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航天电子技术

航天电子技术

航天电子技术

航天电子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验技术 可靠性评估方法 航天电子设备

航天电子产品的质量和寿命要求是非常高的,电子设备取决于产品设计、研制生产、试验全过程的精准性,也就是本文所述的可靠性航天。航天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的基础决定整个设备的可靠性,环境导致航天产品的不可维修,即使因为一个小小的电子元器件的失效所导致的失败都是不可挽回的,座椅对整个航天产品的每一个电子元件要求都是苛刻的,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以来,先辈的经验教训足以证明我国对航天科技的看重。从分系统可靠性针对长寿命进行研究,了解到系统可靠性矩的计算的规律, 然后建立了基于继承因子ρ的混合β先验分布系统方法, 最后结合整机系统试验数据,最后确定后验分布。通常推断航天电子设备可靠性来源于数据,需要进行了评估航天电子设备可靠性, 整机系统试验数据和航天电子设备有相同的可靠度,要求的整机系统试验次数方法降低。更好的做好航天电子设备的可靠性评估方法和行动保证,以促进航天科技适应新形势要求,让航天电子设备新的挑战中获得持续发展。

1 可靠性评估方法概述

在航天科技发展中,由于功能和造型的需要,往往把电子设备与造型连在一起,电子设备包含了航天技术的大部分。航天电子设备解析法采用的是严格的数学手段,可靠性评估依据计算结果,对应算可信度高失误率低。不过它的计算量大同时长,所以可靠性评适合于航天电子设备网络结构较强的系统,也就是说,当电子设备元件故障稀少的可靠性会大大减低,电子设备元件的数目使用率会增加,可靠性评估法可以充分发挥其概念清楚,模型准确的优点。对于大的电子设备系统或电子模型有很大是作用,航天运行中需时可靠性的评估过程会运行其使命。

航天电子设备可靠性已经列为航天产品重要质量,可靠性评估指标加以考核,有史以来,航天只用产品的技术性能指标来判定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是作为衡量电子元器件质量的标准,“我们的电子设备来,创建航天新世界”中的“电子”念强调节约能源,特别是的微型电子设备有效利用和技术研发,航天电子设备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航天电子设备的复杂系统的可靠性评估和安全性分析方法,阐述了航天电子设备典型系统可靠性评估的应用方法。因此,采取措施使可靠性评估更加可靠,将会让航天电子设备设计,并且创造出更大的使用价值,为人民提供好航天电子设备。

2 航天电子设备的开发可靠性评估策略

航天电子产品的不断增加,而航天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决定于所用元器件,科技人员探索航天电子设备安全可靠性检测的方法,将航天电子设备可靠性评估基本原理进行式样,把航天电子设备试验运用可靠性评估方法,解决航天电子设备综合评估问题。航天电子设备设计是在设计时就考虑产品在整个寿命周期,同时在产品周期内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航天设计慎重选择设计方案的实施,保护措施可以减少或消除问题的危害。可靠性评估指的是:在一定的模拟环境下,为所设计航天电子设备的零部件进行实验,为下一步的航天电子设备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也就是满足航天电子准备运行的条件。

研发航天电子设备的环保材料,是有效利用的“再生”,在航天事可以有效地节省能源的消耗,降低航天物资及能源的投入,比如合理的采用航天电子设备技术,可以使远航体系与维护体系合二为一的建造,在节约航天材料的同时还免去了能源消耗,从而减轻航天载运压力。航天电子设备可靠性设计是由为定性可靠性设计和定量可靠性设计组合而成,航天电子设备定性可靠性设计就是在进行故障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地应用成功的设计经验来完成设计目的。航天定量可靠性设计就是充分掌握所设计零件的强度,电子元件分布和应力分布的情况进行掌握,建立隐式极限状态函数可靠性体现,最后设计出满足规定可靠性要求的航天电子设备。

3 提高航天电子科技的推广与服务

在航天电子设备研发设计中,为了达到适度、低能耗标准较多的技术支撑和航天经验的运用,航天设计师都要充分考虑航天技术的优化,还有设计电子设备内部系统的配合、新能源的应用,一切都用来来保证航天电子设备设计的可行方案。只有在航天电子设备中采取有可靠性评估方法,才有可能进一步增加航天电子设备利用时间增加使用寿命,航天电子设备系统的可靠性模型,航天电子设备经典的和Bayes评估方式。

对可靠性设计方法的研究保证航天计划实施方案推进、航天电子产品,对于未来市场经济杠杆有利推动、国家有目的引导航天电子设备设计理念进行社会化使用。航天电子设备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延续性强的使用性能,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环保经济生活的循环。在新的航天材料、新的航天技术的推广,通过一个有效的航天电子系统来完成统一,从环保经济方面体现可靠性理念的最高价值,为使用航天电子设备的人们提供长久的、有效有质量的服务保障。

4 总结

目前,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关乎于世界,在我国许多项目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界面,2016年9月的再次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并返回,更多的航天产品的研制生产也正在逐步取得收获。航天电子设备对电子元器件的要求很高,比如在技术、品种和数量上的精确要求,电子设备质量的可靠性会增加电子设备的寿命,航天电子设备更新、更高的要求,航天电子元器件是航天设备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是航天电子设备赖以提高性能和可靠性评估的基础。国家的航天电子设备可靠性有更高的创新,想要在航天电子设备产业结构和航天科技上有全面的革新。航天的政策必须有效的实施到航天电子设备的方方面面,大力推广航天电子的核心理念。

参考文献

[1]孙鹏,赵阳,董海平.航天电子设备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2012(02):265-269.

[2]高亮.航天电连接器空间环境可靠性试验与评估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

[3]李小兵.加工中心时间动态可靠性建模[D].吉林大W,2012.

[4]蔡骏.电子设备可靠性评估方法应用研究[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10(02):39-42.

[5]黄景德,段立召,郝学良.基于验前信息融合的复杂电子设备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J].航天控制,2010(06):85-88.

航天电子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微机械技术;优越性能;航天传感器技术;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3-0184-02

0引言

微机械技术是与微电子技术密切结合的一种新技术,它凭借着智能化、系列化、微型化、分辨力高等一系列的优越性能,迅速在世界得到发展。它成功地开发出了一批微传感器,并在航空航天系统应用中崭露头角,使传统的传感器相形见拙。可见,采用微机械技术制造的各种微传感器必将成为21世纪航天传感器的主流,对航天传感器的发展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微机械技术对航天传感器的作用

微机械技术从开发的传感器看,已由力学量发展到电、光、热、辐射和生物等诸多传感器领域,发展成由表面加工到与体加工相结合的一种三维加工技术,应用前景相当广泛。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多次召开了微机械技术研究会议,从一开始也有专家预言,微机械技术会如微电子技术一样发生很大变革,会像微电子一样给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而当今微机械技术也确实成为了美国、瑞士以及德国等国家当前急需发展的新技术,他们各国先后均花巨资来建立微机械技术研究中心。由此可见,微机械技术的应用前景不可估量。

当前,微机械技术是研制航天传感器,发展先进的导弹、小卫星多目标测控的航天传感器技术的关键。其实,航天工程早在微机械技术发展前期,就应用该技术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航天传感器的产业化,而微机械技术也凭借它一系列优越的性能占领航天传感器市场。目前,应用微机械技术的产品非常之多,比如:英国采用的航天电容式液位传感器以及法国5号火箭采用的溅射薄膜压力传感器等。另外,微机械技术还与计算机软件技术把传感器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而这正是未来航天型号安控检测和故障检测系统所需要的。

2 微机械技术在航天传感器技术中的应用研究

2.1发展航天传感器技术的核心技术

发展航天传感器的核心技术就是微机械技术。目前,由于我国航天各型号测控系统的需求,航天系统成功地研制了航天需要的力学量、热学量、运动量等10多种测量参数以及400多个不同规格的传感器变换器系列, 极好的满足了航天各型号测控系统的需求,促进了航天型号的发展。而航天型号的发展也对传感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根据我国航天系统传感器专家研讨,微机械技术拥有一系列优越性能,只有采用微机械技术才能较好的满足航天新型号的新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微传感器微型化且智能化

航天武器型号的小型化和机动性要求传感器更加小型化,而采用传统技术制成的传感器,每件的平均重量最低不会少于50g~100g,并且如果进一步对其进行小型化,就会使传感器的的性能下降。特别是现在小卫星、战术导弹和子弹头测控系统更是要求微型化的传感器。

另外,航天传感器的发展方向是实现传感器的智能化和集成化,这对于航天型号的发展和实现型号的安全检测和故障诊断都是十分重要的,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传感器微系统。这些目标,主要依靠微机械技术才能实现。近几年,航天传感器界也正在热心研究并应用微机械技术。

2)微传感器优质且廉价

微机械技术不仅性能优越,采用微机械加工的传感器更是批量化多元件生产,自然制成的微传感器性能优质且价格低。其性能价格远比传统的单件生产的传感器要高,国外已出现了优质廉价的军用航天传感器,其市场占有率也正在不断扩大。

3)微传感器的可靠性

传统传感器的敏感元件等重要件加工主要是依靠手工操作,而手工操作会存在一定的限制性,使得传感器的可靠性难以提高。而微机械加工是在超净环境中自动化批量生产,能提高航天传感器的可靠性和一致性。所以,只有依靠微机械技术才能实现航天传感器的高度可靠性。

2.2航天传感器技术中的微机械技术

为了发展航天传感器技术,需要研究的微机械技术主要有微传感器的CAD技术。结合航天传感器的使用要求开展的微传感器结构版图设计,通常要在数据库支持下进行仿真和设计,并借助CAD来完成。

2.2.1微传感器后工序工艺技术

其主要技术包括穿线与密封技术、微结构的真空密封技术等。其中穿线与密封技术是微传感器的关键技术,它能提高传感器的性能、成品率,且能降低成本。穿线与密封技术主要是采用横向和纵向两种穿线方法。横向穿线就是先用掺杂多晶硅做出外引线,并在1100℃下高温处理,使磷硅玻璃流动填平表面,随后再淀积钝化层和多晶硅,开出引线孔,这样就可进行静电封接,横向穿线主要是是填平由于横向引线造成的表面不平整。而纵向穿线就是在封接前,用电火花先在玻璃上打通孔,随后封接,然后蒸镀并光刻出欧姆接触电极,最后再用导电胶连接外引线,使之完成密封和引线双重任务。

同时,微结构的真空密封工作也很重要,其在真空中进行静电封接容易出现真空放电,故使得真空密封难度较大,封接后也难以达到高真空。

2.2.2基本加工工艺技术

其主要技术包括深腐蚀加工工艺技术、表面加工工艺技术以及体加工工艺技术。传感器要制造出深度为十微米以上的垂直壁, 就必须对硅作深腐蚀,可用常规的腐蚀方法其侧向腐蚀较严重,所以很难实现硅的深腐蚀。近期来,不仅出现了采用平行度很高的紫外线代替X射线对光敏聚酰亚胺技术,还出现了采用等离子刻蚀垂直深槽的技术,主要工艺就是先制造电镀模具,然后再电镀成型所需的金属结构。

同时,表面加工工艺技术主要是采用硅片作衬底,利用多晶硅层等来制造传感器的微机械结构。近几年,表面加工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它可以将传感器与集成电路做到一个基片上,而且做好后不仅体积小,成本也低。而体加工工艺要比表面加工工艺复杂得多,但它的机械性能非常好,所以,现在国外许多加速度传感器仍是采用此工艺技术来制作的。

3结论

航天传感器新型号对技术与产品的需求,只有依靠微机械技术才能实现。微机械技术是20世纪末迅速发展的新技术,也必将成为21世纪发展的高技术。采用微机械技术制造的微传感器,也必将占领21世纪传感器市场的主导地位。可以预言,在未来,微机械技术对于科技技术现代化,尤其是航天工程技术的发展必定起到重要作用,航天传感器技术也定会随着微机械技术的发展而有所突破的。

参考文献

[1]陈津.传感器技术应用综述及发展趋势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10).

航天电子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航空;电子机载;通信技术;发展现状

航空电子机载通讯技术系统由飞机通信系统、显示系统、导航系统、电子系统等共同构成,任何一个系统都是不可缺少的[1]。航空电子设备对于保证航空装备正常运转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传统的通信方式局限性非常大,因此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于航空电子机载设备及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通讯。

1航空电子机载通信技术的发展过程

航空电子作为飞机的重要技术组成部分,其作用包括对飞机的导航以及飞行员与塔台的联系等。我国航空电子的发展使得航空航天事业进一步得到推动,覆盖航空电子的领域很多,其系统结构经历了分立式、联合式、综合式、先进式的发展过程,不断地发展和增强了信息电子技术手段,使得飞机的性能日趋完善[2]。

2航空电子机载通信的关键技术

2.1卫星通信系统

卫星通信系统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一种通信技术,卫星通信系统具有容量大、距离远、可靠性强等优势。近年来,在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电子机载通信技术中的一些关键技术也逐渐完善,如数据压缩技术,该技术在压缩数据的同时,还能提高通信系统的传输能力等,进而降低时间成本。有学者提出,未来卫星通信数据传输的主要形式是光纤通信技术下进行传输,光纤传输极大降低了外界的影响,传输速度十分快,因此未来的通信技术手段进行传输时主要光纤为载体。

2.2无线通信系统每个区域

无线通信系统由许多小区域组成,每个小区域又都包括很多无线信号处理单元,这些处理单元的距离一般要长于载波波长,在处理传输信号时需要通过收发等通道对单元之间进行连接。无线通信系统由于各单元间的距离,一般来说相互干扰较弱,内部结构本身的性能得到了有效保障,并且系统的容量得以增大,增强了信号的功率。此外,由于无线通信系统包含了应用层、驱动层、传输层、数据链路层等多个部分,其中,应用层主要是整个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础和核心,主要是管理整个移动通信系统;数据驱动控制层主要是监控移动通信子系统,对各个移动通信子系统的各种工作和指令进行控制;数据传输层主要的工作功能是负责处理数据信息、同步数据管理、切换数据通道等,是驱动层负责系统控制数据和信息传输的主要组成部分;无线数据链路层主要工作是负责控制和管理排序无线信息传输子系统中的无线数据传输序列;以上互相联合有利于充分利用无线资源。

3航空电子机载通信技术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电子机载通信设备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基于我国航空事业电子机载通信设备技术发展情况来看,通信系统在机载电子通信设备中无疑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机载通信设备系统主要包括高频(HF)通信设备、甚高频(VHF)通信设备、特高频(UHF)通讯设备。各种机载电子通信设备不管是进行空中工作还是地面工作,都需要使用电磁波或产生电磁波[3]。因此为保证航空安全性,排除干扰和重叠,国际航空会议制定了部分法规,对频谱利用进行分配。对于民机来说,目前几乎全部采用VHF通信设备进行采用工作,并且VHF通信设备也在民航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发射及接收部分现已实施了全部固态化,若采用全固态集成电路、混合薄膜电路,可使其可靠性增加约10倍左右。有学者研究中曾提出[4],飞机与地面台通信时电台发射频道间隔已缩小到25kHz,VHF通信设备频率范围118~136.975MHz,因此也可用于空中飞机与近距离飞机之间的联络。VHF通信设备详细性能指标见表1。但结合现状可以发现,飞机内部装备的各种类型机载通讯技术系统仍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为保证航空电子机载通讯技术的全面发展,就需要分析现存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干预,力求积极克服、有效解决问题。以下主要从我国航空电子机载通讯技术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3.1系统安全性及质量约束

航空设备使用电子机载通讯设备系统时,需要对系统的使用安全性进行评估,尤其注意需要检查确认其是否能够正常的进行工作和运行。系统的使用安全性即系统可靠性及系统实用性,以上因素将会对飞机的电子系统设计和运行造成决定性的影响。由于航空软件和电子设备安全性重要程度不亚于其产品质量重要程度,因此在实际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软件的实用性和安全性,同时深入了解各类飞机的硬件情况。

3.2集成精度约束

航空电子机载集成技术的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设计和连接诸多的航空电子信息集成技术线路。近年来,航空电子线路集成问题发展成了更加复杂的对光线和数据总线里的开关数据进行调控、对开关进行处理和调节的线路集成问题,导致对于线路集成软件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应用芯片的线路集成度也更高。芯片集成精度从既往发展到现在,已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飞机工程师已经能够对各类线路集成问题进行快速、有效的解决,但在后续发展中还应进一步总结和改善问题,以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环境。

3.3物理环境约束

航空电子机载通讯技术内所涉及到的各种航空电子设备均需要在不同的物理条件和环境中运行,同时对各种设备系统健康也具有较高要求,最为基础的就是需要完全保证各种设备可以正常运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何种类型的通讯设备都必须在特定的使用环境和条件下进行针对性的测试,以达到对于基本性能的要求。在实际测试中,可以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下对通讯系统进行测试,如,通讯系统零件的安全防水性,或是盐水的喷射性能等。不过在针对性测试通讯设备开始前,首先应对其零件稳定程度和性能进行严格评估。

航天电子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空间自相关;EG指数;Moran指数

一、 引言

本文主要围绕空间集聚程度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等方面来考察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的行业特性以及造成这种行业特性的主要原因。具体地,采用EG指数测度空间集聚程度,以规避传统指标未充分考虑企业规模、技术溢出等因素的缺陷;采用Moran指数检验产业布局的空间自相关性,以弥补传统指标和EG指数难以体现产业集聚发生地点及其空间关联性的不足。

二、 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演变态势

1. 指标选取。

目前,用于测度产业空间集聚程度且发展较为成熟的指标为EG指数(Ellison & Glaeser,1997)。假设某一经济体被划分为m个区域,在这些区域内分布着行业i的n个企业,则行业i的EG指数(γi)为:

其中,xj为区域j所有行业的总产值(或总就业人数)占全国所有行业的总产值(或总就业人数)的比重,sij为行业i在区域j的总产值(或总就业人数)占该行业全国总产值(或总就业人数)的比重,zik为企业k的产值(或就业人数)占行业i的全国总产值(或总就业人数)的比重,Gi、Hi分别为行业i的空间基尼系数和赫芬达尔指数。此外,γi0代表行业i的空间布局呈集聚化趋势。Ellison和Glaeser(1997)还指出,若γi

其中,sil、sim和sis分别为大、中、小型企业的产值(或就业人数)占行业i的全国总产值(或总就业人数)的比重,nil、nim和nis分别为这三类企业的个数。按照《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的界定,高技术产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五个行业。本文所涉及区域为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时间跨度为1997年~2010年。考虑到中国的就业数据会受国有企业劳动力过剩以及地区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干扰,本文在计算EG指数时采用产值数据。

2. 实证分析。

本文利用《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的当年价总产值,得出分行业的EG指数(见表1)。

从表1看出,其一,五个高技术行业的历年EG指数均为正,说明它们的空间布局在1997年~2010年都呈现集聚化趋势。参考张明倩(2007)的标准,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为高度集聚;医药制造业除了2005年的EG指数略高于0.098以外,在其它年份为中度集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为中度集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除了在1997年~1998年、2000年~2002年为中度集聚以外,在其它年份为低度集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低度集聚。本文认为,市场进入壁垒通过影响企业的生产决策和区位选择,能够对产业布局的地理集中化程度产生影响,故市场进入壁垒高低是解释行业集聚程度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具有高技术、高资金的特点,加之涉及国家安全,其市场准入门槛也较高,若不具有发展基础就很难进入这一领域。因此,一旦某一(些)区域依托初始优势成为带动该行业发展的增长极,这一(些)区域的初始优势就容易在体制、技术和资金等壁垒的影响下进入“自我加强”的累积循环,从而使行业长期处于“强集聚”状态。1997年~2010年,陕西、西南(四川、贵州)和东北(黑龙江、辽宁)始终占据中国国防工业体系重要地位,这些区域占全国总产值的平均比重为19.4%、17.5%和22.6%。相反,其它高技术行业的资金、技术、体制性壁垒相对较低,企业进入市场较为容易,从而使各行业呈现一定的“弱集聚”态势。其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的EG指数呈现倒U型变化,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EG指数呈现U型变化,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EG指数呈现不规则变化。本文发现,Gi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与γi同方向变化,对γi的变化贡献度为92.2%①。因此,γi的变化正反映了行业i空间布局非均衡性的变化。以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为例,在1997年~2004年,东北(黑龙江、辽宁)、陕西、西南(四川、贵州)等重点区域的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分别由18.6%、17.0%、16.0%上升到23.7%、24.7%、20.2%,从而使γi由0.123 5逐年上升到0.248 8。进入2005年以后,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发展战略逐渐由“以军为主”向“军民结合”转变,飞机制造及修理行业的外资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导致产业布局朝着更为多极化的方向演变,形成了“以东北(黑龙江、辽宁)、陕西、西南(四川、贵州)为第一层级,环渤海(北京、天津)、长三角(上海、江苏)、江西为第二层级”的格局,从而使γi由0.242 9下降到0.187 6。在此复合式格局中,第一层级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航空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上,其中,陕西集聚了西飞、陕飞、西航等重点企业,西南集聚了成飞、成发和贵航等重点企业,东北则集聚了沈飞、哈飞等重点企业;在第二层级中,环渤海,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在组装大型飞机业务方面具有优势,长三角,特别是上海在飞机维修业务方面具有优势,江西在生产直升机方面具有优势。由此看出,其EG指数在近几年有所下降不代表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进入了过度集聚,进而引发空间分散化的阶段,而是反映了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正在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专业化,进而有利于区域分工格局的合理演进。

三、 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布局的自相关性

1. 指标选取。

目前,用于检测产业空间自相关性的常见指标为Moran指数。假设某一经济体被划分为m个区域,某行业的Moran指数为:

2. 实证分析。

本文利用《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的当年价总产值,构造基于邻接关系的Queen标准空间权重矩阵,得出分行业的全域Moran指数(见表2)。

从表2看出,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Moran指数在大多数年份具有5%或10%的显著性水平,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Moran指数具有1%的显著性水平,说明中国高技术产业布局存在一定的空间自相关。具体而言,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Moran指数为负,说明其空间布局为负自相关,具有相反产值规模(分别高于和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区域在空间上邻近,即高产值区域呈现相互分离的点状分布。这种空间自相关特征意味着,航空航天器制造业集聚还不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当前的少数集聚区尚未显现出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其它高技术行业的Moran指数为正,说明其空间布局为正自相关,具有相似产值规模(同时高于或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区域在空间上邻近,即高产值区域呈现彼此邻近的片状分布。此外,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的Moran指数明显大于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Moran指数,说明医药类行业的区域关联性相对更强,进而从空间自相关的角度印证了前文关于“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为中度集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低度集聚”的结论。

四、 结论与启示

本文的主要结论及其启示可归纳如下:

从产业集聚程度看,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为高度集聚,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为中度集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低度集聚。这种行业差异是由体制、技术、资金等多种市场进入壁垒综合导致。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涉及国防安全,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也很高,故市场进入壁垒较高。一旦某一(些)区域依托初始优势成为带动该行业发展的增长极,这一(些)区域的初始优势就容易在高市场进入壁垒影响下进入“自我加强”的累积循环,使行业空间布局呈现高度非均衡性。由于关乎国民健康,加之国内医药产品的生产设备大都依赖进口,新药研发历时长、风险高、资金需求大,医药类高技术行业在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市场进入壁垒较高。相反,中国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中仍位于组装加工环节,加之《电子信息产业振兴与调整规划》的落实,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和体制性壁垒相对较低,使产业空间布局的非均衡性有所缓解。综上所述,市场进入壁垒通过影响企业的生产决策和区位选择,能够对产业的组织结构和空间布局发挥作用,进而影响产业集聚程度的高低。

从产业布局结构看,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形成了“以东北(黑龙江、辽宁)、陕西、西南(四川、贵州)为第一层级,环渤海(北京、天津)、长三角(上海、江苏)、江西为第二层级”的复合式格局,不同区域依托自身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专业化。第一层级的区域主要在航空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上具有竞争优势,第二层级的区域则在大飞机组装及维修上具有竞争优势。本文计算发现,这些区域还不具有强劲的辐射带动作用,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布局的“中心-”结构仍居于主导地位,产业增长极区域对其周边区域的扩散效应尚未显现。相反,其它高技术行业的空间布局表现出显著的正自相关,说明区域产业关联模式以“高—高”型和“低—低”型为主,即高产值区域在空间上表现为彼此邻近的片状分布,进而表明这些行业的集聚经济已表现出一定的空间扩散效应。具体而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依然处于领先地位,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则相对滞后,从而使医药类、电子类的高技术行业领域表现出“东强西弱”的发展势能差异。

参考文献:

1.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梁晓艳,李志刚,汤书昆,赵林捷.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研究——基于省际高技术产业产值的空间计量分析.科学学研究,2007,25(3):453-460.

3. 孙玉涛,刘凤朝,徐茜.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分布效应演变实证研究.科研管理,2011,32(11):37-44.

4. 张明倩.中国产业集聚现象统计模型及应用研究.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研究”(项目号:07AJY017);南开大学文科科研创新基金项目“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与创新机制研究”(项目号:NKC0852)。

航天电子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STCW78/10公约 航海技术 航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2010年6月25日,在菲律宾马尼拉市召开的《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大会上通过了《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以下简称STCW78/10公约)。对《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1995修正案(以下简称STCW78/95公约)进行了全面回顾和修订,涉及的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均发生了较大调整。

1 公约修改原因

STCW78/95公约自1997年2月1日生效后,对于世界各国海员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影响。然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船舶的科技化含量也越来越高,船舶载重吨位也越来越大,而对船舶驾驶和操作的水平也要求越来越高,对海洋的环保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同时,由于海盗事件频发,海运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对海员的培训与值班的安保标准也提出新的要求。

2 公约修订原则中有关航海专业的新规定

会议上各国代表提出了对公约八项修改原则:(1)保留1995年修正案的框架与目标;(2)不降低已有标准;(3)不变更公约条款;(4)解决有争议的问题、清理已经淘汰的要求、体现科技发展的需求;(5)保证有效的信息流;(6)基于技术创新,在履行培训发证与值班要求上可进行一些灵活的改变;(7)考虑短航线船舶与近洋石油工业的环境与特点;(8)考虑海上保安。

其中第4、5、8项内容对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影响明显。针对原则4,修正案中在航海技术专业的学习中增加了新科技的应用,其中计算机信息的应用最广,包括电子航海天文历和天文航海软件的使用和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的应用。针对原则5,随着海运事业的发展,信息的快速并且有效的交流成为基本条件,除了研发和采用更高技术含量的技术设备,船舶英语的交流能力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原则8考虑到近年来海盗事件频发,船员和船舶的安全受到影响,修正案提出了3种保安证书与4类保安培训,以提高船员对应此方面的素质水平。

3 航海技术专业学生有待提高的相应素质

3.1 高效运输

3.1.1 航海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STCW78/10公约要求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应具有相当于无限航区管理级和操作级船员所必须具备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也就意味着,在听说方面,应可用英文进行值班时的工作会话及日常生活对话,会用推荐的标准海事通信术语进行通信等。在阅读方面,应能看懂航海仪器操作使用说明书、英文气象电文、租船合同、远洋提单、业务单证和公约,读懂英文航海出版物等。在写作方面,应会用英文填写航海日志,拟写大副收据批注、简易的电报信文等。对此,任课英语教师可以设计船舶实际场景,安排学生担任相应的角色,相互间对话,进行体验练习以提高英语水平。而航海专业的学生也要自我加压,在日常的专业英语课程中努力学习,争取尽快达到市场要求的航运人才标准。

3.1.2 电子信息技术

(1)电子天文信息技术。随着GPS等电子定位设备在船舶的广泛使用,天文定位方式因为公式复杂、计算困难以及无法24小时使用等缺陷,逐渐被船舶淘汰。但因其设备简单,测量对象是自然天体而不受其他人为因素控制,不送其他声光信号而具有隐秘性特点,依然不能被忽视。天文定位的计算机软件化,解决了其公式复杂、计算困难的缺点,为船员提供了便利,并且对远洋航行安全十分有利。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除了在学校中加强天文定位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软件的自学能力,以便应对未来工作中的各种船舶软件。

(2)电子海图信息技术。电子海图显示和信息系统(俗称电子海图)的优越性包括:自动航线设计、航向(下转第171页)(上接第149页)航迹监测、自动存储本船航迹、历史航程重新演示、航行自动警报(如偏航、误入危险区等)、快速查询各种信息(如水文、港口、潮汐、海流等)、船舶动态实时显示(如每秒刷新船位、航速、航向等),将雷达/ARPA的回波图像叠显在海图上,海图自动更正速度快等。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应当提前对电子海图的作用和操作方式进行足够的了解,为适应STCW78/10公约标准做准备。

3.2 船舶防污染

船舶污染是造成海洋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船舶对于海洋环境的污染途径主要有:(1)倾倒污染,经由船舶将生活垃圾、清理被污染的航道、河道所产生的带有污染物的污水,倾倒入海洋;(2)操作污染,主要是船舶工作人员的过失或故意造成的;(3)事故污染,由于船舶发生事故使各种污染物由于事故破裂造成渗漏对海洋造成的污染。

为此,IMO制定了专门的《国际防污染船舶造成污染公约》进行调控。海难事故会产生船员人身危险和船舶货物等财产的损失,然而与此相比,海难事故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必须提高船员的防污染意识水平,才能解决船舶造成的污染。对此,STCW78/10公约中要求操作级船员参加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和海洋环境保护及预防污染措施的重要性的培训课程。对于航海技术专业学生而言,理应认真学习防污染的培训课程与相关法规,努力提高防污染意识水平与职业责任心。

3.3 安全及保安

最近一段时期,海盗劫持船舶事件时有发生,海盗又一次成为世人议论的焦点,各国也意识到,恐怖袭击活动已由传统的陆上袭击扩散到海上袭击。所以,STCW78/10公约对船舶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船员应持有3种保安证书并接受4类保安培训。对于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船舶的安保问题关系到全船财物以及整船船员的安全,至关重要。

4 结束语

STCW78/10公约的新要求对于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想在未来成为一名高素质高水平的世界航运人才,就应在学校的学习期间内尽可能抓住机会,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知识水平,克服公约过渡期内的各种困难和挫折,用自信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去迎接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孟祥武.STCW78/10公约对中国船员教育与培训的影响和对策[J].航海教育研究,201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大纲》审定稿[R].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