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程造价信息服务

工程造价信息服务

工程造价信息服务

工程造价信息服务范文第1篇

我们可综合应用网络信息平台Internet技术、信息分析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输入工程造价及相关信息资料,以实现网络信息平台下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功能目标。同时,综合分析工程造价及相关数据,进行远程信息,提供远程信息服务,提高系统维护管理水平等。网络信息平台的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结构框架,如图2所示。服务器工作站可进行收集、处理、存储、工程造价信息,合理预测工程造价趋向,并提供计算服务,将以太网应用于服务器工作站内部信息传输中,实现系统与数据维护管理。综合利用Internet网或广域网进行远程信息,提供远程信息服务。在远程信息的中主要应用WEB服务器,针对不同的用户权限,进行提供多功能化的远程信息服务。作为网络系统管理人员,还可以进行远程维护管理系统。用户局域网可进行交换信息与数据,用户局域网的终端用户针对不同的权限访问,进行访问服务器工作站上数据库的信息。此系统主要坚持分层次结构、模块化功能,不同的使用单位,可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进行不同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2网络信息平台中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中采取合理的技术方案

根据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功能目标要求、总体结构框架,在制定具体技术方案过程中,主要综合考虑硬件配置、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方面。

2.1硬件结构局域网作为服务器工作站内部的主要构成部分,主要包括终端设备、WEB服务器、FTP服务器、信息处理服务器以及数据库服务器等。在服务器工作站运行中,大多采取C/S、B/S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将B/S模式应用于内部信息查询中,同时应用C/S模式实现信息输入处理及信息服务,全面发挥发挥B/S、C/S结构的优势。Internet网和广域网等方式作为远程信息与远程信息服务的主要方式,Internet网方式在接入网络中主要应用路由器,应用B/S模式进行传递信息资源。广域网方式主要是利用路由器直接接入广域网中,在信息访问中可应用B/S结构用户PC,同时实施S/S模式进入用户局域网。终端、交换机、数据库服务器构成了用户局域网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结合了B/S和C/S结构,在实现内部信息交换、远程信息访问的同时,进行传输远程数据信息。

2.2软件开发此操作系统主要采取WINNT系统,不但具备良好的网络管理能力、用户图形界面,还拥有多样化的支持软件[5]。WINNT系统可有序管理央处理机时间、存贮空间以及I/O设备等,其能力主要体现于同时操作多项任务,完成事件驱动以及开发多用户编程,实现高效的实时控制程序等。此系统使各节点计算机更加节省应用成本,增强运行的可靠性、实用性,不断开放化、扩展化。WINNT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可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从而采取相应WINDOWS操作系统版本。比如,可将WINDOWSNT2000Server系统应用于WEB、SQL、FTP服务器、信息处理服务器中,应用兼容性比较强的WINDOWS98/ME/XP进行客户端上的操作。由于操作系统都是根据WINDOWS体系进行升级,因此不会出现系统冲突、不兼容等问题。在网络系统开发中,主要采取相互结合的用C/S结构、B/S结构、S/S结构等,其网络逻辑结构,如图3所示。C++Builder、JSP等工具作为主要的开发工作,其开发主要立足于客户端应用程序和WEB系统的应用中。在数据库开发中,主要采取SQLSERVER,0rale,Sybase等数据库系统软件。在数据库访问语言中,可采取标准的C/C、语言函数API接口以及SQL咨询语言等。根据数据存取量,合理选择SQLSERVER,基本可满足WINNT系统操作的基本要求,具有良好的性价比、可操作性。

2.3系统集成通过开发利用软硬件系统,可不断形成网络信息平台的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系统。通过多次正确的调试,进而不断完善此系统操作,在保证工程质量与进度的前提下,可切实完成系统的功能目标,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投资费用,实现基于网络信息平台中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等。

3结束语

工程造价信息服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云计算;工程造价;管理

前言:

工程造价在我国建筑产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工程造价管理职能的发挥,对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监督和控制作用。对工程造价管理行业进行信息化管理,构建信息化应用模式,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发展我国战略性目标的基础。在当今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的趋势下,为了跟上时展的步伐,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方向。而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计算的一种全新服务模式,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已得到了快速发展,其拥有庞大的存储空间、高效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和多样化的服务模式。将云计算引入工程造价管理,是行业与经济发展的共同需求。

1 我国现阶段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工程造价信息数据的获取具有滞后性

工程造价管理部门信息一般通过专门的工程造价信息网站和期刊杂志,信息类型能基本覆盖到工程项目参与各方对造价信息的需求,包含行业动态、造价指标指数、价格信息、招投标信息、计价依据、相关的法规政策等信息。从事工程造价行业的人对信息的及时获取要求较高,但造价管理部门对信息的是相对滞后的。近几年,市场竞争激烈、经济发展不稳定,导致建筑材料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而价格信息是在采集、测算后的次月进行的,造价信息工作者对信息获取具有很强的滞后性,这样就可能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甚至还可能出现亏损使项目失败。招投标信息、市场监管信息更新的频率太慢,根本不能代表最新的市场行情,信息的滞后性不仅降低了它本身的价值、对造价工作的指导性也会降低。

1.2 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成本高

对工程造价进行信息化管理需要把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放人传统的工程造价工作中提供服务、促进发展,这不仅需要计算机软硬件设施作支撑也需要培养专业的人才,购买这些物理设施和培养专业人才的成本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负担太重,可中小型的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和建筑公司又是工程造价行业的主体,所以这是阻碍整个工程造价行业信息化的主要原因。

1.3 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共享率低

一是各自利益的考虑,企业内部竞争使员工与员工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不愿就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共享,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也不通畅,重要的信息基本被私有化。二是标准体系不完善,统一的标准是信息共享的基础,国内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对造价行业强制性的标准体系,来对信息的判断、采集、整理、分析、存储格式、软件接口等进行有效的标准约束。三是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和模式要求工程造价从业者提供造价信息,造成信息的封闭性。

1.4 造价软件功能不足

对工程造价进行信息化管理需要使用造价软件。现在的造价软件虽然多,但其功能存在许多不足,如对个人计算机占用较多空间,打开速度比较慢,软件升级需要付费,老板软件打不开新版的文件等。

2 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使用者是按订阅量付费,仅需在管理工作上投入少量资金,就能进入配置的资源共享池,实现资源的快速提取。用户不必太过关心相关基础设施的具体实现,而更应注重服务本身。云计算提供的一般都是虚拟服务,根据服务方式可以分为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三大类。大型公司一般都会投入一定量的资金构建私有的云环境,来支持其独特的业务流程,为其带来战略优势,有些中小型企业因为缺乏资金,无法购买自己的软硬件设施,可以使用公有的云环境,混合云是私有云和公有云的混合,公司可以在核心活动中使用私有云,在普通活动中使用公有云。

3 云计算在工程造价管理中所能解决的问题

3.1 云计算技术的基础设施及服务(Iaas)

基础设施及服务使云计算具有强大的存储、计算、数据分析和信息检索能力,而且由于其本身具有信息检索功能,造价从业者可以轻松快速的检索到需要的信息。造价管理部门可以构建混合云把信息进行分类储存,针对不同的级别设置保密等级和访问权限,将工程造价管理中最基础的人员、材料、机械和设备的价格,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造价信息存储在公有云上,为造价从业者提供免费的访问资料,这样不但可以大大降低造价成本,还可以加快造价信息的、流动和更新,使造价工作人员能更加方便快捷的查询和获取造价信息。将企业内部造价管理的高度机密信息存储在私有云,在保证不泄露的前提下,企业内部可以共享信息,也可以为市场中其他企业提供更实用、科学的造价管理模式。

3.2 云计算技术的软件即服务(Saas)

云计算技术具有互联网特性,造价软件开发商将软件程序在Saas平台上,能较好克服传统软件的缺点,用户既不需要在个人电脑上下载安装软件,也不需要购买软件,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业务进行租赁,然后再借助浏览器就可以访问使用,软件中的数据也存储在云计算的数据中心,这样可以减少电脑资源的占用,软件的升级维护也由供应商统一管理,根本不会存在版本不兼容的问题。

3.3 云计算技术的平台即服务(Paas)

现代企业对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是以计算机技术作为核心支撑力量,来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产效益的不断提升。云计算技术的平台即服务能为软件开发商进行软件和程序的开发提供开放的网络平台,并以Saas软件形式应用到造价管理中,使工程项目在开发到交付使用的整个过程中大大降低了造价的成本。同时,中小型企业也能得到低成本但具有高效率的造价信息化管理模式。

4 设计基于云计算的造价信息管理平台

将云计算技术引入到工程造价中,设计基于云计算的造价信息管理平台,为工程造价行业提供全新的管理模式。结合工程造价行业的具体应用将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云平台分为三个层次,从下到上依次为数据资源层、管理服务层、应用层,上下层之间联系密切,又能单独对外提供服务。

4.1 数据资源层

数据资源层对整个平台起着支撑作用,位于整个系统的最底层,是Iaas的具体运用。该层可以进行数据资源的存储和处理。如原始的造价数据、供应商的报价、各个地方的定额等信息的存储和处理,为响应上层指令调度数据库内信息提供基础服务。

4.2 管理服务层

管理服务层在系统的中央,具有上传下达的功能,是整个平台的核心。主要负责资源管理、任务管理、用户管理和安全管理。资源管理能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根据业务需求对下层资源进行统一调度。任务管理对应用层的指令进行响应,调配数据资源来执行用户在应用层的服务请求。用户管理主要负责用户信息和权限的管理。安全管理需要负责环境运行和用户操作的访问安全,监测整个平台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4.3 应用层

应用层直接面向客户,是整个云平台的最上层,在开发的Paas搜索引擎上开发测试信息管理云平台,并将平台以软件即服务形式部署到云端,用户通过互联网在应用层进行平台的数据管理、信息服务等各个功能的访问,为了给用户提供开放平台服务,应用层也会租用Paas接口来对外提供。应用层发出的服务请求会得到管理服务层响应然后由数据层执行,而执行结果是通过应用层向用户展示。

5 结束语

本文针对造价管理出现的问题,结合广泛应用的云计算技术,设计了全新的管理模式。但同时,该模式在使用云计算的整合上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此外,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其新平台还存在一些信息隐私和安全问题,相信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推动造价管理信息化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彬,孙会峰.云计算在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经济,2013(11):51-53.

工程造价信息服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弊端问题;措施

一、阐释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1、有效提升整个建筑市场的服务水平

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系统具有资源共享、数据容量大、时间性强的特点,因而建立共享范畴较大的资源信息库,能够让工程造价的信息化得到更大的普及,从而发挥其更强的作用。

2、促进建筑工程造价迈向信息化方向

信息化管理是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方法与模式的一大革新,实现这一管理目标的最大要素即为应用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直接推动了我国建筑工程造价朝着深入的方向改革,也促进了建筑工程造价迈向信息化方向的速度。

3、益于降低整个建筑工程的造价成本

据有关数据表明,建筑工程费用中的材料费占据了整个投资资金的65%到70%,而且这一比重还在逐年不断扩大。基于此种情况,建筑施工企业务必要加快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创建,从而通过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技术,有效地降低整个建筑工程的造价成本。

二、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政府、专业团体、企业将各自掌握的信息资源据为己用,对于建筑工程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输缺乏统一的管理,使得信息数据呈现出杂乱不堪的面貌,导致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的资源共享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第二,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媒体”,其拥有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快速便捷等一系列优势,但在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失当的情况下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优势价值,最直接的表现是动态价格不能及时准确地得到更新,信息维护、信息传播与共享的速度降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三、实现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的方法

1、建立并采纳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系统

要想真正实现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这一目标,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一个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系统,赋予系统极强的时效特征,并且在整个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采纳应用,相信定然会取得可观的成绩,因而,有必要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巧妙地应用信息技术优化造价管理,努力实现财务控制的最大化。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建立动态的工程造价管理系统呢?首先,将互联网技术嵌入已有的工程造价管理系统,让网络技术蔓延到每一个造价管理的环节,确保造价信息的收集、传输、使用以及维护等步骤处于信息技术的动态管理环境中。其次,可以适当地细化整个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类别,尝试着将信息、信息存储、信息分析以及动态价格信息采集等内容分离出来,发展成为独立的系统类别,充分展现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最后,将基本建立好的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投放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及时解决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2、建立交互造价信息系统和其它辅助系统

做好造价信息管理系统与其它辅助系统的交互融合工作,才能为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后备支撑动力。首先,工程造价信息系统应张开怀抱,积极且主动地接纳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施工以及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等相关辅助系统,尽量将自身与此类辅助系统进行很好的融合,以此确保每一项建筑产品可以从最初的构思规划到最后的竣工结束都能受到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系统的庇护,体现出非凡的时效性和服务水平。其次,善于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改进原本陈旧的造价管理方式,致力于做好信息的提取、分类与规划工作,从而有效地控制整个建筑工程的信息数据。最后,将造价信息系统与其他辅助系统的交互融合投射到工程项目的每一阶段和每一参与方,让信息技术的共享职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为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最终提高整个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水平。

3、将工程造价信息化服务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很多是直接面向人民群众的, 在机构精简、公务人员减少的情况下, 只有借助工程造价信息化等现代技术才能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 减少决策失误; 只有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才能增强行政工作和市场交易行为的公开化和透明度, 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4、加强工程造价信息法律、法规建设

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是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服务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 需要我们在国家信息标准的指导下, 建立建设工程造价行业信息标准体系, 制定工程造价信息基础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 建立工程造价信息安全保障技术规范和网络设计技术规范。要加强工程造价信息化软环境的建设, 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秩序, 规范建筑市场建设工程主体各方的行为,保障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服务的健康发展。

5、加强工程造价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工程造价信息技术的发展, 对建设工程造价行业的领导干部及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将工程造价信息化技术教育列入各单位和各专业执业资格培训计划之中, 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工程造价信息化人力资源的培训制度。

6、把握需求方向, 采用先进适用技术, 推进工程造价信息化服务的应用

信息化规划, 必须贴近于管理和经营的实际需要, 扎扎实实地遵循“建设-应用-提高-再应用-再提高”的过程, 逐步发挥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服务的实效。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服务在考虑系统先进性的同时, 必须与管理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四、结语

上文阐释了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的意义,对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对实现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总的来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更深层次发展,实现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的目标指日可待,但并不代表这个实现过程没有任何障碍。在实现目标的路途上,一定要建立并采纳动态工程造价管理系统;建立交互造价信息系统和其它辅助系统;依托网络技术建立工程数据信息库,将工程造价信息化服务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加强工程造价信息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工程造价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把握需求方向, 采用先进适用技术, 推进工程造价信息化服务的应用等一系列措施,才能将信息技术更好的应用到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中,才能更好的推进我国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基础建设。

参考文献:

[1] 关桂凤.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2)

[2] 何绮红.关于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8(22)

[3] 陈敏.建筑工程造价有效控制的对策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07)

[4] 潘徐剑.小议建筑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中国科技投资. 2012(21)

[5] 李春健.对建筑工程造价有效控制的研究[J]. 时代金融. 2012(27)

[6] 孔祥娜.建筑工程造价制度问题与对策分析[J]. 西部财会. 2012(08)

[7] 黄晓霞.建筑工程造价的合理控制探析[J]. 科技创新导报. 2013(09)

工程造价信息服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背景;价值创造型;财务转型

管理会计作为企业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企业的日常管理,重视企业的社会价值,在金融危机下能够有效规避企业的财务风险,积极应对全球化竞争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基于管理会计背景下,企业如何紧跟时展的需要,促进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型,让财务资源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财务转型的背景

1.1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仅国家之间的商品、技术与信息得到实时共享,服务和人才也在不断流动,使得全世界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因此跨国公司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利用全球化供应链市场来购买价格低廉的原材料,利用高科技自动化信息技术来制造与销售附加值较高的商品,在产业链微笑曲线中占据重要地位。

1.2“互联网+”信息化的挑战

面临着“互联网+”信息化的挑战,企业自身的ERP管理系统也发生了明显改变,逐渐向手机移动客户端延伸,使得海量数据储存趋向于精细化管理,更加具备实时性。但是只是简单地将海量数据信息储存起来,无法充分发挥数据信息的价值,只有对这些数据交易采集、分类、整合后,才能满足这一要求。而这些数据挖掘分析,需要投入更多的硬件设备,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挖掘分析和云计算、云服务等技术提供动态、实时、虚拟化的计算资源共享平台来实现。这样企业需要相应的服务时,只需要输入相应的指令,服务平台便会依据指令配置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因此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下,企业应抓住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挖掘分析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为财务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1.3管理支撑与财务现状间的差距

以往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过于重视与满足企业外部信息资源的需要,而忽略财务信息的提供,时间更新速度缓慢,每月1次,财务的信息内容仅限于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附注、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表等“四表一注”。而管理会计背景的价值创造型财务转型,要求企业必须与时俱进,改变以往生产经营的政策方针,要求财务部门积极参与到业务经营、绩效管理、管理决策以及计划制定等项目中加以监督管理,帮助企业管理者出谋划策。

1.4产业并购重组的需求

在新态势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经济市场也进入到并购重组的关键时期,使得企业经济结构转型与制定创新发生率显著性改变,尤其是在“并购元年”后,我国并购重组的交易规模大幅度上升,依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2014年,我国重组并购市场宣布交易的案例高达6967个,宣布交易规模的资金达到3722.27亿美元,增长率为14.14%,代表了我国企业整合的脚步不断加快,在以后5~10年内,行业领先的企业会利用产业链并购重组的关系在不断做大做强,迅速成本该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因此在新形势下企业财务向价值创造型方向转变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必然选择[1]。

2价值创造型财务转型途径

2.1以价值创造为转型导向

以价值创造为转型导向即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企业应以价值导向为前提,以价值创造为目的,详细分析对企业价值影响的主要因素,充分挖掘企业中的采购、制造、销售、开发和投资等增值价值潜力。因此为促进价值创造型财务战略转型,企业不仅需要注重短期的经济投资效益,还要重视企业发展的长期投资,紧紧围绕实现企业价值活动的开展,加强对财务共享、财务运作、财务融合和财务决策等价值创造,以充分挖掘企业有效资源的价值。

2.2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体系

在管理会计背景下的价值创造财务转型中,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体系是企业价值创造型财务战略转型的关键,有利于将分散的财务资源集中到服务中心整合处理,保证数据处理的真实性、可靠性;并且在数据资源加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依据标准的财务制度、工作流程和管理规范进行,能够保证数据信息加工的标准化、规范化。此外,工作人员在处理、整合与保管数据信息时,通过财务共享服务系统来操作,能够减少工作量,缓解他们工作压力的同时,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2.3构建业财融合服务体系

业财融合服务机构的建立,由不同分支结构的员工组成,他们的工作职责便是进入到企业业务的一线工作中,依据财务共享服务所提供的信息资源,结合企业财务业务的需要,引导企业财务业务活动有序开展,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服务队伍能力的建设,邀请财务专家组织开展培训活动,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这样才能保证财务、资金、绩效与税务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有序开展。我国当前的上市公司在业财融合服务体系的构建方面,都设置相应的外派财务总监、销售财务总监和工厂财务总监等职位,专门负责企业的业财融合服务工作。

2.4提供战略决策服务

战略决策服务往往由企业总公司财务部门决定,主要是为企业管理者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帮助企业制定财务预算方案,将内控、绩效、成本以及税务等一系列管理的细则纳入到管理内容中,统筹安排,集中管理,并通过财务共享、业财融合和资本运作服务将财务管理战略转型落实到位,以提高战略决策服务的能力。

2.5开展资本运作服务

资本运营服务作为实现价值增值与效益提升的有效服务手段,即企业财务部门基于对产业并购重组与资本市场的深入理解,在资本市场法则的基础上,经过市场合理估值,募集相应企业投资资金后,让企业股价和价值保持一致性,然后依据自身的经营战略,统一制定产业投资计划,以便投资管理者利用资本市场估值与并购市场估值的差价对产业进行并购重组,从而实现财务管理工作从辅助型向主导型工作转变。2.6IT信息化系统保障财务的IT信息化系统作为活动开展的前提,要想实现财务资源的共享,必须通过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来报账、核算企业利润、管理资金,且业务融合服务于战略决策服务也需要网络系统的支撑,才能简化工作的流程,缓解职工的压力,提升管理效率。因此将IT信息化管理系统有效引入到企业财务管理中,有利于促进价值创造型财务战略的转型[2]。

3促进价值创造型财务转型工作有效开展的人力资源管理配合措施

3.1绩效考核

企业的价值创造型财务转型,必须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促进体系,才能确保企业生产与经营可持续发展,而这一促进体系就是绩效考核评估体系的建立。因此为促进价值创造型财务转型工作有效开展,企业财务资产部应从服务于价值创造入手,与各部门协同合作,建立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制度,综合考评职工在理财活动中实现的创造价值、利润,关注他们在协助企业价值创造中所作出的贡献与取得的成绩,与企业价值的影响挂钩,并纳入到工资薪酬中,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

3.2创新激励体系

为实现价值创造型财务转型,企业处理建立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外,还需创新企业的价值创造型激励体系,对在企业生产中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职工给予相应的奖励,相反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损失的职工给予相应的处罚[3]。例如为了实现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某机械工业集团企业在职工激励体系的建设方面,基于价值管理理念上,结合“能者上、庸者下”的管理原则,建立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激励体系,明确规定在创造价值与协助价值创造工作中表现良好、创值效果明显、积极性高的财务人员,给予经济性的奖励,并得到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权利与晋升的机会;相反对于工作能力薄弱、产生懈怠心理与创值成绩差的财务人员,除了给予经济性处罚外,还进行降职、降级与辞退等处罚。

4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的经验探讨——以xx公司财务部为例

4.1正确理解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

对于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要想保证工作开展顺利进行,企业必须正确理解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的关系,依据价值管理的目标,结合自身价值增长的规律与计划,创新价值创造财务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适应价值创造型财务工作开展的需要。例如某公司资产财务部门依据VBM的管理理念,遵循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增长的思路,明确财务部门的工作定位,树立财务价值创造中心的理念,对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挖掘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有效价值。并依据价值评判标准,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的开展加以评估,确定现金流的流向与流速,为工作的开展提供资金支撑。

4.2重视价值创造过程中的控制措施

价值创造型财务转型要求企业必须重视价值创造过程中的控制措施,对内部管理活动与活动效果加以衡量、校正,保证企业创造型财务管理的目标得以实现。具体体现为:企业财务资产部门在参与企业经营、投资和融资等一系列活动的价值管理与风险管控的过程中,必须以财务管理为支撑,建立完善的价值创造过程控制措施,通过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和信息化系统来采集财务资产部门各环节工作开展的价值信息与风险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管理与风险管控体制,以有效规避公司财务管理的风险。可见企业财务价值创造过程中的控制措施的建设,并不是为了有效控制各工作环节的实施,而是有效引导价值创造财务活动有效开展,并通过绩效考核与激励措施等管控活动加以激励,让职工按照计划和预算分解总目标来开展工作,从而实现对价值创造过程的有效控制。

4.3积极利用价值评估、借力奖惩机制推进企业价值创造

要想推进企业价值创造,企业财务资产部门必须将价值创造型财务转型理念贯彻到企业生产的价值创造活动中,积极利用价值评估对活动开展的过程加以评估、控制。此外,还需加强日常管理的宣传,提高领导对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性认识,借力奖惩机制对创造价值的管理者与职工的日常工作行为加以规范,充分挖掘他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热情,从而为价值创造活动稳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4]。管理会计是现代化财务管理的有效手段,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价值创造型财务转型,提升竞争实力,有效规避财务风险。但为了促进价值创造型财务转型工作有效开展,不仅需要完善绩效考核与创新激励体系,还需正确理解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重视价值创造过程中的控制措施,积极利用价值评估、借力奖惩机制,才能推进企业价值创造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国昀.管理会计浪潮下的价值创造型财务转型探讨[J].江苏商论,2015(12).

[2]吕桂萍.基于管理会计背景价值创造型财务转型探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6(3).

工程造价信息服务范文第5篇

本文从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价值链与产业链上融合、区域内的融合以及信息服务业带动提升制造业,制造业支持促进信息服务业等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融合互动的机理,并提出了促进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信息服务业

制造业

融合互动

作者周志丹,博士,浙江万里学院现代物流学院信息管理系主任、教授。(宁波315100)

一、引言

信息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是其中最具活力和带动效应的领域之一,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在全球信息服务业市场格局中,美国、欧洲和日本凭借其信息技术优势遥遥领先,其信息服务市场的规模占世界信息服务市场份额的80%以上。近年来,我国信息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在国民经济或服务业中所占的比例仍然较低,普遍存在着信息服务业落后于信息制造业,对软件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投资远少于信息制造业的现象。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信息服务业的内涵及其分类的界定不完全一样。通常信息服务业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加工、存储、传输、检索和应用,并以信息产品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专门行业的综合体,是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信息革命而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在信息服务业分类上,我国学者一般认为,信息产业由信息技术和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两大部分组成,信息服务业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服务业大致包括信息传输服务业(电信、互联网、广播电视)、IT服务(系统集成、IT咨询服务、IT外包)及软件业(基础软件服务、应用软件服务、其他软件服务)以及信息内容服务业(互联网信息服务、咨询与调查、增值电信服务、数据库产业、数字广播影视内容产业)等几个方面。

二、相关文献回顾

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最早提出了生产业的概念。生产业是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而衍生出的新的服务领域,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一般认为生产业大致包括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五个行业。随着全球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密切,服务业与制造业进入了一个高度相关、双向互动的阶段。夏杰长等(2008)认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了经济服务化的趋势,一方面制造业内不断将一些非生产性的活动逐步外包,从而导致服务业比重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制造业的结构转型,从而使得生产过程中对中间性投入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目前,研究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的文献很少,而信息服务业属于生产业中的一类,我们先回顾一下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的相关文献。Lundvall&Borras(1998)、植草益(2001)等认为,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二者出现融合趋势。周振华(2003)认为,“无形服务”对制造业生产流程的主导作用、服务链对制造业产品链的渗透作用日益加强,借此实现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以及制造业产业链的优化重组,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发展形态、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动力。聂清(2006)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了全球500强企业中营业收益率最高、发展最快的是生产业的结论,并指出经济活动中心由以制造业为中心已经转向以服务为中心,制造业的功能日益服务化。

由于信息技术具有渗透性、带动性、倍增性、网络性和系统性等特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产业之间的融合,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交叉融合、第三产业对第一、第二产业的渗透,以及各大产业内部不同行业间不断出现的相互融合,使得产业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其中,以发生在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最为引人注目。法国Te-boul博士提出的前后台理论指出:由于信息通信技术的介入和融合,服务业与第一、第二产业之间的界限模糊(见图1)。

Park&Chan(1989)、Shugan(1994)、Bathla(2003)等认为生产业和制造业部门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Francois(1990)、Diaz(1998)认为,制造业与生产业是互动关系,技术变化所引起的“垂直分离”促使服务在新的社会地域分工中独立出来,增强了制造业与生产业的相互依赖;Hansen(1990)认为,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创新引发生产业的过程创新,而生产业的需求又引致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创新;陈宪、黄建锋(2004)通过一个回归模型说明了生产业对制造业的重要促进作用,利用实证分析证明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呈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内在联系,存在着一种动态的互补互动机制。顾乃华等(2006)通过理论分析和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得出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发展生产业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其中东部地区生产业发挥的作用最充分。石秀和、张荣志(2008)基于合肥市的实证研究,认为生产业逐渐成为现代经济体中增长最为迅速的和最具有活力的部门之一,其对制造业的贡献和拉动作用也愈发明显。贾帆联(2006)指出,生产业通过加速向制造业生产前期的研发、设计领域,中期的管理、融资领域,后期的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的渗透,不断趋向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三、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的机理分析

(一)制造业企业内部的自身融合

制造企业在制造业产品生产以及最终产品的提供过程中,中间投入品中包括信息服务在内的服务投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部分制造业企业还将技术服务等与产品一同出售,如电脑与操作系统软件等。近些年来,制造业企业在满足生产力、全球化、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等市场驱动因素的情况下,越来越重视制造业自身的融合,他们将制造系统与企业的其他部门进行整合,进而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

制造业企业内部自身的融合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当工厂车间与企业系统的融合不断创造巨大价值时,伴随制造业内部融合并延伸的相关行业也会带来巨大的价值。Keith Nosbusch(2009)认为,制造业企业内部融合要利用信息化、通信、控制和动力核心自动化平台来促使产生最大的潜能。制造业企业内部在降低整合成本、上市时间与维护成本,对制造业流程与工厂关键资产进行配置、可视化、维护与优化以及在基于网络的企业广泛采用信息收集与实时控制等企业制造环境中,信息服务业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基于信息技术和服务的制造业企业内部的自身融合

可以给企业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产业链与价值链上的融合

1,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产业链上的融合

产业链是由具有特定内在联系的产业环节共同构筑的产业集合,制造业的产业链通常是有一个主产业,然后逐步形成上下游的配套体系,最终形成明显的链条形式,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链是一个涉及信息传输、信息生产、信息分发与供给等众多领域的综合性行业,与制造业存在明显的差别,具有自发、多边、网状、不断发展与创新等特点。

在现代制造业中,一个产品真正处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时间只占少部分,大部分时间处在研发、采购、储存、运营、销售、售后服务等阶段,而在这些服务中,信息服务成为其中重要且活跃的一部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服务业收入已占通用电气公司总收入的2/3以上,我国联想集团的“技工贸”发展模式实际上就是IT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重点向信息服务业转移,信息服务业的规模效应日益显现,与此同时,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产业链上的融合程度对整个产业链条的效率影响越来越大,产业链条的运转更加依靠信息服务业,二者在产业链上逐步融合,既促进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和壮大,又使现代制造业能够集中可以动用的各种资源发展其核心业务,不断提高运营效率。此外,在信息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信息服务业的产业链存在着在更大范围内融合延伸之势,如信息服务业中的体育文化产业、娱乐产业的发展会在其周围构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引起周边衍生产品的生产需求,从而带动相关制造产业的共同发展。就像电影、动漫、体育赛事等能带动服装、食品、玩具、装饰品、音像制品、工艺纪念品等实体产品的销售一样。有资料显示,美国等电影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票房收入一般只占到电影全部收入的1/3,其余则来自相关电影衍生产品。

2,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价值链上的融合

企业价值链之间的差异,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差异化,在当今跨国企业的价值链条中,服务业已经占据了主导位置,通用汽车公司的全部利润链中,服务业也已占到了六成以上。微笑曲线告诉我们,制造、加工、装配环节始终是利润率最低的环节,而产品研发、售后服务则处于价值链曲线的高端。一项针对长三角制造业的抽样调查表明,长三角制造业企业中纯粹的OEM(原始设备制造)企业只占22.30%,ODM(原始设计制造)企业也只有18.30%,而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达到70%以上,这说明长三角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旧徘徊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随着产业的发展和用户的不断成熟,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价值链的融合过程中,逐步由以生产为中心的业务导向型转变为以产品为中心的消费导向型,形成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同时,伴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信息服务的价值链得到不断延伸,在这一价值链中,虽然运营商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其上游可以联络设备制造商,下游整合信息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但信息服务业价值链的核心在于信息内容的制造和分发。

在当前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中,单纯依靠比较优势,只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依靠竞争优势,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印度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成功经验在于把握住了IT发展中制造业向软件业延伸、软件业向服务业延伸的分工演进规律,主动选择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高端,顺应企业选择,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发挥竞争优势的作用。

(三)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区域内的融合

信息服务业和制造业在区域内的融合发展往往与该地区的集群化发展紧密相关。信息服务业通常与先进制造业特别是信息科技产业高度相关,彼此渗透,表现出了高度聚集的特性,由它们衍生出来的科技型服务业必然会形成区位的聚集。我国很多制造业发达的工业园区,同时也是一个集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为服务对象的集聚区,它们不仅形成了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差别化竞争格局,而且使集群内服务产业与制造产业之间形成了协同定位和协调集聚的嵌入机制。这些工业园区往往定位为企业的集成服务商,为人驻企业提供集成服务的国际化产业运营平台,提供包括工业设计、技术设计、软件研发测试等在内的信息服务业方面的服务。刘志彪等(2008)实证研究发现,在长三角地区的空间集聚问题上,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水平越高,制造业的集聚水平越高;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水平越高,服务业的集聚水平越高。

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大大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作为信息服务业集聚的区域中心城市与周边制造业基地的融合,是因为中心城市聚集了人才、信息、知识等战略性要素;另一方面,中心城市的信息服务业推动了周边地区制造业的发展,促进其优化升级,而周边地区制造业的进步,也支撑了中心城市的信息服务业向更高层次提升。

(四)信息服务业带动提升制造业,制造业支持促进信息服务业

国际经验表明,先进制造业“起飞的翅膀”必然要靠包括信息服务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聪明的脑袋”来支撑。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农业、工业等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推进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协同合作,使各领域的产业分工更加细化,成为组织变革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和机构调整。

一方面,信息服务业带动、提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通过专业化服务优化了制造业的运营流程,提高了产业运行效率;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促使了互联网络步入成熟阶段,导致了信息以及通信成本的下降,这样减少了企业从市场上获得服务的交易成本,从而带动和提升了制造业的发展,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制造业支持、促进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在生产、销售等产业过程中支持和促进了信息服务业的衍生和发展,如电子产品制造业与软件服务、通信服务、网络服务、电视广播服务的融合,汽车制造业与信息、保险、物流等融合,说明了它们互为支撑、互为协作,共同推动了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见图2)。

四、信息服务业对浙江省先进制造业

基地建设的支撑与推动作用

现代服务业是制造业增长的牵引器,郑吉昌、夏晴(2004)以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例,指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必须与相关服务与支撑产业协同发展,形成整体合力,从而保持竞争优势。同时认为,浙江制造业竞争力最弱的部分不在制造过程本身,而是缺乏具有国际水平的生产体系。

信息服务业是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制造业信息化是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制造业信息化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突破口,同时也正在造就一个庞大的信息应用和信息服务市场,在制造业信息化进程中,信息服务业应该为制造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并在推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浙江省在产业升级上存在着技术进步的外资

依赖症状,全省有制造业集群近千个,但这些产业集群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R&D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45%,低于全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平均水平0.61%,离发达国家3%的比例更远。

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企业管理、产品流通和采销渠道等各个环节上的融合,促进了制造企业中服务环节的发展。要引导制造业的价值链向高端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作用,如信息服务企业向手机制造企业的渗透。

当前,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结合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推动了制造业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和变革。据浙江省统计局的一份报告披露,浙江省制造业企业的巨额投资,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新产品的技术来源大多采取“拿来主义”的模仿手段。浙江临海作为中国模具业的集聚地,集中了上千家模具企业。当初,日本企业将其纳入了全球产业链,并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一定的技术转移。如今,当临海模具业决定进军高端市场时,却遭到日本企业的“围追堵截”,对其进行设计封锁、技术封锁,甚至市场封锁。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发达的生产业(信息服务业),就没有发达的先进制造业,也就难言建设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多地要靠服务业来支撑。随着信息服务业分工逐渐细化的同时,产业链的日趋延长已是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显著特点,信息服务业在制造业的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中起着增加价值、实现价值的重要作用,同时,制造业的发展也支持促进了信息服务业水平的提升。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实现了高速发展,虽然总量规模很大,但依然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环节,多数行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利用的是高度专业化的产业分工和劳动、土地、资源构成的价格优势,缺乏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产业结构中还存在着强工业弱服务业的不协调现状。

坚持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发挥我国制造业的规模优势,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服务业,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网络的普及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提高制造业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同时,带动信息服务业迅速发展是我国产业提高竞争力的现实出路。为此,本文提出如下促进信息服务与制造业融合互动的政策建议: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强化信息化与工业化主管部门之间的组织和协调;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搞好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典型示范行业建设;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加大软件服务外包基地的建设;构建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服务创新体系;建立有利于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机制;加强开发区的整合提升,建好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产业聚集区;构建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和环境。

参考文献:

1,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北京市信息服务业发展报告(2006)》,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3页。

2,Lundvall B,Borras,“The Globalizing Learning E―conomy: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s Policy",TSER Pro―grammer Report,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Union,1998(1),

3,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2期。

4,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4期。

5,聂清:《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效应研究》,《国际商务研究~2006年第1期。

6,Shugan S,M,Explanations for the growth of serv-lces in Rust RT,Oliver RT,Editors Seruice Duanlity,new direc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thousand oaks,CA:Sage Pulication,1994,  7.Bathla,“Inter―sectoral growth 1inkages in India!imp“ications for p01icy and liberanlzed reforms”,http://ieg.hie.in/dis―seema一77,2003―7―20.

8.浙江省经贸委《生产业》课题组(执笔:贾帆联):《浙江省生产业发展战略研究》,http://www.raresd.com/20080108200676.htm,2008-8-20。

9.刘志彪、郑江淮:《服务业驱动长三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2D08年版。

10.夏杰长等:《北京市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vcww.bjkw.gov.cn,2008-2-23。

11.霍景东、夏杰长:《制造业与生产业:分化、互动与融合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4l期。

12.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9期。

13.郑吉昌、夏晴:《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财贸经济》2004年第9期。

14.夏杰长等:《高新技术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15.李美云:《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7年版。

l 6.Kelth Nosbusch.:《制造业的融合》,《电气时代》2009年第2期。

17.纪丽斌:《信息服务业产业链特征与价值走向》,2008年7月30日《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