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早产儿护理诊断和措施

早产儿护理诊断和措施

早产儿护理诊断和措施

早产儿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胎盘早剥;子宫张力;子宫压痛

【中图分类号】R714.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284-01

胎盘早剥指的是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1]。它是妊娠晚期严重并发症之一,如果不及时诊断、处理,对母亲、胎儿的生命会造成威胁,甚至发生母婴死亡的情况。下面结合具体的病例,对胎盘早剥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06年1.1到2011年1.1的所有胎盘早剥病例为66例,占据5年来我院孕产妇分娩总人数的0.49%;其中急诊入院31例,彩超检查出24例,Ⅰ度35例,Ⅱ度26例,Ⅲ度5例;剖宫产59例,阴道分娩7例。年龄范围在21-46岁,初产妇45例,经产妇21例,发病时孕周范围在29周-41周。

1.2 方法:将66例确诊为胎盘早剥孕妇的临床资料调出,对所有病例的主要临床表现进行综合、比对分析,并分析护理措施对孕产妇起到的临床效果。

2 结果

有腹痛、腹胀、阴道流血、子宫压痛、胎心率改变等临床表现的共有60例 ;无任何症状,仅仅通过彩色多普勒检查检出6例。66例患者住院期间,实行严密、系统的护理,均没有出现重大并发症;66例孕妇无死亡病例,新生婴儿死亡1例;平均住院日5.2左右。出院后按时来我院复诊64例,各项检查复诊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

3 结论

临床工作中,对胎盘早剥及时发现、做出准确的诊断并积极治疗,可以降低DIC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提高新生儿成活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胎盘早剥的主要并发症是DIC、产后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羊水栓塞,这些并发症严重威胁到产妇生命和新生儿的健康;临床工作中,胎盘早剥分为度Ⅰ、Ⅱ度、Ⅲ度,Ⅰ度剥离面积小,Ⅱ度剥离面积为胎盘面积的1/3,Ⅲ度胎盘剥离面超过胎盘面积1/2。胎盘早剥对母婴预后影响极大,贫血、刮宫产率、产后出血率、DIC发生率均升高,如若处理不及时,会危及母儿生命。

密切观察孕产妇的临床表现,可以辅助、提醒医护人员对胎盘早剥的及时发现和诊断[2]。Ⅰ度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往往需要结合超声检查等辅助检查才可发现剥离病灶;Ⅱ、Ⅲ度孕产妇的临床表现很典型,主要为腹痛腹胀、腰酸或腰背痛、阴道出血、贫血等;主要体征有:子宫压痛、脉搏增快、血压下降等;对于Ⅱ 、Ⅲ度孕产妇根据临床表现不难及时做出诊断,但对于Ⅰ度患者,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而容易被忽略造成漏诊,以至于孕妇胎盘剥离面逐渐加重,使DIC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增加,进而直接影响到母婴健康;因此医务人员一定要认真对待前来检查的每一位孕产妇,仔细询问病史、密切观察孕产妇的各种表现,对其进行超声常规等辅助检查,尽量避免由于疏忽大意而造成的胎盘早剥病例误诊、漏诊。

对胎盘早剥孕产妇进行科学系统的护理,对于维护母婴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3]。对66例胎盘早剥孕产妇的护理措施行之有效,现总结如下:

3.1 保持血容量在正常范围:严密观察血压、脉搏、有无阴道出血及出血量、腹痛程度,密切观察有无失血性休克。建立静脉滴注通路,确保药物、液体输入。严禁进行肛查,尽量避免阴道检查,以防引发再次大出血。

3.2 预防感染、心理护理:静脉滴注抗生素防止感染;孕产妇的心理高度紧张,护理人员要对其进行安慰,态度亲和,舒缓孕产妇心理压力。

3.3 避免、缓解胎儿宫内缺氧:观察宫缩及胎儿是否宫内缺氧;孕产妇一定要卧床休息,进行间断或连续性吸氧,增加胎儿供氧,减少出血机会。定时定点的检测子宫底高度和孕产妇腹围的大小变化,子宫体压痛的范围面积及轻重程度,密切注意胎心音及胎心率、胎动次数;如孕产妇出现子宫板状且有不同程度的压痛,胎心音听不清及胎儿位置触摸不清,病情可能较严重应立即处理。

3.4 治疗配合护理:协助终止妊娠预防产后出血:

(1)经阴道分娩者应先行人工破膜,缓慢流出羊水,减小子宫的容积,用腹带包裹腰腹部,起到压迫局部作用,使胎盘剥离面积不再继续扩大,也能刺激子宫收缩,加快产程;产程中要密切注意观察血压范围、脉搏频率、宫底的高度、压痛范围及程度、阴道出血和胎心音的变化。

(2)估计在短时间内不能结束分娩者或产程延长,同时伴发胎儿宫内窘迫者,应当迅速选择行剖宫产手术,并做好抢救措施。

(3)警惕分娩后产妇DIC、产后大出血的并发症产生密切注意产妇全身出血倾向、血液不凝的现象,定时进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实验检查。

(4)大量出血经治疗无效者,要做好行子宫全切术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七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01):113-115

早产儿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围生儿;死亡;因素;围生医学

[中图分类号] R72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b)-175-02

围生儿死亡是围生医学的重要课题,围生儿死亡率可以反映出产科质量及妇幼保健工作质量,也是衡量工作质量重要指标之一[1]。为降低围生儿死亡率,提高围生儿保健质量,笔者对哈密地区2004年1月~2009年12月死亡的297例围生儿进行了死因分析。6年间围生儿死亡率平均为30.11‰。围生儿死亡的高危因素是错综复杂的,笔者对围生儿死亡诸多因素中进行了认真仔细的分析比较,找出畸形、早产、双胎是影响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因素,对存在这些高危因素的孕妇进行高度重视,给予制定方案,采取措施,从而降低围生儿的死亡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集2004年1月~2009年12月哈密地区分娩的9 863例产妇,其中,围生儿死亡297例,围生儿死亡率为30.11%。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围生儿死亡相关因素,畸形儿死亡率最高,占首位,其次为早产儿,第三是双胎,由此可见,畸形、早产、双胎是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因素。根据不同因素采取不同的措施,给予实施。

2 结果

对297例死亡者分析死亡因素:其中早产734例,死亡108例,死亡率为14.71%;脐带因素1 616例,死亡87例,死亡率为5.38%;畸形18例,死亡7例,死亡率为38.89%;臀位556例,死亡31例,死亡率为5.58%;内科并发症243例,死亡12例,死亡率为4.94%;前置胎盘225例,死亡20例,死亡率为8.89%;双胎148例,死亡15例,死亡率为10.14%;其他因素841例,死亡17例,死亡率为2.02%。

3 讨论

据WHO 1998年报道,不少国家(特别是欧洲)围生儿死亡率都已降至5‰,而本区的围生儿死亡率为30.11‰,分析原因主要是产前诊断率低、农村孕妇及流动人口保健意识差;基层医院不规范产前检查内容;其次是孕妇及家属经济条件差、营养缺乏、不重视产前检查;因此,应认真执行产前保健服务,积极开展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工作。

3.1 围生期保健的重要性

3.1.1 加强产前筛查及围生期监护降低畸形和早产的死亡率本区围生儿死亡率逐年有所下降是由于围生保健制度逐渐健全与系统化、规模化的发展,各种检测设备不断充实及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是分不开的;本地区围生儿死亡率虽比一些贫困地区低,但较内地高。目前部分孕妇仍然不重视产前筛查及产前建卡,围生期的保健,虽比过去高危妊娠得到重视,但住院分娩率仍为55.55%~76.80%,是围生儿死亡率下降不理想的重要原因。畸形死亡率占38.89%,大多是由于不重视围生期的保健,不及时建卡,不及时检查,不能尽早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必要时未尽早引产;早产占围生死亡率的14.71%,早产因素甚多,如孕期晚期,不仅可能发生宫内感染,还因为中有大量的前列腺素可诱发子宫收缩,从而促使早产的发生;早产原因很多,尽管目前采用多种药物及相应的预防措施,仍然发生率较高,还需要有待深入探索[2]。

3.1.2 双胎早产的防治双胎早产与早产关系密切,围生儿死儿率的2/3发生在孕33周以前。有人主张双胎在妊娠37~38周分娩,可减少围生儿死亡率。孕38周后胎儿宫内死亡的危险增加,因此,孕32周开始卧床休息,有宫缩者及时就医,采取措施服用抑制子宫收缩药物及对症治疗,可使妊娠延长,对小于37周的孕妇,已有早产先兆者,应给予促进胎儿肺成熟药物。也是减少围生儿死亡的重要环节。

3.2 加强婚前、孕期系统管理

加强婚前咨询,认真进行婚前筛查、检查,大力宣传孕期保健的重要性,避免各种危害因素对胎儿不良的影响,必要时进行染色体及有关代谢性疾病检查如甲胎蛋白、胆碱酯酶或B超等多种方法进行检查鉴别,这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本区将高危管理广泛应用于妇幼卫生管理,在围生保健中形成了特有孕产妇高危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预防效果[3]。

首先分析围生期各种危险因素,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建议其在孕14~20周行产前筛查,必要时行产前诊断,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孕20~28周的孕妇常规行B超检查, 必要时胎心监护,围生期监护,加强儿科、产科合作等手段早期发现胎儿畸形,采取干预措施。

其次对此期间孕产妇进行必要的全程干预或转入有条件的医疗保健单位进行保健、治疗和分娩(保健组织提供各级转诊制度),各级医疗保健机构根据自身的业务技术能力收治或转诊,治疗不同危险程度的患者,使每位孕产妇得到适合的围生保健,达到母婴安全的目的。

3.3 加强医疗保健人员建设

加强医疗保健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培训,提高医疗、保健技术水平,特别是B超医生的诊断水平,及早做出诊断,及时处理;医疗、社区工作人员应加强孕产期保健知识的学习及宣传工作,提高孕产妇的保健意识和自我监护能力。特别要加强流动人口的宣教,因为这些孕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流动性越大、产前检查次数少或者不检查,围生儿死亡率发生率相对就高;指导孕妇孕前3个月做产前保健、补充叶酸等可减少出生缺陷导致的围生儿死亡;做好孕期禁性生活宣教,告诉孕妇孕期注意事项如要保持大便畅通的方法、采取左侧卧位、进行胎动次数的检测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尽早采取措施,降低围生儿的死亡率。

今后还应加强母婴系统管理及妇产科、儿科的合作,积极开展围生医学的基础研究工作,提高围生保健质量,进一步降低围生儿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施云凤,周晓峰.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4,5(1):40-41.

[2]黄惠萍.58例围产儿死亡评审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3):57-58.

早产儿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妊娠期最常见的代谢紊乱性疾病之一,发病率可高达5%,其对母婴的影响取决于糖尿病病情及血糖控制水平,如果血糖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血糖高能够导致早产、巨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等不良妊娠结局,,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因而必须引起重视。研究表明[1~3],如果GDM得到较好的管理, 围生期母婴并发症会得到明显改善,而早期筛查和护理干预可保障母婴的生命健康和生产的顺利。本文以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接收的61例GDM孕产妇以及同期40例非GDM 孕产妇为研究对象,进一步研究早期护理干预措施GDM妊娠结局的影响,为降低母婴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妇产科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接收的、于24~28w经系统产前筛查确诊的、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措施的65例GDM孕产妇作为干预组;同期于妊娠34w以后筛查出、未进行早期干预的46例GDM孕产妇作为对照组A;随机抽取同期80例非GDM 孕产妇作为对照组B。干预组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28.6±3.5)岁;初产妇41例,经产妇24例,平均孕次(1.6±0.5)次;平均体重(67.1±6.3)kg。对照组A年龄24~31岁,平均年龄(27.9±4.1)岁;初产妇31例,经产妇15例,平均孕次(1.5±0.7)次;平均体重(68.3±7.4)kg。对照组B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8.7±4.5)岁;初产妇56例,经产妇24例,平均孕次(1.4±0.3)次;平均体重(67.9±5.8)kg。GDM孕产妇的诊断均符合2010年国际妊娠合并糖尿病研究组以及《妇产科学》第6版的制定的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三组孕妇在年龄、孕次、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排除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产妇,患有妊娠合并症、肝肾功能不正常的产妇。

1.2方法

1.2.1 健康教育 孕妇一旦确诊为GDM,立即对其实行建卡登记、统一管理,并且由临床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向孕妇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包括:对妊娠结局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GDM饮食治疗意义;如何选择健康食品;血糖自我检测等。同时,利用多种形式,如组织参加产前教育课程、观看宣教片、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子等,向孕妇宣传疾病的相关知识,解答孕妇和家属的各种疑问,并且指导孕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四勤"(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换衣),并且指导其注意会的清洁,防止感染的发生。

1.2.2心理指导 GDM孕产妇由于自身及胎儿的健康受到威胁,会出现焦虑、紧张和恐慌,严重的导致抑郁,使病情加重,因此孕妇产检或住院时,应根据孕妇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包括: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态度热情,使孕妇熟悉和适应治疗环境,并且用亲切的语言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家属共同合作,帮助孕妇减轻心理负担,鼓励孕妇宣泄自己的情感及诉说自己的感受,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对患者身心造成的影响;帮助孕妇了解有关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向患者讲明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方法,认识到良好的血糖控制能很好地预防母婴并发症的发生,正确对待疾病。

1.2.3 饮食控制 GDM营养治疗的目的是使母亲的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而饮食干预是GDM患者血糖控制的重要措施,其既能避免血糖继续升高,又能提供妊娠期的热量和营养,保证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建议按孕前标准体重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能量分配为糖类占40%~50%,蛋白质占25%~30%,脂肪占25%~30%,同时,每日补充钙剂、叶酸、铁及维生素,并且多食豆类、粗谷类、低糖水果及绿叶蔬菜等,而且需低盐饮食。

1.2.4 运动治疗 妊娠期运动疗法是配合饮食疗法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另一种措施,GDM 孕妇有规律的体育运动,可改善胰岛素拮抗,控制血糖水平,又能使患者血糖、血压及胆固醇降低,减少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运动强度以运动后不引起子宫收缩为宜,有氧运动最好,如散步、做孕妇操及瑜珈等,但是有早产、流产先兆及其他需严格卧床休息的孕妇应避免运动。

1.2.5 病情监测和药物治疗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使用微量血糖仪进行血糖的自我监测,至少1次/w监测空腹及餐后2h血糖值,对于经过饮食控制与运动治疗,血糖仍控制不理想者,应遵医嘱予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治疗过程中,需做到用药剂量、时间准确,应监测3餐后2h血糖,并记录,对于血糖异常者,遵医嘱重新调整胰岛素用量。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三组孕妇妊娠合并症及围产结局,包括子痫前期、新生儿窒息、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 出生后24 h血糖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以SPSS17.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x±s表示,行t检验;以P

2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A在早产、羊水过多、产褥期感染、巨大儿、新生儿窒息等母婴并发症方面,发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措施的干预组与对照组A在早产、羊水过多、产褥期感染、巨大儿、新生儿窒息等母婴并发症方面,发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早期干预能降低母婴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因此一旦确诊为GDM,应该加强对产妇的早期护理干预,包括饮食、运动控制血糖、心理干预以及健康指导等,降低各种并发症和合并症发生的几率,保证母婴安全。

另外,有文献报道认为孕中期GDM 发生率高,本文选择24~28w做糖耐量筛查,有利于 GDM 的早期诊断、确诊后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早期干预,并且避免了太早出现漏诊、误诊等。另外,在孕前找到GDM 高危人群,尽早进行干预,是进一步改善妊娠结局的关键,因此临床上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孕前糖尿病患者、肥胖者应加强重视,对其进行孕前教育和饮食指导,尽量避免孕期发生GDM。

综上所述,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明显降低母婴并发症,对GDM的妊娠结局十分重要,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杏琴.妊娠期糖尿病的护理干预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 :104~105.

早产儿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早产儿并发症;治疗;干预

【中图分类号】R722.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092-02

随着医学的发展,新生儿医学也在不断更新,早产儿的存活率也逐渐提高;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合理的治疗是降低其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及改善预后的关键[1]。探讨早产儿疾病相关因素,积极采取防治措施,进一步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是我们儿科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2006年1月~2007年12月两年间,我科共收治有常见并发症的早产儿92例,现做回顾性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出生情况 本组92例,出生30min到2h;其中男60例,女32例;胎龄29~31周26例,32~34周31例,35~36周35例;体重1000~1499g10例,1500~1999g 34例,2000~2499g 31例,≥2500g17例。

1.1.2 早产诱因 胎膜早破44例,妊高征22例,双胎3例,宫内窘迫11例,前置胎盘9例,其他10例。

1.1.3 并发症 按照《实用新生儿学》诊断标准分类[2],新生儿窒息44例,低体重28例,低血糖22例,高血糖9例,肺透明膜病12例,肺炎8例,缺氧缺血性脑病35例,颅内出血3例,高胆红素血症3例。

1.2 治疗方法

1.2.1 保温 一般对低体温或早产儿均放入预热的温箱保暖,根据患儿体重和日龄,选择不同箱温,温度一般在33℃~35℃,相对湿度为60%~70%。

1.2.2 加强监护 除医护人员密切观察外,对重症患儿需心电监护,并监测血糖和胆红素。

1.2.3 呼吸管理 选择舒适的,颈部可垫软毛巾,保持气道通畅。当血氧饱和度低于90%者,应给予吸氧,并严格控制氧浓度,将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95%即可,不宜高于95%。视病情选择氧疗模式,对诊断或疑似肺透明膜病者应及早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1.2.4 保持血糖稳定 在治疗过程中,出生数天要监测血糖,应用输液泵,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葡萄糖的输注速度。1.2.5 早期喂养 提倡早开奶,应小量,低浓度开始,胃肠能耐受渐加量,液量及热卡不足用静脉营养。

1.2.6 黄疸的防治[3] 早产儿黄疸出现早,程度重,持续时间长,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应监测胆红素的值,决定治疗方法。

1.2.7 脑损伤的防治[4] 保持安静,减少搬动,常规肌注维生素K11mg/d和止血敏25mg/d,共3天,预防颅内出血。对体重

1.2.8 感染的防治[5]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对发生感染者需要根据病原特点和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

2 结果

治愈78例,好转10例,放弃2例,死亡2例(1例死于肺出血,另1例死于感染)。

3 讨论

随着围产医学水平的提高,早产儿出生率也逐年提高,如何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及生存质量是当前关注的问题。加强监护可提高早产儿成活率和减少并发症。早产儿常出现呼吸暂停,这需要医护人员的密切观察,当呼吸暂停发生时可立即轻弹足底,托背等刺激呼吸。对于氧疗者,加强心电监护观察其血氧饱和度,当经皮氧饱和度高于95%时,一定要降低氧浓度,减少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6]。注意监测胆红素,因早产儿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当血总胆红素高于10mg/dl时,给予蓝光照射,本组92例早产儿,无一例发生胆红素脑病,所以对早产儿黄疸应重视。对诊断或疑似肺透明膜病者,应及早给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本组中2例确诊和3例疑似者均早期给药,无一例死亡。所以,推广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降低肺透明膜病死亡的关键措施。有学者认为,对胎龄小于28周,出生体重小于1000g的早产儿,出生时给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预防,在复苏后经气管插管给药,给一次,剂量为100mg/kg[7]。气管插管、吸痰、各种穿刺等操作,均增加发生院内感染的机会,所以要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尽可能减少接触患儿,在检查、护理、治疗前必须认真洗手,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操作。对早产儿尽早做头颅影像学检查,对于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缺氧缺血性脑病者早期药物护脑治疗和康复训练,减少后遗症。4周后做早产儿视网膜病的筛查和听力筛查。

总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干预是提高早产儿成活率,改善早产儿的预后,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药宇云,杨庆峰.96例早产儿并发症疗效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3,17(3):204-205.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2-200.

[3]杨慧湘.306例住院早产儿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及诊治体会[J].医学创新研究,2007,4(21):1-2.

[4]李玉华.早产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CT与磁共振诊断[J].小儿急救医学,2004,8(11):214-215.

[5]胡娅莉.早产儿常见并发症的诊断与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2):78.

[6]陈超.早产儿的临床问题与处理[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4):253-256.

早产儿护理诊断和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生儿;淋病性结膜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55-01

新生儿淋病性结膜炎多因出生时胎儿通过患有淋病的母体产道时直接感染,少数患儿可经淋菌感染的手、纱布、棉球、被褥或衣物等间接感染,它是新生儿眼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疾病,若不及时诊治、护理,将会导致双眼失明。我科对46例新生儿淋病性结膜炎患儿进行了早期诊治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新生儿淋病性眼炎46例,其中男28例,女18例,均为出生(24~48)小时发病后入院。

1.2 方法 诊断:患者的双眼眼睑和结膜严重水肿充血,结膜囊内伴有大量的脓性分泌物。实验室检查:对46例患者结膜囊分泌物涂片检查,每位患儿分泌物涂片可见到革兰氏阴性淋病双球菌。治疗:(1)局部用药:先用生理盐水100ml 内加青霉素钠50万U 的青霉素液行结膜囊冲洗,之后滴用浓度为:生理盐水100mL+青霉素G 20万U―50万U的滴眼液。(2)全身用药: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菌必治,按照每公斤体重50毫克计算,每日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2次,连续注射3―4天。临床治愈标准:双眼结膜充血消失,双眼结膜囊的脓性分泌物消失,化验室结膜囊分泌物涂片检查,结果呈阴性。随诊时间为每例患者坚持随诊6个月至1年。护理:常规护理、新生儿眼部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健康宣教。

护理

1 常规护理

(1)入院护理:安排单人间病房或同病种病人住一间病房,以便隔离;协助医生取眼部分泌物并及时送检。(2)测体温每天2次,发热者按发热常规护理。(3)保持眼部卫生,用无菌棉棒撩除眼部分泌物,避免用手或不清洁的手帕擦眼。(4)密切观察病情,注意用药后的反应。

2 眼部护理

2.1 眼部处理 配制生理盐水100ml内加青霉素钠50万U的青霉素液行结膜囊冲洗,每天2次。冲洗双眼前用一次性治疗巾铺在患儿枕下,将消毒纱布垫放在患儿面颊,由陪护固定患儿头部及纱布垫,防止冲洗液流入外耳道。洗眼时,用一次性输液器接冲洗液,护理人员左手持去掉针柄和针头的输液器,距眼约2厘米进行冲洗,右手持无菌棉棒擦除睑缘处分泌物,直至洗净分泌物。洗眼后,擦净面部,清理污物。

2.2 局部用药的配制 遵医嘱配制青霉素滴眼液,最佳浓度为2000―5000U/ml[1],100ml注射用水加20~50万单位的青霉素,做到现配现用,在瓶子标签上注明配制时间和浓度, 2小时后重新配制。配制好的青霉素液分装在清洗干净的空氯霉素眼药水瓶内,第一天每30分钟给患儿滴一次,第二天1―2小时滴一次,第三天后2―4小时滴一次。

3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患儿床边备快速手消毒液。患儿所用物品包括棉签、纱布、手套、分泌物、血、粪、尿标本等要用专用医疗垃圾袋装好,标注“淋病”字样后由保洁员送医院医疗垃圾存放处,由相关公司集中销毁,防止病原体传播。医务人员要注意自我防护,避免接触传染,接触患儿前一定戴手套,操作完毕后要流水清洗双手并用手消毒液消毒双手。为患儿检查和做治疗时,必须戴防护镜,以避免分泌物溅入眼内。病人出院时做好终末消毒处理,拆洗被服用专用袋装好标注“淋病”字样后由被服室收回消毒液浸泡后清洗,床、柜、椅、地面、门把等用含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4 健康宣教

加强宣教工作主要针对患儿父母,指导其父母进行检查,如有淋病及时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指导家长密切配合治疗及护理,耐心向家长解释淋病性眼炎的相关知识、治疗过程及用药情况,指导家长实行眼部护理的有关措施和注意事项。患儿使用过的物品要清洗曝晒或煮沸消毒。注意家庭卫生,家人生活用品要分开。患儿出院后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若患儿眼部出现红肿、分泌物的情况及时眼科门诊就诊。

结论

新生儿淋病性眼炎潜伏期短,来势凶猛,病情发展迅速,是盲童的主要致盲原因,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护理方面必须细心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对病人家属进行淋病的健康宣教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我科收治的46例新生儿淋病性眼炎,住院天数为3―5天,疗效显著,治愈率达100%,出院后经6个月到1年的随访无复发者。