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康复护理要点

康复护理要点

康复护理要点

康复护理要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休息;睡眠;康复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27-02

在正常人的生活中,个体往往通过休息与睡眠恢复体力和精力,重新获得应付各种应激的能力。在个体中,疾病是个很大的应激,需要动员全身心的力量来承受,因此患者往往需要更多的休息与睡眠,以减少其他的消耗,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期间合理的护理对病人的康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认识休息和睡眠

1.1休息: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相对地减少活动,使人从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松弛,消除或减轻疲劳,恢复精力的过程。它代表了一种精神放松、没有焦虑且身心平静的状态。充足的休息是保障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在疾病出现时,充分的休息是促进康复的有效措施。对患者来说,疾病是一种应激,它要求患者发挥生理、心里两方面的潜能来应对。但事实上,患者因疼痛、发热、呼吸不畅等生理不适以及由于患病住院、对医院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焦虑、忧郁等身心不适,常导致不同程度的休息障碍。因此,解决以上问题,促进患者的休息,是护士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患者来说,良好的休息有助于①消除疲劳,促进体力和精力的恢复;②减少消耗,促进机体蛋白质的合成及组织修复;③提高治疗效果;④促进康复。

休息就其形式而言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但睡眠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休息。充足的睡眠可以促进个体精神和体力的恢复,因此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睡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个体每日所需的睡眠时数因人而异,但至少应保证最低睡眠时数,否则就会出现紧张、不安和全身疲倦,难以达到身心的放松状态。住院患者经常会出现睡眠的问题,因此护士应了解睡眠的生理,应用多种措施解决患者的睡眠问题,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1.2睡眠:是与觉醒交替循环的生理过程,现代生理学理论认为,睡眠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发生的主动过程。适宜的时间、适当的睡姿、适合的环境,都有助于机体进入良好睡眠状态。对大多数成人而言,睡眠是每24h循环一次的周期性程序。对睡眠的需求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只睡5―6h就可以得到很好的休息,而有的人可能需要8―9h还觉得睡不足。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年龄可以影响睡眠的时间和质量是确定的。通常个体睡眠的需要量与年龄成反比。新生儿的睡眠时间最长,可达每天16h,以后逐渐较少,至青春期后保持稳定并持续到老年期。夜间睡眠的次数也随年龄改变而改变,婴幼儿和老年人夜间觉醒次数多。

1.3良好休息的条件:

休息就其形式而言可以说多种多样,包括了运动后的静止,或从工作中暂时解脱片刻,目的是使个体的智力、身体和精神处于一种更新、恢复状态。不论何种休息方式,都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才能保证休息,达到良好休息的质量:

①生理上的舒适生理上的舒适,对于促进放松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患者而言,去除不适的来源,减轻不适的感觉,如控制疼痛,控制室内温、湿度,适当的通风,去除环境中的干扰因素,保持适当的或姿势,这些对提高患者的休息质量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此外,满足个体的卫生需求、保暖等措施也可以提升个体的舒适程度。

②心理上的安宁个体的心理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到休息的质量。由于情绪激动、焦虑紧张而造成的失眠屡见不鲜。住院患者会由于多种原因而产生焦虑和忧郁,此时,护理人员可通过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和交流,提供所需的有关健康问题和并发症的知识,增强对个人诊断治疗的参与,鼓励进行有规律的放松活动,确保环境安全,来增进双方的理解,帮助其达到心境平和安宁的状态。

1.4影响休息与睡眠的因素:

休息和睡眠的问题常常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生理、心里和环境等诸多因素都可影响到休息和睡眠的数量和质量。

1.4.1生理性因素:

①年龄:年龄对睡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年龄的增长总的睡眠时间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增多。

②内分泌变化:如妇女月经期常有嗜睡的现象。

③疲劳:适度的疲劳有助于入睡,但过度疲劳则会导致无法入睡。

④节律移位:当正常人因时差、轮班等原因导致昼夜性节律被扰乱时,会影响到睡眠。

⑤睡前习惯:不少人在睡前会有些例行活动的习惯,如:洗热水澡、听音乐、阅读书报等,如果这些习惯被改变,就有可能影响睡眠。

⑥食物和热量摄入:晚餐吃得过多、过于油腻或辛辣会导致消化不良继而影响睡眠。睡前喝咖啡或饮酒可导致失眠,此外食物过敏也会引起失眠。牛奶、干酪和肉类食物中存在一种天然蛋白质,有助于人们的睡眠。

⑦身体疾患:任何引起疼痛、躯体不适或情绪问题的疾病都能引发睡眠问题。患者可能在入睡或维持睡眠上都会出现问题。

1.4.2心理因素。由疾病的压力或其他生活中的矛盾和困难所造成的恐惧、焦虑、喜悦、悲哀、激动、紧张等情绪状态都会影响睡眠。患者可能想睡却无法入睡、或出现睡眠周期中经常觉醒或睡眠过多的现象。持续性的情绪应激可能导致不良睡眠习惯的形成。

1.4.3环境。睡眠的物理环境对睡眠的发动和保持有重要影响。良好的通风、柔和的光线、适宜的温湿度和安静的环境通常是高品质睡眠所必需的。此外,床的大小、软硬度、稳定性和位置也会影响睡眠的质量。

1.4.4药物。药物会影响睡眠类型。一些广谱性药物(如安眠药、镇静剂、止痛剂等)被认为是睡眠的抑制剂,会影响入睡及睡眠时间。长期使用安眠药物对睡眠最终的作用可能弊大于利。应用利尿剂可能会引起夜尿增多而影响睡眠。此外,乙醇和咖啡因也会影响睡眠,前者可加速入睡,后者会延迟入睡,并导致夜间觉醒。

2患者休息睡眠情况的评估

护理人员应随时评估患者的休息与睡眠状态,收集患者休息和睡眠的形态和习惯的资料,如一天通常睡几个小时,通常何时入睡、有无午睡,就寝前有无特殊习惯,多长时间能入睡,入睡后是否易醒,晨起后觉得体力和精力恢复如何等,并了解以往是否有过睡眠失调的健康问题。此外要询问患者此次患病有无影响睡眠的身心不适,还需了解患者情绪状态、治疗计划和用药情况。对于有睡眠问题的孩子,可以从其父母处收集关于孩子睡眠模式的资料。这些具体资料无疑能反映个体睡眠的性质、症状和体征、发作和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患者的总体影响等。

患者的期望也是护理评估的内容之一。护士应细致地评估患者睡眠的需要,经常询问患者对睡眠的期望。如目前采取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是否有效?以及患者期望采用哪些措施改进睡眠和如何实施这些措施。

3制定个体化护理计划

在详尽收集和分析了病人的休息和睡眠资料的基础上,制定详实可行的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内容包括:

3.1创建良好的睡眠环境:

应尽可能根据患者的习惯,为之创造清洁、通风、安静温湿度适宜、光线幽暗、没有噪音的良好睡眠环境。护士可以将多人合住病室内患者之间的帘子拉起,调暗病室的灯光,有计划的安排护理工作,尽量较少打扰患者睡眠的情况,在查房时做到走路轻、开关房门动作轻,电光源不要直接对着患者,并尽量减少晚间交谈以降低环境对睡眠的影响。

3.2增进舒适:

与家中的床相比,医院病床通常较硬,而且长、宽、高均不相同。为了使患者放松,护士应保持床铺清洁、干燥且位置放置舒适。一些遭受病痛折磨的患者需要特殊的促进舒适的措施,如按摩、热敷、支撑性包扎或变换等。提供患者个人卫生护理可增进其舒适感。就寝前行温水浴、协助卧床患者排泄和洗漱,也有助于患者入睡。

3.3控制生理失调:

对于有躯体疾病的患者,可通过控制干扰睡眠的症状而改善其睡眠。例如,可在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睡眠时提供两个枕头或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为防气道阻塞,可让患者睡前服用支气管扩张剂;有疼痛、恶心或其他反复发作症状的患者应按时应用相应的缓解症状的药物以便药物在就寝时生效。

3.4建立休息和睡眠周期:

患者住院后,原有的休息和睡眠规律常常被打乱。因此,应指导患者白天进行适当的活动,包括运动、娱乐和其他社交活动以保持日间的清醒。同时,尽量保证患者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在患者睡眠时避免因一些非必要任务而唤醒患者。此外,如果患者因病情需行频繁监测,护士应统筹安排以延长患者的连续睡眠时间。

3.5减轻或解除心理压力:

根据评估结果,找出影响患者休息与睡眠的心理因素,通过有效沟通、正确引导,帮助患者消除恐惧、焦虑的情绪状态,恢复平静、稳定的心态,建立对治疗的信心,这都有利于提高休息和睡眠的质量。

3.6使用特殊技术:

催眠术、呼吸放松术、肌肉放松术等行为治疗法能够治疗失眠的问题,其中催眠术是利用暗示让患者放松并逐渐进入睡眠状态。

3.7药物治疗的护理:

药物可以用来改善睡眠,但需注意防止患者产生药物依赖性和抗药性。

催眠药、镇静剂类药物可治疗失眠。但当患者主诉无法入睡时,不应立即给予安眠药物,而应首先考虑其他可促进睡眠的方法,必要时再采用药物治疗,并避免长时间连续用药。护士应帮助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了解药物的正确用法、应用的风险和可能的副作用。

3.8其他睡眠失调患者的护理:

对睡眠过多的患者,应指导其控制饮食,减轻体重,并限制其睡眠时间,增加有益和有趣的活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可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对于此类患者和梦游症的患者,还应注意保证其安全,防止意外发生。

对于睡眠性呼吸暂停的患者,护士应指导其采取侧卧位,避免压迫气道,保持其通畅,并在夜间加强巡视,随时消除呼吸道梗阻。

对存在类睡状态的患者,可依据其症状和原因分别处理。

康复护理要点范文第2篇

1护理要点

1.1拟定护理计划骨科医生、骨科护士、康复科医生共同完成对患者的康复评定,制定继续康复计划,交由社区护士执行。在护士的权责范围内,护士可以独立收集资料,思考、判断后做出社区康复护理计划,为患者实施康复护理。主要是一些对生命危险性很小,每日需重复的康复治疗工作。必要时请骨科医生、康复医生会诊,康复医生负责指导和协助社区护士的工作。

1.2功能状态的观察与评定社区护士接诊后,对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包括性质、程度、范围、影响)进行全面观察和评估,如运动功能(包括肌力、耐力、关节活动范围、平衡、协调与控制力)、生活自理能力、心理状况、疼痛等。发现机体失去的、残存的以及潜在的功能问题,以便更好的实施康复计划。

1.3心理护理患者因康复时间长或经济原因转入社区,由于病人的病因、病情、以及伤残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心理反映。但大多数病人都随着病情的发展与转归而发生相应的心理变化,有的一直持否定态度,伤残程度超过病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病人表现出抑郁状态,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病人意识到创伤或疾病将造成身体的伤残时,就会出现情绪悲伤、抑郁、失望、自卑、痛苦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有的则比较依赖,病人一切事情都需要依赖他人的帮助和替代,不肯进行艰苦的康复锻炼,缺乏独立生活的信心[2]。因此,心理康复护理在骨科病人的全面康复中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转入社区继续治疗的患者。

1.4对于骨科患者来说,通过正确的护理能有效防止废用和误用综合征,为进一步进行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打下基础,以利于肢体及躯干综合运动的恢复和改善。

1.5并发症的预防这对长期卧床者尤为重要,除正确的护理外,还包括呼吸训练、排痰训练、大小便控制训练、被动运动、床上操及维持性按摩等,以预防感染、压疮、挛缩、畸形和肌肉萎缩等。

1.6日常生活能力的护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进食、个人卫生、穿衣、洗澡、大小便活动及转移等,是维系个人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活动单元。骨科患者往往不能自理,通过评估确定其自理等级,通过促进、代偿训练,由替代护理转变为自我护理,帮助、指导或训练患者逐步独立完成自理。

1.7康复辅助用具使用指导对于已经致残的患者,通过恰当地使用各种辅助和替代用品可以补偿部分失去的功能,改善其活动能力。社区护士应熟悉各种常用的假肢、矫形器、助行器等的用法和性能特点,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和维护。

2讨论

康复护理要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康复专科护士;培训方法;探讨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康复护理作为一门新的护理专业,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对康复护士业务素质和专科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目前康复护士多来自其他不同的科室,对康复专科护士的培训就成了迫在眉睫之事。现将我科在岗护士32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于科内业务学习、派人外出进修及采取自学形式等常规培训,观察组在常规培训的基础上加以专科个性化培训,观察比较两组业务水平、专科水平及患者满意度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12年开始,我科护士32人,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8人,护师9人,护士13人,平均年龄28~38岁。都来自不同的科室(内科、外科、儿科),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康复专科护士给予以自学为主、每月科内业务学习、同时派人到上级医院进修,回来后组织科内护士培训。并鼓励大家积极参加院内外的继续教育活动,提高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培训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专科培训。

1.2.2.1个人素质的培养 由于康复护理注重解除因疾病和伤残带来的情绪、精神、心理上的种种障碍,因此比一般治疗患者的护理工作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更全面、更细致[1~3]。对康复专科护士素质的要求也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护士,要求康复专科护士不仅具有精湛的操作技能,还须为多功能障碍者创造良好的功能锻炼和生活环境,提供周到细致的生活护理。因此,对康复护士应加强思想品德、专业仪态素质、行为习惯文化涵养等的培训。

1.2.2.2 层级培训 按照医院护理部护士岗位管理要求,将护士分为5个层次,即:N0、N1、N2、N3、N4,因为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的能力要求和发展方向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开展培训时应考虑不同层次护士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制定相应的操作及理论培训考核计划,使不同层次护士有明确的学习方向。

1.2.2.3晨间提问及学习 为了让专科护士的培训得到更进一步的巩固,科室采取晨间提问的学习方式,对每次培训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对回答不全知识点大家给予相互补充,在会上相互交流学习;另外在晨间查房时,对专科性的操作由年轻的专科护士进行实地演练,由专科组长给予纠正及规范,通过这样的学习,使每个专科护士都能得到锻炼。

1.2.2.4医护治一体化 把医护治一体化贯穿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中,医护治共同进行入院评估、康复评估后,制定护理计划,治疗计划,康复治疗措施;医护治一体化晨交班,交班各有各的重点,对有异议的专业成员给予补充;医护治一体化疑难危重患者讨论,不仅丰富了各专业成员多学科、多专业的理论知识及技能,同时提高了大家的综合能力,总之,实施医护治一体化能有效提高康复护士专业能力,患者对护士运用专业能力服务的满意度提高。

1.3评价指标 培训后观察两组护士康复专科理论及康复护理技能考核得分,并根据病员满意度对两组护士进行测评。

1.4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对评分结果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护士理论、操作考核得分及患者满意度测评相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3。

注:≥85分为合格

3讨论

随着康复医学学科的发展,以及患者需求的不断提高,康复专科护士在新的形势下应运而生,同时对康复专科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康复专科护士不仅要具有精湛的操作技能,还要有很高的综合素质,使患者得到身体、心理、生理、认知等方面的全面康复。

因此,通过对康复专科护士进行专业化培训,能使护士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特别是康复专科理论及康复护理技能,在为患者提供服务时,护士自我效能感倍增,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患者的满意度提升。

参考文献:

[1]杜春萍,曾晓梅,谢国省,等."医护治一体化"模式提高康复专业护士能力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7):13-14.

康复护理要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PDCA循环系统;中风;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248-01

PDCA循环[1]系统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的一套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循环体系,它反应了开展任何活动都必须遵循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总结)的一套工作程序,之所以将其称为PDCA循环,是因为这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要周而复始的进行,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一部分问题,可能还有其他问题尚未解决,或又出现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次循环。不断的改进,不断的提高。康复护理着重于自我护理,鼓励协同护理,即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通过基本康复专业知识的导入,鼓励和帮助患者。减少其对家属和护理人员的依赖性,充分发挥其潜能,尽可能的使他们部分或全部照顾自己。一般的情况下,我科室在对中风恢复期病人入院后,责任护士对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效果不太满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科将PDCA循环系统应用于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62例中风恢复期病人的康复护理中,在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上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

1.1临床资料

62例中风恢复期患者均选自2012年8月~2013年8月我院针灸科住院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24例;年龄38~75岁;病程3月~5年。

1.2诊断标准[2]:中风诊断标准: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经过CT或MRI确诊为中风(脑出血或脑梗死),处于恢复期的病人。

1.3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中风诊断标准,CT或MRI结果阳性;②中风后病情平稳处于恢复期者;③年龄在38~75岁者;④住院患者;⑤知情同意者。

1.4病例排除标准:①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②不愿意接受本治疗者。

2 方法:

2.1评定内容: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小便、上厕所、床椅转移,行走,上下楼梯。

2.2评定标准: Barthel指数评定等级法[3]。

2.3评定标准:分数无提高为无效,提高5-20分有效,大于20分显效[3]。

3 将PDCA循环系统应用于中风恢复期病人的康复护理中

3.1制定计划阶段(P)

3.1.1在患者刚入院时,分析患者的病情,用Barthel指数评定自理能力,确定康复护理的计划目标。

3.1.2拟定康复护理计划,分别针对病人的良姿位的摆放、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小便、上厕所、床椅转移,行走,上下楼梯等方面进行计划。

3.1.3康复护理的形式,①首先对责任护士进行中风恢复期病人康复护理专业知识的培训,使责任护士了解康复护理方面的新动态,新进展,更好的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②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责任护士对自己所管患者的病情应该熟悉掌握,进行一对一式的康复护理。

3.2康复护理的实施(D)

3.2.1良姿位的摆放 上肢伸展位:包括肩、肘、腕、指关节的伸展。下肢屈曲位:髋和膝屈曲、踝关节中立以防止髋内外旋。

3.2.2进食:经常巡视病房,指导病人用餐。对于手和上肢功能处于Brunnstrom分级1-3级的患者鼓励用健手进食,Brunnstrom分级4-6级的患者鼓励用患手进食,提供的帮助有切割食物、固定碗和盘、创造进食环境、根据手功能状态适当改造餐具等,对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技巧的灌输:如构音器官的运动、口鼻呼吸的分离、发声的练习等。

3.2.3洗澡:帮助患者学会单手操作拧毛巾和擦干后背部的水分。未避免滑到,可以在卫生间置放防滑垫。

3.2.4修饰:着重于洗脸、刷牙、梳头、剃须、电动剃刀和吹风机的插头练习。3.2.5穿衣:开衫的穿脱技巧为先穿患肢、后穿健肢:先脱健肢、后脱患肢。套头衫脱的时候先用健手在领口后捻住然后一点一点往后拉,全部捻住后把头退出。

3.2.6大小便:包括进厕大小便、自我清洁、整理衣裤、冲洗或倾倒便盆。尽量未操作轮椅的患者提供无障碍通道和提供卫生间内保护性装置。

3.2.7床--椅转移:教会轮椅的正确使用方法,轮椅与床或椅子的放置角度和位置。

3.2.8上下楼梯:为了练习上下楼梯的能力可以健腿先上、患腿先下。为了增强患腿的力量可以患腿先上、健腿先下。

3.2.9行走: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可以和康复治疗师一起进行平衡训练、坐站训练、患腿支撑训练、步行分解动作训练等。并告知支具的正确穿戴方法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等。

3.3效果评价检查阶段(C)

护士长每周对责任护士康复护理方面的有关知识进行询问,看是否熟练掌握,检查责任护士是不是在按照拟定的计划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及康复指导,并对接受专业的康复护理后62例患者或者家属,询问其对责任护士的满意度,及意见和建议,并做好记录。

3.4总结阶段(A)

护士长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反馈给责任护士,对责任护士对康复护理方面知识的欠缺及问题,督促其进行再学习,并鼓励其多提问题,通过询问上级护士及查阅资料共同解决。对意见和建议,通过多与病人,病人家属、主管医生沟通,共同解决。

在一个月的运作中,每一轮护士长,责任护士通过认真总结经验,把好的措施坚持下来,并进一步完善,把不足之处编成新问题进入下一轮需要解决的问题中。

4结果

患者在接收PDCA循环系统在中风恢复期病人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一个月后,再次测量用Barthel指数来测量,48例患者Barthel指数上升大于20分,情绪得到了好转,增加了自己康复的信心,认为自己还有一些自理能力,更加的配合治疗和康复;9例患者Barthel指数上升在5-20分,为有效。5 例患者Barthel指数无提高,为无效,总有效率为91.9%。

5讨论

当今社会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也在不断增加,所以康复护理干预也是中风后遗症后期病人的一个治疗保证[4]。PDCA循环系统的特点是一环套一环的,环环相扣,通过循环,不断充实康复护理工作的内容,优化工作结构,保证了康复护理的连续性,提高了康复护理的质量,达到了需要的康复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对责任护士的满意度。当然在对这62例患者进行观察和比较发现患者的Barthel指数的提高,主要是在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和大小便方面,而在行走、转移和上下楼梯方面大部分患者提高有限。这可能还是与患者的年龄、病情、住院治疗的时间、康复治疗的强度、患者的配合度、物理治疗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在评估制定计划的阶段,应该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充分了解患者的残存机能程度和范围,在总体康复治疗的计划下,结合护理工作的特点,针对性的采取康复护理,努力帮助患者重建身心平衡,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能力。在此过程中不断的发现新问题,不断的解决。因此,把PDCA循环模式引入康复护理中,使康复护理工作步入良性的循环轨道,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王仙园.现代护理管理学【M】.第11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13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康复护理要点范文第5篇

吉林省白山市中心医院胸泌尿外科,吉林白山 134300

[摘要] 目的 研究康复护理对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16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随机性分组,即康复组与常规组,每组患者各80例,常规组患者在术后接受常规护理,康复组患者术后接受综合的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和分析。 结果 使用生活质量GQOL量表调查统计结果发现,在躯体功能方面,康复组为(78.18±7.22)分,常规组为(71.87±8.22)分,在心理功能方面,康复组为(79.98±7.29)分,常规组为(72.09±9.01)分,康复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等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康复护理有利于提高肺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并且临床护理满意度有所提高,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术后临床并发症、死亡率很低,是一种较好的临床护理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康复护理;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c)-0175-03

肺癌多发生在支气管黏膜上皮,目前,肺癌的发病率显著增高。就全球范围看,工业发达国家和我国的一些工业大城市中的男性肺癌发病率非常高,同时女性肺癌发病率也迅速增高,肺癌成为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通过对肺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能够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随着我国经济和肺癌临床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治疗癌症不仅需要延长患者的生命,更要重视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为研究康复护理对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该研究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该收治的160例肺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术后的肺癌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综合康复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60例肺癌手术患者。160例肺癌患者均通过病理学或者组织学的确诊,无严重其他的脏器疾病,无精神疾病和精神病家族史。将160例肺癌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即康复组和常规组,每组患者各80例,康复组患者包括62例男患者和18例女患者,年龄在35~71岁,平均年龄为(55.9±8.95)岁。肿瘤直径均在1.2~9.5 cm之间,平均直径(4.25±2.13)cm。其中,左侧者32例,右侧者38例。组织学分型:腺鳞癌者10例,腺癌者38例,鳞癌者32例。TNM分期:I期者35例,II期者45例。常规组患者包括65例男患者和15例女患者,年龄在30~70岁,平均年龄为(53.2±7.86)岁,肿瘤直径均在1.5~9.2 cm之间,平均直径(4.57±2.35)cm。其中,左侧者37例,右侧者43例。组织学分型:腺鳞癌者12例,腺癌者38例,鳞癌者30例。TNM分期:I期者36例,II期者44例。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悉该组研究的目的,自愿参加该组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康复护理

常规组:80例肺癌患者术后接受常规临床护理。主要包括:病情监测、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以及预防感染等护理干预。保持室内的空气清新和整洁,及时更换被罩和床单,合理饮食,适当的进行锻炼。

康复组:80例患者接受术后综合康复临床护理。①住院康复护理:患者通过3个阶段进行身体功能训练,第一阶段进行深呼吸运动训练和肌肉群活动,通常每隔6 h训练1次,5遍/次。第二阶段进行腹式呼吸和有效咳嗽,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增加举、捏等运动。第三个阶段主要以步行为主,适当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住院康复护理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康复计划,注意循序渐进。②疼痛护理:让患者了解到疼痛是不可避免的,指导患者科学合理的使用镇痛药,专业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如果患者咳痰次数增多,要及时服用化痰药,减少由于咳痰咳嗽导致的疼痛加重。疼痛较轻的患者可以给予注意力分散方法缓解疼痛。妥善管理各种引流管,告诉患者手术已经顺利完成。在患者疼痛症状发作时,护理人员可以徒手帮助患者做一些适当的按摩,引导患者放松心情,可播放舒缓的音乐、患者喜爱的电视节目等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在必要情况下,可应用吗啡等镇痛药物。③预防并发症的护理:鼓励患者手术治疗后适当进行活动、功能锻炼,加强泌尿系统、呼吸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的护理工作,定期帮助患者翻身,避免褥疮的产生。手术治疗后尽可能早的拍背辅助咳嗽、排痰,正压吸痰、雾化吸入等治疗措施可以帮助患者保持呼吸道顺畅,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咳痰。对于咳嗽无力、反映迟钝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在早期给予纤维支气管吸痰。在各项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以便判断患者的心理状况及舒适度,操作动作必须要轻柔,应用吸痰管质地不能太硬,积极为患者进行各项手术呼吸指导,积极预防术后临床并发症的产生。④家庭康复护理:要对患者的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患者家属对术后不良反应的认识,家属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并定期举办针对患者和家属的交流会。在家庭康复护理中我们还采用电话随访方法,通过电话与患者或家属联系,了解其康复需求,并随时提供相关知识的讲解。

观察并详实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的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生活质量、死亡率以及临床并发症等情况。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进行调查问卷,量表使用GQOL量表,满分为100分,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4个维度,每个维度的满分为100分。

1.3 统计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组间试验研究数据加以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通过均数(x±s)表示,应用t检验对组间计量资料进行检验。

2 结果

2.1 生活质量分析

使用生活质量GQOL量表调查统计结果发现,康复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78.99±8.05)分明显优于常规组的(72.17±8.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康复护理有利于提高肺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是一种较好的临床护理方法,该种方法不仅照顾到了患者的实际病情,同时对患者康复后的生活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日后可以深入研究,建立相关体系,实现客观上的医疗水平进步。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观察指标情况

3 讨论

为了研究康复护理对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该组试验选取在该院接诊的160例肺癌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护理,研究结果显示在躯体功能方面,康复组为(78.18±7.22)分,常规组为(71.87±8.22)分,在心理功能方面,康复组为(79.98±7.29)分,常规组为(72.09±9.01)分,从结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康复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然在肺癌患者术后,需要对其进行康复性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改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说明通过康复护理有效地提高了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3.1 肺癌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们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4]。对于肺癌患者,多数在患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大部分肺癌患者在就诊时已经是晚期,一般肺癌患者的首诊症状多为原发瘤、转移瘤、全身症状或肿瘤伴随症状。肺癌给患者带来的消极影响较大[5]:第一,肺癌会导致患者的脏器受到严重损害,不仅影响日常生活,甚至在治疗过程中,也会遇到极大的阻碍。第二,就肺癌本身来说,其治愈难度非常高,多数患者都是将疾病控制在一个较小的影响范围内,保证患者可以正常的生活,降低发病频率。因此需要临床上的用药精确,长期、优质护理才能稳定患者的病情。第三,肺癌患者在长期的治疗当中,身体上的变化非常大,有些患者的体重会持续降低,有些患者的抵抗力会持续下降,这些情况都会对护理造成严重的影响。综合来说,肺癌患者需要治疗过程中,配合有效的康复护理,减少疾病的消极作用,促进患者持续康复。

3.2 康复护理

到目前为止,肺癌治疗的方法包括[6-7]:外科治疗、放射治疗、化学疗法、免疫疗法。外科治疗是治疗肺癌的首选方法,要依据肺癌临床分期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目前,使肺癌病人获得治愈并能够恢复正常生活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根治切除。在进行手术之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看其是否耐受手术。对肺癌患者给予临床康复护理,是通过身体方面、疼痛方面、家庭方面对患者实施的一种康复护理方法,这种康复护理能够让患者在手术后获得更好的身体情况,且疼痛感降低,家庭照顾水平提高,为患者的早期痊愈提供了帮助,且患者从这些方面能够逐渐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使生活质量上升。

3.3 呼吸顺畅

肺癌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很多患者在确诊为肺癌后,其呼吸问题成为了临床治疗的难点。在康复护理当中,医护人员会借助医疗器械,帮助患者尽可能的实现呼吸顺畅,减少呼吸当中的各种阻碍。综合而言,康复护理对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呼吸方面表现在以下几点[8-9]:第一,患者固有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呼吸顺畅并非一时的顺畅,而是再借助医疗设备的情况下,持续的为患者提供呼吸上的帮助,这对患者的康复而言,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第二,呼吸顺畅还需要患者按时服用药物。肺癌患者的临床缓解情况非常突出,不同阶段会应用不同的药物,同时会采取针对性的医疗器械进行治疗。因此,康复治疗在促进患者呼吸顺畅方式,具有持久的作用。

3.4 促进患者心理康复

肺癌的临床治愈概率非常低,即便是手术成功,恢复良好,依然需要接受长期、优质的护理,此时必须注意促进患者的心理康复。一般而言,肺癌患者集中在老年人身上,老年患者对生命的理解和年轻人有所不同。很多老年人膝下儿女成群,他们不愿意给儿女增添负担,因此产生了“轻生”的念头。采用康复护理后,护理人员会根据患者的日常行为以及语言表达方式,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轻生意识,如果判定准确,则会提前做好准备,避免患者因心理上的问题造成恶性事件。另一方面,对患者应用康复护理的过程中,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决定采取何种心理干预措施。以青年患者为例,护理人员在展开心理干预时,必须刺激患者的求生欲望,帮助患者树立抵御疾病的信心,一方面要将患者的心理引导至正确的方向,另一方面要巩固患者的积极态度。

3.5 注意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

肺癌患者的前期症状与很多疾病类似,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患者经过临床手术后,本身已经受到了较大的创伤,如果在康复护理中仍然没有得到优质的护理措施,势必无法得到理想的康复成果。康复护理的要点在于,需特别注意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例如,难以定位的轻度的胸部不适,有时与中央型肺癌侵犯纵隔或累及血管、支气管周围神经有关,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有25%诉胸部钝痛。持续尖锐剧烈、不易为药物所控制的胸痛,则常提示已有广泛的胸膜或胸壁侵犯。肩部或胸背部持续性疼痛提示肺叶内侧近纵隔部位有肿瘤外侵可能。护理人员发现患者的临床症状出现异样时,必须第一时间上报主治医生,对患者采取最正确的治疗方案以及护理方案,有效的避免患者病情恶化。

3.6 制定系统的家庭康复护理体系

相对于常规护理而言,康复护理比较注重患者的康复结果,而不是护理方法。部分患者并不喜欢在医院接受护理,他们对医院有一种严重的焦虑感,此时应鼓励患者回家休养。患者在回家休养之前,护理人员需与患者家属共同商讨家庭康复护理体系。本研究认为,家庭康复护理体系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家庭康复护理必须必医院更加严格,家庭虽然能够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但医疗条件不如医院全面,严格护理要求,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第二,家庭康复护理体系不可长期循环单一的护理方式,家属需协同患者定期回医院复查,根据复查结果,逐步优化家庭康复护理体系,减少患者病痛的过程中,延长患者的生命。

从结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康复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屈艳花等人的研究成果相一致[11]。由此进一步说明通过康复护理有效地提高了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经过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发现肺癌患者在术后给予康复护理后,生活质量方面可以获得很大的积极影响。康复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25%、死亡率0%均显著大于常规组的10.0%、6.25%,张国莉等研究人员也在试验中得出类似结论,提示康复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疾病的康复进行相关机能恢复锻炼等指导,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12]。综合分析,康复护理有利于提高肺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并且临床护理满意度有所提高,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术后临床并发症、死亡率很低,是一种较好的临床护理方法,值得推广使用。还有很多医院对肺癌进行常规性护理,保持病房的整洁,制定合理的饮食习惯等等,常规性的护理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康复性的护理效果显著。综上,在肺癌患者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康复性护理,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雷素扬,郭领. 胃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6(12):9-11.

[2] 孙玉倩,孙秉赋,丁焕然. 知晓癌症病情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7(8):709-711.

[3] 向希,周建荣. 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11(10):926-930.

[4] 王远,姚继方,杨俊英.康复锻炼对肺癌术后患者肺功能恢复结局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11,13(24):275-276.

[5] 孔轻轻,沙永生,赵岳.肺康复训练对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23(10):475-476.

[6] 高健.术后康复配合心理干预对老年肺癌术后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健康之路,2013,23(10):372-373.

[7] 王杨.人性化护理对肺癌手术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2):324-325.

[8] 张琪.康复护理对肺癌术后患者肺功能与影响生命质量[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13(26):331-332.

[9] 王菊凤.手术室人性化护理对癌症患者术前焦虑状况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1):52-53.

[10] 周丽华,林玉琴,江滢莉.康复护理对肺癌术后患者肺功能与影响生命质量[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4(12):524-525.

[11] 屈艳花.康复干预对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作用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19(23):9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