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外直接投资流程

对外直接投资流程

对外直接投资流程

对外直接投资流程范文第1篇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对比

首先,从全球视野来考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这里选取了美国、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与中国做以对比,从流出流量和流出存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中将中国与美国、日本这两个发达国家流出流量进行对比看,1996年至2006年美国占全球FDI流出流量的比重平均在19.18%,日本占全球流出流量比重平均在4.81%,中国占全球流出流量的比重平均在0.74%。2006年美国的FDI流出流量为2166.14亿美元,相当于当年中国的10.24倍。从中国与美国、日本的投资存量进行对比看,1980年到2006年间美国占全球FDI流出存量的比重平均在24.4%,日本占全球流出存量比重平均在5.31%,中国占全球流出存量的比重平均在0.4%。同时,可以明显的看出,美国、日本的FDI流出存量都呈现出下降后保持平稳水平状态的势态。

其次,根据FDI流入与流出的比例来考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根据1999年UNCTAD的《世界投资报告》,一个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与本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1:1.1,其中发达国家为1:1.14,发展中国家为1:0.13。从表1中1996―2006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发达国家FDI流出流量平均相当于其流入流量的1.3倍,发展中国家FDI流出流量平均仅是其流入流量的35%,中国FDI流出流量平均仅为其流入流量的10%。

通过以上的对比看出,一方面,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以及存量相对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都很小,同时在全球所占的比重也很少,说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过小,显示中国以对外直接投资衡量的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尚待深化;另一方面,中国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相差悬殊,说明中国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但是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理论上预期有很大差距,大大滞后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业绩指数

由于对外直接投资比较容易受母国经济规模的影响,用绝对份额简单进行比较并不说明全部问题,为此UNCTAD采用了对外直接投资流出业绩指数(OND),以反映在控制了母国经济规模之后一国对外投资的相对份额,其计算公式为:

OND =[某国(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全球FDI流量]/[该国(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全球国内生产总量]

不同国家OND的大小反映了不同国家跨国公司对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利用方面的差异。一般而言,OND越大,一国对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利用越充分。如果某国的OND为1,意味着该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某国的OND大于或小于1,意味着该国的绩效高于或低于世界平均水平。UNCTAD的计算结果表明(见表2),2006年,中国的OND为11.5,美国OND为90.4,日本的OND为65.6,印度的OND为12.6。从中国、印度、韩国、美国和日本五个国家从1996年到2006年的FDI流出业绩指数排名的比较来看(见图3),中国的排名保持在61左右,在美国、日本及韩国之后。而且中国的OND近年来呈总体下降趋势,印度虽然大部分时间排在中国之后,但它近年来OND排名一致处于迅速上升的势头,2004年之后都超过了中国。较低的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技术含量不高、效益较差,中国企业缺乏所有权优势,进而无法充分利用其他国家的区位优势。

三、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对比

对于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公司经营、利益相关者及从空间角度看的管理的组织。跨国公司经营强度指标和分布指标主要反映跨国公司拥有股权利益的那些境外分支机构的经营,UNCTAD的跨国指数(TNI)从经营角度衡量了全球、发展国家及中东欧国家最大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该指数试用了三组变量(销售额、资产和雇员人数)来测算境外经营相对于总体经营的强度,计算方法是取国外资产与总资产比率、国外销量与总销量比率、国外雇员与总雇员比率的平均值。国际化指数(II)――即境外分支机构与分支机构总数的比率,从经营角度来衡量跨国公司的境外经营强度。跨国程度指数和国际化指数说明了一家公司在母国和国外的植入程度和利益。

根据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数据,计算2005年按国外资产排名的前七名跨国公司的国外资产与总资产比率、国外销量与总销量比率、国外雇员与总雇员比率,得到跨国指数,通过国外机构数与总分支机构数,得到国际化指数(见表3)。相比之下,中国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还比较低,平均值达到31.35%,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的国际化指数平均值达到了38.1,与发展中国家平均值还相差很多。

无论是海外资产规模还是跨国指数和国际化指数,中国跨国公司与世界级企业都有较大的差距。通过对比可知,尽管我国经济在国内保持了持续强劲的增长,但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还没有形成综合性力量,仍处于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国际竞争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中国的跨国公司主要还是国内资源配置,而世界级企业已主要面向全球配置,这种状况不利于中国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

四、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对比

对比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来看,中国的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达到了15%,制造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最小,而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所占比重很大,2005年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为57.5亿美元,发达国家为26552.9亿美元,发展中国家为1174.2亿美元,世界为27742.8亿美元,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占到世界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95%,制造业的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虽然部分原因是其自身结构升级的需要,也是其国内劳动力成本太高的驱动,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通过行业分布国际对比,看出中国的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不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西方跨国公司在其最初的发展阶段,主要是集中于资源开发类产业部门,是其在母国的生产结构的复制或为其在母国生产体系提供原材料供应等。中国的跨国公司形成于经济全球化的特定背景,各国纷纷放松了服务领域的投资规制,这为中国企业进入服务领域提供了新的契机。服务业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条重要路径,这可能是后起跨国公司与发达国家早期跨国公司在投资的产业结构上所表现出来的重要差异之一。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批发和零售业66亿美元,占24.9%;商业服务业的投资达56.1亿美元,占21.2%;交通运输仓储业的投资达40.7亿美元,占15.4%;金融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为16.7亿美元,占6.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投资为3亿美元,仅占1.1%。可以看出,服务业项目中劳动密集型仍占主导地位,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比重很低。

五、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对比

从全球趋势看,传统的新建方式逐步退居次要地位,而跨国收购、兼并方式逐步上升到了主导地位。跨国并购能有效地降低投资成本、缩短投资回收期,已超过“绿地”投资,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目前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并购成为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2006年美国跨国并购数达到1602件,较上年增长了12%,英国跨国并购数为817件,较上年增长1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以“绿地”投资(即创建新企业)为主,但是以并购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的比例在逐年增加。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中国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63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23.8%。但是中国跨国并购数目相比之下仍然很少,据2007年联合国贸发会统计,2006年全球跨国并购交易数量达到6974件,其中中国并购交易数量达到61件,占全球并购总数的0.87%。发达国家跨国并购以跨国公司为主,而中国进行跨国并购的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如中石化、中石油、中信集团等,真正达到一定规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企数量不多,而且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时多依赖于政府的扶持,不利于国内企业迅速捕捉跨国并购的良好时机。

综上,通过对比可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跨国企业所有权优势不足,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多为劳动密集型,技术水平较低。要缩小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差距,需要国家政策引导,使得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提高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虽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对外投资的政策法规不健全、投资结构不合理等,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中国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企业不断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之中,一方面,积累国际经营的经验,制定适合在东道国投资的产品和服务,进入当地市场赢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跨国企业要在全球合理分配生产实施和人力资源,使市场真正面向全球化。

参考文献:

[1]薛求知、朱吉庆.“走出去”战略―任重而道远―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差距分析[J].中国外资,2007(4):8-11.

[2]刘红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及国际比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杨大楷、李增春、杨晔.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4]吴先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对外直接投资流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发展特征 行业结构 对策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特点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从年流出量来看,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85年的6.3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688.1亿美元,25年间增加了109.2倍,在经历了初期的“艰难起步阶段”(1982~1991),中期的“调整震荡阶段”(1992~2004)之后,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于2005年之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2010年中国共对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125家海外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金额(流量)高达688.1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21.7%,已经连续九年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平均每年增速为49.9%。截至2010年底,中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余额已经达到3172.1亿美元,居世界第17位。

从相对发展规模来看,即相对于流入FDI规模情况来看,表现出了一个类似于“U”型的变化趋势。在第一阶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数量非常小,正因为这一时期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数量也较小,因而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数量与流入数量之比就比较高,历年该值均保持在0.2到0.4之间;但到了1992年到2005年期间,中国流入FDI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FDI流入规模,此期间FDI流出与FDI流入的比率大幅度下降,除了1992年和2001年,流出流入FDI比值均低于0.1;而在第三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竞争力不断提升,流出FDI相对增长速度较快,流入FDI规模相对减缓,二者比值有了较大提升,到了2010年该值达到了0.75。

从投资区域结构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区域更趋于广泛化、合理化,由最初的集中在地理相邻、制度相近的区域(国家),逐步向跨区域、跨文化的方向发展。由于历史原因,从总体水平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80%以上投资存量主要集中于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之下,欧洲、大洋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极小,对发达国家(地区)的投资存量仅占对外投资存量总额的10%左右,但是随着我国对外投资规模迅速增长以及质量的不断提升,这种现象有所改观,尤其是在2005年到2010年期间,趋于合理分布的对外投资模式初步形成:2010年,中国在世界178个国家(地区)共有1.6万家境外企业,对外投资覆盖率已高达72.7%。

从投资的行业构成情况看,投资流向逐步从低端技术部门向高端技术、附加值部门转移。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分布在金融、批发和零售、商务服务、采矿、制造和交通运输六大行业,这些行业累计投资存量达到2801.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数的88.3%。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数额最多,达到302.8亿美元,占44%;其次是金融业为86.3亿美元,占12.5%;再次是批发和零售业为67.3亿美元,占9.8%,采矿业为57.1亿美元,占8.3%;交通运输业56.6亿美元,占8.2%;在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中,同比增速最快的是制造业,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46.6亿美元,同比增长108.2%,占对外直投总量的6.8%。另一个显著变化是:跨国并购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中国以海外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投资比例逐年提高。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几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接连不断地快速增长,在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缓解国际收支失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我国对外投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经营实力不足、投资行业结构失衡等诸多问题,阻碍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的步伐。

政府缺乏统一规划,尚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跨国经营意识。政府在促进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与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对跨国企业的政策支持有待加强,众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因为信息不畅通,影响了对外投资的进程。

对外投资行业结构不尽合理。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中国的对外投资主要流向了商品服务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而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建筑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比例较低,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所占比例严重偏低,这表明中国对外投资的产业导向尚停留在初级层次,缺乏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对于服务业来讲,其对外投资层次偏低,主要在对外贸易、旅游、餐饮及交通运输业,但具有高附加值的金融保险、传媒、通信等行业涉及甚少。

对外直接投资流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NOI;海外投资战略;并购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引进和利用外资方面成绩斐然、全球瞩目。但从更长远的目标来看,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是同样重要的战略目标。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一国的经济发展遵循着“生产大国出口大国投资大国”演变的规律,大力发展海外直接投资,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及J曲线”,较好的解释了FDI和一国经济发展的关系。J曲线的两个坐标轴分别是NOI(净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减去吸引的外资流入,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反映了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和GDP,根据GDP可以将J曲线分为5个阶段。

图1各经济发展阶段人均GDP与净对外直接投资(NOI)

第一阶段,国家贫穷,几乎没有直接投资流出,略有直接投资流入,NOI为负值且趋增。按照1988年的数据,人均GDP低于1110美元的国家属于此列。

第二阶段,国家人均GDP有所增长,直接投资流入速度加快,规模扩大,直接投资流出开始出现,但NOI负值继续增加。

第三阶段,国家进入新兴国家行列,人均GDP已经处于世界中等或中上等水平。虽然NOI仍为负值,但每年直接投资流出的增加值已经超过直接投资流入的增加值,结果就是NOI由降转升。

第四阶段,流出直接投资超过流入直接投资,NOI变为正数,同时,流出直接投资的增加值继续高于流入直接投资的增加值,NOI正值扩大。一般而言,这标志着该国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20世纪90年代,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五阶段,国家的NOI开始下降,然后又回升,围绕零值上下波动,且波幅趋小,反映了国际收支平衡的趋势。流出直接投资和流入直接投资可能同时继续增长,反映了国家经济的增长和国际化程度的加深。

总的来说,一个国家国际直接投资流入与流出的状态与其人均GDP存在系统的互动的关系。特定国家的经济结构、发展战略、政府政策措施等对跨国企业的直接投资行为有很大影响。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处在第二阶段末期和第三阶段的开始,并且NOI已经出现了上升趋势。此阶段,对外直接投资内生性动力开始显著体现,需要政府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大力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表1我国的NOI数据(1995~2009) NOI单位:亿美元

2011年9月6日,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了《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688.1亿美元,同比增长21.7%,连续九年保持增长势头,年均增速为49.9%。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位居全球第五,首次超过日本(562.6亿美元)、英国(110.2亿美元)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政局稳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人民币重新面临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对于出口不利,但对于对外直接投资却是很大的利好,可以大幅降低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成本。伴随着国内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和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必然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也导致国际上针对中国的贸易战硝烟四起,国际形势也要求我国的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基于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必须积极的筹划向海外转移一些产业,以减轻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压力和损失。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目标战略选择

第一,开发资源以满足国内需求。原则上要与东道国政府合作进行互惠互利式的开发。在舆论宣传上也要注意策略,不要引起国际舆论的批评。

第二,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第三,避开贸易壁垒,扩大出口以占领国际市场。

第四,跨国公司在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回报更好的项目,分散经营风险。

第四,海外投资与利用外资相结合,互相促进。

对外直接投资流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比较中国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直接投资发展速度不断增长,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国在大量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同时,也在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展望1995》报告中,根据1989至1993年间的数据研究将中国列为世界第资本净输出国。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1996》指出,1992年~1994年间中国列为非经合组织成员国中仅次于香港的第二大资本输出国,超过了同期的西班牙、瑞典、丹麦和澳大利亚的对外投资规模。根据中国商务部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非金融部分)显示,截至2004年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即存量)已达到了448亿美元,位居发展中国家主要对外投资国行列。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和自由流动,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不断加强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一方面为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了空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另一方面由于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又使得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必须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放在整个国际直接投资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把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化脉络及发展趋势。

一、对外直接投资比较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加快,特别是90年代以后,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呈直线上升趋势,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国际贸易和世界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对外直接投资年流量和流出累计额迅速扩大。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给出的资料显示,在1967年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为1041亿美元,1980年达到5190亿美元,增长近5倍。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1990年为16901亿美元,2004年增长到97322亿美元,增长速度更为迅速。其中仅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就由1990年的1473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0357亿美元。

但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和规模存在很大差异,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比例也发生明显的变化。从对外直接投资占有率看,美国一直居于首位,在1980年其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累计额占世界总额的41.14%。但在这之后,尽管美国对外投资绝对数量仍在不断地增长,但在世界总额中的占有率不断下降,从1980年的41.14%下降到1990年的25.75%,在2003年下降至最低点19.87%,致使美国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霸主地位有所减弱。自1980年以来,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占有率持续上升,1991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占有率上升到13.06%。但9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占有率趋于稳定并呈下降态势。英国对外直接投资占有率相对稳定,90年代有所下降,2000年后又有所攀升,但总体波动幅度不大。韩国对外直接投资占有率自9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阶段,但与发达国家的数据相比差距巨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有率有所上升,但由于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太小,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比较微弱。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为448亿美元,占世界总额比率为0.46%,这表明中国生产国际化参与度还是很低,在国际投资方面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开放经济发展的层次不高,必须重视国际直接投资发展。

从对外直接投资年流量看,20世纪80年代年处世界前位的国家主要为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法国与日本。90年代,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大幅度增长。韩国2000年流量比1990年增长了4倍多。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较80年代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增长。2001年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增辐减缓,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年流量有所下降,头号对外投资大国美国流量在2001年~2003年间增长缓慢,以至全球流量呈现下降趋势。发展中国家受发达国家投资影响,流量增辐亦趋平缓。2001年中国对外投资流量增长迅猛,达到68.84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前例。200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亦受到国际影响,流量下降。而此时,巴西、墨西哥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数量上有了大幅度的攀升,巴西2003年对外直接投资年流量占世界总额的3.24%。与之相比,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流量仅占当年世界总额的0.25%。

1990年至2004年期间,中国在经济总量、进出口方面有了长足发展。中国GDP占世界总额比例由1990年的1.63%上升为2004年13.2%,1990年排位11,2004年升至第7位。出口额占世界总额比例1990年为1.79%,2004年达到6.5%,排位由1990年的第14位前进到世界第3位。进口额占世界总额比例也由1990年的1.5%增加到5.93%,排位由1990年的第17位上升到第3位。吸引外来直接投资更是发展惊人,1990年居世界第12位,2004年则排名世界首位,占世界外来直接投资总额的9.56%。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虽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但与世界整体相比,发展步伐平缓,排序位次几乎没有变化,1990年为第16位,2004年居第15位,占世界总额的0.9%。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滞后于中国经济外贸和外资的发展,并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相称,应该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力度。

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量指直接利用外商投资额的数量,而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则指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数量。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世界总计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与流入量之比为1∶0.94~1.36,这说明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量与流入量大体相等。在此期间,发达国家流出量与流入量比例为1∶1.10~1.54,说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大于其直接利用外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则明显小于流入量,其比例为0.02~0.35∶1,表明发展中国家直接利用外资大于对外直接投资。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与流入量比例均有提高,1990年至1999年期间,发达国家流出与流入比例为1∶1.24~2.69,发展中国家比例达到1∶0.26~3.62。2000年以来,虽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流出与流入量相对90年代而言有所下降,但世界整体水平变化不是很大。

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与外商直接投资额两者间的比例,看作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与流入量的比例。90年代初,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与流入量比例为0.16~0.36∶1。1994年比例开始下降到0.06∶1。1990年到1999年期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与流入量之比逐年变小,2000年达到最低比例0.02∶1,这个比例不仅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虽然2001年以来,这一比例有所上升,2004年回升到0.06∶1,但是与国际水平仍存在明显差距。

综合上述比较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纵向比较发展速度很快,但与世界有关国家进行横向比较,则差距甚远。从总体来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生产国际化中参与度较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并不相称,中国有必要重视对外直接投资,创造条件,大力扶植和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二、政策建议

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拓国外市场,实施对外投资,寻找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已成为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为了充分发挥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积极推动作用,政府和企业都应采取一些切实的措施。

对外直接投资流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欧盟;对外贸易;对外直接投资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

欧盟的前身是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即欧洲经济共同体、煤钢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的统称。1993年11月1日,欧共体正式易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截至2009年1月欧盟共有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瑞典、芬兰、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27个成员国。

欧盟于2002年1月1日正式启用统一货币——欧元(英国仍使用英镑)。并设立欧盟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欧盟审计院、欧洲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地区委员会、欧盟中央银行和欧盟投资银行等一系列相应机构。至1993年,已有157个国家向欧共体派驻外交使团,欧共体委员会也已在107个国家及国际组织所在地派驻代表团。欧共体同其中的绝大多数国家缔结了贸易协定、经贸合作协定或其他协定,并与一些地区性组织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关系。

一、欧盟对外贸易状况

2005—2008年,欧洲联盟的GDP均占全球总GDP的1/3左右,2009年(28.34%)和2010年(25.88%)有所下滑,但依然高于美国,更远远超过日本,总体经济实力强大。

(一)欧盟进出口状况分析

2002—2008年,欧盟的进出口稳定增长。2009年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大幅扭转,欧盟27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下降到32014.27亿美元。出口下降率20.6%,达15285.78亿美元;进口下降了27.4%,达16728.49亿美元。2010年稍有回升,对外贸易总额上升至37639.31亿美元,出口额上升至17862.73亿美元,进口额上升至19776.57亿美元。

从欧盟进口情况看,2009年欧盟主要产品进口额均有所减少,主要包括矿产品、机电产品、化工产品、运输设备和纺织品及原料。中国作为欧盟进口货物的第一大来源,从中国的进口下降至2994.34亿美元,在机电产品和纺织产品及原料方面,欧盟对中国的进口居首位,分别达到1350.42亿美元和428.32亿美元。而第二大来源地美国和第三大来源地俄罗斯的进口分别下跌至2155.23亿美元和1448.79亿美元。2010年情况有所扭转,从中国进口额大幅上升至3731.51亿美元,从美国进口额上升至2204.68亿美元,从俄罗斯进口额也大幅上升至1880.52亿美元,主要进口产品包括矿产品、机电产品、化工产品、运输设备和贱金属及制品。其中,在机电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方面,欧盟从中国的进口额居首位。在化工产品和运输设备方面,欧盟对美国的进口额居首位。而俄罗斯则是欧盟矿产品进口第一大来源地。

从欧盟出口情况看,2009年欧盟出口总急剧下降,贸易伙伴分布不均。其中,欧盟对美国出口额同比下降了23%,但美国仍是欧盟货物出口的最大目的地,出口额达2796.74亿美元;在机电产品、化工产品、运输设备和矿产品方面欧盟对美国的出口额均居首位;出口最多的是化工产品,达717.44亿美元。瑞士是欧盟的第二大出口国,2009年欧盟对瑞士的出口额同比下降了14.4%,出口额为1214.66亿美元。中国成为美国和瑞士之后的第三大欧盟货物出口国,2009年欧盟对中国出口额同比下降1.5%,为1131.32亿美元,在贱金属及制品方面欧盟对中国出口额达到119.51亿美元。在2008年欧盟的第二大出口国俄罗斯在2009年下降到第四位,次于瑞士和中国,欧盟对俄罗斯的出口大幅减少,仅有905.46亿美元。2010年欧盟出口情况有所回升。其中,对美国出口额达3135.28亿美元,仍居榜首,在欧盟五大类出口商品(机电产品、化工产品、运输设备、碱金属及制品和矿产品)中,欧盟对美国的出口均居首位,出口最多的依然是化工产品,达764.63亿美元。而中国上升为欧盟第二大出口国,出口额同比上升30.4%,达1489.43亿美元。瑞士和俄罗斯分别同比上升14%和25.8%。欧盟对巴西的出口涨幅最大,同比增长36.4%,出口额达405.88亿美元。

(二)欧盟对外直接投资情况分析

1995—200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年平均值为7305亿美元,欧洲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年平均值为3233亿美元,欧盟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年平均值为3100亿美元,占全球流入量的42.44%,占欧洲流入量的95.89%。2003—200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年平均值为12351亿美元,欧洲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年平均值为5105亿美元,欧盟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年平均值为4862亿美元,占全球流入量的39.37%,占欧洲流入量的95.24%(详见表2)。

资料来源:《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

1995—200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年平均值为7028亿美元,欧洲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年平均值为4462亿美元,欧盟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年平均值为4169亿美元,占全球流出量的59.32%,占欧洲流出量的93.43%。2003—2008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年平均值为12955亿美元,欧洲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年平均值为7372亿美元,欧洲联盟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年平均值为6664亿美元,占全球流出量的51.44%,占欧洲流出量的90.40%(。

2003—2008年世界主要国家及欧盟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 单位:十亿美元

资料来源:《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

从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情况看,欧盟年平均值一直保持在全球流入量的40%左右。从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方面看,欧盟年平均值一直保持在全球流出量的55%左右。从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和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总体状况凸显出欧盟外国直接投资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的重要地位。

三、欧盟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

欧洲经济的一体化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在此过程中,欧盟积极参与多边自由贸易谈判,名义关税水平不断削减。但欧盟市场的有效保护程度却远远高于其名义保护程度。经过GATT的多轮谈判,欧盟的平均名义关税水平由战后的超过40%削减到目前的4%左右,减幅高达90%。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深入,在欧盟的贸易政策中,关税特别是工业品关税的功能正逐步弱化,关税的重要性日益下降。欧盟使用非关税壁垒的程度逐渐加强,非关税壁垒的手段多样,以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市场准入战略、数量限制、安全技术标准、“自动”出口限制额、实施反倾销策略和修改普惠制产品清单等非关税手段限制进口,并对农业产品实施出口补贴。

四、 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启示

基于对欧盟对外贸易发展情况的分析,欧盟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其日益完善的体制、国家总体经济实力水平的提高以及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为促进中国与世界接轨的进程,欧盟对外贸易的经验对我国有着深远影响。一方面,我国应积极与欧盟发展成为战略伙伴,实现互补,更大程度地促进双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应学习欧盟为对外贸易活动建立国家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和法律保障,拓展经贸合作,寻找中国对外贸易的新增长点。

(一)健全我国政治、经济和法律体制

欧盟对外贸易的有效开展得益于欧盟各国的紧密合作,以及欧盟一系列相应机构的建立和较为健全的法律保障。可见,政府在国家发展对外贸易中处于重要地位。第一,中国政府应当加大廉政建设力度,坚持改革开放,完善市场机制,增强各机构的相互协作,提高办事效率,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第二,中央应加强对地方的监管力度,使中央政策能切实有效落实,并能实事求是地根据地方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促进各地方的对外贸易发展。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各地方的相互协作得以发展,鼓励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加强合作,以带动西部地区,从而促进整体的发展。第三,应开展对WTO规则、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等相关政策条款的研究,加深对国际贸易相关规定的理解,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利用法律监督和保护我国的对外贸易活动,为投资者提供法律保障,减少贸易摩擦。第四,以关税手段为主,非关税手段为辅,对能提高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机器设备的进口给予优惠的关税,对幼稚工业及部分产品进行出口补贴。

(二)大力发展国民经济

近几年来,欧盟的经济总量均居世界首位,经济实力强大,为欧盟对外贸易的开展奠定基础。此外,欧盟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和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也同样居世界首位,表现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而欧盟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小于其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降低了对外出口成本,有利于企业发展。我国的GDP近年来以年均10%左右的增长速度发展,2010年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而在外国直接投资方面,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量较小,而我国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大于其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我国政府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总体经济实力。相对于欧盟,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较弱,资本较少,因此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更有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应发展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规避风险,提高我国企业的对外竞争力。

(三)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从进口方面看,欧盟产品的进口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和俄罗斯。而中国主要从日本、韩国、美国、德国和马来西亚进口产品。从出口方面看,欧盟产品的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瑞士和俄罗斯。中国主要向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荷兰出口产品。从欧盟2009年进出口额均出现下滑的情况可以看出,由于其进出口国家较为集中,2008年经济危机对欧盟的对外贸易有较大的影响。由此,我国不能单一地开拓发达国家的市场,应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大对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拓力度,挖掘新兴市场的潜力,注重于与周边国家的贸易活动,发展多边贸易,减少贸易冲突,有效地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四)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

从进口方面看,欧盟主要以制成品的进口为主,并逐步减少初级产品的进口份额。我国主要进口产品的类别包括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石油原油及沥青矿物提取的原油、其他税号未列名的液晶装置,激光器、铁矿砂及其精矿,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等。从出口方面看,欧盟同样是以制成品的出口为主,初级产品的出口为辅。我国主要出口产品的类别包括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有线电话、电报设备、电视接收机和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等。我国需要调整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一方面,进行科技创新发展新能源,增加对外国高、精、尖产品和技术的进口,吸引外资,引进优秀企业的管理方式,以此促进本国企业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对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增加制成品的出口份额,注重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重视出口品牌建设,提高出口产品层次。

[参考文献]

[1] 仇晓飞.欧盟的发展与中国对外贸易[J].经营管理者,2009(22).

[2] 2008年,2009年,2010年欧盟(27国)货物贸易及中欧双边贸易概况[R].2011.

[3] 徐春祥,林萌.欧盟贸易政策的保护性研究[J].商业经济,2004(2).

Abstract:As the largest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world, EU has higher economic and social modernization stronger overall economic strength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It has a considerable impact in the external trad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new direction and new method on the external trade in China, this article is focused on the EU to make an intensive study of the process, current situation and policy of the development about EU, using rational analysis to make relative revelation to the external trade develop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