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环境保护的理解

对环境保护的理解

对环境保护的理解

对环境保护的理解范文第1篇

 

一、协调的主导思想

 

目前许多学者都在理论上及实务上努力为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的协调创造条件,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协调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的主导思想。

 

(一)尊重各自的门类区别

 

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是人类现今发展的两大要素,彼此并不相互隶属,一个是环境领域,一个是经济领域,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因此,在解决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冲突关系时,既不可能单从环境保护角度找到原因,也不可能从自由贸易角度获得全面解决的方案。虽然,目前有相当一些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冲突的个案的解决是通过WT〇M则及争端解决机制来处理的,但要WT)规则提供彻底解决两者冲突的规则或方法,却是不合实际的。

 

WT堤当今世界上具有“经济联合国”之称的最大的经济组织,面对愈来愈受重视的国际环境问题,它也在与贸易有关的环境问题上作一些规定,但毕竟促进经济发展才是首要事务。WTD的宗旨明确提出,成员方“认识到在发展贸易和经济关系方面应当按照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并扩大生产和商品交易以及服务等方面的观点,并为着持续发展的目的最合理地利用世界资源,寻求对环境的保护和维护……”因此,促进贸易发展的同时,WTO应兼顾环境保护。但其中的轻重缓急是显而易见的,固然WTD不能对环境保护问题视而不见,只是在力求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对环境保护予以关注。WTD的主要职责在于推进自由贸易的发展,即便是1994年WTD设立了贸易与环境委员会(CIE)它的工作必须依据的重要原则仍是“WTD只负责处理贸易问题。……对于环境问题,WT〇的惟一任务是研究当环境政策对贸易产生重大影响时出现的问题。WTD不是环境组织,成员们也不希望干预各国或者国际间的环境政策,或制定环境标准。专门负责环境问题的其他机构更适合承担这项任务。如果委员会确实发现了问题,解决办法必须继续坚持WTD多边贸易体制的原则”。

 

相反,我们也不可能指望多边环境协定来单方面解决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的冲突。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系属不同领域,本应各自发展。如果希望在某一领域下彻底解决两者的冲突,必然产生轻重偏颇。用环境保护的名义来调整自由贸易策略与用自由贸易的方法来改变环境保护的措施一样行不通。鉴于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的关系密切,双方在处理本领域问题时均应关注之间的冲突问题,各自通过建立专门的机制来协调。也就是说,不要指望WTO既致力于自由贸易的发展又致力于环境保护。

 

二遵重各自的国情

 

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之间的冲突在许多场合下,本质上都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关系。发达国家己经渡过了发展与积累的阶段,在经济上处于有利地位,因此,在面临环境危机时,对环境问题有更多的倾向性措施,甚至不惜减慢发展的速度。而发展中国家正在进入艰苦的发展阶段,甚至有些国家还在为国民的温饱问题苦苦挣扎,生存是第一要事,面对环境问题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解决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冲突时.要充分尊重不同国家的实际国情,充持续发展为战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于可持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不能简单地判断两者冲突的对与错,既要考虑发达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高标准要求,也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对环境保护的低标准的现实。

 

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正在体现这样的考虑。不少多边环境协定都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作了原则性规定,如《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条规定,为实现公约的目标和履行公约的各项规定而采取行动应予以遵守的五项原则中,其一就是“特别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原则”;又如在《关于就某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isisentorganicpollutants——POPs)采取国际行动斯德哥尔摩公约》的前言中也写入了有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内容。此外,《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及《蒙特利尔议定书》也明确规定,应当作出特别的安排,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要。

 

在多边贸易体制内,特殊和差别待遇逐渐成为WTO处理发展中国家问题要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当前,WT:规则大多含有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规定,有的还专门列有特殊和差别待遇条款,如《农产品协定》、TBT协定、《关于实施(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七条的协定》。

 

虽然,在环境保护领域内与国际自由贸易领域内都强调对发展中国家给予特殊的照顾,但是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发生冲突的交叉领域恰恰有许多方面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从而由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的冲突上升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的冲突。以技术、资金为例,两个领域的相关协定或规则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客观现状,都要求对发展中国家给予特别的优惠与照顾。但在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的结合领域在有关贸易限制措施的适用上,无论是WT3规则,还是大部分多边环境协定的相关条款,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采取了同等标准。因此,在解决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冲突时,应该参照环境保护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与WT)的普惠制原则两者的精神,在与环保有关的贸易冲突中,适用对发展中国家特殊的单方的标准或待遇。

 

(三决两者冲突的指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都是发展的要素,在旧的发展观之下,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产生了冲突。人类的理性为发展找到新的思路,整个社会以可续发展而言,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两者的冲突,在可持续发展未来长远目标下,要力求兼顾、寻找平衡。事实上,可持续发展战略本身也体现了这种利益平衡的思想。就环境贸易关系而言,环境保护属于“限制”的范畴,没有贸易利益,单纯地强调环境利益,环境保护就失去了发展的前提;而只强调贸易利益,尽管人们的实际收入提高了,但没有环境保护,社会和经济整体得不到进步,也就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发展141。兼顾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协调解决两者的冲突,这既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

 

二、协调的两个思路

 

虽然,我们强调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是两个不同领域的事物,但我们也得承认,两者发生冲突之时,常常是以贸易争端为表现形式。在环境保护中,贸易措施是最现实、最有力的限制或制裁手段。而在自由贸易中,涉及的环境问题的贸易壁垒,以贸易限制或贸易制裁等手段来处理。因此,协调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的冲突,实际上要解决的是贸易限制或贸易制裁手段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而目前WTO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体制,其争端解决机制也为主要贸易国接受,因此,解决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贸易争端,以及解决多边环境协定与WTD规则的法律适用问题的思路,多是围绕WTD展开的。

 

(一)改革现有的WTO体制,由WT来解决环境与贸易的冲突

 

这种思路认为,WT〇乍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贸易组织,现有成员己遍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在国际社会有着广泛影响力及号召力,WTD所签署的多边协议对WTO的成员国甚至更多国家都具有一定约束力,WTO可以用自由贸易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吸引各国重视环境问题。这种思路不支持通过达成多边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或成立多边国际环境组织的途径来解决现实的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之间的冲突。其理由是,要达成多边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或成立多边国际环境组织,需要重起炉灶,需要大量的技术、资金及人员投入。更重要的,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的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发展上,新的多边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或多边国际环境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缺乏吸引力。如果缺少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环保公约或国际环境组织,则不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之间的冲突。这思路因此认为,解决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之间的冲突,关键不在于解决组织的变动与更新,而在于应加强WTO自身改革,解决多边环境协定与WTO规则的法律适用问题,以适应当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笔者认为这一思路有以下四个问题需要解决,否则设想难以实现。

 

第一,WTD在自由贸易与环境问题中的定位。WTO本身是一个以促进自由贸易为宗旨的国际经济组织,要它来解决自由贸易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冲突,其中立法受到质疑。人们对它的习惯性的思维难免会有贸易优先的倾向性判断,这将严重影响到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冲突的有效解决,甚至使人们对这种解决方法丧失信心。WT〇乍为国际性贸易组织如何在自由贸易组织内,以其带来的近期经济利益吸引更多的国家与人民自觉自愿地参与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履行多边环境公约,有效解决环境争端,是极其艰巨的工作。这要求WTO成员各方从长远角度考虑,正视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不以环境为代价促进贸易自由,也不以牺牲贸易自由作为保护环境的代价,这不是简单地通过WTO协定序言中关于贸易扩大与环境保护的相关阐述就可以实现的。

 

第二,WTD应致力于国际环境保护行动的统一化和国际环境立法的趋同化。环境问题己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国际环境问题的解决不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国际组织能够单独胜任的。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协调行动,才有可能解决。WTO具有的巨大凝聚力和吸引力以及现有机制的相对完备性,且贸易又是各国利益的焦点,本思路希望利用核心机制,统一各国的环境保护行动,实现各国环境立法的趋同化。要做到这一点,既要求WTD在制定多边贸易计划及条约时切实考虑保护环境的需要,又要求WTO在追求各国环境立法趋同化的同时充分考虑贸易自由发展的需要。利用WTO在贸易立法方面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及人力优势,制订一个为绝大多数国家接受的环保标准,且该标准既不偏高也不偏低,既保证发达国家有继续保护环境、促进发展的劲头,又促进和鼓励广大发展中国家有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积极性。然而,这种让WTO跨领域来完成对环境保护国际立法的统一工作,笔者不认为是可行的。

 

第三,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今天的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之间的冲突,追根溯源,是两大阵营发展水平隨造成的,要实现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之间共同发展,就要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债务负担沉重,无力用有限的财力引进技术改善环境,另一方面不得不靠出售宝贵的自然资源来偿还债务,使得环境不断恶化。WTQ®过普惠制给发展中国家特殊的差别待遇,有人称之为貌似不平等的更高层次的平等,从而促使国际自由贸易成为一种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南北经济合作的开展,是世界经济飞速増长的源动力。这种思路也希望WTO在环境保护全球化进程中,运用自己的影响,在环境保护中参照“普惠制”给发展中国家以特殊的差别待遇,以便发展中国家也能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实现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为环境保护全球化的进程开辟道路,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的冲突。

 

二遵重不同领域的专业性,WTO与其他机构配合解决环境与贸易争端

 

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是两大不同领域的问题,彼此并不相互隶属,彼此间的冲突单纯依靠一方的力量来解决,往往力不从心且不合实际。本思路将冲突问题分类,与环境有关的自由贸易争端交由WTO处理,与自由贸易有关的环境争端交由多边环境协定处理。并设法在WTO与多边环境协定之间利用现有的国际组织或新设国际机构来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法律适用问题。这样,对于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的争端,就可以通过WTO与其他环境保护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机制来配合处理。

 

三、结语

对环境保护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环境教育 渗透

环境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方式普及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以解决目前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主要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是通过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们了解破坏自然环境对人类自身的危害。二是通过环境教育培养出更多专业人才,为治理环境污染、整顿环境提供服务。在高中地理教育中涵盖着许多环境内容,通过在地理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更好地将环境保护的观念传递下去。

一、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的渗透方法

(一)教学理念的渗透

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育理念中的渗透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活动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之后,地理教学中新增加了人文环境这节内容,在这部分内容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人文环境和大自然的关系。人文环境的发展受到大自然的影响,在古代人们收到洪水的威胁后创造了水利工程。同样,现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会有相应的活动与之相适应,如人受到沙尘暴的侵袭后意识到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性,人类的活动永远受到大自然的影响,同样人的活动会反影响到大自然。人类要想在大自然中永久地生存下去就要和大自然和平相处,要去适应大自然,努力保护大自然,不能企图去改造大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惩罚。二是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当今社会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土地沙漠化、空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水资源污染等,在地理教学中逐渐渗透环境教育,就是让人们明白人类活动对大自然造成的破坏有多严重,这些破坏最终会反作用于人类自身,通过渗透环境教育让人们逐步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资料的渗透

新课改以后,在原来的高中地理的教科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人文和环境保护这册教科书,这本教科书就是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教学资料渗透。这本教科书主要是向学生指出现代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的措施,还有国家以及国际上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最后环境污染给人来带来的警示以及人类的发展方向。通过以教科书的形式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可以使学生明白我们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多么严峻,深刻反省人类的所作所为,让学生更加明白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来自己,引导学生按照教科书中所提供的方法去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渗透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每一种教学方法中都可以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将现环境污染的场面直接明了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明白了人类的哪些行为做成了环境的破坏,使学生清晰地看到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威胁,也可以更加清楚地知道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激起学生保护环境的积极性,自发地投身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利用野外观察法,带领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到野外观察那些对环境产生污染的现状,滥排污水、向河水中倾倒垃圾、冒着黑烟的烟囱等,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才能在地理课堂上真正地接受环境教育,从而改变学生的意识和行为,将环境教育的渗透落到实处。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的影响

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可以在环境教育的渗透过程中得到丰富。新课改以后,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新增加了环境问题这一重要内容,环境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地理教学中新增的内容对现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途径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将环境教育的内容渗透到高中地理中不仅可以起到宣传保护环境的作用,学生还能通过地理的学习将保护环境的方法付诸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环境教育本身就是高中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通过高中地理教育渗透环境教育是新课程标准的最新要求。环境教育的目标是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向人们传授保护环境所需的技能,规范人们的行为,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环境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去实现,而利用高中地理教学渗透拓宽了环境教育的传授途径。

学生利用高中地理的学习方式可以将环境教育的的学习途径从三个方面增加。一是通过将环境教育的内容分割成许多小部分,然后将这些小部分进行归纳分类,根据各部分特点将其融入不同的学科之中,使学生在学习各科时对环境教育的内容都能得到相应的知识点,同时对于一个环境问题可以调用各个学科的内容进行解决。二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清醒的意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和紧迫性,舍主要是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三是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在环境教育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成系统地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总结和分类,根据它们的特点,对其中重要的难解决的问题进行着重研究。

环境的内容是高中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教学中逐渐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教育学生保护环境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同时环境污染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从各个方面也逐渐渗透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渗透是全方位地渗透,包括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高中的学生在地理学习之中渗透环境教育对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解决的地理能源、重要施工项目、可持续发展项目等方面的问题时都有深远的影响,这很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治理工作的展开。

参考文献:

[1]李青.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D].辽宁师范大学,2008.

[2]刘娜娜.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与整合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1.

对环境保护的理解范文第3篇

由于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淡薄,还有在农村中的各种污染,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要针对这些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分析出产生的原因,进而能够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就没有管理机制进行约束,环境保护没有落到实处,由于在农村中环境管理机制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没有明确的规定,要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对环境进行一定的保护,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有效的保证经济的发展。

2环境保护意识不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城镇化的建设呈现出上升趋势,政府和广大群众只是注重农村城镇化的建设,并没有注重环境的保护,没有对广大群众进行一定的宣传教育,要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建设,而且还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农业经营方式中,主要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环境的破坏有着一定的影响,不仅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还会使得经济效益下降,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广大群众只是一味的片面的追求经济上的利益,进而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产方式较为落后,资源利用率较低,就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环境保护的解决措施

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由于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改善,就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想有效的增长农村经济,就必须要重视环境问题,对环境的保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首先要注重环境保护问题,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中的规定,能够让广大群众明确保护环境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还要具体明确环境资源的管理制度,对环境管理机构的职责进行一定的明确,从而能够有效的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要想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2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要想做好环境保护问题,就必须要提高广大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只有有效提高环保法律意识,才能有效的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由于农村城镇化的加快,提高广大群众环保法律意识不仅能够解决环境问题,而且还能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广大群众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从而让他们能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首先,要进行宣传教育,向广大群众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次,还要进行有效的监督,要能够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环境保护的自觉性,进而改善环境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完善环境监管体制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由于农村环境监管机制不健全,在环境监管部门中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对环境责任不明确,导致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环境治理问题不能有效开展,因此要建立完善环境监管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政府部门首先要明确环境监管部门的责任,并且还要将环境保护工作进行落实,能够保证经济与环境同步发展,能够有效的保证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得以落实,进而能够改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改进了农村环境的面貌,而且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提高广大群众的素质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要想有效的改善环境问题,就必须要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广大群众的素质。人与自然有着相互影响的作用,所以,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要保证人与自然保持平衡性,进而能够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有效的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广大群众环保意识,对广大群众普及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进一步引起广大群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能够使得广大群众自觉的保护环境,进而能够保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进程,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对环境保护的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性

一方面,治理好环境污染能有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河南豫东农村的经济不断向前发展,2013年河南省粮食产量第十年连续增长,粮食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一。然而在产量不断加大的同时,环境污染也渐渐成为制约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环境污染会对农业生态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治理好环境污染有助于科学地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作为我国农业大省之一的河南省,开展实施耕地的“占补平衡”政策,能有效地对耕地进行保护。因此,治理好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使农业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从而缓解农产品供需间的矛盾、维持物价水平、确保农业安全。

二、治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的措施

(一)强化农业从业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一,提升农业从业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观念。从增强农业从业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入手,加强对《环保法》相关条例的科普教育,充分利用好各种多媒体资源对农业第一线工作者进行宣传教育,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还要着重突出环境保护的紧迫性,通过这些举措帮助农民树立环境资源的忧患观念,加强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强化农业管理:第二,提升农业从业者对农业环境保护知识、技术的认知,可以通过多种类型的教育宣传协助群众了解环境保护知识,运用先进的技术,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第三,改进工作方法。将环境保护纳入日常的工作内容中,建立环保机制,定期实施环保监察,通过树立优秀的环境保护榜样、对未完成环境保护目标的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保证定期举行会议探讨相关环保问题。

(二)确立环保法规,完善环保制度

第一,对河南豫东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依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关环保政策。制定环境污染治理年度目标,有计划、有层次地完成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强化治理污染相关组织队伍的建设,各级应当有相应的环境监察人员,及时地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情况进行监察,确立环境污染的治理办法和环境污染的惩处制度等等,从法律的角度,把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落到实处。加大环境监察的执法力度,从而确保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法制化。第二,健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管理体系。要对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进行科学的规划,确保管理体系健全完善。在城乡发展规划中体现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规划既应当全面系统,也要做到科学实用,环境污染治理的相关规划应当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环境污染治理的相关规划要具备一定的先行性,确保城乡环境保护的互动,共同完成区域内环境保护的任务,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环境污染治理模式。第三,建立明确的环境污染奖惩制度。一方面,确立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责任考核体系,确保环境保护制度的逐级落实,及时对污染环境的相关企业和个人进行处罚,及时对重度污染环境的企业进行查处。另一方面,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做出贡献的企业或个人予以表彰,在政策上对落实环境保护的企业予以偏斜,以鼓励农业企业参与到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之中。

(三)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多渠道融资

第一,各级财政要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补贴。一方面,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应当向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倾斜。农村的财政资金往往分配于新农村的建设之中,导致了建设与资金的矛盾。要想缓解这一矛盾,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就应当重视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完善相关环境污染治理的补贴政策。第二,要确保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收支平衡。通过拓展环境保护收入渠道,强化农村市场的生产资料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从而有利于农业环境保护收入的增加。对于充分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要求的企业,降低相关税收,从政策上对企业和个人进行引导,促进农业生态重点工程的建设。增加对生态农业企业的贷款支持,扶植重大农业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第三,开展多渠道融资,发挥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涉及范围较广,开展环境污染治理需要农业、水利、工程、卫生等各个部门的合作。要从河南豫东农村的实际情况入手,整合个人、社会和国家的资源,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农业污染治理的资金募集。多渠道的资金募集方式主要包括群众自己筹措的资金、外资、国营或民营企业筹措的资金、政府的财政补贴资金等等。政府要从政策上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行为进行鼓励,以促进社会各界人士投入于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之中,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贡献知识和力量。

(四)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革新,确保先进技术应用于污染治理

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要结合河南豫东农村的实际生态环境,由于各地的生态环境存在差异,当前在环境污染治理的技术还需要提高。要想解决当前农村生态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就需要具备科学的环境治理视野,了解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层原因,才能提高农业的生态环境质量。一方面,要注重农业环境治理相关科技的创新,及时对先进、环保、科学的农业技术进行普及,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榜样,推广各项农业知识和技术。鼓励民营农业企业进行环保科技的创新,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确保农业生态环保工作的落实。另一方面,加大对农业环保科研单位的扶持力度,不断钻研新的环保技术,研发和推广环保农产品,从而为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此外水利要积极配合农业全面推行绿色环保生产新技术,结合地区实际做好秋翻晒田、配方施肥、浅灌深施等灌溉、施肥耕作流程的用水研究和技术服务,加强灌后排放的水质监测工作和引、排控制手段。随着集约化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畜牧小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及其周边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要加强畜禽养殖影响河流水质及人居环境问题的评估与监管工作,保障人、畜健康,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畜禽养殖场选址、场区布局规划要充分考虑水质安全问题,严格畜禽粪便贮存、污水处理、固体粪肥的处理利用等生产技术规范,禁止粪便贮存池混入雨水流入河道。其他养殖生产严格执行养殖许可制度,加强监察,推行无公害养殖,扶持养殖大户综合开发水土资源,通过对养殖水体的后续利用化解自源性污染问题。重点要在水资源优化配置、废污水治理、推进环保型农业用水、中小河道综合整治、水源涵养区域生态封育保护等方面下大功夫。

对环境保护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在持续推进,城市规模急剧增加,由此引发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不断加剧,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尽管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及改善环境,但环境污染违法行为、环境冲突事件数量还是不断上升,环境质量持续恶化。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治理效果不满,甚至抱怨政府部门不作为。因此,如何提高环境保护效果,如何依法有效制止企事业单位的环境违法行为,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1 公众环保参与度不高

公众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的社会基本力量,没有公众层面的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是不可想象的。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的《2005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报告显示:只有16%的公众知道,“12369”这个全国统一的环境问题免费举报热线电话,其中只有9.2%的打过电话;调查数据说明公众环保关注度很高,但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还不强,国家在法律层面上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力度还不够,政府在扩展公众参与环境与发展方面的活动也有待加强。

1.2 环境管理偏重于末端治理

在环境管理实践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末端治理模式,不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结果不能从源头上减少原料的消耗,中间环节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最终减少资源废物的排放,实现总量控制目标。根据循环经济理论,我们知道“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实际上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结果治理的技术难度大,治理的成本高,很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

1.3 环保体制与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在管理体制上,根据规定我国地方环保由各级政府负责,基层环保的人事权和财务权都在地方政府手中,而环保部对各地环保部门只有业务上的指导关系。这样常常使基层环保部门在地方经济与环境保护发生利益冲突时,处于尴尬、被动的局面。在环保队伍建设上,基层环保人员数量及业务素质跟不上时展的要求,缺乏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经济发达地区。基层环保管辖范围不断扩大,但在行政村还未设立专门的环保机构,配备环保专管员,使得基层环保直接监管污染企业显得力不从心。

1.4 环境规划落实不到位

环境规划落实不到位在经济发展中时有出现。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中心,通过规划可以把各部门、各行业、各区域的环境管理有机的联系起来,全面落实环境目标和决定。实践证明: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防治与减轻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的也是经济的根本性措施。但现实中环境规划未得到与经济、城建规划同等地位。城镇经济发展中暴露出工业布局分散、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也不利于实施环境污染的集中防治,增加了集中治理和环境监管的难度和成本。

二、环境保护改进的对策

2.1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社会公众是我国环境保护的生力军,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国家要建立起各种相关的加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可以通过立法逐步来予以支持,创造和扩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会,确保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使公众广泛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首先要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要让公众了解自身的环境保护知情权、参与权、检举权和监督权,以便充分行使这些权利。其次要提高环境信息的透明度,加强环境信息的及时公开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这是公众了解和监督环保工作的必要条件。通过环境信息公开化,让企业、政府及有关部门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同时,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对环境保护进行宣传,使得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参与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公众的重要责任和义务。注重发挥环保社团和民间组织的作用,积极发挥他们宣传环保、实施环保的职能。

2.2加强环保部门的执法监管力度

现阶段在我国很多基层环保部门的环境保护工作中,还存在严重的监管不足问题。基于此,必须加强相关部门的执法监督力度,形成企业内部、政府主管部门、群众三位一体的多渠道的监管机制,使环境保护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基层环保部门必须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着眼于长远利益,从大局出发,将环保工作落到实处,将环保经费用落实到实处。

2.3促进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

任何一个企业要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以企业为主体,注重对企业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的开发,从内而外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国家要从政策上进行鼓励和引导,加大力度致力于环保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比如企业的清洁生产技术等等。

2.4健全环境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加大国家对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的监察力度,强化中央政府协调解决跨省界环境问题的能力,督促检查突出的环境问题。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落实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监督下一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环保工作落实情况,查处重点单位环境违法行为。

2.5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

加大政府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试点示范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要严格执行国家定员定额标准,确保环保行政管理、监察、监测、信息、宣教等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有关工作的投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和运营,支持有条件具备专业化经营管理的环保企业发行债券、股票上市等,也可以借助体育、福利等融资方式。广泛募集社会资金投资建设污染治理设施。

总之,要从根本上改变执法难、环境保护效果不理想的状况,就需要各级政府认清形势、转变工作思路,增强环保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从加强环保部门自身建设、优化制度设计,提高企业保护环境积极性、强化各部门联动机制、改变现有工作思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各方面来解决当前环境执法难、环境保护不力问题,促使环境保护工作顺利有效开展,实现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