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课程体系 优化改革 特色思考

电气自动化技术对新型高技能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的供配电系统、计算机测控系统、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系统、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机电设备销售、安装及维护、电力系统的设备运行及维护等。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体系的不足

传统的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一般针对电工电子及继电控制等,并明显偏重电气控制。而当前科技发展的态势特别注重专业交叉融合,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检测技术,机械技术,信息技术等高度结合以实现生产线的柔性化与智能化。还有目前开设的一些课程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如 《自动控制原理》等关于电气自动化技术基础方面的课程, 课程内容除了一些有关自动化系统的基础理论外,其课程中所讲述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装置与器件,大多数都与当前工业现场使用的新型技术、装置等脱节。目前许多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的教学都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电气自动化课程和内容常常只是根据本校的场地、设备、考证要求、教师素质来开设,教学内容多呈散乱的低水平状态,难以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随着生产设备科技含量不断的提高,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的新兴行业不断出现,电气自动化专业要保持其自身的特点,必须强化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改革。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优化

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在保持原来开设的电气自动化基础课程基础上,将当前通用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插入到传统技术课程中,如将 PLC技术或变频技术穿插到电机控制、继电器控制等技术中,以解决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不足的问题。二是单独开设自动控制原理、PLC、自动检测、单片机技术、变频调速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工业网络、组态技术、供配电技术等课程。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电气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要求我们必须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并根据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增加新的教学内容。经过调研和实践论证,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增加自动化领域应用广泛的新技术课程。如:“变频器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EDA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组态软件”等课程。同时,根据高职高专的特点,理论知识以适用、够用为原则,对一些课程进行整合。将《C语言》与《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两门课程合并为《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如将《工厂常用电气设备》与《电机与拖动》这两门课程合并为《电机及电气控制》;将应用相对较少的“工厂供电”的内容进行整理更名为“供配电技术”,同时把该门课程变为企业课程,让授课内容更贴近生产一线等。

三、新课程体系的特色思考

1. 保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综合性,体现其现代性与应用性

新构建的电气自动化课程内容应该以基础技术为主,兼顾技术的综合性,它是新构课程内容整合的一个重要原则。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的应用更是层出不穷,要想在课程体系中实时反映最新的技术,无论从设备、师资和教学资料等方面,都是难以做到的。所以,课程的先进性不完全等同于技术的先进性。但是,教学内容的遴选应该是当前较普遍应用的技术,将一些新器件和新技术的应用整合进教学中来 。如触摸屏,人机界面技术,组态网等。

2.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技能训练

整合后的新课程体系应注重实训环节,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训环节,提高实践技能。加强自动化技术基本技能(电力电子、电器产品装配及维修)、计算机应用能力(单片机技术、电子EDA技术、电气 CAD、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能力 (自动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工厂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实践、生产实习、顶岗实习) 训练。完善实训条件,独立完成技能实训,同时加强对实训过程的指导和管理,真正建立起适应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

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建设能否达到目的,关键在教师的观念、教师的能力、教师的素质。要更新理念,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教改,拓宽师资来源渠道。鼓励青年教师到高等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进修学习,提高学历 、学位和专业实践技能,同时从其他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单位聘请理论新、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专业教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顶岗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高职高专在实践教学中,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在分析、预测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的基础上,精选实践教学内容,不断的优化与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把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突出强调职业岗位针对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择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卢小锦.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1(30).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45-01

今天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一种综合应用现代高科技、跨专业、尖端的科学专业,有广阔的应用现实和前景。它是在工业化和电气化的基础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我国现代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电气工程是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核心科目,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科技领域重点学科。因此,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及其发展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工程性很强的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范围主要包括电工基础理论、电气装备制造和应用、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三个部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础性也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和融合能力。例如,“电气工程”和“电子科学”以及“控制科学”的交叉融合产生了“电力电子技术”;“电气工程”和“材料科学”的交叉融合形成了“超导电工技术”和“纳米电工技术”“;电气工程”与“机械工程”及“计算机学科”的交叉融合产生了一门“机电一体化”新学科,已形成了以“机械”为主体、电气工程和计算机控制为技术核心、“机械+电气+计算机”的有机融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实际上就是电气自动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一个阶段和必然产物,它是电气自动化领域中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有机结合而应运而生的一种高新技术,也可以说隶属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范畴。今后若干年内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发展影响最大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

1.1信息技术的决定性影响。信息技术广泛地定义为包括计算机、世界范围高速宽带计算机网络及通信系统以及用来传感、处理、存储和显示各种信息等相关支持技术的综合。

1.2与物理科学的相互交叉面拓宽。由于晶体管的发明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发展,固体电子学在20世纪的后50年对电气工程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电气工程与物理科学间的紧密联系与交叉仍然是今后电气工程学科的关键,并且将拓宽到生物系统、光子学、微机电系统。

1.3快速的发展变化。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分析方法、设计方法的日新月异,使得我们必须每隔几年对电气工程问题的过去解决方案重新全面思考或审查,这对我们如何改进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带来很大影响。

2培养专业人才,符合社会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气工程愈来愈多地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内涵也发展演变为强电和弱电结合、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软件和硬件结合、元件和系统结合,要求培养的学生应受到电气工程、电工电子、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与自动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电气工程学科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电力系统和用电设备的技术含量、运行质量,提高运行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提高运行效率。

2.1以学生应该具备和接受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来构建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而言,培养范围不仅要有一级学科“电气工程”的特色,应具备“强弱电”的知识结构,而且也应当具备较广的人文、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2.2运用认知理论构建课程体系。按照认知结构理论,认知结构中有两种具体的组成成分,一是知识块,二是知识的组织形式。因此,应在国家、地区及学校的总体课程框架下,根据认知科学对人的认知结构的理解,分析在什么阶段设置什么课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构建有利于以后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体系。由此,在设置课程框架时,应考虑加强各知识块的统合,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结构,这样才能避免结构主义课程论中出现的各知识块孤立、隔离和过于专业化的现象。

3完善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3.1凝炼和建立体现个性化教育和工程应用的实践教学新模式,系统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根据“五条线”课程体系的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建立四层次(认知层、基础层、拓展层、创新层)结构实验教学体系及四种类型(基本型、设计型、综合型、研究创新型)的实验课程内容体系,将工程训练融入于四层次中,强化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创新思维,强调自主开发、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拓学生个性潜力、激励学生实践创新,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和综合应。

3.2深化“四位一体”综合改革,打造优秀教学团队。按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四位一体”(将课程、专业、学科和实验室建设融为一体)综合教学改革,以课程(群)建设为基础、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为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实验室建设为保障,建立以课程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实验室建设负责人为首的教学团队,组成国家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小组。以打造优秀教学团队为重点,促进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有机融合,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建设和整体提高工作,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培养工作;适当引进电气制造企业(集团)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高、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学团队,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3.3优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题,建立完善的系统制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其选题、实际过程、教师指导等都至关重要。建立系统制度是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建立系统制度可以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以及提前的毕业设计课题选题或预研,可以尽早地参与学术活动、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通过与指导老师或课题组其他成员的交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自身能力得到提高,为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安帮,徐建俊,刘利宏.“电气工程”应向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快速发展[J].时代人物,2008,(3):201-203

[2]杨泽斌,谭伦农.新形势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6,(6):62-64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 电气自动化 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Five-year Vocational Electrical Automation Articulation Inquiry

HE Jianyong

(Baise Vocational College, Baise, Guangxi 533000)

Abstract Organic convergence of vocational curriculum is currently a hot issu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ies. But for how reasonable the vocational seamless, yet have a clear idea of the introd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Moreover, bridging more serious problem affecting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the five-yea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refore, to develop a detailed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articul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necessary. In this paper, five-year vocational courses convergence electrical automation presents the author's own views. Hope to provide some guidance for the convergence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 vocational courses.

Key words five-year vocational college; electric automation; articulation

所谓的五年制高职主要有两种办学模式,分别为五年一贯制与三二分段制。五年一贯制的高职是一种由高职或者是高专院校来承担,并且由省级的有关招生部门办理好录取手续,学生在同一个高校就读。五年一贯制高职没有中专毕业证,而是待五年之后成绩合格后统一颁发一个五年一贯制形式的专科学历的毕业证书。而二三分段制是指由学校以及省级有关部门举办并且招收初中毕业的学生,五年学制,毕业颁发发转文凭。前三年与后两年分别按中专、大专等有关标准收费。三年过后成绩合格者可转大专,待两年成绩合格颁发大专文凭,若不合格依旧颁发中专文凭的办学模式。中高职的有机衔接,指的是促进中等职校和高等职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专业课程衔接,构建纵横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课程衔接的实践中,中职阶段要紧紧抓住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而高职阶段则要围绕精湛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要注重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有机性和统一性。在五年制高职的两种重要的办学模式中,三二分段制的办学模式由于其特殊性,在中高职的衔接上拥有自己的特点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就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探讨一下五年制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问题。

1 五年制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1.1 中高职阶段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重复

经过仔细的对比分析五年制中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方案之后,发现中、高职阶段的课程安排以及教学内容设置的重复率相当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科目重复。中、高职阶段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名称一样的科目十分多,只不过是高职阶段开设的课程多于中职阶段而已。这个问题在“三二分段制”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在前三年的中专课程中已经设置的电工学以及电子学的有关内容,但是经过了三年学习之后进入大专阶段的学习依旧有这两门学科的存在。这样一来,课程出现了重复,不仅浪费了教育的时间,而且因为学生在学习重复内容时的学习积极性是远低于学习新内容的,学习效率也被降低。第二,内容重复。在对相同的理论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内容予以对比之后发现,知识点的重复率较高。我们都知道学科之间是由交叉点的,我们所学的各本教材也是一样,难免会出现交叉,但是交叉并不代表知识点的重复,老师可以将这些知识点一带而过。但是由于五年制高职的特殊性,教材本就有所重复,而且教材的数量多,老师们对同学们所学的其他教材又了解不足,对于知识点并不能很好地进行选择性的讲解。第三,中高职阶段的教学目的基本一致,无法体现出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区别。五年制高职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在五年期间,老师们对于学生的要求均是由此而来。在这种情况下,使得五年制高职与纯粹的高职教育没有了很大的区别,而且对于学生的教育也缺乏一定的循序渐进的层次性。

1.2 中高职阶段实践教学规划不明确

基于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中高职阶段,都十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在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的学时所占的分量也相对较重。而在电气自动化专业中、高职期间实践教学内容的重复训练十分多,例如:电子装配实习、初级维修电工的实习,在中高职的教学方案中都同时出现。此外,一般的中职学校都会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践,事实上是为了让学生尽最大可能地在毕业之前找到心仪的工作,虽然打着毕业实习的旗号,但实质上并非实习,而真正能够顶岗实习的只是少部分的学生,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实践环节走过场。所以,如何落实好中五年制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实践环节,对我国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 五年制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衔接的对策

2.1 实现自动化类专业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有效衔接

(1)衔接框架设计。考虑到中职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在进行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主要采取了“分级别、学分制”的课程结构,这样可以有效弥补因基础不同而造成的学习落差,激发起更多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为了提高教学实效,在专业基础、方向两大模块课程当中,依照教学项目划分,组合了独立的各具特色的教学单元,根据学习内容难易的不同、复杂的不同,合理序化。另外,还参考专业课程实际的难易水平为课程划分了级别,相应地给予一些学分:C级别主要是针对大部分院校学生设计的,学分系数最大;B级别则为专业比较相近的学生或者是部分知识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学习,学分系数设置为0.7,A级别则供选修,学分系数最低,院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倘若学分不够,可以选修一些别的课程。学生基础不同,能力不同,若无区别地进行教育必将无法顾及到每一个人。而这种设计被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来,实现了一种知识的有机衔接,给予每一个不同基础的学生一个特有的衔接点,是一种“因材施教”式的衔接教育。

“3+2”模式的五年制高职学习中,学分能够成为在中职进行学生毕业后进入高职院校的有效通道。在进行具体学分控制当中,中职学生的专业基础、方向两大模块的学分系数可以有意识地减少一些,相应的,公共基础、专业选修两大模块的学分系数可以增加一些。通过实施学分制管理,让文化课与专业课起点不一的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当中达成培养目标,继而是五年制中高职课程衔接效率得到提高。

(2)优化教师结构,增强“双师”队伍。五年制高职办学模式之下,在中高职衔接方面教学知识点重复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而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除了教材的重复之外主要就是教师能力的缺乏,对于学生所学的除自己教授学科之外的内容没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因此,老师以及学校应该积极寻求电气自动化专业相关的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互聘”“互兼”做好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双向交流,使院校优秀教师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工程实践经验,积累企业实习经历,继而提升自身课程开发的水平以及教学设计的能力,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这样在实践中老师可以扩展知识面,对于知识的把握更加灵活,与此同时也给学生们开拓了一条就业渠道,是解决中高职衔接问题的有效手段。另外,中高职教师彼此之间一定要保持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进团队协作、创新教学,不断满足五年制高职课程衔接实施过程中实际教学的需求。资源共享其实就是另外一种模式的实践,通过交流同样可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而尽量避免在课堂上孜孜不倦讲着学生们早已熟悉的知识的局面的发生,实现中高职在教学方面有效衔接。

(3)搭建实践基地。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性比较强,为了使学生的操作能力提升得到保证,院校必须建设实训基地。可按照具体课程规划中的“模块”“项目”,搭建专门化的实训基地,使之更好地符合电子自动化专业职业功能定位,提高教学实效。在实训体系之中,有基础平台、专业实训平台,实训场所从学校到企业,基本上满足学生由初级工向高级工发展,成为技师的需求。在五年制高职中,其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因此,到了必要的阶段设置实践基地对于实现中高职的有机衔接是十分有必要的。

2.2 实现电气自动化专业中高职教学模式全面衔接

(1)全面对接中高职教学目标。首先,电气自动化专业最终教学目标的对接是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关键,也是贯穿整个课程的主线,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按照现有的教学大纲将知识目标以及能力目标确定好,将所有的专业课程予以模块化,即: 将每门课程都分解成为独立而又彼此相关的知识模块与能力模块。所以课程内容的设置要针对电气自动化专业这一岗位所要求的目标,要对人才培养的各项知识技能要求充分明确,把课程的内容分解成为多个教学的模块予以组织实施。第二,应当根据电气自动化相关职业岗位对技能的实际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培养目标,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选取不同的课程安排方式,并应当设计出几大专业的公共技能模块以及核心专业技能模块,以最大化地满足各种学生不同的需求。第三,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中高职衔接的教学模式还应当体现出职业教育和个性教育之间的不同之处,以及人才培养的专业特性和综合能力需求相一致等方面。

(2)全面统筹中高职教材。将中高职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内容综合以后,其基础以及重点就是进行衔接。特别是“3+2”贯通中五年制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材,最好是依照不同课程的知识以及能力结构,以培养目标为指导,科学规划组织,设计出主题不一的教学单元。比如A级别主要是中职讲授,B级别、C级别是高职讲授。然后由五年制高职担任中级课程讲授的老师同担任高级课程讲授的老师共同开发教材,让教材内容切合相应课程。教材具体形式可以是多样的,纸质或者是电子均可。

为了增强中国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同时为广大中职毕业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我们应当努力研究和构建更加高效合理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方式。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五年制高职的热点专业,应当给予广泛的重视。所以在对培养目标进行衔接时,应当结合电气自动化相关行业的需求,把中高职的课程密切地衔接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整个专业中高职的有机衔接。解决好中高职专业课程相互独立的病态现状,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

参考文献

[1] 黄明光.五年制高职班教育模式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2).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范文第4篇

一、高职对自动化课程进行革新、注重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课改之后对高职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包括高职在展开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在实践技能的训练。为社会训练出更多符合实际发展的新型人才,同时,也符合高职办学中呈现的教学宗旨[1]。虽然高职院校经过时间的历练已经在教学水平上有所提升,已经对实践教学引起了重视。尤其是像自动化课程,着重考察学生专业技术的课程,更有采取策略对课程进行革新,使呈现的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然而,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加强改进。由于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着很多弊端致使呈现的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设想。因此,对自动化课程做出相应的改革对构建高效课堂很有必要。同时,有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技能,促使其满足社会对人才在实践水平的严格要求。

二、对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项目教学的现状分析

现在社会对人才在实践方面的素养要求显著提升,这对高职生来讲可以算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因为高职生所学知识注重训练实践技能,对其在日后的发展很有帮助。也正符合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提出的教学目标,符合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呈现的特点。促使高职院校在教育行业得到显著发展,着重为社会培养符合创新需求的人才。然而,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对课程的设计还有待提升,以自动化课程为例,还需要加强改进。在设置课程时要注重引入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在实际当中的训练,促使学生在综合方面有所提升,进而满足社会发展提出的新需求。

1.课程设置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通过对现在高职生在自动化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看出:老师在课程相关内容的设置上还存在着很大弊端,导致学生在专业方面的表现很不理想。课程中涉及的内容不够丰富,在同时所展现的专业信息没有获得及时更新。或者说,课程中的内容没有伴随着自动化发展进行有效创新[1]。同时,老师在设置课程内容时过于讲解基础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没有意识到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融合,对自动化课程展开中呈现的显著作用。在课程的设计上对学生综合训练的考虑存在缺陷,致使学生在综合素质提升方面存在阻碍。

2.自动化本位思想存在弊端

自动化学科在设置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教学安排上还在延续以前的教学理念。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并没有进行创新,第一阶段对学生展开公共基础课,让学生对自动化的基础知识认识清楚。然后,在向学生开展专业基础课程,相对于上一课程提升了难度,加强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掌握。最后一个阶段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学,促使学生强化自动化知识的记忆。这种课程设置方式缺乏创新性,导致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提升。

3.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实践训练能力的提升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项目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重点在于平时的实践训练能力的提升,所以相较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不能按部就班,要符合自己的发展情况,需要有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所以教学过程缺乏适应教学的体系,所以教师要构建合理、系统的教学体系,突出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将教学要用的素材准备齐全,课堂上提高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和思考。

4.教学材料比较旧

教学材料方面,教材比较旧,观点比较落后,导致学科知识与观点得不到更新,不能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思维也得不到锻炼。知识观点的落后不仅对老师平时的教学产生较差的影响,而且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带来了不便,不能与时俱进。

5.教学模式落后

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能力的锻炼一般是等到工作以后,实践能力才可以提高。而电气自动化工作在一开始就要求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实验课比较少,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6.教学设备落后

高职院校中,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项目教学的教学设备比较差,缺乏相对先进的设备,帮助学生更好的训练与学习,不仅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影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严重影响了学生日后综合素质的提高。

7.教师讲解传统

在专业课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向学生传授课本上的知识,不注重知识点的拓展训练。而且在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方面,缺少时间和精力,从基础上限制了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导致大部分毕业生满足不了单位的要求,使得很多学生找不到工作,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率,也大大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教师对于知识的传授也缺乏创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学习压力,导致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不高。

三、提高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项目教学的策略

1.梳理课堂体系构建思路。

自动化课程涵盖的内容对高职生来讲比较繁杂,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为了实现提升学生综合技能的课程目标,老师对该课程构建体系很有必要。在体系构建之前,老师要对该课程清楚认识并适当梳理内容,引起实践课程内容提升中呈现的作用。根据相关的职业需求展开课程设置,在设置时注重就业内容符合企业实际情况。掌握企业的具体工作环境,以此为依据建立相应的情景,促使?W生模拟企业车间进行自动化操作。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当中,引导学生在观念上发生转变,扮演企业职员投入到情景学习当中。

2.课程设置符合就业需求

在课程设置时要注重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在内容上尽量与自动化工作职能相符。同时,注重将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展开教学,促使学生在实践时有相应的理论作为依据。有助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课上基础内容进一步理解,以就业形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当中。

3.以项目实践为中心

在课程设置时注重项目课程的引入,将课程中心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促使学生在展开项目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基础知识的巩固。同时,老师在设置课程内容时要注意典型技术及应用方面的增设。类如针对楼宇自动化,可以设置具体技能讲解,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好的技术知识,为以后的实际就业提供帮助。

4.增设有效凸显专业技术的课程

老师在展开自动化课改工作时,要注重核心内容的设置。主要目标是训练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领会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对相关职业要求清楚掌握。根据课本内容建立相应的情景,展开项目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对项目的探究。同时,在设置项目时要注重产品规定。流程安排、职能需求方面进行合理设计。方便学生在项目完成中目标清楚,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提升。

5.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整合

在设置自动化课程时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有效?Y合,利用其他学科知识展开相应的自动化课程学习、并进行有效借鉴。类如在实际机械操作中有很多的英文说明,需要一定的英语专业技能。因此,在展开教学时应该将英语有效融入到课程当中[3]。类如在学习产品制作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英文资料帮助学生展开实际操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产品制作项目。

6.支持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老师适当引导

在对高职生展开自动化课程的教学时,在教训模式上进行适当创新。老师将课上内容、课后实验、以及具体实践进行有效结合呈现新的课堂形式。在学生完成实践项目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对学生的操作给予适当的指导促使项目顺利进行。老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加入到课程学习当中,改变被动的学习状态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老师在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对课程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控。

7.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操作能力

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操作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工作[2]。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改变传统的模式,将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选择教育内容的方向,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双方面达到平衡的发展。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该注意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课堂,带着问题参与实践训练,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实训,将学生安排到学校的实训中心和校企车间,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领悟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让学生有足够的实际观摩和动手操作机会。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38-02

为解决山东省高等学校面临的办学模式单一、同质化倾向明显、学科专业结构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山东省在地方高校中遴选了一批基础型、应用型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进行重点建设。山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入选了首批应用型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校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

根据我校的办学特色,以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设立的建设目标是立足山东半岛制造业和蓝黄经济区建设,面向全国城乡电网改造升级与智能电网发展,培养具有“基础厚、能力强、扎根基层、踏实肯干”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和学院从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辐射带动专业群等6个方面对专业进行了建设。

一、专业基础及特色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专业前身为农业电气化专业,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8年改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以培养具有“基础厚、能力强、扎根基层、踏实肯干”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服务于电力及其相关企业。本专业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2009年被确定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紧密围绕智能电网建设以及节能降耗等生产实际,形成了智能配电网自动化、输电线路暂态分析与保护、现代电气传动与节能技术、新能源发电及并网控制技术等特色优势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在的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现有4个本科专业,另外3个分别是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由于4个专业中既有“强电”专业,也有“弱电”专业,因此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可以强弱结合,协调发展。

我国智能电网的迅速发展,加大了电力及其相关企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随着山东半岛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和山东“一蓝一黄”经济区建设的推进,城乡电力需求越来越大,城网、农网智能化改造升级陆续展开,对电力系统运行维护、设计开发、分析研究等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同时,相关企业对电气传动与节能、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技术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因此需要紧密结合电力及其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行业的动态发展,不断改革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及内涵

根据山东省特色名校的建设要求,以及我校的办学基础和特色,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办学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学校制订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大框架下,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制订了“一强二弱,三融四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强”指电力系统强电知识和技能。主要学习电机、发电厂电气部分、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电子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二弱”指电力系统控制与通信两方面弱电知识和技能。其中在电力系统控制方面,主要学习计算机控制、电力系统微机保护、嵌入式系统、电气控制与PLC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电力系统通信方面,主要学习信号与系统、通信网络、无线通信、光纤通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三融”指企业技术人员融入师资队伍、学科前沿融入课堂教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全程。其中企业专家融入师资队伍,指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举办讲座、指导毕业设计和实习,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教研教改活动;学科前沿融入课堂教学,指将行业与产业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全程,指将本专业在电力系统故障监测与定位、智能配电与用电、电气传动与节能、特种电机及其控制、分布式电源及其并网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全程。

“四化”指课堂教学同步化、实践项目层次化、课程设计综合化、毕业设计实战化。其中,课堂教学同步化,指将数字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基础等基础课实施“同步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实践项目层次化,指实践主要包括实验课程、电工电子实训和生产实习,实验课程由验证性加深过渡到综合性,由实验室过渡到实训中心,再由综合性发展到创新性,由实训中心过渡到创新实验室,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课程设计综合化,指专业课程设计内容综合2门以上课程,3~4名学生设计一个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做好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设计实战化,指毕业设计题目紧密联系科研课题或生产实际,实行一人一题,真题真做。

三、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践培养模式的基础,在对电力行业及相关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校自身特点和专业特色,紧密围绕智能电网建设、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厂矿企业节能降耗的发展需求,在专业课的设置上,构建“一强二弱,三融四化”课程体系,提出以精品课程体系建设为龙头,构建模块化培养框架,[1]在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和素质教育课的基础上,专业课由专业公共课、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电力电子及其应用4个方向模块构成,如表1所示。

表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号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备注

1 专

课 强电课程 弱电课程 专

控制类 通信类

电机学

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系统分析

电气控制与PLC

高电压技术

电力系统电气部分设计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自动控制原理

嵌入式系统基础

计算机控制技术

电气检测技术 信号与系统

现代通信原理

电力系统通信

电力系统安全分析

电力系统控制

学科前沿课(1) 学科前沿课(2) 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方向

电力系统微机保护原理与算法

电力系统自动化

学科前沿课(1) 学科前沿课(2)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方向

电力传动与控制系统

电力系统柔性输配电技术

学科前沿课(1) 学科前沿课(2) 电力电子及其应用方向

2 公共必修课 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体育、文献检索

3 学科基础课 高等数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工程制图、大学物理实验、电路、电磁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4 素质教育课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学科导论、经济学概论等

5 实践环节 入学教育及军训、社会实践、公益劳动、金工实习

电子工艺实训、电气工程实训、生产实习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综合课程设计

毕业实践与毕业设计、毕业鉴定

提出对“嵌入式系统基础”“电机学”“电气控制与PLC”“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自动化”“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专业核心课程按照省级精品课程标准进行建设;对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如“电力系统安全分析与控制”“电力系统柔性输配电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信息技术”等,开展校企共建,即按照企业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先由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课程基础知识讲授,再由企业一线工程师进行实际项目的实战技巧讲解,并形成教学案例。

在培养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更新,不求全和细,重视精和新,并且要求每门课程至少有3名教师可以讲授,制订了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在制订过程中充分注意了课程之间的衔接,剔除了后续课程中学生在其他课程中已经学习的内容,减少课程门数和课程内容的重复,实现了课程的重组和整合,提高了课程综合化程度。[1]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进行先进教学方式改革。在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建设的资助下,学院通过硬件条件的建设,实现了“嵌入式系统基础”课程的“同步互动式”教学,即讲、学、练、考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下一步将对“电气控制与PLC”等实践性强的课程进行“同步互动式”教学改革;另外,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改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案例,对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如“电路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分析”等进行了“案例式教学”改革,[2,3]拓宽学生的视野;为了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进行“框架式”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教与学”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能自主创新的完成教学内容。

四、主要改革成果

第一,在“一强二弱,三融四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引领下,制订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对未来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主干学科、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实践环节及教学安排进行了规定,并进行了实施。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实践性课程的比重,通过增加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的课时和科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第二,通过“培养、引进、共享”的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对人才队伍进行了建设,每年选派至少2名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启动了青年教师素质提升工作,通过到知名高校助课、下企业锻炼、学历提升等渠道,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素质进行提升,同时每年至少聘任两名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

第三,对实验实训条件进行了建设,新建高电压技术实验室,110KV变电站仿真实验室,扩建了电力自动化综合实验室,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验实训内容更加贴近行业及相关企业的生产实际。

第四,积极发挥已有精品课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按照精品课程的标准建设了多门核心课程、校企共建课程和双语课程,形成高质量课程教学资源。

第五,通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的带动作用,促进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并且对3个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核心课程、实验实训条件等方面起到了很好辐射带动作用,带动了3个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舵,冯晓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改革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S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