也可以放松。很多脑瘫儿童肌张力大,放松对他们至关重要,我们采用按摩的方法来降低脑瘫儿童的肌张力,以一对一的形式来完成。

三、脑瘫儿童运动康复注意事项

特殊学校要做好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康复训练,需要学校有效组织、协调、管理、指导以及提高康复教师的专业化素质。首先,学校需组织康复老师对脑瘫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估,确定脑瘫学生的运动康复目标、计划、课程、方法等;其次,学校需沟通、协调各方的分工与合作,在时间、人员、设施设备等方面予以保证,以学生为中心,使得脑瘫学生运动康复工作有效系统的进行;再次,学校需组织、协调各方专业人员对家长进行专业指导,以便充分发挥家庭在脑瘫学生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学校还需开拓各种培训途径,提高康复教师的专业素质,真正为脑瘫学生提供切实的运动康复,充分开发其潜能,补偿其缺陷,使其尽早适应社会生活。

教育与康复相辅相成,只有将教育与康复训练结合起来,依据科学、可行的康复模式,对脑瘫学生进行有效的康复,才能在减轻其障碍的同时,充分挖掘其各种潜能,补偿其缺陷,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其生活质量。因此,要做好脑瘫学生在校的医教结合,特殊学校要做到,依据脑瘫学生的特殊需要,制订康复的目标、计划、内容、方法等,合力完成脑瘫学生的康复任务,提高其智力、运动、言语与沟通、自理、社交能力以及学业成就等,培养其独立生活的意识与能力,为其进一步融入社会奠定基础。要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并在基层特殊教育学校普及,就必须在师资配比、功能室配套、培训转型、职称评定等方面寻求政策支持。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儿急性偏瘫 后期康复 矫形器

Acute infantile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late

Li Chengzhang

Abstract:Objective:Explor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in the late children acute hemiplegia treatment in an important role.Methods:Select the children acute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30 cases,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 control and patients,each group has 15 cases,two groups of patients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r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but patients to join orthopaedic implement assist 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Results:Two groups of patients in the late treatment through rehabilitation therapy,the body of each function are to get a better improve,but in the body of motor function,restoring effect group was better than control,the range of motion of the late patients recover and fine motor ability CeLiangBiao scored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Children acute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processes on the late patients recover the body function of great importance.In the process of healing with orthopaedic implement restoration can better training increases patient recovery speed and rehabilitation level.

Keywords:Children acute hemiplegia Later rehabilitation Brace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028-02

小儿急性偏瘫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神经系统疾病,先称之为脑动脉血栓形成,是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形成原因是脑动脉血栓形成的部位多累及锥体束的供血造成,主要临床症状即为急性偏瘫[1]。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小儿急性偏瘫的发病率国外为1.5%~5%,我国的发病率较国外发病率高,为1.7%~6.3%。小儿急性偏瘫可见于小儿任何年龄,但多数小儿急性偏瘫患者为6岁以下,病症表现为惊厥发作或者有意识障碍,大多数偏瘫患者在症状刚开始表现时都是表现为惊厥现象,然后再出现偏瘫。惊厥限于一侧,而后扩展至全身,因此小儿偏瘫症状发展较快,惊厥停止之后就可以表现出来,在1~2天内达到顶点,主要表现是上肢和面部肌肉瘫痪,下肢症状较轻。小儿急性偏瘫有严重的危害作用,不仅影响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也对患者家庭及社会和谐带来一定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有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2岁~9岁之间,平均年龄5.6岁。患者表现为左侧瘫痪的有13例,右侧瘫痪的有10例,交叉瘫痪的有7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惊厥的有6例,抽搐的有26例,呕吐现象有15例,吞咽困难的有8例。该组患者的主要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上肢和面肌瘫痪,下肢症状表现较轻,患侧表现为肢体无力,手不能提握重物,口角出现歪斜。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和试验组小儿急性偏瘫患者在进行后期康复治疗时,对照组患者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常规康复治疗主要体现在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协助患者进行运动、言语功能的训练,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站立训练,言语训练以及患者其他身体功能的练习,而试验组患者更为强调训练程度的系统性以及连续性,主要是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以及言语疗法等。对试验组患者采取定期进行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以及言语疗法,连续治疗时间为3个月。运动疗法主要是让患者从最开始的被动锻炼到后期实现站立锻炼,可以引导幼儿自主进行站立锻炼,每次站立时间达到3分~5分钟,根据幼儿的病情恢复情况适当调整站立时间;作业疗法主要内容是让小儿急性偏瘫患者能够像正常人一样保持正常的姿势,通过各种运动方式的进行像俯卧位、仰卧位的练习,让幼儿恢复到较好的水平;言语疗法主要是通过语言的训练让小儿患者能够正常的练习发声等。试验组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借助于矫形器进行康复训练,每天佩戴矫形器为4h~8h,因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上肢和面肌瘫痪,因此主要借助上肢矫形器进行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首先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选择合适的矫形器,训练中固定上肢矫形器,然后让病人进行训练。使用矫形器的目的是让患者在后期康复训练过程中放置关节的屈伸挛缩或者过度伸展[2]。通过跟踪患者的康复训练情况,对患者的站立时间长短、关节活动度(PROM)、精细运动能力测量表(FMFM)[3]及言语表达能力(每分钟字数)进行评定。

1.3 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康复训练可以看出,试验组组患者的康复治疗情况较对照组组患者有明显的成效,试验组患者独自站立时间长,而且关节活动灵敏度高,言语表达能力较对照组患者强。

3 讨论

小儿急性偏瘫的后期康复治疗对小儿整个机体活动的正常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康复治疗过程中,后期康复情况是最主要的关键所在。后期康复与前期康复的不同在于,前期康复主要是对患者进行各种心理辅导,防止后期康复过程中出现各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的发生,尽早进行后期康复训练,可以说前期康复是后期康复的基础,但后期康复更重要的是对患者进行身体功能的训练[4],而这种身体机能的训练则是整个治疗过程中最主要的过程,最主要的目的。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在居住环境周围有社区康复中心,也可以借助社区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以达到卫生资源的最大利用。所谓社区康复中心,主要是指以农村乡镇或者城市街道为基地,对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的场所。借助社区康复中心,不仅能够更有效的恢复患者的身体机能,更重要的是可以随时随地对患者进行康复过程中的指导。协助患者进行后期整个康复训练过程,像运动康复、言语康复等都关系到小儿偏瘫患者能否实现正常生活,但要注意的是,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康复过程的系统性及有序性,必要时可借助矫形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5]。

参考文献

[1] 周水珍,廖广红,孙道开,等.小儿急性偏瘫综合症16例诊断与治疗探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16(02):90-91

[2] 李哲.矫形器在偏瘫病人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20(09):2566-2567

[3] 李改丽.小儿急性偏瘫58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06):543-544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听障儿童;语言康复;训练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7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7-0170-01一、引言 

聋儿受听力障碍的影响,语言的学习与使用变得比一般人要困难。因此,对聋儿进行有效的言语康复是十分艰辛的,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本文通过对现有的聋儿言语康复教材和语言训练方法进行研究。 

二、聋儿语言康复课程与训练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聋儿康复尚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没有科学系统的语言康复教材与教学训练方法,现有的教材或教学训练方法多是教员依据自己零散的感性经验而编制的。我国目前对聋儿进行语言康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全国各地各级聋儿语言康复机构的不平不均,聋儿语言康复效果也各有差异,但总体而言,比之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聋儿语言康复水平还十分低下。“八五”“九五”时期,听障儿童语言康复被纳入国家发展规划。耳鼻喉专家学者提出:听障儿童应及早得到发现或确诊,应及早得到补偿和训练;听障儿童的康复训练与康复课程应当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关于聋儿语言康复课程与训练内容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且多是方法之类的泛泛而谈。这往往导致教学或训练内容的缺少系统性与连贯性,导致教学或训练的有效性不够高。然而,虽然聋儿语言康复教材尚未成系统,但有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如高成华、梁巍的《为了聋儿的明天——聋儿早期康复教育师资培训教材》、如梁巍的《咿呀学语教学指南》。此外,聋儿语言康复训练专职人士的专职水平总体水平不够高。在教员的语言康复训练中,聋儿常因诸多无关的训练行为而分散了注意力,影响到聋儿的学习;聋儿也常因相应的训练与自身特性不合而训练效果不佳。 

三、聋儿语言康复课程与训练方法设计分析 

(一)聋儿自身有其特殊性,导致聋儿语言康复阻力陪增。聋儿的听觉神经劣于普通儿童,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发育迟滞,听器官的发音与构音器官功能异化。因此要有针对性的设置出合理的聋儿语言康复课程与训练方法。而且,聋儿的语言康复课程又应当注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二)聋儿的语言康复课程与训练方法应当从“听觉、言语、语言”出发,即是从“听得明白、说得清楚、交流自如”三个方面以教学康复的目的。所以应当在聋儿语言康复课程中合理设计,让聋儿最大限度是运用其残余听力来感知的声音的存在,切身体验到各种声音地不同,激发聋儿“说”的欲望,最终达到交流自如的目的。 

四、聋儿语言康复课程与训练方法的内容选择与组织 

(一)聋儿具有其特殊性,聋儿语言康复课程与训练中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其中词汇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选择词汇时应当注意:1.选择聋儿喜欢的人和物;2.选择聋儿日常能接触的能理解的熟悉的词汇;3.选择聋儿容易看清楚口形的,容易学习发音的。 

(二)聋儿语言教学或训练中,应当依据聋儿的特殊性,采用适宜的灵活多种的教学训练方法。 

例如“山”:可以按照以下的方法来训练,1.先给聋儿看图片,让聋儿有一个直观的映像;2.让聋儿通过观看体态和拟声语来学习;3.让聋儿看教员的口形及发音,来选择“山”的图片;4.让聋儿试着说出“山”的声来。 

例如:设计出不同的主题,每个主题下又设计出不同的单元内容,而且彼此之间又是连贯在一起的。主题单元我我的家、我的同学、我的伙伴、我是学校、我的教室我的身体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的头发(三)聋儿学习语言尤其困难,因此,更应当注重语言的边学边用。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才能扎实,不会边学边忘。因外,聋儿的语言康复学习应当是一个不断重复训练的过程,所以课程设置应当设置重复学习的知识。如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教授同一个词汇。 

(四)聋儿语言康复课程与训练安排应当张施有度。教员要合理运用教学游戏观念,让聋儿在玩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游玩;让聋儿的语言康复教学变成一个有趣的过程,从“聋儿需要学习”变成“聋儿主动想学习”。 

五、聋儿语言康复及训练方法的建议 

(一)聋儿语言康复不仅仅需要教员具有专业职业素养。良好职业素养的教员才能让聋儿语言康复的课程与训练方法变得有效,才能让聋儿更快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去。 

(二)聋儿语言康复课程最早应该在2-6岁。 

(三)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应当由简单到复杂,学习的词汇应当由少到多。 

六、结论 

本文综合研究了分析了聋儿语言康复及训练方法的现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研究聋儿语言康复及训练方法。对听障儿童语言康复及训练方法进行的探析,试图为之提供行之有效的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力.聋儿快乐课堂教学初探[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3)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脑卒中;社区;康复;教育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63-02

1 社区康复护理实施的意义和目的

1.1 脑卒中疾病的危害性

脑卒中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第三大疾病,也是我国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根据统计数据,全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年发病率为217/10万,高于西方国家和日本,致残率为70~80%[1],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劳动能力,可致社会能力丧失,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脑卒中患者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许多病情较重的患者被救治成功,但都留下程度不等的残疾,如偏瘫、运动困难、知觉障碍、偏盲、失语等。这些障碍往往是药物所无法治愈的,只有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才能取得效果。脑卒中的康复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由于医院病床紧张,许多留有后遗症的脑卒中病人需要回家继续进行康复治疗,家庭是脑卒中病人最主要的康复场所。病人的康复护理计划出院后得不到延续,严重影响病人的康复。大量资料表明:脑卒中康复治疗后,70%~80%的患者达到独立步行,2/3的患者生活自理[2]。长期康复训练不仅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减轻对社会、家庭的影响和负担。脑卒中后肢体功能的康复3个月以内是最佳时期,6个月以内是最有效时期。社区康复护理对患者是一种支持,可以随时提醒和帮助患者适应社区环境,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1.2 社区康复护理意义

社区康复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延续,对患者的支持更有针对性。社区康复护理是满足患者需求的体现,患者在住院期间康复护理是以护士、理疗技师为主,而出院后康复是家属按护士的指导进行。如果没有对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固守在以前那种患者一出院护理工作就结束的短期护理行为,不但不能巩固现有的治疗成果,甚至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如肢体活动功能减退,生活能力下降及各种并发症等等,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实施康复护理,针对患者不同情况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了患者复诊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3 社区康复护理应注意问题

身体上的残疾使患者产生孤独、消极情绪,不利于患者的康复。社区康复护理干预中指导家庭成员认识到这个问题,在督促患者做训练的同时,需要给患者更多的关心、体贴、鼓励。教育其家属学会看患者的手势、面部表情和举止行为,了解患者内心活动。在社区康复护理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安排力所能及的娱乐活动和社交活动,充实患者的生活。通过鼓励病人从事家务劳动,增强病人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不仅可以使已经恢复的肢体功能得到巩固,减轻病人的家庭负担,而且使病人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科学的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病人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肢体功能康复方面取得的进展加强了病人及家属对康复的信心,可以形成一个促进康复的良性循环。

2 社区康复措施与方法

2.1 功能康复护理措施

脑卒中的病理形态改变是局灶性的,但引起功能的变化是全脑性的,因而引起脑可塑性变化也是全脑性的。脑卒中后康复不是针对局部的病损,而是促进其功能的恢复。脑可塑性理论在脑卒中早期康复中以广泛应用,如易化技术、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患者处于恢复期后即可根据情况出院,进行社区康复治疗和护理,这样既能达到恢复的目的,又可以为患者节约经费。

2.2 恢复期社区功能康复措施与方法

此期康复方法多为住院期间在物理治疗师指导下进行的,同时,护士在对家属及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注意指导患者和家属掌握训练方法,为出院后继续康复训练做准备。

2.2.1 床上训练

科学床上训练非常重要,同样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病情以及前期治疗效果基本相似的情况下,是否重视床上训练,康复的效果大不一样。床上训练包括翻身、上下左右移动躯体、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训练、伸髋训练(桥式运动)、上下肌运动,以及洗漱、进餐、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的训练。

2.2.2 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从静态坐位平衡练习开始,逐渐向动态坐位平衡练习过渡。开始时,仅让患者独自保持稳定的坐位,以后可以在家人的保护下,前后左右轻推患者,让其自己调整身体的平衡避免倒下。经过反复练习,患者的动态平衡能力会提高,就可以逐步做一些坐位下可完成的日常生活动作了。

2.2.3 从坐起到站起训练

掌握重心转移。要求患肢负重,体重平均分配。在坐起到站起前期,可以采取扶床练习,增加腿部力量,治疗人员要站在病人旁边协助,并要遵循逐步渐进原则,确保病人在训练过程中安全。

2.2.4 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

目的是为步行做准备。训练时治疗人员一定要注意脑卒中病人站立的姿势,大腿不能内收或外旋,膝关节不能屈曲 或过度伸屈,足部不可内翻或下垂,足趾不能屈曲、内收。每次练习l0~20分钟,每天3~5次,逐步渐进。如病人在站立时出现心慌、出汗、头晕、眼花,甚至昏厥,应立即重新采取卧位,站立训练要暂缓进行。

2.2.5 步行训练

先用健腿迈步,治疗人员站在患者身后在双上臂处稳定之。开始用患腿迈步可能有困难治疗人员可用自己的脚来指导患者的腿前移,并给予一定口令,让患者有节奏地进行。待患者行走好后可适当增加难度,如跨过不同高度的物体,行走同时与他人说话、拿东西、改变行走速度。

2.2.6 上肢及手功能训练

上肢训练治疗手法包括诱发联合反应、屈曲运动及伸展运动。生活中利用简易训练方法可采取试穿衣服、手握乒乓球、抓牙刷、按电视遥控器、利用患侧上肢和躯干夹住物体等方式进行训练。

2.2.7 作业治疗

主要是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2.3 后遗症期康复治疗

一般发病3个月后进入后遗症期。此期多数患者已出院,但仍应继续进行训练和利用残余功能,防止功能退化,争取最大限度的日常生活自理。使患者尽可能回归社会,护士可采用定期随访等工作方式,为患者做好社区康复护理指导工作。

2.3.1 康复训练

继续进行维持性康复训练,以防止功能退化。

2.3.2 补偿患肢功能

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如手杖、轮椅等)以补偿患肢功能。

2.3.3 加强适应性训练和健肌替代法

对功能不可恢复或恢复很差的患者,充分发挥健侧的代偿功能,加强适应性训练和健肌替代法,并利用各种辅助器具或装置如手杖、助行器等防止功能退化,同样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社区适应能力。

2.3.4 重视职业、社会以及心理康复

对家庭、社会环境做必要的和可能的改造,使患者在尽快走向社会,使心理得到尽快康复。

2.4 心理康复干预

大多数脑卒中患者除有偏瘫等功能障碍外,还常伴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康复和生存质量。其中患者焦虑和抑郁会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变得十分低下。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是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情志调护是脑卒中患者心理康复,是脑卒中患者重返家庭和回归社会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对患者及家属讲清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使其对该病有正确的认识,使患者及家属能积极配合治疗;必要时可予抗抑郁和(或)抗焦虑的药物治疗。

2.4.1 安慰和心理疏导

减轻和消除病人焦虑抑郁心理,指导患者家属应用各种沟通技巧和病人进行沟通,了解错误认知的表现和根源。帮助其分析原因,应用松弛、暗示等心理疗法消除患者的自卑心理。

2.4.2 指导患者调整心态

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鼓励、关心病人,以平静、轻松、愉快的心情感染患者,指导患者运用心理学知识调整心态,控制不愉快的情绪,发展积极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注意事项: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训练中主要危险因素有脑血管意外复发、心血管合并症、摔倒导致软组织损伤或骨折等。在康复实施中要予以监护和防范。同时要患者保持平稳的情绪,训练过程中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2.4.3 实施支持疗法

支持疗法使病人能维持最佳自理水平,主动参与功能锻炼,积极配合康复训练,鼓励患者利用健肢的协助作用,一方面可以保护患肢,一方面进行部分生活的自理锻炼,对患者早日康复起到积极作用,增加患者的自信。把康复训练实施于日常生活中,使患者能维持最佳的自理水平。

2.5 社区患者后遗症康复护理应对措施

2.5.1 吞咽困难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吞咽障碍患者易发生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等并发症,重者危及生命,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评价,进行吞咽康复训练可使患者恢复经口吞咽进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5.2 睡眠障碍

失眠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直接影响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速度。引起失眠的原因依次为抑郁、肢体痛,睡眠环境,病理生理因素和药物因素等。

护理对策:创造舒适的睡眠条件和环境,正确的功能锻炼,预防肢体痛,正确应用安眠药,护理过程中多与患者对话沟通,消除其心理紧张状态。

2.5.3 肢体痛

脑卒中后肢体痛是影响患者全面康复的主要障碍,对康复训练有很大影响,告知家属和患者引起肢体痛的原因,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的训练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结果表明,在家庭训练中运用肩关节松动术能有效地缓解和消除脑卒中后的肩痛,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此外,抑郁痉挛应贯穿康复训练全过程,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能有效缓解肢体痛。

3 结论

社区康复教育是对社区康复技术服务不足的一种补充,用康复医学知识服务的手段来弥补技术服务不足,是解决社区中卫生资源供给不足的最佳选择,不但可以缓解医院病床不足,还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病人家属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有利于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出院后康复中心和社区方面连贯持续的三级康复治疗,是克服残疾造成的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和早日回归社会提供更完备的平台,而且也是临床上较为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之一,值得临床。

参考文献

[1]周梅芬.陪护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 3 (23).

[2] 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常规[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785.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范文第5篇

1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虚拟现实又称“灵境”,由三维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多功能传感器的交互式接口技术以及高清晰度和高更新速度的显示技术构成[1-2]。VR技术就是在计算机中建立一个模拟真实世界效果的特殊环境,通过各种传感器设备,使用户“沉浸”在这个虚拟环境中并进行操作和控制,以达到特殊的目的。VR具有3个特性—3I,即immersion(沉浸性)、interaction(交互性)和imagination(构想性)[3],它为处在该环境下的用户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直观而又自然的实时感知交互。用户在该虚拟环境中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可以通过操作来改变或选择可以感受的内容,同时又留给用户可以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进行大胆的尝试,进而扩展其认知的范围,提高用户的探索和创新意识。

2康复医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临床经验表明,早期的康复介入,对患者的身心功能恢复、预防二次损伤和废用综合征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而康复治疗和手术药物等的治疗同等重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近年来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给灾区人民的身体和心理都带来巨大的创伤,加之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及其带来的疾病谱的变化,康复医学工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康复治疗通常是医师与患者一对一形式的训练,存在诸多局限性:(1)现有资源不够充足。无论是专业的康复医师还是康复器械都无法满足当前康复人群的需要。(2)训练过程单调而乏味。传统的训练过程通常是对一组训练动作的不断重复,导致整个过程十分枯燥,难以有效调动患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甚至使患者产生厌烦情绪,降低了康复效率。(3)功能定量化测评难以实现。随着康复治疗的不断进行,患者的身体状况发生变化,其承受的活动量强度也在改变,而目前无法对患者在训练中的具体数据进行记录和保存,不利于康复训练计划的制订和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康复进程。

3康复医学结合虚拟现实技术的必要性

VR康复系统可以打破传统训练方式的局限性,它可以针对不同类型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不同的虚拟训练平台,使患者以做游戏或完成趣味性任务的方式进行康复训练,以此调动患者的积极性。系统还能够详细地记录患者的训练数据,康复医生可以远程监控患者的训练情况,进而根据需要实时地调整训练计划和训练强度,推荐康复治疗方案。通过这种方式,一个医生可以同时指导多名患者,提高了医疗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了其工作强度。VR技术可提供重复练习、效果反馈和动机维持3种关键环节,这正是患者习得某种功能的必要条件。另外,VR康复系统能将心理引导与生理治疗结合起来,在患者进行“游戏式”康复训练的过程中,通过音乐、画面、文字和语音提示等形式给患者以正面的激励反馈,提高患者的信心和主动性[4]。因此,将康复训练与VR技术相结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4VR技术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与进展

4.1VR在运动康复中的应用

运动障碍是指以运动异常为特征的各种障碍,包括运动不能、震颤、舞蹈症、扭转痉挛、斜颈、张力障碍、颤搐、抽动和肌阵挛等症状[5]。当前,在运动障碍康复领域,对患者受损的运动功能进行康复性训练是VR技术最重要的用途。

4.1.1平衡和协调训练

许多中风患者存在姿态和平衡方面的问题,例如身体摇摆和不对称的质量分布降低了其灵动性,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DINGQi-cheng等[7]结合CIMT原理对NintendoWiiFit游戏系统进行改造,构建了一款基于VR的下肢平衡康复训练系统。该系统使患者的双脚分别站立在2块平衡板上,通过双脚用力动态地控制压力中心,进而操控虚拟人的运动状态。通过这种方法能成功地迫使患者增加患侧肢体的使用,使其体质量分布更加均匀,对称性能力得到大幅改善。RLloréns等[8]开发的BioTrakVR系统涵盖一系列的平衡康复活动,包括端坐时头部和躯干姿势控制的恢复和站立时的动态平衡练习等多个管理项目,同时允许用户通过选择不同的练习和规划自己的持续时间、休息时间和重复次数进行个性化训练。然而,我国对平衡功能障碍的研究起步较晚,应用VR技术的研究成果尚鲜见报道,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4.1.2行走及步态训练

与正常人相比,脑卒中偏瘫患者往往具有运动发起难、步速慢、步态周期延长、患侧支撑时间短等特点[9]。集中的特定任务式的训练可以提高脚踝的推力、髋部的拉力和行走的速度。AnatMirelman等[10]用Rutgers踝关节康复系统对18名中风后的轻偏瘫患者进行试验,受试者只能使用踝背屈、跖屈、反转、外翻以及这些动作的组合来驾驶虚拟环境中的飞机或船。实验结果表明,患者脚踝的推力、踝关节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均有明显改善,膝关节ROM及站立和摆动情况也有大幅提高。可见,VR技术对患者步态康复有一定作用。目前,国内对步态康复的研究主要以简单重复性训练的康复机器人为主,对结合VR技术的研究较少。张磊杰等[11]提出了一种基于VR的步态康复机器人系统,可以快速提取患者的步态速度、心跳等生理信息并恰当地体现在游戏中,使枯燥的训练变得有趣,也提高了患者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因此,结合VR技术的步态康复机器人系统将逐渐引起众多学者和医疗器械产业的关注。

4.1.3上下肢康复训练

由于力量减弱和利用反馈能力的下降,脑卒中偏瘫患者难以进行精确的运动控制,SangwooCho等[12]基于VR技术开发出一种新型上肢康复系统,用本体感觉反馈取代视觉反馈来提高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系统采用模拟起居室的虚拟环境,患者需要依靠自己本体感受的反馈信息,将患侧手握的虚拟半透明柱体移动到不透明柱体所在的目标位置,用这种方法亦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Burdea等[13]开发了康复训练系统“RutgerArmII”,系统由运动跟踪、重力和虚拟现实游戏3个模块组成,利用红外技术跟踪到患者的运动数据,使其能在虚拟场景中进行游戏式训练,并能得到相关的触觉反馈。国内众多学者对上下肢康复也作了很多研究。王瑞利等[14]设计了结合主动、被动和助力训练的踝关节康复系统,并添加了功能评价机制,为患者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证据。柯福全等[15]借助Kinect设备开发了一款基于视频运动跟踪的虚拟现实系统用来辅助患者的上肢康复。张金龙[16]设计了一款手指康复系统,包含了手势变换、坦克射击和赛车竞速3种游戏,非常具有趣味性。华南理工、中南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与广州一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三方联合研发的虚拟厨房训练系统[17],患者通过在其中漫游并完成烧开水、摆餐具、盛水果等一系列的厨房操作来训练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将该系统应用到33例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身上,结果显示比传统训练方式的康复效果更为显著。

4.2VR在认知康复中的应用

认知是指人脑接受外界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取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计算和理解判断等方面。认知功能障碍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了躯体功能障碍,因此也成为医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将VR技术应用于认知康复,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为患者提供安全可控的刺激进行治疗,并能监测多种重要指标,表现出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Godehard等[18]利用VR系统治疗有空间认知和记忆缺陷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让他们在虚拟的公园和迷宫里根据地标(房子、汽车、高山等)寻找宝藏,加强患者以自我和非自我为中心记忆的能力。Caglio等[19]利用3D电子游戏进行记忆康复的研究,发现虚拟航行训练可以激活记忆区域,改善成人脑损伤患者的记忆功能。王文春等[20]设计的虚拟认知康复训练系统,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操作能力等七大训练模块,每个模块又设计了高、中、低3种级别的题目。将该系统应用到38例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身上,结果表明,虚拟认知康复系统在注意力和空间知觉的改善方面优于传统的康复训练模式,且更具趣味性,适用于临床推广。戚淮兵等[21]设计了基于Agent的虚拟认知康复系统,能为患者提供感官上的刺激,纠正认知偏差,具有开放、自主、可移植的特点。尽管如此,在我国内陆地区,VR技术辅助认知康复治疗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能够真正进行临床应用的系统较少,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4.3VR在远程康复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均衡度还较低,各地的医疗设施建设也存在很大差异,康复医疗机构集中在大中城市,许多地区缺乏必要的康复服务,给广大群众带来不便。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网络通讯技术可以将一流的医疗资源传送到较落后的地区,为康复医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MJJohnson等[22]利用网络通讯技术使中风的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康复训练。李军强等[23]设计了一套远程监控系统,用虚拟人的运动再现患者手臂的运动,实现监控功能,从而使医生掌握患者手臂的运动情况。王月姣等[24]设计了基于力反馈的远程康复训练虚拟驾驶系统,治疗师端的计算机能实时显示患者训练视频、相关训练数据及当前训练方案,并能据此实时修改训练方案。可见,VR技术有利于提高落后地区的医疗水平,优化医学资源分配,推动我国社区康复的建设进程。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