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综合基础知识

综合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综合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综合基础知识

综合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知识资本常被看作无形资产、知识资源,是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关于知识资本的概念和构成广泛认同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知识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结构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本,第二种是斯维比提出的内部资本、外部资本和人力资本,实际上具体的内容差异不大。在当今的信息和知识时代,知识资本已经取代固定资产等物质资本,成为企业价值的主要驱动要素。以前研究知识资本自愿披露的文献大多是经验研究,主要是研究特定国家的披露情况;或者是研究知识资本的披露和某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如行业、规模、绩效等。值得注意的是,以前的大多数研究没有提供理论基础来解释企业知识资本自愿披露的实践,尽管一些研究也引用了一些理论来解释他们的研究结论,如理论和信号理论、利益相关者和合法性理论、会计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资源为基础的理论、决策有用论。我国的学者研究知识资本自愿披露的不是很多,主要运用了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等。我们认为单独的一个理论不能为知识资本的自愿披露提供充足的理论解释,所以,试图构建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把最常用到的四种理论即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信号理论和资源基础论综合在一起,作为解释自愿披露的理论基础。

二、四种常用的理论与知识资本自愿披露的关系

(一)理论与知识资本自愿披露的关系 理论主要是解决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或风险承担、决策制定与管理功能相分离所形成的委托-关系(也称为关系)的理论。委托关系是由詹森和麦克林(1976)定义的,内容如下:在合同关系中,一个人或更多人(委托人)雇用另一个人或更多人(人),并授予人某些决策权,要求人提供有利于委托人利益的服务。根据委托理论,由于双方的利益不一致,当委托人和人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问题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问题的一个关键要素。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驱动要素。因此,信息尤其是知识资本的信息成为投资者或股东投资决策所需求的信息。但是,大多数知识资本的信息并不是会计准则和原则强制要求披露的,所以,知识资本的披露大都是基于自愿。由于知识资本的自愿披露可以降低委托人与人(或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消除与相关的问题与成本。更具体地说,自愿披露知识资本能降低机会主义行为(如内幕交易),因为这样可以提供一个更有力的监控,而Singh and Van der Zahn 认为,自愿披露知识资本可以降低资本成本,可以提高投资者和债权人对公司的信心,他们相信知识资本会对企业的价值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知识资本自愿披露的关系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关注与企业有关的各种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论。它拓展了传统的关注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论。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认为企业应该满足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的多重目标,而不仅仅只关注股东的利益。正如Guthrie et al所陈述的:“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一个组织应该实施利益相关者认为重要的活动,并把这些活动报告给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企业除了经济和财务绩效外,还有其他的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往往与“责任”这个词密切相连。从会计的角度来看,一个组织的责任就是要披露与业绩、财务状况、融资和投资有关的信息,并且要遵守约定,以帮助用户做出适当的决策。传统观点认为,组织仅仅需要履行对股东的责任,然而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一个组织不能仅仅对股东负责,还应该对其他的利益相关者负责。会计信息披露被认为是企业履行责任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知识资本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取得成功的关键资源,所以近几年各种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知识资本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可以预测,知识资本的自愿披露可以减少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因此改善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良好关系可以使组织获得他们的支持与赞同(如客户的忠诚),或分散他们对组织决策的反对和否定意见,这有益于组织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该领域的一些研究学者,如Guthrie et al., Schneider and Samkin和Whiting and Miller 都运用了利益相关者理论或该理论中的某些概念来解释组织的知识资本披露实践。然而,这些实证研究表明,企业披露的知识资本信息仍不能达到各种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预期。

(三)信号传递理论与知识资本自愿披露的关系 信号理论关注的是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该理论主要包括信号传递和信号甄别两部分。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如果拥有更多信息的一方通过信号传递的方式把信息发送给其他利益各方,信息不对称情况就会减少。信号可以是可观察到的行为,或是可观察到的结构,他们用来显示发送者隐藏的特性(或质量)。信号传递理论一般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即传递的信号是对发送者有利的,如与竞争对手相比,发出信号的企业会提供较高质量的产品,有优良的业绩。信号传递理论认为高质量的公司会向市场传递相关的信息,使他们与一般业绩的公司区分开来。一方面,这些信号也会使投资者和其他的利益相关者重新评估公司的价值,从而做出更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决策。另一方面,各种利益相关者的青睐会使公司获得更多的投资,从而降低资金筹集的成本。公司传递他们的信息有多种方式,在这些方式中,公司自愿且积极的披露会计信息(如社会责任信息和知识资本信息)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知识资本的披露,所有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可以了解企业知识资本的构成及内容,管理者也可以把企业的信息传递给投资者。知识资本自愿披露的本质是试图公开未在传统的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信息。近期的研究表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可以对管理的可靠性、分析师的理解和投资者信心产生积极影响。由于知识资本对企业未来财富的创造贡献更大,所以知识资本信息的自愿披露可能是公司向市场传递其卓越业绩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对那些知识型企业,知识资本的自愿披露可以把他们与其他低质量的公司区分开。笔者认为,在年报中自愿披露知识资本属性的信号,可以给企业带来很多好处,如提高企业形象、吸引潜在的投资者、降低资本成本、减少股市的波动、形成人们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改善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四)资源基础论与知识资本自愿披露的关系 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的异质性资源是使企业具有独特性的因素,而其异质性资源使企业能获得超过一般水平的超额利润。一般认为,异质性资源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而企业的知识资本就具有这些特征,所以企业的异质性资源主要是知识资本等无形资源。因为异质性资源会导致企业具有超额收益和获得竞争优势,所以企业的知识资本的内容与存量也是企业管理者尤其重视的,因此管理者会自愿披露知识资本的信息,让外部的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资源状况。企业不同的资源,尤其是关键性资源是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供的,披露这些资源,也能履行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三、综合理论框架的构建

(一)四种理论之间的联系

(1)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之间的联系。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企业中主要指管理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理论基于个人是自利行为人的假设,认为委托人和人都按照自己的最大利益行事,他们之间的目标是不一致的,存在冲突(即问题)。而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问题的关键要素。它也被认为是在理论中与知识资本的自愿披露最为相关的概念,因为人们普遍认为,知识资本的自愿披露可以降低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改善他们之间的关系。利益相关者理论关注的是与组织有关的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该种理论认为,企业是更广泛的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看,企业不仅仅要为股东负责,也要为其他的利益相关者负责。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看作是只关注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关系的理论的扩展,它把企业和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各方均作为其研究的对象。但是,利益相关者理论没有运用信息不对称的概念,所以在解释知识资本的自愿披露现象时,需要把这两种理论进行综合。因此,我们可以说,知识资本的自愿披露可以减少组织与其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并改善他们之间的关系。

(2)资源基础论与利益相关者理论之间的联系。资源基础论将企业资源从企业的内部扩展到企业的外部,认为为企业提供异质性和关键性资源的各方都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顾客、供应商、社区、政府等。企业与顾客的良好关系可以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营绩效和企业形象。企业与供应商的良好关系,能够保证企业以最低的价格获得最好的零部件和原材料,或者是供应商的专用性资产投资可能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与社区保持良好的关系有利于企业正常的日常经营活动,为社区的和谐良好发展做出贡献。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获得政策上的优惠,如税收减免等,也可以影响政府政策、规则的制定,使其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这些都是企业优于竞争对手的异质性资源,特别是在未来的竞争中,这种非市场资源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影响将更加巨大。而这些异质性资源的提供者正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他们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由于利益相关者为企业提供了关键性资源,他们也要得到相应的回报,所以企业不应只关注股东的财富,还要关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财富,因为资源基础论实际上是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的基础。

(3)信号理论和理论之间的联系。信号理论主要应对如何解决由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而这些与理论密切相关。信号理论表明一些潜在的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法就是企业的管理者积极的向各种利益相关者突出企业的卓越绩效,例如,通过自愿披露会计信息(如知识资本信息和社会责任信息)。尤其是,自愿披露知识资本的信息作为一个有效的信号,可以提升企业形象,吸引潜在的投资者,降低资金成本,减少股票的波动性,使社会公众更好的理解其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善企业与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而利益相关者之间均存在关系,只是重要性会随着利益相关者提供资源的关键程度而有所变动。

(4)信号理论与资源基础论之间的联系。信号理论就是要把企业内部的相关信息通过管理层的行为向外界传递信号,一般情况下是把企业经营卓越的信息传递出来,所以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信息披露。信号理论认为,企业向外界传递信息就是为了保持和获取竞争优势,而资源基础论就是从企业内部来解释企业是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资源基础论认为是企业的异质性资源让企业具有特性,获得超额报酬,而这些异质性资源主要是企业的知识资本,如企业战略、文化、惯例、价值观等,披露这些信息实际上向外部的信息使用者传递了企业资源及其配置的信号,减少了信息不对称。这四种常用的解释知识资本自愿披露的理论中彼此相关联的概念总结如表1所示。

(二)综合理论框架的构建 分析了这几种理论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后,我们可以把这几种理论进行整合,建立一个解释知识资本自愿披露的综合框架。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四种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为了建立综合的框架,我们的研究基于以下三个关键的前提:减少企业的管理者与社会的各种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履行企业对各种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向社会传递企业卓越的业绩和异质性资源的信息。这三个前提实际上就是企业自愿披露知识资本的动机,因此,可以认为企业自愿披露这些信息就是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履行对利益相关者的受托责任,以及传递他们业绩卓越和拥有异质性资源、能够获得竞争优势的信号。图1是构建的综合理论框架,该框架把这四种理论综合,并指出各种理论的关键概念及理论中相互关联的概念,为解释知识资本的自愿披露提供了一个综合的、比较全面的理论基础。

四、结论

本研究在论述与知识资本自愿披露相关的四种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些理论之间的关联,最后建立了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来解释知识资本的自愿披露。理论,基于自利的行为人假设,认为处于企业内部的管理者与股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管理者拥有信息优势。利益相关者理论把在理论中只重视股东利益的思想进行了拓展,认为企业应该履行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受托责任。信号理论,与理论密切相关,认为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应该向社会传递其业绩卓越的信号。而资源基础论主要是研究企业的竞争优势,它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信号理论有密切的联系,由于企业是不同资源的集合体,所以为企业提供不同资源的利益相关者也有权要求企业履行对他们的责任。披露企业的知识资本等资源,会向社会传递企业具有异质性资源的信息,从而吸引投资者,减少信息不对称。

当然,该框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它只考虑了比较常用的四种理论,而没有考虑其他与知识资本自愿披露相关的理论,如制度理论和合法性理论等。其次,该框架没有进行实证检验,无法证实其在实践中的解释力度。虽然,这个框架存在不足之处,但是我们把相互联系、彼此支撑的四种理论联系在一起,建造了一个综合的框架,这会对未来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也希望未来的研究更重视知识资本披露的理论基础,可以把其他相关的理论融入到这个框架之中。

参考文献:

[1]巫升柱:《中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自愿披露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当代财经》2007年第7期。

[2]Sharma, R.S., Hui, P.T.Y. and Tan, M.W. Value-added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financial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an East Asian conglomerate. Th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2007.

[3]Stewart, T.A. 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 Doubleday Dell Publishing Group, 1997.

综合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一 转变教学观念,探索开放性教学模式

改革后的“文科综合”是在原有政治、历史学科的基础上,增考地理科目,并将三科合为一份综合试卷。所谓“综合”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其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的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由“'以知识立意为主”向“以能力立意为主”转变。为此要求我们从长远出发,切实树立从“学科能力培养”向“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转变的新观念,在吸收原有教学模式精华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我校、本学科实际的开发性教学模式。从宏观上看,理顺必修、选修,以必修课为基础,选修课为补充,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微观上看,首先,高起点、高要求地抓好高中各年级的政治教学,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以知识为目的、能力为纲,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训练,注重学科内部的综合,初步达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其次,开设专题讲座、自愿选修课、阅览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相关学科知识以及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渗透点、交叉点、结合点;再次,高一、高二年级与学校政教处、团委配合,以学校德育基地为主阵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及其专题性研究等活动,撰写政治小论文、调查报告等,一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第四,高三年级的教师在立足本学科教学、抓好学科内部综合的同时,加强相关学科的思维方式,共同探讨相关学科间的综合联系,树立全局观念,改变以往各学科“各自为政”的情况。

二 夯实学科基础,构建“综合”体系

综合能力测试,着眼于“综合”:通过学科内的综合、跨学科的综合试题,考查学生所学的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给我们一个启迪,教育中必须以学科综合作为基础和重点,跨学科综合作为突破口。

首次是学科体系内的综合。即引导学生把握好各个年级教材中的相关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这种综合,历年高考中体现的相当充分,而且所占比例很高。为此,教学中我们立足于“三基”,努力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逐章逐节地梳理各年级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事实,构建各章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到有机统一。

其次是学科内跨体系的综合。即引导学生把握好三个年级教材结构体系中相关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从三个不同角度去说明同一个问题。实际上,这种“综合”在近几年高考中已有体现,且所占分量逐渐增大,题型也不断升级。为此,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把着力点放在加强学科知识迁移、注重多角度多层次启发上,精编习题、模拟训练,从整体把握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再次是跨学科的综合。这是在学科基础知识及学科综合的基础上,跨政、史、地三学科的综合。我们认为:这种综合,是“综合”的难点。之所以是难点,是教师、学生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接触类型的试题,其特点是:综合力度大,解题角度指向性不十分明显,解题突出全面性、整体性。为此,我们三学科教师密切配合,相互沟通,努力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整合的途径;作为政治教师,平时我们多以时政“热点”为背景,侧重政治学科、辐射史地知识编制习题,加强训练和接触,提高学生跨学科综合的能力。

三 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综合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3+X”高考模式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对策 

[内容摘要] 高考“3+X”模式及其命题指导思想的转变,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探索“3+X”模式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转变教学观念,探索开放性教学模式;夯实学科基础,构建“综合”体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旨在促进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3+X” 学科内综合 跨学科综合 创造性思维能力 综合素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社会对人才智能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综合,以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创造能力。正是基于人才质量的要求以及对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对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招收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有益尝试基础上,提出了设立“综合科目”,实行“3+X”高考的新思路。作为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之一,我省今年将试行“3+X”模式。毫无疑问,“综合科目”的设立,既是对中学素质教育的促进与支持,同时也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综合科目”要求,更加有效地组织好本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就成为思想政治课教研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尝试和探索:

一、转变教学观念,探索开放性教学模式

改革后的“文科综合”是在原有政治、历史学科的基础上,增考地理科目,并将三学科合为一份综合试卷。所谓“综合”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的综合能力测试,其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的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由“以知识立意为主”向“以能力立意为主”转变①。虽然2000年高考“综合”是以学科内综合为主,跨学科综合试题占一定比重,但从长远来看,“其比重将随着普通高中教学深入,逐步加大”②。为此要求我们从长远出发,切实树立从“学科能力培养”向“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转变的新观念,在吸取原有教学模式精华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本校、本学科实际的开放性教学模式。从宏观上看,理顺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三大板块结构”,以必修课为基础,选修课、课外活动为补充,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微观上看,首先,高起点、高要求地抓好高中各年级的政治课教学,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制定教学双向细目表,以知识为目、能力为纲,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训练,注重学科内部的综合,初步达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其次,开设《新闻联播》、专题讲座、自愿选修课、阅览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相关学科知识以及政治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渗透点、交叉点、结合点;再次,高一、二年级与学校政教处、团委配合,以学校德育基地为主阵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及专题性研究等活动,撰写政治小论文、调查报告等,以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实践能力;第四、高三年级的教师在立足本学科教学、抓好学科内部综合的同时,加强相关学科的通力合作,通过阅读相关学科大纲、教材、教参,相关学科集体备课、相互听课,以及重、热点专题研究等,扩大相关学科知识面,了解相关学科的思维方式, 共同探讨相关学科间的综合联系,树立起全局观念,改变以往各学科“单打一”、“各自为政”的做法。

二、夯实学科基础,构建“综合”体系

综合能力测试 ,着眼于“综合”:通过学科内的综合、跨学科的综合试题,考查学生所学的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00年高考“首先是学科内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综合”③。这就给我们一个信息,一个启迪,教学中必须以学科综合作为基础和重点,跨学科综合作为突破口。

首先是学科体系内的综合。即引导学生把握好各个年级教材中的相关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这种综合,历年高考中体现得相当充分,而且所占比例很高,例如98年高考第31.32.33题,99年高考第31题,均涉及到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知识,是属于《哲学常识》同一体系内的综合。据此我们认为:这种综合是2000年高考“X”的基础。为此,教学中我们立足于“三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努力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教学效率,逐章逐节地梳理各年级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事实,构建各章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到“点”、“线”、“面”的有机统一。

其次是学科内跨体系的综合。即引导学生把握好三个年级教材结构体系中相关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从三个不同角度去说明同一个问题。实际上,这种“综合”在近几年高考中已有体现,且所占份量逐渐增大,题型也不断升级;例97年高考第22.23.30.31题的选择题“一材多用”,98年第34题简答题“一题多角度”,99年第38题升格为论述题形式。据此我们认为:这种综合是2000年高考“综合”的重点。为此,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把着力点放在加强学科知识迁移、注重多角度多层次启发上,精编习题、模拟训练,从整体把握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例:

材料一、世界贸易组织是在关贸总协定基础上成立的战后第一个国际和世界性的多边贸易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它有135个成员国,加上30多个积极申请加入的国家和地区,其贸易、投资占全球的97%以上,影响力相当大。

材料二、99年9月江泽民主席在出席第七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阐述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是:第一, 世贸组织既然是一个国际组织,没有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参加是不完整的;第二,中国只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参加;第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其权利和义务一定要平衡。

材料三、99年11月15日,中国与美国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从而结束了双方长达13年的马拉松式的谈判,为中国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铺平了道路。

(1)从哲学上看,我国为什么要积极加入世贸组织?

(2)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经济意义是什么?

(3)从政治常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我们教师通过对该类问题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的知识结构体系,形成学科内的“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式”的知识网络。

再次是跨学科的综合。这是在学科基础知识及学科综合的基础上,跨政、史、地三学科的综合。我们认为:这种综合,是“综合”的难点。之所以是难点,是在于这种试题,只出现在98、99两年全国或上海的保送生试题中,教师、学生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接触此类型的试题,其特点是:综合力度大,解题角度指向性不十分明显,解题突出全面性、整体性。如99年全国保送生试题第8题,“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综合分析我国沿海地区近代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该题答案具体要涉及到哪些知识,学生把握上有相当大的难度。当然,高考毕竟是大众化考试方式,“综合”难度肯定会低于保送生试题。为此,我们三学科教师密切配合,相互沟通,努力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整合的途径;作为政治教师,平时我们多以时政“热点”为背景,侧重政治学科、辐射史地知识编制习题,加强训练和接触,提高学生跨学科综合的能力。例如 :

1999年12月20日零时零分,一个令全球华夏子孙热血沸腾、世人凝视的时刻;随着高亢、激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莲花区旗在澳门上空徐徐升起。零时4分20秒,江泽民——这位446年来首次踏足澳门的中国最高现职领导人,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被人为分隔达400多年的澳门从此回到了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一个“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澳门从此诞生了。

1、澳门是由—————组成

A、澳门半岛 B、路环岛 C、凼仔岛 D、大濠岛

2、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是一面中间绘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的绿色旗帜。莲花、大

桥、海水是澳门的

A、地理特点和自然景观 B、政治特点和自然景观

C、历史特点和人文景观 D、经济特点和人文景观

3、下列选肢能正确反映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是

A、我们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就在澳门地区繁衍生息

B、秦王朝统一中国后,澳门成为南海郡番禺县的一部分

C、明代,澳门被我国辟为进行中外贸易的“互市”地点,成为东西方海运贸易的主要集散地之一

D、15世纪中叶以后,澳门被葡萄牙逐渐占领

4、澳门回归祖国后,其在我国的法律地位是

A、享有相对独立主权的行政区域 B、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C、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一部分

5、“一国两制”方针体现了以下哲理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客观和主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6、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A、 彻底结束殖民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

C、 再次证明了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强大生命力

D、 充分体现中国由衰落到强盛的历史

7、辨析题:“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就是澳门的事完全由澳人作主。

本大题是以澳门回归盛事为背景材料,从地理、历史、政治、时政角度综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从地理角度进行考查;第2题从地理、时政角度进行考查;第3题从历史角度进行考查;第4题从政治常识角度进行考查;第5题从哲学常识角度进行考查;第6题从政治常识、时政角度进行考查;第7题从政治常识角度进行辨析。④

教师经常性地通过对此类试题的设计和训练,使各学科在知识背景、教学内容、思维方法、学习能力操作技能等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和相互贯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跨学科知识“触类旁通”之意境。

以上三种“综合”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只要我们抓住“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适应“3+X”模式的政治课教学肯定会搞得有声有色。

综合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础;能力;创新;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248-02

一、做好基础的复习

每年的7道选择题均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以课改后的《化学必修1》、《化学必修2》和《化学反应原理》为蓝本,考查同分异构体,阿伏伽德罗定律,同位素、核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有机物的结构、有机化学反应方程、有机反应类型等,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及其有关计算,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及有关计算,化学反应速率有关内容和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离子方程式书写及正误判断,元素周期表、周期律、化学键类型,弱电解质的性质,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等。常考常新,抓好这些内容的复习,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42分的答题。会对后面的做题节省好多时间。因此,在三轮总复习中要针对以上内容要求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分析点评、总结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达到理解掌握和应用。

二、注重对几年高考试卷的解读

几年来高考化学试卷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在总复习综合提高方面要做好以下几点:

1.突出学科内综合。学科内综合是每次高考试题的最大亮点,Ⅱ卷试题没有纯知识点试题或模块试题,大多数试题把实验、计算、用语、概念、性质等知识交叉,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应用能力。考查内容有:如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方面重点考查Na、Mg、Al、C、Si、N、S、Cl及过渡元素的Fe结构、性质、用途等。化学反应原理方面重点考查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状态、水的电离和溶液酸碱性、盐类的水解及其应用、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原电池的电极判断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化学电源电解原理的应用等。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26、27题表现突出。

2.试题突出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近几年新课程下的高考化学试卷中实验题和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性试题比重加大,在物质制备、提纯、含量测定、环保和物质性质探究等过程中,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化学观。高考化学试卷加大实验试题分析,在考查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体现了“新课标”中强调的“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用技能,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在高考中不仅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有效考查了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和过程的理解。因此,在总复习中要注重既要抓好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试剂的保存,常见气态的制备、净化、干燥和收集,实验安全,仪器的洗涤物质的检验、分离和提纯,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等基础知识的复习与掌握,还要以基础知识为依托做好以上知识的综合应用。

3.重视和强化化学计算能力,确定了化学计算的基础地位。几年来高考理综卷中并未单独设置化学计算题,而是将无机、有机、实验和简单计算相结合来强化学科内综合。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对量的概念有所淡化,对化学计算教学重视不够,导致许多考生遇到和量有关的简单计算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4.注重体现新课程关注社会生活实际的理念。

5.注重在整合的基础上创新。在化学反应原理考查时总是以原电池电解池,化学反应热及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常数为基础,加以整合创新加工成15分的一道大题进行考查。

三、做好选修模块的复习

在选修模块的高考考查以多量给题,限量做题的方式。我校从“新课标”实行以来,一直选择《物质结构》和《有机化学》两个模块。在这两个模块的教学和复习中。一定要抓好基础知识点的教学,教学生弄清基本概念。配合综合训练,就能够较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例如:物质结构部分的知识的有:(1)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价电子构型。(2)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元素周期律: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同周期、同族半径递变规律,电离能、电负性及其递变规律、最高氧化物水合物的酸碱性的递变规律、气态氢化物稳定性、还原性的递变规律。(4)共价键、共价键的形成及其本质、共价键的类型、共价键的特征。(5)等电子原理。(6)分子的立体结构: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杂化轨道理论、配合物理论。(7)分子的性质: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及其关系。(8)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9)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10)溶解性。晶体与非晶体:概念、分类。晶胞:定义晶胞中原子个数的计算方法:立方晶胞对质点的占有率配位数以及体积、密度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关系。常见的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总复习中要抓好烃和烃的含氧衍生物,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及高分子化合物,具体包括有机物的分类、命名、分子式的确定,烃和卤代烃的性质,烃的含氧衍生物(醇、酚、醛、酮、羧酸、酯)性质及其联系,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及高分子化合物(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通过以上基础知识及其联系的综合训练,学生就能很好地把握有机模块。

四、高考预测与展望

1.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五个方面。在高考中强调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侧重基础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可能在命题形式、命题角度方面进行创新,力求基础知识的同时,关注基本技能。

2.注重主干知识作用:近几年高考命题一直注重高中化学主干知识:如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和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和分析、离子反应和离子共存的分析、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计算以及图像分析,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分析、溶液酸碱性的计算与判断、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有机物结构与性质,、有机物的转化与判断等

综合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3+X” 学科内综合 跨学科综合 创造性思维能力 综合素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社会对人才智能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综合,以发展人的综合素质、创造能力。正是基于人才质量的要求以及对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对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招收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有益尝试基础上,提出了设立“综合科目”,实行“3+X”高考的新思路。作为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之一,我省今年将试行“3+X”模式。毫无疑问,“综合科目”的设立,既是对中学素质教育的促进与支持,同时也给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综合科目”要求,更加有效地组织好本学科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就成为思想政治课教研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尝试和探索:

一、转变教学观念,探索开放性教学模式

改革后的“文科综合”是在原有政治、历史学科的基础上,增考地理科目,并将三学科合为一份综合试卷。所谓“综合”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的综合能力测试,其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的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由“以知识立意为主”向“以能力立意为主”转变①。虽然2000年高考“综合”是以学科内综合为主,跨学科综合试题占一定比重,但从长远来看,“其比重将随着普通高中教学深入,逐步加大”②。为此要求我们从长远出发,切实树立从“学科能力培养”向“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转变的新观念,在吸取原有教学模式精华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本校、本学科实际的开放性教学模式。从宏观上看,理顺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三大板块结构”,以必修课为基础,选修课、课外活动为补充,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微观上看,首先,高起点、高要求地抓好高中各年级的政治课教学,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制定教学双向细目表,以知识为目、能力为纲,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训练,注重学科内部的综合,初步达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其次,开设《新闻联播》、专题讲座、自愿选修课、阅览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的相关学科知识以及政治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渗透点、交叉点、结合点;再次,高一、二年级与学校政教处、团委配合,以学校德育基地为主阵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社区服务、青年志愿者及专题性研究等活动,撰写政治小论文、调查报告等,以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实践能力;第四、高三年级的教师在立足本学科教学、抓好学科内部综合的同时,加强相关学科的通力合作,通过阅读相关学科大纲、教材、教参,相关学科集体备课、相互听课,以及重、热点专题研究等,扩大相关学科知识面,了解相关学科的思维方式, 共同探讨相关学科间的综合联系,树立起全局观念,改变以往各学科“单打一”、“各自为政”的做法。

二、夯实学科基础,构建“综合”体系

综合能力测试 ,着眼于“综合”:通过学科内的综合、跨学科的综合试题,考查学生所学的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00年高考“首先是学科内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综合”③。这就给我们一个信息,一个启迪,教学中必须以学科综合作为基础和重点,跨学科综合作为突破口。

首先是学科体系内的综合。即引导学生把握好各个年级教材中的相关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这种综合,历年高考中体现得相当充分,而且所占比例很高,例如98年高考第31.32.33题,99年高考第31题,均涉及到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知识,是属于《哲学常识》同一体系内的综合。据此我们认为:这种综合是2000年高考“X”的基础。为此,教学中我们立足于“三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努力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教学效率,逐章逐节地梳理各年级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事实,构建各章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到“点”、“线”、“面”的有机统一。

其次是学科内跨体系的综合。即引导学生把握好三个年级教材结构体系中相关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从三个不同角度去说明同一个问题。实际上,这种“综合”在近几年高考中已有体现,且所占份量逐渐增大,题型也不断升级;例97年高考第22.23.30.31题的选择题“一材多用”,98年第34题简答题“一题多角度”,99年第38题升格为论述题形式。据此我们认为:这种综合是2000年高考“综合”的重点。为此,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把着力点放在加强学科知识迁移、注重多角度多层次启发上,精编习题、模拟训练,从整体把握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例:

材料一、世界贸易组织是在关贸总协定基础上成立的战后第一个国际和世界性的多边贸易组织。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它有135个成员国,加上30多个积极申请加入的国家和地区,其贸易、投资占全球的97%以上,影响力相当大。

材料二、99年9月主席在出席第七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阐述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是:第一, 世贸组织既然是一个国际组织,没有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参加是不完整的;第二,中国只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参加;第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其权利和义务一定要平衡。

材料三、99年11月15日,中国与美国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从而结束了双方长达13年的马拉松式的谈判,为中国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铺平了道路。

(1)从哲学上看,我国为什么要积极加入世贸组织?

(2)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经济意义是什么?

(3)从政治常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我们教师通过对该类问题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的知识结构体系,形成学科内的“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式”的知识网络。

再次是跨学科的综合。这是在学科基础知识及学科综合的基础上,跨政、史、地三学科的综合。我们认为:这种综合,是“综合”的难点。之所以是难点,是在于这种试题,只出现在98、99两年全国或上海的保送生试题中,教师、学生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接触此类型的试题,其特点是:综合力度大,解题角度指向性不十分明显,解题突出全面性、整体性。如99年全国保送生试题第8题,“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综合分析我国沿海地区近代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该题答案具体要涉及到哪些知识,学生把握上有相当大的难度。当然,高考毕竟是大众化考试方式,“综合”难度肯定会低于保送生试题。为此,我们三学科教师密切配合,相互沟通,努力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整合的途径;作为政治教师,平时我们多以时政“热点”为背景,侧重政治学科、辐射史地知识编制习题,加强训练和接触,提高学生跨学科综合的能力。例如 :

1999年12月20日零时零分,一个令全球华夏子孙热血沸腾、世人凝视的时刻;随着高亢、激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莲花区旗在澳门上空徐徐升起。零时4分20秒,——这位446年来首次踏足澳门的中国最高现职领导人,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被人为分隔达400多年的澳门从此回到了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一个“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新澳门从此诞生了。

1、澳门是由—————组成

A、澳门半岛 B、路环岛 C、凼仔岛 D、大濠岛

2、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是一面中间绘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的绿色旗帜。莲花、大

桥、海水是澳门的

A、地理特点和自然景观 B、政治特点和自然景观

C、历史特点和人文景观 D、经济特点和人文景观

3、下列选肢能正确反映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是

A、我们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就在澳门地区繁衍生息

B、秦王朝统一中国后,澳门成为南海郡番禺县的一部分

C、明代,澳门被我国辟为进行中外贸易的“互市”地点,成为东西方海运贸易的主要集散地之一

D、15世纪中叶以后,澳门被葡萄牙逐渐占领

4、澳门回归祖国后,其在我国的法律地位是

A、享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 B、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C、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一部分

5、“一国两制”方针体现了以下哲理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客观和主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6、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

A、 彻底结束殖民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完全统一

C、 再次证明了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强大生命力

D、 充分体现中国由衰落到强盛的历史

7、辨析题:“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就是澳门的事完全由澳人作主。

本大题是以澳门回归盛事为背景材料,从地理、历史、政治、时政角度综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从地理角度进行考查;第2题从地理、时政角度进行考查;第3题从历史角度进行考查;第4题从政治常识角度进行考查;第5题从哲学常识角度进行考查;第6题从政治常识、时政角度进行考查;第7题从政治常识角度进行辨析。④

教师经常性地通过对此类试题的设计和训练,使各学科在知识背景、教学内容、思维方法、学习能力操作技能等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和相互贯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跨学科知识“触类旁通”之意境。

以上三种“综合”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只要我们抓住“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适应“3+X”模式的政治课教学肯定会搞得有声有色。

三、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