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震专业技术人员述职

地震专业技术人员述职

地震专业技术人员述职

地震专业技术人员述职范文第1篇

一、职责调整

(一)加强地震监测预报系统建设,建立科学、高效、及时、实用的地震监测系统,逐步提高地震测监预报水平。

(二)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动参数复核的监督管理。

(三)加强地震应急救援相关工作。

二、主要职责

(一)贯彻落实防震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拟订相关规范性文件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编制和实施全市防震减灾规划和年度计划;管理、监督事业费和专项资金的使用。

(三)负责全市监测预报工作,提出地震趋势和短临预报意见;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地震观测环境和市内典型地震遗址、遗迹。

(四)管理全市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按照项目管理权限审批、确定抗震设防要求;管理以地震动参数(烈度)表述的抗震设防要求,依法监督检查全市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

(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地震应急预案,承担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办事机构的职能;负责震情和灾情速报,参与地震灾害调查和损失评估;参与制定地震灾区重建规划。

(六)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提高公民防震减灾意识和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按照有关规定审核防震减灾宣传报道。

(七)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地震紧急救援工作体系,组建和培训地震紧急救援队伍;协助有关部门建立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系统;会同有关部门防范地震次生灾害。

(八)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市地震局设3个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

负责机关政务工作,督促检查机关工作制度的落实;负责机关会议的组织和决定事项的督办;负责文电、机要、档案、、保密、接待、计划生育、精神文明、综合治理、后勤服务、机关财务和资产管理等工作;负责机关和所属单位的机构编制、干部人事、劳动工资、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工作;负责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实施目标责任考核工作;负责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参与地震应急有关工作。

(二)监测预报科

负责全市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拟订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并组织实施;负责组织提出全市地震趋势预测意见,确定重点地震监视防御区意见;制定、落实年度地震短临跟踪工作实施方案;负责震情短临跟踪工作;负责震情分析研究、震情会商、宏微观前兆异常落实、地震现场考察及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的趋势预测工作;组织开展防震减灾各项专题调研;负责防震减灾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开展社会公共服务工作;负责防震减灾知识社会咨询,平息地震谣传工作;组织实施全市地震台网数字化建设和技术改造工作;负责地方地震台站、群测点的业务技术和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负责市属地震台站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工作;负责防震减灾科技成果的申报管理工作;负责地震监测资料的管理工作;指导地震学会工作。

(三)震灾防御科

负责拟订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负责地震应急工作;拟订本级地震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地震应急工作检查,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建立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系统;承担地震灾害及次生灾害的综合防御对策研究工作;负责组织县(区)地震工作队伍的业务技术培训;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工程建设项目的抗震设防要求审批和重大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负责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备案管理工作;负责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资格审查认证和任务登记;参与重要工程抗震设计的会审,组织对已建建筑物、构筑物进行地震动参数复核,指导和监督重要工程以及重要设施的抗震设防工作;负责地震基础数据资料的收集,建立市级地震应急数据库;负责地震应急与地震现场工作的组织实施、灾情速报和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并参与制定地震灾后重建规划;负责管理地震小区划成果的应用,参与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审查工作;负责工程地震震害预测和工程爆破备案工作;组织实施全市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承担防震减灾示范社区组建、推广工作;负责防震减灾宣传报道的审核工作。

四、人员编制

市地震局机关事业编制16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1名,科级领导职数5名。

机关党的机构按规定设置。

纪检、监察机构按有关规定设置。

五、其他事项

设立市地震监测中心,为市地震局管理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人员编制从市地震局系统调剂解决。

地震专业技术人员述职范文第2篇

现就我一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向各位领导各位同仁述职:

1.思想方面,在本职岗位上认真积极学习贯彻公司各项方针政策,认真领会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恪尽职守忠于企业。

2、劳动关系管理方面,今年是《劳动合同法》实施的第一年,按照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基本规范》及《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认真做好员工入职、在职、离职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工作,全年无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发生。

3.按照年初《关于改革和增加工资的的方案》对1200人进行了40-120元不等的增资,人均增资105元。逐步提高重点岗位待遇,完成了对主办科员(班长)、大学毕业生每月100元的增资。

4.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按照《四川蓥峰实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基本规范》认真做好各单位、各岗位人员的合理调配,特别是地震后恢复重建中的人员合理调配;认真做好各类人员的招聘工作,面向社会招聘营销人员5名,财会人员6名,参加大中院校“双选会”新招XX届品学兼优、专业对口的院校学生12名。

5.结合公司《薪酬管理暂行实施办法》,初步拟定了《关于实施内部技术和管理等级工资制的暂行规定》的方案,培养员工成长发展实行“双阶梯”晋升模式,一条是技术路径,在本专业领域继续发展,包括技术型员工、技术型高级员工、非干部管理型员工;一条是管理干部路径,员工可实现向管理阶梯的晋升。

6.抗震救灾工作方面,地震发生后当天下午即赶到穿心店生产基地清理员工情况,寻找失踪人员,在山上无论烈日还是暴雨恶劣气候,一直坚持在救援现场,对清理出来的遗体及时安排进行消毒、编号、确认,在处理的过程中忍受遇难员工家属的指责和辱骂,坚持在一线做好解释和疏通工作,稳定遇难员工家属情绪,在山上工作了20多天时间,直到公司遇难职工全部得到确认后才回到什邡。

7.做好地震中因工死亡职工待遇的发放工作,并配合做好遇难职工家属的政策宣传解释工作,现这项工作正在稳步进行之中。

8.做好对受灾员工、群众的救济粮、救济金发放以及后续补助金的发放工作。

9.在了解关于国家支持灾区重建的政策后,根据企业受灾实际情况,我部及时向社保部门申请了社会保险金的缓交,今年截止12月缓交额达650万元,申报了员工预先失业补助金达180余万元,现已支付给公司,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司资金上的压力。

地震专业技术人员述职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安全性

一.我国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1.抗震度设计不达标

近年来,地震灾害频发,给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从我国当前的建筑结构设计来看,其抗震设计远远达不到抗震的要求,因此,在地震灾害中极易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一些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很容易忽略抗震性的要求,这就很容易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级数较大的地震灾害,很多建筑物就会因为抗震性不强而出现严重的垮塌,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对于建筑设计的质量与安全,没有构建切实可行的奖励与惩罚制度,这就容易导致设计人员的安全责任感不强,在设计时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导致建筑结构设计水平不高。

2.安全设计问题

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存在着安全设计不达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结构设计重造型美观,忽略了结构设计的安全性,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二是仅仅从节约成本和方便使用的角度出发,没有严格地落实安全要求。如有的建筑结构设计消防安全设计不到位,特别是高层建筑中没有按照要求设置安全的消防通道、防火墙、防火门等。三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问题。譬如有的建筑施工队伍没有按照设计要求使用规定的钢筋,而是用冷轧变形钢筋代替,因为这种钢筋的脆性大,十分不利于抗震。这样做的后果是很严重的,一旦发生地震,就会造成重大的伤亡和损失。四是结构设计中相关项目、数据之间不相吻合,留下了施工安全隐患。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每一个数据、项目名称都必须相互匹配,精益求精,而不能出现任何纰漏。如果一旦出现疏忽大意,就很容易因为结构设计未到位而引发严重在建筑安全事故。

3.设计不合理问题

建筑设计人员自身专业素质不高、经验不足等,导致他们设计的建筑结构不合理,为建筑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在建筑结构设计方面,我们经常可见的楼梯、电梯的布置方式和数量,不能满足使用的效率和防火安全;有的建筑物的装修、用料、构造以及用法不合适,很容易因为地震、风力和温度的变化引起变形和安全隐患;在建筑的结构上,有的高层建筑忽视了遭遇到地震和巨大风力时会产生水平的侧向力。有的设计师在建筑结构设计时,往往很重视建筑的美观而忽视了建筑的质量和稳定性,有时甚至明知道公司的设计有缺陷行不通,但是为了自保三缄其口,导致悲剧上演。在我国有些小型建筑公司的设计师知识不牢靠、业务素质不高、对建筑软件不熟悉、设计样式陈旧,这就造成了他们设计建筑的结构不合理,建筑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问题。

二.加强建筑结构设计,促建筑结构安全性能的有效提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建筑结构安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应如何做好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以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能呢?以下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作出以下几点分析。

1.严格按照有关建筑结构规范要求设计建筑结构

近年来,我国在建筑行业行为规范方面加大整治力度,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不仅能在技术方面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行为进行了规范,而且更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并随着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我国建筑行业也得到了极大的规范。因而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建筑结构设计人员,不仅要加强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还应严格按照建筑结构设计规范要求,切实做好建筑结构的设计,从根本上确保所设计的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2.着力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质量意识

质量就是生命。因而作为设计人员,在系统、复杂的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中,首先必须端正工作态度,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度负责的态度参与到设计工作中来。其次就是应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灵活的创新思维,在设计工作中应始终追求精益求精,切实做好建筑结构设计工作。所谓事无巨细,就是应在日常工作中,认真总结和反思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经验教训,不断更新自身的思想,紧跟时展的需要,紧密结合当前建筑结构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发展方向,摈除传统的旧思想,加强新工艺技术的了解,掌握现代建筑的特点,尤其是应做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为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充分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设计水平低下时,不仅会降低工程质量,还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出现,因而必须提高自身的质量意识,以最大化的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3.全面加强建筑设计人员的素质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作为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必须想方设法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建筑结构设计的需要。一是认真学习计算机技术,提高计算机设计应用水平。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作为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必须掌握计算机及软件应用技术,才能够在计算上完成高难度的建筑结构设计。二是加强专业设计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专业设计水平。通过构建学习培训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筑设计专业培训与持证上岗、工资水平、专业技术职务等级等相挂钩,引导建筑设计人员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培训中来。尤其应该加强建筑安全设计方面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其建筑安全设计水平。三是建立建筑设计奖励与惩罚制度。对于建筑设计出色,安全性、美观度等综合质量高的设计人员,应该予以一定的奖励。对于建筑结构设计不到位,从而影响施工安全,甚至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设计人员,应该进行严肃责任追究,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触犯法律的,应该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四是提高建筑设计人员的待遇。建立健全引入制度,积极引入专业对口、有一定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效建筑结构设计人才。对于建筑设计水平高的专业人才,应该提供其工资、福利等待遇,不仅能够引进人才,而且还能够留住人才,从而确保建筑设计人才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五是不断创新设计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建筑结构设计低安全原则已经不再适用,我们应不断创新建筑结构的设计模式,建设出高水平的建筑产品服务人民、造福社会。

三.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项十分系统而又专业的工作,对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因而为了确保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应认真分析当前建筑结构设计存在的不足,严格按照有关建筑结构规范要求设计建筑结构,着力提高自身的质量意识,并对建筑结构设计模式进行不断地创新,以最大化地确保建筑结构设计的高效性,为工程质量的提升和建筑结构安全性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地震专业技术人员述职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科协;科技创新;科协工作

高校科协是中国科协的基层组织,是党和政府沟通、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与纽带,在营造我校学术环境、促进科技发展及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

2014年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协圆满完成以“科技创新驱动建院发展”为主题的四川建院科技活动。成立了科技创新专家指导小组,学生深入企业。成功举办“现代建筑施工技术发展论坛”。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助力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建立系、部科协秘书工作联系人制度,积极推荐优秀人才等任务。工作亮点如下:

一、将科技创新理念融于本职工作并逐步转化为自觉行动,积极投入科学研究,创造出更多科研成果。2014年,由科研处主办,由图书信息中心、院团委、保卫处协办,13系2部共同参与,以“科技创新驱动建院发展”为主题的四川建院2014年科技活动在德阳和成都两个校区成功举办。为了丰富全院同学的学习生活,本次科技活动周分为科研成果展,科研学术报告会和科研表彰大会三个活动内容。首先是科研成果展,对于成果的展示地点我们选在了学院人流量最大的图书馆举行,并且在固定时段会有项目人员对参观同学进行答疑。接着是我们在学院学术报告厅举办科研学术报告会。参与本次报告会的有校外专家、院团委相关老师和2014年度在科研方面有突出成就和对科技创新有兴趣的学生,会间学生代表对本年度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汇报,到场的专家及学院老师对本年度科研成果给与点评。其中,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作《Magic北斗双模笔记本防盗及追踪芯片研发》已获第五届“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大学组一等奖,“一种带相机架功能的登山杖”获德阳市青年创意创业大赛一等奖。此外,“太阳能储能式保暖鞋”、“可调型床上书桌”、“蓝眼睛导航系统”等学生科技发明成果充分展示了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子对科研成果的无限创意。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学院科研处老师专诚为同学们举办了项目申报技巧”、“数据库”等培训讲座。

二、成立了科技创新专家指导小组,学生深入企业。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协结合自身学科和人才资源优势,成立科技创新专家指导小组。将科技创新爱好者按照学科领域组成不同的团队,由指导老师和相关企业合作,建立“创新――发明”工作室。自2011年以来,成立了四个工作室。工作室小组成员可以应邀参与合作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此举达到了推动学院广大科技爱好者参与科技实践,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传承科创精神,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的目的。此外,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支持学生们的科技创新活动,成立科研专家组积极引导全院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与参加部级、省市级科技创新比赛。如2014年由德阳市广播电视台主办的六脉科技《创意大师》科技创新大赛在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共征集作品60件,获奖作品44件;第六届“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共上投20件作品,其中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作品“基于北斗卫星的同步轨道列车系统”获大学组三等奖,另有四个团队荣获大学组优秀奖,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此次比赛中荣获全国总决赛(大学组)优秀组织奖。在让同学们走出去的同时,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不忘针对学生做关于“知识产权及专利申请”专题报告,推进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知识产权工作的健康发展,提升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科技项目创新水平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使其无后顾之忧的充分发挥想象并付之于实践。

三、成功举办“现代建筑施工技术发展论坛”。论坛由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吴明军副院长主持。德阳市科协主席陈云彬到会致辞,北京工业大学赵雪锋博士、成都大学城乡建设学院李文渊教授分别做了《BIM在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的应用》、《BIM的发展形势与应用推进》专题讲座,讲座内容丰富,涉及建设工程全面信息管理以及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立。四川省建四公司、四川省建七公司、四川四汇集团的技术负责人及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代表分别进行了讨论发言。土木工程系、工程管理系、信息工程系的教师与学生代表参加论坛,此次论坛不仅对我校推进BIM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为高校之间、校企之间交流合作提供了良好平台。

四、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助力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驻会副理事长刘士杰、综合部主任张凌一行到德阳参加“创新驱动示范城市”启动仪式,之后与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对接洽谈,双方就人才培养、创新助力、科研合作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洽谈,达成合作意向。下一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将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利用国家学会人才与科技资源优势,助力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工作,提升学院整体办学实力。此次对接活动,扩大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在德阳的影响力,促进了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与该学会的交流互动,并把国家学会人才与科技资源优势与自身资源紧密结合,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深入开展工程领域科学研究。

五、建立系、部科协秘书工作联系人制度,积极推荐优秀人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协,为了进一步推动科协与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组织各系部、二级学院、学会、协会建立科协秘书联系人制度,目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已有19名科协秘书,形成学院分管副院长总控,各系部、二级学院、学会、协会专门负责的学术联络人的网络体系。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提高工作效率,为更好地为学院、科协、学会、协会服务,提高院校师生科技文化素养服务奠定基础。2009年以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深度参与“汶川大地震”及攀枝花“8・30”地震的震害建筑物安全性应急评价及灾后重建工作。为维护灾区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各级政府准确评估震后损失,制定灾后重建规划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专家(专业教师)第一时间赶赴重灾区从事地震震害建筑物安全性应急评价。共评估各类房屋1565幢,建筑面积525万平方米。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我院地震震害建筑物安全性应急评价专家组“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称号。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协为贯彻落实川组通〔2012〕61号文件精神,从人文系、国际技术教育学院、经济管理系、工程管理系,推荐10名教师进入四川省社科专家在线管理系统积极完成入库工作。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协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面临着许多困难 。一、认识不足 ,没有专人 ,没有专项经费,发展力度不大;二、我校科协组织结构都存在虚拟化的问题 ,我校科协办事机构虚拟化 。即便已建校科协办事机构 ,没有独立建制,和科研处合署办公。三、科协组织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不规范。四、缺少独立的发展空间,由于长期缺乏高校科协理论方面的建设以及地位的不明确、不独立 ,学校科协工作至今还未找到自身发展的道路 ,还处在寄生于学校科技处下的附属、附庸阶段 。五、促进高校科协发展的政策不到位, 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必要的支持。

提出建议如下:一、依托广大科技工作者 ,建立真正意义的科技工作者之家。

在科研和教育两方面。首先,挂靠学会,多与国内外专家进行交流。通过加强学术建设,能更好地帮助科技工作者追踪和掌握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依托广大科技工作者、教师和学生 ,开展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等学术活动。再者 ,要把高校科协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实效上。二、推动高校科协实体化。高校科协要就实体化进程中涉及的高校科协的工作职责 、行政级别 、专项经费等创新认识和管理思维 ,实现实体化建设 。三、灵活高校科协运作模式,引人市场经济意识。

学院科协工作计划:一、做好科协换届工作。二、加大学术交流活动,结合科技创新和生产实践召开科技论坛、科技研讨会。三、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普及科普知识。开展科普展览,培养科普教育人才。四、开展企业项目对接,加强禅学研究结合。组织专家指导。教师深入企业,攻克技术壁垒。

参考文献:

地震专业技术人员述职范文第5篇

学院利用紧邻德孝之邦——孝泉镇和特级英雄故乡——中江县的资源,提取“一门三孝”等孝文化地域的思想精华,建立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基地,使校园文化融入地域文化的色彩和个性,这既是对地域文化的保护和有效传承,更是植根当地的有效教育途径。

一、行业背景下企业文化的共享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生命线。在文化育人的视野下,把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实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是培养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更是培育符合社会需要人才的有效途径。工业文明是人类在工业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工业文明的植入不可隔岸看花,必须要有企业实体的引入,才能让学生得到真实的锻炼和真切的理解。所以,校企共同成为实施主体,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让教学实践从设计环节就贴合企业需求。学院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代表与学校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方案和人才培养标准,将岗位职业要求注入到专业建设和教学设计环节,紧跟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要求。学院在政府的支持下,建设一批“校中厂”和“厂中校”,在系部设立“产学研办公室”“,技能大师工作站”,引入校企合作项目,组建由专业课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团队,进行人才培养、产品生产与技术开发,形成了“设备人员共享、生产教学并行、培养培训兼顾、校企文化兼容”的合作育人机制,使学院成为一个开放共享、资源整合的大平台。只有实施主体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教育空间实现学院与工厂结合,高职学生才能得到最真实的技能训练,感染到最浓郁的产业文化氛围。

有调查表明,毕业生进入企业后最大的困扰是文化认同感和基本素质达不到企业标准,这集中表现在学生“成本意识、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方面缺乏相关的教育,企业后期培养人才的成本很大,要重新对学生进行观念的引导、行为的修正和良好的工作习惯的培养”。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的一大亮点,实训文化建设则应当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一环,应当以培养敬业奉献、严谨认真的职业精神和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着眼于准企业员工的培养,植入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使企业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校园文化全面对接。学院建立起“把企业引入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课堂”和“让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的校企合作机制,建成了全真实训环境,在实训过程严格实施企业行为规范、纪律公约和实训教学的规章制度,实训基地里既有企业宣传横幅又有大师名言警句,企业在基地适时开展各类技术比武、技能大赛。由此,学生既接受培训又参与生产,技术人员既是产业工人又是实训教师,实训过程就是真实生产过程。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感受到了产业文化和大学文化的双重熏陶,实现了校企文化的有机交融。

充分挖掘企业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校企文化交融的状态,需要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也需要紧贴专业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的专业类活动。例如,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聘请“全国十大能工巧匠”高凤林等企业技能大师走进校园,邀请优秀毕业生走进党支部活动、团支部活动,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开展“向工人同志学习,争当学习成才标兵”活动,让企业精英与模范人物、技术骨干和学生面对面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技能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把扎根基层、爱岗敬业、勤学苦练、重诚信、讲创新等优良的职业精神生动地传递给未来的生产技术人员,形成校企联合开展思政教育的合力。

二、社会视野下活动文化的创新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知识信息的获取变得便捷,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流碰撞已难以避免,高职院校应当以开放创新精神打开封闭的“象牙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拓展校园活动空间,培养学生健康情趣,提高综合素质,激发创新思维,打造属于高职院校的文化活动品牌,发挥高职院校的文化服务功能。现代大学提倡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氛围,从现状来看,高职院校在此方面起步较晚,故更需树立有容乃大的思想,建立“请进来融进去”的机制。在学院坚持开放办学的实践中,不但打造出开放共享的校园环境,整合资源修建起了1.8万平方米的图书馆、5千平方米的体育馆,更重要的是坚持免费向社会开放,让市民共享资源。校门打开了,具有高雅品位、丰富内涵的展览、学术和文体活动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校园,为校园增添了人文氛围。学院通过承办职教师资培训、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培训、对流培训以及四川省基层干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培训班、工信部中小企业服务年之创业巡讲等活动,形成了具有浓郁工业气息、开放活泼气质的校园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学生能接触到更前沿的社会资讯,感染到社会人的独立品格和意识。

校园活动的开放性还体现在以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把校园活动的范畴扩大到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环节和喜闻乐见的领域,让学生受到高雅情趣和健康品味的熏陶。例如,把校园活动作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延伸,开展技能比武、创业模拟大赛等学风建设活动;以寝室为阵地,开展“寝室文化节”、“每周一星”等以培养高尚情趣为主的文明修身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爱心流通站”等以勤工助学为内容的助学活动。学院每年举办体育健身节、科技节、艺术节,每周组织学生进行周末文化广场活动,这些传统的文化节目成为了学生素质拓展的平台,更是学院先进文化集中展示的平台。

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和品行,而在重实践重技能的高职院校内,社会实践教育更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环。学院按照“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在奉献中成长成才”的思路,鼓励发展与专业结合的特色社团,全校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文化艺术类、体育竞技类、实践创业类40余个,学生团体每年开展理论教学2000余学时、各类活动300余项。每年有上万人次参与到社区服务、“三下乡”、课外专业实践中。学院2011年与两个乡镇签订协议实施“校村合作”计划,开展党建共建、文化共建,师生在村官培训、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建设乡村图书馆、修缮乡村小学等活动中担当主力军。在校外的文艺舞台、技能维修站、文化宣讲团、支教帮扶队、环境整治小组里,经常能看到学院师生的身影。这不但发挥了大学文化引领社会文化的积极作用,更不可忽视的是,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得到了锻炼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