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早产儿口腔护理

早产儿口腔护理

早产儿口腔护理

早产儿口腔护理范文第1篇

目的: 总结了加强26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口腔护理措施。主要方法是口腔用药护理,营养护理,心理疏导,健康指导等,认为精心的护理可以缩短患儿病程,减轻患儿痛苦,加快患儿病愈,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口腔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08-02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柯萨奇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一下年龄组发病率高[1] ,主要通过唾液、飞沫经呼吸道传播,由手及污染物经消化道传播、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臀部红色斑丘疹或疱疹,部分患儿发热。少数患儿可并发心肌炎、神经源性肺水肿、脑干脑炎等并发症。极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迅速发展,可导致死亡。经统计,本院2013年5月10日-8月10日收治手足口病268例,在临床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强口腔护理,可以提高手足口病患儿的治愈率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现将做法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手足口病例268例,其中男178例,女90例,年龄在8个月-6岁。

1.2 方法:

采用5%碳酸氢钠溶液和维生素B12注射液交替使用,先用5%碳酸氢钠清洗口腔,然后用一次性棉签蘸维生素B12注射液擦拭口腔疱疹及溃疡面。

1.3 结果:

268例患儿无1例效感染和重复感染病例,患儿全部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特别是手、足、臀部的清洁,保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床铺平整干燥,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剪短患儿指甲,防止抓破皮疹。每天空气消毒1次,病房通风2次,每次不少于30min。鼓励患儿饭前饭后用温开水漱口或用温开水棉签轻轻地清洁口腔(不会漱口的患儿),尽量不用生理盐水漱口,因为盐水容易刺激溃疡面加重口腔疼痛。

2.2 口腔用药护理:

对于拒食、流涎、哭闹等患儿,医嘱常规应用维生素AD滴剂加溶菌酶加利多卡因直接涂于口腔患处,疗程3-5d、采用5%碳酸氢钠和维生素B12注射液交替使用。对于口腔溃疡疼痛剧烈者可给予少量2%利多卡因局部应用,同时将蒙脱石散粉调成糊状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者给予双料喉风散局部喷抹,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2]。

2.3 营养护理:

拒食患儿及时给予静脉输液以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反之,给予流质或半流质营养易消化失误,避免进食干硬及刺激性食物而对口腔黏膜造成损伤。喂养过程中注意卫生,以防发生感染性腹泻。

2.4 心理疏导:

由于患儿住院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加上手足口皮疹、疱疹的刺激而哭闹不安,医护人员必须向家长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和疾病宣教工作,以取得合作。对患儿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护理时做到主动、热情、耐心、细心,减轻家长压力,为患儿早日康复。

2.5 健康指导: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患儿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患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介绍本病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如何做好重症患儿的早期发现,如发现患儿出现精神差、哭闹不安或嗜睡、过分依赖父母、发热、肢体抖动或无力等及早报告医护人员[3] ,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教会家长做好口腔、皮肤及饮食护理,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3 小结

手足口病的口腔护理是一个以局部用药和综合护理相结合的护理过程。碳酸氢钠溶液局部用药,主要是改变口腔内黏膜创面的环境,碱性环境可抑制黏膜表面病毒侵入,阻止其复制,有利于口腔黏膜的愈合[3]。维生素B12为细胞合成核酸过程中的重要辅酶,对黏膜上皮细胞具有修复再生功能[4] .结合对患儿的卫生饮食指导,可以缩短患儿的病程,同时也减轻口腔不适给患儿带来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邱丽红.手足口病病情观察表在早期识别危重患儿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1:58-60.

[2] 邱丽红.手足口病病情观察表在早期识别危重患儿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2,1:58-60.

早产儿口腔护理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护理。方法:对 1015例手足口病患儿采取有效的口腔护理及用药护理。结果: 由于治疗护理措施得当,有效缓解疼痛,并促进溃疡面愈合.结论: 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和护理为主。实施有效的口腔护理,能够促进口腔溃疡尽快愈合,保证营养,预防并发症,减轻患儿痛苦,促进患儿疾病痊愈。

【关键词】手足口病; 口腔护理; 护理体会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患儿除手足、臀部有散在皮疹和疱疹外,口腔黏膜亦出现疱疹、溃疡,表现出流涎、疼痛、拒食拒水、发热、哭闹不眠甚至张口困难等,如何做好口腔护理,促进口腔溃疡尽快愈合,保证营养,预防并发症是护理此类患儿的实际问题。2009年 4月 ~ 2011年1月本院儿科收治手足口病 1015 例,现将手足口病患儿口腔护理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手足口病 1015 例,男 635 例,女380 例; 年龄7个月 ~ 5 岁,平均年龄 3 岁。给予加强口腔、皮肤护理及全身抗病毒治疗,均治愈出院,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1. 2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患儿主要表现皮肤黏膜为手足、口腔、周围出现疱疹,口腔黏膜疱疹多分布在舌、颊黏膜、口唇、硬腭、咽、扁桃体等处,破溃后形成口腔溃疡,表现出流涎、疼痛、拒食拒水、发热、哭闹不眠甚至张口困难 。

2 口腔护理

2. 1 保持口腔清洁: 3 岁以上患儿应早晚刷牙,饭前饭后用温开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3 岁以下不会漱口的患儿,可以用温开水棉签轻轻地清洁口腔。尽量不用生理盐水漱口,因为盐水容易刺激溃疡面可加重口腔疼痛。严禁用刺激性、腐蚀性溶液漱口。

2. 2 口腔用药护理: 患儿口腔溃疡、疼痛较轻者,用碘甘油或贯新克涂抹溃疡处以促进口腔溃疡的愈合。对拒食、流涎、张口困难、哭闹不眠者等,应遵医嘱应用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喷雾剂喷口腔,以减轻口腔的疼痛,2 ~3 次/d,可起到消炎抗病毒,清洁口腔的作用。还可将 Vit E 或鱼肝油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以止痛,使糜烂早日愈合。口腔溃疡症状相对严重的患儿,可以给患儿含服华素片;如果患儿不配合可将华素片研成粉末,用棉签沾上敷于溃疡面,疗效很好。华素片的主要成分“西地碘”能在口腔局部迅速杀灭各种致病微生物,从而有效收敛消肿,改善溃疡面的血液流通,迅速缓解口腔溃疡给患儿带来的疼痛,并促进受损的口腔黏膜愈合。口腔溃疡带来的疼痛,并促进受损的口腔黏膜愈合。同时可口服维生素促使糜烂早日愈合。口腔涂药后,嘱患儿闭口10min,不可马上漱口及饮水、进食,以保证疗效。

3 饮食指导

应给予患儿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切忌食用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口腔溃疡引起疼痛。

4 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住院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加上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往往会哭闹不安,医护人员要关爱他们,体贴他们,多与他们沟通,取得其信任以消除恐惧心理。同时提供适当的、有益的游戏、绘画、看电视或讲故事以转移注意力,减轻疼痛。

5 小结

近几年来,手足口病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婴幼儿健康,卫生部已将手足口病纳入传染病管理,要求各地加强防控。护理人员应及时实施有效的对症治疗和护理,以缩短疗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谢似平,李映兰 . 口腔护理方法的研究进展[J]. 现代护理,2008,1( 27) : 1.

[2] 黄玉华,刘丽华 . 634 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和护理[J]. 护理研究,2009,23( 3) : 59.

[3] 李媛珍,曹 . 手足口病患儿 75 例临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2009,15( 5) : 112.

早产儿口腔护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婴幼儿;口腔健康;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 R78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1(b)-0066-04

Analysis and intervention of oral health status of infants in community

SHAO Ruoheng GUAN Fei WANG Mengxing ZHAO Liping LI Yuehua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Children's Hospital, Capital Institute of Pediatrics, Beijing 1000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oral health status of infants in community, and explore the intervention method. Methods 503 cases of infants in Wannianhuacheng Community of Fengtai District in Beijing City from February 2013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ir individual oral health records including dental conditions, oral mucosa and the related soft tissue structure, teeth, feeding habits, oral habits were established. The guidance of family related knowledge was carried out, and diagnosed the disease in early stage. All infa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5 to 2 years. 502 cases of children in same age as the infants of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in kindergarten, who didn't have oral health records. The infant oral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of parents, the caries rate and DMFT and bad oral habi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he infant oral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of par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76.10%(382/502), which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76.93% (387/50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After filing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infant oral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of pare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elevated to 86.08% (433/503), which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71.71% (361/502),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In terms of oral diseas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udy, the caries rate and DMFT in infan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0,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After filing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caries rate was 43.03% (216/502) and DMFT was 0.98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as 30.02% (151/503) and 0.62 respectively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e caries rate and DMFT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In field of bad oral habits, after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rate of bad oral habi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17.10% (86/503),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32.07% (161/502), the rate of bad oral habi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 Establishing the oral health records to manage the oral health status of infant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oral diseases in infant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ir oral health status, which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Infants; Oral health; Records management

WHO对109个国家12岁儿童牙齿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指出当今世界儿童的牙齿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因此,建议各国制订和推广有效的预防政策和方案。我国近年来对婴幼儿口腔疾病的相关因素和疾病的早期干预多有研究,得出口腔健康早期干预是一项重要措施[1]。与发达国家相比,社会大众对婴幼儿口腔保健认知程度不高,甚至一些非口腔专业的其他领域医护人员对儿童口腔相关疾病的预防、健康习惯的养成、儿童口腔患病后病情M展对相关生长发育的影响既缺乏概念也不够重视[2]。因此,加强对婴幼儿口腔健康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尝试采用对婴幼儿建立口腔健康档案的模式介入儿童的口腔保健,旨在为提高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提供研究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3月北京市丰台区万年花城社区的婴幼儿503名作为干预组,男254名,女249名;胎龄38~42周,平均(39.51±5.19)周;出生时体重为2285~3852 g,平均(3075.16±954.61)g。干预组婴幼儿6月龄~1岁时建立口腔健康档案。通过1.5~2年的追踪后,干预组婴幼儿平均年龄(2.71±0.42)岁。选取同社区同年龄入幼儿园的未建立档案儿童502名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2.83±0.57)岁;男256名,女246名;出生时胎龄36~41周,平均(38.47±5.22)周;出生时体重为2300~4017 g,平均(3015.13±973.64)g。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分布、胎龄及出生时体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避免了由于早产、肥胖等原因对后期实验的影响,具有较好的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出生时口腔健康状况良好;②无先天传染性疾病;③无先天性认知障碍等精神疾病。排除标准:①追踪期间失访者;②先天性兔唇婴儿;③家长有认知障碍难以配合者。

1.2 方法

1.2.1 干预情况 在干预组婴幼儿6月龄~1岁时建立口腔健康档案,包括牙体情况、口腔黏膜及相关软组织结构、牙齿咬合、喂养习惯、口腔不良习惯(吮手指、吐舌头、舌舔牙等)等个体化资料,以及婴幼儿口腔清洁开始时间、方式、工具的使用和频率,婴幼儿父母的自我饮食习惯、口腔清洁情况、口腔就医和保健等情况。并在社区开展针对家长、社区医生、幼儿园保健医的口腔公益保健宣教。建立档案时,包括针对婴幼儿展开的口腔检查以及针对家长展开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健康行为、个人特征、健康知识、家庭环境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相关知识指导,进行早期疾病诊断。通过1.5~2年的追踪,期间根据幼儿口腔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对所建立的档案进行追踪记录,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干预方式进行适当合理的调整。

1.2.2 婴幼儿家长口腔保健知识问卷 包括以下问题[3]:①龋齿是由于细菌利用糖产酸腐蚀牙齿而引起的吗?②小头软毛刷是适合儿童使用的保健牙刷吗?③幼儿应使用儿童牙膏吗?④患了龋齿的乳牙是否及时到医院补?⑤最容易引起龋齿的坏习惯是睡前吃零食吗?⑥少吃含糖粘性食品是预防龋齿的好习惯吗?⑦龋齿对身体最重要的危害是引起心、肾等全身性疾病吗?⑧窝沟封闭是预防龋齿的口腔保健措施之一吗?⑨每次刷牙的时间是否少于3分钟?⑩竖刷法是正确的刷牙方法吗?

1.3 观察指标

检查两组婴幼儿干预前后的相关牙体疾病(包括患龋率、龋均等)和口腔不良习惯等指标,讨论建立婴幼儿口腔档案的积极意义。以WHO推荐的龋齿诊断标准[4]作为本研究的龋齿检查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婴幼儿的患龋率及龋均比较

在口腔疾病方面,在研究初期两组婴幼儿的患龋率、龋均数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婴幼儿的患龋率、龋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干预前后两组婴幼儿的口腔不良习惯及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

干预前两组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口腔不良习惯方面,干预前,两组婴幼儿的口腔不良习惯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进行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的口腔不良习惯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相关统计显示,我国专业儿科医生严重缺乏,儿科口腔医生比儿童比例更是严重不足[5-7]。大部分专业儿科医生已经超负荷应付门诊中疾病的治疗,无暇在有限的工作时间中去大力开展预防,使得不预防患病率高成为恶性循环。本研究尝试由专业儿科口腔医生协助社区基层口腔医生以家庭儿童口腔医生的模式介入儿童的口腔保健,建立涵盖口腔行为习惯和疾病家族史、现有口腔详细检查以及检查后有针对性的保健指导乃至必要治疗的内容全面的口腔档案,除了对于常见龋病的防控,还可以及时发现和终止婴幼儿早期口腔不良行为习惯,有效避免或减轻相关颌面部发育畸形的程度,并通过对干预组婴幼儿进行建立涵盖口腔行为习惯、家庭各种因素等内容全面的口腔档案,有效降低了婴幼儿的患龋率与龋均,改善了婴幼儿的口腔行为习惯,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进行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婴幼儿的患龋率以及龋均的显著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有力证明了对婴幼儿进行早期干预护理对其口腔健康的重要意义。由此,将婴幼儿口腔健康早期干预推广的呼声一直不断。由于我国儿科口腔医生的严重不足,同时儿科牙医忙于应付各种常见疾病的治疗,且基层社区口腔医生的儿科口腔保健知识和儿科口腔疾病辨别诊断能力较弱,导致婴幼儿口腔牙病早期无法得到有效干预,进一步出现儿童的重度龋病导致颌面部蜂窝织炎、乳牙早失乃至牙合咬合紊乱恒牙异位萌出等一系列发育异常[8-10]。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建档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婴幼儿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在研究初期对婴幼儿家长进行的口腔公益保健宣教,有效提高了家长对相应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在没有专业医护人员指导的情况下,家长自身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婴幼儿口腔健康的日常护理,对婴幼儿的口腔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干预1年后,对照组家长的婴幼儿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不增反降,这说明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家长对其口腔健康的关注度有所下降。研究表明,在婴幼儿的生长过程中,家长对婴幼儿给予稳定的关心,可明显改善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11-13]。

通过2年左右试点社区人群的档案建立和规范,完善了档案建立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培训基层社区口腔医生儿童口腔常见多发疾病诊治方法和预防保健知识,使大多数婴幼儿口腔疾病可以在常规社区体检中被及时发现、干预和治疗,综合统计后得到有效降低龋病及不良生活和喂养习惯导致的颌面部发育异常的比例和治疗费用,为婴幼儿档案建立加入基层婴幼儿常规保健项目打下基础,预期计划的完成情况较好。但研究过程中也出F了一些问题,例如建立档案人群的选择和长期随访的依从性难以保证,或者对建档内容的规范性和健康指导的准确性保证落实情况等,因此在今后的在实际操作时,应着重注意以上问题,将建档管理的效用最大化。反观目前的儿保门诊,针对婴幼儿的口腔方面只局限于对乳牙的萌出情况,缺少更为细致、具体的检查内容和教育内容[14-16]。且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政府部门对4~18周岁人群进行的口腔健康普查投入了较多的资金与人力,但对新生儿的投入较少[17-18]。且一旦口腔出现疾病,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本医疗的治疗定价较低,尤其儿童的很多手工操作相关治疗费用仅为成人的一半[19-20]。因此,如果能在早期就开展对婴幼儿口腔健康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将婴幼儿的口腔保健工作前移,不仅可以节约政府在较大年龄儿童的口腔疾病治疗中的费用支出,还可以有效控制其患龋率,对保证婴幼儿的口腔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对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进行建立档案管理的方式可以明显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生率,改善婴幼儿的口腔健康状况,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采方.对牙周病和龋齿患病率的思考――如何解读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的资料[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3,48(5):257-259.

[2] 冯惠芬,钟春仪,巢枫榕,等.从化市小学生口腔健康观念知晓率的性别差异[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2,28(2):246-249.

[3] 侯庆中,刘寿桃,何静,等.幼儿家长口腔保健知识与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7):658-659.

[4] 王伟健,王左敏,俞艳平,等.WHO两种龋病诊断标准的临床应用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2,16(1):46-47.

[5] 顾育盈,孙嵩,李莉,等.幼儿家长口腔健康知识教育对儿童口腔健康状况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 19(19):174-175.

[6] 蒋宝凤,蔡蔚,张莲华,等.婴幼儿口腔健康3年干预模式与效果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1):1523-1524.

[7] 姚林洁,林非欧.婴幼儿口腔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3):3631-3632.

[8] 曹轶婷,祝策,徐玮,等.上海市11~14岁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15,24(3):345-350.

[9] 陈周焕,刘建国,张剑,等.婴幼儿龋病防治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24):11729-11732.

[10] 王国珍,罗云纲,魏洪涛,等.儿童龋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8):1545-1548.

[11] 李何,曾晓娟,李秋忠,等.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29(2):309-311.

[12] 严黎吉.对老年口腔疾病患者进行口腔修复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9):232-233.

[13] 钟俊华,曾念彬.家长口腔健康素养在学生牙病防治中的作用[J].西部医学,2014,26(9):1204-1206.

[14] 曹骏瑶,叶玮.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生存质量量表在临床中的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5,31(8):507-509.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3,14(4):251-256.

[16] 蔡楠,王桂茹,侯丹丹,等.小学生口腔健康知、信、行现状及口腔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6, 31(9):2002-2004.

[17] 阿依努尔・阿不都热衣木,赵今.婴幼儿龋病预防方法研究回顾[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25(2):74-76.

[18] 梁翠媚,赵霞桂,容林惠,等.江门市区学龄前儿童龋病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8):761-762.

[19] 辜双娇,林居红,王孟宏,等.重庆市4~17岁孤儿口腔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4,32(4):378-381.

早产儿口腔护理范文第4篇

口腔疾病是人类最常见、最多发的疾病之一,尤其是龋齿、牙周病、牙列不齐、牙齿缺失、缺损等。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还可以造成咀嚼功能下降、食欲不振、面部发育畸形、影响美观等情况,甚至可以引起消化不良等全身疾病。所以,做好口腔保健,对口腔疾病及早就诊、及早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为什么刷牙要用竖刷法

所谓竖刷法,就是顺着牙齿生长的方向上下竖着刷,即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竖刷法,刷毛有较多的机会深入到牙缝中接触牙龈,不仅可以彻底地刷洗牙缝中的污物,而且对牙龈是一种合适的刺激,使它得到有效的锻炼,能更长时间地保持正常生理位置而不发生萎缩。另外,刷牙一定要轻刷,这样不会损伤牙齿和牙龈。

怎样选择与保护牙刷

牙刷是人们清洁口腔、防龋防病的卫生用品,恰当的应用还可起到按摩牙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提高牙齿抗病能力的作用。故选用适合的牙刷非常重要。刷头要适合口腔大小,不宜过大。刷毛不宜过硬,少年儿童、老年人或牙周病患者宜选用刷毛较软的牙刷。吸烟或容易沉积牙石者可选用中等硬度的牙刷。

戴固定矫治器或口腔有固定桥等修复体者,则需在牙科医师的指导下选用特制的邻间牙刷。生活不能自理的儿童或手功能障碍、需要别人帮助者,可选用电动牙刷。婴儿刷牙可选用指套牙刷。

如果保护不当,牙刷被细菌污染,会导致细菌传播。那么如何保护牙刷呢?刷牙后,牙刷上往往沾有牙膏及食物残渣,也有许多细菌附着在上面。因此要用清水多冲洗牙刷几次,并将刷毛上的水份甩干,将牙刷置于通风干燥之处,不要把刷头置于漱口杯内,否则,刷毛水份不易干燥,使细菌容易滋生繁殖。牙刷应每人一把以防止疾病交叉感染。一把牙刷不能长期使用,通常每季度应更换一次或发现刷毛弯曲时及时更换,否则会造成牙龈和牙齿损伤。

牙刷的特殊种类

随着科学的发展,国内外已设计出具有特殊功能的牙刷:

电动牙刷电动牙刷有多种运动形式,有的是往复式弧形或直线运动,有的是二者运动相结合的,有的为圆形或椭圆形运动。不论何种形式,只要正确使用都能获得洁牙效果。

邻间刷又可分为单束毛刷与多束毛刷以及小插刷等,主要用于清除牙邻面菌斑与食物残渣、固定修复体、种植牙、牙周夹板、间隙保持器以及其他常用牙刷难以进入的部位。

指套牙刷是一种指套式乳胶柔软牙刷,套在拇指或食指上,以指代柄,凭手的感觉,使牙刷在刷牙时更加细微,主要是给婴儿刷牙时使用。

为什么要定期洁牙

大家都知道,人在进食过程中可在牙根、牙缝中留有许多细小的食物残渣,在口腔唾液、细菌等诸多因素作用下形成牙结石。

牙结石可长期刺激、压迫牙龈形成水肿、充血、出血、炎症,使牙龈向根尖方向退缩,牙根外露,形成牙周炎,致使牙齿松动、脱落,还可引起口臭、牙齿变色等情况。

因此,应当每半年或一年定期到医院的口腔科进行一次彻底地洁牙,以维护口腔的健康。

洁牙可去除牙齿表面色素,使牙齿更美白,但洁牙并不仅仅是美容治疗,更重要的是牙结石一旦形成是不可能通过日常清洁如刷牙、使用牙线等去除的,必须通过洁牙来解决。

此外,洁牙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去除结石,预防牙龈疾病;二是发现龋齿,预防牙体牙髓疾病。

预防保健不但使牙齿更健康,而且还节省医疗费用,花少量的钱做定期洁牙,可以预防牙周和牙髓病,大大减少了掉牙和牙疼的机会,也可节省大量的镶牙和治疗费用。

如何防治口臭

口臭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不但自己感觉不舒服,也常使他人感到厌恶。口臭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

口腔疾病或口腔卫生差龋病、牙龈炎、牙周炎、牙结石及软垢等;不刷牙漱口或刷牙不彻底以及戴假牙不注意清洁等。

全身性疾病消化不良、化脓性支气管炎、肺脓肿等;鼻腔或鼻咽部疾病。

不良习惯如吸烟等。

预防和治疗口臭主要是治疗口腔及全身性疾病,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洁牙等,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为什么要为孩子定期作口腔检查

6~12岁儿童的牙齿正值乳牙与恒牙置换及颌骨发育期,此期间容易出现龋齿(俗称虫牙)、牙龈炎、牙列不齐等情况,若不及时治疗,则有可能发展为牙周病、牙齿缺失、面型异常等。定期检查可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尽早采取有效措施,治疗费用低、疗程短、效果好,使孩子终生受益。

儿童乳牙疾病的治疗

儿童乳牙在出生后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到2岁半全部出完,共20个。恒牙从6岁左右开始萌出到12岁左右绝大多数基本萌出。在此期间,乳牙起到完成咀嚼功能、刺激上下颌骨及面型发育的作用。很多人认为乳牙迟早会被恒牙换掉,出现问题后可以不治疗,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乳牙的疾病不仅可以破坏牙齿组织,还可以引起炎症,影响进食,甚至影响恒牙的生长发育以及颌骨的发育,所以,对于乳牙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应及早重视。

及早教儿童刷牙

儿童刷牙对于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儿童龋病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多大年龄的孩子可以开始学刷牙呢?

一般来说,小孩两岁时20个乳牙已基本长齐,3岁时就可以在父母及幼儿园老师的帮助下学会自己刷牙,越早越好,每天坚持早、晚各刷一次。年龄较小的儿童,不会刷牙,可以教他们先学会漱口。

正确的刷牙方法是竖刷法,家长和老师应当教会他们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儿童的牙刷应当选择头小、柄直、刷毛柔软的保健牙刷,牙膏最好选择刺激性小而含水果香味的儿童牙膏,以提高他们刷牙的兴趣。

为什么要特别注意保护儿童的“六龄牙”

人的一生共有两副牙齿即乳牙和恒牙,儿童到了6岁左右开始在第二乳磨牙的后方萌出第一颗恒牙――第一恒磨牙(又称六龄牙)。它在咀嚼器官中起着重要作用。从功能上讲,“六龄牙”是生理作用力的中心点,正好位于牙列的中段,位置比较恒定,不易错位,成为牙弓的主要支柱,对于保持上、下颌牙齿的正常排列,维持正确的咬合关系以及保证面部骨骼、肌肉发育的丰满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窝沟封闭术”,对儿童护齿保健有何好处

儿童萌生出来的恒牙表面有许多窝沟缝隙,容易藏纳残留食物,引起细菌繁殖,从而导致龋齿(俗称虫牙)。窝沟封闭术是使用特殊的封闭材料填平经清洁的牙面窝沟,可有效地起到防止龋齿,保护牙齿的作用。儿童新萌出的恒牙窝沟内非常清洁,此时最适宜作窝沟封闭术,对今后的防龋护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阻生智齿对人体有何危害

人类因进化、遗传、发育等因素的影响,任何牙齿均有可能萌出困难而成为“阻生齿”,以下颌第三磨牙最为多见,故习惯上称为“阻生智齿”。其对口腔及全身都可能产生危害:

可长期或反复引起冠周炎及冠周脓肿;

可引起口腔及颌面部广泛性组织间隙感染、化脓,甚至引起全身性败血症、脓毒血症、颅内化脓性感染等危及生命的严重病症;

可引起上、下颌骨的骨髓炎,从而引起骨缺损、畸形;

可引起邻近牙齿产生龋齿;

深位的阻生智齿可引发产生肿瘤。

所以,阻生牙尤其是阻生智齿应及早进行相应治疗。

拔牙后应注意什么问题

医生给病人在口内放置的棉卷要轻轻咬住,在30~60分钟左右吐出。

拔牙当天应避免多说话,不要用力吐口水、用舌头添伤口,更不要吮吸创口,以免引起出血。拔牙两小时后方可进食,切忌吃太烫或太硬的食物,以及烟酒等刺激食品。

拔牙后6小时不能漱口,否则会破坏创面内的血凝块,可能引起出血或伤口发炎,拔牙当日不要刷牙,可用温水或盐水轻轻漱口。

在拔牙当天内,可能在唾液中带有少量的血水,这是正常现象,不要害怕。但如果出现有大量的出血,应立即到医院就治。

拔牙的当日,不要剧烈活动,最好能充分休息。

根据需要和可能,第二天再到医院复查一次。

为什么牙痛难以忍受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牙齿为什么会这样疼呢?

首先,牙齿的神经比其它部位的神经对外界刺激要敏感得多,牙髓神经只要受到一点压力就会引起疼痛,甚至对冷、热、酸、甜等刺激都很敏感,并可发生剧烈的疼痛。

其次,牙髓神经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它的四周都是坚硬的牙体组织,只有通过狭窄的根尖孔与外界联系。当牙冠损伤或龋患接近或穿入牙髓腔时,细菌及其毒素可以通过穿髓孔或牙本质小管进入牙髓腔内,造成牙髓感染,此时,牙髓腔内的牙髓组织中的血管充血扩张,再加上细菌产气和它的代谢产物的堆积,使牙髓腔内的压力愈来愈大。这种压力压迫牙髓神经便产生了剧烈的疼痛,同时还牵扯到同侧上下牙齿及头面部疼痛。

患者此时常不容易明确指出病牙的位置。因此,我们应当经常检查自己的牙齿,并及早到医院进行治疗。

牙痛的种类

牙本质过敏症这是最常见的牙痛,由于牙齿过度磨耗或龋坏,牙齿最外层的质被破坏,内层牙本质外露,当冷、热、酸、甜等刺激时,就会因牙髓神经受到强烈刺激而产生难受的酸痛感觉。

牙髓炎多由龋齿发展而来,患牙出现一阵阵激烈难忍的疼痛,晚上平卧时更加厉害,常常导致彻夜难眠。

牙根尖周围炎牙髓炎继续发展,蔓延到牙根尖周围组织,便可在此发生较严重的炎症。开始时牙齿有胀痛、伸长的感觉,逐渐发展到不敢触碰、持续跳痛。有时牙齿附近的牙龈与面部还会肿胀、出脓等。

牙周炎这类病的特征是牙龈经常出血,反复肿痛、流脓。还有口味腥臭、牙齿松动、牙面污垢与结石存留等。

智齿冠周炎多发生在18~25岁的青年,由于智齿萌出困难及位置不正,常常在牙齿的冠部周围组织中发生炎症,病人可有张口困难,进食及吞咽时疼痛以及颌面部肿胀等症状。

小贴士:爱牙日

1989年,由卫生部、教委等部委联合签署,确定每年的9月20日为全国爱牙日。

爱牙日的宗旨是通过各种活动,广泛动员社会的力量,在群众中进行牙病防治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口腔健康观念和自我口腔保健的意识,建立口腔保健行为,从而提高全民族的口腔健康水平。

历年爱牙日中心主题:

2008年:关注中老年人口腔健康

2007年:关注孕妇口腔健康

2006年:婴幼儿口腔保健

2005年:孕妇口腔保健

2004年:口腔健康与生命质量

2003年:有效刷牙,预防牙周疾病

2002年:预防牙周疾病,维护口腔健康

2001年:吸烟与口腔健康

2000年:善待牙齿

1999年:老年人的口腔保健

1998年:健康的牙齿,美好的微笑

1997年:爱牙健齿强身,预防龋病。牙周疾病,健康的牙齿伴你一生

1996年:少吃含糖食品,有益口腔健康

1995年:适量用氟,预防龋齿

1994年:健康的生活需要口腔卫生

1993年:天天刷牙,定期检查

1992年:爱护牙齿,从小做起,从我做起

1991年:爱护牙齿从小做起

早产儿口腔护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 龋齿 防治

中图分类号:R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230-01

龋病是学龄前儿童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也是危害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为重点防治的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三大疾病之一[1]。龋齿是牙齿硬组织被破坏的一种疾病。发病开始在牙冠,若不及时治疗可形成龋齿,并引起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引起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和心理障碍等问题。龋齿的发生是一个慢性、渐进的过程,预防和早期治疗龋齿成为学龄前儿童保健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第3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国内5岁儿童乳牙龋病的患病率为66.0%[2],但3岁以内幼儿发病情况少有报道。因此,以下通过描述学龄期儿童龋齿的防治,来增强人们的意识,减少儿童龋齿的患病率。

1 学龄前儿童龋齿的原因

1.1 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卫生

细菌在龋齿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主要的作用。致龋齿的细菌种类很多,最主要的是某些变形链球菌和乳酸菌。这些细菌与唾液中的粘蛋白和食物残渣混合后,牢固地粘附在牙齿表面和窝沟中,形成菌斑。菌斑中的细菌能产酸,但唾液含有多量免疫球蛋白,能杀灭产酸菌,保护牙齿。唾液分泌不足,牙齿表面的菌斑大量产酸,造成釉质表面脱钙、溶解。因此,保持口腔清洁是非常重要的。

1.2 学龄前儿童的饮食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甜食、酸奶等有损害牙釉齿,容易滞留在牙的表面、窝沟和牙缝隙,为细菌繁殖、产酸提供物质基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的食物越来越精细,越来越软,像各种膨化食品、面包、蛋糕等,几乎不用咀嚼就能下咽了。有的孩子甚至到了两岁多还没有真正学会咀嚼,这就使颌骨得不到应有的刺激和锻炼,这对孩子的牙齿生长是十分不利的[3]稍硬的固体食物能锻炼学龄前儿童乳牙的咀嚼,使牙齿坚固,也能起预防龋齿的作用。比如食用湖州的烟熏豆,一可以锻炼咀嚼,二可以补充儿童生长发育所需的蛋白质。

1.3 家长的文化水平

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可能更注意儿童的口腔卫生及饮食习惯,对儿童龋病更为重视,能够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4]。文化程度高的父母能更好地使学龄期儿童掌握口腔保健的知识。

1.4 家庭经济状况

经济收入偏低的家庭,由于母亲的口腔保健知识缺乏、对孩子的口腔护理差,导致这类家庭的儿童乳牙龋明显多于经济收入较高家庭儿童。

2 学龄前儿童龋齿的防治

2.1 家庭

2.1.1 控制饮食中的糖

家长应教育儿童养成多吃些瓜果蔬菜,牛奶、蛋类、肉类等富含钙、维生素的食物,并在日常膳食中要限制蔗糖的摄入量,少食或不食容易坏牙的食物,尤其是稠粘的糖食,以促进牙齿的健康。

2.1.2 养成刷牙的习惯

家长指导儿童学会正确的刷牙,并养成饭后漱口的习惯。早晚刷牙,每次持续时间3分钟。特别注意刷后牙的咬面,刷牙后要漱口。切勿横刷牙齿,否则不仅不能清除食物残渣,久之会损伤牙龈。

2.1.3 使用合适的牙刷和含氟牙膏

儿童需使用软毛有弹性、刷头小而薄、刷柄宽而长的儿童保健牙刷。牙刷洗刷干净,刷头向上放入杯中,置通风处干燥,且勿用热水烫洗。每2个月换1把新牙刷。氟能增强牙齿表面矿化程度,提高牙齿的抗酸能力,预防和减少乳牙龋齿病的发生,但是含氟牙膏要在家长的监督下使用。

2.1.4 锻炼牙齿

每天坚持按摩牙龈,每天三次,以便增强血液循环,提高局部抵抗力。唾液可以看作是护齿卫士,咀嚼和适量喝水都能刺激分泌唾液,保护牙齿。

2.1.5 定期检查

每半年定期检查牙齿是非常必要的,不但可以及时发现疾病,还可以尽早干预。

2.1.6 及时治疗

龋齿后需及时就诊、治疗和定时复查,以防龋齿进一步恶化。如果不及时治疗,烂牙越厉害,今后做根管治疗的几率就越大,费用也更贵。更严重的是,乳牙龋坏,还会累及咀嚼功能及恒牙,从而带来消化吸收和面部美观等诸多问题,对恒牙的萌出时间、排列及发育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2.2 学校

2.2.1 加强锻炼

鼓励学龄前儿童参加室外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能维持体内正常微量元素,如通过晒太阳可以促进个体体内维生素D的转化,以维持个体体内血钙维持正常水平,减少龋齿的发生。同时体育锻炼能提高学龄前儿童的免疫力。

2.2.2 保持口腔清洁

午休前,幼儿园老师指导监督学龄前儿童集体漱口。因为午休时间较长,唾液分泌减少,增加龋齿的发生概率。

2.2.3 加强教育

幼儿园教师通过图片、卡通画、画报等形式在幼儿园进行口腔基本知识宣教。

2.2.4 提高素养

加强对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加大口腔保健知识的力度。

2.2.5 定期体检

幼儿园管理者把口腔检查加入体检的项目,以便能够及早的发现龋齿病,及时治疗。

2.2.6 开展爱牙日活动

每年的9月20号为全国爱牙日,幼儿园应充分利用一年一度的爱牙日,组织主题活动,要求家长参与,强化儿童与家长的爱牙意识。

2.3 社区

2.3.1 早期预防

(1)加强对家长的儿童口腔健康教育的认识,让其督促或帮助孩子早晚刷牙,限制吃甜食,培养孩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2)开展口腔保健的讲座,向儿童及家长示范如何刷牙,使学龄前儿童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3)在社区档案登记龋齿患儿的信息,以便定期随访,不断更新档案信息;(4)将口腔保健工作纳入社区儿童保健范畴,定期为儿童进行龋齿的预防和早期治疗。

2.3.2 及时治疗

发现龋齿患儿及时就医。对严重龋病患都辅以药物治疗,并向患儿家属解释使用药物的剂量,注意事项。

总之,龋病的防治工作重在预防,社区应加大对家长进行有关儿童口腔保健知识的宣传力度,努力促进儿童健康行为的形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口腔卫生习惯,减少龋齿的患病率,保护和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川碧,陈海琼,刑存乔.三亚市2354名2~6岁儿童龋齿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0):4330~4332.

[2] 钱萍.儿童龋齿的危害与预防[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1):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