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体化市场分析

一体化市场分析

一体化市场分析

一体化市场分析范文第1篇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欧洲经济一体化取得的巨大进展,集中体现在欧洲单一市场的建立和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建设进程上。由于银行业在欧盟金融市场以及整个经济中的关键地位,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在这两个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目前国内外有关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的研究主要是定性分析,缺少经验检验。本文运用经济计量分析的协整检验方法,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实际进程进行经验检验。

一、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政策

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标志是1986年欧共体通过的《单一欧洲法案》的提出。在这份法案中,欧共体提出了在1992年12月31日之前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目标,在这个市场内,实现产品、人员、服务和资本的完全流动。在《单一欧洲法案》框架下,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成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点,而且随着德洛尔报告的和《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实施,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又成为推动欧洲向经济货币联盟迈进的关键动力。

《单一欧洲法案》只是明确了欧共体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方向性目标,具体的政策表现为欧共体理事会的指导性意见”。

早在1977年,欧共体委员会就了《第一号银行指导意见》,其核心条款是允许外国银行在符合东道国法规的前提下设立分支机构。它事实上打开了成员国银行在共同体其他成员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大门,具有重大的普遍性意义。但是,由于各国的立法差异并没有得到消除,因此《第一号银行指导意见》并没有导致任何重大的跨国银行活动。真正标志着欧洲银行业和金融服务业走向单一市场的是1989年欧共体理事会的《第二号银行指导意见》(Directive 89/646/EEC),经过修订,1993年各成员国将其转化为本国的法律加以正式实施。这份立法涉及欧洲银行业金融服务和跨国活动的各个方面,具有十分广泛的内容,其核心是置于共同监管规则下的单一许可原则和母国控制原则。根据这两项原则,任何一个成员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只要在本国获得了营业许可,就可以在其他成员国开设分行,不用事先征得接纳国的许可,其业务也只受母国监管机构的监督,而不受东道国的监督和管制。单一许可原则和母国控制原则对银行业跨国经营的便利性不言而喻,银行不再需要为了申请在国外开立分支机构的资格而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其经营活动也只由本国的监管机构监督,这样就避免了成员国之间由于监管规则不同造成的麻烦。另外,这两项原则也为欧盟各国提供了一个监管框架,这个框架有助于降低对欧盟各国之间进行协调的成本,并减少欧盟各国的监管负担,同时也限制了潜在的各国监管者的偏见。1986—1992年间,欧共体理事会还制定了8个附加的指导意见,分别对银行业监管、资本金要求、偿债能力标准、洗钱活动、信贷风险、年报的要求和银行并购重组各个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

欧共体理事会的这些指导意见系统地阐述了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立法要求,然后各成员国将这些要求转化成本国的具体立法加以落实。因此,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不仅依赖于各项指导意见的有效性,而且也和各成员国的具体实施状况密切相关。芝摩曼(Zimmerman,1995)考察了所有单一市场指导意见在各成员国的实施状况,得出的结论是在1991年末至1994年4月间,已经被成员国采用的指导意见占全部指导意见的百分比已经从58%上升到89%。对于《第二号银行指导意见》,截至1994年4月,12个欧洲联盟的成员国中有11个已经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进行了国内立法,惟一的例外是西班牙。

总体而言,在欧共体一系列的指导意见之后,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法律框架已经建立起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法律一体化比市场的实际一体化先行一步。

二、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经验检验

(一)假设和数据

首先,经验检验主要是针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同时也涉及货币市场,因为银行信贷市场利率是以货币市场利率作为基础的,银行信贷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关系很密切。

其次,检验的指标是利率,也就是以利率(金融市场上的价格)作为衡量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指标。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完全一体化的市场应该遵循单一价格原则,换言之,就是在完全一体化的金融市场上,所有相同金融资产都具有相同的价格。由此,利率可以作为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衡量标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风险的不同,文化对银行与客户关系的影响不同,货币政策条件不同,以及各国银行为解决信息不完全而采取的策略性行为不同,一体化的银行信贷市场内利率并不一定都实现均等化。因此,我们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检验不是以严格的价格均等化作为标准,而是使用协整的概念。协整分析认为,随着银行信贷市场日益一体化,区域内银行的定价行为将会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换言之,一体化地区内成员国的利率将表现出趋同的关系。而从具体分析的角度说,在一体化的金融市场内,利率(非稳定时间序列)在短期内可以分离变动,但是在长期,市场力量将迫使它们恢复到一个均衡的关系。

这里,我们关注的是名义利率而不是实际利率,这是出于下面几方面因素的考虑。第一,在金融市场上,名义利率能够比实际利率更好地反映国际套利过程。借款者用以进行比较、评判的是经过汇率预期调整的名义利率而不是实际利率,相应地,那些不通过直接投资方式进行跨国业务活动的银行一般也只是对经过汇率预期调整的名义利率感兴趣。上述两者构成了国际套利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在国际套利过程中名义利率比实际利率更重要。第二,用实际利率进行衡量本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方面,实际利率以各国的货币分别表示,其差异无法比较,同时,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对跨国实际利率进行比较,因此对于单个投资者或借款者来说,实际利率差异并不能够提供获利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平均实际利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购买力平价,而各国的购买力平价在长期来说不会有太大的偏离,也就是说各国平均实际利率在长期是基本相等的。这样,使用实际利率进行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检验具有潜在的误导性——无论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是否发生,实际利率本身的差异就很小。因此,我们选择名义利率而不是实际利率作为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检验指标。

我们的研究范围包括欧洲联盟的六个核心国:法国、德国、英国、荷兰、比利时和意大利。这些国家的经济总量占欧盟GDP总额的80%以上,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欧洲联盟的总体。同时,为了比较地区性和全球性的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我们把分析扩展到美国和日本。

我们将使用从1985年开始的月度利率对银行贷款利率和利差进行协整检验。对于银行贷款利率,选用各国的基准利率表示;为了计算利差,选用货币市场利率作为存款利率的近似表示。银行贷款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的数据都可以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出版的《国际金融统计》(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中得到,两者都从1985年1月开始。利差有两种形式:一是由贷款利率减去货币市场利率得到的绝对利差;二是由贷款利率除以货币市场利率得到的相对利差。

(二)模型的分析框架

1.协整检验的一般分析框架

一般而言,如果两个时间序列yt、Xt各自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定义为I(1)序列,而且两个序列的某个线性组合是平稳的或I(0),那么称时间序列Yt、Xt是协整的,或者说两者具有协整性。协整意味着两个时间序列变量之间存在某种长期的均衡关系,一个时间序列变量的变化总是伴随着另一个时间序列变量的变化,两者不会分离太远。

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协整检验基本上是遵循恩格尔和格兰杰(Engle and Granger,1987)建立起来的方法,按两个步骤展开。首先,证明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然后,估计协整向量。

协整检验的条件是待检验的时间序列是一阶单整序列,定义为I(1)。为了确定贷款利率时间序列和利差序列是I(1),我们需要进行单位根检验。为此,我们要构建关于利率和利差的时间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的回归方程,然后分别进行t检验和F检验。两个回归方程都包括一个紧跟在利率的滞后差分项之后的趋势变量:

零假设表示时间序列服从随机游走,即非平稳。对于t检验,零假设是Ho:b=0;对于F检验,零假设是H0:b=d=0。如果计算出的‘统计量或F统计量的值小于临界值,那么我们不能拒绝零假设,也就是说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

一旦确定了贷款利率和利差的时间序列是I(1)序列,我们就可以从杜宾一沃森(Durbin-Watson,DW)统计量开始进行协整检验。杜宾一沃森统计量从协整回归中得到,协整回归使用单个国家的利率或利差yt作为因变量,欧洲联盟其余国家的平均利率和平均利差作为自变量xt:

当由方程(3)的回归中计算出DW值比临界值大时,拒绝非协整的零假设,即两个时间序列存在协整性。正如恩格尔和格兰杰指出的,杜宾一沃森检验只是作为证明存在协整性的一个近似指标,它需要更详细精确的其他检验加以补充,有代表性的是迪基一富勒(Dickey—Fuller,DF)检验和增广迪基一富勒(Augmented Dickey—Fuller,ADF)检验。迪基一富勒检验基于协整回归方程的残差构建模型:

这里,估计参数的t统计量表明了两个时间序列变量的协整性。具体地说,按照绝对值进行比较,当t统计量大于临界值时,拒绝非协整的零假设,说明两个时间序列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另外,根据以下的回归方程可以进行增广迪基一富勒(ADF)检验:

这里,按照绝对值进行比较,当估计参数的t统计量大于临界值时,拒绝非协整的零假设,即两个时间序列变量具有协整性。

2.存在结构性突变的协整检验

凯普雷(Caporale et al.,1996)认为,对于趋同之前和之后的时间序列变量间的长期关系,协整是一个强有力的检验,但是对趋同过程中的时间序列变量则不然,也就是说,在趋同发生的时期内,时间序列变量经常表现出非协整性。换言之,非协整性能够反映时间序列变量的一种趋同进程,这一结论得以成立的重要前提是时间序列存在结构性突变,这种结构性因素常常是由外部作用引起的,而不是时间序列本身变化规律的结果。如果欧洲联盟促进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立法和政策措施(主要是《单一市场法案》和《第二号银行指导意见》)有效,那么欧洲联盟成员国之间的利率差异应该存在下降趋势,或者说利率的时间序列显示出结构性突变,欧洲联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贷款利率出现趋同。根据上述观点,如果存在结构性突变,那么样本将要划分为突变前和突变后两个时期,然后分别对这两个时期进行协整检验。值得注意的是,按照这种方法进行的协整检验,缺少协整性正好意味着存在趋同进程。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第二号银行指导意见》通过影响银行定价行为和竞争状况,从而对金融市场结构形成冲击,贷款利率就可能显示出结构性突变。因此,我们要对存在结构性突变的时间序列分别进行协整检验。《第二号银行指导意见》于1989年通过,到1993年9月欧盟各个成员国将其转化为本国的具体法律加以落实,因此大致可以认为结构性突变发生在1990—1993年9月这段时期内。如果考虑90年代初期金融市场也经受多方面严峻的外部突发性冲击,如两德统一、欧洲货币体系危机等,将突变性时期确定在1990—1993年这段时期内是恰当的。基于这种考虑,我们把整个样本期分为两个不同的子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85年1月到1990年12月,代表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政策和措施没有实际实施的阶段,可称为前一体化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从1993年9月到1997年12月,代表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有关政策措施开始实施后的阶段,可称为后一体化时期。1990年12月到1993年9月之间的这段时期被排除在外,以充分保证两个子时期相互独立,同时也力求减少90年代初外部冲击对欧盟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

这样,我们就对上一部分的检验程序加以修正,具体按如下步骤进行:第一步,对从1985年1月到1997年12月的整个样本期,根据方程(3)进行协整回归,得出DW、DF、ADF的各个值。但是,在存在结构性突变的条件下,这些检验的实际意义有所减弱。第二步,进行结构性突变条件下的协整检验,把整个样本期分为两个子样本,然后分别应用方程(5)对每一个子样本进行协整检验。

(三)模型检验结果

1.贷款利率和利差的趋势:描述性统计分析

为了说明欧洲和全球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程度,我们将对欧洲联盟六个核心成员国以及日本、美国的贷款利率和利差进行分析。

统计数据表明,整个样本期内,欧盟各成员国的货币市场平均利率水平存在不小的差异,最低的是德国(5.89%),最高的是意大利(11.66%);各成员国的贷款利率也并不相等,最低的是德国和荷兰,它们的平均贷款利率大约是8.2%,意大利则高达12.86%。

如果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能够导致金融资产价格均等化的理论假定成立,那么我们将发现各成员国的名义利率会减少到一体化之前利率最低的国家的利率水平。统计数据表明,与前一体化时期相比,后一体化时期的贷款利率明显下降。但是,这种情形并不是欧洲特有的,因为美国和日本的利率也表现出同样的下降趋势,也就是说利率的下降更可能是一种全球性的趋势,而不是由于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政策的独特后果。另外,在后一体化时期,各国的利率看起来更加接近,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利率普遍下降而导致利率之间的差距变小。而且,统计数据也不能够说明利率实现了均等化,毕竟在意大利和荷兰两个国家之间,货币市场利率的差距达到4.97个百分点,银行贷款利率的差距也有4.28个百分点。

对利差的分析表明,除了比利时和意大利之外的所有国家,与前一体化时期相比,后一体化时期的绝对利差普遍减少。但是这本身不足以说明欧盟金融市场实现了一体化,因为利差下降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各国名义利率的下降。而且,对相对利差的分析表明,在这一时期内利差实际上是增加而不是减少。在前一体化时期,相对利差的变化范围是从比利时的1.64的高点到英国的1.10低点;而在后一体化时期,这一变化范围是从比利时的1.87到意大利的1.15。利率的降低可以很大程度地解释这种变化。银行贷款利率可以表示为货币市场利率加上一个附加额,而相对利差又可定义为银行贷款利率除以货币市场利率,因此,当货币市场利率下降时,相对利差将会增加。但是,统计数据表明,在后一体化时期,除了比利时以外的所有其他被分析的欧盟成员国的相对利差都更加紧密地朝德国的利差水平靠拢。总体而言,描述性统计量并不能有力地说明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只是在较小程度上指出了不同国家利差更加接近。

2.利率和利差的单位根检验

首先,我们给出协整检验第一步的结果,也就是确定待检验的时间序列是否是一阶单整的,即时间序列是否I(1)序列。为此,我们分别对利率时间序列及其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对所有的利率(包括货币市场利率和银行贷款利率),我们都不能够拒绝有单位根的零假设,也就是说所有的利率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进一步地,我们能够拒绝利率的一阶差分序列的零假设,也就是说,利率的一阶差分序列是I(0)序列。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所有的利率时间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I(1)序列,我们可以对利率的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同样地,利差的单位根检验的结果也表明,绝大部分国家的利差时间序列都是I(1)序列,而仅有几个国家(意大利、荷兰和英国)的检验值表明利差序列是I(0)序列。这里的利差是由贷款利率除以货币市场利率而得到的相对利差。

3.银行信贷市场以及货币市场的协整检验

(1)利率的协整分析

经过经验分析发现,除了法国、比利时,欧盟其他国家的货币市场利率普遍表现出缺少协整性。在现实情况下,对欧盟货币市场利率起基准作用的并不是欧盟的平均货币市场利率,而是德国的货币市场利率。因此,我们对欧盟各国货币市场利率和德国货币市场利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得到的结果见表1。

说明:(1)欧盟各国的货币市场利率序列相对于德国货币市场利率序列进行回归。(2)DW给出了的德宾一沃森统计量的检验值,100个观测值的相应的临界值是:0.511(1%),0.386(5%),0.322(10%)。当DW值大于临界值时,拒绝非协整的零假设,表明存在协整性。(3)DF给出了简单DF回归的φ的统计量,其相应的100个观测值的临界值是:4.07(1%),3.37(5%),3.03(10%)。根据绝对值比较,估计参数的t统计量大于临界值时,拒绝非协整的零假设,表明存在协整性。(4)*数据代表存在协整性的结果。

我们可以看出德国货币市场利率和比利时、荷兰、英国三国的货币市场利率在两个子时期都是协整的,在前一体化时期协整性表现得更加强烈。法国和意大利有更低的检验统计量,表明它们的货币市场利率和德国的货币市场利率之间的非协整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后一体化时期的检验统计量的值都比前一体化时期更低,也就是说协整性在后一体化时期显得更加微弱,这一结果符合凯普勒(Caporale,et al.,1996)的观点,即趋同进程中,能够检验到的协整性会减少,换言之,缺少协整性可以被解释为趋同进程的结果。总体而言,欧盟各国的货币市场利率和德国的货币市场利率之间表现出较明显的协整性和趋同现象。

货币市场利率通过固定汇率联系在一起,从而货币市场利率之间的协整性一定程度上可以转换成银行贷款利率之间的协整性,但是这种转换关系并不是很明确。从表1中可以看出,就比利时而言,在前一体化时期其货币市场利率是协整的,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也是协整的;但是对荷兰而言,货币市场利率的协整性并没有导致银行贷款利率的协整性。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即货币市场利率的趋同是银行贷款利率之间出现协整性的必要但绝不是充分的条件。

(2)利差的协整分析

这一部分我们进行利差的协整分析。利差的协整性反映了能够将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确立一种长期均衡关系的套利力量。这种力量可能来自于货币市场一体化,银行零售定价行为的趋同,以及信贷市场的套利过程,我们不追究这种套利过程背后的驱动力量,因为协整分析考虑的仅仅是长期均衡化的进程是否存在。

说明:(1)欧盟各国的利差相对于欧盟平均利差进行回归,对每一国的检验,欧盟平均利差中都已排除了该国的利差;美国和日本的利差相对于欧盟平均利差(包括所有的欧盟6国)进行回归。(2)DW给出了德宾—沃森统计量的检验值,100个观测值相应的临界值是:0.511(1%),0.386(5%),0.322(10%)。当DW值大于临界值时,拒绝零假设,意味着存在协整性。(3)ADF(k)给出了增广迪基—富勒回归的估计参数的t统计量,括号中的k给出了增广迪基—富勒回归的滞后项数,因此k=0代表简单的迪基—富勒回归。100个观测值的迪基—富勒回归的相应临界值为:4.07(1%),3.37(5%),3.03(10%),100个观测值的增广迪基-富勒回归的相应临界值为:3.77(1%),3.17(5%),2.84(10%)。(4)表中*数据代表不存在协整性的结果。

表2给出了整个样本期的利差协整检验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欧盟各国的利差序列较为普遍地表现出明显的协整性。但是,将样本分为前一体化时期和后一体化时期之后,检验结果会表现出许多结构性变化。一般地,在第一个子时期,检验结果总体上表明存在协整性,惟一的例外是法国,只是部分地表现出协整性。在后一体化时期,我们发现协整性减弱。根据ADF统计量,在后一体化时期中能够确定存在协整性的只有英国。

4.地区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和全球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

最后,我们从地区对比的角度分析协整检验的结果。具体地说,就是将欧盟6国作为一个整体,对比美国和日本研究其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主要目的是明确目前的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在多大程度上是欧盟地区一体化政策的结果,或者只是金融市场全球化的一个结果。而根据前面部分的协整检验的结果(表1、2),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货币市场利率还是贷款利率,欧盟和美国、日本都不存在协整性,利差也是如此。这说明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主要是地区性现象,也就是说,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主要是欧盟政策推动的结果。上述结果的一个隐含结论是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水平远远超过全球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水平,从全球的角度看这可能会导致某种程度的歧视性福利损失:由于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客户可能会偏向于选择一体化区域内的欧洲银行,而不选择成本最小、价格较低的区域外银行。为了减少或避免这种损失,全球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应加速发展,并最终赶上地区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在某种意义上,WTO框架下金融服务贸易多边协议的达成为全球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一体化市场分析范文第2篇

改革现有的二元土地市场制度,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有利于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本文从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特征,城乡土地市场分割的弊端和城乡建设用地一体化面临的挑战三个方面对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土地整治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

Abstract:Reform of the existing dual land market system,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market, rur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harmony.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market, the challenges three aspects of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land market segmentation and disadvantages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o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market analysis.

Key words: land remediation works;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sit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土地是人类重要的生产资料和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征地制度,土地市场向城乡二元化发展。目前,我国土地市场的主要特征就是城乡二元化的结构特征。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乡统筹发展,在2010年,我国的国务院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建立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战略决策[1]。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就是打破以土地二元所有制为基础的城乡土地使用的双轨制,国家出让国有土地的使用权,集体出让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权,建立以这两种使用权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市场,以实现中国城乡建设用地的有机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的核心就是在国家科学的宏观调控下,让土地市场在土地资源的配置中起主要作用。

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特征

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主要特征是二元分割,即农业生产用地和非农生产用地,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分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土地的产权二元化

土地产权包括与土地相关的使用权、继承权、抵押权、租赁权等。土地产权是与土地有关的根本问题[2]。我国城乡执行不同的土地产权制度,而且城乡土地之间的使用权与所有权不能随意交换。这样的土地产权制度使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出现了一道鸿沟。我国的土地资源长期无法按照市场要求及经济规律合理地进行优化配置,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一体化进程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2)城乡土地的用途二元化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有别的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农村住宅、乡镇企业和农村公共设施等都采用集体所有制的土地,而城市企业等非农建设用地则采用国家所有制的土地,若需要占用集体所用制的土地,则需先向国家申报,由国家征收该土地为国有土地后才再被批准占用。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 :农民集体土地不能出租或转让于非农业的建设,只能用于耕作及农村的公共建设。由此,农村土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唯一途径就是将集体所以土地转为国家所有土地。这限制了农村土地在市场中的流通,使土地价值的实现受到限制。而且,农民从征地中获得的补偿是很低的,这导致农村长期以来的资金缺乏。所以,我国城乡土地用途的二元化,使我国农村的建设及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3)城乡土地的市场二元化

我国在城乡二元分割的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城乡二元土地市场。这使农村的建设用地被隔离于土地市场之外。此外,二元分割的土地制度还导致了城乡土地市场开放的不平等性。比如农民的宅基地,无法流通,更无法交易,则不可能获得增值。相反城镇居民的住房则可随着房价的增长获得高额的增值收益。

(4)城乡土地的价格二元化

城乡土地的价格也是呈现二元分割的,这也是我国土地问题产生的原因所在。城市土地作为建设用地的主要供应者,独享土地的增值效益,而农村的集体土地则局限在农耕和农村公益事业的建设上,不能享有增值效益。这与对集体和居民的土地财产进行公平的保护相违背。

二、城乡土地市场分割的弊端

(1)城乡土地市场分割使农民的土地权利受损

城乡土地市场分割使农民的土地权利受到所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在征收土地用于非农用时对农民的补偿金额很低,时常发生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现象。二是农民拥有的土地权利不完整,受使用期限及流通范围的限制。这严重制约了土地市场的发展和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影响农村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近年来,由于土地问题引起的农民上访事件逐渐增多,土地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3]。

(2)城乡土地市场分割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受到极大的浪费

农村土地的低价导致了土地的无效利用。城市过分强调外延扩张,而忽视对现有城市的土地资源合理而有效的利用,造成了有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一项调查显示:当前被征用的农村土地中有超过43%被闲置,这严重造成农用用地的流失与浪费[4]。土地作为有限的资源,应在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3)城乡土地市场分割为土地腐败创造了机会

现存的城乡土地二元分割制度为土地腐败制造了机会。由于征地时对农地的补偿费用与土地用于城市建设所获得的巨大利益之间的差额,加上地方土地管理制度缺乏透明性,助长了各种腐败现象的出现,严重损坏了农民及国家的利益。

三、城乡建设用地一体化面临的挑战

我国实行城乡建设用地一体化的进程中面临各个方面的挑战。需谨慎行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稳妥的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城乡建设一体化面临制度性的挑战

首先,农村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只能通过被国家征用的方式来实现转移,不能直接进入土地市场,其次,我国的宅基地使用制度的不合理,造成了城乡住房用地的二元分割。农村宅基地的所有权仍归集体,不能自由交易及转让,但是城市居民的住房归自己所有,可以自由买卖,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最后,农村集体土地是使用权是有期限的,这也阻碍了土地的交易。

(2)建设用地一体化面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挑战

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受益主体主要是城市市民,而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完善。农民仍有后顾之忧,不愿意放弃赖以谋生的土地,这阻碍了土地流转。此外,即使有些农民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将土地流转出去,此后既无稳定经济来源,又无制度保障,便会导致沉重的社会包袱,影响社会和谐。因此,城乡建设用地一体化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改革现有的二元土地市场制度,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才能稳定推进农村的发展,保证我国的社会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 王香兰.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负面影响的对策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2):101

[2] 部志勇,董玉哲.打破城乡建设用地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J].问题探讨,2009(4):37-39

一体化市场分析范文第3篇

通过式(3)对市场化指数与经济增长进行回归分析。在复杂整体的回归分析活动中,分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固定效应回归分析,一种是随机效应回归分析,具体采用哪一种分析方式主要根据分析样本的属性决定。基于市场化进程模型随机因素众多且相互关系复杂的特点,本文选择固定效应回归分析方式进行分析。从回归分析的结果可知,在市场化进程模型中,物质劳动力、劳动力、教育水平和市场化指数M1的产出弹性系数分别为0.51、0.27、0.41、0.043,这也就意味着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作用的前提下,市场化进程每前进1%,国民生产总值就会增长4.2%。通过增长核算的方法对2004年至2014年省际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解之后得到表1的结果。从表1中可以看到,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6.83个百分点,劳动力数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0.37个百分点,教育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0.64个百分点,TE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70个百分点。因此可知,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依旧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在TEP的决定因素中,市场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45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08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0.40个百分点,其他不可观测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0.77个百分点。由此可知,市场化改革在TEP增长中依旧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虽然不是最大,但是也不容忽视。

二、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市场化知识对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分析可知,2004-2014年,市场化指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了年均1.45%。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进一步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经济效率的提高,市场化进程为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39.23%的贡献。由于数据收集及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市场化进程的实际贡献作用可能更大。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革是正确的,市场化是经济增长的首要贡献因素。当前,我国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但是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并未完全实现,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市场化进程地区差异、土地市场与资本市场发育不足等。在未来的市场化改革中应该实现:第一,通过要素市场的深化改革促进市场发育,实现资本市场、土地市场、矿产资源市场等制度的健全与规范,实现市场交易公开透明度的提高与市场交易市场化定价,同时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劳动力更为充分的流动,为市场化改革奠定基础。第二,强化对垄断经济体的抑制效果,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垄断是与市场调节背道而驰的市场经济现象,是市场化进程面对的重要威胁,所以政府相应的管理机构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防止垄断现象的发生,并且遏制垄断现象的影响;第三,减少政府干预,从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是相抵触的,政府过度干预会影响市场化的进程,所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应该更多利用经济手段进行调控,而不是直接干预;第四,提升政治体制改革广度和深度,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机构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市场化进程的基础,只有在更广泛的范围提升政府机构和法律法规对市场化进程的适应性,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有效落实。

三、总结

一体化市场分析范文第4篇

1 金融信息的特点

金融信息是金融运动过程中各种金融现象发展变化、相互联系及其特征的真实反映,是与金融活动相关的各种知识、消息、情报和资料的总和。它包括对银行信贷政策调整、市场货币流通量的大小和流通速度、银行存款的增减、利率、外汇管制政策与外汇牌价的变动,国库券发行、集资、期货等变化,证券与股票市场的行情变化等方面信息。

一般地说,金融信息有如下特性:

(1)金融信息与其载体的不可分割性。金融信息是由信息内容与信息表现形式――载体构成的整体。金融市场始终处于运动状态之中,并不断发出各种不同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只有转换成语言、文字、数据、符号、图表等形式才能为人们所感知和接受。所以,金融信息是不能离开金融载体而孤立存在的。

(2)客观性。金融市场活动是人们客观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反映这种金融活动特征的信息,同样具有客观性质,即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特性。

(3)时效性。金融市场信息既是有效用的,又是有时间性的。其有效性在于能给市场信息占有者带来效益,其时间性在于其有效性受到时间的严格限制。也就是说,金融市场信息的经济价值受其时间价值的制约,使用价值的大小与提供的时间价值恰好成反比。

(4)可分享性。金融信息在传播和使用过程中不会磨损,每一位接受者都可以分享。正是这一特性,决定着分享者越多,竞争则愈烈。这使金融市场信息在传递、接收和使用过程中增加了复杂性。

(5)连续性和流动性。金融市场活动贯穿着两种运动过程,即货币流和信息流。货币实体的生生不息流动,决定着信息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不断发生着变化。

2 金融市场信息的功能和意义

金融市场信息的实质在于帮助人们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金融市场信息是一切金融活动的基础。它与金融从业人员、资金设备有机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金融活动的三大要素。

金融市场信息在金融活动中的作用,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

(1)金融信息是金融活动经营决策的前提与基础。金融市场信息通过影响金融活动决策质量,进而制约着金融活动的各个方面。只有有效地运用金融市场信息,才能减少金融活动决策者对市场认识的未知度、不定度和混杂度,及时地作出最佳营销决策。离开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所做的决策,只能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2)金融活动市场信息是金融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控制和监督的重要依据和手段。现代营销观念告诉我们,经营是企业一切活动的龙头,而经营寸步也离不开信息。金融市场信息决定着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和监督的质量;离开金融市场信息,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控制和监督都将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有作为。

(3)金融市场信息是金融企业经营活动的直接动力和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金融企业经营活动的根本动力是要实现经营目标,在实践中对于目标的趋近和背离的程度、速度、大小等情况如何,这些都是靠信息为媒介和桥梁来实现控制的。只有捕捉和获取大量的真实的市场信息,就能够开阔视野,明了形势,增长才干,产生开拓前进的动力。

总之,无论是宏观金融活动,还是微观金融活动,金融信息已经越来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历史及现实的金融实践活动都告述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防止金融风险有力手段之一,就是不断重视、强化并正确解读金融信息。在美国次贷危机刚刚显露的时候,人们的看法和对策是有很大差异的:有的人及早认识到它的严重性,赢得了主动权;而有的人则认识迟缓,处处被动。究其原因,在于对待金融信息的不同态度。

3 金融信息的收集

金融市场信息的收集是信息工作最重要的环节,它是信息分析处理的前提,也是信息运用的基础。

为了确保金融信息工作的质量,在信息收集中应该遵循如下的基本原则:

(1)准确性原则。收集到的金融市场信息必须是客观地、如实地反映金融市场活动的实况。准确可靠是市场信息的生命,也是信息工作的全部意义所在。

(2)时效性原则。时效性原则是要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时间收集到最新的金融市场信息。在金融市场激烈竞争中,时间就是财富,信息的价值往往和信息提供时间直接相联系。

(3)系统性原则。是指能全面、完整、具体提供出反映金融市场活动的各个时期、各个方面和各个经营环节的信息。它要求所收集到的金融信息在横向上应有广泛性,在纵向上应有深刻性。也就是既有相当的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

(4)有效性原则。是指根据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收集那些对金融企业经营决策有重要意义的金融市场信息。这一原则要求信息的收集工作要事先制定好信息收集计划,明确收集方向,确定好收集内容,避免盲目性。

(5)经济性原则。是指金融市场信息的收集要讲求经济效益。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尽可能节约信息收集的费用,另一方面在一定的费用水平上使信息收集具有最佳的效果。

4 金融市场信息网络

收集金融市场信息的策略有许多,但其中十分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金融市场信息网络。金融信息网络是指金融企业在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设立收集金融信息的专门机构,并确定专职的信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专门搜集、加工、存储、检索和传递金融市场信息,以形成组织管理系统。

金融信息网络要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能,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信息管理制度化、专业化。对人员、设备、工作程序,应该建立一套完备的信息系统管理制度。从而做到信息人员专业化、信息收集统一化、信息传递连续化、信息管理科学化、信息处理系列化。

(2)信息形式标准化。其中最主要的是指金融信息管理手段和信息物质载体的标准化。如对有关市场信息所使用的文件、表格、用语、磁带、磁盘、录像等都要按照社会统一规格制作,以确保信息畅通。

(3)信息的加工客观化。金融信息网络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予以加工处理,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不可妄加主观臆断,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4)信息传递高效化。金融市场信息网络要把有关的市场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送到企业决策者手中,为科学、有效的决策当好先行官。

5 金融市场信息的整理和分析

金融市场信息的整理和分析,是信息收集工作的继续和升华,是把金融市场信息由潜在的财富转化为现实的宝贵财富的重要一环。

5.1 金融市场信息整理

金融市场信息的整理,主要是指将所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按其内容进行归纳和分类,使之成为能够反映金融市场活动本质特征和适合企业需要的信息。它是信息的深加工,也是信息分析判断的前提。

金融市场信息整理工作的程序,大体上有如下几个阶段:

(1)汇总。由于金融信息收集往往是通过许多渠道进行的,因此,信息整理首先要把各部门、各方面收集到的市场信息集中到专门机构或一二个专职人员手中,便于统一处理。

(2)分类。由专职人员将杂乱无章的各类金融信息按需要整理,分门别类地清理出来。

(3)初审。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各类别的金融信息逐条进行检查。检查该信息的来源、收集方法、信息的内容、信息的真实程度和价值大小。

(4)筛选。在全面审查的基础上,去掉那些明显不真实的和暂时无效的信息,把有价值的信息保留下来。

(5)登记。将经过筛选的金融信息,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登记编号。并采用各种方式存储起来。

金融信息的整理可以借用国外的5W2H法进行:

what――什么信息?信息分类;

Who――谁?找出信息源;

Where――在哪儿?找出信息发生的地点;

When――时间?找出信息发生的时间;

why――为什么?找出信息产生的原因;

How much――多少?信息的时效、可信、价值程度如何;

How go――如何进一步判明信息的有效性?如何进一步获取更有用的市场信息。

5.2 金融市场信息的综合分析

金融市场信息经过加工整理,但还不能立即用于传递和决策。还应该进行综合分析,以进一步断定信息的真伪,它是否准确地反映金融市场活动的客观过程和本质特征。因此可以说,金融信息的综合分析,是金融市场信息加工整理的继续和延伸。

金融市场信息综合分析阶段,要求人们依据唯物辩证的方法论原则,对大量的信息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认真分析思考,才能确保该阶段任务的完成。具体分析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

(1)定量分析法。定量分析法是对金融市场信息资料进行数量关系上的研究。它是对以数据性为主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它的前提是要求所提供的信息数据必须准确,这样测算出来的结果才能具有可靠性。定量分析法可以比较完整、比较精确地反映出金融市场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具体数值、比例关系,帮助人们认识和预测金融市场发展变化的规模、程度和水平。

(2)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是以思辨的方式对金融市场信息资料进行质的研究,目的是审核市场信息是否正确地反映金融市场的本质特征。定性分析法要求人们注重信息之间的相互区别,反映的本质属性和主要特征,来审定信息的真实性,判断市场的发展规律。因此,运用定性分析法时,要求所提供的信息资料的数量要多,反映的面要宽,便于人们从总体上把握市场活动的规律。这种方法可用于人们对市场政策、市场环境及市场现状、结构、体制、渠道等方面的信息进行质的分析判断。

(3)定时分析法。定时分析法是对一定时期内某一类金融信息资料进行连贯性的分析研究,目的是审核所收集的金融市场信息资料是否连续地、正确地反映了某一时期市场变化态势。定时分析法要求信息资料既要有文字描述,又要有必要的数据资料。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对反映近期市场、节日市场、季度市场的动态信息资料进行连续性的分析。

在金融信息分析实际操作中,以上三种方法往往是相互结合使用的。这是因为它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结合使用,可以取长补短。除上述三种方法外,还有不少分析方法,如对比分析法、综合归纳法、典型分析法以及经验分析法等,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切实可行的分析方法。

在对金融市场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也要最后进行真伪的再鉴别工作,以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公正客观。金融市场信息真伪再鉴别大体有如下四个程序:

第一,用材鉴别。即对加工、分析时所采用的原始信息材料进行再鉴别,复核金融信息的来源和可靠程度。

第二,方法鉴别。即对加工、分析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审查,认定加工过程是否合理,对金融信息的效用有无影响,以尽可能避免加工分析过程中所带来的误差。

第三,佐证。即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和不同角度对加工分析后的金融信息资料进行印证,用以确保金融信息资料的典型性、权威性。

一体化市场分析范文第5篇

在企业营销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企业的营销管理工作是影响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还决定着企业经济效益。随着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残酷激烈,企业营销管理的工作日益凸显。

1.1分析市场机会

为了能够挖掘市场机会、占领市场份额,企业需对自身行业的微观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环境进行市场调研与具体分析,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分析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需求与发展方向,把统计方法作为提供统计调查数据的营销管理主要方法,对市场资料进行统计、整理、汇总和分析,并如实地分析市场现状和评估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发展机会,分析企业产品经营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针对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运用统计分析中的市场机会层次分析模型,辅以企业营销管理人员,做出对企业最适合、最有利的营销策略决策。

1.2实行市场分析

进行产品市场营销主要包括产品市场需求预测、进行产品市场细分及选择目标市场和实行市场定位。产品市场需求预测即是运用统计、回归分析,预测产品市场的需求规模及制定产品的经营目标;产品市场细分研究即是指以一定的基础数据和变量为前提,来把市场细化分为不同的消费群体,由于消费群体的需求具有相似性,即某个消费群体中的消费者,具有相似的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把具有这种相似性的消费者再次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相类似的消费群体,进而实现了对具有一定个性特征的群体进行了市场细分。与此同时,在进行市场细分过程中采用的统计学模型有:

(l)因子模型。企业在进行产品市场细分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市场细分变量数据,因子分析模型可以确定、分析出各变量数据的重要程度,以此作为细分市场的重要依据。

(2)聚类分析。聚类分析又被称之为群分析,是研究分类问题的一种多元性统计方法。聚类分析模型首先是把每个样本当作一类,然后分析样本与样本之间的相似程度,再将具有相似特征的样本分为一类,最后计算、分析出新类与其它类之间的不同,把近似者进行合并归类,每合并一次便减少一类,直至所有相似样本都合并成一类为止,进而对消费群体实现精谁性划分,实现对市场的细分和谁确的定位。

1.3确立营销组合策略

确定营销组合策略是指企业以目标市场的为基础,对企业产品的质量、包装、服务、价格、流通渠道及广告等影响营销环节进行优化组合,实现优化营销策略。首先,要在产品设计初级阶段,依靠统计方法提供出相关计划和实现控制的具体信息,规划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规范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和营销管理策略;其次,要在产品的各个生命周期阶段,根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因此,在各营销策略中运用统计的方法实现对企业进行经济效益和实际成本的衡量和分析。

2统计分析

在企业营销管理运用应采取的保障措施企业在实施营销管理时,要做到正确选择统计方法,将统计分析切实有效的贯彻到企业营销管理当中,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l)企业应具备良好的管理基础。

统计分析在企业中的应用是一项重要工作,而良好的管理基础同样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统计分析与管理相结合应用,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必要手段。

(2)正确的应用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贯穿于企业营销管理的整个过程,且被列入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统计分析的正确应用,对企业决策者、各部门管理者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统计分析应由营销管理部门与统计职能部门联合开展实施。

(3)增强企业对统计知识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