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俗文化的商业价值

民俗文化的商业价值

民俗文化的商业价值

民俗文化的商业价值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商品 社会价值 两面性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翻天覆地的变化,通俗歌曲也以它跳动的节奏烙入各阶层的成长记忆中。我们不仅耳濡目染中国通俗歌曲这股文化气息,而且青春年少的我们流淌着沸腾的血液,使我们欣然接受这股文化潮流的冲刷与洗礼。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通俗音乐走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通俗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在用金钱来衡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笔者认为:通俗音乐应该是商品;通俗音乐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中国通俗音乐已经商品化;中国通俗音乐商品化具有两面性。

1 通俗音乐应该是商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艺术与宗教、道德、科学等称作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他认为艺术等精神生产虽然受物质生产普遍规律的支配,但它们是一些特殊的生产。这表明艺术特殊的生产也同样存在生产力问题,艺术生产力则是整个社会生产力的组成部分。

1.1 艺术生产力的特征

(1)艺术生产力水平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特性,艺术生产力不是脱离历史和主体存在的自然三物,它深刻地蕴含在人类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在人类艺术发展的长河中,艺术生产力的发展是一种奔腾不息、延绵不断的过程。一种艺术传统、艺术成果不可能在一无所有、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凭空创造,而一个时代的艺术生产力和艺术成果又会沉积为新的艺术生产力。

(2)艺术生产具有社会综合性,普烈汉诺夫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他的心理所决定的,他的心理是因他的境况所造就的,而他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它的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制定的。”艺术生产振动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社会综合性特征。

(3)艺术生产具有社会进步性,艺术的社会进步性并非等同与科学的社会进步性,它不是后代艺术家显而易见的超越前人的成就,也不是新形式必然代替旧形式,更不是现代艺术后来居上进而否定古典艺术,艺术像科学一样呈现出逐步发展和进步的趋势。通俗音乐生产力是艺术生产力的一个分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客观存在的,它符合艺术生产力的内涵,具有艺术生产力的一切特征。

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商品的概念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通俗音乐确切地说是指游离于经典作品之外用通俗技法编写演唱并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音乐。通俗音乐以它直白的语言、简洁朴实的音乐形式、贴近生活情感的内容,真真切切地反映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坦坦荡荡地传达着普遍的人的内心情感,容易让欣赏者接受并产生共鸣,而且其朴实的音乐风格也使人们不仅有乐可听、有歌唱,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教育价值,在商品中表现为使用价值。通俗音乐不是自然界固有的,而是音乐人、艺术家对生活的体现,对生活的升华,通过艺术活动创造出来的音乐产品,如唱片的录音、音乐的创作都消耗了音乐工作者的劳动时间,凝聚了音乐工作者的成果,故它具有普通商品的价值。通俗音乐商品是音乐这种艺术品种进行社会传播的媒介物质化,是精神劳动的物质化和价值化,即音乐与音乐载体的综合,且参与市场交换的劳动产品。音乐走上商品化的道路,体现为两种形式:其一为物质、物品的形式,如乐谱集册、CD唱片等;其二为音乐文化的娱乐服务活动形式,如在酒吧、宾馆等场所中的音乐唱奏表演和音乐厅、大剧院中各种营业性的音乐演出活动。总之,通过对通俗音乐生产力、通俗音乐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论述,不能不说中国通俗音乐就是商品,而且理应成为商品。

2 通俗音乐的社会价值

通俗音乐也称为流行音乐或大众音乐,是20世纪在国际上广为流行的一种音乐风格,大致分为抒情歌曲、通俗易懂的器乐曲。而中国通俗音乐发展最主要的表现在通俗歌曲的发展。

2.1 通俗歌曲的类型及风格

(1)都市浪漫曲。这类歌曲一般以都市为背景,以敏锐的眼光捕捉都市人的生活、情感、思想,并以细致的笔触描写生活在都市的人的复杂内心,如《何不潇洒走一回》、《香港小夜曲》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都市人的生活和爱情观。

(2)西北风。西北风吸收了陕西、甘肃、河南、东北等北方地区的“信天游”、“花儿”等民间音调作为自己的基本音乐语言,并结合以摇滚乐、的士高等节奏。曲调粗犷,富有山野气息,演唱风格刚劲豪迈,透出阳刚之美,既有民歌的韵味,又有当代劲歌的风范,西北风的题材大多反映生活在贫脊土地上的农民生活不富裕的现实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3)民谣。民谣的歌词具有歌谣体的特征,自然恬淡、朗朗上口,旋律较清晰流畅,吉它是它的最佳伴奏乐器,像是流浪艺人和吟游诗人的即兴创作,具有很强的歌唱形式。民谣中包括城市民谣、校园民谣及新民谣。

(4)新时令小调。其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曲调巧妙地结合了地方色彩的民间音乐素材,旋律简洁,节奏规整,如《小芳》、《老玉米》等都是较出色的时令小调。

(5)摇滚乐。改革开放以来,摇滚乐激荡了一批年轻人的心灵。摇滚乐在形式上一般激越、疯狂,表演狂野、豪放,音乐上给人震撼的感官刺激,追求叛经离道、革故纳新的反叛精神,健康而富有青春朝气,倡导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如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渡》、唐朝的《梦回唐朝》、何勇的《钟鼓楼》等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变迁,积极向上的思想追求。

2.2 通俗歌曲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1)通俗歌曲的歌词非常口语化。通俗歌曲比起艺术歌曲语言更加直白、坦露,不仅表现在爱情主题上,而且表现在生活中,带有人生哲理性思考,如《好人一生平安》,通俗歌曲选择口语化的歌词语言正是由于通俗歌曲的内容大多反映的是平常人的生活爱情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

(2)通俗歌曲表现手法简洁朴实,更具有语言性的特征,音乐与口语化歌词的结合,增加其朴实性。第一,旋律较平稳,不炫耀、不夸张,朴实而自然,具有以下表现手法:旋律音程以级进为主,跳动的音程较少,重复音使用频繁,通常运用回绕唱类型和同音反复类型,给人感觉像是喃喃低语或是内心的独白,很适合表达平静的心态和平静的语气,质朴而感人;通俗歌曲的旋律发展、和声逻辑的运动变化,旋律发展线条较少体现功能逻辑,启承转合的乐句思维也被忽视,和声语言灵活自由。通俗歌曲的旋律气息较短促紧凑。第二,通俗歌曲的节奏规整,一段音乐通常重复一两个节奏型,更加适合表现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第三,通俗歌曲易于流传,因为它音域较窄,音区较低。第四,通俗歌曲的曲式简单,大众化,大都采用一段体、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

(3)通俗歌曲演唱方法语音化。通俗歌曲是一种大众参与性很强的艺术,它的歌词通俗,表现手法朴实,决定了语音化的歌唱方法。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4)通俗歌曲表演形式的时代化。通俗歌手的演唱台风较为自然、随意,带有即兴表演的性质,拉近了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包装的时代化,歌手打扮的比较前卫,舞台灯光、音响、电声乐队的广泛运用充分体现了生活的节奏和时代的脉搏。其他通俗音乐也像通俗歌曲一样,简洁、朴实、贴近生活,反映平民生活状况,坦坦荡荡,容易与听众产生共鸣。总之,中国的通俗音乐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即商品生产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使用价值。

2.3 通俗音乐具有教育功能

通俗音乐的语言直接产生于浪漫主义音乐而后与浪漫主义分道扬镳,形成了自己的惯用手法——和声语言。中国的通俗音乐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具有审美性。通俗音乐的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各方面多层次的精神需要,使人民群众在文艺艺术活动中有了更多的参与,选择和活动的机会。它敏锐的思维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变迁,简洁的通俗的手法传承了人类文明,如歌曲《血腥的法庭》,像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演唱的蒙古歌曲,唱出了蒙古族特殊的音乐风格,给人以粗狂、豪爽、苍劲刚硬的美感。近年来举国传唱的《走进新时代》、《好日子》、《西部放歌》、《常回家看看》等因内容贴近群众,旋律清新流畅,节奏规整,结构丰满,音域宽广等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再如各种公益歌曲鼓励、教育广大人民的公共道德,为社会多做贡献;还有公益活动,如同一首歌,走进群众生活,宣传了中国的政治、方针、政策及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深刻变化,反映了人民的心态,具有广泛的宣传和教育。

通俗音乐具有商品和精神产品的双重性,所以通俗音乐也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一些不健康、不成熟的作品影响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青少年学生对通俗流行歌手的崇拜和追随影响了青少年接受中国传统和世界经典文化,所以音乐工作者一方面要创作出精品,在商品价值与社会价值相抗争时,要注意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音乐工作者要挑选有用之材、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审美观。

3 中国通俗音乐已经商品化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中国步入一个新的商品社会阶段,中国音乐商品化发展模式,特别是中国通俗音乐商品化发展模式也在这个基础上应运而生。中国的通俗音乐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主要表现在:

3.1 媒体型音乐商品化

(1)视广告音乐。经济越发达,广告越兴旺。在企业宣传中,一部制作精良的广告宣传是全方位演绎企业形象的方式,广告音乐在电视广告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传媒条件下的广告音乐是一种高投入、高效益的音乐商品,通俗音乐在广告中的运用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可以将整个信息编成歌,如力波啤酒的广告——喜欢上海的理由,主题音乐不仅朗朗上口,歌词通俗易懂,而且用整首歌表现了上海二十年巨大而惊人的变化,最后画龙点睛,在众多喜欢上海的理由中有一条特别醒目——上海酿造的力波啤酒。二是原创歌曲,如可口可乐的广告音乐——我想叫这世界一起唱,这种也成了流行歌曲,保护知识产权的呼声不断高涨,越来越多的原创音乐运用到电视广告中,滥用或盗用他人的音乐创作电视广告的现象逐渐减少。音乐在电视广告中被广泛运用,在令广告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为自己渲染上浓浓的商业气息,广告音乐已成为社会音乐商品化的主要形式。

(2)影视音乐。无声的电影到有声电影展现在观众面前,电影音乐也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电影艺术家和作曲家从实践中认识到为电影配乐的实质是为电影的节奏在作注释,其中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电影艺术家和作曲家,通俗音乐也在其中迅速发展。如铁达尼号主题曲《我心永恒》以及《人猿泰山》、《星球大战》、《狮子王》等电影音乐深入人心,中国电影《卧虎藏龙》中的乐曲曾获奥斯卡奖项,在格兰美奖项的评选中也榜上有名。音乐为电影带来如此之大的影响和效应,出版商当然不会放弃牟利的好机会,影视原声音乐出版的大量发行,令影视音乐也成为了社会音乐商品化的一种形式。

(3)数字音乐。网络时代比想像中来得还快,信息的大量产生和转移,使数字音乐的流通成为可能。数字音乐有MP3音乐、rm音乐、手机音乐等,他们的出现加快了通俗音乐的商品化进程,在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数字音乐的出现是必然的,商品化是它的本质特征。

3.2 唱片音乐商品化

世界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使音乐录音与商品化成为可能。商业录音也开始成为音乐世界开展及维持艺术家生命延续的保证,唱片商品销售使唱片制造介入到音乐创作、演奏者和听众之间。音乐创作、演奏向唱片制造商出卖音乐商品,唱片制造商用录半日模板加工制作,并复制成数以万计的单张唱片投放到市场销售,唱片商从中赢得高额利润,音乐制作、演奏者获得相应报酬。在“售”与“购”之间的介入者还包括唱片公司、演出公司和经纪人等等行为都表现出音乐商品化了。

4 中国通俗音乐商品化的两面性

音乐商品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中国的通俗音乐的发展是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所以它必将走向商品化的道路。它为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通俗音乐走上商品化的道路,同其他商品一样明确目标,着力服务于某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因此,通俗音乐商品化在某种程度上为通俗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正面、有力的作用。

商品化了的通俗音乐作为一种具有商业属性的精神产品,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如果单一地将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起来实行经济商品结合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即被异化。歌手、乐手、创作者将看到真正美好的自己,他们看到的是金钱,即使他们仍在唱着、奏着、写着,这样造成创作的表演的狂喜被渐渐遗忘,自我定位日渐模糊,只剩下猥琐的“计较理性”、“计算理性”,音乐变成只是商品,而非质的好坏。

民俗文化的商业价值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商品 社会价值 两面性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翻天覆地的变化,通俗歌曲也以它跳动的节奏烙入各阶层的成长记忆中。我们不仅耳濡目染中国通俗歌曲这股文化气息,而且青春年少的我们流淌着沸腾的血液,使我们欣然接受这股文化潮流的冲刷与洗礼。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通俗音乐走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通俗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在用金钱来衡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应。笔者认为:通俗音乐应该是商品;通俗音乐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中国通俗音乐已经商品化;中国通俗音乐商品化具有两面性。

1 通俗音乐应该是商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艺术与宗教、道德、科学等称作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他认为艺术等精神生产虽然受物质生产普遍规律的支配,但它们是一些特殊的生产。这表明艺术特殊的生产也同样存在生产力问题,艺术生产力则是整个社会生产力的组成部分。

1.1 艺术生产力的特征

(1)艺术生产力水平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特性,艺术生产力不是脱离历史和主体存在的自然三物,它深刻地蕴含在人类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在人类艺术发展的长河中,艺术生产力的发展是一种奔腾不息、延绵不断的过程。一种艺术传统、艺术成果不可能在一无所有、一片空白的情况下凭空创造,而一个时代的艺术生产力和艺术成果又会沉积为新的艺术生产力。

(2)艺术生产具有社会综合性,普烈汉诺夫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他的心理所决定的,他的心理是因他的境况所造就的,而他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它的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制定的。”艺术生产振动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社会综合性特征。

(3)艺术生产具有社会进步性,艺术的社会进步性并非等同与科学的社会进步性,它不是后代艺术家显而易见的超越前人的成就,也不是新形式必然代替旧形式,更不是现代艺术后来居上进而否定古典艺术,艺术像科学一样呈现出逐步发展和进步的趋势。通俗音乐生产力是艺术生产力的一个分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客观存在的,它符合艺术生产力的内涵,具有艺术生产力的一切特征。

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商品的概念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通俗音乐确切地说是指游离于经典作品之外用通俗技法编写演唱并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音乐。通俗音乐以它直白的语言、简洁朴实的音乐形式、贴近生活情感的内容,真真切切地反映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坦坦荡荡地传达着普遍的人的内心情感,容易让欣赏者接受并产生共鸣,而且其朴实的音乐风格也使人们不仅有乐可听、有歌唱,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教育价值,在商品中表现为使用价值。通俗音乐不是自然界固有的,而是音乐人、艺术家对生活的体现,对生活的升华,通过艺术活动创造出来的音乐产品,如唱片的录音、音乐的创作都消耗了音乐工作者的劳动时间,凝聚了音乐工作者的成果,故它具有普通商品的价值。通俗音乐商品是音乐这种艺术品种进行社会传播的媒介物质化,是精神劳动的物质化和价值化,即音乐与音乐载体的综合,且参与市场交换的劳动产品。音乐走上商品化的道路,体现为两种形式:其一为物质、物品的形式,如乐谱集册、CD唱片等;其二为音乐文化的娱乐服务活动形式,如在酒吧、宾馆等场所中的音乐唱奏表演和音乐厅、大剧院中各种营业性的音乐演出活动。总之,通过对通俗音乐生产力、通俗音乐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论述,不能不说中国通俗音乐就是商品,而且理应成为商品。

2 通俗音乐的社会价值

通俗音乐也称为流行音乐或大众音乐,是20世纪在国际上广为流行的一种音乐风格,大致分为抒情歌曲、通俗易懂的器乐曲。而中国通俗音乐发展最主要的表现在通俗歌曲的发展。

2.1 通俗歌曲的类型及风格

(1)都市浪漫曲。这类歌曲一般以都市为背景,以敏锐的眼光捕捉都市人的生活、情感、思想,并以细致的笔触描写生活在都市的人的复杂内心,如《何不潇洒走一回》、《香港小夜曲》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都市人的生活和爱情观。

(2)西北风。西北风吸收了陕西、甘肃、河南、东北等北方地区的“信天游”、“花儿”等民间音调作为自己的基本音乐语言,并结合以摇滚乐、的士高等节奏。曲调粗犷,富有山野气息,演唱风格刚劲豪迈,透出阳刚之美,既有民歌的韵味,又有当代劲歌的风范,西北风的题材大多反映生活在贫脊土地上的农民生活不富裕的现实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3)民谣。民谣的歌词具有歌谣体的特征,自然恬淡、朗朗上口,旋律较清晰流畅,吉它是它的最佳伴奏乐器,像是流浪艺人和吟游诗人的即兴创作,具有很强的歌唱形式。民谣中包括城市民谣、校园民谣及新民谣。

(4)新时令小调。其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曲调巧妙地结合了地方色彩的民间音乐素材,旋律简洁,节奏规整,如《小芳》、《老玉米》等都是较出色的时令小调。

(5)摇滚乐。改革开放以来,摇滚乐激荡了一批年轻人的心灵。摇滚乐在形式上一般激越、疯狂,表演狂野、豪放,音乐上给人震撼的感官刺激,追求叛经离道、革故纳新的反叛精神,健康而富有青春朝气,倡导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如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渡》、唐朝的《梦回唐朝》、何勇的《钟鼓楼》等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变迁,积极向上的思想追求。

2.2 通俗歌曲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1)通俗歌曲的歌词非常口语化。通俗歌曲比起艺术歌曲语言更加直白、坦露,不仅表现在爱情主题上,而且表现在生活中,带有人生哲理性思考,如《好人一生平安》,通俗歌曲选择口语化的歌词语言正是由于通俗歌曲的内容大多反映的是平常人的生活爱情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

(2)通俗歌曲表现手法简洁朴实,更具有语言性的特征,音乐与口语化歌词的结合,增加其朴实性。第一,旋律较平稳,不炫耀、不夸张,朴实而自然,具有以下表现手法:旋律音程以级进为主,跳动的音程较少,重复音使用频繁,通常运用回绕唱类型和同音反复类型,给人感觉像是喃喃低语或是内心的独白,很适合表达平静的心态和平静的语气,质朴而感人;通俗歌曲的旋律发展、和声逻辑的运动变化,旋律发展线条较少体现功能逻辑,启承转合的乐句思维也被忽视,和声语言灵活自由。通俗歌曲的旋律气息较短促紧凑。第二,通俗歌曲的节奏规整,一段音乐通常重复一两个节奏型,更加适合表现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第三,通俗歌曲易于流传,因为它音域较窄,音区较低。第四,通俗歌曲的曲式简单,大众化,大都采用一段体、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

(3)通俗歌曲演唱方法语音化。通俗歌曲是一种大众参与性很强的艺术,它的歌词通俗,表现手法朴实,决定了语音化的歌唱方法。(4)通俗歌曲表演形式的时代化。通俗歌手的演唱台风较为自然、随意,带有即兴表演的性质,拉近了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包装的时代化,歌手打扮的比较前卫,舞台灯光、音响、电声乐队的广泛运用充分体现了生活的节奏和时代的脉搏。其他通俗音乐也像通俗歌曲一样,简洁、朴实、贴近生活,反映平民生活状况,坦坦荡荡,容易与听众产生共鸣。总之,中国的通俗音乐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即商品生产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使用价值。

2.3 通俗音乐具有教育功能

通俗音乐的语言直接产生于浪漫主义音乐而后与浪漫主义分道扬镳,形成了自己的惯用手法——和声语言。中国的通俗音乐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具有审美性。通俗音乐的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各方面多层次的精神需要,使人民群众在文艺艺术活动中有了更多的参与,选择和活动的机会。它敏锐的思维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变迁,简洁的通俗的手法传承了人类文明,如歌曲《血腥的法庭》,像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演唱的蒙古歌曲,唱出了蒙古族特殊的音乐风格,给人以粗狂、豪爽、苍劲刚硬的美感。近年来举国传唱的《走进新时代》、《好日子》、《西部放歌》、《常回家看看》等因内容贴近群众,旋律清新流畅,节奏规整,结构丰满,音域宽广等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再如各种公益歌曲鼓励、教育广大人民的公共道德,为社会多做贡献;还有公益活动,如同一首歌,走进群众生活,宣传了中国的政治、方针、政策及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深刻变化,反映了人民的心态,具有广泛的宣传和教育。

通俗音乐具有商品和精神产品的双重性,所以通俗音乐也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一些不健康、不成熟的作品影响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青少年学生对通俗流行歌手的崇拜和追随影响了青少年接受中国传统和世界经典文化,所以音乐工作者一方面要创作出精品,在商品价值与社会价值相抗争时,要注意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音乐工作者要挑选有用之材、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审美观。 3 中国通俗音乐已经商品化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中国步入一个新的商品社会阶段,中国音乐商品化发展模式,特别是中国通俗音乐商品化发展模式也在这个基础上应运而生。中国的通俗音乐走上了商品化的道路,主要表现在:

3.1 媒体型音乐商品化

(1)视广告音乐。经济越发达,广告越兴旺。在企业宣传中,一部制作精良的广告宣传是全方位演绎企业形象的方式,广告音乐在电视广告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传媒条件下的广告音乐是一种高投入、高效益的音乐商品,通俗音乐在广告中的运用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可以将整个信息编成歌,如力波啤酒的广告——喜欢上海的理由,主题音乐不仅朗朗上口,歌词通俗易懂,而且用整首歌表现了上海二十年巨大而惊人的变化,最后画龙点睛,在众多喜欢上海的理由中有一条特别醒目——上海酿造的力波啤酒。二是原创歌曲,如可口可乐的广告音乐——我想叫这世界一起唱,这种也成了流行歌曲,保护知识产权的呼声不断高涨,越来越多的原创音乐运用到电视广告中,滥用或盗用他人的音乐创作电视广告的现象逐渐减少。音乐在电视广告中被广泛运用,在令广告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为自己渲染上浓浓的商业气息,广告音乐已成为社会音乐商品化的主要形式。

(2)影视音乐。无声的电影到有声电影展现在观众面前,电影音乐也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电影艺术家和作曲家从实践中认识到为电影配乐的实质是为电影的节奏在作注释,其中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电影艺术家和作曲家,通俗音乐也在其中迅速发展。如铁达尼号主题曲《我心永恒》以及《人猿泰山》、《星球大战》、《狮子王》等电影音乐深入人心,中国电影《卧虎藏龙》中的乐曲曾获奥斯卡奖项,在格兰美奖项的评选中也榜上有名。音乐为电影带来如此之大的影响和效应,出版商当然不会放弃牟利的好机会,影视原声音乐出版的大量发行,令影视音乐也成为了社会音乐商品化的一种形式。

(3)数字音乐。网络时代比想像中来得还快,信息的大量产生和转移,使数字音乐的流通成为可能。数字音乐有MP3音乐、rm音乐、手机音乐等,他们的出现加快了通俗音乐的商品化进程,在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数字音乐的出现是必然的,商品化是它的本质特征。

3.2 唱片音乐商品化

世界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使音乐录音与商品化成为可能。商业录音也开始成为音乐世界开展及维持艺术家生命延续的保证,唱片商品销售使唱片制造介入到音乐创作、演奏者和听众之间。音乐创作、演奏向唱片制造商出卖音乐商品,唱片制造商用录半日模板加工制作,并复制成数以万计的单张唱片投放到市场销售,唱片商从中赢得高额利润,音乐制作、演奏者获得相应报酬。在“售”与“购”之间的介入者还包括唱片公司、演出公司和经纪人等等行为都表现出音乐商品化了。

4 中国通俗音乐商品化的两面性

音乐商品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中国的通俗音乐的发展是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所以它必将走向商品化的道路。它为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通俗音乐走上商品化的道路,同其他商品一样明确目标,着力服务于某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因此,通俗音乐商品化在某种程度上为通俗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正面、有力的作用。

民俗文化的商业价值范文第3篇

海口作为中国最南端省会城市,也是最年轻的省会城市,她的瞩目度并不因为年轻而降低,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力推进,海口各方面与旅游相关的事业蓬勃发展,基础建设和文化建设如火如荼,注重环境整治的同时,对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也非常重视。海口骑楼老街历史悠久,建筑形态丰富,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是为海口城市文化的典型名片之一。

海口骑楼建筑概述

海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但带有明显“南洋”风格的骑楼建筑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大批出洋华侨从东南亚带回具有殖民特色的骑楼风格,逐步修建形成规模,现存的典型骑楼建筑主要集中在海口博爱路、新华路、得胜沙路、中山路、解放路这五条街道,近700栋建筑鳞次栉比,构成了特色鲜明的骑楼老街的建筑天际线,至今骑楼老街人潮如织,商业活动繁荣,为海口市生活、生产、旅游观光的热门之地。

骑楼建筑形态丰富,折中了欧洲巴洛克、洛可可、罗马式、哥特式以及适应于东南亚和海南湿热气候而演变的空间布局及装饰设计,在加上国人难以割舍的中国传统建筑范式和海南本土文化,一个包罗万象的壮观建筑画卷呈现在人们眼前。无论是从建筑形态,还是从建筑本身蕴含的深刻历史文化积淀,还是鲜活的骑楼民俗文化活动,都具有极显著的审美特征和极高的审美价值。

作为历史文物建筑其特有的精神审美价值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最深层次的文化表述,各地区不同的生产、生活及审美情趣总是通过建筑形态得以留存和反映。骑楼作为历史文物建筑,其精神审美价值可体现在怀旧审美、残缺审美、经世致用的审美价值取向和民俗文化审美。

1.骑楼建筑的怀旧审美

怀旧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和心理反应,同时在怀旧生产的审美情怀里也蕴涵着大量审美原理,怀旧主体因为客体对象已经成为逝去的美好,不免会产生惆怅、哀愁以及感伤的情绪。但是由于主体积极地对对象进行想象性建构,想要获得重回过去的满足感,因此在怀旧的过程中主体的感情主调更多的是甜蜜、愉快和美好的感觉。而作为文物建筑,人们面对骑楼时,总是不由自主的以此为线索,去遥想当时当境的情形,仿佛可从一砖一瓦当中体验到先人们的生活气味。从海口骑楼斑驳的墙面,以及隐藏在其之下的精美雕饰,无不述说着当年先人背井离乡闯荡南洋,发迹之后衣锦还乡的壮烈历程,令人感慨唏嘘,心神得以共鸣和升华。同时街区的一些历史古迹也成为人们悼念历史名人、神话人物以及革命先烈的载体,如冼夫人庙、天后宫、琼崖一大遗址等,这些文化遗址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情结,人们通过它们,缅怀先人,记忆和想象历史场景,获得强烈的怀旧审美体验。

2.骑楼建筑的残缺审美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骑楼由于产权的更替,历经风雨,大多数呈现残破的状态,人们在感慨岁月蹉跎、时光荏苒的同时,也感受着另外一份审美体验――残缺审美。建筑艺术的残缺并不一定是精神愉悦的审美,建筑审美包涵这建筑精神的全部,建筑精神即可表达建筑本身,也表达着历史文化的变迁,而骑楼的不规则的形状、斑驳的痕迹、古旧的有着人文痕迹的艺术遗产等,都有着残缺美这样一种审美体验。百年历史在骑楼建筑本体上留下的残缺痕迹,给人以震撼、难忘、使人回味、思考,一段剥落或倒塌的墙垣、一扇破损的或掩盖了厚厚尘土的窗棂,对比着墙体冒出的丛丛鲜绿的榕树枝条,在其强烈的色彩和肌理视觉对比的情况下,让人感受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心灵震荡,历史建筑最大的价值在于岁月沧桑的古朴之美。近几年海口市政部门对骑楼建筑的修整,没能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对于充满历史沧桑的残缺美的审美体验,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3.骑楼建筑审美的价值取向-----经世致用

骑楼建筑体现着先民们经世致用的审美价值取向。从地理位置来看,海口位于南渡江入海口,故称海口,汉代起源,唐代为联系琼州和雷州的商贸渡口,宋元明均为重要商港,清代海禁解除后,是大陆联系南洋等海外的重要对外通商口岸,加上20世纪初军阀邓本殷等政府力量的鼓励,归乡华侨大力营造,遂成今日骑楼之规模,骑楼一度商贾云集,热闹非凡。其实从海口地理位置和海口骑楼的发展史来看,骑楼是为商业而生,因此在先民营建骑楼时,均已获取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在建筑空间布局、用材、纹饰运用上等均体现着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

首先在空间布局上,上宅下商,骑楼最具特色的各骑楼楼下一层的相连的步行长廊,其主要功能为内部商业空间的延续,谓之“灰空间”,是内部商业空间和外部街道的有机延续,拓展了两者的使用空间和心理空间,也适用海南湿热的气候条件。其宽度从2.1米―2.5米之间,极少的到达了3米,从人行道0.7米的规则来看,人行道足够两个人相面而行,仍有较大空间,方便人们行走及采购货物,体现了其商用价值。同时起到遮风避雨的功能,人们在闲暇之余,也可在此会客、喝茶,成为邻里感情交流的场所。步行长廊本身就体现了先民们为商业行为而选择的建筑形态,极具实用功能。

其次在骑楼建筑面宽尺度上,大都为单开间的立面,这样在地价很高的商业地段,节约了商业成本,间的骑楼较少,一般为家境殷实的商家建造,但也是为了拓展其商用空间,三开间及以上的多为公共建筑或多户商家共建,体现了物尽其用的实用主义思想。

在建筑材料上,择善从之,开始使用耐用的新型建材,海南地处热带,气温湿热,早期建造的骑楼仍采用海南盛产的木质建材,而木质建材容易受潮腐烂,不利于长期使用,而随着通商口岸的开发,华侨的归国,带来了新型的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等,虽这些建材偏昂贵,但海南人民还是逐步开始使用新材料,与传统砖木共同使用,即保证了建筑本体的经久耐用(保存至今),也最大限度的控制了营建成本。

在建筑形态和装饰上,海南人民摒弃文化偏见,大胆引进欧式、南洋等风格,并与中式风格混搭营建,作为商用空间,当时经营的主要是“洋货”,为充分展现商家和商品特色,归国华侨大量采用他们在异乡已经熟悉的文化符号,同时也结合血液里难以舍弃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进行了大量为宣传商品、营造浓厚商业氛围的建筑装饰。

4.骑楼街区的民俗文化审美

民俗文化从广义来讲,既具有物质性的一面,也具有精神性的一面,但从狭义角度来讲,主要还是指的人们的风俗习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人类文化意识。民俗文化承载着地域民众的文化理想和价值观念,呈现出符号化特征,作为地域或民族的历史记忆世代相传,艺术活动的审美和民俗文化的审美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严格的界限。

海口骑楼有非常丰富的民俗文化,如军坡节、琼剧文化、饮食文化等等,相对于屹立百年的骑楼建筑物质形态来说,她是老街街区鲜活的流动的血液,给老街建筑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是骑楼百年文化历史的意识留存,失去这些鲜活的民俗文化,骑楼建筑也仅仅只是砖头瓦片,成为物质的空壳。在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同时,在海口其他地区很多民俗文化由于物质载体的丧失,被人们逐步淡忘,骑楼由于保持了相对的完整性,其民俗文化仍保持着原真性,其实,是建筑实体的保持延续了了民俗文化传承,还是由于民俗文化的保持成就了建筑本体的完整性,是人们值得深思的课题。

骑楼街区的民俗文化一方面本身具有很强的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的审美体验,如琼剧,琼剧作为海南本土文化象征之一,备受民众喜爱,骑楼街区曾是表演琼剧最为集中的地方,早年骑楼街区修建了许多电影院,由于当时电影较少,更多的还是表演琼剧为主。如,20世纪二十年代修建的“幻真戏院”,还有后来的中华戏院、冠海戏院等,虽后来这些戏院渐渐消失,但时至今日,常有剧团在骑楼街低下搭台表演,观众云集。其特色鲜明的唱腔、华丽的舞台服饰还有如泣如诉的乐器伴奏,让一些老街坊如痴如醉。

骑楼街区的饮食文化也是海口民俗文化的一个象征,海口作为省会城市,外来菜系的冲击,本土饮食特点被冲淡,但在骑楼街区,无论是海南四大名菜还是街头小吃,均能在这里觅得踪迹,由于骑楼饮食文化的特征鲜明,2010年,在离骑楼较近的大同路修建了一个“海口骑楼小吃街”,这是对骑楼饮食文化的一个大集合,也是骑楼饮食文化这个民俗的价值体现。

另一方面,骑楼民俗文化也集中体现了人们平安、辟邪、祈福的精神追求。如骑楼的军坡节,军坡节主要流行于海南北部地区,一说是纪念民族英雄冼夫人,也有是为了祭拜祖先或一些其他历史名人,每个街区祭拜的对象和时间都有所差异,叫法也不一样,有称为军坡,也有称为“公期”或“母期”,每年在固定的时节进行“迎神”活动,海南话称之为“行符”,如骑楼街区得胜沙路的行符日为正月十九,位于得胜沙路冼夫人纪念馆的神像经过一番打扮,由人抬出挨家挨户去祈福,每户人家也摆上香案和贡品迎接神像的到来,同时也有舞狮、钻“公祖”等其他的一些祭拜活动,气氛热烈,场面壮观。

在这些民俗活动或节日庆典中,体现的是海南人民的价值观、人生理想以及真实生活的写照,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得到心理的暗示和安慰,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从这个角度来说,民俗文化的审美价值即体现在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理想的寄托之上。从观看者角度来说,这些活跃在骑楼街区的民俗文化,是为这些百年建筑之灵魂,闪耀着从古至今骑楼民众们的精神,也为骑楼沧桑的街道增添几多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神往,具有强烈的精神审美气质。

结语

海口骑楼老街历经百年沧桑,如今虽斑驳,但仍显岁月峥嵘,前人的奋斗和勤勉,给我们留下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在中国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当下,骑楼的存在更显弥足珍贵。我们探究骑楼建筑,既为感受先祖的精神,传承其文化,也为找寻骑楼审美原理及审美价值,最终确定其审美地位。

民俗文化的商业价值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民俗文化 保护 旅游开发 辩证关系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存在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重点说明两者之间辩证地存在着统一关系。

旅游开发作为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所普遍采用的方式,与民俗文化保护之间本质上体现为一种辩证的矛盾统一关系。

一、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关系

我国二十多年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实践与理论探讨中,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关系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旅游开发带来的浓厚商业文化侵蚀着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带来的强势现代流行文化冲击着民俗文化。受到侵蚀、冲击的民俗文化,改变着拥有这类民俗文化的地域群体的整个价值取向,改变着群体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与精神追求。这种改变体现在物质、精神及行为规范等方面,在民俗文化变迁历史进程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突变特征。

与主流的汉文化相比,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属于稀缺的文化资源,弥足珍贵,突显出巨大的文化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适当的方式极易转换为经济价值。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各地普遍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以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以摆脱贫困为单一战略目标或者为主导性目标,忽视了这样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旅游开发必然会把强势主流文化引到当地,使当地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完全暴露在外来文化环境中,当地以落后经济为基础的弱势民俗文化必然会受到经济实力较强的异文化的强烈冲击、以及旅游开发所具有的浓厚商业文化对传统的朴实的民俗文化的冲击,在仅以追求经济利益导向的旅游开发背景下,导致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的流失、甚至丧失。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似乎不可调和的矛盾: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优势核心资源在于独特的、稀缺的、原生态的民俗文化,通过旅游开发,将宝贵的民俗文化资源转化为丰厚的经济收益,改善贫困的生活条件,但旅游开发过程中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却随之削弱,被强势文化逐渐同化,宝贵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资源逐渐消失,旅游吸引力也将随之消失,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设想终将成为泡影,依靠旅游产业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也成为不切实际的设想。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之间构成了似乎难以调和的矛盾对立关系。

二、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统一关系

实际上,旅游开发在科学合理的政策指导下,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会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旅游可唤醒民俗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性、增加民俗文化价值、提高民俗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豪感等。开发民俗旅游“既是挖掘民族文化、展演民族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被价值化的过程”。

因此,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两者之间并非单纯的矛盾对立关系,应从民俗文化所处的客观现状来看待旅游开发对民俗地区文化的正面效应。旅游开发作为民俗文化经济价值的转换器,在转化价值的同时,也承担着宣扬民俗文化、挖掘文化价值的角色。在宣扬文化与挖掘文化价值的过程中出现的伪造现象,并非仅仅存在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个别现象,因此,对于恶意伪造行为,应以政策法规手段进行有效管治。在宣扬文化、利用文化获取经济价值的过程中所出现的过度商业化现象,也并非是仅仅存在于我国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独特现象。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与民俗文化保护相背离的一些现象,其根本原因并非在于旅游开发本身,而是在于旅游开发目的导向设置出现偏颇。根据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依托的文化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因果与依存关系,一个民俗地区的旅游开发首先应是保护民俗文化、其次才是发展旅游经济。在没有保护好民俗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只能是“杀鸡取卵”、难以实现长期发展。因此,旅游开发的首要任务应是保护、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围绕着首要任务的次要且平行的任务才是转化民俗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获得经济利益。

依托某一旅游项目保护、传承、挖掘某一个或某些民俗文化事项,以旅游的六大要素形式呈现给游客,在保护、传承、挖掘、呈现独特文化的同时,可以自组织地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收益的顺势转化。现实中,在策划旅游开发项目时,往往首先考虑这个项目能获得多高的经济收益、能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多大的带动作用,而不是以能否保护好一个或几个文化民俗事项为首先考虑的问题。正因为这样本末倒置的民俗旅游开发理念,导致了与民俗文化保护不和谐的现象及文化破坏大量出现并难以扼制。

民俗地区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存在内在的统一性、关联性。一旦某个民俗地区的特色文化流失或消逝,其经济价值也会随之消减。因此,民俗文化保护是根本,无论是政府的政策、旅游开发项目、还是来自各方的力量,都应以民俗文化资源保护为核心,这样文化价值可持续转化为经济价值才有根本保障。

因此,以民俗文化保护为核心导向的地方政策指导方针的确立、旅游开发的角色定位与开发理念的重新审视,成为加强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之间统一关系的重要前提。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政策引导将旅游开发统一到文化保护的大系统内,协调文化保护与经济收益的矛盾性,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经营理念的创新提高两者的内在一致性,建立起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可以遏制民俗文化的流失与变迁速度。

参考文献:

[1]钟敬文,董晓萍.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6.(11):11-17.

[2]李援朝.中国民俗文化知识读本[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3.

民俗文化的商业价值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随着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晋中市竞技体育产业得到了很好的快速发展。晋中民俗传统体育作为体育产业的一部分仍发展缓慢,为促进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对此制定相应的产业价值链发展路径。本文以晋中市社火节中的有关民俗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探讨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上、中、下游相关产业的价值获取关系,制定出符合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的价值链构造路径。结果表明: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相互结合,有了较好的发展,但其与电视媒体、的相互作用还发展缓慢,民族传统体育的后备人才仍需进一步的发展,没有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 民俗传统体育 产业价值链 晋中市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对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活动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其特点。根据晋中市的社会经济以及人文环境研究出符合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路径。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归纳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1.晋中民俗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开发还没有达到商业化,更谈不上产业化,只能说部分民俗传统体育项目开始走向市场(如形意拳、舞龙舞狮)已经成为一种商品得到部分群众的认可,但也只能算是部分民俗传统体育商品化阶段,因而民俗传统体育仅仅处于开发的萌芽阶段。

2.民俗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没有成立独立的理论体系

晋中市的民俗传统体育大部分是作为一种活跃气氛的手段,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相当少,基本上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这与丰富的民俗传统体育资源和独特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特点等十分不相称,许多地方的民俗传统体育仍处于自然状态没有形成组织、有计划、科学化、规范化的体系,更没有科学的理论系统来进行指导,因而不利于民俗传统体育的继承与发展。

3.晋中民俗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附于旅游业

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发展基本上依附于旅游业,而且其开发也是近两年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和向深层次开发才得以利用起来的。从其开发的情况看,民俗传统体育的开发利用为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较多的文化含量和参与的机会,因而效果较好。但从另一方面,民俗传统体育直接创造的收益还没有从旅游中完全脱离出来。

(二)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的构造

1.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的上游产业

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的上游产业的主体主要是民俗传统体育表演策划部门,产品设计部门和研发部门。这些可以说为中下产业创造的母体,由于他们的设想,才产生了民俗体育产品。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价值链的上游产业中具有很多的优势。如晋中市的许多民俗传统体育产品是靠自己设计进行贴盘生产,然后根据自己的要求生产产品,因此具有较大利润空间。在民俗体育赛事策划方面,晋中市的这类部门比较少,即使有盈利的部门也很少,这与晋中市体育项目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民俗体育项目的市场化程度有关。

2.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的中游产业

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中游产业主要包括民俗体育产品的生产和消售。这是民俗传统体育产业价值链创造价值的中介过程,晋中市民俗体育产业价值链的中游产业竞争力比较强,尤其是民俗传统体育产品的制造,这些体育产品几乎全部在晋中市进行生产与加工,但是在人才、品牌、技术上并不占优势,在规模和上与我国的顶级民俗体育用品制造部门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基本上竞技体育产品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在民俗体育产品的销售方面,民俗体育的产品专卖店在晋中市的几乎没有。

3.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的下游产业

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的下游产业,主要包括民俗传统体育媒体部门,民俗传统体育演出举办单位、民俗体育培训机构。目前晋中市从事健身娱乐业、民俗体育表演业、技术培训业的民俗体育企业、民俗体育产业经营性机构37家,总投资已超过1亿元,年营业收入2000万。民俗体育产业价值链的下游产业是消费产品的终端。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这阶段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民健身需求的提高,该阶段的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三、研究结论

(一)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仍存在举办时间的短期性、专业民俗传统体育人才的缺乏、民俗传统体育与旅游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结合不足等问题;(二)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的部分项目已经走上了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但其影响力仍需扩大,理论体系不够完善,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三)对于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的构造而言,其上游产业在产品的设计方面有优势,但体育赛事策划仍需创新;中游产业在产品的制造与我国的其他地方相近,但在技术、品牌不占优势;下游产业借助晋中市社火节的举办有了一定的发展,不足之处是从事民俗传统体育产业的机构需不断地发展。

四、研究建议

(一)走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科学开发的发展之路

对于民俗传统体育活动的举办应当建立表演机构,使其在不同时间地点进行演出。在高校开展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项目。

(二)逐步完善晋中市民俗传统体育产业的构造

对于上游产业应进一步加强民俗传统体育产品的设计,建立民俗体育赛事策划部门。中游产业扩大产品的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的质量与技术。下游产业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策划颇具创意的民族传统体育产品,获取创意增值,借助网络的发展促进民俗传统体育产业的传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