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健康管理知识

儿童健康管理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健康管理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童健康管理知识

儿童健康管理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母乳喂养;高危儿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156-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会医疗体系中扮演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了儿童保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为了发现目前社区儿童保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社区儿童保健的工作绩效,本文对近年来我社区儿童保健工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社区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参加儿童保健的约3862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18名,女1544名,年龄(0-4)岁。

1.2儿童保健方法:

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开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社区配置1名具有医师资格的专职儿童保健人员,定期接受相关保健知识的培训。(2)儿保医生为社区内儿童提供医疗保健,每年对社区儿童进行身高、体重、心肺检查等。(3)为儿童家长提供健康咨询服务,教育儿童跟母亲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及喂养方法,儿童营养搭配注意事项,儿童日常卫生指导,意外伤害等。(4)配合上级单位工作,对社区儿童的健康状况进行入户调查及电话随访,对社区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预防和监测。为社区0-4岁的儿童建立4-2-1卡,进行系统化管理。(5)不定期召开儿童健康知识讲座和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6)对儿童智力进行早期筛查,对高危儿、出生缺陷儿进行专项管理和综合干预。

2结果

各年的建卡率、母乳喂养率和系统管理率均有上升趋势,目前辖区内0-4岁儿童建卡率已为100%,母乳喂养率为85.9%,系统管理率已达90%以上。对中重度贫血、体弱儿、重度肥胖、佝偻病、出生缺陷儿及高危儿的检出人数较前几年明显增加。

3讨论

3.1社区儿童保健的现况分析:

社区儿童保健是对社区范围内的儿童进行持续性、整体化的健康管理,以保证儿童健康的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健康保健服务,是整个社会对卫生保健工作的基本要求。社区是儿童生长的主要场所之一,社区儿童保健工作的好坏,与儿童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息息相关[2]。我们为社区儿童提供医疗保健、健康知识教育等多方面的医疗服务,以全科医学的观念指导儿童保健工作的开展。从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儿童保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辖区内0-4岁儿童已建立4-2-1卡,建卡率为100%,定期对儿童进行健康体检,母乳喂养率已达85.9%以上,系统管理率已达90%以上。对中重度贫血,体弱儿,重度肥胖,佝偻病等疾病进行了专案管理,对常见病和先天性疾病的检出人数得到提高,发育异常、高危儿、体弱儿童得到了及时的诊断,每年的智力筛查人数稳定上升,儿童健康状况得到了保证,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说明社区儿童保健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首先,儿童保健人手较少,检查仪器设备受到限制,仅能进行简单的身高、体格检查、心肺听诊、智力筛检等,对儿童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简单的评估。其次是母乳喂养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家长对母乳喂养的重要性认识尚有不足。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有的家长缺乏育儿知识,文化层次较低,也不愿意学习相关知识[3]。另一方面有的母亲即使通过健康教育,知道了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但为了保持产后体形,仍拒绝母乳喂养。因此母乳喂养的宣传力度还有待于加强,宣传重点和方法还有待于改进。再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流动人口的增多,给社区儿童的管理带来了压力。流动人口的住所和联系方式频发更换,限制了儿童保健工作的持续性和系统性。

3.2提高儿童保健工作的成效:

针对以上发现的一些问题,我们认为应积极做好产后访视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母乳喂养的宣传。儿童家长对母乳喂养重要性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应从产前健康教育做起,扩大健康教育的范围,使整个家庭对母乳喂养加深了解和认同,形成良好的宣传教育氛围。从医院、疾控中心、社区等多个层面为每位母亲或准母亲提供宣传教育,使其从观念上真正接受母乳喂养[4]。社区儿保人员应促进儿童家长的交流沟通,增加彼此了解和信任。儿保工作应继续将患有中重度贫血、佝偻病等疾病,和体弱儿童,重度肥胖儿童作为社区儿童保健的重点之一,为其提供定期的检查。对每一位儿童每年的健康档案进行统一整理,归纳总结,对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纵向的评估和横向的比较,从而提出符合本社区儿童实际情况的保健干预措施,找准本社区儿保工作的重点,并从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体检筛查出有问题的儿童,应及时转诊进行进一步检查。通过与上级单位合作,增加儿童保健的服务范围,开展血微量元素检测等项目的检测。在现有流动人口管理体系下,社区保健医生应增加社区调研次数,了解儿童的去向,更新联系方式,以提高系统管理率。

总之,应充分发挥社区儿童保健的地区性和可及性优势,加强完善社区儿童保健工作,提高社区居民对儿童保健的认识,将儿童保健工作系统化,及时发现儿童的健康问题并加以预防控制,促进儿童健康发育成长[5]。

参考文献

[1] 田爱红.社区儿童保健服务对儿童健康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11):1932-1933.

[2] 蔡虹.社区儿童保健情况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2009,1(5):247.

[3] 赵春然.面向社区走向家庭服务人群[J].中国妇幼保健。1996,1(1):19.

[4] 徐志浩,曾艳红.广州市颐康园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6):36-37.

儿童健康管理知识范文第2篇

整改报告

针对这次县级督导考核,我院将妇幼存在问题整改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一)孕产妇健康管理

1、本次抽查10人,2人未早建,早孕建册率80%;

2、2人未按要求完成频次产检及辅助检查,健康管理率80%;未完成系统管理,

3、5人否认**卫生院42天健康复查,1人否认早孕建册,真实性40%,7人未规范管理及记录,规范性30%;

4、实施方案或工作计划材料不规范。

5、村级孕产妇保健管理登记册:无现孕妇女信息,现孕妇女信息底数不清。

6、妊娠风险管理登记本村级台账未见现孕妇女信息,

(二)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存在的问题

1、抽查档案13份,健康管理10人,健康管理率76.92%;

2、抽查档案12份,5人未完成系管,系管率58.3%;

3、9份未完善个人信息,严重缺项,2人未完成体检;

4、未见2019年营养个案。

5、村级0-6岁儿童花名册及0-6岁儿童保健管理登记册0-6岁儿童花名册未标识儿童流动状态,不掌童儿通动态,儿童底数不清;未及时填写0-6岁儿童保健管理登记册,儿童体检底数不清。

二、

整改情况:

(一)

孕产妇健康管理

1、已在公共卫生例会上督促各村卫生员加强孕产妇面访服务,确保与孕产妇面对面宣传健康知识,务必让孕产妇知道早孕建册及做相关辅助检查反应出的相关疾病的知识重要性。

2、已督促村卫生员前来卫生院完善村级孕产妇保健管理登记册及妊娠风险管理登记本村级台账,及时摸清现孕妇女底数。

3、卫生院妇幼保健人员加强培训,对产后42天产妇进行产后健康复查进行实际操作,而不止于询问。

4、工作计划材料已整理规范。

(二)0-6岁儿童健康管理

1、

通过公共卫生例会对村卫生员进行培训指导和业务人员下村督导核查,0-6岁儿童健康管理各项工作均得到提升。

2、

已对健康档案进行整改,查缺补漏。

3、

已制定营养包个案。

4、

已对村级0-6岁儿童花名册及0-6岁儿童保健管理登记册0-6岁儿童花名册标识儿童流动状态,及时进行更新,掌握儿童动态。

5、

已通知村卫生员通知已到体检时段的儿童到卫生院进行体检。

儿童健康管理知识范文第3篇

为掌握口区7岁以下儿童保健与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制定儿童保健服务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特对其保健及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如下。

1 我区0―7岁儿童共有32638名,横向管理分为两大块即散居儿童和集体儿童管理,散居儿童分布在十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纵向管理。

1.1 0―3岁散居儿童健康状况分析: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加强体弱儿的管理,①建立专案管理:在其健康档案上标记“体弱儿”字样,注明病种以便于查找。除按健康儿童管理内容外,根据每一个体弱儿的具体情况,制订出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案,定期到门诊复查,一般是每半月至一月检查一次。逾期未检查者要追访和上门访视;②针对不同疾病,指导合理喂养、正确护理和进行防病知识宣传;③对已恢复健康的体弱儿应及时结案,并转入健康儿童保健系统管理。

1.2 影响儿童健康的主要因素为儿童保健管理率,①保健管理覆盖面再扩大,为了使我区儿童都能得到保健,应加大管理力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医生负责辖区内的儿童保健,摸清儿童数,并与预防注射相结合,努力提高儿童保健覆盖面。②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医生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作为一名儿保医生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要熟练掌握儿童各期的保健要点、儿童系统管理、常见病的防治技术、体弱儿的管理及婴幼儿早期教育,这样才能确保儿保质量。③应向年轻父母宣传儿童保健的重要性,宣传儿童常见病防治知识,宣传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使家长能够主动让儿童参加保健,早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治疗,保证儿童健康,提高儿童生活质量。

2 全区共有100所托幼机构,其中有证园所44所,儿童总数为9126人;无证园所56所,儿童总数为3941人。今年全年共查100所幼儿园,体检儿童11888人。

2.1 全区儿童生长发育状况:

通过分析,体重指标≤2SD占0.71%,体重发育在中等水平占94.07%,体重发育在上等水平占5.22%,身长发育在上等水平占4.61%、中等水平占94.86%、下等水平占0.53%,符合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正态分布。对少部分体格生长发生偏离的儿童,嘱咐幼儿园采取了一定的干预措施,以促进其健康成长。

2.2 全区肥胖儿情况分析:

通过分析,全区0―7岁以下集体儿童肥胖儿占3.10%,对各个园所肥胖儿童进行专案管理、定期复查,与家长配合制定肥胖儿一日生活制度。

2.3 五官保健情况分析:

通过分析,视力异常占8.50%、沙眼占27.03%、龋齿占28.85%,我们要求视力异常的儿童来我院,进一步散瞳、验光检查、配镜治疗。

儿童健康管理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干预;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88-02

由于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改变,近年来我国儿童牙龈炎等口腔疾病患病率大幅增加,对儿童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1]。相关研究认为口腔健康行为干预,能够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进而降低儿童的口腔疾病患病率[2]。为对口腔健康行为干预效果进行明确,本研究选择50名学龄前儿童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市某幼儿园学龄前儿童50名,其中包括27例女、23例男,儿童年龄4~7岁,平均年龄为(5.6±1.4)岁。

1.2方法

1.2.1评估口腔卫生状况 ①组织两名资深口腔科医生成立口腔健康干预小组,其中一位口腔科主任医师负责检查和治疗疾病,另一位口腔科主管护师在动态护理评估的基础上,对健康干预计划进行指定,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口腔健康行为干预,并通过刷牙方法考试和问卷对口腔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并对下一步护理计划进行指定。②测定餐前牙菌斑指数、龋病检查:口腔科主任医师进行餐前牙菌斑指数测定和龋病检查,并将相应结果记录到儿童口腔健康档案中,以在干预后进行比较。

1.2.2确定健康干预目标 ①掌握口腔保健常识和正确刷牙方法,每天早晚坚持刷牙。②有效配合医生进行口腔检查和治疗。③餐后主动漱口,不食或少食甜食。

1.2.3实施步骤 前三个月组织儿童进行理论学习,口腔科主管护师在幼儿园教师的有效配合下,举办爱牙主题月,期间教授儿童刷牙歌、爱牙诗,并引导儿童参与以保护牙齿为主题的游戏活动。同时以答题竞赛的形式,对儿童掌握口腔保健知识的情况进行考察,并对表现优异者进行积极奖励。在家长开放日,对家长传授正_刷牙方法和口腔保健知识,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口腔健康行为进行引导。4~6个月,主管护师联合幼儿园教师每月进行一次刷牙演示比赛,让有效掌握刷牙方法的孩子进行正确刷牙方法的演示,让孩子们形成自觉刷牙的习惯。同时组织家长沟通交流会,期间对家长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对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口腔保健情况进行了解。7~9月,组织儿童对我院口腔科进行参观,并向孩子们介绍牙齿构造和观察病牙标本,然后利用牙齿模型考察孩子刷牙方法掌握情况。同时让孩子去观察和了解治疗牙齿使用器具,口腔科主任医师示范口腔疾病治疗过程,使孩子看牙恐惧心理得到消除[3]。

1.3评价方法 ①进行口腔健康行为调查问卷设计,问卷应包括看牙恐惧、睡前进甜食、刷牙方法、刷牙时间等内容。在口腔健康行为干预前、后组织儿童家长填写。②口腔健康行为干预9个月后,口腔科主任医师对儿童的龋病、餐前牙菌斑指数进行检查。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21.0版统计软件对本次全部相关的调查数据予以整合处理,当中(±s)表示计量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通过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时以P

2结果

口腔健康行为干预前后,学龄前儿童口腔疾病情况、口腔健康行为情况如表1.

3讨论

近年来我国学龄前儿童龋病患者率逐渐增加,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儿童家长未充分了解牙病防治知识和口腔卫生知识,进而出现儿童刷牙方法不正确、牙菌斑大量堆积等问题,最终引发龋齿病。开展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干预,不仅能够让儿童及家长掌握相关口腔健康知识、疾病预防知识,还能够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进而有效预防龋病和缓解龋病,保证儿童口腔健康。本研究中,实施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干预后,儿童早晚刷牙人数、正确使用刷牙方法人数都显著高于干预前,睡前进甜食人数、看牙恐惧人数、牙菌斑指数都显著低于干预前,前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黄薇,台保军,杜民权等.湖北省宜昌市6~7岁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口腔医学研究,2013,19(3):226-227.

儿童健康管理知识范文第5篇

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量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受限于条件艰苦、学费高昂、精力不够等客观条件,许多父母只得将子女托给老人抚养或交由亲戚寄养,其子女也由此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缺少来自父母的陪伴和关怀,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突出。面对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不断攀升,针对留守儿童的实证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硕,但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却略显单薄。尽管学者都已经认识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疏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由于这一课题的特殊性尚未上升至整个社会层面的症候性,因此部分学者在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开展研究时往往围绕学校教育、社会支持展开,很难深入到心理健康领域。然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高概率与持续性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疏导成为全社会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厘清农村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有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疏导的重要一步。一是认知偏差。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出现认知偏差的比例普遍较高且逐年增长。父母角色的缺席,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习惯性对外界保持警惕和疏离,过度的“内生长”也使其长期压抑自己、隐藏自己、封锁自己,这种“自我封闭”的成长环境很容易导致农村儿童对外界产生错误认知。二是行为障碍。农村留守儿童多由老人抚养,由于代际差异,老人往往缺乏正确的教育经验,要么一味溺爱、有求必应,要么不管不顾、动辄大骂。有的老人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管束、无人引导,稍有不慎,便容易行差踏错,沾惹上打架斗殴、吸烟喝酒、沉溺游戏等不良嗜好。三是人格错位。由于缺少父母关爱和心理疏导,农村留守儿童多敏感内向、孤傲偏执,这也导致了两种性格极端:一种是讨好型性格,自卑缺爱;一种是攻击型人格,冲动易怒。

针对上述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疏导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纾困之道。家庭层面:父母应意识到陪伴和关心孩子的重要性,即使在外务工繁忙,也要抽空回家看望孩子或定期视频电话,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情况,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被呵护、被重视。此外,家人的一言一行均是孩子模仿、学习的“范本”。即使父母不在身边,其他看顾者也应注重家风家教建设,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学校层面:学校应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实行农村留守儿童建档,记录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及时调查摸底,定期随访追踪,逐一记录归档,让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条理、有计划、有效果。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通识课程普遍开展,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分类开展,同时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学业规划、家庭相处等教学内容有机串联。社会层面:社会应整合各方力量,综合利用资源,提供农村留守儿童救助救济和社会支持。例如,社区或乡镇应定期开展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关切。针对极端情况,落实帮“困”措施,开展个案研究。此外,社区还应不断强化家访、校访的频率和力度,构建社区、家庭、学校三方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牵涉到教育、心理、法律、经济等方方面面,甚至影响到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大计。无论之于国家大政方针,还是家庭幸福美满,抑或社会和谐稳定,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都让人百感交集、下笔千斤……关于如何有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疏导,跳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除了上述措施外,经开明出版社于2021年9月出版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一书亦能提供诸多参考。全书共12个章节,分别从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起源、意义、方法出发,借助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等学派的理论研究,强调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保障留守儿童的儿童福利与权利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家庭对留守儿童环境适应与心理健康、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网络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此外,该书还从政府、学校、社区、家庭等几个方面对留守儿童问题纾解进行了前景展望。该书的创新价值在于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既有真实案例,又有临床记录,有助于人们全面、深刻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现实处境,以期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及行为疏导找到真正能够破局的路径。

作者:蒋桂黎 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