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环境保护的措施

对环境保护的措施

对环境保护的措施

对环境保护的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X-01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城市生态受到破坏,我们的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因此,及时发现这些城市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其对策,对妥善解决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保障城市建设走上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针对目前的环境污染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以调整人类生活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此外,环境保护也是人类自主探索与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的过程,以减少资源利用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创造更为合适的生态环境。我们应对已被污染的自然环境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各种手段或渠道加以改造与恢复已污染的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与人类的生活、社会发展等密切相关,其不仅能有效改善人类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还能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助于促进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环境保护的概念提出的比较早,我国的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也针对环境保护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目标。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转型进程加快,政府部门根据资源环境现状,提出了诸多环境保护措施。对于我们每个社会公民来来说,虽然并不是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环保事业,但是我们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调整自身的行为,从小事入手,自觉的保护资源和环境。

由此可见,环保意识是一个公民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与公民自身的受教育水平相关的,所以有关部门如果想搞好环境保护工作,那么就应该从思想教育方面入手,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使公民自觉的参与到环保事业中。从内容上看,环境保护工作不仅包括对动植物以及森林的保护,还包括对大气和水的保护以及防治,既包括各类大型的污染源的预防和治理,还包括各类细节的处理。环保工作的开展是以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对资源的过渡开采和利用为前提的,是对资源的紧缺的一种保护措施。随着环保理念的宣传,环保意识已经被人们所接受。今天,提起环境保护,几乎没有人会反对,但是真正做到自觉长久地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还有许多工作在等待着我们去做。所以首要的就是要在全民族树立起环保意识,具体地说就是树立资源意识,生存意识。要让大家都认识到,保护环境与资源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仅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今天的生存!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为社会、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可见,环境保护工作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人们也逐渐的认识到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三、园林种植与保护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由于园林生态环境的复杂多变,植物来源的较为繁多,导致园林的病害虫大量繁殖。就当前得知的园林病害虫就有上千种,其不仅危害着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还引起较多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以来,我国主要通过施放化学农药来防止害虫,虽取得一定效果,但在不同程度上也污染了我们的生存环境。早在七十年代之前,世界各国普遍使用除草剂来防治害虫,如666在那时曾是最佳的灭虫剂。[2]但后来经研究显示,这种灭虫剂若有不慎进入人体,将导致中毒,甚至借助食物链的传播,通过母体传播胎儿,影响后代的生存发展。此外,为保护园林植物而施放大量的化学农药,既污染了植物的生长土壤,也污染了空气与水源。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大部分的城市地下水源已发生严重污染。如云南省因施放的农药过多,导致多个湖泊的水质受到污染,各种生物种群逐渐消亡,进而致使生物链遭到破坏,生态体系严重失衡。由此可见,为确保园林生态环境的长期发展,我们应适当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与此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

四、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

4.1利用园林植物净化大气污染

园林植物能对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进行吸收、累积、降解以及排放等,具有良好的净化作用。但因植物种类及其生态功能的不同,似的其对环境的保护功能也有所差别。针对不同地区的环境污染特点,选取相对应的园林植物实行综合治理。比如,城市街道的污染物多是粉尘类物质或者汽车排放的尾气,因而可选取樟树、国槐、桂花、楝树以及银杏等乔木,或大叶黄杨、海桐等灌木种植,以很好净化城市街道的污染环境。至于在工厂污染气体比较集中的地区,可选取种植能净化多种污染气体的抗污染树种,例如白桦、大叶黄杨、国槐及枣树等。这些树种不仅能有效吸收大气中的SO2,还能很好净化空气中的HF,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作用。

4.2农药的安全与合理使用

据生态学的理论观点得知,对植物喷洒农药,是人为干预生态环境的表现。利用农药杀灭害虫,起效快,作用强,应用普遍。因而,通过化学防治措施清除园林病害虫,有助于保护园林植物。但过分使用化学农药,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其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导致有益生物或害虫的天敌死亡,最后反而造成害虫更加猖狂。可见,合理安全的利用化学农药非常必要。首先,针对城市人口众多,园林植物群类多样,气候变化复杂等特征,可选取较新的无毒、无气味且无污染的高效化学农药。其次,按照防治对象的不同,选取针对性的化学农药。再者,在施放农药时应选择有益于天敌生存、防治害虫效果较好的时机。最后,最好混合或交替使用农药,以有效抑制病害虫的抗药性,延长农药的药性,从而实现以最少农药来更好保护园林植物,减少环境污染。除此之外,合理掌握正确的农药施放方法与技术,尽可能的通过浇灌或根部等方式进行喷洒农药。或者在绿地施放农药时,应选取静电喷雾或者低容量的施放技术,以减少天敌的死亡,减少环境的污染,从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4.3利用园林植物修复已污染的土壤及水源

据有关的实验研究表明,部分园林植物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富集作用,可将重金属吸收并转运至地表,并有效修复被污染的土壤,有利于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比如美人蕉、构树等园林植物,其能高效清除土壤中的铜、铅等重金属,因而可作为修复和重建环境污染区的首选植物。而对已污染土壤中的有机物,少数草坪植被比如高羊茅也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其能彻底去除土壤中的芘或菲等有机的污染物。另外,通过最新研究的人工浮床工艺,也能有效促进园林植物修复水体污染的进程。比如睡莲、黄菖蒲、黑麦草、绿萝等各种植物,均适合用来治理生活中已污染的水体,且均起到良好的环境保护作用。

五、结语

总之,环境是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居民得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文明的象征。如果我们逐步实现了思想的转变、意识提高、观念更新、理论深化、标准统一,就有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再通过实施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协调监控、推进市场、公众参与、营造风尚、城区合作等有力措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将会稳健有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对环境保护的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市政施工;工程;污染;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Abstract: Municipal Engineer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civi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municipal construction and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re closely related. So, because of the construction caused by noise, air pollution, water pollution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more likely to cause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unicipal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 part of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there is often a lack of maneuverability, this paper briefly expounds the municipal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Keyword: Municipa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ollu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市政工程是一项贴近百姓生活的民心工程,它一般可以分为园林绿化、市政道路、公共基础设施、市容和环境卫生等几个方面。市政建设对推进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政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兴建也加大了力度。各类市政基础工程,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也在全面、高质量、高标准地启动和实施之中。随之而来的市政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特别是施工现场管理中的某些问题和不足,迫切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关注市政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1 市政施工中的环境问题

市政工程污染一般包括噪声污染、振动威胁、空气污染、水污染及固体废弃物污染。

1.1 噪声污染

施工噪声包括施工现场产生的噪声和车辆运输产生的噪声。施工现场产生的噪声主要是大型机械,如挖掘机、装载机等;车辆运输产生的噪声是流动的,如铣刨机、洒布机等。噪声污染对附近居民威胁极大,不仅影响严重,而且很难克服,是预防施工污染的重点和难点。

1.2 振动威胁

施工振动包括重型施工作业时的机械运转制动,以及大型运输车辆行驶、重型设备碾压等产生的振动,在临近区域敏感最强。各种机械作业时产生的震动,不仅干扰附近居民休息和单位职工工作,有时会对附近建筑设施及构筑物的稳定造成一定威胁。

1.3 空气污染

施工造成的空气污染包括挖掘、拆除、装卸、运输、回填、夯实过程和开挖面、露天堆场等区域产生的大量扬尘,以及铺装路面时产生的沥青烟气污染,尤其在我国北方春季成为主要的空气污染。

1.4 水污染

在正常情况下,路面积水排到市政管网。因此,施工污水对环境的污染相对小些,也比较容易预防。废水主要包括施工废水、地下水、雨水径流以及作业人员生活污水等。

1.5 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进场前废弃物、路基开挖残土以及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水泥、木材、包装材料等废弃物。同时,还包括作业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

1.6 生态景观的破坏

工程征地、开辟施工现场及便道,设备、材料及土石方运输等施工活动将占用现有道路,工程征地和拆迁使附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征地、建筑物拆迁及其它施工活动将是周边景观收到一定影响。

2 环境污染原因剖析

市政工程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既体现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也体现出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它是衡量政府绩效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更是群众日常生活中最关心的话题。通过对施工过程中暴露的各种环境问题,笔者通过深入多处城建施工现场调查,对出现的污染问题进行了认真剖析,得到四点启示。

2.1 监管工作体制不顺

到目前为止,管理工作的交叉区和盲区问题是市政施工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障碍。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对一个在建市政工程的现场环境整治,往往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如环保、城建、执法等,需要相互协调,而这些部门之间无统一的协调机构,容易形成互相推诿,执法力度不够的情况,并极易形成管理上的盲区。同时,对于环境污染处罚,造成施工企业经济负担过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政府环保部门采取强硬措施易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抵抗,在真正执行时往往打了不少折扣,监管工作显得力不从心,措施不到位,管理粗放,从而使这些制度和规定流于形式,让一些污染企业屡禁不止,屡查屡犯,降低了民众对政府的信誉。

2.2 治理手段相对落后

在我国,治理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管理手段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虽然取得了相当成效。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如:一些地区市政施工扬尘、噪声等排污收费标准仍处于听证状态,而排污收费是控制污染的一项重要环境政策。因此,环保治理手段落后,缺乏效率是市政工程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2.3文明施工出现管理空白

市政道路工程由于建设面较长且工期紧张等客观原因,施工场地往往不设围栏或围挡标准过低,也不采取定时洒水作业,以致于尘土长期,成为扬尘的“罪魁祸首”。同时,施工人员在日常施工作业时,自身环保意识不强,造成施工现场环境混乱,施工场地障碍物、设备及各类存储物品零散堆放,文明施工环境较差,不利于施工现场正常作业与管理。

2.4 企业自身实力水平不高

目前,一些中小城市资质等级较低的市政施工企业利用高资质等级企业挂靠的形式,招揽市政工程,由于施工企业不具备一定的安全生产条件,扬尘污染控制不力,违反了城市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此外,控制扬尘主要靠施工单位自觉执行,在管理标准不一的情况下,难免有施工单位钻空子。

对环境保护的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永州市气象探测环境破坏因素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1.永州市气象探测环境现状

永州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境内西、南、北三面多山,加上中部的阳明山,大致呈“三山夹两盆”并向东开口“E”形地理格局,南北相距最长245公里,东西最宽144公里,全市国土面积3364.25万亩,位居全省第二,“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具有“降水年度与季节性分布极度不均、极端灾害性天气多发“的特点,因农业生产对天气的依赖性较强,建立完善的气象探测体系、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从而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保障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永州现有9县2区共11个气象站,其中道县、永州观测站属国家基本气象站,其余为国家一般气象站。在2000年以前,永州的气象探测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没有明显的破坏现象出现。但自2000年以后,由于经济发展加快,城区向四周扩展,原处于城郊的一些气象站渐渐成为城区较为中心的地段,气象探测环境也由于四周高楼的拔地而起而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在2008年,位于永州市行政中心的冷水滩区气象站首先因气象探测环境遭到破坏而搬迁,在2011年,宁远气象站也因为探测环境的破坏而整体搬迁,而其他尚未搬迁气象站的探测环境也不容乐观。从2013年全国地面气象探测环境调查评估得分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全市台站得分在80分以下的有5个台站,其中得分最低的是祁阳,为65.3分,超过90分的台站只有新搬迁的冷水滩和宁远,而得分90.5分的冷水滩又将因一大型建设物的超高而不得不面临着第二次搬迁。新田、祁阳、双牌也都将因探测环境问题即将迁站,全市的探测环境遭受了较为集中的破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表1、2013年全国地面气象观测环境调查评估得分统计表(有删节)

2、气象探测环境遭受破坏的原因分析:

2.1影响气象探测环境的基本因素:

从表1可以看出,对各观测站评估得分造成影响的因素中,主要是上风向、遮挡面积、遮挡方位、周边建筑物、干扰源距离、日出仰角等。其中遮挡方位、周边建筑物及植物、日出仰角的总分分别为20分、4分、1分,而永州市的平均得分为10.7分(得分最低的祁阳站只有2.2分)、 1.8分、0.2分。而上述三项影响因素基本上都是由于周边超高的建筑物而引起的。在2000年以前,当别的市县气象站陆续因当地经济发展导致房地产升温而影响探测环境的时候,永州市的探测环境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并没有遭受明显的破坏,在2000年之后,特别是2008年以后,由于各县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房地产升温、重点工程建设增多,导致了气象探测环境破坏的加速。

2.2影响气象探测环境的主观原因

2.2.1对气象探测环境遭受破坏所造成的影响缺少科学论证

随着2004年10月1日中国气象局7号令和2012年12月1日《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的相继实施,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健全,各法律法规对保护探测环境都作了明确而细致的要求。但气象探测作为一项严谨、科学的基础性业务,保护探测环境不但要有法律上的条条款款的规定,还需要我们有严谨的、科学的论证和说明。例如:在2008年冷水滩区及2011年宁远站先后迁站后,虽然有李琼及刘建洁曾对迁站前后的温、压、湿等气象要素进行了对比分析,但对于迁站后气象资科序列的连续性是否有影响、影响有多大、对天气预报与相关气象资料的科技服务与应用等又有哪些影响?均没有作过深入研究。

2.2.2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宣传还需加强

永州市气象局一直很重视气象普法宣传,在气象日、科技活动周等活动中都会印发手册、制作图画对气象法律法规进行大力宣传。不过对大多数人民群众而言,他们更关心天气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在探测环境保护方面,因为其内容和大多数人的生产、生活联系不多,关注度就较少。而我们的宣传也大都专注于气象防灾减灾方面,对于探测环境保护方面相对较少,且宣传的形式也较为单一,不能引起广泛的关注。

2.2.3没有正式启动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行政审批

由于种种原因,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审批程序,在我市还没有正式启动(全省如此),开发商一方面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不会主动申请;另一方面,目前这一项审批的可操作性还不是很强,即使建设项目有可能影响到探测环境,开发商在建设初期也往往能绕过这项审批而直接进入下一个程序,而等到发现问题、进行气象执法时,规划已难更改或开发商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愿意更改了。

2.3.4气象系统内部的建设项目对探测环境保护起到反面的作用。

近几年,由于气象观测现代化的进程中对“一流台站”的追求,也出于改善工作条件为目的,气象部门内部也相继搞了一些建设工程,但由于离观测场地较近,很容易破坏探测环境。

表2:2008年全国地面观测环境调查得分表(有删节)

从表2可以看出,除双牌外,其它10个县区气象站均受到了部门内障碍物视宽角的影响,内部障碍物评定总分为20分,永州市平均只得了15.85分,冷水滩站(旧站址)和道县只得了10.9分和10.5分,内部建筑物起了一个不好的反面示范作用、带来了负面影响。

2.3影响气象探测环境的客观因素:

2.3.1地方政府对气象业务及探测环境保护认知度还不高

目前,地方政府已经逐渐认识到气象在国民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对气象业务的全面性认识还不够。有的单位对气象部门业务的认知仅限于天气预报,对气象探测这项最基本的业务在天气预报中所发挥的作用还不了解,对破坏气象探测环境对气象资料的影响认识不多,没有将城市规划和探测环境保护和谐统一起来,导致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没能形成部门联动的机制。例如在2008年才搬迁的永州市冷水滩区气象站,搬迁时的气象探测环境是完全符合要求的。但在2012年,虽然我局在住建规划局已经备案了对气象控高的要求,但规划局的工作人员在对附近的一个新房产项目作规划时,没有足够重视备案要求而使规划超过了气象控高的限制,最后虽然经过气象执法达成协议,但结果是冷水滩站不得不在2014年又要重新搬迁。

2.3.2人民群众对探测环境保护也缺少了解

虽然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实施以来,气象法律法规在不断完善,气象普法宣传也逐渐在加强,但还远远没有达到深入人心的程度。群众在环境相对空旷的观测场周围建造私有住宅、种植树木,开发商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区内超规划建造高楼等,这些现象的发生,其一,反应了他们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其二,反应了他们对破坏探测环境所造成的损失和所应付出的代价没有清晰的认识。

3、永州市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主要措施

永州市气象局对保护探测环境一直都很重视,并且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例如:在市、县住建局备案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要求;要求每个气象站每天观测记录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加大气象普法宣传和气象执法力度等。这些措施对保护探测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13年无新增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案例)。其中,关键的举措有以下几点:

3.1制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加入规划委员会,充分运用行政干预解决探测环境保护问题

保护气象探测环境,首先是要在源头上把好关,如果源头上不把好关,一旦需要进入执法阶段,通常的结果只有两种,一是通过气象行政执法,令违法者停止违法行为,恢复探测环境原状,这需要花费相当的人力和物力;二是经过多方协商,将原站址搬迁,这对于气象探测资料的连续性、准确性、代表性又会造成影响。因此,在源头上把好关是保护探测环境的重中之重。

要把好源头关口,一是制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根据《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第七条中规定“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制定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依法纳入城乡规划。”制订好专项规划,划定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控制区,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中统筹考虑,使位于气象探测环境附近的规划和建设既能体现城乡发展的需要,又能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对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要求,这是保护工作的第一道关口。二是加入规划委员会,加强与住建局、国土局、发改委等部门的联动,在建设项目规划之初就能充分考虑探测环境的要求,从而避免气象执法的矛盾和阻力。三是取得当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充分运用行政干预解决探测环境问题,使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与当地经济和谐发展,这样才能在源头上避免破坏探测环境的情况发生。

3.2将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行政审批落到实处,在行政审批上把好关口。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行政审批在县局没有审批权力,在市局只能作初步的审核,所以在市县局基本上没有正式启动这项审批项目。现在永州市气象局的做法就是将气象探测环境的行政审批和防雷行政许可联动起来,永州市的防雷行政许可已于2013年正式进入当地建设项目的并联审批。在发改委立项之时,气象局在并联审批的会议上就会审议建设项目是否影响探测环境,如果影响就要求相关单位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还规定对已经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建设工程,一律不得办理防雷装置竣工验收手续。在目前的情况下,这确实不失为行之有效又操作性强的方法,不足之处是这样运行,气象探测环境审批不是作为独立的行政审批而是将其附着在防雷审批之上。因此要使气象探测环境行政审批像防雷行政许可一样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地方政府及办事人员对此项审批的无意识到下意识,一步步启动起来并逐渐落到实处还需要我们作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3.3加强探测环境的普法宣传及行政执法力度,使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深入人心

近年来,永州市气象局加强了气象普法宣传和执法力度。在气象日、科技活动周、法制宣传日逐步加入气象探测业务及探测环境保护的内容;在探测环境保护区内设置标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和标准的醒目的标语;气象观测员每天记录探测环境的变化,如在观测场周围发现有种树、建设私宅、房地产开发商勘探地形等可能会影响到探测环境的迹象时就及时汇报并收集证据;而执法人员会尽早与可能破坏探测环境的人员交流沟通,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和解释工作,说明破坏探测环境的利害关系,按照法律程序尽早采取保护措施;这些措施对探测环境保护深入人心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4新迁站址的选择主要应以保护探测环境的角度出发,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实行局站分离

永州市在2014年以后还有3个台站需要搬迁,在旧站址的探测环境遭到破坏以后,新迁站址的选择主要应以保护探测环境为主要出发点,而不是主要考虑“生活便利”这一要素,而要使“生活便利”与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兼而有之,比较好的实施办法就是局站分离。局机关及一些气象服务机构仍可位于生活相对便利的区域,方便与当地政府的联系,同时兼顾大部分工作人员的生活便利,而新站址应选择在环境偏僻少受干扰的地区,这样才能在较长时期内有效避免探测环境的破坏,从而化解气象站频繁搬迁的恶性循环。当然实行局站分离需要人员、交通、财政等一系列的配套条件,在条件比较成熟的气象局才可以实施这种办法。

3.5进行科学论证,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理论支撑

启用新站址后,还需要作更多的科学研究和论证。一是对保护条款中各数据的科学性作认真地研究和论证,如天气雷达各遮挡角的度数和干扰源距离等设置的科学性;遮挡角的度数超过标准会造成的影响;观测场与建筑物控高及与大型水体、铁路的距离要求等需要作认真细致的研究。二是要做好迁站前后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分析迁站对气象资料的连续性、代表性、准确性的影响,对资料应用的影响,对气候统计及天气预报的影响,并针对影响的大小作好资料的序列订正,使探测环境保护工作获得更多的理论支撑。

3.6积累执法经验,综合破坏探测环境的典型案例

将已经发生的破坏探测环境的案例的起因、过程、结果等作详细的说明,做到一案一卷,分析案件的得失,认真总结经验,形成案例指导,不断提高执法水平,这样就能在再次遇到探测环境的案例时掌握主动权,避免破坏探测环境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1]张国华 关彦华郭艳岭 气象探测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的探讨 气象与环境学报2012 28(3):65-70

对环境保护的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生态旅游 环境影响 问题与对策

1 生态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生态旅游开发对土壤和地质地貌的破坏。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些原本受到保护的生态区域对外开放,接受游客进入该区域观赏和游玩。旅游的过度开发使原本脆弱的环境遭到了破坏,地面裸露、土壤板结、小溪断流,土壤厚度减少。登山运动还会影响岩石结构,使山体的高度降低,开发旅游必然要大兴土木,修建旅游基础设施。严重地破坏了地质地貌,导致自然景观受损,水土流失加剧,生态平衡失调。

植物的生长受到威胁。火灾是破坏植被的最大隐患。自开发旅游以来,游客吸烟、野炊或者其它方式引起的火灾成为森林火灾的源头。在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如修建游乐设施、饭店宾馆、交通道路、购物中心、通信设施等时,必然会使大面积的植被受到破坏。游客践踏是破坏植被最为常见的方式,导致植物死亡,还会引起当地土壤酸碱性的变化,影响植物的生长,使物种结构发生变化,植物种类趋于减少,特别是一些稀有的植物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动物的生存受到影响。旅游的开发破坏了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是大量的动物寻找新的家园,动物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使其生存质量下降。四川峨眉山由于大量游客旅游,使山上的野生动物逼迫离开寻找新的生存之地,由于蛇的减少,使山鼠繁殖过多,导致对植被的破坏,从而生态环境面临着失衡的危险,部分植被和动物绝种。游客在游玩时使用的各种设施设备,发出的噪音对动物也产生影响,如飞机、汽车、游船等的噪音,影响动物的生活。

垃圾、废水和废气的污染。旅游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消费,其不管在数量和种类上消耗量极大,而且排除放出大量的废弃物,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一些塑料制品的污染很难在几十年内消除。在一些风景区,旅游景区,面积过大,山高林密,游客分散,生活垃圾外运销毁比较困难,又无法清理,使垃圾在景区内随处可见,不但给植被的正常生长造成影响,也影响着游客的视线。在旅游中,游客和旅游设施产生大量的废气和废水,这些污染物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河流中,污染了河流,而且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汽车的尾气、宾馆的废气都会带来空气污染。特别是在山谷中,游客和机械排除的二氧化碳会污染空气,影响景区的气候,是景区的气候发生多变。

2 旅游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科学规划与建设。科学的规划与建设是开展生态旅游、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其目标就是要使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得到有效利用和保护。在进行规划与建设时,必须要明确旅游地开展生态旅游后可以接受的生态系统变化的极限,不能超越这个极限,否则就会造成生态系统不可逆转的损害。如果缺少科学的规划与建设,开展生态旅游就会极大地破坏生态环境。

健全法律法规。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加快,为了有效地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在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执法方面,还应设置专门机构进行旅游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用法律的手段来惩治偷采、盗捕野生动植物、严重污染环境等违法犯罪活动,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旅游的发展。

建立环境监测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包含两个层面的建设。一方面,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技术力量,定期监测,加大监管力度,对各旅游区环境进行评估、评比,参与决定各旅游区的定级评审项目,从政策上把握好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另一方面,各旅游区也应建立起自己内部的环境监测系统,开展定期的监测工作,对生态旅游活动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论证,特别是在游客集中的时期或景点,要准确地监测游客的数量和环境的变化情况,及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

注重环保宣传与教育。旅游者是旅游

动的主体,人数众多,成分复杂,活动复杂,活动范围不定。从一定意义上说,提高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是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从旅游宣传促销到旅游活动的开展都有必要引导游客认识、热爱和保护生态环境。对旅游者的宣传与教育应坚持寓教于游的原则,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全方位进行。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决定了生态旅游中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环保宣传与教育,决不能让“生态盲”去管理和经营生态旅游。从业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职业培训,导游人员要经过考核后持证上岗。对他们的教育,除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加强其责任心和事业心的教育,增强责任感。

强化旅游活动的日常管理。大量的旅游活动直接对生态环境造成冲击,为了保护环境,就要强化对旅游活动的日常管理。首先,应根据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控制游客总量。旅游市场具有极大的周期波动性,呈现出时间和地点的双集中特点。一些热点的生态旅游区在旅游旺季总是人满为患,这给旅游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甚至破坏。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有必要控制每天的游客总量。其次,管理工作要职责明确。旅游地工作人员都应明确的管理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以确保保护环境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位。可以将旅游地分片分段落实到人,谁管理的范围出现问题,就由谁负责,增强责任意识,防止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张莹.生态旅游环境问题与保护对策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3):67-68.

[2]石登荣.农家乐生态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博弈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8):134-135.

对环境保护的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生态 环境问题 保护对策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1-120-02

农村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息息相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以及灌溉水、工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对农村生态环境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朝阳农村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但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并采取切实措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将被动摇,而且农业运行的不稳定将会加剧,其后果不堪设想。

1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1.1外界污染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1.1.1水污染

近年来,随着朝阳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废水排入河道,致使各河道受污染。主要污染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油、氨氮、总磷等。局部地下水含氟较高。

1.1.2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朝阳市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风向影响着污染物扩散输送的方向,风速的大小决定着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速度。降水是农田灌溉的主要补给源,季风也影响着降水量。总之,大气污染不仅破坏了大气生态环境也破坏了土壤、水体生态环境。

1.2农业自身生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

农药、化肥、农用塑料薄膜的过量和不合理的使用,污染了土壤和水环境。随着农业的发展,这三项污染越来越加剧。我市化肥施用基本在每年30万吨左右,多为氮肥和复合肥,氮、磷、钾的折纯量分别为8.15万吨、2.95万吨和2.65万吨。施用后剩余的氮磷基本转化为氨态氮、硝态氮和无机磷进入大气和水体,造成环境污染。农用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造成新的环境问题。另外,规模化的养鸡场、养猪场迅速发展起来,都没有建设相应的废弃物处理设施,结果造成畜禽粪便随地堆放,污水横流,污染农田,严重恶化了农村生态环境。

1.3乡镇工业问题的影响

我市乡镇工业具有地域分散、发展不平衡、综合规划能力差、污染面广量多、污染治理困难等特点。由于乡镇工业的污染物排放,导致农作物、农田、植物受破坏面积增加,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2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2.1主观原因

2.1.1观念上的错误

农村生态系统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体,但由于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片面注重经济效益,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粗放型开发利用,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2.1.2体制的不完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部门行业条块分割、机构组织不健全、农村环保部门队伍薄弱,对环保工作影响很大。致使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同时,长期以来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也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2.2客观原因

农村生态环境是一个复合的和开放的系统,主要由光、热、气、水、营养物等非生物因子和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所组成。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具有影响因子多样性、作用机制复杂性和污染爆发滞后性等特点。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环境因子和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都通过不同途径、不同作用机制影响农村生态环境。另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3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3.1 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应针对我市农村较为分散的特点,设施建设的“瓶颈”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转变观念,通过各种渠道争取环保资金,除应将环保投资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逐步增大环保投资在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以外,还应当积极利用市场有利条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如采用BOT方式、特许权经营等方式投资建设环保基础设施,政府则应在税收、贷款等方面建立比较完善的配套政策,给予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开征生活污水排放费和生活垃圾处理费,通过合理的价格体系,多渠道地加大环保投入。以提高环境质量为目标,建立经济实用的环保设施。

3.2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养殖业

种养结合,可以变废为宝,做到资源综合利用。猪粪便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是很好的有机肥料,不仅为农作物提供养分,还有助于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如果养殖场与周围农户合作,并且将两者结合起来,将养殖场位于农田附近,猪粪便水经无害化处理后,由农户用于蔬菜和果树等农作物肥料,作物收获产生的青秸秆和菜叶等作为青饲料喂猪,实现优势互补,资源综合利用,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很好的结合在一起。针对养殖业所造成的严重污染,可将这一模式加以推广。

3.3加强技术指导,合理施肥

加强农业技术部门的作用,对农民使用农药、化肥进行科学的指导,及时为农民提供病虫害的预测和防治措施。推广生物防止技术和低毒、高效农药的使用,提倡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使用,有机肥具有养分全,肥料稳定性好,后效长的优点,但养分浓度低,肥效慢,与无机肥配合使用,不仅可以满足农作物迅速生长的要求,还能满足作物持续需肥和当季作物高产的需要。

3.4发展生态农业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生产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减少外界有害物质过多进入生态系统。平衡栽培技术体系根据具体作物和自然-人为环境的不同情况,综合考虑各项农业生产必需因素,平衡作物生长的各种条件,保证农作物在低成本的生产过程中高产优质解决传统技术存在的缺陷,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