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通信技术规范

通信技术规范

通信技术规范

通信技术规范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语言文字 规范化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182-01

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在语言文字规范化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是每一个语言文字规范化训练的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 现代信息技术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相结合的必要性

1.1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言文字规范化中有效应用是学生的心理需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在语言文字规范化中学生也对现代信息技术充满了期待。因此,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者要有效把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功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培训的过程中,巧妙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要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心理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并结合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程度为目的。

1.2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培训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

现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电脑。现代信息技术在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文字交际语境,让学生能够在身临其境中形成积极主动的交际状态。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多种侧面的应用也吸引着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来,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学生的认知潜能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

2 充分利用网站的强大功能,使现代信息技术在语言文字规范化中得到有效应用

2.1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中要充分发挥网站的强大功能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教学活动中,不管哪一个层次的学生,教师都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的网站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宣传和教学。在网站上教师可以设置专门的语言文字专栏,介绍相关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以及相关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教学安排。教师通过网站可以还可以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相关方针政策、知识,还可以相关的普通话测试的模拟试题。学生通过网站可以自主进行规范化语言的学习。

2.2 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站使现代信息技术在语言文字规划中得到应用的最大化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站优化语言规范化的教学。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站优化学生语言规范化课堂教学机制,使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目标能够有效融合。学生在新颖的课堂模式中,能够不断发展自己的语言规范能力,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在课下,教师要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站进行各种形式的练习,以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程度。

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语言文字规范化训练

3.1 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哪一层次的学校都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多媒体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中的一种重要应用,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到普通话语境以及规范汉字的使用。尤其是在字音的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更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实施师生之间的互动,并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诵和进行规范语言训练。学生经常在规范化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听读,那么学生的语言规范化程度也便会不断提高。

3.2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语言规范化训练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相关的语言规范化训练。如在普通话测试的语言规范化的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指点需要进行普通话测试的人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上下载相关的教学课件进行自主训练,也可以在网上跟读规范性朗读。同时,参加普通话测试的人员可以通过网络相互交流,使自己的语言规范化程度得到有效提高。

而在国内的各所学校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语言规范化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化训练的兴趣,并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虚拟生活场景,让学生通过人机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语言规范化程度。学生通过新颖的课堂练习创造性使用规范语言,从而达到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程度的目的。

同时,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特性以及互联网的普及,除了在课堂上的多媒体技术的有效使用之外,同时可以通过开发规范性语言的训练短片、开展家庭多媒体语言训练活动、创设校园广播等形式进行规范化语言的训练。另外,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实时性以及交互性进行信息交流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网络的协作式交互训练可以使参加语言文字训练的人员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自主研读、自主提升语言规范化的程度。

3.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相关人员规范化语言的交际能力

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相关人员运用规范化语言与人沟通的能力,培养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培养相关人员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同时,教师要构建符合相关人员认知特点的语言交际评价体系,利用科学的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规范化语言的交际。如对参加普通话测试的人员进行评价的时候,就要让参加测试的人员从评价中可以获得激励,并获得对自己普通话水平的准确认知。

总之,要想使现代信息技术在语言文字规范化中得到有效应用,就要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要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落实措施,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进程。

通信技术规范范文第2篇

1 4G通信技术的基本原则

创新性原则也成为创造性原则,创新是人类用智慧和活动环境为基础,实现更高的价值或者减少原本的活动消耗为目标,在构建新原则方面进行对原有操作的改善。4G通信技术创新是4G通信技术的改变,也是4G通信技术质量提升的发展过程。中国4G通信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积极应对新形式下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和挑战。这就需要有关部门根据现代化发展的形式建立新的管理理念。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4G通信技术是一个整体,其中有很多要素在其中,规则是指具体的4G通信技术,对国家及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相关;理念是指政府的4G通信技术管理观念是指对4G通信技术的形式和市县4G通信技术的目标的实践方式。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全国的情况来看,很不均衡,地区的经济水平差异过大,经济不平衡造成了各地区的通信技术不平衡。而不同地区不能使用同一种管理,需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对其进行一定的修改和完善才能够实行。这就对中国4G通信技术有一个系统性的要求,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保证管理能够调服全局又能兼顾个别地区,保证全国都能够进行有条有序的发展,不然就会失去了4G通信技术的有效性。

2 4G通信技术的规范

4G通信技术不仅仅需要有创造性而且要有很强的规范意识,规范和创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坚持创造性就会变得死板,没有活力,如果没有规范性,则4G通信技术就失去了其本身的监督职能,造成了社会的混乱。因此只有将两者合理的结合起来才能在新形势中发挥其职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坚持规范性,就是要求相关部门在定制技术规范的同时,将本身也约束在其中,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4G通信技术创新来说,只有具有一定的和管理模式支撑,才能保证4G通信技术创新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问题能够解决,否则一切都只是空谈而已。改善4G通信技术,是适应新时展的必经之路,良好的政府必须能够指定有效的管理,成为有效的城市化发展观念。没有4G通信技术的良好,国家的精神面貌就会受到相应的影响,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

3 4G通信技术的探讨

全球化的社会发展局势已经开始改变着世界,这种局势决定了每个政府都必须向先进国家的4G通信技术理念发展,学习先进4G通信技术的管理和管理模式。而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坚持开放性的原则,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4G通信技术经验,借鉴其他国家在4G通信技术创新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这就使我们国家在4G通信技术的创新上少走了很多的弯路,极大的减少了创新的成本和在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损失,而且提高了4G通信技术的效率,加快了我国的发展速度。

通信技术规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区 智能 现代信息 总线技术 规范管理

 

一、前 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借助于相关技术和规范标准的日益丰富完善,智能化小区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在很多地区已渐成热点,开发商们纷纷把它作为开发新项目的重要卖点之一。智能住宅和智能小区通过开发商和众多媒体的宣传,描绘了梦幻般的未来生活:通过住户家中的内部网络和外部通讯网络,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购物、教育、娱乐、医疗、沟通交流等等一切生活需求,并且保证住宅环境舒适、安全、最大限度节能等等。然而,1999年中国首次网络生存测试的结果,表明了当今中国的现实:我们憧憬的、国内外媒体宣传的,并不一定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也不是靠简单搭建几个所谓智能系统就能轻易实现的;即使技术上能做到,外部大环境的制约和种种客观条件的不具备也是无法绕开和回避的现实。目前的购房者对住宅的“智能”并未给与足够的热情和关注,他们首先还是考虑价格和住宅最基本的硬件条件,如:户型、环境、交通等等。有些智能小区的先行者花了很大力气开发了网上信息服务,结果少人问津。不过国内也有很多智能小区的建设者从实际应用出发,通过扎实的努力,从完善相关的配套服务入手,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让使用者真正感受到了“智能化”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舒适和安全。这些现象都说明智能技术应用到家庭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更不应该追求不切实际的“大而全”。但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并最终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本人希望将自己在从事小区智能化技术研究和规划设计过程中的一些想法陈述如下,供同业者参考,更希望得到业内专家的指正。

二、现代住宅小区功能需求分析

住宅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空间,是人们逗留时间最多的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住宅的功能范围亦在发展变化,其中信息的快速传递与获取是一个重要方面。但现代人对住宅小区的功能要求是综合性的,并不仅限于信息技术方面,更何况人们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不仅受认识局限,还受到经济发展以及外部环境条件的限制。我们在实践中感到:在从事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时,一定要首先了解居住者对住宅、小区的功能需求,才能更加适当地选择智能化系统的功能和服务标准。一个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必然是以居住的舒适、安全、便利为首要标准,一般应满足如下要求:

1、舒适性:它包括平面空间尺度、视野、登高(高层楼的交通)、采光、通风、日照、噪音、内部装修、温湿度等等。

2、可持续发展性:从小区来讲,小区应与环境共生,保护资源,获得能源效益。对住宅而言,除核心部位外,其余空间作为卧室、餐厅等可以灵活再分隔。其他还包括: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再处理、再应用,以不破坏自然生态为目标;住宅内环境质量:厨卫设备布置紧凑,管线隐蔽,废油、气、烟排除畅通,建材的有害物质的防护等等。

3、节能、降耗:实质上是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性的一面,多层住宅合理的体量与围护结构,能源及设备的合理有效使用,可再生能源(风力、太阳能)和新型材料的应用等。

4、安全性:必须是人与技术措施相结合。

防盗要求:多层次防范,从边界防范、区内电视监控到住宅内的防盗。

紧急事件的防护措施。

灾变(火灾、风灾、地震)的应急措施。

5、方便性

交通:住宅或小区所处位置,小区内部道路布局和区域标识。

各种配套设施。

小区内部商店、文娱等服务设施。周边的商店、医院、餐厅、学校等等。

通信:电话、电视、计算机通信。

由此看来,智能化系统是满足现代住宅小区功能需求不可缺少的。它是现代住宅小区提高居住质量的手段之一,并将成为现代住宅小区的基本配套设施。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不断完善的今天,它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因此,我们认为高档次的住宅小区应尽可能选择功能全面、技术水平高的智能化系统,并可适度超前;而低档次的住宅小区也应根据自身实际和投资情况选择造价低廉、功能适用的智能化系统。

三、智能住宅小区技术的形成和发展状况

智能住宅、小区在国外历经了80年代初的住宅电子化、80年代中的住宅自动化到90年代美国的“智慧屋”(wise home)、欧洲的“聪明屋”(smart home)的住宅智能化这样三个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表明了智能住宅与智能大楼由于服务对象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住宅电子化使采用大量电子技术的产品进入家庭;住宅自动化使家用电器、通信设备与安保防灾等设备在家庭中的功能综合一体化;而住宅智能化使家庭中的家电、安保防灾和各种通信(语音、数据、图像)设备通过总线技术进行监视、控制和管理。其中,家庭总线技术是住宅智能化技术的核心。目前美国、欧洲和日本都有了各自的家庭总线标准。美国、日本、新加坡都有根据这些标准建立的智能住宅和小区的示范工程。

中国智能住宅小区的发展与国外有所不同,是借助于智能建筑技术的引进和发展并借鉴国外家庭总线技术。趁住宅产业蓬勃发展之机而兴起的。1997年,我国在《小康住宅电气设计(标准)导则》的编制中对小康住宅小区电气设计提出了如下要求:高度的安全性、舒适的生活环境;便利的通讯方式;综合的信息服务;家庭智能化系统。同时也对小康住宅与小区建设在安全防范、家庭设备自动化以及通讯与网络配置等方面提出了理想目标、普及目标和最低目标等三级设计标准,这标志着我国智能小区的规划设计开始朝着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这一期间,全国许多大城市纷纷将房地产业与it产业结合起来,开发具有一定智能化特征的住宅,成为房地产业的一大热点。1999年底,建设部信息产业中心颁布了《全国智能化住宅小区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稿),导则规定了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中的目标和原则,并拟从2000年起,用5年左右的时间,组织实施全国智能化住宅小区系统示范工程,以此带动和促进我国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其总体目标是:通过采用现代信息传输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集成技术,进行精密设计、优化集成、精心建设和工程示范,提高住宅高新技术的含量和居住环境水平,以适应21世纪现代居住生活的需要。这项导则的颁布有力地推进了智能化住宅小区在我国的普及和建设。2000年上半年,国家信息产业部负责编制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以及《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0),结束了多年来中国智能建筑设计无章可循、无标准可依的状况,这无疑为我国智能建筑健康有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年8月,国家经贸委又组织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青岛海尔集团公司、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等全国11家在家用电器和相关产品领域有影响和知名度的企业和单位成立了家庭信息网络的联合体,重点研究家庭网络的技术标准、基本框架和终端产品的开发与研究。这一举措使得我国的家庭网络技术研究得到了空前发展,为智能化小区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网络技术保障。2001年底,国家建设部住宅产业中心又着手对《全国智能化住宅小区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进行了修改。一系列法律性文件的制定与修订,为智能化小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法律依据和保障,推动了智能化小区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智能化住宅小区示范工程遍布全国;用于住宅、小区的智能化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也方兴未艾。

纵观目前国内外智能化小区的设计和建设,都具有如下共同的功能特征:

1、住宅内部具备综合安防、防灾措施,与小区和社会之间具有一定的信息交互能力。

2、小区内部具备比较完善的安防措施、公用设施监控管理和信息化社区服务管理。

3、小区内住户可以享受多种信息服务。

一个完整的小区智能化系统如图所示。

总的来讲,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是智能小区实现的必要条件,只有实施了智能化系统工程,并真正发挥出智能化系统功能和效用的住宅小区才是成功的智能小区。

四、小区智能化技术实际应用思考

1、以人为本,注重实际

现代住宅小区的建设应以人为本。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也应如此。智能化系统是高科技的系统,我们不能因此而使以人为本的目标有所减弱,即必须明确技术为人服务这一准则。也唯如此,技术才有市场。小区内千家万户,男女老少,各人的职业特点、教育程度、业余爱好、生活习惯均不相同,他们对于智能化系统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内容的需求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小区智能化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者应首先对小区内住户做必要的统计分析和归类,再确定智能化系统的具体功能和相应系统的设计实施,一般可分为如下三类:

a、属于智能化系统的基本要求、技术条件成熟且性能价格比合适的,应列入实施的必选项目,一般有:防盗报警、紧急求助、出入口控制、煤气防泄漏、语音通信、有线电视、三表远程计量、公共场所监控、边界防范、保安巡更管理。

b、技术条件成熟,但费用较贵,操作也较复杂,有相当部分住户不愿使用或短期内不具备使用条件的,作为可选项目,一般有:对家电的远程控制、网上炒股、视频点播(vod)、internet服务等。

c、技术条件复杂或不成熟者,或外界环境尚不具备者,或投资成本太高者,则暂不实施。如:远程急救诊疗,这在我国涉及法律责任和社会环境条件目前尚不具备。又如:网上购物、网上教育,国内大多数地区社会大环境上不具备。又如:集中空调系统,涉及投资太高,冷量分摊计费复杂和住户的观念等问题。

据此情况,小区智能化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实施必须首先满足住户基本和可选项目的要求,并考虑今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外界大环境的改善,逐步将暂不实施的以及可能出现的新项目予以实施。以前,许多房地产开发商虽考虑智能化的技术较多,但忽视了住户需求而交了不少学费,而今就应较周到考虑,使住户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真实的物超所值的智能化服务,自身也可以获得相应的利益回报。

2、标准规范、统一管理

目前,国际、国内种种关于智能化技术的标准纷繁复杂,各行其道,有些甚至互不兼容。这种状况已经成为智能化小区规划建设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能化小区标准规范的制定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智能化小区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建立了统一的、可行的标准规范,才能使智能化小区发挥出更大的综合效益。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在国家信息标准的指导下,本着“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兼容性和扩充性”的原则,建立小区智能化系统和相关技术产品的标准规范,解决标准化接口和通讯协议等方面的难题,实现智能化小区技术产品的规范统一和良好的兼容扩充性。同时,也要不断细化、及时修订智能化小区在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各个环节的标准规范,为智能化小区建设提供良好的技术和法律保障,从而推动我国智能化小区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

智能化小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是一项涉及范围广,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为了保障智能化小区的顺利实施,应该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包括领导机构、专家咨询机构和技术创新机构,统一负责编撰和修订各种相关标准规范,制定全面的远景规划和近期目标,协调相关部门和相关行业的关系,管理规范行业内部的行为。使智能化小区的规划和建设真正走上有章可循,规范发展的轨道。

3、人才培养,专业服务

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要保证智能化小区良好的规划、设计、实施以及建成后的可靠、有效运行,必须要有熟练掌握智能化技术理论与使用维护知识的专业人才,而且也需要大量懂管理、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只有培养和造就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才能支撑起智能化小区的建设和发展。

小区智能化的实施是一个系统集成的过程,在这个集成过程中,有关的技术、设备、材料最终构成了具体的符合住宅小区需要的智能化系统,人在集成过程中起着组织者、管理、设计者和执行者的重大作用。由于小区智能化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很短,大多数人都缺乏理论和实践经验,更缺乏设计实施智能化工程的人才。因此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且,不仅要培养规划设计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施工组织和管理人才,具体实施和安装调试人才以及未来的运行维护人才。建筑行业向来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高科技性的工种是弱项;系统集成商也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并且很多都是有集成之名,却缺乏规划设计、施工组织管理和工程实践的各方面经验;而许多物业管理公司由于人员素质、思想观念等方面限制,要他们有效的使用和维护好智能化系统也确实存在困难,专业从事社区服务的智能化公司可能是解决智能小区良好运行的一个途径,但他们也同样受到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的困扰。

智能化人才的获得主要可以通过两种手段:一是靠教育培养。既可以从高校培养,相关高等院校应密切跟踪信息产业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适应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以满足国内智能化小区建设发展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大批的可用专才;也可以给高新技术人才提供到国外学习、培训的机会,学习和掌握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更好地为国内智能化小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二是靠引进。国家可以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在外留学或国外信息技术领域的规划设计和组织管理人才。此外,可以采取举办各种专业技术培训班的方式,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锻炼培养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五、结 束 语

本文实际分析了智能化小区建设在我国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希望以往“智能小区”只见技术、只见设备的覆辙不要重蹈,更希望未来智能小区的开发、设计、建设和管理者们能把系统做好,用出效益——在给住户带来现代信息技术享受的同时,获得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双重收益,为推动我国的国家信息化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工程实施》 程大章同济大学出版社

《智能建筑技术与思考》 温伯银出自《建筑电气》

《智能建筑工程设计与实施》 程大章同济大学出版社

通信技术规范范文第4篇

一、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化意识薄弱。学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可以是学校的档案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实现档案信息的共享和远程服务,有利于节省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资源,节约档案管理成本。但是当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采取旧有的档案管理方法的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还有排斥心理,无法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能接受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工作方法。档案管理部门,对档案信息管理安全性、高效性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作用认识不足,信息化建设的意识淡薄。这些都造成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无法得到有效展开。(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队伍薄弱,配套设施不齐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有专业的信息化管理队伍,这是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因素。同时,信息化建设需要有与档案信息化管理相配套的信息化设施,从而提高信息化水平和档案管理的效率。当前的学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利用以往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档案的信息化操作,这些管理人员往往缺乏必要的信息化知识,无法对档案管理进行规范高效的信息化操作。现代的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技术的更新快,而学校的配套设施往往难以跟上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设备老旧。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建设水平。(三)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不规范。无论是传统的档案管理还是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管理标准的规范化都是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到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使用,规范化的管理标准和操作规则更成为档案管理科学性、高效性的重要途径。当前的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信息化建设标准还没有严格统一的规范,有些学校的建设水平甚至仅仅停留在利用电脑进行文字和数据的输入。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的不规范,使得档案信息的查阅、共享都很难实现。

二、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促进信息化意识的提高。学校档案管理部门要充分了解和认识到学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对提高学校档案管理水平,加强档案资源共享和学校之间的档案交流的重要性。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学校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措施,通过档案信息化建设,学生和老师对学校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都可以通过更加便捷的方式获得。学校也可以通过信息的分享,加强学校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提高学校自身的建设水平。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认知要加强培训,促进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意识的提高和档案知识的更新换代。(二)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和信息化设施的配置。学校要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的培训和选拔以及档案管理人员的更新换代。信息化建设涉及到计算机、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等先进的技术的应用,这些都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学校老师和学生中,选取专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并通过对以往的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信息化管理队伍的建设。同时,学校也要加强硬件设施的配置,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高效,加强计算机、扫描仪等硬件设施的采购和更换力度,建立稳定安全的学校局域网。对一些管理软件的技术性和安全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操作的规范性。(三)规范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学校的档案管理信息化标准要严格符合国家《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加强电子文件的归档与管理工作规范,做到及时登记、整理、编目、归档,并要建立和完善电子文件的接收、采集、保管、保护和利用等措施。标准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学校之间和学校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良好的合作,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档案信息的分享系统,促进我国整体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发展。

三、结语

通信技术规范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公安机关 无线通信 同频同播技术 实现

前言 :近年来,在公安系统中较广泛地使用了同频同播技术无线通信,因其使用方便、快捷已经成为主流。公安系统因其工作性质的特点,公安通信效益备受新时期人们关注,成为焦点。该系统在公安无线通信体系中作用至关重要,不但使大范围无线通信网中信息失真问题得以有效解决,还有效地实现了无线通信的实时传输。

一、公安同频同播无线通信系统主要特点

同频同播技术是同频同播无线通信体系的核心。该技术主要做法是:在同一个地区内,设置多个同频率的中转台;在此基础上,以该中转台进一步实现扩大通信范围,以这种手段,实现各区域的通信系统,都能确保获得高保真标准的通信信号。这种做法,使通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该技术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提升同频同播无线通信质量的关键是需要通过各项技术手段保证基站发射载波的一致性,即:对同步问题进行统一强调。以此实现信号能够在传输过程中同幅,并且实现全范围覆盖。在构建公安同频同播无线通信体系过程上,关键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以在组网为基础,进而完成各项连接通信点。该网络的优点 要包括:“有高可靠性”、和广阔的覆盖范围”,能够使公安“同频同播无线通信的效益”得到有效改善,必须在同一频道和同一广播播体系中给予全面重视;二是做好规范设定工作。在进行公安同频同播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发射机频率稳定度”的设置时,应严格按《调频同步广播系统技术规范(GY/ T154-2000)》规定的技术指标进行设定,如在5*10-9/24h以内,其设置音频的相位误差以在5μS左右为宜,信号的调制的误差宜控制在3%以内等。三是在设置“重叠交叉部位通信“时,应充分考虑,并严格依照“公安同频、同播无线通信系统”的需求做好。其指标一般是:同频同播通信过程中,对那些“重叠交叉区域”,其差强控制在不超过6dB范围内,这样,区域内信号的“叠加效果”才能得到有效保证,实现信号强度的最大限度提升。四是要检查公安同频同播无线通信体系中的问题,及时对出现较大频率上误差、相位的误差等现象进行准确调整。

二、构建公安同频同播无线通信体系具体措施

2.1 科学选取,从基础上实现高效通信体系有效构建

常规同频同播技术主要包括有:“载波同步技术、相位同步技术、幅频同步技术”等。 在进行构建公安同频同播无线通信体系的具体过程,合理做好筛选同频同播技术十分关键。重点是应该严格依照通信需求,构建成相应的同频同播通信网。以载波同步技术为例,该技术了主要采用GPS“卫星同步技术”,并将同步发射机载波频率来作为同步频率;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该载波的状况对相应的通信信号来调整,以能够实现公安同频同播无线通信过程中,信号的频率在10-9/24h左右范围内的稳定。再以相位的同步技术为例,该技术主要原理是:通过控制中心采集通信信号的相位,以E1链路为基础,调整传输音频的信号,实现有效减少在链路的传输过程中,由于相位的误差,引起的信号失真方面问题,实现信号精度的一定程度的提升。其他类技术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2.2 合理设置,实现信号通信范围的全覆盖

当前,对公安无线通信频率设计过程,主要包括:“高速公路勤务通信、警保无线通信等”。鉴定于实际情况,在进行设置时,应合理的选择基站位置,确保这些选择的基站,能接收到相关数据的信号。据此实际情况,在进行同频同播的技术应用过程中,把信号通信覆盖设计要做到合理设置。实现该点要求,关键在于实地科学了解常规通信网状况基础上,做好覆盖面积针对性选取工作,并把做好设置业务体系作为重点。一般通信信号覆盖的过程中线链路需要控制在100mS以内。

除此之外,要实现保证信号覆盖效果,提升信号覆盖效益。,工程施工环节也很重要,其重点是需做好组网构建,构建合理链路频点。在基站地址选取上,控制间距应小于等于18公里,并根据必要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无论如何调整,务要保证控制基站5公里以内,覆盖面中的信号相位误差小于16.5μs。

三、总结

总之,构建公安同频同播无线通信体系,需要合理运用同频同播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做好合理的基站设计,并合理选取通信信号处理技术是重点。,并依照信号覆盖状况适当构建信号链路,控制好相关链路点位置,以从根本上提升公安通信效益,奠定良好的公安工作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纪文莉. 上海轨道交通公安350MHz数字集群无线通信系统研究[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5,05: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