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综合素质文化素养

综合素质文化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综合素质文化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综合素质文化素养

综合素质文化素养范文第1篇

汉字文化带进中学课堂,不仅有利于语文教学、历史教学,也有助于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提高古书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史知识,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激发对书法艺术的学习热情、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探究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等。

汉字文化;古书阅读;文史知识;科学探索

汉字不仅记载了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而且每一个汉字本身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比如《说文解字》,它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单科技方面就涉及天文、历法、音乐、地理、宫室、车马、服饰、植物、动物、医疗、制造、数学、农学、哲学等。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将汉字文化带进中学课堂,不仅有利于语文教学、历史教学,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古书阅读的能力

据了解,我们的学生虽然高考分数很高,但是古汉语基础很差,阅读古书的能力更是令人堪忧。这不得不令我们反思。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认为问题还是出在应试教育。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为了应试,只让学生死记硬背,而且只学指定篇目。结果是,学生虽然考试成绩不错,但语感却没有培养出来。而只有培养阅读古书的语感和兴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培养好学生阅读古书的语感和兴趣,除了要求学生拓展阅读,扩大阅读量外,其根源还在于我们的古文教学。我们认为古文学习的关键还是在于将每个汉字的本形、本义搞懂,因此古文课中讲古文字,讲《说文解字》是必要的。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汉字文化引进中学古文课堂是有益、有效的尝试。

阅读古书的能力之一是学会看繁体字。建国以来,中小学课本用的都是简体字,即使是中学课本中的古文篇目,用的也是简体字。中小学课堂也都不讲繁体字,因此大多数中学生不会看繁体字,当然也就不会看古书了。这就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了:中学课堂是否应该讲繁体字?我们认为学生在小学六年的学习中已经熟练掌握了简体字,因此从初中开始,古文教学应该用繁体字。首先古文篇目要用繁体字;其次教师教古文篇目时,对那些非要用繁体字才能讲清楚形、音、义的字要重点讲解。如 “報”“執”“釋”等字,不用繁体字,学生就难以理解这些字的本形、本义与中国古代的刑罚制度有关系的;又如 “監”和“臨”,如果用简体字“监”和“临”,教师就很难说清楚这两个字与眼睛有什么关系,更无法解释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再如“國”字,简体字写作“国”。根据繁体字,学生很容易理解该字的结构是从囗或声,而简体字变成从囗从玉,造字理据就看不出来了。更重要的是,简体字“国”还掩盖了“國”的文化内涵。“國”字虽然在西周金文中就已经出现了,作“ ”,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乃至秦代,国家都称为“邦”,不称为“國”。一直到西汉因为避刘邦讳才称国家为“國”。因此两周、战国、秦代文字中的“國”字都表“地域”之义,并不表示国家。“國”和“域”的初文都是“或”字。西周金文“或”字作“ ”、“ ”,“ ”表示四域,“ ”即“戈”之省,会以戈保卫四域之义。《说文解字》:“國,邦也。从囗从或。”“或,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从土。”《广雅·释诂》:“域,國也。”这就是说,在先秦时期,最初邦国与区域的概念还浑沦不别。政治管辖之國与自然之地域属于同一个词。这从先秦典籍中“中国”一词的含义可以得到证明。《吕氏春秋·简选》:“东征至于庳庐,西伐至于巴、蜀,北迫齐、晋,令行中国。”《庄子·秋水》:“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荀子·王制篇》:“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韩非子·存韩》:“韩居中国,地不能满千里,而所以得与诸侯班位於天下、君臣相保者,以世世相教事秦之力也。”《管子》:“故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国诸侯,莫不宾服,与诸侯饰牲为载书以誓,要於上下荐神。”《墨子·亲士》:“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这些先秦典籍中的“中国”都是“中原广大区域”之义。

二、拓展学生的文史知识

许多汉字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如果教师能致力于引导中学生学习汉字文化,那么经过日积月累,必定能大大地拓展学生的文史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我们举两个例子。

《说文解字》:“灋fǎ,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zhì,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这说明自古以来法律都是讲求公平、公正。“灋”字从水,表明法律要公平。从廌,则为了表明法律要公正。廌为什么会跟公正联系在一起呢?《说文解字》:“廌,解廌兽也,似山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廌也叫“獬豸xie zhi”(传说中的一种野兽,它独角高额,能分辨是非曲直,见到有人相斗,会用角“触不直者”;听到有人相争,会“咋不正者”)。传说远在黄帝时代,有神人给黄帝送去獬豸,帮他处理一些疑难案件。到了尧舜时期,有些诉讼官司一时难断,当时的大法官皋陶就用獬豸来解决。獬豸是神兽,能够对犯罪嫌疑人明确判断是非曲直。只要罪犯有罪,它就用头上的独角去抵触。这虽属传说,由于獬豸性忠,几千年来,一直作为执法公正的象征。自汉代以来,凡是执法官吏,如廷尉、御史,都带獬豸冠。冠上一根铁柱,好像独角,以触不直。也有饰一獬豸者。宋时有“五豸唐门”佳话。即真宗到神宗期间,唐肃、唐询(肃之子)、唐坰(询之子)、唐介(坰之叔)、唐淑问(介之子,坰之兄)都做过御史。“豸”成为御史代称。到明清时期,设风宪官,职同御史,为取缔妨害风纪法度的官吏。他们不带獬豸冠,而是在官服中央补子上绣着獬豸的图案。北周庾信的《正旦上司宪府》诗就有“苍鹰下狱吏,獬豸饰刑官”句,李白《赠潘侍御论钱少阳》诗有“绣衣柱史何昂藏,铁冠白笔横秋霜”句,岑参《送韦侍御先归京》诗有“闻欲朝龙阙,应须拂豸冠”句,说的都是执法官吏头上的獬豸冠。 如果我们教师能充分挖掘一个个汉字背后的历史文化,那么我们的学生个个也成文史专家了,我们还需要担心学生对古文课没兴趣吗?

三、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中学教育总是围绕中考、高考转,忽略了学生科学探索能力的培养。培养中学生的科研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告诉学生汉字所蕴含的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是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途径之一。下面我们以天文历法天象为例,谈谈如何通过汉字文化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说文解字》:“闰,余分之月,五岁再闰。告朔之礼,天子居宗庙,闰月居门中。从王在门中。《周礼》曰:闰月王居门中终月也。”这种置闰的方法早在商代就有了。商代人以太阳之温凉寒暑嬗变一次为一年。用闰月调整阴阳之差,即用三年一闰,五年再闰,十九年而七闰之法,全年平均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武丁、祖庚时于年终置闰。祖甲以后改为年中置闰,即置闰于当闰之月,并改称一月为“正月”;《说文解字》:“岁,木星也。越历二十八宿,宣徧阴阳,十二月一次。从步、戌声。《律历书名》:五星爲五步。”这里“岁”指的是岁星,是太阳系的行星之一,与金水火土四星合称五星。古人为了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在黄道附近选择二十八恒星群作为标志,称为“二十八星宿”。岁星行经黄道环绕周天,所以《说文解字》说“越历二十八星宿”。古人还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叫十二次。因为岁星绕一周天约十二年。从地上看,每年行一次,所以说“十二月一次”。古人观察到岁星有规律的运行,所以用以纪年。商代人不仅有了年、岁,中国人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天文学理论框架。

中国古人对天象的观察也是非常细致和精准的。甲骨文中除了有日、月、星、风(假借“鳳”字)、雨、云、雷、电、雾、霾、阴、阳、霰、雹、雪等记录天象的字,还有一些特殊天象的记载。如日食、月食、彩虹、日晕、彗星等。《说文解字》:“虹,螮蝀也,状似虫。从虫工声。”甲骨文“虹”字是个象形字,作“ ”;又《说文解字》:“晕,日月气也。从日军声。”甲骨文“晕”不是形声字,而是会意字,字作“ ”,在“日”形外加四短横表示包围在日外面的气。甲骨文中有很多关于“晕”的记载。

学生在了解了这些汉字背后有关的天文历法知识之后,不仅对汉字的学习感兴趣,还会对探索天文历法产生兴趣。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有待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综合素质文化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专业;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125-01

一、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英语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针对高校英语专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21 世纪的外语人才应该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能力主要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外语专业素质。可在实际操作中,高校英语专业的教与学一定程度偏离了原先的轨道,把各项能力与素质分裂开,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所述的综合素质指的是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现代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教学理念的偏差,造成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困难,造成了学生重读写、重词汇积累、忽视实际应用以及语用失误等问题的现状。

(二)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短板及原因。英语专业在很多高校被工具化和边缘化,对外语专业内涵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外语专业教学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其中,英语专业四级、八级等级考试的考试内容设置并不能覆盖学生日后学习、工作中英语运用的全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难免也存在同样的疏漏。因此,对英语专业学生中的个体来说,在学习中很容易会出现以下两个短板:1、由于语言环境限制导致的口语表达能力不足;2、由于缺乏实践机会而导致的实际应用能力匮乏。

这两个短板不仅仅是因为应试教育的束缚、高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1、国人的羞怯心理。羞怯是中国人的通病。从懂事起,我们就被告知要谦虚、内敛、谨慎。而能言善道、不加掩饰、率性等外向的性格为我们所不提倡。长此以往,我们语言交流能力退化,结果造成表达能力低下,影响自身的发展。谦虚是必要的,但羞怯可能就是缺陷了。2、独生子女的自闭倾向。我国独生子女数量急剧上升的同时,独生子女的自闭倾向日益加剧,这无疑使国人不善交流的欠缺变本加厉。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原本就存在缺陷,他们从小独处,由于父母忙于工作而得不到较好的管理,与社会甚至与父母疏于交流。再则,由于长期与电子产品为伴,加之近年手机和家用电脑的普及,网上聊天、人机对话、短信交流成了他们每日必做的功课,而真正的人际交往则愈加少得可怜。

二、大学生跨文化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的英文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很多要素,涉及很多层面。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三层含义:超越民族中心主义思想的能力、善于欣赏其他文化的能力以及能够在一个或多个文化环境中恰当表现的能力。一般来说,这里所述的能力涉及三个层面:情感、认知和行为。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1、增加对中外文化差异的了解、培养对异域文化的正确心态。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根源,在某一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人注定要表现出与其他文化不同的意识与行为。所以,我们必须承认中外文化存在一定差异。中外文化的差异性要求我们去了解这些不同,它们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把自己的文化和异域文化相比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了解这些不同的基础上,我们才可能做出明智之举。2、克服交际过程中的“文化休克”现象。“文化休克”的产生不是由于潜在的病理因素,而是由于对异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缺乏相应的知识技能储备所造成的。对于初次出国的人,“文化休克”是难以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学习和专门的技能训练而加以减轻或缩短。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第一,掌握与异域文化交流所必需的能力知识,如语言和非语言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等文化常识。第二,具备以多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思考信息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思想开阔,适应性强。

三、以跨文化交际作为手段,实现综合素质的自我养成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在很大程度上,跨文化交际可以作为实现综合素质培养的良好手段。对于综合素质教育来说,实施教育的主体是教师, 而其根本目的则是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英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活动安排以学生为中心, 考虑学生的身理心理需要, 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

(一)搭建跨文化交际平台,开展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活动。通过一系列交换生项目、建立地企(外企)合作、中外文化宣讲等活动,学生能从中锻炼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上文中提到的素质与能力,弥补综合素质的短板。

(二)把技能的训练和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学分设置上应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其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使英语语言知识达到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综合素质文化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才综合素质 社会需求 高校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竞争不断加大,就业难成为大学生毕业之后普遍遇到的问题,“毕业就等于失业”,成为人们调侃大学生的一句话语。现阶段,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再是仅仅具备专业技能的人,还包含了对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各种综合能力的要求。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综合素质不高,是许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直接原因。因此,作为学生,应当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作为学校,应当在教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综合素质的内涵

综合素质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内容丰富多样,包含着道德素质等一系列的素质要求。在综合素质中,道德素质包含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身心素质包含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承受压力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根本素质;专业素质代表大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掌握的本专业的基本专业知识,是大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基本能力要求;文化素质则代表了大学生毕业之后所具备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知识等一系列的人文知识,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重要素质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就业之后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对专业素质的要求,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以及文化素质也将成为职场对新人的要求。为了使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生存下来,高校就必须通过各种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现阶段高校进行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 僵化的培养模式。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都是使用传统的、比较僵化的培养模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传统的培养模式,是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填充式培养,依据的是教材的要求,根据的是教师的理解,学生参与性不高,这就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僵化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具备的素质远不能达到社会发展的需要。

2. 单一的课程设置。现阶段的高校教育,往往采用学分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法比较人性化。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师资力量的短缺,许多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都将专业课的学分设置得比较高,其他学科的学分远远不如专业课,这种单一的课程设置使许多学生选课时因学分较低,不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 沉闷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及课外活动时慢慢发展出来的文化形式,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方式。然而,现阶段的校园由于受物质观念的影响,往往只重视对物质方面的建设,忽略了对校园精神文化的构建,导致大多数的校园文化比较沉闷,使学生在进行校园活动时缺少良好的环境氛围,从而降低了活动兴趣,有的学生甚至有了沉浸在各种网络游戏中的习惯,而网络游戏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生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三、高校进行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

如何使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生存下来,成为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才,是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时应当首先考虑的问题。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模式,是高校进行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快捷途径。

1. 创新培养模式。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当不断探索适合学校人才发展的培养方案,创新培养模式。学校应当对社会的发展阶段进行充分调查,根据社会需求,不断按照社会的发展方向创新培养方案、修改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摒弃传统的填充式教育方式,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2. 优化课程设置。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学校应当注重均等地分配课程结构,专业课程固然重要,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必不可少,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多层次、网络化的教学结构,统一整合课程资源,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选课。具体来说,学校在优化课程设置的时候,可以建立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人文学科与理工学科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使学生能够同时学好专业知识、提高文化素质。

3. 活跃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当重视对精神文化的构建,例如通过积极奋进的标语、大型公益性讲座、人文色彩浓厚的社团活动来创造活跃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增进自己的身心活跃性、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发展自己的兴趣、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

另外,学校在进行综合素质培养时应该了解到,学校的培养只是外在帮助,学生自我意识的建立才是根本。因此,学校应该在培养人才综合素质的同时,注重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提高,使学生能够顺应学校安排的同时,积极地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找到满意的工作。

综合素质文化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综合素质 经管类专业 措施

当今社会正处于21世纪科学技术文化高速发展时期,对高科技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经管类学生是文科专业的一大类学生代表,他们的知识体系和理、工、农等自然学科的专业有一定的差别。经济管理类专业要想发挥学生进入人才市场的竞争力,综合素质的提高是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一、综合素质的涵义

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些素质正是“德、智、体、美、劳”的简要概括,在这些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精髓,是各方面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文化素质是基础,是知识和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业务素质是发展的根本,是伴随着文化修养的提高而不断提升的;身体素质是必要条件,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就失去了“革命的本钱”;心理素质是考验是适应高速发展社会的必备良好的基础,若心理素质不过硬,便减轻了立足于当今社会的砝码。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

综观大学校园发生的各类事件,都表明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容乐观,发人深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道德素质差。优良的传统中国文化被摒弃,不能在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文化背景下成长和成材;社会不良作风和习气也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并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带给思想的冲击波愈演愈烈;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被大学生视为精神的枷锁,流于形式。这些思想的冲击使大学生不懂得什么是真理、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高尚,所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随之偏颇,更不用谈及发扬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去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培养健全人格。

(二)心理素质差。当今大学生承受外来压力的影响,承受力越来越弱。不敢勇于面对现实,不能主动去承受压力,不能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指正,不能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超越,更不能接受自己失败的考验等。这样的挫折和打击下的大学生群体,不能靠自身克服心理障碍,结果导致心理抑郁,心理障碍,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终身错误,结果不可思议,触目惊心。

(三)文化素质差。大学生盲目以“专业为本”,忽略了复合知识对于文化知识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忙于重视知识积累,忽略人文修养提高和综合素质全面改进;盲从“个性发展”,遗弃传统而不重视平均发展,造成个性突出,难以被众人所钦赖。

(四)身体素质普遍差。目前,大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差而休学、退学、住院长期治疗的屡见不鲜。选修课程的增加也为一些身体素质差,不能承受高负荷运动的学生带来了新的生机,但这也使一些懒于锻炼的学生有了可趁之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身体素质不能得到应有的锻炼。

(五)能力素质较弱。这集中表现为实践操作性差和社会适应性差。动手能力不能在学校得到充分的锻炼,这在经管类专业学生中有更突出的表现。社会适应力表现为人际关系把握失分寸,适应新环境不知所措等。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欠缺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孩子读大学是家长们最为关注的事情,所以“读好书、勤读书、只读书”成为家长对孩子的培养目标,养成了所谓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偏激理论。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们一直在寒窗苦读阶段的思维定势模式,形成了只要学习好,一切都能迎刃而解的错误观念。尤其是进入80年代,大多数的独生子女也在这个环境下成长起来,家长对他们的关爱在原来教育观念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所以“只读书现象”越发严重,这导致孩子进入大学后交际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动手能力不强等等症状。

(二)学校教育因素影响

学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大学之前的“应试教育”以及高中过早的文理分科,从而较早地使素质教育产生了发展的障碍,加之大学后的专业教育,造成了本来先天知识结构不足的学生们更削弱了对除专业知识外的一些知识的了解和学习,从而导致综合素质上欠缺。加之从以往“填鸭式”学习转变到理论素质和实践素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转型期,的确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无论是在教学体系、学科建设、专业和课程结构调整上都要下大力度,寻找一条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路。

(三)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对人才的定位和需求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对于新形势的把握对学校培养人才也提出了新的难题。所以学校培养的人才如何合乎社会的品位,也是伴随着不同时期、不同观念对学校层面和学生层次的考验,科研性人才还是实用性人才,务实性人才还是灵活性人才,对于不同时期,社会的满足属性也有着不同的区别,因而社会转型期对人才的考察和选拔也有了新的内容,从而导致学校培养怎么样的综合素质人才的问题重重地打了个问号?所谓综合,也就和社会需求需要重新整合而不断变化了。

四、提高经管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

(一)加强和改进道德素质教育,是确立学生素质提高前提。

道德素质教育是综合素质提高的前提,正所谓“会做事,先做人”,道德素质是大学生乃至每个社会人必备的一个根本素质,通过后天的道德教育而影响和改造着先天道德素质,因而道德素质的提高更为后天的培养的方式、方法,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般道德素质教育,学校都定位于道德品德课程和政治科目的学习上,而忽略了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更高要求。当今社会要求大学生的人格健全、思想积极、道德过硬、品质优良等。在这个层面上学校要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操,有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有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有着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美德;有着诚实守信的公德,中国传统的思想基础等。

有了社会的要求,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带动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学校教师要教授学生的基本政治理论课程,用前人总结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现实头脑,承担起历史使命;通过古书、古籍、古语来验证和体会人生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人的思想的启迪作用。这个过程是自我认知、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完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另外在学习基本的政治理论思想的同时,与专业老师共同完成培养人道德素质的作用。

有了理论的指导,辅助于实践,这样才能在道德素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社会实践伴随着理论的深入学习,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比如进入社会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去感受道德氛围;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政治修养提升活动等。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真理,使他们对科学的学习这些道德教育课程有更为可信的认知。坚定老师在学校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方向、道德情怀等,使学生更为积极地采取实践活动去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以适应当今社会,来满足社会需求,来提高综合素质这一体系的灵魂所在。

(二)提高心理素质的潜藏危机的防患意识,增加心理帮扶工作力度。

学生面对的压力与日俱增,学习、生活、工作、就业、恋爱这五大重点问题已经成了制约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指针,在与过去简单的社会环境相比,学校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而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经管专业的学生应该在社会环境压力的充斥下,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因为专业特点更要求他们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这也为他们面对各种提高素质的途径上增加了负担。针对大学生的这些情况,学校应把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辅导课程首选为必修课,从而不会导致学生们无处求医、羞于求医,如果把这个课程推广普及到每个人,心理问题便不致于成为另类群体。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试也是随着心理方面知识的不断积累而不断完善的,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组织各种生动的心理选修课程、各种心理帮扶工作、心理测试等活动让学生们对心理情况本着科学的态度接受和认识,并去理解和寻求解决的办法。

(三)巩固文化素质培养模式地位,创造浓厚的人文及能力发展环境。

1.加强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以更好的专业课程设计为基础,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导向,培养学生爱专业的思想、切合实际地增加专业理论与专业实习的机会。教师改善教授课程的方式,能积极促进教与学的互动,转换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为主动学习,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努力激发学生的理论转化到实践内化过程,调动他们的主观意识去挖掘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来完成专业知识学习。

2.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强专业知识文化素质的培养。

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就来自于个人兴趣取向方面的知识,这些学习可以通过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读一些课外书籍,例如用文化素养很深厚的书来激发文学体会,也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来博览群书来提高对各方面知识的摄取。但兴趣所向会导致“缺什么、补什么”教育初衷的大大减弱,学校的教育给一般学生培养这方面知识总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所在来选取,但这样会导致越不感兴趣、越抵触的方面的知识了解越少,从而成为某一方面的“文盲”,结果导致面向社会需要这部分知识时而不知所措。学校要建议学生在培养自己兴趣所在的同时,缺什么补什么,要逆其思维而行之。

3.能力当先,势在必行,多样化手段提升大学生能力潜智。

综合素质文化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综合素质;英语教育;培养模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所以,在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工具的今天,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综合素质能力高的专业人才成为必须解决的国家战略问题。

一、高校本科素质能力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麦克斯研究院(MycosInstitute)所著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英语专业为薪水排位相对较低的行列[2],笔者所在高校英语专业2015、2016年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中也显示从事与专业相关的人数比例仅在30%左右,以上均说明目前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现实需求有脱节。因此,本科阶段人才培养不仅要关注“英语专业课程”上,还要关注如何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上。“95后”大学生价值观、思维取向与以往相比发生巨大变化,网络信息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首选方式,[3]这对构建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此外,受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学生内在动机需求的变化,不少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物质需求而忽视了社会奉献、集体观念这些需求。[4]同时,“95后”大学生同样也有诸多值得赞赏的优点,譬如自信心强、创造性强、乐观向上等,这些优缺点显示大学生在心理动机与行为方面的复杂性和对立性,这些也是高校素质能力培养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二、英语专业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模式构成简述

2014年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国家标准》(简称《国标》)指出:“复合型外语人才”是高校打造的目标,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且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6]其中,这三者之间综合素质能力是基础,英语语言文学知识、相关专业知识是保证,英语语言文学知识、相关专业知识又可以在综合素质中体现出来。[7]因此,高校英语专业需要构建包含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情商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的的综合培养模式。(一)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要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8]当前,英语专业学生应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帮助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客观地认识世界。要达到以上目标,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可以采取三步:第一,党团建设。开设青共校、党校的课程,培育学生爱党爱国;通过团员素质拓展、党员“四个同心圆”工程等,引导学生培育正确政治观。第二,榜样示范。树立集体榜样和个人榜样,以点带面。第三,志愿服务。倡导参加与英语专业相关的志愿服务,如赛会语言翻译,海外会议服务等,把语言学习与促进社会和谐结合,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二)身心素质。身心素质包含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心理素质不仅来源于遗传,还有后天培育和训练。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在于知识和技能的累积性习得,更在于健康身心的养成。[9]身体素质是身心素质的基础,心理素质又影响着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为了达到英语专业的学生身心素质和谐发展,高校应一方面鼓励同学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活动,锻炼健康体魄;另一方面,高校要找到身心素质和英语专业课程的切入点,坚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自我养成实现与英语语言教学综合实现。(三)情商素质。习近平总书记说“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就是适应社会能力”。[10]因此,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成功来说,情商素质的高低意义重大。根据丹尼尔戈尔曼(DanielGole-man)的360度情商测评工具,[11]笔者认为,英语专业大学生应该注重以下方面:一是自知、自律、自励。“自知”即认识自我的能力。独生子女大学生从小被父母长辈的宠爱所包围,逐步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寝室、班级之间的“分帮”、“不合群”现象并存,高校教育要引导学生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能够与他人、环境和谐共处。“自律”即自我管理的能力。大学生由于认知和年龄影响,负面情绪、行为往往不能正确疏导。自律教育就是要引导英语专业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自励”即自我激励的能力。高校教育要帮助学生有“自我激发”的动力,怀揣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二是同理心培育。高校应引导大学生从他人角度着想,明白他人需求,理解他人的处境。生活中常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强调的也是同理心。如果大学生具备“自知、自律、自励”的情商素质,才可为乐观做人、诚恳做事打下坚实基础。(四)专业素质。国标指出,英语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且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12]。此外,社会需求的英语专业人才呈现出从“单纯的英语语言翻译”往“重基础、复合型、宽口径”不断递进的趋势,英语专业学生必须要有能将语言专业素质、复合型能力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英语专业大学生必须要具备阅读、写作、翻译等专业技能,此外,英语专业学生还要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专业、跨域知识。应用型英语专业毕业生所面临的职业涵盖大体为语言教师、翻译、贸易行业从业人员、金融、涉外行业从业者等,这些职业类型指出了高校英语专业培育方向。高校应在专业建设中逐步构建英语专业和行业知识、职业(如外贸、管理、人力资源)相互融合的复合型模式。一是开展英语角、英语新闻播报比赛、英语演讲等活动,强化语言技能类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在课程内外推进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二是积极参加各类国际项目、国际展会等活动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三是加强跨文化语言能力的培养,加强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育,比如会计从业资格证、报关员等相关职业资质证书考取的培训。此外,专业素质还应该包括就业技能和科创技能。随着社会发展,就业技能对于英语专业大学生来说成为必须面对的难点之一。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应把职业技能培训、社会实践活动融合起来,在低年级进行启蒙规划,在高年级进行职业培训来分层次提升学生的就业技能。文科类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过窄、创新创造能力欠佳的状况,所以提高科创技能也是英语专业教育中重要一环,可鼓励学生积极多阅读跨域跨专业书籍,多参加跨专业科创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创新项目、就业基地科创实践)等活动。(五)人文素质。英语专业学生应时刻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去学习人文素质[13],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有发扬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的意识。高校课程设置上要把人文素质培育蕴含其中,这包括文明礼仪、文化修身、文化交流三个模块。文明礼仪即让学生能够继承和发展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有文明修养;文化修身部分可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文艺社团、辩论等活动获得;文化交流部分可以通过参加国际志愿活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培养,让学生感受跨语言文化对人文素养的增强。

三、英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对全面育人的促进作用

“复合型高层次英语人才”的目标决定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要紧密围绕素质培养和专业教育两条腿并行的道路上来,这也正与《国标》中所提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相呼应。学生素质能力逐步提高,仅靠课堂知识讲授去实现是万万不可能的,还需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身心、人文这五大素质能力互相融合提升,逐步形成复合型宽、创造性强的综合素质能力。英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要做好“三个转变”:从高校为主体转变成学生为主体,从单纯的专业教育转变为综合素质能力培育,从课堂单一教学转变成课堂内外共同锤炼综合素质能力。“三个转变”根本目的是在高校英语专业应打造语言专业知识培养为基础、综合素质能力教育为宗旨、“复合型高层次英语人才”为最终目标的培育机制。此外,英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对高校全面育人有极大促进作用,对夯实学生英语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有积极作用,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英语语语言学习的魅力,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一)学生英语职业素养的增强。“复合型高层次英语专业人才”既涵盖“英语语言专业知识”,又具备“跨域知识”,也拥有能使知识得到充分发挥的“综合素质能力”,这就是现代社会亟需的职业素养。高校英语专业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把文化教育活动、职业类证书考取活动、模拟就业环境体验等设计环节融入专业教育,有效地促进学生把专业知识、跨域知识转化为社会交往能力、职业礼仪、团结协作精神、情绪管理、等职业素养。(二)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如今大学生就业不能只凭“毕业证书”,还需要综合考量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是否有正确的择业观等等。因此,打造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培养模式,对于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不无裨益。(三)促进课程设置的优化。“复合型高层次的英语专业人才”,需要高校不断夯实英语专业培养的基础,积极拓宽以前单一的语言专业培养口径,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引入经济管理、贸易等相关专业内容,加强跨专业课程在内在逻辑、外在联系之间的关系是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改革的核心内容。在课程设置优化的过程中,须充分注意专业基础课、跨域类专业课的比例配置,鼓励学生多选修人文、科技领域的课程,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多元性上由潜势状态转化为实际表现,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四、结语

英语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国标》中“复合型高层次的英语专业人才”所具备的良好综合素质能力。高校英语专业只有让学生在实现语言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培养的紧密结合,实现英语专业技能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紧密结合,才能保障学生个体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麦可思研究院(MycosInstitute).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R].

[3]杨龙祥.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2014,2

[4]成杰.“教学相长”视角下高校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探究[J].高教高职研究,2015,26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中共中央国务院,1999

[6]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刘炜.高校外语专业素质能力培育探索[J].教学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