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生儿骨折的护理

新生儿骨折的护理

新生儿骨折的护理

新生儿骨折的护理范文第1篇

分娩中发生新生儿骨折是一种意外,多发生在助产手术过程中,多见于难产产妇;骨折部位多见锁骨骨折、肱骨骨折、股骨骨折及颈骨骨折等。新生儿骨折后经过治疗愈合率秀高,但是容易给产妇造成巨大心理压力,因而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新生儿骨折的发生率[1]。为了探讨分娩时预防新生儿骨折的助产护理措施lunwen. 1KEJI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和护理效果,本文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进行阴道分娩的产妇16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分折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我院产科,随机分组。观察组在常规助产护理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年龄在22-3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3±2.2)岁,孕周在37-42周之间,平均孕周为(39.8±2.0)周,初产妇124例,经产妇16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助产护理,年龄在22-3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8±2.5)岁,孕周在36-42周之间,平均孕周为(39.6±1.9)周,初产妇120例,经产妇20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产次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助产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助产护理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

1.2.1常规助产护理: (1)临床观察: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和胎心情况,如血压、心率、脉搏、呼吸、面色等,如果胎儿分娩异常或产妇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及时进行抢救,并通知医生。(2)协助分娩:对产妇进行协助分娩护理,如果耻骨弓偏低或者胎儿体型较大时,产妇容易发生肩难产,护理人员要知道产妇采取半卧位,并且弯曲下肢抱大腿,双脚贴近腹部两侧,双手抱住大腿并且双肘同时进行弯曲,与产妇宫缩频率一致用力向后拉;如果胎儿为头位,护理人员要指导产妇采取膀胱截石位;护理人员在进行助产护理时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并且熟练掌握分娩技巧,从而使胎儿头部有效复位,或者进行向外旋转,以达到肩部下降的效果;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如肩难产,要采取延长会阴切口等措施,而且整个过程中动作要轻柔,避免用力过猛和对腹部进行加压[2]。

1.2.2护理干预:(1)产前干预:在产妇分娩前要进行各项评估,掌握胎儿大小与产道产力、耻骨弓情况的关系等,并且及时发现胎儿的异常情况,指导产妇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进行屏气用力方面的练习。(2)心理干预:由于分娩给产妇带来的疼痛,而且产妇容易受到周围人群的影响,使产妇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因而护理人员要加强对产妇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支持,及时与产妇进行沟通,通过向产妇讲解分娩的相关知识,详细讲述分娩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对产妇进行心理安慰,从而缓lunwen. 1KEJI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解产妇的不良情绪,提高产妇分娩的信心,以减少难产等的发生,并且使产妇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进行分娩,以降低新生儿骨折的发生。(3)产后干预:在胎儿娩出后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发现新生儿的骨折情况,如果出现骨折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1.3观察项目:新生儿骨折发生率,包括锁骨骨折、肱骨骨折和股骨骨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骨折发生率为1.25%,对照组为7.5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骨折严重影响着新生儿的安全,也容易给产妇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相关研究表明,新生儿骨折与阴道难产、胎儿大小、助产技术等因素有关[3],因而在产妇分娩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加强对产妇的指导,避免难产的发生。

参考文献

新生儿骨折的护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锁骨骨折;新生儿;助产过程;临床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55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44-02产妇娩出新生儿的过程是否顺利,是影响母婴健康状况的重要原因;如果在助产的过程中,新生儿的锁骨出现骨折现象,则会给助产护士以及产妇带来心理压力,甚至产生医疗纠纷[1]。本文分析了预防锁骨骨折的护理方法,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8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产妇年龄在24岁至35岁之间,平均为(25±4.6)岁;经产妇30例,初产妇56例;在助产的过程中,1例为产钳助产,2例出现脐带绕颈现象,5例肩难产,婴儿体重在2kg至4.5kg之间,平均为2.8kg。

1.2方法在助产的过程中,根据产妇以及胎儿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避免新生儿的锁骨出现骨折现象,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

1.2.1助产之前,助产护士应了解助产知识为了能够让助产护士了解骨盆轴以及产轴,并能够有效掌握胎儿出肩与接产要点,从而有效预防新生儿的锁骨出现骨折的现象,则应在助产之前,对其进行培训。例如,应告知护士助产过程中的牵引力以及产妇的宫缩力均属于产力的范畴,而会阴以及骨盆底保护阻力,均属于助产过程中所出现的阻力;以便让护士能够熟悉助产技能。

1.2.2娩肩护理技巧当产妇娩出胎头之后,应及时对胎儿的呼吸道进行清理,并向外旋转胎儿,保证经过旋转之后,产妇骨盆出口后径、前径与胎儿的双肩径处于一致状态;在对产妇会位进行保护时,护士应指导产妇在出现宫缩间隙时使用腹压;在娩出肩部的过程中,可向胎颈部施加适量的牵引力,以便能够牵引出前肩;当胎儿肘部娩出后,便可以将胎颈向上托,以便于顺利娩出后肩。

1.2.3脐带绕颈以及肩难产的护理分析脐带绕颈以及肩难产现象的出现均有可能导致锁骨骨折,所以要预防骨折就应处理好以上两种异常情况。如果在助产时发现产妇娩出胎儿头部之后,会阴紧压住胎儿颊部以及胎颈出现了回缩现象,则可以认为是出现了肩难产。当发生以上情况时,可以利用压前肩法以及屈大腿法进行处理,并对娩肩方法进行改进,协助产妇将胎儿的后肩以及前肩娩出。当脐带绕颈状况出现时,护士应告知产妇在娩出胎儿的过程中避免使用腹压;如果绕颈时间在七天之内,且脐带缠绕较松,则助产护士可协助产妇将脐带往上推,或从胎儿头部退出脐带;如果绕颈时间在14天或14天以上,则可以利用止血钳将一段脐带夹住,并利用剪刀剪断脐带。

1.2.4认真检查情况特殊的新生儿当难产儿、出肩困难以及体重较大的胎儿被娩出后,应对其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在检查时,可扪诊婴儿锁骨,当发现双侧锁骨不对称或者是轮廓不清时,要做进一步的检查。另外,应观察锁骨骨折患儿的局部组织是否出现了骨摩擦以及肿胀现象等,上肢活动情况是否正常[2]。需要注意的是,如触到骨折部位时,新生儿没有出现强烈反应,则有可能出现了假性麻痹症状,应进行X线检查,以便可以找出骨折部位。2结果

在助产的过程中运用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之后,有1例新生儿的锁骨出现了骨折现象,骨折发生率仅为1.16%,产妇预后以及新生儿健康状况良好。3讨论

新生儿的锁骨发生骨折现象是一种常见的产科产伤,引发锁骨骨折的原因有三种。第一种原因为运用了不当的接生手法,例如在胎儿前肩没有完全娩出的情况下抬后肩,造成耻骨压迫前肩锁骨,从而导致锁骨骨折;第二种原因为实行阴道助产手术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助产方式不合理[3]。例如,外旋转胎儿的过程中,过度保护会阴,导致耻骨过度压迫锁骨,并引起骨折。

锁骨骨折可由难产导致,但更多情况下是由助产不当所导致的,因此要预防锁骨骨折,则应从人为原因方面入手,对助产护理方式进行完善。首先,助产护士应熟练掌握胎位异常以及胎头先露等分娩机制,遇到肩难产的情况,要做到正确处理;在接产时避免采用暴力牵引的方法帮助产妇娩出胎儿,同时护士应不断进行自我充实,以便使接产技术得以提高,从而有效预防锁骨骨折[4]。肩难产是一种极易导致锁骨骨折的高危因素,所以出现肩难产时,要将接生台迅速拉开,一人负责对胎儿前肩进行加压,一人负责娩肩,另外一人则负责保护产妇会阴,三人要相互配合,并应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娩肩。当遇到肩难产时,还应保持镇定,并告诉产妇充分利用腹压进行分娩。在本组86例中,有1例新生儿的锁骨出现了骨折现象,骨折原因为助产护理方法不当,因此要重视对助产护理方式进行优化。另外,当新生儿被娩出后,要及时对其身体状况进行检查,以便可以及时发现是否存在锁骨骨折。如果锁骨骨折现象已经发生,则护士要及时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以避免其出现过激的心理[5];在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应强化健康教育,如在为婴儿洗澡以及喂奶的过程中,应采用合理的,尽量避免移动患肢,从而有效预防因锁骨骨折而导致的并发症。当产妇以及新生儿出院之后,应定期进行随访,以便能够使医患关系得到改善。参考文献

[1]陈朝红,卢光进,叶贞志,周北燕,马春英,张跃先,邹建话,韩玉昆.新生儿锁骨骨折与钙磷镁代谢的相关性[J].中国妇幼保健,2012,19(26):704-705.

[2]龙锦心,段朝晖,严海燕,罗思红,罗晓红.15例新生儿骨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3,10(24):270-271.

[3]陆志方,丁银霞,夏春林,单臣.新生儿窒息对新生儿臂丛损伤发生影响的初步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16(12):533-534.

新生儿骨折的护理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R473.71;R7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15122(2010)08072402

新生儿锁骨骨折是在分娩过程中发生的骨折,是产伤性新生儿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由于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常被临床医护人员忽视而漏诊。笔者分析了本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所发生的16例新生儿锁骨骨折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共活分娩7166例,有16例发生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率为0.22%,均为阴道分娩。产妇年龄均在21~44岁,经产妇4例,初产妇12例,孕37~40周10例,孕40+1~41+4周共6例,妊娠合并糖耐量异常1例,骨盆内外测量均未发现异常,顺产8例,肩难产8例。总产程6~20h,第二产程8min~2h 20min,其中少于15min的4例,使用催产素4例,胎方位LOA 9例,ROA 6例,LOT 1例,脐带绕颈4例,助产工作均由助产士及主治以上职称医生完成。

1.2 新生儿资料 男婴7例,女婴9例,体重在2800~4420g,体重

1.3 诊断方法 分娩后见新生儿上肢活动受限,碰到锁骨部位立即啼哭,检查锁骨部组织肿胀,拥抱反射减弱,偶可听到骨擦音,对疑锁骨骨折者全部经X摄片确诊。

2 体会

2.1 加强产程的观察 助产者在陪产过程中要严密观察产程,接产前充分评估产妇心理、生理状态,做好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解释分娩过程,取得产妇的良好配合。使用宫缩剂时要专人看守,依宫缩调滴速,慎防由于宫缩过强,胎下降迅速,第二产程进展快,使胎头娩出过快,或胎肩未随胎头转位,胎头娩出后胎肩仍处于骨盆的斜径上,使胎儿锁骨在耻骨弓受到快速挤压碰撞而骨折[1]。

2.2 提高助产技术 加强助产士的接产技术培训,在助产手法和肩难产的预防方法上认真学习和指导。学习骨盆轴、产轴及相互间的关系,骨盆各个径线值、分娩机转、接产要领。针对特殊病例,开展病例讨论,理论结合实际,总结分析原因,吸取经验教训,可降低新生儿锁骨骨折的发生率。

2.3 识别和正确处理肩难产 助产者应详细查看产检资料,准确评估胎儿的大小,估计胎儿较大或骨盆有异常时应及时向产科医生反映情况,以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由难产引发新生儿锁骨骨折。要预见肩难产的发生,熟悉肩难产的处理步骤即HELPERR程序步骤。当胎儿娩出后如有胎颈回缩,胎儿颏部紧压会阴部,立即报告医生同时采取屈大腿法、耻骨联合上压前肩法、同时采取改进娩肩的方法,协助胎儿娩前肩、后肩[2]。

3 讨论

3.1 新生儿锁骨骨折的发生率 文献报道新生儿锁骨骨折的发生率差异较大,美国Parkland医院经阴道分娩的新生儿发生率为0.4%[3],冯琼等[4]报道为0.84%。 我院本组发生率0.22%,造成发生率差异较大的原因可能与收治对象,产后有无严格体检及因其他疾病行X线检查的新生儿数量有关,另外青枝骨折及无症状和体征者,易漏诊断,故实际发生率可能更高。

3.2 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的原因 (1)产科因素:新生儿锁骨骨折与分娩方式,胎方位、胎儿体重、孕妇年龄、骨盆大小均存在密切关系。因新生儿锁骨骨折均为分娩时外力所致,因子宫强烈收缩,腹压增加迫使胎儿娩出,当产力不足,胎位异常或转位时,胎儿前肩未充分娩出,过早抬后肩或大幅度转位,甚至助产者粗暴牵拉,使胎儿肩部在耻骨弓处受到挤压而发生骨折。孕产妇年龄过大,产道顺应性差也易致新生儿锁骨骨折[5]。另外本组有4例第二产程

3.3 常规新生儿出生查体 认真查体和临床观察是发现新生儿锁骨骨折的最简单、有效且经济易行的方法。新生儿出生后助产士认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报告医生,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因骨折发现不及时影响患儿治疗护理而造成的医疗纠纷。

3.4 新生儿锁骨骨折的预防 为减少新生儿锁骨骨折的发生,产科工作人员应注意:(1)产前检查应仔细准确,记录详细,对异常情况给予及时纠正,以便分娩时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和准确评价危险因素;(2)增强责任心和同情心,避免粗暴牵拉或用力过大;(3)加强学习,熟练掌握分娩时各种情况的处理方法,提高助产技术。只要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新生儿锁骨骨折必将得到有效地控制。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4.

2 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66-76;131.

3 F Cary cunningham编,郎景和主译,威廉姆斯产科学.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446.

新生儿骨折的护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量化健康教育 小儿骨科 功能完全恢复比例 骨性愈合比例 畸形愈合比例 骨折断端错位比例 家属骨折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小儿骨折作为小儿时期多发病以及常见病一种,疾病类型主要体现为上肢骨折方面[1]。因为小儿时期呈现出较好的骨头柔韧性,表现出生长快速以及可塑性强的特点,所以对于小儿骨折患者而言,如未表现出严重错位情况,则不会使其关节正常功能受到影响[2]。小夹板外固定术获得广泛运用,在实施外固定过程中,需将小儿骨科患者健康教育力度有效加强,以提高其医护依从性[3]。本次研究将我院小儿骨科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探析采用量化健康教育方式以及采用随机健康教育方式完成骨科护理可行性,以实现小儿骨科患者预后提升以及疾病恢复。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6月小儿骨科收治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试验组女15例,男25例;年龄2.2~12.3岁,平均(6.13±1.15)岁。对照组女16例,男24例;年龄2.3~12.4岁,平均(6.15±1.1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均呈现出上肢骨折;(2)骨折通过X线拍摄检查等获得有效证实。

排除标准:(1)家属对于研究要求不遵从;(2)患有先天性疾病。

方法:(1)对照组采用随机健康教育方式完成骨科护理:在患儿日常治疗、晨间护理、护理观察以及巡视病房期间,要求护理人员需要就系列知识对患儿与家属展开对应指导,合理完成随机健康教育工作。(2)试验组采用量化健康教育方式完成骨科护理:合理完成骨折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制作,对患儿家属进行免费发放。治疗内容主要包括骨折诱因、小儿时期骨头特点以及骨折后的一系列处理方法等,对于骨折相关知识,确保患儿与家属可以合理掌握。此外要求护理人员需要将巡视力度加强,就患儿患肢末端正确观察给予指导,防止呈现出外固定过松或者过紧现象,就外固定必要性以及意义对患儿与家属进行讲解,对于患儿不合理要求禁止家属给予迁就,避免呈现出系列骨折并发症现象;于骨折恢复期,就一系列功能康复锻炼对患儿以及家属进行指导,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并且合理完成出院指导,就复诊时间进行告知。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功能完全恢复率、骨性愈合率率、畸形愈合率、骨折断端错位率及家属骨折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上肢骨折外固定知识、小儿骨头特点以及骨折后观察护理)。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功能完全恢复率、骨性愈合率、畸形愈合率、骨折断端错位率比较:试验组功能完全恢复率、骨性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畸形愈合率、骨折断端错位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功能完全恢复率、骨性愈合率、畸形愈合率、骨折断端错位率比较[n(%)]

两组家属骨折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较:试验组患者家属上肢骨折外固定知识掌握率、小儿骨头特点掌握率及骨折后观察护理知识掌握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家属骨折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临床比较[n(%)]

讨论小儿骨折作为常见病一种,临床治疗期间,因为患儿年龄较小,对于夹板约束持以拒绝态度,并且诸多家属对患儿过于担心,惧怕患儿呈现出畸形愈合以及骨折愈合欠佳现象,所以不但使治疗效果受到影响,而且使患儿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对此采取有效方式展开护理干预,存在显著意义,以使患儿依从性提高。传统护理方式主要将医嘱作为中心,无法对患儿综合情况进行有效顾及。在此种情形下,确定新型护理模式展开对应护理干预,意义显著。

临床针对小儿骨科患者实施护理期间,有效运用量化健康教育方式,就小儿时期骨头生理特点、骨折恢复期功能锻炼以及骨折后外固定系列方法等,对患儿与家属进行认真讲解,并确保家属能够充分掌握,从而对患儿病情康复有效促进[4]。此外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护理工作,可以充分避免患儿不必要损伤,获得理想骨折护理效果[5],最终促进小儿骨科患者综合表现改善。

本次研究发现,试验组患者功能完全恢复率以及骨性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畸形愈合率、骨折断端错位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小儿骨科患者家属上肢骨折外固定知识掌握率、小儿骨头特点掌握率以及骨折后观察护理知识掌握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此种结果原因为,量化健康教育方式有效运用,可充分做到以患儿为中心,能够依据骨折患儿具体情况展开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护理期间确保有计划进行,可将家属针对疾病了解程度显著提高。对于治疗工作重要性,确保患儿家属可以充分了解,从而对于医护人员工作做到积极配合。通过积极交流,可将同患儿之间距离有效拉进,将患儿信任感显著增强,使患儿依从性显著提高,对患儿疾病康复发挥明显促进作用,充分证明量化健康教育方式运用于小儿骨科护理中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量化健康教育方式的有效运用,可使小儿骨科患者功能完全恢复率、骨性愈合率显著提升,畸形愈合率、骨折断端错位率有效降低,并将家属骨折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有效提升,最终促进小儿骨科患者预后提升以及疾病恢复。

参考文献

[1]王辉.耳穴埋豆联合基于互动健康教育模式护理干预对小儿骨科术后疼痛及健康知识通晓情况的影响[J].光明中医,2020,35(14):2194-2197.

[2]王亚茹,张茜,王利杰.治疗性沟通联合量化健康教育应用于小儿骨科围术期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10):142-143.

[3]陈晶晶.互动健康教育运用于小儿骨折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健康之友,2020,12(7):228.

新生儿骨折的护理范文第5篇

肱骨髁上骨折是肘部最常见的严重损伤,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约占全身骨折的7.5%,占儿童肘部骨折的60%[1]。若骨折严重或处理不当,有并发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肘内翻、肘关节僵硬、骨化性肌炎等的危险。自1998~2004年,我科采用俯卧位成角折顶法治疗儿童髁上骨折121例,同时配合整体化护理及早期的功能锻炼。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护理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1例中,男75例,女46例;年龄最大14岁,最小3岁,平均7.8岁;伸直尺偏型骨折107例,伸直桡偏型骨折6例,屈曲型骨折8例。均无合并伤。伤后至就诊时间最短30分钟,最长6天,平均5小时。

1.2 治疗方法

以右肱骨髁上伸直尺偏型骨折为例,患儿家长或助手坐位,双腿分开与肩宽,患儿俯卧在家长或助手双大腿上,患肢在外侧,稍外展,利于复位。患儿家长或助手双手握住上臂近端,术者双手握住肘部,先拔伸牵引2~3分钟,解除断端嵌插、纠正旋转;然后术者用左手维持牵引,右手纠正尺偏移位:拇指抵住骨折近端桡侧向尺侧推,其余四指抵住骨折远端尺侧向桡侧拉,同时左手稍向桡侧牵引,尽量纠正尺偏,允许少许桡偏;最后术者双手手掌夹住肘部维持牵引,双拇指置于骨折处远端背侧,其余手指置于近端前侧,双拇指向下用力成角,感觉到两断端接触时再反折,即可复位。伸直型桡偏骨折者纠正桡偏时,术者用右手维持牵引,左手纠正桡偏移位:拇指抵住骨折近端尺侧向桡侧推,其余四指抵住骨折远端桡侧向尺侧拉。屈曲型骨折成角折顶时,双拇指置于骨折处近端背侧,其余手指置于远端前侧,其余同伸直型骨折。术后用小夹板外固定:超肘关节,伸直型骨折屈肘100~120°,屈曲型骨折屈肘40~60°,固定10~14天,10~14天后逐渐固定患肢肘关节于功能位,颈腕吊带悬吊于胸前,一般固定3~4周。

1.3 治疗效果

本组121例,术后X线片示骨折对位对线均比较好,骨折均愈合,临床愈合时间4~6周,平均36天。经6~18月随访,按照李稔生等[2]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107例,良9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95.9%。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本病儿童多见,因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差,很难准确叙述自己的不适及需求,通常是以啼哭来表达不适,对治疗不能配合。因而,护理人员必须热情、关切、关心体贴患儿,多花时间和患儿在一起,如讲故事、看画书等,使患儿感到犹如在母亲身旁一样;在护理上要给予患儿多方面的关心及爱护,要用母爱的心理去接触患儿,减少患儿恐惧感和抗拒心理,以尽早赢得其信任与依赖。对年龄小的患儿要耐心对待,对年龄稍大的患儿要与其讲道理,善于诱导,正确引导,使患儿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配合治疗。同时也应注意和患儿家长交流,了解其需求和个性,进行必要的解释,讲解有关治疗的配合以及家长负性心理对患儿的不良影响,稳定家属情绪,让患儿在良好的状态下接受治疗。

2.2 饮食护理

《素问》曰:“毒药攻邪,五合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吸之,以补精益气。”尤见饮食调理的重要性。骨折后,受肿痛的刺激,加之小儿脾胃虚弱,所以应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合理给予饮食调护,保证充足的营养,才能使机体气血旺盛。受伤后1周内,宜进高营养、多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如米粥、豆制品、牛奶、新鲜蔬菜等;禁油腻、生冷、酸辣食物。同时,因卧床时间长,胃肠蠕动减弱,常会引起便秘,可进食适量水果,如香蕉、梨等。骨折中后期,小儿新陈代谢旺盛,应多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和富含钙磷的食品,如牛奶、排骨汤、鸡汤、瘦肉等,以达到强壮筋骨、加速骨折愈合的目的。

2.3 专科护理

2.3.1 小夹板的护理

患儿经骨折整复外固定后,随着肢体肿胀程度变化而随时调整夹板的松紧度及位置,一般扎带上下移动lcm为宜,过紧可影响远端血液循环,过松则可能使夹板松动而失去固定作用。

2.3.2 伤肢血循环的观察

密切观察患肢循环感觉运动情况,防止缺血性肌挛缩。肘部血管、神经丰富,骨折后出血较多,血肿过大致使肌筋膜下张力过大压迫血管;外固定物过紧压迫血管;固定时肘的屈曲度过小等。这些因素阻碍了血液的流通,若不及时处理,致前臂及手部肌肉缺血6~8小时之后即可发生变性,并发前臂及手部缺血性肌挛缩,而终身致残。针对以上诱因多,变化复杂,因此,要密切观察患肢远端症状和体征的改变,避免严重并发症而出现5“P”,即疼痛(pain)、苍白(pallor)、脉搏消失(pulsiessness)、感觉异常(parasthesta)、麻木(parodysis)。对不能准确叙述症状的幼儿,应细心观察患儿表现,如有哭闹,应仔细检查,若患肢皮肤温度低于正常末梢皮肤颜色苍白或紫绀,应及时报告医生,同时向家长说明本症的严重性,使之密切合作,及时发现和排除异常情况,以杜绝缺血性肌挛缩的发生。

2.3.3 患肢感觉运动情况的观察

观察是否有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损伤症状。正中神经损伤表现拇指对掌动作丧失,拇、示、中指末节屈曲功能丧失呈“猿手”状。患肢的大鱼际肌群萎缩,拇、示、中及环指一半掌面及诸指关节背面感觉消失。尺神经损伤:患者出现小指、环指问关节不能伸直,典型的“爪形”畸形。桡神经损伤可出现垂腕,伸指及拇指外展功能丧失。虎口处皮肤感觉消失。若有上述症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3.4 保持适宜的体位

复位固定后要求患儿屈肘(伸直型骨折100~120°,屈曲型骨折40~60°)固定10~14天,10~14天后逐渐固定患肢肘关节于功能位,前臂旋前位颈腕吊带悬吊于胸前。睡眠时仰卧,患肢下面垫枕与躯干平行放置。

2.3.5 疼痛肿胀的处理

骨折后经络受损,气滞血凝,致使局部肿胀较甚,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应嘱患者卧床,抬高患肢,进行伸指握拳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必要时患儿可口服止痛药,痛甚者可配合针刺合谷、内关等穴。肿胀严重者,可静滴甘露醇等脱水消肿药物或口服防己茯苓汤等中药;局部肿胀较甚出现张力性水泡者,用无菌注射器抽吸积液后碘伏棉签擦干,涂上龙胆紫。

2.4 功能锻炼

以往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后为防止重新错位和肘内翻,往往过多强调患肢制动和良好的外固定,而忽视相应的功能锻炼。结果使肘关节长期处于一个体位,导致关节内粘连、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多种并发症。功能锻炼是促进骨折患儿功能康复的主要环节,同时可以防止损伤组织的纤维化、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我们遵循“动静结合,筋骨并重”的治疗原则,在牢固固定的前提下,指导正确地功能锻炼,推动气血流通,达到通则不痛,消肿定痛,而气血行,皮肉筋骨得养,则有利于组织修复,骨折愈合。首先向患儿及家长说明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消除患儿及家长害怕疼痛、担心早期活动对骨折不利等因素,使其积极配合。其次鼓励患儿作主动的功能锻炼,并强调以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在指导功能锻炼时,护理人员要耐心教导,多加督促,既要纠正家长急于求成的心理,又要防止患儿因怕疼痛而不愿功能锻炼的现象。具体形式方法上要注意趣味性、娱乐性,寓锻炼于游戏、玩耍中,必要时可借助部分玩具,使患儿乐意接受。损伤1~2周,肢体肿胀,局部疼痛,骨折断端不稳定。患肢固定后,即指导患者作握拳及腕指屈伸活动,根据患肢肿胀程度。每日3~4次,每次5~1O分钟。2周后适当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伤后3周,肿胀已退,此时仍在夹板固定下行腕、手指伸屈及肱二、三头肌收缩锻炼活动,在原活动基础上,加大活动幅度,时间延长5~10分钟。3~4周拆除夹板固定,指导患儿循序渐进,行肩、肘、腕、指关节功能锻炼,要求自动加力,切勿旁人助力,以免造成暴力撕裂组织引起粘连或骨化性肌炎形成,影响关节功能恢复。

3 小结

肱骨髁上骨折多因间接暴力所致,以伸直尺偏型多见,肱骨远端扁而宽,前有冠状窝,后有鹰嘴窝,两窝之间仅有一薄层骨板相隔,该处又是肱骨自圆柱形向下转变为三棱状的形状改变部位,为应力的薄弱点,故易发生骨折,特别是在儿童时期。俯卧位成角折顶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俯卧位,克服了儿童配合性差的缺点,便于医生操作;折顶加大成角操作简便、省力,利于纠正重叠移位和控制骨折远端的旋转。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一次复位成功率高、患儿痛苦小、费用低的特点。但取得临床满意的效果与整体化护理是密不可分的。本组121例,由于加强了对情志、饮食、专科的护理和对功能锻炼的正确指导,对骨折的愈合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且无1例发生并发症,随访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