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通信专业训练

通信专业训练

通信专业训练

通信专业训练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 通信技术 工程能力 工程训练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14

1 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必要性分析

“教育回归工程,教学回归实践”正成为当代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工程训练中心能在培养学生工程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于这种认识,西文主要发达国家在大学开展了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一方面在高校中建立工业中心,另一方面开展工程认证制度教育,以培养合格的工程师。

我国在分析和考察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质量过程中,也深刻认识到工科学生普通缺失工程创新能力,并已影响到其就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为此,一方面强调在教学过程加强实验实践环节,另一方面多数工科院校均已建立了全校统管的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我国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对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研发型工程训练中心占多数,且主要存在于知名大学,服务于教师科研和研究生教育,在服务于本科生实验实践教学和工程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明显;第二,教学型工程训练中心通常起源于原有的校内金工实习基地、电工电子实习基地,虽然后来增加了部分工程设备,但多数训练内容简单,对具体的专业性工程培养作用有限;第三,部分地方高校由于是新建本科院校,其工程训练中心只是照搬别人的经验,没有个性化设计,没有考虑学校定位及自身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没有特色,没有比较优势。

与全校统管的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相比,专业性工程训练中心有其自身优势,尤其适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通信技术是信息领域的重要技术,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它涉及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知识。它的知识内容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要么是起源于工程实践,要么本身就是要解决工程问题。因此,在信息类学生的专业教育中应尽量提供工程实践机会。通过校外实践实训基地进行工程训练是一个有效解决方式,但通信运营网络是一个功能复杂的实时网络,并不允许新手进行不成熟的训练性操作与实践,因此建设校内的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是十分必要的。

2 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方案研究

2.1 建设目标

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应该给本校的信息类专业学生提供很好的工程实践场所,将学生置身于真实具体的工程环境,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工程案例,运用专业知识和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从而增强其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最终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通信信息行业;工程训练中心开展的创新性工程训练项目也可以直接服务于社会。

最终建成的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必定是一个面向通信技术的理念先进、平台先进、体系科学、内容完善、师资强大的专业性工程实践中心。

2.2 建设思路

2.2.1 建设水平突出先进性

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其涉及的工程实践范围广泛,因而中心实验平台建设投入巨大、更新快。建设之初就需要充分考虑“统一部署”和“顶层设计”,并站在信息通信全局规划中心的高度来建设和发展,使之符合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2.2.2 建设内容强调针对性

这种针对性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平台建设内容和工程训练项目要为教学这一中心任务服务,适当兼顾学生科研和社会服务;第二,适合地方高校的定位,注意自己的专业培养特色,和特色教学内容相关的项目内容要重点建设,加大投入。

2.2.3 发展模式考虑持续性

为增强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自身持续发展能力,使其能不断完善优化,需要加强与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紧贴社会需求,整合高校、院所、企业资源,发挥产学研各自优势,加强信息沟通。在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以及服务社会的同时,既能跟上通信技术的进步,又能引起企业兴趣,提升其加大资金再投入的动力。

2.2.4 管理模式体现开放性

改变人工管理模式,使用管理软件和网络,一方面提高工程训练中心的智能化和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工程训练中心的开放性,包括工程训练时间、训练内容的开放性。

2.3 建设内容

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内容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其中,硬件建设是基础,包括通信技术工程训练平台的总体架构,各分模块的设备组成,具体通信实验实训设备、通信网络设备、通信技术开发设备的选型和参数,不同通信网络的级联方式,工程训练中心管理软件的选择,具体工程训练项目的设置,工程训练中心配套设施的选择与布局。软件建设是提升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运行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它主要包括依托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搭建,工程训练中心的运行模式、自我发展机制、师资队伍建设,配套的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建设。

3 基于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能力的培养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遵从人才培养规律,采取由易到难、简单到复杂的流程。因此,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并制订不同的渐进培养目标,分为工程认知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综合能力培养3个层次。低年级主要培养工程意识;在开设了专业课程教学的二、三年级主要培养工程基本素质与能力,即基础学科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与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搜索和学习能力、专业工作的交流能力、工程技术文件的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四年级则要着重培养工程特殊素质与能力,即多学科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科开放性思维能力和工程经验总结能力等。

4 长沙学院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实践

长沙学院是一个以工学为主体的地方性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了加强电子通信工程系的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几个信息类专业的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2012年决定建立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隶属于电子通信工程系。两年来主要完成了以下建设实践:

第一,完成了工程训练中心的硬件建设。通过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经费、学校配套经费、校企合作等多种渠道投入了近千万元建设经费。建设了GSM移动现网、TD-SCDMA 3G移动现网、TD-LTE 4G移动现网、程控交换、光传输、EPON、PTN、软交换、数据通信、移动网络优化、移动应用开发、嵌入式开发等16个工程训练分平台。自主开发了工程训练中心的管理软件,并提供了工程训练网络交流平台。

第二,打造了“工程训练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着眼专业能力培养,理论实践循序交替,模块化多层次构建”的工程训练教学新体系。

第三,开展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理实一体化、兴趣牵引法、职业模拟实训法等依托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

第四,加强了工程训练中心师资力量培养,主要通过从企业引进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或培训现有高校教师来实现,中心现有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

第五,加强了教材建设。一方面从中兴通信、思科公司等行业知名企业引入了企业培训教材,另一方面组织中心教师编写并出版了8本适合工程训练的教材。

通过以上建设实践,通信技术工程训练中心已基本建设成型,并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已应用于认识教育、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现代交换技术、数据通信、SDH技术等15门课程教学中,提供30个左右的通信工程项目训练。学生普通反映教学效果好,工程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也得到极大提高,同样增强了学生就业能力,近2年受益的信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9%以上。与此同时,本中心的建设经验可以为同类地方高校建设专业性工程训练中心提供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延德.我国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30(6):6-8.

[2]高联学,孙佃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运行若干问题的思考――以滨州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为例[J].电子制作,2013,(3):146-147.

[3]沈建华,刘峰,张玲华.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2):122-126.

[4]王小莉,唐克岩.独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91-93.

作者简介:陈威兵(1968-),男,湖南双峰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移动通信、图像信号处理,长沙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系,湖南长沙 410003

通信专业训练范文第2篇

开展实战化教学训练,首要问题就是“训什么”。当前,学校积极适应新形势,探索总结出了“单装训练―台站训练―分队训练―综合演练”四阶段组训模式。但总的看,教学内容还不成体系,还没有真正达到“实战化”训练要求。

1目前四阶段教学内容存在的不足

(1)单装训练内容实战针对性不强,标准不高。目前各专业在教学训练上,对于不同装备的开设、各种典型任务的完成、作战具体要求等知之甚少;对于规范性的标准不了解、不清楚,如《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等,所设置的特情量身定做的居多,训练科目和标准,相比新大纲还有一定差距。

(2)台站训练内容战技融合还不够紧密。战术训练是有目的、有意识地也运用技术的训练过程。现行台站训练科目内容和技战术两张皮的现象还存在,部分科目单纯的将装备技术操作加上简单的战术训练就完成了所谓的“实战化”训练。

(3)分队训练“互联互通”训练内容缺乏。各专业、战术要素间的互联互通训练科目少,实战化训练基本流于形式。特别是部分专业缺乏实战化训练条件,担心设备因训练而引起故障从而影响下步教学训练的开展,实战化训练基本流于形式。

(4)综合演练“整体联动”训练较少,实战味不浓。演练中,各专业台站多以紧急开设为主,战术层次多以野外驻训替代,无论战场环境设置的恶劣性、对抗环境的激烈性、电磁环境的复杂性,都与实战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2四阶段“实战化”教学内容构设原则

2.1坚持“源于部队”,确保教学内容动态更新

在当前部队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对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特别是与部队建设发展同频共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院校要始终保持教学内容的活力和可塑性,能够根据部队需要进行动态更新和补充。

2.2坚持“严于部队”,确保教学内容精细标准

要严把精细化关口,积极探索“精细化教学”的路子,对每一个训练科目的实用性、重要性、教学用时都进行梳理论证,保证训练的严肃性。要紧盯“精”、“细”、“实”字构设内容,确保训练内容的有效落实,突出对具体环节的把握,把训练的末端抓实、抓到位、抓出成效。

2.3坚持“高于部队”,确保教学内容先进适用

要加强教学内容的科学预测,根据部队担负任务、训练、装备的发展变化,认真分析部队任职岗位对人才的能力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推动教学训练与部队建设同步发展;可与部队联合设计和审定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3四阶段“实战化”教学内容构设方法

3.1着眼操作精准,单装训练构设“战训一致”训练内容

应以部队担负的任务为牵引,依据《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选定训练科目,制订训练标准。按可能的作战环境构设训练条件,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战性。特别是加强设备操作、设备维护和值勤业务的训练,重点是提高、规范各内容的训练标准。

3.2着眼功能生成,台站训练构设“战技相融”训练内容

为做到战技结合,在训练中既要合理安排装备技术参数设置、系统数据加载和要素联调联测等技术训练内容,又要安排信息系统专业知识学习、信息化指挥装备操作等基础性训练内容,还要安排战术单元信息系统连接、公用节点预置、机动要素展开与互联等战术训练内容,通过安排技、战术对接的训练内容,通过战术训练把技术优势显现出来。

3.3着眼力量融合,分队训练构设“互联互通”训练内容

应着眼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和固化各专业互联互通训练,实现相邻专业、战术要素间的互联、互通。重点加强重要任务和遭破坏后的通信导航保障,紧急接替通信要素等科目训练,提高人员配合、台站协同、情况处置能力。要按照“综合交链网络化”的思路,把各个单一的模拟系统联接起来,依托校园网开发综合训练平台,开展各装备的组网联训。

3.4着眼能力集成,综合演练构设“体系融合”训练内容

着眼提高网系聚合能力,坚持按作战任务进行编组,创设全员、全装、全科目、全要素综合演练内容,突出野战生存、战场管理、战时政工、台站值勤、战备等级转换、组网通联、信息流转等科目训练。要立足近似实战的野战环境和复杂天候为条件,在严重制约机动力发挥的情况下切入,把战术、技术、战斗精神与武器装备、天时、地利、人文、社情等因素最佳结合起来,提高学员在恶劣条件下的适应力。

通信专业训练范文第3篇

一、充分认识和把握专业技能训练信息化的重要性

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些学科的技术水平和实力。只有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才能实现新型军用柴油车各系统、主要总成部件的正确使用与训练,才能提高训练的质量和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车辆的技术使用性能。

新时期对“技能型士官”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这就需要院校给士官教育以新的理念。必须积极构筑起与时展相适应的信息化环境,确保训练手段、知识信息从创新到应用各环节间的相互协调与高效运作,从而,在院校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中发挥主力作用。专业技能训练信息化建设,就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促进教育训练各项工作的全面建设和发展,建设的重点是要将原始的各种设备器材、资料、教学软件及人员的管理和应用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科学的模拟仿真技术相结合,形成一个由各种网络设备、计算机、软件系统等组成的,贯彻和体现现代管理思想的、有形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训练工作的现代化、开放化和高效化。

二、构建专业技能训练信息化的全新模式

专业技能训练信息化平台是信息网络系统的主体框架,也是训练信息化的前提;建立信息化平台旨在借助信息技术,把原先物理状态上独立分布的信息资源单元,在逻辑上实现双向链接,形成结构合理、便于综合利用的信息资源集成服务系统,为教育训练活动提供信息支持;平台包括网络系统、信息服务器、办公计算机和实验实习用其他数字化设备,同时包括了这些设施相互通信和共享信息的各种软件、对外门户网站以及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平台。

现代教育中,不管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还是网络教学,都须以教学资源库作为依托。建设教学资源库是开展现代教育的基础工作。信息资源建设,主要是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概念上的教学科研资源,促进各类资源的交叉渗透和整合,增加各种资源的信息技术含量,提高知识传播、理解与应用的效率。

专业技能训练信息化可以采用视频讲解示范、平面图形、三维模型等手段,建立相关专业数据库,作为汽车专业要详尽地展示新型柴油车各零部件及总成的结构、工作原理、静态拆卸、检查、调整、装配等使用与保养全过程。由于他们与系统框架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有形有色,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教学系统。这样,既方便教学,又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从而,大大节约了资源、成本和空间,提高了学员学习的趣味性、教学效果和训练效率,以满足新装备教学训练的需要。

专业技能训练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建立数字实验室和虚拟实验室,数字实验室除了具备实验实习管理自动化的功能外,还应具备以下主要功能:允许教员和学员通过远程计算机访问服务器上提供的用于教学和研究的各种工具软件和信息;增强实验实习现场教学和基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效果;能够突破实验实习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地理环境的限制;保存其数字化资料;为远程用户创造学习机会。

三、正确处理和解决好专业技能训练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种矛盾

1.专业技能训练信息化建设要与院校信息化建设相一致

院校教育训练信息化旨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促进学校的建设发展,是院校在新军事变革和转型阶段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专业技能训练信息化作为学校教育训练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学校整体信息化发展规划相一致。其建设成效与学校各教学资源单位的信息化息息相关,在系统设计、实施和开发过程中应遵循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标准,充分考虑系统的兼容性、共享性,尽量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选用通用数据库和通用平台,模块之间采用标准接口,以便于各模块集成。

2.改变传统的训练模式

现代信息化教学训练对传统教学在内容、手段、方法、过程等方面提出了全方位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现代信息化教学训练模式的建立,数字化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建立,而且还包括部分和整体的考核、评价等项任务。传统的专业训练受场地条件、气候变化、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不能保证全天候训练,影响训练效果。因此,我们当前面临的具体任务就是要建立数字化环境和网络化的教学软件库。如建立汽车零部件数据库、三维仿真模型库等。

通信专业训练范文第4篇

中国海军专业训练舰的演变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海军采用了美国二战期间研制、战后并转入海军的“河”字号登陆舰做为人民海军早期的训练舰。由于当时人民海军的战略方针是空、潜、快的近海防御,远海战备值勤缺少大型水面舰艇,主要是缺少3 000吨以上多功能驱护舰只。当时,中国海军没有专职的综合训练舰,海军舰艇干部学员的培养由海军各级干部集训队与训练基地一起实施,均使用“河”字号改装成训练舰进行海上实习及训练任务。由于当时的舰艇设备简陋,加之航海、观通、雷达、声呐、枪帆等舰艇专业部门的专业仪器和模拟教具甚少,部分仪器安装上舰很不容易,成本也高。海上实习与培训工作仅仅限于基础性的,使用六分仪测量舰位当时也算是计算方式的难题,甚至连放置海图作业专用桌子都不能正常配发和在舰上作业,而是利用便携式图板两人一组展开人工绘图作业测量舰位与航向,这样绘制出来的经纬度数据误差很大。

随着中国海军正规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以海军专业院校培养舰艇指挥/专业技术干部得到进一步拓展,先后服役了“郑和”号综合训练舰、“世昌”号国防动员与海上实习训练舰,乃至性能更加先进的综合保障训练舰“徐霞客”号(又称航母保障船)。这些大型专业训练舰是培养初级舰艇指挥/专业技术干部乃至中高级海军指挥干部的“海上学堂”。5千吨级的“郑和”号训练舰主要用于舰艇指挥/专业技术的初级军官班的培养;近万吨的“世昌”舰,对于舰艇干部的培训趋于海上卫勤、后勤保障、国防动员、装载运输、航空救援及舰载直升机起降训练科目的综合演练;3万吨级“徐霞客”号综合保障训练舰,它满足了中高级干部的远海航行的适应性训练,可以进行海上集中教学与授课、信息化教学与实践、海上司令部的中高级战训参谋作业、编队战役级的电子视频的图上推演、各级首长制战役指挥与协同课题综合演练。根据新时期海军体系化作战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一体化进程的需求,国产最新型h海训练舰集中了“郑和”舰、“世昌”舰和“徐霞客”舰的优点,在训练任务的种类上得到总结与创新,特别是对海军人才不同层级的适应性培养需求上。

性能研判

从公开的网络图片看,国产新型远海训练舰庞大的舰体设计体现了国产071型船坞登陆舰和903型综合补给舰“合二为一”的集合体设计方式。其舰体外部线条非常简洁,舰体下部外倾上部内倾,对于舰上暴露在外部的设备和武器等也进行了一定的遮蔽,有利于减少雷达反射截面积,具备了较好的隐身性能。舰体与舱面主体结构舱室的一体化设计凸出现代舰船的设计风格,目测初步测算有五层甲板的高度,最顶层的包括驾驶室、海图作业室、通信电台室、雷达观测作业室、指控中心等,主塔台顶层的露天平台视线较好,可满足观通专业灯光与旗语的信号联络训练。顶层下一层应该有舰长、政委住舱,专用会议室,综合备用人员舱室,机要工作舱室及生活住舱等。同时多个露天平台能够满足多批次初级班航海学员露天海图作业的要求。学员会使用海图,这是在海上操船的最基本要求,以此判断航道上暗礁、海流运动速度等。学会在海图桌上进行海图作业,作为一名初级航海军官在荡漾起伏的舰船上完成这样的工作也是不容易的。

舰员、士官、军官舱室及伙房、餐厅、初级军官班学员舱室、会议室、医疗病房及医务室和教具存储专用工作间、一般备用干部舱室、体能活动室、健身房、甲板面机舱控制室等位于甲板面的一层;二层设有电化教研室、专用影像放映室、舰艇部门长住舱、中级干部学员住舱、修理间、备用工作间、电子图书阅览室、中等专用会议室、干部专用餐厅等;三、四层为中高级干部学员住舱、备用首长住舱、模拟综合作战会议室、编队参谋人员及教学教员住舱、信息化教学与操控工作室、各级值班室、海图作业教学舱室、训练室、小餐厅、杂务间等;五层为专用会议舱室、教学工作舱室、备用干部士官舱室、舰用设备仪器工作舱室等。正是因为该舰体量巨大,舱室布局宽敞有余,舰员居住条件的舒适度有更大提高,不仅可满足之前综合训练舰所具备的初级指挥/技术院校学员班在海上进行航海、观通、枪炮、机电、医疗救护、舰艇后勤修理与保障等专业科目的海上操作训练要求,还可满足中级和高级干部学员在海上适应性训练的要求。这样的一艘大型多功能训练舰一个远海航行的航次可以“一勺烩”,可同时进行初、中、高级学员的实习任务。比如航海专业,初级指挥学员要求掌握舰位的实际测量,学会使用六分仪、罗经、罗盘在海上实地的操作;中级学员要掌握三级舰艇实际操船技能,包括口令正确下达、海上模拟参照物的对比观测、模拟船只离靠码头的操作,舰艇各部门的协调指挥,舰载武器的正确使用等;高级学员模拟指挥舰艇编队机动、队形变换,组织舰艇编队的舰载武器进行防空、对海攻击、反潜作战和火力支援的等科目的演练。对于海军医学专业的学员,多个舱室可以满足海上手术的实际操作、伤病员抢救,以及内科、外科、五官科等的海上救治实习任务的完成,对传染病的防控程序上的治疗能够进行海上操作,等等。同时,也能满足多组海军勤务训练实习作业的操作。若干个教学舱室只要稍微添加海军通信技术的模拟教具就可以完成海军通信、技侦初级学员的海上实习要求;中心指挥控制室和信息专用教室可完成海上编队指挥运动电子模拟演练。若能添加大型设备教具和信息设备,可完成网上海军舰/机协同的一体化战术演练,导演部首长可根据模拟态势现场出题,模拟海战场演练系统可供高级指挥系学员进行电子图上操演。 航行中的新型远海综合训练舰

舰两舷设置了较大型的舷梯,便于人员上下和搬运大型教具。舰体的舯部为动力设备舱室。左右两舷分别设置了2艘机动快艇和2艘全封闭工作艇,机动快艇主要用于锚泊时的人员的交通与转换,全封闭工作艇用于海上救援、医疗战救、船只修理等辅助任务。尾部上层建筑类似于国产岛礁补给舰“抚仙湖”舰的布局,二层顶部设置有直升机着舰控制室,可以全程目视舰载直升机的起降过程,便于操控人员指挥直升机起降的观测和实际操作;尾部建筑物两侧设置了吊机,便于吊装特殊物品和教学仪器上舰与卸载,同时设置高压水枪用于消防灭火及实际操作演练使用。

信息化系统方面,新型远海训练舰主塔台采用一体式封闭状主雷达桅杆样式,桅杆上面分层配置了导航雷达、卫星天线、火控雷达等。主塔台建筑物后部间隔设置了左右对称的雷达天线罩,推断该舰信息化程度高,数据链实现了对海/空、陆地各作战平台的数据兼容,确保了信息指挥控制、通信系统的一体化畅通。

该舰在舰艏安装了一门76毫米速射舰炮,主要用于对海/空目标的拦截与打击,也可用于初级军官学员海上主炮操作实习作业。2座单管30毫米程控机关炮设置在艏部二层甲板处,左右各一,可对小型海/空目标进行拦截射击与自卫,较为宽敞的布局也满足了海校初级班学员多批次在海上的使用条件。枪炮专业是舰艇武器系统的基础作战部门。作战训练时,枪炮专业基层军官主要负责指挥实际武器的操作者,在接到舰指射击命令之后,有效组织操作战位完成瞄准与击发任务,完整实施舰炮射击的全过程操作。

新型远海训练舰的吨位突破万吨的缘由 新型远海综合训练舰前、中、后局部特写

有分析称,该舰的吨位将超过6千吨,其整体性能会超过目前现役的“郑和”舰和“世昌”舰。笔者分析认为,这种推测不够全面,从我国海军的需求以及从外观及整体性能来看,该舰应该会超过万吨。一是从中国海军“远海护卫”的战略来看,万吨级舰船是中国海军适应远洋训练的需求。吨位越大,其自持力、适航性、续航力越好,才能搭载更多的物资与人员。要保证舰船走得远、行得稳,万吨级是必备的选择。而6千吨的综合训练舰很难保证同时对初、中、高级海军学员进行一次性各种专业的远海实习任务的完成。二是从其舰型特征来看,该舰的舰艏类似于国产071型船坞登陆舰大外飘的造型,设有防浪舷墙,抗风浪强,其目的是增加甲板面积和舰体体积,使得船体摇动时进入水中的体积更多,以获得更大的浮力,降低摇摆度。此外,它可在航行时将激起的海浪向舰艇两侧排出,避免蔓延至甲板或者打上中部干舷附近的设施。三是该舰艏两侧装备有艏侧推、减摇鳍等装置,舰艏甲板设置了主锚机和帆缆设备。四是舰尾采用半椭圆型,通常这种外形是万吨级舰船的典型外观标志,也表明该舰拥有较好续航力和整体稳性。而“郑和”舰和“世昌”舰舰体造型都不具备这样的特征。因此,新型远海训练舰应该超过万吨的说法是成立的,更准确而言应该在1.5f吨至2万吨,才能有效配合海军院校初、中、高级远洋实习任务的完成。

超大直升机平台的作用

按照对万吨级训练舰推测,该舰全长在150米左右,宽度20米左右。而值得一提的是,该舰尾部无直升机机库,布设了超大型的甲板。通常情况下,这样超大的直升机甲板适用于综合补给舰。不难看出,直升机甲板的大型化可起降直-8运输直升机,并可2架露天停放在直升机平台上,而且重型直升机也可以安全起降,以后会根据需要起降无人机。

大直升机甲板根据实习任务的需要,可像“世昌”舰一样,执行战备卫勤任务,临时放置若干个大型卫勤集装箱模块或后勤保障修理吊舱,而且还可以停放若干后勤特种专用车辆。在海上还可以针对舰载直升机的教学,如检修、拆解、日常维护、起降训练等科目内容进行实习训练。

该舰可充分利用大甲板能够搭载舰载救援直升机的能力,为其他救捞船只展开救援行动提供帮助。水面救援可利用所搭载的全封闭式救援艇协助直升机展开立体搜救活动,若使用2架救援直升机同时作业,可扩大搜索范围,充分发挥立体式搜救的优势。 中国海军“郑和”号综合训练舰

拓展海军干部的层级培养

海军舰艇专业的专业技术性很强,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恢复了由军事院校直接培养指挥军官和技术军官的初、中、高级培训制度,从而形成和造就了海军不同层级干部的培养体系。海军高等教育院校涵盖了海军舰艇技术专业的各种门类,具体包括航海、观通、枪炮、通信机要、帆缆、导水、雷声、指挥控制、机电、军需、战勤医疗、技术侦察、舰艇基层政治工作、舰载直升机等多个专业。而对于海军三级舰艇以上舰艇长的培养就需要通过海军院校中级通科班的轮训学习,对于海军舰艇编队指挥军官深造与培养则要求是团以上指挥干部在海军指挥学院学习,而战役战术级指挥军官的深造需要进入海军院校的战役合成指挥系深造。

新型远海训练舰能够满足海军舰艇学员的初、中、高级不同层级的海上适应训练的要求,进一步拓展和优化了对不同层级指挥/技术干部的培养,完善了岗前培养制度。 中国海军“世昌”号国防动员舰,可部分承担海军学员的训练任务

目前,中国海军在役3艘综合训练舰,分别是“郑和”舰、“世昌”舰和“徐霞客”舰。“郑和”舰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建造的首艘国产5千吨级综合训练舰,主要辅助海军舰艇学院初级指挥干部的培养,是以航海为基本专业技能实习训练为主的训练舰只,也是中国海军首个流动军校,被誉为“军校第一舰”。海军学员通过在该舰海上实习可同时进行航海、观通、机电、武器、船艺、医疗等40多个科目的训练。在远洋实习中舰上设有10多个先进的学习训练舱室,可一次性保障200多名学员进行中远程海上综合训练。目前,该舰已不能满足新时期海军信息化和体系化作战的训练要求,特别是对中、高级海军学员培养缺乏必要的信息化教具设备及配套设施,改装难度较大。

通信专业训练范文第5篇

1 不断扩展以信息化为背景的士官专业培训内涵

目前,信息素质已经成为军人的核心素质之一。士官院校必须转移教学重心,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尽快转变教学观念,把目标放在培养一支综合素质强、技术娴熟、熟悉武器装备、专业技术精湛的高素质士官队伍上。士官院校应尽快实现从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的转变,并看到任职教育的不足之处:任职教育重在传授岗位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重在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的要求,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士官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为提高士官的综合素质,使士官能够具有更高的战场感知能力、协调配合和心理调节能力,必须在教育过程中融入信息理论、信息技术、信息装备等知识,以促进信息化与教学系统的交融互动。士官院校还应改变片面强调定岗定位或片面强调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打好人才培养的专业理论和实践基础,逐渐形成信息化背景下士官岗位任职教育体系。

2 积极改进以信息化为核心的士官课程内容

2.1 创新学习内容

为加快士官培训内容的创新速度,提高士官培训的可操作性,士官院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体制,在保持现有课程体系不变或者适当调整的基础上,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增加学习内容。

2.1.1 针对各专业特点,确定学习内容。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对于不同专业的士官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于主力作战专业的士官,重点在于学习联合火力打击或者不对称作战情况下的战术运用和武器装备操作,适应新的战法;对于通讯专业的士官,重点在于学习信息化条件下通讯保障方式的转变,适应作战指挥体系变革对于通信保障的新要求;对于其他保障专业的士官,重点在于学习联合作战情况下保障任务的新特点,适应保障方式的转变。

2.1.2 针对课程特点,选择性调整。由于不同专业对学习内容的创新有不同的要求,所以课程的调整不能“一刀切”,应根据课程特点,选择适于调整的课程。调整的情况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为适应协同作战需要,学习相邻专业的部分知识。这种学习不要求对新专业有很深的了解,旨在增加了解,可以选择现有课程中与相邻专业知识有衔接的章节,补充学习内容。第二种是为适应战法转变需要,学习作战指挥、战术运用等新知识。这种学习主要是指挥、组训等知识的学习,旨在拓展士官的知识面,以便更好地适应体系作战需要,可以结合本专业的组训法等课程,调整学习内容,对不适应新战法的老旧内容进行适量删减,增加新知识。第三种是为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需要,学习新装备新知识。这种学习旨在更新士官的知识体系,对深度有一定要求,可以选择现有的相近专业课程,增加章节。

2.2 增加训练内容

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对士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训练内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精湛的专业技能是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合同作战的基础,所以现有的训练内容仍然要保留,而且要求要更高,在此基础上增加训练内容。

2.2.1 突出训练背景。为培养士官学员的心理素质、专业技能,营造更加逼真更加复杂的训练环境,在专业训练中,应调整组训模式,改变操作环境,根据专业内容强调训练背景,例如复杂电磁环境、新的作战指挥方式、新的保障方式、不对称作战等训练背景。

2.2.2 增加跨专业合练。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对协同的要求更高,为培养士官学员的协同意识和能力,应增加跨专业的合练。在组织跨专业合练时要以未来作战需要为依据,合理搭配专业训练内容。一种是任务协同:两个或多个专业共同完成某项训练任务,可以是单个专业能完成但是要求时限配合的,如预定时间和方位的联合火力打击;也可以是单个专业无法完成必须多方配合的,如设定背景的联合演练。另一种是作战保障:以某个专业为主,其他专业承担相应保障任务。

2.2.3 调整考评模式。在现有考评标准的基础上,调整考核的项目和评分标准。一方面增加考核项目。在现有操作考核的基础上,设定训练环境或者组织跨专业合练,进行综合考核。另一方面调整评分标准。在评分标准中,增加心理素质、协同意识与能力的考评。

3 合理运用信息化条件下与士官任职教育相适应的训练方法

新的教学目标需要新的训法作为手段,士官院校应不断探索与信息化背景下士官任职教育相适应的训练方法。

3.1 创新教学方法

推广贴近岗位培养的教学方法,针对讲授课程内容的特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如专题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虚实结合组训法等。灵活运用“分组对抗”、“角色扮演”、“互动式”等方式倡导以学员为主体,教员引导的自主学习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3.2 扩大系统间交流平台

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要求士官具有更强的综合素质和较宽的知识面,士官院校应打破军兵种的界限,采用军种院校教员流转教学或专题讲座的形式,给士官普及信息系统联合作战的知识和信息,营造良好的环境。

3.3 实践教学与实战演练相结合

加强院校与部队之间的联合办学和实战演练,制定统一的教学训练计划,使教学理念能够与部队训练同步。

3.4 健全任职教育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