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震应急管理制度

地震应急管理制度

地震应急管理制度

地震应急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一、工作目标

为认真贯彻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落实2021年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精神,按照全省震情监视跟踪和应急准备工作的相关要求,结合《省应急管理综合考核办法》防灾减灾救灾年度考核指标,完成2021年县震情跟踪和应急准备相关工作,防范地震风险,为县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二、工作原则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党的领导,以推进防震减灾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为目标,提升震灾风险戒备能力,提升地震安全保障服务能力。承担防范化解地震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地震灾害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

(二)树立震情第一观念。按照“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总要求,以防震减灾救灾系列重要论述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讲话为遵循,强化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落实全社会共享共治理念,落实属地职责,整合资源,加快防震能力建设,做好建党100周年地震安全保障服务工作。

(三)强化防震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与上级部门的防震信息共享,落实我县年度震情跟踪交流协作,扩大震情信息服务范围,提升震后快速研判服务能力。

三、工作机制

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作联动机制,形成县、乡(镇)工作合力,切实推进震情分享上报,现成立县震情跟踪工作领导小组如下:

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县震情跟踪和应急准备工作部署,协调统筹各项任务落实,加强信息共享互通,及时报送震情,导控涉震舆情,组织开展专项督导和实地检查。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应急管理局应急保障股),办公室承担协调领导小组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

四、工作内容

围绕全年常态、震后、重点时段震情跟踪工作,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震情会商和短临跟踪研判工作。执行震情会商制度,全面了解掌握我县和邻近县(市、区)地震趋势相关信息,为做好我县震情跟踪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如发生有影响或有破坏的地震事件、出现重大短临异常,及时报请市应急管理局、省应急管理厅、省地震局专家指导会商,并做好会商记录。

(责任股室:应急保障股)

2.及时排查宏观异常现象。及时核实跟踪各类宏观异常,对宏观异常及时开展现场核实工作,收集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确定异常的可信度,判断异常与震情的关系。对于重大宏观前兆异常,要及时上报省地震局,报请省地震局派出专家组进行联合核实。

(责任股室:局应急保障股、各乡(镇)应急管理办公室)

3.加强应急值班值守。落实与省应急厅、省地震局值班工作对接,按上级值班值守要求开展工作;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遵守值班纪律。严格执行信息报告制度,如遇2.0级以上地震,按照突发事件紧急信息报送工作要求,30分以内完成信息初报,2小时内报告事件发生及处置的具体情况。做好重大活动期间和特殊时段地震值班和信息上报工作,确保震情跟踪工作到位。

(责任股室:局应急指挥中心)

4.加强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结合“5.12”防灾减灾日等时间节点,做好日常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强化与宣传、网信等部门联络,发现涉震舆情,及时分析研判,通过新闻发言人、专家接受采访等方式,进行热点回应;对县境内地震谣言及时澄清辟谣,做好舆情导控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相关工作情况及时向市应急管理局、省地震局报告,加强上下联动,做好权威发声。

各乡(镇)发现涉震舆情,应及时进行处置并向县震情跟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

(责任股室:局办公室、各乡镇应急管理办公室)

5.加强地震应急准备。理顺地震应急处置机制,规范应急流程,组织开展现场应急处置培训及演练,提升救援队伍震后现场处置能力;开展中小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地震疏散逃生演练,提升群众应急技能。

(责任股室:局应急指挥中心、应急保障股、各乡镇应急管理办公室)

6.做好震后应急处置。各乡(镇)应急管理办公室在辖区发生有感地震后,据属地原则,应主动立即开展灾情收集和现场应急工作,及时报告县应急管理局。县应急管理局根据预案和当地实际情况,派出现场工作组和救援力量协助事发地乡镇政府开展应急处置,必要时,请求市应急管理厅、省应急管理厅、省地震局派出应急力量到现场指导处置。应急处置工作情况及时向市应急管理厅、省应急管理厅、省地震局报告。

(责任股室:局应急保障股、局应急指挥中心、各乡(镇)应急管理办公室)

地震应急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认清严重的震情形势,充分认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对做好新形势下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内在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扎实做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依靠科技,依靠法律,依靠群众,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两大职能,全面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工作目标。年,基本形成专群结合、上下结合、宏观微观结合资源共享的震情综合观测系统,初步建成省、市一体化的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城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城乡抗震设防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健全。基本建立起以地震专业救援队伍为中坚、各有关行业救援队伍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救援队伍体系。地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对防震减灾贡献率显著提高。

全市地震监测能力、速报能力、预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建筑、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能够抗御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建成完备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和救助保障体系,具备应对大震巨灾能力;地震科技及创新能力居全省先进水平。

三、进一步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一)做好地震形势的分析研判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震情跟踪实施方案,完善专家为主、专群结合的震情监测和跟踪体系,切实做好震情跟踪和震情形势研判工作。坚持长中短临预测预报相结合,强化对地震群测群防观测资料的应用,完善地震预测信息会商机制,努力提高地震预测预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完善地震预测预报管理制度,依法规范社会组织、公民的地震预测行为。

(二)加强和规范地震台网建设。落实分级分类管理,强化市、县两级地震台网建设。完善现有地震监测台网的基础上,增加地震监测台项密度,提升专业监测水平,构建立体地震监测体系。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对于各类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和监测环境的行为,公安、地震等部门要依法查处。

(三)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各县(市)区政府,各级财政、地震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建设,加强防震减灾助理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三网一员”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支持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建立稳定的经费渠道,切实做到人员、职责、经费、培训“四落实”各级地震部门要重视民间地震预测信息的综合利用,畅通专家与公众的沟通联系渠道,广纳各方信息,建立合作开发的地震预测机制,增强地震信息透明度,提高公众对地震预报水平的认识。

四、提高城乡建筑物抗震能力

(一)积极推进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按时完成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和震害预测工作,将项目成果向社会全方位公开。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等部门要严把安全关,对国土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要依据地震活断层探测结果,充分考虑潜在地震风险,予以合理避让。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处于地震活断层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的建筑,要抓紧组织搬迁、避让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积极推进城市地震小区划工作和各县(市)区地震活断层探测工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开展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提供基础技术依据。

(二)开展抗震性能排查和抗震加固工作。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原则,组织开展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工程,特别是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和能源、交通、铁路、水务、广电、通信等重要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次生灾害源工程等进行抗震性能鉴定,落实拆除、加固改造等防范措施,全面消除地震致灾隐患。

(三)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制度,依法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加强各个环节的抗震设防质量监管。新建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地震主管部门审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和相关行业的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努力实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全面覆盖,做到应评尽评,不留死角。公路、铁路、空港、桥梁、水库、电力、通信、输油气管线等重大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满足国家规范标准。新建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按照高于当地建筑物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四)加强对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监督管理。各级地震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有关规定依法履行监督职责。要结合地震行政审批服务、地震行政执法和防震减灾专项检查等工作,积极推进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开展,把防御措施落到实处,确保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特别是要强化对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实行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质量终身负责制。

(五)全面加强地震安全建设。建立健全社区防灾减灾体系。社区是防灾减灾的基础力量,提高社会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要大力推进地震安全社区建设,建立由居民组成的条块管理相结合的全方位的地震宏观观测、地震灾情速报、地震科普宣传、地震应急救援网络,推动防震减灾社会化进程。各级政府要积极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教育、地震等部门要主动配合,确保新建和改建校舍能够科学合理地避让地震危险地段、依法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设计施工。进一步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各县(市)区政府及建设、地震等相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建筑工匠培训,普及建筑抗震知识,推广抗震技术,建立农村民居建筑抗震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各县(市)区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与农村危旧住房改造结合起来,通过政府补助、落实税费优惠等扶持政策,引导农民群众在建房时采取科学的抗震措施。

五、进一步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一)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指挥体系。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各级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完善市级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县级地震应急指挥系统。2015年前,各县市区要建成具备应急基础数据库、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应急快速响应、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应急指挥管理等功能齐全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纳入省、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地震应急信息共享。健全市级地震现场指挥部的应急装备,建立省、市地震现场联动机制,实现地震现场工作资源共享,提高地震现场指挥决策能力。各级政府及电力、交通、铁路、水务、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密切配合,加强灾情速报网络建设,及时汇总和报送地震灾情信息。完善军地、部门、区域之间的地震应急工作协调联动机制,提高协同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二)加强地震灾害救援力量建设。建立健全以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为中坚、行业救援队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地震紧急救援队伍体系,完善应急救援协调机制,明确定位和职责。健全以市消防支队为主,吸取地震、医疗、工程技术专家参加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提升全面救援能力。各县(市)区要依托当地公安消防等专业队伍,建立和完善县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推动各级卫生、公安、消防、交通、铁路、人防、通信、广电、电力、水务、矿山、化工、市政、山林等行业抗震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地震救援救助和抢险能力。进一步推进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争取到年,全市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覆盖到所有社区(村)及各类特殊行业单位。

(三)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检查和应急演练。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管理规范的要求,做好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地震应急预案建设要向学校、医院、社区、企业等单位延伸。要加强预案动态管理,健全预案的备案、督查、评估和演练制度,不断增强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各级发改、民政、安监、应急办和地震等部门要积极配合,认真落实地震应急检查制度,加强对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的督促检查。全市中小学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地震应急演练。

(四)提高地震应急救援救助保障能力。结合城市规划和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公共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搞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统筹安排所需的交通、供水、供电、环保、物资储备等设备、设施,提高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应急避险通道,配置紧急救生避险设备。建立健全抗震救灾资金准备和快速拨付机制,加强各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实现专业储备与社会储备、物资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的有机结合,完善救灾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建立健全紧急情况下的运力征集、调用机制,增强应对大震巨灾的运输投送能力。各县(市)区要在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通地震应急信息“绿色通道”维护公众的正常生活、工作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加强通信、广电、电力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确保震后快速恢复通信、广播电视和电力供应。各县(市)区应急管理和地震、公安、民政、卫生、交通等救灾部门要配备能够应对公共通信、电力供应中断的应急通讯和应急供电设备。切实加强伤员救治、灾民安置、救助救济的准备工作,力争震后24小时内使灾民得到基本救助安置,3日内地震灾区社会秩序基本恢复。

六、深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一)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各级政府及宣传、教育、科技、地震等部门要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及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纲要,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学校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推进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把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纳入学校课本教育,坚持开展地震应急避险演练。推进地震安全社区、示范学校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等建设,充分利用国家防灾减灾日等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公众自救互救意识,提高防灾能力。

(二)加强部门合作,推动公众参与。地震、宣传、科技等部门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大众媒体,持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使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家庭,实现全面覆盖和家喻户晓,提高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和防灾意识。要加强部门合作,创作一批公众喜闻乐见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作品,完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资源库,提高宣传教育效果。

(三)做好信息和舆论引导。各级政府及新闻、地震等部门要完善地震信息制度,加强信息、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建立健全重大地震灾害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提高主要新闻单位地震突发新闻报道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地震谣言应对机制,及时澄清不实报道和传闻。

七、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落实防震减灾责任。各级政府要依法履行防震减灾管理职责,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影响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推进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研究建立符合实际的市县防震减灾工作指标体系和便于操作、评价的考核体系,把落实防震减灾工作措施作为改善民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中心工作同步部署、一同检查,充分发挥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作用。全面落实防震减灾目标管理责任制,依法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建立健全军地相互协调支持、部门之间密切配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机制。

(二)认真实施防震减灾规划。各县(市)区政府要认真编制和实施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现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好省、市、县三级防震减灾规划的衔接,统筹配置资源,加强基础防震减灾能力建设。

(三)增加防震减灾投入。各级政府要依法把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稳定增长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特别要加大对基层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力度。

地震应急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防震减灾 案例 应急管理 政策建议

我国是灾害多发国家,其中,地震在所有的灾害中造成的损失最大。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洋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因此,我国的地震十分频繁。虽然我们无法阻止突发灾害的发生,但是有效的应急管理可以减少其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一、案例

我们以2008年日本岩手•宫城内陆地震和中国汶川地震为例看一下灾害受损情况。

1.日本岩手•宫城内陆地震介绍

东京时间2008年6月14日上午8时43分,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7.2级、最大震度达6强(日本标准)的内陆直下型地震。地震震中位于岩手县内陆南部,震源深度约为8公里。其中,岩手县奥州市和宫城县栗原市的震度达到6级强。余震发生420多次,摇摆强度与阪神大地震相当,是日本观测史上地震加速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共造成2.9万多户停电,3800户断水,75所学校设施受损,13人死亡,10人失踪。

2.中国汶川地震介绍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此次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遇难人数和失踪人数总共已超过8万人,不可计价和间接损失不计其数,文物损失、档案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等未入统计,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占总损失的七成,地质灾害发生1.2万多处,直接经济损失8451.4亿元。全国多个省市有明显震感,其中以川陕甘三省震情最为严重。汶川大地震是浅源地震,因此破坏性巨大。

这两次地震都使得城市中的基础设施及生命线遭到破坏,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尽管日本岩手、宫城内陆地震是直下型的,震级比中国小,但我国所遭受的损失是惨重的,究其原因固然有我们反思的地方。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防震减灾方面,我国已经做出了明显的成绩,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我国的救援工作得到了国际和国内的肯定,但是目前我国的防震减灾体制还不够完善,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我国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中国在防震减灾方面的法律、法规有《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等,目前,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部门预案,以及大部分省市级应急预案的编制已基本完成。日本的灾害对策法律共53部,按照内容和性质分为灾害对策基本法、灾害预防和防灾规划相关法、灾害紧急对应相关法、灾后重建和复兴法以及灾害管理组织法五大类。因此,与日本相比,中国的条例多,法律少,灾害管理组织和规划体系还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健全。

2.保险机制

(1)缺乏保险机制。我国基本上没有地震险,并且在其它大部分可能涉及的险种中,地震险也被排除在外。比如,在房屋险、财产险中,保险公司不赔偿由于地震带来的这两种财产的损失。只有寿险、个人意外伤害险可能对地震造成的损失进行赔付,但也要看保险公司的合同规定。我国的灾害损失远大于一些发达国家,但是在巨灾保险赔付数额及风险转移上还远不及发达国家。

(2)缺乏国家的支持。我国巨灾保险业务的经营模式是商业化模式,保险业总体规模较小,缺乏精确的巨灾风险评估技术,巨灾承保能力有限。由于以上特点决定了巨灾保险不是保险公司所能承担的,需要国家层面的支持与协调。

3.应急物资

(1)数量不足。地震发生后,一方面,由于灾区受灾可能非常严重,致使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等可能遭到严重破坏,此时灾区需要大量救援与生活物资等。另一方面,由于震前国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中央储备库中物资数量不足。因此,需要同时从全国各地调运物资,运输路程远,时间长,应急物资数量不足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2)种类不足。目前,我国储备的应急物资主要是食品,其中水的供应仍然比较缺乏,医疗、防疫、救生器械也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救援的需要。并且由于灾后交通不便,有些手术需在野外进行,与之配套的野战手术车也严重紧缺。其它的一些生活必需品,如妇婴用品,衣物等也存在着不足。

总体来说,目前,国家储备物资调配仍然捉襟见肘,国家物资储备库也并未充分展现其战略意义,国家物资储备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仍然欠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国家物资储备的体系和能力建设迫在眉睫。

4.震前预报

目前,中国内地尚未建立规模性的城市和重大工程地震预警系统,仅在少数重大工程中建立了小规模的地震报警系统或地震人工紧急处置系统。其中,广东大亚湾核电站1994年建成地震预警与紧急处置系统。此后,秦山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也相继建成了类似的地震预警与紧急处置系统。2007年,冀宁输气管线也建立了地震监测与报警系统。而日本拥有全球首个紧急地震速报系统,与日本相比我国还相差很远。

5.应急指挥系统

目前,我国的应急指挥系统多分布于相应的行政系统,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要由地震系统建立,水灾应急指挥中心主要由水利系统建立,这些并非属于政府的综合性应急指挥系统。所以,如何发挥各应急指挥中心的作用,使其成为综合性救灾指挥系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尤其作为应急指挥中的情报体系,更应该统一化和标准化,使灾害发生时,各部门的灾害情报都能汇总到应急指挥中心,有效地进行救灾抢险的指挥和调度。

6.教育体制

日本为了增强国民的防灾意识,把每年的9月1日定为防灾训练日,建立了相关的培训制度和协作体制。地方政府免费提供防灾手册,学校开设防灾必修课,企业和家庭平时备有必要的救灾食品和手电筒等物品,防灾知识做到全民皆知。而我国只是初步建立了防震减灾管理体系,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减灾工作的若干意见、全国学校减灾应急预案等,缺乏具体、统一、标准的明文规定。相对于日本来说,中国的防震减灾教育还不够健全,没有普及。

7.避难场所

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将大部分土地用来做楼盘开发,很少考虑公益性的设施,在居民点和附近设立的一些小公园和小广场,也只是用做休闲的,没有考虑特定时期避难空间对于居民的重要性。因此,造成了在地震来临时没有避难场所的局面。另一方面,在我国的幼儿园、各学校体育场、各类主题公园、大小广场、绿地等,虽有避难通道,但没有标示出避难场所的名称、面积、容纳的人员数、交通通达方向、收容居民的地理范围。因此,地震来临时会造成很大的盲目性。

三、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在防震减灾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如下建议:

1.制定防震减灾规划、计划

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根据国家地质状况,按地震易发性分门别类地制定防震减灾规划、计划。国务院防震减灾会议负责编制实施防震减灾基本计划:发生警戒宣告时关于国家防震减灾的基本方针,防震减灾强化、应急计划,综合防灾训练;指定行政、公共机关,防灾会议,特定的民间组织负责编制实施防震减灾强化计划:防震减灾应急对策,灾害发生时能够紧急利用的设施,大型防震减灾训练等;市街村的防灾会议负责编制实施:防震减灾应急计划,防震减灾应急对策,大型防震减灾训练。

发现异常现象时,应按下面顺序以各种计划为基础实施防震减灾应急对策:连续观测,气象局发现异常现象,观测信息,气象局向中央汇报地震预知情况,宣告警戒,实施防震减灾应急对策。要高度重视常态下防震减灾管理体制的建设,强化灾害应急机制的建设。

2.完善物资储备体制

借鉴日本的经验,按最小单位街村确定避难场所、储备救灾物资。救灾物资的储备也可以利用街村内的商店、药店等。物资的储备要由专人负责,既要保证一定的库存又要及时更新避免浪费。开展必要的防震演习和自救互救技能的培训,提高国民的防震减灾素质,在全国普及防震减灾教育。

3.完善法律体系

要建立建筑基本法,依法解决建筑中的各种问题。要严格审查建筑物的设计标准,严格执行抗震标准,施工现场要严格检查,提高各种建筑物的抗震性。对于一些老旧的建筑应加以翻新、加固、甚至进行重建。要建立灾害保险法,落实巨灾保险机制,使人民群众的财产通过投资的形式依法得到保障。建立灾害管理组织法,依法实行灾害救助工作。

4.应大力投资研究、建设紧急地震速报系统

健全预警网络及社会预警体系,将预防与应急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预警在预防与应急中起到良好的作用,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转变,开创政府应急信息化建设,尽快提升我国的地震测报速报水平。

5.规划应急避难疏散路线和场所

在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如影剧院、商场、图书馆、学校、车站等应设置宽敞的安全出口并标明疏散标志,避免混乱、拥挤、堵塞等事件。在选择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时,面积要开阔,高大建筑、电线,地下管线要少。避难场所可以利用现有的公共设施如广场、绿地、公园、体育场等,且尽量使其均匀分布,以利于群众迅速到达。

四、结语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因此要充分做好应对各种灾害的准备。虽然我国在防震减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防震减灾体制还不够完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灾害应急体制。只要不断地吸取各国防震减灾的成功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防震减灾体制才能建设得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岩手•城内陆地震[EB/OL].

[2]赵亚辉.中国坚信:一切可以从头再来[EB/OL].

[3]杨华.日本防震减灾经验借鉴[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4):19-26.

[4]杨东.日本的灾害对策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州学刊,2008,(5):95-97.

[5]谢世清.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缺位及其原因[J].经济研究参考,2008,(60):18.

[6]刘宗熹,章竟.由汶川地震看应急物资的储备与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8,11(30):52-55.

[7]我国将建地震预警示范系统 预计下半年启动[EB/OL].

[8]滕五晓.日美地震灾害紧急对应对中国灾害应急体制建立的启示[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4,24(3):323-328.

[9]日本重大气候灾害的影响及其对策与技术措施研究[EB/OL].

地震应急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抓防震减灾就是抓经济建设的发展意识,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进一步健全完善防震减灾责任机制,强化震情第一观念,加强震灾防御基础,提高地震应急管理水平,增强地震灾害防范应对能力,为建设“幸福*、平安*、和谐*”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采取措施,落实防震减灾工作任务

(一)强化震情监测措施,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1、加强地震震情监测。充分发挥地震部门专门监测、各乡镇宏观观测、社会公众群测群防的作用,及时收集信息,掌握动态,组织前兆异常落实判定、震情上报、震情灾情速报,对破坏性地震提出快速反应的措施建议,提高预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为有效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奠定基础。

2、强化震情信息网络管理。加强地震监测设施运行管理,做好系统维护,确保系统运行正常,保证地震速报及时准确、信息传递快速高效。积极争取上级地震观测和技术改造项目,努力推进现代化地震观测台网建设,逐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配套科学的监测预报系统。

3、加强“三网一员”建设。严格执行《*回族自治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群众性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和地震知识宣传网建设,在各乡镇、各部门及街道居委会配备防震减灾助理员,建立县、乡、村“三网一员”群测群防工作网络,使地震群测群防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二)加强震害防御工作,提高防震减灾能力

4、依法行政,切实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增强工程抗震能力,防患于未然,是防震减灾工作的第一要务。依法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回族自治区防震减灾条例》、《*回族自治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管理办法》、《*回族自治区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明确防震减灾执法责任,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对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程进行抗震设防要求确认,从审批程序、审批权限、监督管理、过错追究等方面,建立完善行政审批制度,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县地震局、发展和改革局、建设与环境保护局、国土资源局要加强配合,从抗震设防标准、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三个环节上严格把关,确保建设工程设计施工符合设防标准。强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检查,按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标示值进行工程抗震设防,确保建设工程抗震性能。

5、抓好城乡规划建设,切实提高城乡建设工程抗震安全能力。一是科学制定城乡建设规划。严格按照城乡建设抗震防灾标准和规范,认真做好规划编制工作,严禁在地震断裂带规划建设开发区、学校、医院、居民小区、村庄居民点和工业设施等项目。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学校操场等工程改造,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配备标示牌,预留水源、厕所等公用设施和避险救生设施。城市急避难场所人均有效面积不少于1平方米,服务半径500米;固定避难场所人均有效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服务半径2?3公里。二是严格执行抗震设计规范。严格执行《*回族自治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管理办法》、《*回族自治区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对人员密集、自救能力较弱的中小学、幼儿园、敬老院等建筑,一律采用框架结构,由乙级以上资质的建筑设计单位设计,抗震设防标准由丙类提高到乙类或抗震设防裂度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度,推广使用新型轻质墙体材料、轻型屋面和轻钢结构体系。新建中学校舍原则上不超过三层,农村新建小学校舍原则一层。对各类新建项目,特别是新建的学校、医院、商场、影剧院、会议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敬老院、居民住宅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城镇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生命线工程,必须严格按照抗震设防标准进行选址、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三是全面提高农村住房设防标准。结合新农村建设,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意见》,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开展农村民居基础资料与抗震能力调查,加强村镇规划和农村建房管理,加快危房改造,实施农村民居示范工程,建立农村防震技术服务网络。县建设与环境保护局、地震局要加强对农村民居建设的抗震设防技术指导,推广使用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技术,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建设施工质量,确保乡村民居抗御5.5级左右地震的目标。四是全面开展各类建筑抗震设防大检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各类建筑抗震设防大检查。重点检查公共建筑物,特别是学校、医院、商场、影剧院、会议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敬老院、居民住宅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点工程、生命线工程、可能产生次生灾害等工程的抗震设防问题,根据检查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抗震设防加固、实施搬迁或异地重建。

6、深入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是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落实防震减灾目标的重要措施。各单位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作为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的重要工作,列入日程,制定计划,常抓不懈。要结合各类纪念日,尤其是“5.12”汶川大地震、7.28唐山地震纪念日,通过发放地震知识宣传单、制作宣传展板,组织各单位特别是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地震应急演练的方式,进行防震减灾系列宣传活动;地震、科技、科协等部门要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五进”(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活动。教育部门要通过组织学生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竞赛、防震减灾科普讲座等活动,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确保一方平安的目的。

(三)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提高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能力

全县地震救援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联动、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工作机制。

7、建立健全地震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由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防震减灾助理员、村(居)委会联络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组成的地震应急救援管理组织体系。

8、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根据地震震情、国家防震减灾政策要求,及时完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充实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完善抢险救灾、通讯保障、工程抢修、公安消防、医疗救护、交通运输、后勤供应、地震情报、宣传教育、震害评估十个抢险救灾专业组的工作措施。加强对各单位应急预案完善及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督导。进一步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街道、乡镇、社区和各企事业单位要完善修订地震应急预案。

9、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由县公安、建设、地震、民政等部门和消防、武警部队联合组成县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乡镇、街道办事处组成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物业保安和志愿者等基层地震应急队伍;村(居)委会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组建志愿者队伍。加强各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管理,开展培训和演练,形成应对地震灾害自我保护、相互配合、协调联动的地震应急救援机制。

10、加强地震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依托政府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逐步建立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震情灾情信息获取、应急指挥辅助决策、震情灾情信息报告公告、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功能的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同时,调查掌握全县自然条件、行政区划、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建筑物主要类型和特点等情况,收集厂矿企业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的基本情况,建立应急基础数据库,为地震应急决策提供依据。

11、加强地震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根据《“*”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有关规定,乡镇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地震活断层,规划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县城要严格功能分区,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空地等规划建设避难场所;电信、天然气、自来水、电力、建设等主管部门或单位要加强公共设施抗震和快速恢复能力建设;财政、民政部门要保障开展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所需资金、设备和救灾物资储备。

12、加强地震灾害灾情信息速报。建立全县地震信息速报网络。各乡镇、部门、企事业单位及村(居)委会要设立地震灾情速报员,制定灾情速报制度,明确信息报告内容。同时采取多种形式鼓励群众及时报告地震灾情相关信息。按照国家地震信息规定,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和手段,科学、慎重、准确地宣传地震信息。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

13、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防震减灾工作队伍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地震干部队伍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做到思想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精干高效。

三、加强领导,保障防震减灾工作顺利推进

14、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乡镇、各部门要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充分认识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并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根据《*县地震应急预案》(永政发[*]107号)的有关要求,认真修订本系统、本部门的防震减灾对策和地震应急预案,健全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并负责本系统的防震、抗震和救灾工作。县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

15、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体系和组织体系,把防震减灾工作融入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全过程,强化县、乡、村三级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建设,重点加强企业、重大工程和生命线工程、学校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建设,确保各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重视,组织健全,制度完善,职责明确,责任落实,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形成“政府统一领导,地震部门组织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16、认真编制防震减灾规划。根据国家和自治区、银川市的统一部署,由发改部门牵头,会同县地震、建设、民政、财政、教育等部门,做好全县防震减灾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的制定要坚持有利于防震减灾事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有利于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和取得减灾实效,有利于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充分体现国务院提出的建立完善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防御和紧急求援三大工作体系的要求。同时,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和基本建设等专项计划时,也要充分考虑防震减灾工作的要求。

17、建立健全防震减灾联动机制。充分整合全县各种行政资源,建立各乡镇、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防震减灾联动机制,明确防震减灾各环节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职责,实现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同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社区等组织及志愿者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形成防震减灾的整体合力。

地震应急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一、整改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坚持取得实效为关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密联系自治区防震减灾工作大局和全局党员队伍建设实际,努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提高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解决影响和制约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体现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努力实现我区防震减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整改的基本要求

把查找和解决问题贯穿始终,在解决影响和制约服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__防震减灾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能够马上改的,要立即改正;需要一定时间的,要制定措施,明确整改时限;属于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的,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解决在萌芽状态;对应当解决但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群众作出说明,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

三、整改内容和措施

(一)已经解决和正在整改的问题

1.关于市县地震工作机构领导体制问题。在20__年1月4日呈送自治区党委常委尔肯江吐拉洪《关于解决自治区地州市地震机构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请示》(新震发〔20__〕1号)中建议:在现有干部管理体制下,对各地(州、市)地震局领导班子实行双重管理。(1)各地(州、市)党委在调整地震局领导班子时,事先应征求自治区地震局党组意见。(2)各地(州、市)党委组织部与自治区地震局加强联系,建立联系信函回复制度,及时交流地震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工作、考核和奖惩等方面情况,共同为做好我区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责任领导:张云峰

主要责任人:王克宁

责任部门:人事教育处

2.关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级人民政府地震机构设置问题。在20__年1月4日呈送自治区党委常委尔肯江吐拉洪《关于解决自治区地州市地震机构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请示》(新震发〔20__〕1号)中建议:(1)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市)成立地震工作机构(或与其他政府机构合署办公)。(2)辖区内有地震观测站的县(市),地震工作机构与地震观测站可以采取一套机构挂两个牌子的办法。

责任领导:张云峰

主要责任人:王克宁

责任部门:人事教育处

3.关于自治区地、州、市地震机构规格问题。20__年11月12日和12月1日分别向中国地震局和自治区编委行文要求解决此问题。在20__年1月4日呈送自治区党委常委尔肯江吐拉洪《关于解决自治区地州市地震机构管理体制有关问题的请示》(新震发〔20__〕1号)中建议:将各地、州、市地震机构规格统一到同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机构规格。

责任领导:张云峰

主要责任人:王克宁

责任部门:人事教育处

4.关于__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问题。在20__年12月29日呈送自治区党委常委尔肯江吐拉洪《关于加强__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的意见》(新震发〔20__〕22号)中建议:(1)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建设要按照总书记“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决不抛弃,永不放弃”和总理“合理施救,科学施救”的指示精神,要体现“平战结合,一专多用”和救援队组成人员原行政隶属关系不变的原则进行队伍建设,保证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独立性。(2)__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及各分队所在地人民政府应高度重视救援队建设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新修订)的要求,将救援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3)作为地震重点防御城市的乌鲁木齐市,应将__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人数从目前的120人增加到360人,配备装备达到重型,以保证同时在8-10个作业点开展城市紧急救援行动。(4)为了快速到达灾区,解决交通线路长的问题,应在库尔勒、阿克苏、喀什、克拉玛依(独山子)、伊犁等地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分队,各分队人数为120人(含医疗人员和地震专家),配备装备达到中型,使救援半径控制在500公里以内,以保证在7小时内到达。

责任领导:张云峰

主要责任人:宋立军

责任部门:应急救援处

(以上四个问题,尔肯江吐拉洪常委已明确批示:对__这样一个地震多发省区,提高防范意识、救援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地震局的意见我认为应认真研究。请你(景海

燕副秘书长)安排节(20__年春节)后召集有关部门听取地震局汇报并形成初步意见,报王书记、努尔主席审定。)

5.关于防震减灾“三网一员”工作体系建设问题。20__年5月27日我们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了《关于推进防震减灾“三网一员”工作体系建设的意见》(新震发〔20__〕9号 )。为此,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 关于推进防震减灾“三网一员”工作体系建设的通知》(新政办发〔20__〕226号 )。《通知》要求:(1)进一步加强地方地震队伍建设。乡镇一级防震减灾助理员职责由乡镇社会事务办公室承担,没有设置乡镇社会事务办公室的,由乡镇科技助理员承担。同时,根据我区实际情况,没有地方地震工作机构的县(市),由县(市)科技局承担,并明确专人负责。(2)各级地方政府(行署)应加大对“三网一员”工作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对承担“三网一员”工作的单位或个人给予一定的补贴。从20__年开始由各级财政列入预算予以安排。(3)将“三网一员”工作体系建设纳入各级地方部门工作考核范围。

责任领导:张云峰

主要责任人:郑黎明、张勇、宋立军

责任部门:监测预报处、震害防御处、应急救援处

6.关于台站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及建设等问题。结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我们制定了《地震台站机构设置方案》,并报中国地震局审批。目前,已选择阿克苏中心地震台开展试点工作。

责任领导:王海涛

主要责任人:王克宁、郑黎明

责任部门:人事教育处、监测预报处

7.关于__防御自然灾害研究所科技开发管理问题。20__年1月16日局党组召开专题会议,审议通过《__防御自然灾害研究所课题研究与科技咨询开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防灾所在课题研究与科技咨询开发管理中要严格执行本办法,按照合同比例划分中的项目内容进行列支。计划财务处、监察审计处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咨询开发的管理、检查、审计和监督力度。

责任领导:宋和平

主要责任人:罗福忠、蔚晓利、刘四兵

责任部门:防灾所、计划财务处、监察审计处

(二)立即整改的问题(从现在开始,争取20__年年底前完成,并长期坚持)

1.关于大震速报问题。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责任,实行末位淘汰制,对岗位技能提出新要求,鼓励技术人员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

责任领导:王海涛

主要责任人:郑黎明

责任部门:监测预报处

2.关于台站工作人员“监测、预报、科研”三结合问题。(1)增强台站和局属事业单位业务工作人员的交流。抽调台站工作人员到局属事业单位学习,把局属事业单位业务工作人员下派到台站锻炼;(2)选派一些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到台站指导工作,提高台站工作人员的科研能力,促进“三结合”工作的开展。

责任领导:王海涛

主要责任人:郑黎明

责任部门:监测预报处

3.关于《防震减灾法》学习宣传问题。把20__年作为《防震减灾法》宣传年,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全区地震系统干部职工开展《防震减灾法》宣传教育工作。首先将根据中国地震局的安排部署,组织人员参加相关的学习培训;其次根据__实际,举办不同层次的学习培训班,与普法工作相结合,在全局开展普及教育。

责任领导:吐尼亚孜沙吾提

主要责任人:张 勇

责任部门:震害防御(法规)处

4.关于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新闻问题。(1)继续办好网上宣传;(2)借助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和重要建(构)筑物抗震防灾工程的实施,加大宣传力度;(3)确定学生、领导干部为主要的宣传对象;(4)在利用好现有科普教育基地的基础上,加大科普基地建设的力度;(5)新闻要根据国家和自治区相关规定进行,地震信息的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在此基础上,加强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外宣办、应急办的联系,建立相关的联系沟通机制。对我局新闻的规定进行调研,进行补充和完善。

责任领导:吐尼亚孜沙吾提

主要责任人:张 勇

责任部门:震害防御(法规)处

5.关于地震应急预案管理问题。推广中国地震局研发的“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地震应急预案的规范管理、动态管理和分类指导,制定预案管理办法,规范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管理,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考虑大震巨灾情况下的应急响应,适时修订《自治区地震应急预案》,拟定《自治区地震应急预案修订方案》,报请自治区人民政府政府同意后,成立预案修订工作小组,开展自治区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工作。修订完成《自治区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将近年来我局地震应急工作流程中成熟的做法纳入预案,进一步强化预案的可操作性。进一步细化地震系统的地震应急工作流程,及时更新应急联络电话。编制市、县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工作指南,加强对自治区有关部门、市(地)、县(市)政府,以及社区、乡(镇、村)、街道、学校、 企业等基层组织预案编制的分级分类指导。

责任领导:寇大兵

主要责任人:宋立军

责任部门:应急救援处

6.关于地震现场工作队建设问题。调整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人员组成,优化人员结构;继续补充更新地震现场工作队工作和后勤保障装备;完善地震现场工作队出队方案和地震现场工作队现场工作程序;加强局本部的日常演练和应急职守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应急处置能力。

责任领导:寇大兵

主要责任人:宋立军

责任部门:应急救援处

7.关于干部管理和监督问题。(1)定期对各级领导干部实施考察和考核;(2)制定处级领导干部轮岗和交流制度。

责任领导:寇大兵

主要责任人:王克宁

责任部门:人事教育处

8.新进机关工作人员下基层锻炼问题。(1)有计划地安排机关工作人员到基层挂职或锻炼,提高管理能力,学习业务知识,了解基层情况;(2)制定机关工作人员下基层锻炼和调查研究制度,并建立长效机制。

责任领导:寇大兵

主要责任人:王克宁

责任部门:人事教育处

9.关于作风建设问题。转变作风,提高效能;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公示等机制,奖勤罚懒;规范制度,规范用权,加强对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的教育和监督;加强对中国局、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及局党组决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落实政务公开制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责任领导:张云峰

主要责任人:谢瑞民、王克宁

责任部门:办公室、人事教育处

(三)长期、坚持不懈整改的问题(从现在开始,争取用1至三年时间取得实质性进展,并长期坚持)

1.关于地震预报问题。一是牢固树立“震情第一”的观念,拓宽地震预报科学思路,加强基础研究;二是通过尝试新的观测技术和方法,为强震机理和成因系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三是加大分析预报和科研工作的结合力度,提高地震预报的科学水平;四是坚持长、中、短临渐进式预报思路,在做好中长期预测科学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短临预报效能;五是继续围绕重点区,加强跟踪,积极收集分析各部门、各行业信息,同时兼顾群测群防工作,综合判定震情趋势。

责任领导:王海涛

主要责任人:郑黎明

责任部门:监测预报处

2.关于防震减灾地方性法规建设问题。积极与自治区法制办沟通,紧紧把握住《防震减灾法》实施和当前政府、公众对防震减灾的关注度极高的有力时机,促成防震减灾地方性法规的出台。

责任领导:吐尼亚孜沙吾提

主要责任人:张 勇

责任部门:震害防御(法规)处

3.关于地震行政执法问题。对防震减灾行政执法检查制度和执行情况进行调研,并进一步完善,规范行政执法检查行为。同时,由局震害防御(法规)处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市县地震机构对一些典型事件进行执法检查,总结经验,锻炼执法队伍,推动全区的执法工作。在防震减灾法实施一年或稍长一段时间后,争取自治区人大及有关部门共同对防震减灾法的落实情况进行执法检查,不断探索和完善防震减灾社会管理职能。

责任领导:吐尼亚孜沙吾提

主要责任人:张 勇

责任部门:震害防御(法规)处

4.关于抗震设防要求管理问题。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必须日常化、规范化。首先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对重大工程和一般工程进行分级管理;其次要加大对抗震设防要求行政许可的管理力度,确保许可的抗震设防要求符合规范和实际;第三要规范市场行为,确保安评工作的合法性、规范性。同时,要积极与建设等部门合作,积极推进城乡抗震安居工程、重要建(构)筑物抗震防灾工程的实施,确保我区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责任领导:吐尼亚孜沙吾提

主要责任人:张 勇

责任部门:震害防御(法规)处

5.关于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功能问题。充分利用现有最新技术成果完善地震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完善现场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现场应急保障系统和单兵现场信息获取与报送系统,配备装载备用电源、现场技术系统备品备件和现场工作设备和个人装备的运输专用车辆,推进地(市)建设统一的应急信息服务平台,把目前自下而上的灾情速报,变为前后方的双向信息流通,为指挥决策、应急救援、震灾评估、恢复重建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按照自治区应急平台的技术要求,协助做好地震应急示范应用子系统建设工作,完成应急指挥系统与自治区应急平台的衔接,实现系统互联互通。进一步明确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功能定位,做好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运行维护工作,确保稳定有效运行。

责任领导:寇大兵

主要责任人:宋立军

责任部门:应急救援处

6.关于建立区域和本区内的应急救援联动机制问题。与地震突发事件关系较密切的自治区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单位沟通,按照需求制定双边或多边的地震应急联动制度和灾害损失会同评估制度。继续强化区域应急救援联动机制,探讨我区建立与友好省市的应急联动制度,加强“三网一员”建设,制订灾情速报规则,提高灾情获取能力。形成良性、互动、协调的机制。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以应对大震巨灾。

责任领导:寇大兵

主要责任人:宋立军

责任部门:应急救援处

7.关于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问题。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防震减灾法》的要求,借鉴其它省、区、市的经验,与民政、团委等有关部门进行协调,推进我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地震应急与救援知识、技能培训。与自治区应急办、发改委、规划建设等部门协调,全面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将地震应急避难通道和避难场所建设列入城市建设规划。

责任领导:寇大兵

主要责任人:宋立军

责任部门:应急救援处

8.关于局领导班子自身建设问题。(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意识。(2)进一步落实分工负责制,提高分工负责的透明度,增强每个领导班子成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民主集中制度,坚持凡重大问题必须经集体研究,确保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正确性。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积极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人才成长环境,有重点地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层次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3)提高把握方向、驾驭发展、破解难题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4)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发现并解决问题,改进工作。要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提出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开创工作新局面,团结和率领__地震系统的各族干部职工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我区防震减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5)加强廉政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信念,从思想上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不断增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自觉性和紧迫性。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责任体系,并主动将其融入平时的 工作当中,严格按照制度办事,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责任领导:张云峰

主要责任人:寇大兵 吐尼亚孜沙吾提 宋和平 王海涛

(四)需要向职工解释说明的问题

关于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问题。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问题,关系到离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是目前老干部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理应得到解决。但中央、中国地震局和自治区三令五申,要求各单位不得擅自提高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补贴标准。因此,对于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补贴必须按照上级部门批复的标准执行。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省局或几个省局的问题,而是全国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目前国家已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地震局已于20__年1月14日下发文件就离休人员生活补贴问题提出了解决意见,按照所在地标准从20__年1月1日起施行。就目前情况看,全部解决离退休人员的生活补贴问题,还需要一个过程。

责任领导:寇大兵

主要责任人:尹畅宁

责任部门:离退休干部管理处

四、加强组织领导,保证整改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领导带头,率先垂范。局领导班子成员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带头做好整改工作,带动整改工作深入推进。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到务实的作风不改,工作力度不减,为做好整改工作做好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